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研究的思路与方法.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348909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168.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络研究的思路与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经络研究的思路与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经络研究的思路与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经络研究的思路与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经络研究的思路与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络研究的思路与方法.docx

《经络研究的思路与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络研究的思路与方法.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络研究的思路与方法.docx

经络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经络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李建宇

(孝义市梁家庄针灸门诊,山西032300)

[摘要]本文提出研究经络学说,首先应对经气的意义作出探索,在对经气的研究中,逐步有所发现与启迪,经络实质是不可能从解剖刀与显微镜下从形态结构中得到证明的,而此之所谓气本身就是视之不见,求之无物,既神秘而又翔实的变动不居的东西。

我们研究古人学说,绝不能为古人的言语所拘泥,既不要厚古薄今也不能厚今薄古,古人之言并非纯属经典,今人之言也绝非尽糟粕,融古今于一炉,殊途同归,使中医理论焕发出时代光辉。

这不仅是中医工作者的天职,也是东方人民所赋予的神圣使命!

[主题词]经络,经气,经络实质/研究方法

探索经络实质必须首先重视经气,已逐渐被大部分中医界前辈所认可。

然而在欣喜之际,我们也不可忽视在《内经》中有关对流动在经络体系内之“经气”的论述仍处于众说纷纭与各有千秋的混乱局面。

因此,我们必须在重视经气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应用客观依据,证其一点,破其全局的思维方式,对现所公认的经气理论进行新的思维推导,或许对破译经络实质能有所帮助与发现。

1应重视对经气的理论探索

20世纪下半叶至今,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围绕针灸作用机理和经络展开了大量的多方位、多层次的研究与探索,伴随着针灸临床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相继提出了有关经络实质的种种设想,从总的趋势看,大多是利用人体解剖、电子显微镜、生物化学、X线显微摄影、同位素等现代较新的科学技术手段在寻找经络的形态结构上下功夫。

但由于科研人员忽视中医理论对针灸临床的指导作用以及针灸临床的特点问题,所持观点与客观现象不甚一致,一味地抱着西医的观点,单纯从形态学的角度,认为一定有其视之可见而又稳定不移的管道;而从针灸临床中所显示出的经络现象与西医所持之观点又确有质的区别。

因此,导致虽然对经络的实质有所提示,但最终又尚难作出令人较为满意与肯定的结论。

可见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并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对于这一久未被揭开的千古之谜,全国共有20多家单位进行专项研究,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迄今为止,仍然是盲人问路,不识东西;雾里看花,难分赤白。

只是仅仅证明了华夏五千年前的一个命题“经络”是存在的,但在赞叹我们的祖先伟大和惊人的智慧之际,却又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使经络研究进入了百家争鸣,众说纷纭,乱人心目与让人魂牵梦绕的境界。

殊不知,中医认为“气先身生”,“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

外国有测气仪,精微波摄影法,证明了人的身上有气。

张锡纯先生在《医学衷中参西录·第五期·第八卷》陆晋笙书中曰:

“盖西人虽讲实验,然能验人身之血,不能验人身之气,故西人有治贫血之药,无治贫气之药。

夫人之身中气血并重,而气尤为生命之根本,较血更为紧要,西人因无治贫气之药,是以一遇气分虚陷之证,即束手无策,此固西医之大缺陷也”。

如:

有些患者,总是觉得少气无力,经现代科技作体检的结果评定是无病,甚至无法设计治疗方案,或根本就是漫无头绪,寸步难行。

而中医则成竹在胸。

如李东垣云:

“凡治杂病,先调其气,若血受病,亦先调气”。

又如有“针法能调气”“灸法能助气”“黄芪又能补气”等说法。

可见中医可以治愈西医即现代科学理化所检验不出来同时也无法治疗的疾病。

究其原因,由于现代医学与中医学属于不同的理论体系。

那么应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怎能得出相同或相近的结果呢?

