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学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检测试题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无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350833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89.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中学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检测试题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无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一中学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检测试题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无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一中学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检测试题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无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一中学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检测试题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无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一中学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检测试题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无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中学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检测试题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无答案.docx

《一中学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检测试题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无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中学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检测试题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无答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中学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检测试题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无答案.docx

一中学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检测试题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无答案

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选择题

1.1949年5月,解放军占领上海后,陈云将华北贸易总公司改组为11个专业公司。

各专业公司均按经济区划和交通要道在中小城市设立分支公司,统一调度资金和干部。

上海的这一试验(  ) 

A.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B.奠定了国民经济恢复的基础

C.提供实行新经济体制的经验D.改变了民族私营经济的性质

2.1952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和中央军委决定,将中国人民解放军8个陆军师集体转业,改编为建筑师。

这一决定的目的是(  )

A.加强重点工程的建设B.强化海空力量的发展

C.促进军队编制的完善D.减轻军费支出的重负

3.如表是1952年主要工业品总产量的国际比较,据此可知(  )

中国

美国

苏联

日本

法国

印度

原煤(亿吨)

0.66

5.1

2.6

0.4

0.5

0.3

原油(万吨)

44

26671

3788

29

15

25

发电量(亿度)

73

3887

912

449

330

51

钢(万吨)

135

8785

2733

484

865

146

水泥(万吨)

286

3872

1019

446

742

266

A.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B.重工业发展出现急躁冒进情绪

C.中国工业生产基础和水平落后D.冷战形势制约了中国战略选择

4.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

这种做法在本质上(  )

A.标志着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B.促进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C.切断了农民与市场的有机联系D.杜绝了贱买贵卖的剥削方式

5.读下图,1957年中国农业经济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1952年与1957年中国农业经济主要数据对比

A.土地改革的完成B.农业合作化的推动

C.产业结构的优化D.市场需求量的扩大

6.在国民收入中,1957年同1952年相比,国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提高到33%,合作社经济由1.5%提高到56%,公私合营经济由0.7%提高到8%,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则都降低到3%以下。

这说明(  )

A.生产关系的改造工作已经完成B.“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超额完成

C.国营、集体经济已占主导地位D.重工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点

7.1956年,新中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为147.35亿元,比上年增长70%,高于1953年和1954午两年的投资额;基本建设贷款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上年的30.2%猛增到48%,造成国家财政紧张。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当时经济结构遭到破坏B.社会主义建设热情高涨

C.“一五”计划提前完成D.新中国的工业基础薄弱

8.如图是1952~1965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  )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该统计数据反映了

A.国民经济结构日渐趋于平衡B.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C.“一五”计划期间工业体系基本形成D.“大跃进”期间国民生产总值持续下滑

9.“一五”期间,“优先保证工业面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大部分的工厂“建在非沿海省份的城市,如湖北的武汉、内蒙古的包头、吉林的长春和四川的成都”。

这说明“一五”计划(  )

A.利于各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B.完全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C.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D.有效提升了我国的产业结构

10.1955年9月,陈云在国务院全体会议中提出,在保持农产品出口的同时,也应该出口一些工业品,利用我国工业品成本低廉的优势打开国际市场,尽可能换回更多的外汇,用于在国际市场上购买国内工业生产必须的设备和原料。

这说明建国初期中国(  )

A.基本实现了向工业化国家的转型B.力争使工业化与对外贸易相互促进

C.优先出口工业品的计划得以实施D.农业集体化运动保障了工业化建设

11.1958年6月12日,钱学森在《中国青年报》发表科普文章称:

“土地所能供给人们的粮食产量碰顶了吗?

科学的计算告诉人们:

还远得很!

