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库按章.docx
《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库按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库按章.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库按章
1、哲学是(1、CA、关于自然界和社会一般发展的科学B、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D、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世界观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2、D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
C、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3、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如何回答(3、CA、世界运动和发展问题B、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C、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D、世界的可知性问题
4、唯物主义的三个历史发展阶段是(4、BA、朴素辩证法、唯心主义辩证法何唯物主义辩证法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C、古代原子论近代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D、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6、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指(6、CA、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7、哲学史上,第一位全面系统阐述辩证法思想的伟大哲学家是(7、BA、赫拉克利特B、黑格尔C、马克思D、恩格斯
8、古希腊朴素辩证法思想的代表是(8、BA、巴门尼德B、赫拉克利特C、毕达哥拉斯D、芝诺
9、古希腊唯物主义最高成就者是(9、DA、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C、苏格拉底D、德谟克利特
10、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它一切哲学的最主要的最显著的特征是(10、AA、实践性B、科学性C、革命性D、阶级性
1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11、DA、古希腊罗马哲学B、中世纪经院哲学C、17、18世纪英法资产阶级哲学D、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
2、哲学史上著名的不可知论者是(2、CEA、狄德罗B、笛卡尔C、休谟D、贝克莱E、康德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是(3、AEA、世界的普遍本质和普遍规律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C、一切科学和知识的总汇D、认识论和辩证法E、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
4、哲学的产生与发展取决于下列哪些因素(4、ABCDA、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B、科学发展状况C、阶级斗争情况D、哲学自身的发展情况E、宗教信仰的变化
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5、ABA、费尔巴哈唯物主义B、黑格尔的辩证法C、培根的经验论D、康德的认识论E、狄德罗的认识论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是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因为它是(6、AEA、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B、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C、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统一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E、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
7、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7、AC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B、世界是否辩证发展的问题C、我们的思维能否认识我们周围的现实世界的问题D、世界的本原是一个还是多个的问题E、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
9、辩证法发展的基本阶段是(9、BDEA、思维辩证法B、朴素辩证法C、自然辩证法D、唯心辩证法E、唯物辩证法
12、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是(12、BCDA、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已经过时B、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新的课题C、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新的概括材料D、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新的总结E、新技术方法可以代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的作用
1、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1、B
A、存在性
B、物质性
C、可知性
D、矛盾性
3、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3、B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
C、不可知论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4、衡量物质运动的尺度是(4、CA、绝对运动B、时间和空间C、相对静止D、普遍联系
6、“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个说法属于(6、C
A、否认运动的绝对性,也否认静止的相对性的观点
B、否认运动的绝对性,但承认静止的相对性的观点
C、承认绝对运动,也承认相对静止的观点
D、承认运动的绝对性
7、认为时间和空间可以脱离物质运动,具有不受物质形态和运动形式变化影响的绝对不变的特性,这种观点是(7、C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11、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
“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11、BA、客观性B、能动性C、对象性D、任意性
12、“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12、D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时空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6、从意识的起源看(6、BCDA、意识是从来就有的B、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C、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D、意识是社会的产物E、意识是人脑中分泌出来的特殊物质
7、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说明(7、ABCDA、在意识中,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的统一B、意识不反映客观世界,就形不成主观映象C、只有当外界事物通过感官作用于大脑,才会产
生意识C、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它的形式是主观的D、意识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8、下列现象反映意识能动性的有(8、CDEA、巧妇难为无米之炊B、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C、审时度势D、运筹帷幄E、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10、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和实践观是统一的这是因为(10、ABCA、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以永久世界的物质性出发,它是于实践来把握世界与人,世界的物质性与人类活动的能动的关系B、实践首要的、决定性的形式是物质生产活动C、实践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D、物质的变化需要经过实践
E、实践是人们特有的对象性活动
2、“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证明(2、A
A、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联系的
B、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孤立的
C、任何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都是主观随意的
D、事物之间是互不影响的。
4、“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局部,不见整体。
”这种观点是(4、B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唯心主义观点
D、唯心辩证法的观点
6、唯物辩证法把发展的实质理解为(6、D
