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教师心理健康.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353916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148.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注教师心理健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关注教师心理健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关注教师心理健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关注教师心理健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关注教师心理健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注教师心理健康.docx

《关注教师心理健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注教师心理健康.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注教师心理健康.docx

关注教师心理健康

关注教师心理健康

山东省胶州市第六中学刘姝吕胜斌

教师的职业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是一种用生命感动生命\用心灵去浇灌心灵的职业,正如雅斯贝尔斯告诉我们的:

“教育意味着一棵树动摇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教师工作的这一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所以,要让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首先教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首先教师要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

因此,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而据我国某大城市的一项调查显示:

小学教师心理检出率为48%,这也许是个别情况,但是我们必须承认,随着经济社会的急剧变革,种种压力不期而至,使人们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

作为教师归根到底还是一个普通的社会人、自然人,也同样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但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又要求教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在学生心目中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用高超的教学艺术去培养学生的智力,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以高尚的师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去感染和熏陶学生,而高尚的师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源于教师的心理健康。

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指教师的思维方式、处世态度要与社会的要求相协调,为社会所容纳,并具有创造的思想,即教师必须有广泛的生活兴趣、融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情绪体验、积极的进取精神、稳定的工作热情。

因此,只有重视教师的心理研究,才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那么,如何培养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和能力,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自我调控

转变观念。

教师应努力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以学生为友,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教师应注重提高自身修养,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逐渐养成良好的性格,自觉克服不良心理,消除不良情绪,经常反思自己的不良心理,学会给自己减压,学会宽容学生。

这样,就可以使自己逐渐形成健康心理。

加强学习。

通过学习,系统掌握心理学、心理卫生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等知识,主动解决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

如何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如何克服狭隘、自卑、嫉妒等不良心态;如何面对工作;如何对待学生;如何面对在工作中遇到的挫折和失败;如何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如何看待社会上的不良风气;等等。

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心理自我调节。

悦纳自我。

作为教师一定要接受我是教师这样一种角色,这样才能在繁重、琐碎的教育教学中取得乐趣。

一个厌烦教师工作的人,在天天面对教育工作的同时,怎么可能会有一种好的心态呢?

如果能冷静地对待自我、悦纳自我,就会“天天有个好心情”,也只有热爱自己的工作,把自己的工作当做乐事而不是负担的教师,才能够保持健康的心理。

拓宽心胸。

有些心胸不宽广、遇事想不开的人经常会有心理疾病困扰。

因此,广大教师要养成乐观、豁达的性格,努力加强自身修养,遇事泰然处之。

要有角色意识,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拼搏进取,要知道优胜劣汰永远是社会发展的公平法则,只有正视现实、不断奋进,才能适者生存。

一味怨天尤人,就会永远是一个失败者。

同时,要学会放弃,因为人生有太多让你心动的东西想去追逐,像评先、评优、晋级、提干等,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态度,等待你的将是痛苦。

有时即使你付出了全部也不会是满意的结果,因为有许多东西自己是左右不了的,所以,该放下就放下,退一步海阔天空。

学会放松。

会休息才会工作。

当自己的工作压力过大时,不妨到户外运动一下,或者跟朋友爬爬山、喝喝茶等,能够让自己的身心得到有效的放松,更利于精神抖擞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

可能的话,学会一种技艺最好,它会是你进入一种新的境界,产生新的追求,在爱好中寻找乐趣,以驱散不健康的情绪,令生活更有意义。

同时,也应增强自控能力,合理释放情绪,在适当的情况下多找好朋友谈谈心减轻精神压力和积郁的愤懑情绪,心情抑郁不想做事时,请选择放下,想休息就休息,想娱乐就娱乐,美国斯坦福大学都要求学生不追求十全十美,何况我们教师呢!

二、外部支持

全社会应通过各种渠道增强教师的职业威望,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切实改善办公条件,满足教师的合理要求,为教育工作注入新活力,为教育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使教师能够安心工作,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

学校领导也应当树立现代教育的观念,充分认识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1.强化师德教育。

教师的心态有时反映了教师的师德问题,如对学生的冷漠、报复、体罚等,反映了教师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

总想用种种手段刁难学生,在心灵上伤害学生,反映了某些教师心理是不健康的。

因此,学校强化师德教育,使每个教师都能以讲师德为美,真正以热忱对待每个学生,以真情爱护每个学生。

2.加强尊师爱生教育。

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教育教师热爱学生,教育学生热爱教师,这样,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密切师生感情。