……因为,农业生产的最终极限决定于每年单位面积上的太阳光能,如果把这个光能换算农产品,要比现在的产量高出很多。

”之后,“粮食卫星”从亩产数千斤一下子窜升到了数万斤。

钱学森的科普文章(  )

A.直接导致了农业“浮夸风”B.为“大跃进”提供科学依据

C.体现了科学家虚伪的一面D.是当时社会政治风气的产物

12.毛泽东在报告中说:

“我们对农民的政策不是苏联的那种政策,而是兼顾国家和农民的利益。

……鉴于苏联在这个问题上犯了严重错误,我们必须更多地注意处理好国家同农民的关系。

”对该报告解读正确的是(  )

A.“苏联的政策”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中共主要倾导人注意借鉴苏联经济建设的成功经验

C.说明中共中央积极探索符合国情的建设道路

D.党的主要领导人已认识到人民公社体制的危害

13.20世纪50年代,土地、劳动力、资金的集中为科学实验提供了有利条件。

如推广良种、密植等,麻城县就出现了个别的“状元田”、“丰产田”。

人们对此异常惊喜,相信经济建设可以创造奇迹。

这说明(  )

A.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高B.农业的变革与发展催生了跃进思想

C.经济建设出现重大失误D.科学实验的成就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14.建国后的某一时期,河南焦作市市委、市政府曾出台措施规定:

生产队以原高级社的生产小队规模为基础,全市现有生产队2039个,应调整为3270个。

最终,全市共退赔土地20726亩,房屋66346间,机器111部,汽马车170辆,牲口1189头,生猪14123头,羊21485只,并赔偿无偿调用劳力损失,群众深表满意。

这些措施的出台表明(  )

A.土地改革运动存在一定阻力B.农业合作化运动在顺利推进

C.国民经济调整工作逐步展开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15.1956年陈云提出“三主三辅”构想:

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个体经营是其补充;全国工农业产品主要是按照计划生产的,自由生产是补充;在社会主义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主体,自由市场在国家领导之下作为国家市场的补充而存在。

该构想(  )

A.有利于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B.落实到随后的经济建设中去

C.借鉴苏联经济建设的经验D.加快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16.1958年4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规定:

在工业品价格方面,除棉纱、棉布、呢绒、食盐、食糖、煤炭、石油等7种商品外,其他一切工业品现在所定的市场价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认为不恰当的,都有权加以调整。

这一规定有利于(  )

A.实现市场资源优化配置B.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C.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D.减少国内工业产品价格的波动

17.1959年11月,国家统计局在召开的省市统计局长会议上提出:

“对统计数字的准确性,要虚心考虑各方面的意见,特别是党的领导的意见,不能单纯从统计数据出发。

”这种做法(  )

A.成为当时浮夸的一条重要渠道B.一定程度上纠正“左”倾错误

C.导致三年经济困难局面的出现D.为国家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18.1954-1959年,我国国内各年人口迁移率均在30%以上,迁移人口大部分来自农村。

1960年迁移率达50%,但迁移人口主要来自城市。

这一变化是由于(  )

A.农村改革初见成效B.工业化进程的受措

C.户籍管理制度变化D.计划经济体制松动

19.1962年9月,中共八届十中全会正式通过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中规定:

人民公社社员可以经营家庭副业,可以将家庭副业的产品拿到集市上出售。

这一规定(  )

A.推动了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开展

B.符合当时国情,奠定“一五计划”的物质基础

C.恢复农民土地私有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是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部分调整

20.1962年7月,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印发的《农村生产资金座谈会纪要》中明确指示:

“信用社应当恢复1957年以前的管理体制,即信用社应当是一个独立核算的单位,资金独立,自负盈亏,公社不得挪用或者支配信用社的资金。

”这一措施(  )

A.使大跃进以来的错误得到有效纠正B.加速了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

C.有利于国家权力与农民利益的协调D.扩大了农村信用社资金来源

21.1960年底,中央指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是现阶段人民公社的根本制度”,并宣布恢复农村集市。

这项政策(  )

A.改变了土地所有制B.根除了“左”的错误

C.旨在加快工业化进程D.意在纠正“一大二公”

22.下图为1959-196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变化曲线示意图。

对此图理解正确的是(  )

A.左倾错误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B.经济调整促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