A、事物的数量的增加和减少
B、事物的简单重复和循环
C、物质的位移或场所的变更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7、“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这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7、D
A、事物都是联系的
B、事物是质和量的统一
C、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D、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8、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8、C
A、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B、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形式和状态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不同趋势
9、看问题,不仅承认“非此即彼”而且“承认亦此亦彼”,这是(9、C
A、相对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辩证法观点
D、不可知论观点
11、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的命题割裂了(11、A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B、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主面的关系
12、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12、D
A、对立面之间的相互斗争
B、外力的推动
C、矛盾的同一性
D、事物的内部矛盾
13、“不是冤家不聚头”这句话体现了(13、A
A、矛盾着的对立面互相依赖
B、矛盾着的对立面互相渗透
C、矛盾着的对立面互相排斥
D、矛盾着的对立面同时消灭
1、在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1、ABDEA、“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C、“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D、“天下之势,循则极,极则反”E、“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
2、下列格言或成语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是(2、ADE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E、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3、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是(3、BCDEA、一般的变化B、突破事物原有度的界限C、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D、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E、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9、否定之否定就是(9、BDEA、周而复始的循环B、在更高阶段的“回复”C、回到原来的出发点D、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E、事物自我运动
10、作为辩证否定的联系环节,是指(10、ABCDA、新事物同旧事物有着内在的联系
B、新事物吸取和保留了就事物中积极的因素
C、新事物是对旧事物既肯定又否定
D、新
事物产生于旧事物E、使旧事物在另一阶段上重新发展
113、“居然思安”这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13、BDEA、矛盾双方是相互排除的B、事物是互相联系的C、矛盾双方互相斗争D、矛盾双方互相转化E、对立统一关系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观点是(3、A
A、实践的观点
B、主体性的观点
C、反映的观点
D、客观实在性的观点
9、马克思说:
“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
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造成的。
”这表明人的才能(9、B
A、与人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联
B、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
C、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的程度
D、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
2、“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入了高一级的程度。
”这一论断揭示了(2、ABCDE
A、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
B、对一个具体事物认识的实践只是相对的
C、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认识是一个无限过程
E、人类认识活动的总规律
4、辩证思维方法“逻辑和历史的统一”体现了(4、ABCDA、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原则
B、历史是逻辑的基础
C、逻辑和历史的统一是有差别的统一,逻辑只是反映历史的主流和方向
D、逻辑进程应当与历史进程基本一致
E、逻辑应与历史完全一致
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真理是(5、ABCA、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B、标志着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C、同谬误相对的正确认识D、具有普通意义上的社会经验E、多数人赞同的认识
9、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为(9、ABCDEA、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B、实践是认识主体认识能力形成的基础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E、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10、真理和价值的关系(10、CDEA、真理具有客观性,价值没有客观性B、真理具有相对性,价值没有相对性C、真理和价值都是人类活动追求的目标
D、真理本身具有价值,实现价值以把握真理为前提
E、实现价值是认识真理的动力,认识真理促使价值目标的实现
3、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3、A
A、生产劳动的发展史
B、社会意识的发展史
C、生产关系的发展史
D、阶级斗争的发展史
6、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6、D
A、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7、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7、C
A、地理环境
B、人口因素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D、阶级斗争
10、社会意识是(10、A
A、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B、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
C、人们改造自然的过程
D、人们改造社会的过程
3、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3、ACDE
A、社会物质生活的最重要的条件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C、社会物质生活本身的具体方式
D、社会运动的物质基础
E、生产力的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4、下列事物中,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范畴的有(4、ABDA、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B、人们实践活动所利用的自然资源C、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
D、人们实践活动多创造的生产力
E、规范人们实践活动的法律制度
8、“社会生活在本质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含义包括(8、CDE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B、在社会历史中,精神、观念的作用十分微小
C、物质实践决定观念
D、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
E、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存在和运动方式
9、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表现在(9、ABCDE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内容
B、社会意识来源于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的发展归根到底是由社会存在的发展所决定
D、在阶级社会中,社会意识形态是阶级利益的反映,具有阶级性
E、不同的意识形态反映着人们的社会地位
1、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是(1、CA、社会意识体现为科学B、是全社会人们共同的意识
C、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社会意识的不变性
