佛教山居诗探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35437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佛教山居诗探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佛教山居诗探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佛教山居诗探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佛教山居诗探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佛教山居诗探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佛教山居诗探源.docx

《佛教山居诗探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佛教山居诗探源.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佛教山居诗探源.docx

佛教山居诗探源

佛教山居诗探源

  摘要:

文人山居诗的兴盛早于佛教山居诗,但却与佛教山居诗分属于两个不同的系统。

文人山居诗产生于盛唐山林别业兴起之时,艺术上仍属中国山水田园诗的写作路径;佛教山居诗则开始于禅宗的发源地,依赖的是佛教自古以来的山居传统。

文人山居诗的形式以及文人对终南山僧的关注启发并影响了佛教山居诗的写作。

佛教山居诗的大量出现,是佛教大德意图复兴传统、革除弊端、护持佛法、寻找出路的表现。

  关键词:

佛教;山居诗;终南山;文人

  佛教山居诗在诸佛教写作传统中显得格外重要。

表现之一,是其写作从一开始就颇具规模,晚唐贯休的24首山居诗可以看作是佛教山居诗之滥觞,继之五代永明延寿有69首山居诗,北宋吴山净端有23首,元代?

胩靡嬗?

40首,无见先睹有79首,石屋清珙有183首,明清两代动辄上百首,在数量上远超其他禅宗写作传统。

表现之二,是其写作宗旨紧紧围绕着禅宗赖以生存发展的宗教精神,倡导远离世俗、不慕名利,坚持粗茶淡饭、简朴生活,指示人生真意、自在为上。

那么,这一写作传统是如何形成的呢?

本文试图从外部影响力与内在推动力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佛教山居诗源于山居习禅传统

  最早的歌咏山居生活的诗歌可追溯到东晋支遁的《咏利城山居》:

五岳盘神基,四渎涌荡津。

动求目方智,默守标静仁。

苟不宴出处,托好有常因。

寻元存终古,洞往想逸民。

玉洁其岩下,金声漱沂滨。

卷华藏纷雾,振褐拂埃尘。

迹从道蠖屈,道与腾龙伸。

峻无单豹伐,分非首阳真。

长啸归林岭,萧条任陶均。

  支遁虽为名僧,却酷爱《老》《庄》,并将当时流行的玄学与佛学进行了糅合,“萧条任陶均”一句即可见其思想。

但此诗与后来的佛教山居诗趣味并不相同。

  支遁之后、贯休之前,还有皎然的一首《山居示灵澈上人》,存于明代的《古今禅藻集》卷五:

  晴明路出山初暖,行踏春芜看茗归。

乍削柳枝聊代札,时窥云影学裁衣。

  闲始觉堕名是,心了方知苦行非。

外物寂中谁似我,松声草色共忘机。

  以上两首诗虽有对山居生活的描述,但并未形成山居诗创作的自觉意识。

  对于山居生活的歌咏是源于佛教自古以来的山居传统。

在《高僧传》与《续高僧传》的“习禅篇”中就有很多山居修禅的例子。

如《高僧传》卷一一:

“竺僧显,本姓傅氏,北地人。

贞苦善戒节,蔬食诵经,业禅为务。

常独处山林,头陀人外。

或时数日入禅,亦无饥色。

”“释净度,吴兴余杭人。

……常独处山泽,坐禅习诵。

”“释慧嵬,不知何许人,止长安大寺,戒行澄洁。

多栖处山谷,修禅定之业。

”《续高僧传》卷一一载慧海事:

“既受具戒,转厌嚣烦,屏迹山林,专崇禅业,居于弘农之伏读山。

”卷二十载法融事:

“贞观十七年,于牛头山幽栖寺北岩下别立茅茨禅室,日夕思想,无缺寸阴。

”可见山林习禅在佛教的普遍性。

  在佛教徒看来,山居的意义在于使人摒除外缘,修成正果。

《楞伽师资记》卷一记载了禅宗五祖弘忍与学子的一段问答:

“又问:

‘学道何故不向城邑聚落,要在山居?

’答曰:

‘大厦之材,本出幽谷,不向人间有也。

以远离人故,不被刀斧损斫,一一长成大物后乃堪为栋梁之用,故知栖神幽谷,远避嚣尘,养性山中,长辞俗事,目前无物,心自安宁。

从此道树花开,禅林果出也。

’”由此可知,佛教的山居是为了静心修行,保养自性。

  在佛教文献中,我们常常看到僧人山居绝粮的记载。

《高僧传》卷一一载僧从事:

“禀性虚静,隐居始丰瀑布山。

学兼内外,精修五门。

不服五谷,唯饵枣栗。

”载法成事:

“凉州人。

十六出家,学通经律。

不饵五谷,唯食松脂。

隐居岩穴,习禅为务。

”《续传灯录》卷一六载清满事:

“山居苦行,绝粒七年。

”甚至还有以石子为食者,《续高僧传》卷一七载僧善事:

“及疾笃将极,告弟子曰:

‘吾患腹中冷结者。

昔在少年,山居服业.粮粒既断,懒往追求,瞰小石子用充日给,因觉为病耳。

  在处世的态度上,佛教的山居表现为对于官方和世俗文化的排斥。

《法苑珠林》卷三九载:

“一时驿家妇女采樵入涧,忽值一僧,独坐石上缝衣,傍无一物。

此女有信心,白曰:

‘不知师在此,日时欲至,向驿食来。

’僧云:

‘贫道山居,不得食驿家官食。

’女曰:

‘自有私食,足以供养。

’僧曰:

‘信心人食亦不可得。

’女恐时过,驰走取食。

及来,寻之不见其迹。

”拒绝饮食一方面有降低物质需求以提高修行境界的意思,但更多的则是对官方思想和世俗观念的拒绝。

尤其是儒家的进取观与尘世的功名心,在佛教看来都是虚幻不实、转瞬即逝的。

山居修行就成为对抗世俗、追求真性的最好方式。

  二、文人山居诗与别业生活关系密切

  我们若将目光转向文人的写作领域,就会发现贯休之前的文人山居诗数量并不算少。

在《全唐诗》中,以“山居”人题的诗歌至少有261首,其中文人创作63人207首。

从题目来看,文人山居诗常见的有三种:

一是拜访友人山居。

如刘得仁《题吴先生山居》、钱起《题温处士山居》、戴叔伦《题友人山居》、姚合《过李处士山居》、许浑《题韦处士山居》、李咸用《题陈处士山居》等。

二是送友人归山居。

如韦应物《送丘员外归山居》、陈羽《送李德舆归穿石洞山居》、雍陶《送友人弃官归山居》、钱起《送元评事归山居》等。

三是咏怀山居生活。

如白居易、朱庆余、李频的《山居》、顾况《山居即事》、唐求《山居偶作》等。

在这些诗歌题目中,“山居”一词指别业、山庄的至少有110首,占了一半之多。

  以王维创作为例,除最有名的那首《山居秋暝》之外,还有《山居即事》《李处士山居》《韦侍郎山居》《韦给事山居》《过沈居士山居哭之》五首,其中四首的“山居”都是指山中别业。

内容上,多吟咏隐逸,以示不俗。

如《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

  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歌化用淮南王刘安《招隐士》典并反用其意,表达诗人晚年隐居辋川时与山水契合的愉悦心境。

诗中一半篇幅是写山林景致的,另外“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两句则又写及附近村落渔民的生活,创作方式上是将以往的中国山水诗与田园诗进行了合并。

《山居即事》亦如此: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

  火起,处处采菱归。

在“落晖”、“鹤巢”、“新竹”、“红莲”等自然描写之后,又出现了采菱归来的女子以及袅袅的炊烟。

  此外,《全唐诗》中还有以“别业”、“山斋”为题者163例,内容与以“山居”为题者别无二致,故应归为一类。

如祖咏《苏氏别业》:

  别业居幽处,到来生隐心。

南山当户牖,沣水映园林。

屋覆经冬雪,庭昏未夕阴。

寥寥人

  境外,闲坐听春禽。

  诗歌同样是书写自然之美以及隐逸之情,呈现出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典型特征。

可见,唐代的文人山居诗仅仅是指与别业生活有关的诗。

  文人山居诗在盛唐的涌现,与别业在官僚阶层、尤其是中下层士人中的普及有关。

这些园林别业主要集中于两京附近,尤以长安、终南为盛,其重要意义在于帮助文人士大夫实现“亦官亦隐”、“仕隐兼顾”的理想。

通过这些山林别墅,士大夫可以继续追求儒家思想所宣扬的功名利禄,同时又能保持不同俗流的清高姿态;可以在仕途受挫后疗养身心,也可以在工作疲倦时度假休憩。

正是出于这样的意义,文人山居诗中会呈现较多的自然山水与田园风光。

中国诗歌传统中一向分流的山水诗和田园诗在此时也出现了融合,这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山水田园诗。

学界对于这些诗歌早有研究,但也是将文人山居诗作为唐代山水田园诗的重要内容来对待的,没有将之看作独立的诗歌现象,因为它与其他山水田园诗并无本质区别。

  三、两个群体的创作差异

  文人写作与佛门写作存在诸多明显差异。

其一,文人山居诗多景物描写与情感抒发,而佛教山居诗则重理性认知与修行境界。

如永明延寿诗:

  高才宏略气凌云,世上浮名梦里身。

苏氏谩称降六国,韩公休说卷三秦。

当朝虽立千年

  事,古庙唯存一聚尘。

毕竟思量浑大错,何如林下养天真。

前三联以苏秦、韩信典写出建功立业这一观念的不可靠。

对追逐功名的批判和对人生本质的揭示在山居诗中频繁出现,如贯休诗“举世只知嗟逝水,无人微解悟空花”,永明延寿诗“荣来只爱添余禄,春过谁能悟落花”,明汉月法藏诗“谩夸名德高于岳,谁见桑田变作渊”,等等。