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大有裨益,学生热爱教师,对教师良好心理的形成同样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关心教师生活。

学校领导要不断地深入到教师中间,对教师的性格、家庭等了如指掌,当教师遇到困难时,学校要尽最大努力给予帮助,要时刻把教师的冷暖记在心上,对教师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关心,这对教师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有好处的。

4.丰富教师的业余文化生活。

要想方设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多组织教师进行文体娱乐活动,使教师的紧张情绪得到宣泄,使教师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化解种种不良情绪,保持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

总之,教师是教育过程的决定者,教师的行为直接影响学生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所以教师要在工作中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以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去帮助每个学生得以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高校教师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2013年02月05日 作者:

郝文斌、冯丹娃、冯智恩  来源:

光明日报

  坚定立德树人的职业理想——高校教师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高校教师认为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

不同高校教师喜欢的政治学习形式

不同高校教师对高校岗位设置和绩效改革的评价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

  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

作为灵魂的工程师,高校教师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发展,更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调查显示,当前我国高校教师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

广大高校教师热爱教育事业,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定,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看待社会问题更加理性务实,但也存在工作压力加大、心理状态欠佳等突出问题。

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激励广大教师坚定立德树人的职业理想,应该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困惑的人,是无法解决他人困惑的”。

我国拥有一支庞大的高校教师队伍,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字显示,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共有专任教师1449686人,教职工总数2308631人。

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素质。

如果我们不重视高校教师思想和行为的诸多变化,进而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帮助教师释疑解惑、明晰人生理想、确立正确价值取向、践行教师道德规范、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那么高校教师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基于这一认识,从2010年1月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课题组围绕高校教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和信念,对当前我国各项政策、改革措施和高校改革的认识和评价,对我国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及其党组织、党员发挥作用的认识,对人生取向、职业选择、职业道德和心理健康状况的认识和评价等方面,进行了一次较为深入和系统的调查。

调查包括国家重点高校(“985”工程和“211”工程院校)、非重点院校(省属重点高校、综合、师范、理工和农林等院校)、独立学院(1999年高校扩招后新建高校)和高职高专(涉及国家公办和民办高校)等各类高校共75所。

调研和访谈了2785名不同高校教师,共发放调查问卷2218份,回收1877份,其中有效问卷1326份。

  高校教师高度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关注民生等社会热点问题,对高校事业单位改革持谨慎态度

  ⒈高校教师拥护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年轻教师积极踊跃加入党组织

  调查显示,高校教师中,肯定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的占83.6%,认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高达94.9%。

进一步的深访中,绝大多数教师表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符合中国国情和发展实际,愿意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成为科教兴国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

在关于入党原因的调查中,认为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积极向上、思想要求进步表现的占74%,认为是受党组织思想教育影响的占15.9%,认为是个人事业发展需要的占4.3%。

不同年龄段教师对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看法上有明显差异。

在积极向上、要求进步的选项上,35岁以下教师的比率高于35-49岁教师和50岁以上教师,高出50岁以上教师近5%。

这表明,年轻教师对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满意程度高,50岁以上教师在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看法上更为现实。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近年来高校党委和基层党组织在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上取得了明显成效,年轻教师对党组织的认识和入党积极性有很大提高。

  ⒉高校教师对社会热点问题非常关注,期盼民生问题能进一步得到解决

  调查显示,高校教师认为我国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排在第一位的是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民生问题,占49.8%;第二位的是经济问题,占17.3%;第三位的是腐败问题,占14.4%;第四位的是信仰和价值观问题,占12.1%;第五位的是食品安全问题,占5.4%;第六位的是国防问题,占0.6%;第七位的是民族和宗教问题,占0.4%。

这说明,民生、经济和腐败问题是高校教师关注的重点问题。

高校教师期盼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切实解决教育、就业和医疗等民生问题;对于腐败问题,许多高校教师认为,能否做到有效防控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关系到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和我国社会的长治久安。

  ⒊高校教师普遍拥护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认为知识分子的地位得到不断提高

  调查中,高校教师认为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执行效果很好的占58.6%,认为执行效果较好的占22.2%,认为执行效果一般的有11%。

这反映出高校教师对党和国家关心知识分子、提高知识分子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等政策总体上是满意的,认为自身的才能确实得到了尊重和认可。

同时,一些高校教师也指出了知识分子政策执行层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由于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一些地方高校教师的收入水平还不高,有的地方高校教师工资与公务员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一些地方政府的人事、财政部门对高校的人事分配制度干预限制较多;一些高校(特别是非重点院校)中青年教师申请国家、省部级教学科研项目及经费很难,教学科研活动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在一些高校,教师的学习权利、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权利未得到有效重视和体现。