4、在阶级社会里,社会上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即(4、BA、政治法律制度与军队警察等武装力量B、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或观念上层建筑C、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
D、政权和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设施
8、社会生产方式是(8、DA、社会经济和社会政治的统一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C、社会人口和地理环境的统一D、社会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关系的统一
9、作为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是(9、DA、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B、社会心理C、自然科学、语言学和普通逻辑学D、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等
12、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12、D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B、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C、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D、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3、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是(3、ABCDEA、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B、社会意识和社会经济水平之间在发展上不平衡性C、社会意识的发展往往具有历史继承性D、各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E、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5、在同一社会中,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个人意识,因为个人意识(5、BCA、有绝对的独立性B、是个人独特的社会实践的产物C、是个人独特的社会经历的反映D、个人意识不具有社会性E、不受社会意识的影响
8、社会基本矛盾是(8、A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B、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C、生产和消费的矛盾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9、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是(9、BCDA、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已经过时B、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新的课题C、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括提供了新材料
D、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新的总结
E、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可以代替历史唯物主义原
3、《坛经》中记载: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惠能进曰: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3、D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与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二多项选择题
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1、DE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B、辩证法和形而上
学的对立C、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D、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的问题E、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2、1999年,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WTO达成了“双赢”的协议,它将对两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这在辩证法上的启示是(2、ABDE)A、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B、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C、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而使自身获得发展D、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发展E、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5、下列格言或成语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是(5、ADE)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E、为山九仞,功亏一篑6、在意识能动性问题上,下列判断正确的是(6、CD)A、错误思想没有能动作用B、意识能动性的实现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C、意识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D、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作用是通过实践实现的E、意志越坚强,就越能迅速实现既定目的8、“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
”这一思想可以理解为(8、CDE)A、真理是具体生动的形象B、真理的形成不需要抽象概括C、真理不是抽象不变的公式D、真理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E、真理体现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0、“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包含的哲理是(10、AC)A、实践是认识的源泉B、要获得认识,就得事事亲身参加实践C、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源和流的关系D、书本知识在认识事物中起着重要的作用E、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2、“时乎时乎不再来”,指的是时间的(2、B)A无限性B一维性C、广延性D、可逆性6、制约人的行为和动机的根本条件是(6、C)A、传统意识B、阶级关系C、生产方式D、政治制度8、“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包含了什么哲理(8、C)A、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B、肯定和否定的关系C、质变和量变的关系D、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关系9、在哲学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常常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这一事实说明(9、C)A、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促使事物发展B、矛盾一方的发展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提供条件C、矛盾双方中每一方的自身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D、矛盾双方的融合促使事物发展1、下列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矛盾观(1、ABCD)A、“万物莫不有对”B、“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C、“一分为二”,“相反相成”D、“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E、“万物皆化”2、十六世纪末,伽利略通过比萨斜塔试验,证明亚里士多德关于两个不同重量的物体同时下落时,较重的先落地,物体下落的速度与物体重量成正比的学说是错误的,这说明(2、ABC)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D、相对真理中包含着错误E、谬误中包含着相对真理3、下列事物或现象,哪些表现着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3、ADE)A、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B、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C、生物与化学D、社会科学与经马克思主义哲学济学E、人与张三8、下列事物中,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范畴的有8、(ABD)A、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B、人们实践活动所利用的自然资源C、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D、人们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生产力E、规范人们实践活动的法律制度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