其目的是为了劝诫世人远离名利是非,山居以养性情。

  其二,文人山居诗具有空间上的开放性,佛教山居诗则表现出空间上的封闭性。

如祖咏《清明宴司勋刘郎中别业》:

  田家复近臣,行乐不违亲。

霁日园林好,清明烟火新。

以文常会友,唯德自成邻。

池照窗

  阴晚,杯香药味春。

檐前花覆地,竹外鸟窥人。

何必桃源里,深居作隐沦。

清明时节在友人山庄宴集,既享受了田园的和谐,又不必放弃侍奉双亲的义务;既饱览了自然风光,又可以文会友,以德择邻。

“何必桃源里,深居作隐沦”一句说明,文人的山居是并不排斥世俗生活的。

  冉如钱起《宴崔驸马玉山别业》一诗:

  金榜开青琐,骄奢半隐沦。

玉箫惟送酒,罗袖爱留宾。

竹馆烟催暝,梅园雪误春。

满朝辞

  赋客,尽是入林人。

“半隐沦”,指出了士大夫、官僚山居的实质:

虽然个个都有“入林人”的身份,但是却并未放弃殿堂之上施展才华的机会,甚至还穿梭于皇亲国戚的宴集中。

对于士大夫来说,山林是一个可进亦可退的开放空间。

他们利用山居来放松身心、获得清名,同时也在等待建功立业、平步青云的机会。

  但是对于佛教徒来说,山林是一个封闭的空间,谢绝来自世俗的打扰。

如?

胩靡媸?

  自知疏拙不可及,土凳柴床住翠增。

夜火晴收枫坞叶,午茶寒煮石池冰。

青林有雀安知

  鹄,碧海非鲲不化鹏。

从此交游远朝市,乱山截截路棱棱。

“自知疏拙”是写明自己与世间工于机巧、算计的俗众的不同。

“鹄”与“鹏”则表现了作者的自我认同。

“乱山截截路棱棱”一句是有意强调朝市与山林的重重阻隔。

对于佛教徒而言,远离朝市不仅仅是因为对世俗生活方式的厌倦,还有对佛门不良现象的无奈。

如石屋清珙诗:

  人寿相分一百年,有谁能得百年全。

危如茅草郎当屋,险似风波破漏船。

流俗沙门真可

  惜,贪名师德更堪怜。

寥寥世道今非昔,日把柴门紧闭关。

结尾一句“日把柴门紧闭关”是以柴门挡住了外部世界。

这样的例子很多,如永明延寿诗“遁迹无图匿姓名,万重山后葺茅亭”,?

胩靡媸?

“溪隔红尘树锁烟,寒蒲终日自安然”,明憨山德清诗“车马不闻人迹断,闭门长日独跏趺”,等等,诗中的山、溪、门构成了与世隔绝的屏障,使高僧得以享受封闭却完满自足的空间。

  其三,文人山居诗中常常穿插着频繁的交游、宴请活动,甚至还有村落田园的热闹。

如王维诗中“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就颇具人间烟火气。

其《终南别业》中“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辋川别业》中“披衣倒屣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前”,都写及与人交流、相谈甚欢的场面。

佛教山居诗却惯常出现独来独往的身影和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慨。

如贯休诗:

  一庵冥目在穹冥,菌枕松床藓阵青。

乳鹿暗行柽径雪,瀑泉微溅石楼经。

闲行不觉过天

  井,长啸深能动岳灵。

应恐无人知此意,非凡非圣独醒醒。

此外,永明延寿诗“贪生养命事皆同,独坐闲居意颇慵”,石屋清珙诗“山顶明月长啸夜,水边云暖独行时”,天隐圆修诗“三十年来独住山,几人曾得到柴关”,等等,随处可见对孤独的描述。

这种孤独又非孤立无助、无所事事的敏感脆弱,而是在洞察了人生真理之后超越世俗的强烈自信。

因而,与孤独相伴随的常常是一种傲视天下的独特气质。

如明憨山德清诗:

“独坐一炉香,倚然万虑忘。

静看阶下蚁,毕竟为谁忙。

  由此我们看到,在佛教山居诗兴起之前有大量的文人山居诗出现,两个群体的创作虽然都以隐逸与闲适为书写重点,但创作风格是迥然不同的。

文人山居诗用开放的空间呈现自由的生活与愉悦的心情。

佛教山居诗则用封闭的空间表现对世俗世界的排斥;其说理特征缘于教化世俗、改变世俗的愿望;当教化无力时,便抒发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

文人山居诗与佛教山居诗的不同书写主要来源于文化背景的不同。

前者产生于盛唐兴起的别业文化,后者则来自于佛教自古以来的山居传统。

  四、对文人写作的借鉴及其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