  ⒋高校教师关注事业单位改革,对改革预期和成效认识差异较大

  对当前高校事业单位改革,调查显示,认为成效不大的高校教师占26.6%,认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占27.9%,认为有副作用的占5.4%,认为现在还不能断定的占40.1%。

不同高校教师在岗位设置和绩效改革认识上也存在一定差异。

非国家重点院校教师中,认为成效不大的比率最高,为29.7%,高出其他高校7%-8%;高职高专院校教师中,认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比率最高,分别高出非重点院校和国家重点院校12.4%和5.8%;非国家重点院校教师对改革持消极态度的比率最高,认为有副作用的比率上明显高于其他院校;国家重点院校教师中,认为现在还不能断定的比率最高,为44.2%。

这表明,高校广大教师对事业单位改革持审慎态度,担心改革会损害自身实际利益。

高校教师心理特点浅析

 

“现在我们系的老师都忙于写报告,申请项目,搞关系,找更多的钱,养更多的学生,评价老师的标准也是你能搞来的多少项目,本来留在北大的是有点理想的人,想在一个学术环境里做点什么。

可是现在,最后逼走的可能都是甘于寂寞做学问的人,留下来的都是通过非学术手段表现突出的人。

这是来自北京大学一位教师在北大改革中的真诚告白。

作为高校人,在教师与行政人员的夹逢中,真有英雄所见略同的感受,高校教师(真正意义上的教师)正面临着或者迎接着相同的命运,他们难以自拔,只能默默地享受着自身心灵深处的触动。

北京大学改革引出的话题,可以归结为中国高校教育改革的尝试与发展,或许是成功的,或许能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提供某种参考,我们都期盼着这会成为管理学上的一个经典案例,成为中国两所最高学府联婚的产物,流芳千古,训释后人。

但是高校人,我们有独立思考和自我解脱的权利与在喘息中感受到任重而道远责任,我们应该从心理上接受这一挑战。

我将此概括为中国高校教师形象和心理的“双重异化”。

古者将教师的责任定位为“传道、授业、解惑”,对比于现代研究理论,我们可以将教师的心理素质概括成以下几个方面:

教师情感特征、教师的意志品质、教师的职业兴趣、教师的智力与教育能力、教师的人格特征和教师的教育理念。

古今相比,异中有同,同中有异。

但是认识的发展并不能阴止象牙塔中的教师偏离“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条完美的轨道,反而让其驶向了“异国他乡”。

透过事物发展的现象,我们有责任去寻找那些掩盖其中的“真理”,高校教师们,我们路在何方?

呐喊吧:

中国高校体制的牢笼不能成为我们心灵的归宿。

我们的心理也有柳暗花明的时候。

概言之,中国高校教师心理异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职业异化——我是谁。

高等学府作为人类现代文明的摇篮,高校教师肩负着人类知识的传播与现代化人才的培养,这是教师的天职。

职业特点要求高校教师不仅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文化知识,而且要具备一种事业的狂热心和丰富的情感。

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发现,高校教师往往成为所谓“专家”,他是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往往只能承担教书的责任,而忽略了育人的效能,缺乏正确的自我效能感。

或者,有些教师自诩为杂家,往往伴演着说书人的角色。

更为甚者,他们只是充当学术腐败的刽子手,为其鸣锣天道。

所有这些,我们完全可以归结为高校教师职业的异化。

作为良知尚未泯灭的高校人,我在呐喊的过程的时候,我必须提醒此类的教师,你们应该问问自己“我是谁?

”。

生存异化——人为什么而活。

欲望横流的现代社会,金钱与权势冲撞后产生的火药味,弥漫在高校的上空,让人难以喘息。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我们可以发现,这是一种中国高校体制(扩召)变化带来的深层矛盾环境变化下的生存压力,是对环境适应下的生存需要。

这是最基本的需要。

这样才能消除有机体内的不平衡状态,充分发挥有机体的积极性。

这种在职业异化(主观)和生存异化(客观)的双重压力下,高校教师又得问问:

你们为什么而活着?

你们活着的意义何在?