诚如张氏所言:

“‘西医尚实验不尚理想,故精于人身之组织,而略于人身之气化;中医尚理想不尚实验,故精于人身之气化,而略于人身之组织’。

《易》云: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西人注重形下,是以凡事皆求诸实见,中医注重形上,恒由所见而推及于所不见”。

我们知道,在针灸临床工作中就是基于对针下气机的阴阳动态变化而进行调节施治的,如《灵枢·经水》曰:

“其治以针艾,各调其经气”。

《灵枢·终始》曰:

“凡刺之道,气调而止”。

《灵枢·刺节真邪》曰:

“用针之类,在于调气”。

《灵枢·九针十二原》曰:

“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素问·宝命全形论》曰:

“经气已至,慎守勿失”。

《素问·针解》:

“令气易行”。

《灵枢·官能》曰:

“审于调气”。

《标幽赋》曰:

“气速至而效速,气迟至而不治”。

《金针赋》曰:

“气速效速,气迟效迟,候之不至,必死无疑”。

《灵枢·九针十二原》曰:

“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

又曰:

“粗守形,上守神”。

神是上工,粗是中工。

《素问·离合真邪》:

“……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

可见经气理论在针灸临床中占有重要位置。

现已公认,经络体系是人体内部维持动态平衡的一种功能和现象,而为何还硬要从解剖刀和显微镜下寻求变动不居的功能和现象呢?

也有不少人寄希望于基因技术,认为用基因技术研究针灸,容易体现针灸临床特点。

试问应用基因技术能解释人体的气学理论吗?

我不是否定现代高科技的应用,关键是个主次问题,至少先应该正确认识我们的学说。

所谓医之道,首重理论,次重实践。

不尚理论不足以参古人奥义,不讲实践不足以见临证措施。

现在连我们自己都对我们的理论各持己见,殊途而不同归,更何况别的理论体系呢?

因此,我们绝不可退而求其次,抱着金饭碗,乞取别人的剩饭残羹而津津有味,应明确认识现代科技在经络研究方面,只可作为配合,不可作为主流的观点。

若置传统学说于不顾,拾他人之片言只语,而沾沾自喜,岂非无源之水与无根之木乎!

可见只要我们能迷途知返并以前车为鉴,不再重蹈覆辙,坚定我们的观点与立场,就必须重新拿起我们的法宝,以我之法,解我之谜,才不愧为是中华真正的瑰宝,重新回到气的理论研究上来,开拓创新,化腐朽为神奇,为弘扬华夏医学辅平道路。

以上所述,经气是经络活动最基本的形式,针灸对机体的各种效应,就是基于对“气”的运动加以调控。

而沿经络体系所流动着的“经气”其范围又涉及原气、宗气以及营卫之气。

这些都是我们所要找的所谓“气本一气”即“经络实质”之气吗?

当然不是,但四者则是经络研究的核心与关键则是不容否定的。

那么如何才能找到我们所要找的“经气”,使之走向生动活泼的翔实范畴呢?

笔者认为必须首先对传统中医理论做出合理性的评价与新的构思,才能进一步拔云见日与返本还源。

2对中医理论的认识与思考

目前对于经络实质的研究,已经得到足够的重视。

甚至连外国人也有超过中国而捷足先登的想法。

2001年8月王雪苔教授在《中国针灸》杂志上发表的佳作——“针灸的现状和21世纪的任务”一文中谈到:

“随着针灸理论的研究特别是经络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气的理论研究应该相继提到日程上来,并且要深入研究经络与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构筑起一座新的针灸理论框架。

新框架的形成,不但标志着现代针灸学的诞生,也将为中医基本理论现代化奠定基础,并将促进现代生物学观念更新……”。

这是我们中医界前辈,睹数千年之瑰宝久被尘封,一代人之辛劳,付之流水,所提出的高瞻远瞩的殷切希望。

然而要想达到理想的目的,如果像以往那样拘泥于把古老朴素的东西,从博物馆里抬出来,给它强加以几件时代新装,从而为了迎合学术鉴定者的某种思维贯性,对学术的不足不敢越雷池一步,势必对新思维模式的转变形成巨大的阻力。

因此,要使其在祖国的医学园地里发展壮大,就必须正确认识与对待自身的不足而不能回避。

进而重整旗鼓,重新塑造,使经络学说这一千古之谜,从徜徉恍惚与玄思理念的抽象定义里拯救出来,使之发扬光大。

(1)《内经》之言也并非均是圣神语录

现已公认《内经》的问世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所涉及的内容非成于一时一人之手,而是在汇集了不同流派学术观点的基础上形成的。

故在《内经》不同篇之间有时在一个问题中,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存在着严重的学术分歧。

加之随着年代推移,辗转传抄与反复翻刻以及经过后人的增补等原因,造成错简脱漏,不误为误,或以误改正,致精华与糟粕含混不清者屡见不鲜。

如:

就四时刺法而论就有7种不同的说法,分别见于《素问·四时刺逆从论》《素问·水热穴论》《素问·诊要经终论》《灵枢·本输》《灵枢·四时气》《灵枢·终始》《灵枢·寒热病》。

就有关流动在经络体系内之经气而言,统观《灵枢》与《素问》全文,并无完整与一致的论述,只能从有关章节中综合归纳出一个大体轮廓,而为后人所奉行和遵守。

同时也不难看出《内经》本身的欠缺与混乱之处。

如:

关于流动在经络体系内的经气也各说不同。

如:

有认为经气就是真气者,《素问·离合真邪论》曰:

“真气者,经气也……”;有指经气为大气(宗气)者,《素问·离合真邪》曰:

“大气皆出,故命曰泻……大气留止,故命曰补”;有指经气为神气者,《灵枢·九针十二原》曰:

“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又有将经气认为是谷气(水谷之气)者,《灵枢·终始》曰:

“所谓谷气至者,已补而实,已泻而虚,故以知谷气至也。

”“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

又,关于冲脉之所起,以《内经》中也同样并存诸多异说,现举概要以明示之,如《素问·举痛论篇》曰:

“冲脉起于关元”;而《素问·骨空论篇》曰:

“冲脉者,起于气街(即气冲之别名也)”;《灵枢·五音五味》则谓:

“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灵枢·动输》又说:

“冲脉与肾之大络起于肾下”;以上四条经文同为岐伯之言,而为何相差如此之大,究竟是关元,还是气街、胞中、肾下,其中必有一说为正确,按说岐伯不可能是信口开河,阴差阳错与六神无主吧!

无非是在流传过程中多次辗转传抄与反复翻刻等原因,导致以讹传讹,以耳为目矣!

综观以上所例,不难看出《内经》之言,不仅前后矛盾,而且使人听之费解,言之无物,常常为一段文字费了很大力气,到头来还是似是而非,有如海底捞月,不知所措,孰是孰非,实难定论,导致我们不可避免地被束缚在顺理成章与玄思理念的抽象定义里。

由此可见,《内经》之言也并非均是圣神语录,不可侵犯。

(2)《难经》也存错简《内经》之处

《难经》内容本多为《内经》释义,问难以发《内经》奥旨,故称《难经》。

而灵胎先生则又反其道,以《内经》释《难经》著《难经经释》,并以两经排比对参的形式作注,便不难看出《难经》中有发前人所未发之处,而其错简经文之处亦复不少。

如《难经·三十难》曰:

“经言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乃传于五脏六腑,五脏六腑皆受于气”。

徐氏曰:

“此即《灵枢·营卫生会》中语。

经文‘谷入于胃’句下,有‘以传于肺’四字,下文云五脏六腑皆以受气,义尤明白。

今删去四字,则胃何以便入于五脏六腑?

此处关系最大,岂可少此一语,致乖脏腑传道之法”?

另外还有《难经·三十六难》等处经文均可适及,限于篇幅则不再一一例举,欲知详情者,细阅该著便知分晓。

(3)部分巨著中的错误根源于经文

历代许多著名医家和不少医学流派,从其学术思想来说,基本上都是在《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世医家也多将此书奉为经曲著作。

但在漫长的学术演变过程中,部分医家由于缺乏客观凭据来判断是非,遇到疑难争议之处,不作存疑待考,仅凭推理,随文演义,如在《素问·离合真邪论》中曰:

“真气者,经气也”。

《灵枢·刺节真邪》曰:

“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

乃说明先天之“真气”亦即“经气”与后天之:

“谷气”是共同充身的关系,而清·喻昌则在《医门法律先哲格言》中谓:

“气有外气,天地之气也;有内气,人身之元气也。

气失其和则为邪气,气得其正则为正气,以为真气。

但真气所在,其义有三,曰上、中、下也。

上者,所受于天,以通呼吸者也;中者,生于水谷,以养营卫也;下者,气化于精,藏于命门……人之所赖,惟此气耳。

”认为“真气”为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的统称,包括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

又如《灵枢·营卫生会》云:

“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

”关于“卫气”《素问·痹论》已谓:

“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

至于“卫出于下焦”,本应存疑待考,而有医家则百般强辨认为:

“肾者水脏,水中含阳,化生元气,根结丹田,内去呼吸,达于膀胱,运行于外,则为卫气”。

而又有说:

“气出于下焦,是气出于上焦之误”等诸多鸿篇巨著,更多为碎玉零金,均各自另起炉灶,殊途而不同归,致精华与糟粕含混不清者不胜枚举。

而这些一时不能判明是非的多元化概念与学说观念,又被我们顺理成章地纳入同一个理论框架之中,导致“不知其要,而流散无穷”的局面。

从宏观上看是起到了广纳百川和吞吐古今及趋于理论上的成熟与完备的作用,对今天中医理论的辉煌与崛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从微观上看又难为解释经络实质及针灸临床所显示的诸多固有特点所吸收。

使后学者莫衷一是,言之可信,信之又复无凭,很难起到昭然若揭的作用,使整个中医学说都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尘,特别是一经探索沿经络体系所流动着的属于经络实质的特有经气,就好似坠云于雾中,似这又似那,陷入了废纸堆的窘境之中,到头来还是以一笔糊涂帐而告终,导致经络研究不可避免地走向保守、封闭与停滞的状态。

究其原因,则仍应归之于《内经》本身的混乱所致。

但必须强调指出的是,笔者无意挑疵前辈,认为只是在探索科学发展道路上驾驭彼岸的一个必经桥梁与客观的评论而已,反倒认为,如果没有历代诸贤与前辈在学术上的大胆思维与独立见解以及吞吐古今的气魄,给我们提供了知识的海洋与争论的空间,也不会有今天我们敢于突破传统思维的勇气和决心,科学需要争论,也只有在争论中才能升华,前者虽没有找到水,但也为我们这些后来找水者,提供了捷径的道路,同样具有积极意义。

(4)正视现实是建立新理论框架的启迪

只有用战略的眼光与勇气,来正视我们的学术所存之不足,才能谈到进一步重整旗鼓与重新塑造。

谈到缺乏概而言之,我们所缺乏的就是正确识别学术优劣的客观凭据与理论框架,那么究竟持何种观点才是引导我们重新澄清认识、走出误区、迈出举足轻重的第一步呢?

号称医家之伟人的近代名医张锡钝先生在《医学衷中参西录·第五期第八卷》复王肖航问《内经》注疏何家最善书一文中曰:

“《内经》一书,始于黄帝与其臣岐伯、伯高、雷公诸臣问答以成,虽传至开天辟地之圣神,实因此书师弟相传,皆以口授,周末始笔之于书(所谓周末即指先秦战国时期)。

其数千年累相授受之际,约皆有所附会,与经文以俱传。

是以《内经》之文有非圣神不能言者,有近于战国策士夸张之语殊鲜实际者。

而注之者,必皆一一视为圣神语录,逐句细为诠解,此谬误穿凿之所由来也。

是以遇生平读《内经》,虽挨篇遍读,实非遍记,亦不留意注疏,而每读至精华之处,直觉其言包罗万有,不但为医学之鼻祖,一切后世种种学问,实皆寓于《内经》之中……有志研究《内经》,正不妨寻章摘句,择其至精至纯之外……此所谓会心处不在多也。

况《内经》精纯正之处,其光华流露,如日月经天,朗朗照人,令人心目俱爽,无事费心索解,自能豁然贯通,又何须乎诸家之注疏哉。

基于上述,余精思良久,渐觉其言似觉有理,古希腊学者“形式逻辑”的创始人亚里士多德曾经生动正确地指出:

“对于一个确定的对象,在同一时间和同一关系下,必须给以确定的答案,是或否。

不能既是又否,既否又是”,我持是的观点。

孟子曰:

“离娄之明,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明·扬继洲著《针灸大成》转引《孟子·离娄上》所谓:

“读古人之书,不被古人所愚,学今人之学,不被今人所惑,应从客中道,择善而行”。

岂可尽视为千古不变之圣训哉。

由此可见,读《内经》等名著之法,不应兼收并蓄,而应抱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与执简御繁的原则,于其宝贵之处,当可竭力研究,其不可尽信之处,暂置而不论,也无不可,待灯火辉煌之际,自可识别优劣,群疑冰释与不攻自破,只有这样才是真正走出《内经》这一误区,进而将中医学术中“断之以臆”的这一偏弊矫正过来的唯一出路。