C.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D.中苏关系交化导致GDP增速波动

23.1965年,中央直属企业增加到10533个,其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42.2%,其中属于生产资料的产值占55.1%.中央直接掌握的财政收入由原来的50%提高到60%左右。

这表明(  )

A.国民经济比例关系严重失调B.政府强化集中统一管理模式

C.计划体制弊端得列初步解决D.政府重视经济建设均衡发展

24.据载,1961~1962年国营商业零售价格仅上升7%,然而在不受国家控制的集市贸易上价格却上涨了2倍多,其中粮食上涨竞达12.5倍。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国营商业发挥了稳定物价的作用B.当时普遍存在经济数据浮夸现象

C.国家对国民经济比例进行了调整D.经济计划没有准确反映实际情况

25.中苏两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取得过辉煌的成就,也犯过类似的历史错误。

如苏联的肃反运动、农业集体化、片面发展重工业等,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与“人民公社化”“大跃进”等。

这些错误共同的历史经验教训是(  )

A.社会主义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要按比例协调发展

B.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C.社会主义建设要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D.社会主义建设要不断完善民主法制建设

26.1973年,根据周恩来指示,国家计委提出:

在今后三五年内,从国外进口一批技术先进的成套设备与单机,价值43亿美元。

在当时被称为“四三方案”。

这一方案(  )

A.属于“文化大革命”促进经济的体现B.说明领导人有了对外开放的初步设想

C.是各级干部群众抵制“左倾”的结果D.说明中央对国民经济进行了全面调整

27.1977年11月,中共安徽省委召开农村工作会议并制定了《省委六条》,其主要内容包括“搞好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工作,积极地有计划地发展社会主义大农业”“生产队实行责任制,只需个别人完成的农活可以责任到人”等。

这一文件(  )

A.反映出我党工作重心的转移B.突破了农村“左”的政策束缚

C.巩固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维护人民公社的经营自主权

28.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

“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

”后者不同于前者的是(  )

A.改变了此前的土地所有制性质B.农民经营土地的自主权扩大

C.违背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D.反映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29.1979年,北京东风电视机厂以“散件加工”形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升经济效益,被国家广电总局认为是打乱了国家计划,挤压了民族工业。

某领导则批示:

“看来,这个厂要给洋人做加工厂。

”这说明(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开始B.引进国外技术造成竞争加剧

C.对外开放政策尚未真正执行D.体制和观念的变革任重道远

30.1977年,中国经济出现快速恢复。

据此1978年2月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上通过了前一年制订的十年发展规划,要求到1985年达到钢产量6000万吨的目标,即增长到252%,而钢产量实际到1985年增长到1977年产量的197%。

材料表明(  )

A.改革开放增强了经济建设的信心B.传统经济建设观念仍影响中央决策

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D.全国人大已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31.从1978年到1982年,城镇个体劳动者从15万人增加到147万人,增加了8.8倍,在城镇劳动者总数中的比重明显增加。

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A.就业形式多样化B.分配方式多样化

C.经济体制改革深化D.管理模式的转变

3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下,一家人种几亩田地的土地经营模式,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在国外一个人就能做好的事情,就能种的田地到了中国却需要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来完成。

这样的低效率自然造成了农民的贫苦。

这反映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A.符合自给自足的农业传统B.造成土地所有权的分散

C.亟需赋予新的时代内涵D.忽略了人口众多的国情

33.20世纪80年代,我国政府对农副产品统购派购减少,而由农民进行市场交易的,或者超产由国家加价收购的数量越来越多。

这反映了(  )

A.发展市场经济成为国人共识B.计划经济退出历史舞台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D.城市对农产品需求增加

34.“农村和城市效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

”“这种土地制度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土地的集体所有的性质,只是将土地的所有权、经营权分开了。

”这里描述的是(  )

A.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B.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5.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8条规定,允许外国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在中国投资;1988年通过宪法修正案,允许土地使用权依法转让,确认私营经济的法律地位;1993年修正时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有企业”取代“计划经济”和“国营企业”。