这可能说是生存价值的思考。

此外,还得提及到一点,那就是中国高等教育长年来忽视教师的继续教育的恶果。

形象异化——象牙塔中的挣扎。

“形象”是指建立在适度个性基础上的由其内在特点决定的外在表现的总体印象和评价。

是个体社会化过程的重要标志。

“形象制胜”,言及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和谐,突出形象在重要地位,宣扬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选择性时代价值观,让行为者更新观念的基础上更加自觉地注重个人“形象”和集体“形象”塑造。

但是广大教师往往追求“言传”而忽视了“身教”,不重视建立在人格魅力基础上的个人形象和职业形象塑造,或许说,除了管理学教育和公共关系学的教师外,形象这一理念还没有深入到广大教育的头脑中。

能力异化——抓住最有说服的东西。

能力是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那些心理特征。

总是和人的某种活动相联系并表现在活动中。

高校教师的第一能力应该是教学能力,这在上述几点就已经讨论过。

在此,我们想指出的是:

高校教师由于其独特的社会地位,往往他们能力由于受到各种刺激的影响,发生了异化,转向了其他方面。

在潜心教学和利用教学环境资源谋寻个人利益的矛盾中利息熏心,唯利是图。

兴趣异化——一切因你而变。

常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们高校教师的兴趣可谓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是否建立与专业和教学有关的兴趣,我们教师没有十分的注重,他们的兴趣往往与社会接轨,在教学中将个人兴趣和好恶带入课堂,带进学生的心灵。

人格异化——我不是有意伤害你。

人格是个体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

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指出:

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成熟的人。

成熟的人有七条标准:

①专注于某些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是一个真正的参与者;②对父母、朋友等具有显示爱的能力;③有安全感;④能够客观地看待世界;⑤能够胜任自己所承担的工作;⑥客观地认识自己;⑦有坚定的价值观和道德心。

对比以上七条标准,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高校教师在职业化过程中,对教学对象的影响(主要指负面影响)和教学资源的破坏,他们不是有意,是没有理由的伤害,因为他们正处于人格异化或者正处在建立建全完整人格的路途中。

我们的真正任务是寻求高校教师异化的原因,总论之,原因如下:

体制的牢笼——不得不异化。

这是一种难以抗拒的力量,中国的高校人无法违背这一游戏规则。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弊端,可以简单概括为:

学术研究需要自由,但现有的高校管理体制下却不能保障充分的学术自由;学术管理需要自主性,但现有的体制不能支持充分的学术自主性;学术研究需要学者之间的有效合作,但现有的体制未能促成有效的合作;学术研究需要良性竞争(包括学术争鸣和研讨),但在现有体制下,教授之间的竞争多半在学术之外。

从大学治理的角度来看,这种管理体制的不合理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最重要的关系之中。

第一是政府和大学之间的关系,第二是大学内部的各个部门之间(如大学行政和教授之间)的关系,第三是大学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一个良好的大学治理结构(良治)的建立实际上就是按照知识传播与创造本身的要求逐步理顺上述诸种关系的过程。

因此,有必要分析一下我国当前高校管理体制的弊端的具体体现。

第一,行政本位和官本位。

第二,教师的全员终身制。

就是在深刻认识“近亲繁殖”的弊端后做出的。

第三,缺乏良好的学术评价机制。

一个社会的良好的评价机制来自两方面,一个是组织内的评价,另外一个是职业同行的评价(可以概括为外部评价)。

同行看来是一个相对简单的问题,根本用不着组织什么大型委员会再来评比一番。

第四,高校之间缺乏竞争和合作。

在国内,由于教师对大学的高度的依附性,加上在高校之间的竞争远不充分,不同学校之间的教师缺乏可比性和流动性,使得优秀人才不能到优秀的大学中去;同样的,平庸的人才却照样可以在优秀的大学里呆下去。

于是在大学内部形成了“一流的人,做二流的事,得到三流的待遇”的奇怪现象。

第五,科研资助体系的集中化评审和分配不利于学术的繁荣和多样化。

我们有终身制但没有学术自由;有教授但没有教授治校;有山头林立但没有学术繁荣;有学术勾结但没有有效合作;有学术成果发表上的激烈竞争但没有学术水准。

所有这些都是由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体制尤其是人事制度决定的,是严重地违背了知识创造和知识生产的特性的结果。

这正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高校治理的困难和目标所在。

领导的意志——不情愿的选择。

真正的管理才能凸现真正效益。

真正的规则才能创造持续的发展。

中国社会没有进入法治阶段。

中国高等校院正经历着留着文革创伤的七十年代人士的洗礼,他们有着难以割舍的历史情结和人生阅历,将历史中的个人经验大范围带入中西对比的管理体制中,缺乏科学的论证,敏锐的机制,这就是“现代的文化革命”。