因此,我联想到要想探索出沿经络体系所流动着的属于“经络实质”的经气,并使其走向翔实的范畴,如不另僻它径,另找新的突破点,仍盲目追求,现所公认的“气”理论结构而刻舟求剑,守株待兔,人云亦云,而缺乏创造性思维,恐怕在有很长一段时间内也很难对经络实质有所突破,故要想揭开人体奥秘而凌驾于西方医学之上,就必须对我们现所公认的有关对经气的论述进行新的思维推导,并在继承的基础上既要“扬弃”,但又不“随意”;既要“创新”,但又不舍本逐末;所持观点,既合理又科学,虽异途但能同归,看似离经而又不判道,以及保持自身特色与创新并重,避免移花接木与揣摩空言以欺世的前提下,应用客观凭证,去论证推理与决断是非,进而构思出崭新与推陈出新的理论模式(另文撰述)。

则不仅是炎黄子孙期盼经络实质早日诞生于天下,造福于人类所迈出的重要一步;而且也将是整个中医学术在探索人体生命科学道路上的一项历史性飞跃与量变到质变的重要突破;更是迈向新文明模式的一座桥梁,一座里程碑!

经络实体模型

张永昌

(大邑县三义庙街24号附1号,四川611330)

中医药现代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化,经络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科学界对经络所做的无数实验证明了经络的客观存在,经络的客观存在表明经络是有物质基础的,这个物质基础就是细胞间隙连接中的“连接子”。

连接子是由6个哑铃型连接蛋白(Cx)环列而构成的6聚体,中间形成1.5~2nm的亲水通道,细胞间小于1KD~1.5KD的水溶性小分子可从一个细胞迅速到达另一个细胞(见图1),使细胞产生代谢互助或偶联。

图1细胞间隙连接结构模式(引自《医学细胞生物学》)

由上述可见,细胞间隙连接所表现的功能,与经络所表现出的功能何其相似,简直就是如出一辙,所不同的是经络是宏观表现,而细胞间隙连接是微观结构。

自然界有一个最基本的规律就是微观本质决定宏观现象。

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将细胞间隙连接与经络感传现象联系起来思考,找出它们之间的因果联系。

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之一,是构成生命的物质高度有序,因此,我们可以推论,细胞间隙连接中连接子的分布既不是随机的,也不会是均匀的,同样也存在着有序化,而且这种有序是为特定的生理功能服务的,即连接子在机体细胞组织间的有序分布,就构成了宏观的经络通道!

换言之,经络是由富含连接子的细胞束串连而成的通道,通道本身就是经络处的组织细胞由连接子沟通而成(见图2)。

在这个通道中,生物小分子和带电离子可以自由通行并受间隙连接蛋白构象变化的调节。

在这里,粗大的细胞束组成的通道为经脉,细小的细胞束组成的通道为络脉,再细小的细胞束组成的通道为孙络,从而使连接子沟通细胞而成的通道遍布全身,使整个机体成为一个无懈可击昌的完美统一体。

由此可见,经络实体不像神经、血管和淋巴系统那样由专门分化的细胞构成,它本身就存在于人体各组织细胞中,起着“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和“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的重要作用。

因此,经络是有实体结构的,但传统的解剖方法却无法找到它,就是这个原因,这就是两千多年来的经络之谜。

细胞由连接子沟通而成为经络

图2经络实体模型

现在我们可用现有实验来证明“经络实体模型”的合理性。

1978年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实验室证明经络线既是一条敏感线,也是一条低阻抗线。

众所周知,电流的本质是电荷的运动,在生物电中,通常是离子的运动。

由于经络实体模型中细胞间隙连接的连接子允许离子自由通行,形成生物电流,因而整个经络线成为一条低阻抗线。

1980年上述实验室又发现,以一个机械力叩击皮肤,当这个力量到达经络感传线上时,就能通过声传感器记录出一种高亢和强烈的声音,称为经络高振动音。

大家知道,水比空气等物具有更好的传音效果。

由连接子沟通细胞而组成的经络,鉴于细胞内约70%的成分是水,因此我们可以把经络看成是一条装满水(当然还有细胞器和生物分子)的管道,故尔经络线又是一条高振动音线。

1986年中国中医研究院也证实了法国学者的工作:

注射某些同位素可以循经扩散,这是显示经络客观存在最直接的证据。

由于经络实体模型中的基本结构是连接子,可以允许分子量1KD~1.5KD以下的水溶性水分子自由通行,因此含同位素的小分子(或原子)能沿经络扩散,使同位素示踪法测定经络线成为可能。