材料反映(  )

A.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B.民主法制建设逐步完善

C.改革成果得到法律确认D.政府不再参与企业经营

36.1984到1991年间,中国国内市场是名副其实的卖方市场,只要厂家生产出来,就很容易卖得出去。

在中央政策的鼓励下,中国出现了一波自主创业的高潮,私营企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经济神话。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市场经济目标提出激发创业积极性B.缓和国内供需矛盾是改革的重要目标

C.政府开始调整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D.物资匮乏迫使中央加快国有企业改革

37.1984年国庆,首都北京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

深圳有两辆彩车参加了游行,蛇口工业区彩车上“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从天安门广场响遍大江南北。

此口号(  )

A.拉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B.体现了经济特区创新的实于精神

C.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标志D.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已经开始

38.20世纪80年代初期,大量知青和工人返回城市,为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国家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同时规定“个体户雇工不得超过7人,企业主自己也必须从事劳动”。

这说明(  )

A.城市经济改革已摆脱计划经济束缚B.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己开始建立D.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

39.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认为:

“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即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实行了“利改税”和“调节税”制度,力图给企业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环境。

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

A.从实践上确定了经济改革的市场取向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大大活跃商品经济

C.对外开放加速了经济模式的有效转型D.改革初期“左”倾思想对经济有影响

40.1988年,在全民经商潮背景下,中国计划经济下的流通体系彻底崩溃,物价失控。

其后三年的经济增长率在4%﹣6%的低点徘徊,理论界有人提出“将物价等权力收到省一级的政府中”。

理论界的这一言论(  )

A.有利于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B.表明深化改革势在必行

C.说明政府应不断强化计划职能D.指出了市场经济的作用

41.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赶英超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以上变化主要源于(  )

A.适应国际形势不断变化的需要B.适应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

C.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调整D.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断探索

42.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提出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申请,到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谈了15年。

在审议中国外贸体制时一共提出了4万多个问题,但归结起来核心问题是中国(  )

A.为国内企业争取缓冲期B.承诺不承诺搞商品经济

C.承诺不承诺搞市场经济D.为了维护自身根本利益

43.下面为我国对外贸易和引进外资增长统计表(单位:

亿美元)。

表中信息反映出我国(  )

对外贸易(进出口)

1980年

1990年

2000年

2012年

381.4

1154.4

4722.9

38671.2

引进外资(已利用外资)

1984年

1990年

2000年

2012年

270.5

1028.9

5935.6

11329.4

A.基本形成了外向型经济B.在全球化中的地位提高

C.对外开放步伐逐步加快D.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

44.在1984年启动的城市改革中,各地采取“先放权、再转轨、后简政”的办法,既促进了经济管理部门的职能转轨,又推动了政府机构改革。

各省把计委、经委、财办、农办等机构合并为计划经济委员会,走出了政府机构改革的路子。

这反映出(  )

A.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开始由农村向城市转移

B.中国改革的方向正在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转化

C.中国经济领域的改革推动了上层建筑的变革

D.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制度改革同步进行

45.在改革开放初期,广东有一个说法:

遇到绿灯往前走,看到黄灯赶紧走,碰上红灯绕着走。

但1992年他们说:

北京送来了更通畅的绿灯。

这说明(  )

A.广东是改革幵放的排头兵B.经济体制之争备受关注

C.思想解放加速了改革开放D.简政放权取得初步成效

46.“不采取任何调控措施是不合理的……我一直深信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以及(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材料中的“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指(  )

A.建立市场主导的社会经济体制B.推动国民经济均衡发展

C.把政府和市场的作用结合起来D.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

47.“南方谈话”是在总结国内风波和国际变局、分析国内外形势发展和我们所面临挑战的基础上产生的,既有政治上的鲜明性和针对性,也有理论上深刻性和创造性,它把邓小平理论提到了新的高度,是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的集大成之作。

邓小平“南方谈话”(  )