意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为了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

文化的嬗变——无意识的变化。

文化,-而非思想通过潜移默化方式影响着每一个高校人。

首先我们想到便是大众文化( 流行文化),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对我们常规文化造成冲击同时是对常规文化的一种破坏。

从而影响到我们广大教师的接受心理。

流行文化正在成为我们时代的一种汹涌的潮流。

对于这种潮流人们可能已经做出了各种不同的反应担缺乏一种理论分析的方式,而是根据过去的成见或者直觉做出的。

因此对于文化层阶的消解但成为流行文化的显著特征,它把传统中关于文化的高级与低级、典雅与粗俗的定位作了否定。

淡化了文化和文化思想之间的区别。

一个学校,一种环境,一种资源,当其发生嬗变,高校的教师也只能无可奈何的接受其影响。

这样便使广大教师产生了“从众”这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

“人云亦云”、“随大流”;大家都这么认为,我也就这么认为;大家都这么做,我也就跟着这么做。

抑制个性发展,束缚思维,扼杀创造力,使人变得无主见和墨守陈规。

心理防御机制——难以攻破的堡垒。

这是我们这篇文章的终结点。

教师心态(情绪)的调整(2006-09-1910:

51:

35)转载▼分类:

教学杂谈

教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

之所以“光辉”,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它工作的对象是“祖国花朵”,是一群天真、无邪的少年。

他们像初升的太阳,像雨后的春笋,像巢中的小鸟。

作为老师,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将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所以教师健康良好的心态也将影响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良好心态的形成。

那怎样的心态才是健康良好的心态呢?

一、平和的心态

不可否认,师的工作压力很大:

每天要面对几十个“嗷嗷待補”的学生;几年甚至几十年“重复”那些知识。

有时还受到来自工作之外的一些事情的“干扰”。

为些,有些教师被这些“繁杂”的工作遮蔽了双眼,失去了刚参加工作的激情。

出现了作为一个教师不应有的焦躁情绪。

不能以一种冷静、平和的心态面对学生。

导致师生关系失去了“平横”。

师在课堂独霸课堂,独霸学生的感受和心灵,让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失去了本应有的“色彩”。

平和的心态,是一种冷静地、理性地面对学生出现的问题,采取恰当的方式,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成长和进步。

二、理解的心态

应该认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是“好”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有一颗上进的心,都渴望得到尊重和肯定。

所以对于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教师首先是理解他们出现的问题,然后分析原因,采取恰当地措施。

而不是一味地指责或埋怨,“一棒子把学生打死。

”不但不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而且还会使师生关系僵化,最终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三、关爱的心态

爱的力量是无穷的。

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有了爱就会让学生获得无穷地力量;有了爱就会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一切;有了爱,就会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很难想象,一个冷若冰霜的教师所做的学生会是怎样。

总之,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一把钥匙。

只要注意爱的方式,爱的分寸,爱的时机,我相信,我们每一个学生都会在爱的阳光下健康成长。

让我们每一个教师都以一个积极的心态、阳光的面容对待我们的工作、对待我们的课堂、对待我们的学生;让掌声在我们的课堂上响起来;让快乐拥抱每一位老师和学生。

怎样获得良好的心态呢?

心态调整,因人而异,并有表现形式上的个别差异。

以下几种方法可以尝试:

1、语言调节法。

所谓的语言调节法,就是用书面或口头言语的方式来提醒自己保持愉快情绪或控制愤怒。

当你正要对学生发火时,可在心里或小声对自己说“不要生气,不要发火,发火解决不了问题。

”等。

做为思维的工具和载体的语言,会通过它对人们的思维的影响来影响人的情绪,这正是语言调节法可以控制愤怒情绪的心理机制。

2、注意转移法

所谓注意转移法,就是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物上以获得对消极情绪的控制。

例如,当我们因为学生的考试成绩不佳而发怒时,可以在找学生谈话之前,努力让自己想到让生的学生和生活中的“亮点”。

通过此方法来分解自己愤怒的情绪,以达到制怒的目的,从而同学生进行有效地交流,帮助学生找到成绩不良的原因及解决办法,而不是发完火就不管了。

3、行动转移法

所谓行动转移法,是指在产生负面情绪时不要钻牛角尖,而应去进行其他活动以冲淡或消除消极情绪的影响。

如遇到烦心事可以听听调子明快的音乐,或出去散散步,或请朋友吃一顿饭等等。

用其他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