现在我们简单地谈一下经络实体模型与针灸基本原理的关系,从而佐证模型的合理性。

人体在病理情况下,经络中的连接子因受病理因素的影响而使间隙连接蛋白构象发生变化,使连接子的通道关闭,此时宏观表现为经络阻滞。

此时如针灸阻滞处的穴位,间隙连接蛋白在机械刺激或热、药(艾)的作用下,构象发生变化而恢复常态,使受阻经络得以疏通,使病情得到改善,逐步恢复至正常生理功能。

由于间隙连接通道是电压依从性通道,因此,我们也能对电针原理作出很好的解释。

下面我们简单地谈谈经络实体模型与中药的归经,再次佐证模型的合理性。

由于沟通细胞而形成经络的连接子中的连接蛋白在不同的组织中有不同的表达,人体中有4种连接蛋白,即Cx43、Cx37、Cx32和Cx31,构成连接子的连接蛋白可以是单一的连接蛋白,也可以是由几种连接蛋白构成的异聚体,因此人体不同部位或不同脏腑中的经络连接蛋白的组合是不同的,所以它对较大的生物分子的通透性就具有了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称为连接子的选择通透性。

由于中药的有效成分多数为生物大分子,不同的药物分子不仅具有不同的化学成分和分子量,而且还具有各自特定的三维构象。

经络中连接子对药物分子的选择性通透,就是中药理论所讲的归经。

而“子午流注”的本质是经络生理节律的表现,是人体生命节律的组成部分,是经络通道中沟通细胞的连接子随时辰节律变化的结果。

关于经络形成的机制和经络与腧穴的关系这里从略。

以上事实不仅证明了经络实体模型是符合客观实际的,而且也证明了经络学说的科学性,它基本实现了传统经络学说与现代医学和生物学理论之间的统一。

总之,经络实体模型是沟通传统经络学说与现代医学和生物学之间鸿沟的桥梁,揭示了经络的本质。

谈到这里,有人不禁会问:

真实的经络是否真是由富含连接子的细胞束串连而成的呢?

其实这个问题早在1995年已有答案,当时徐宇瑾等人在当年第一期《中国针灸》杂志上发表了关于大鼠经脉循行线结构特征的文章,他们通过微观解剖发现:

经络线上每个细胞的细胞膜上的间隙连接面积为邻近对照细胞的12倍以上。

我们可由此推断:

经络线中细胞膜上连接子的数量是非经络线中细胞膜上连接子数量的12倍左右。

因此,我们再次断言:

经络是由富含连接子的细胞束串连而成的通道,通道本身就是经络处的组织细胞由连接子沟通而成。

遗憾的是,徐宇瑾等人只注意到了微观而忽略了宏观,只探索了局部而忽视了局部与整体的有机联系,因此他们与揭示经络本质擦肩而过。

上述对经络本质的理解仅仅是我个人的一孔之见,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针刺结合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症临床研究

李昌生张帆赖秀娟林周杰施逸芳戚红亮刘宏耀

(惠州市中医医院针灸科,广东516001)

[摘要]目的:

对比针刺结合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症与单纯针刺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160例单纯性肥胖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针刺埋线组80例,以针刺曲池、合谷、中脘等穴结合五脏背俞穴埋线治疗;对照组(单纯针刺组)80例,单纯针刺治疗。

结果:

针刺埋线组显效率为57.5%,总有效率为97.5%;单纯针刺组显效率为31.3%,总有效率为95.0%。

两组显效率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05。

结论:

针灸结合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疗效可靠。

[主题词]单纯性肥胖症/针灸疗法;单纯性肥胖症/埋线疗法

单纯性肥胖症近年来已成为第四位的医学社会问题,其形成与遗传有关,但与后天的饮食、活动、生活习惯以及家庭和社会的心理因素等相互的关系更为密切。

肥胖者易患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成年型)及脑血管意外等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

针灸以其安全、简易、效显、无副作用的特点而受到国内外的推崇。

当前其他的减肥方法副作用较大而且疗效不稳定,既往临床上运用针灸治疗肥胖症已有相关的报道,但是运用针灸结合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症还很少涉及。

如能在针灸减肥方面研制出一种新的方法,必能为肥胖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近年来,笔者运用针刺结合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症80例,疗效满意。

现总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来自2003年3月—2004年12月我院针灸科减肥专科门诊,共160例单纯性肥胖症患者,随机分为针刺埋线组和对照组(单纯针刺组)。

针刺埋线组80例,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工作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