A.最先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

B.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

C.确立了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D.打破了认识误区坚定了改革信心

48.印尼《雅加达邮报》称,“一带一路”赢得了世界范围的肯定与支持。

德国全球新闻网称,“一带一路”项目贯穿欧亚大陆,将影响沿线44亿人口。

而欧洲也愿意搭乘中国快车,这是一个面向未来的机遇。

对“一带一路”这一战略的看法不正确的是(  )

A.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B.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带来机遇

C.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D.能够平衡各国的利益

二、非选择题

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俄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列宁在深刻反思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经验教训之后,认识到在小农国家里是不可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引导到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上去)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从这种认识出发,列宁领导制定并实施了旨在利用国家资本主义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新经济政策”。

……在工业方面,实行租让制,将国家暂时难以经营的森林、石油、采矿和电气化事业等,按照一定条件租让给外国资本家经营,但基本条件是要维护苏雏埃国家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独立,保护租让企业中苏俄公民的劳动。

租赁制是另一种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它是将某些国有中小企业租给国内的私人、合作社和其他联合组织。

列宁说,新经济政策是一种用“改良主义的办法”来解决苏维埃国家过渡时期经济发展战略任务的长期性政策。

但是,随着1926年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的开展,对私人经济和资产阶级又展开了全面进攻。

——摘编自卢文璞主编:

《世界现代史》

材料二从党的七大到七届二中全会期间,毛泽东正确地汲取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曾多次论及利用和发展资本主义的问题。

他主张:

要在民主革命胜利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一定要使那些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主义工业获得适当的发展,以利于国民经济的向前发展。

1950年春夏之际,政府在没收官僚资本和接管外国企业的同时开始合理调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到1952年底结束,主要包括调整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和产销关系。

调整公私关系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1)扩大私营工业的加工订货和产品的收购、包销;

(2)对私营工业进一步发放贷款;(3)调整税收,对部分工业产品减税,裁减税种,提高所得税起征点。

调整劳资关系方面,资方要确认工人的民主权利,积极改善经营管理;劳方为维持市场,可暂时降低工资福利,轮流歇工,共度难关。

调整产销关系,逐步克服生产中的无政府状态,根据统筹兼顾的方针,通过调整,实现产销平衡。

——摘编自靳德行主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俄和新中国在向社会主义过渡期间对待资本主义工业的政策有何异同。

(13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业的历史背景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12分)

2.(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张謇经两多年的奔波,先将凑集到手的资金于光绪二十四年,在通州唐闸陶朱坝兴工建厂,根据《周易》“天地之大德曰生”,取名为“大生纱厂”。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后,日本倾销东北的洋布锐减,南通关庄土布得以在东北畅销,一年总销数在15万件以上,而当时大生纱厂的棉纱产量仅及关庄大布用纱量的一半,这就给大生纱厂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1905年获利特厚,增加股本67万两。

1907年,大生分厂在崇明建成,资本80多万两,纱锭26000枚。

是年7月23日,召开第一次股东会议,成立了统一正厂、分厂的“大生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呈准商部注册,并取得“百里之内二十年不准别家设立纺厂”的专利权,树立了大生地方经济垄断的体系。

材料二1985年,张瑞敏接手“海尔集团”后,下令将有缺陷的76台冰箱全部砸掉;并亲自砸了第一锤。

张瑞敏就是要让工人明白一个道理:

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

1998年海尔集团开始实施国际化战略,日前在全球共有8个海外贸易公司,在美国盖起了海尔大厦。

在美国、意大利、孟加拉国、尼尔利亚等国建立了12个工厂。

最近,我们对海尔、海信、康佳、TCL、科龙、青岛啤酒、华为、中兴等企业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的现状进行了调查。

结果看到,正是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孕育、发展了这些初步具备了国际竞争能力、国际化经营管理和技术水准的现代化的企业集团,这就是中国跨国公司的雏形。

(1)根据材料一,分析大生纱厂快速发展的原因。

材料一、二结合所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