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复习诗歌鉴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347467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8.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一轮复习诗歌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考一轮复习诗歌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考一轮复习诗歌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考一轮复习诗歌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考一轮复习诗歌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一轮复习诗歌鉴赏.docx

《高考一轮复习诗歌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一轮复习诗歌鉴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一轮复习诗歌鉴赏.docx

高考一轮复习诗歌鉴赏

高考一轮复习诗歌鉴赏

(一)识记

一、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1:

豪放洒脱、不慕权贵

如:

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苏轼——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周公瑾洒脱的形象)

2、寄情山水、归隐田园

如: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3、忧国忧民、泣泪沾襟

杜甫——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白居易——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4、誓死报国。

慷慨愤世

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5、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

李白——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

王翰——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8、怜惜人才,渴望被用

龚自珍——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9、儿女情长

柳永——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二、诗歌中的语言风格

1、平实质朴:

用确切的字眼叙述,显得真实深刻,平易近人,平淡中有深意

2、含蓄隽永:

字短情长,启人联想,开人悟性

3、清新雅致:

语言通俗,比喻新颖,如画般亮丽

4、豪放奔放:

直率而有气势,对景畅怀吟咏

5、绚丽飘逸:

华丽的辞藻,多变的修辞,神奇的想象

6、婉约细腻:

情调缠绵,感情细腻,曲折柔和

7、简洁洗练:

经过千锤百炼而达到质朴、流畅、圆润的洒脱

8、沉郁顿挫:

语言低沉,苍劲有力,悲凉

三、诗歌中的表达技巧

(一):

表达方式

1、记叙:

叙述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经过、发展、变化的过程,包括诗人的现实生活和典故两类,单一叙述较少,往往与描写相结合。

2、描写

(1)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神态、

(2)侧面描写:

从对其他任务、事件的叙述和描写中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性格

(3)细描:

使用大量生动、贴切的比喻,绚丽的文字,进行弄笔涂抹。

(4)白描:

以质朴的文字,抓住人物或事物形象的特征,寥寥几笔勾勒出来

3、抒情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直接对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感情强烈,节奏紧张

(2)间接抒情:

作者通过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叙述、描写、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包括:

借景抒情——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作者表达的情感不从正面着手,全从自然中提取。

如: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全文没一字写伤感、送别,却满是惜别之情。

寓情于景——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融于景物中描写,景物将带有作者浓烈的主观感情,如: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用典抒情——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知音难寻,报国无门,渴望归隐···

托物言志——借自然界中某物自身特征来表达自己志向或情感

4、议论:

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表达自己观点和意见

(二):

表现手法

1、比兴:

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言之物也——在阐述事理前,先说一个事情,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发开去,从而把相关道理阐述透彻。

创造作品气氛,协调韵律,使语言咏唱自由。

如:

《孔雀东南飞》开篇: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以孔雀飞离时徘徊眷恋的情景引出故事,为全诗定下悲剧情调。

2、渲染:

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如:

《江南》后面四句: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使得全诗生动活泼,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欢愉的情,景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3、烘托:

从侧面着意,作为陪衬

(1)以人烘托人:

如《陌上桑》中,“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以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等人的反应来烘托罗敷惊人的美貌。

(2)以物烘托物:

如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曹》: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全诗除了首句点明描写对象“雨”外,其他都是通过描写其他景物来写“雨”。

仿佛使人感觉到船帆、鸟羽、天际、大树都笼罩在蒙蒙细雨中。

(3)以物烘托人:

如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通过对江心月色的描绘,烘托琴声的美妙和人物凄凉、悲伤的心情。

4、衬托:

用类似的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做陪衬,突出主要事物的特征。

(1)正衬:

利用事物间相似的条件来突出主体。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诗人用五岳和天台山来衬托天姥山的高俊、挺拔、巍峨。

(2)反衬:

用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来突出主体,常见的有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等。

如:

张耒《夏日三首(其一)》: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以声衬静,嘈嘈的溪

声更衬托出小村之夜的宁静。

5、用典:

典故出自古典书籍中的故事、趣闻、寓言、传说人物、诗句、文章等。

作者借用典故来表达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问题的立场态度、个人愿望和意绪。

6、象征:

通过某种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表现手法。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关或相似的特点,可借助读者的想象把它们联系起来。

如:

黄巢《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诗人以菊花盛开象征起义的最后胜利,表达了推翻唐王朝腐朽统治的决心和信心。

7、抑扬:

先扬后抑先抑后扬

8、联想:

指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

想象:

指人们在已有的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经过判断、分析,创造出新的思维过程。

9、虚实结合:

又叫虚实相生,指在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联系起来,丰富诗中意象,形成强烈对比,从而突出中心。

注:

“虚”——梦境

——神仙鬼怪的世界

——已逝之景

——设想未来之境

10、动静结合:

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

11、正侧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对要表现的对象进行描写。

侧面描写:

间接地描写要表现的对象,通过对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或环境等进行描写。

12、点面结合:

所谓“点”,指的是对某个事物或多个事物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多个事物的概括描写。

点面结合就是详写和略写的相结合。

13、以小见大:

指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或通过一小部分看出整体。

在写作中指对形象进行强调、取舍、浓缩,以独到的想象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写或延伸放大,以更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

14、借古讽今:

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三)、修辞手法:

1、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另一种事物或情景,有突出事物的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2、比拟:

把人当作物来描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描写。

3、拟人:

把物当作人来写

4、借代:

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包括部分代替整体、具体代替抽象。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绿”——绿叶“红——花”“肥——茂盛”“瘦——凋零”

5、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绘,更鲜明地表现事物的作用。

6、对比:

诗人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表明自己对事物的感情或态度。

7、对偶: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8、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说出自己的看法。

开篇设问——带动全文

中间设问——承上启下

结尾设问——深化主题

9、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情感。

10、双关: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性和同音等条件,使语句具有双重的含义,使诗歌意味深长。

11、反复:

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能增强语言的韵律感,使表达更为绵密曲折。

12、排比:

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三句或三句以上),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

 

(四)、诗歌常见题材

1、写景抒情类(含山水田园诗):

借助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主观的思想感情

思想内容:

——热爱自然,钟情山水

——淡泊宁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厌恶官场,向往田园隐逸生活

——抒发一种宁静闲适、悠然自得的心境

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即事抒怀类:

通过具体事件的述写来表现个人的抱负或恨别、怀远、离愁、感时

表现手法:

比兴、象征、联想

3、咏物抒怀类:

作者将自己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之中。

特点:

内容上追求“形似”,对物的某些特征进行(形态、色泽、环境)等有意描摹。

思想上追求“神似”,写出精神品质,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情趣。

常见手法:

托物言志、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烘托、

4、咏史怀古类:

以历史人物、事件、陈迹为题材,来感慨兴衰、寄托哀思

内容:

借古讽今——曲折反应对现实的关注

怀古伤今——通过对比,引发昔盛今衰的感叹

怀人伤己——表达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叹

常见意象:

六朝、金陵、鹧鸪、杜鹃、夕阳

5、送别类:

送别诗多是叮咛对方,或诉依依别情,或言别后思念,一般感情色彩比较悲凉。

内容:

依依惜别、思念之情、盼早归、表达劝勉安慰、坦陈心志、想象分别后的孤寂、惆怅和寂寞

常见意象:

长亭、短亭、谢亭、灞桥、南浦、杨柳、春草、芳草、水、孤蓬、兰舟、孤帆、酒、浮萍、杜鹃、鸿雁、雨

6、羁旅类:

内容:

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漂泊异乡,被贬赴任,游历山川,

关键词:

孤、悲、无情、怜、空、独、故园、相思

情感——抒发漂泊无定的痛苦

——对亲人的热爱和思念

——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天涯沦落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

7、边塞类:

主要以边塞军旅生活为题材

主题——抒发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

——表现戍边将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儿的离恨

——表现塞外的艰苦,讽刺统治者,痛恨朝廷无能

——表达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慨

——描写塞外山川风景和风土人情

8、闺怨类:

题材——主要抒写古代弃妇和思妇(征人妇、商人妇、游子妇)的忧伤

——少女怀春、思念情人

思想内容——表现对游子的思念

——表达对丈夫的关切、牵挂

——表现闺中人的寂寞、冷清

——闺中女子的后悔、怨恨

——借思妇闺情寄寓诗人自己的人生感慨,或感伤青春易逝去;光阴不再;或抒发期盼功名,却无人赏识,无处施展抱负的情感。

(五)、意象顺口溜

1、托物言志类:

抒发感慨

菊花梅花表坚强

松柏竹子潇洒傲,

黍离黍离惜今衰,

冰雪忠贞品格高。

稀稀草木衬荒凉。

寒蝉自比真清高

诗中芳草喻离恨

锦瑟夫妻感情好

兄弟朋友情谊真

西楼寓意有很多

闺房孤独寂寞地

登高望月好去处

聚会饮酒不可缺

凭栏写法有很多

凭阑倚栏都是它

抑郁激昂情绪多

2、愁苦类:

表达忧愁,渲染气氛

梧桐芭蕉显悲凉

流水常言人生苦

命运无常感伤多

猿猴长啸悲伤满

杜鹃鹧鸪声凄凉

寄人哀思化惆怅

斜阳失落苍茫郁

3、送别类:

依依不舍,别后思念

杨柳飘飘情难舍

远望长亭何时回

举酒畅饮送祝福

排解愁绪离别情

南浦灞桥与孤蓬

送别之地勿要忘

劳歌指代送别歌

劝君更尽一杯酒

下一句中有阳关

阳关便是西域地

离别送行常看到

春草芳草与浮萍

水中植物有离别

4、思乡类;对家乡亲人朋友的牵挂

月亮多思李白知,

鸿雁候鸟回故巢

双鲤尺素书信情

蟋蟀声鸣似织机

深秋怀人很惆怅

捣衣砧板伤妇心

浮云漂泊游子思

5、爱情类:

恋爱思乡之情

王菲红豆唱相思

勿忘原句是王维

莲怜音同抒情怀

长恨歌中比翼鸟

还有一个连理枝

勿忘两物显恩爱

红叶以诗传情物

6、边塞战争类:

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

班超投笔能从戎

万里长城指将领

大破楼兰建功业

柳营柳营指军营

治军有方周亚夫

请缨杀敌来报国

羌笛胡笳一乐器

边塞诗中不可少

吴钩关山又是啥

思乡念人要建功

7、闲适意象:

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清闲淡雅的生活

东篱五柳和三径

再有一个是采薇

都是隐者的象征

(六)、诗歌中的典故

青眼:

对人的喜爱或器重

高山流水:

知音、乐曲高妙

怀橘:

孝顺双亲

执牛耳:

盟约盟主,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

化碧:

刚直的人为正直事业受冤委屈

鸡黍:

招待客人的饭菜

昆山玉:

比喻杰出的人才

烂柯:

离家年久

献芹:

“芹献”,谦称赠人的礼品菲薄,或提出的建议浅陋

精卫:

比喻不畏艰难,努力奋斗

中流击楫:

决心报国,收复失地

梨园:

戏曲班

抱柱:

比喻坚守信约

钓鳌:

比喻豪迈的举止和远大的抱负

三尺:

剑的代称

还珠:

比喻官吏清廉

巴歌:

鄙俗的作品,阳春白雪,高雅的作品

白衣苍狗:

比喻世事变幻无穷

折桂:

比喻科举及第

咏絮:

女子的非凡才华

南冠:

犯人

陶朱:

比喻有财富的人

祝融:

火灾称祝融之灾

秋水:

眼睛,形容盼望的迫切

问鼎:

比喻图谋帝王权位

见背:

父母去世

逐鹿:

群雄并起,争夺天下

秦晋:

两姓联姻为秦晋要好

彭祖:

长寿的象征

鸡肋:

比喻没有多大的价值

婵娟:

形容姿态美好,多用于女子,后因人们常喻月亮为美女,故称月亮为婵娟

(二)技巧模式

注:

诗歌鉴赏有“三看”

一看“标题”:

通过标题我们可以了解作品内容,感情基调,写作的时间、对象、事件、主旨等。

二看“作者”:

读诗时,要注意诗人的遭遇、境况以及所处的朝代国势,联系这些背景,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三看“注释”:

注释,或是简介作者,或是简介写作背景、所用典故、某关键词的含义。

它们能够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诗歌内容。

注:

分析诗歌步骤:

读全诗——找名词——锁定意象——通晓诗意

如:

《子规》找出诗中描写的意象、物及人等名词,“子规”“远客”“楚天月光”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表达出诗人思乡难归之情。

找动词或形容词——联想想象——体悟意境

如: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一》“忽忆轻舟寻儿子”

修饰词:

忽忆、寻。

形象特点:

珍惜友情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象、意境型

1、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答题步骤:

①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忠实于原诗+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4、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1)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答: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

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

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2、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有何效果?

3、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4、答题示例:

早行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1)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何效果?

答:

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

1、提问方式: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答题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1)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

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

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炼字型

1、提问方式:

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

为什么?

2、提问变体:

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5、答题示例: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1)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为什么?

答:

同意。

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第五种模式一词领全诗型

1、提问方式:

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解答分析: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3、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4、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

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

“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

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

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第六种模式情感、主旨型

1、提问方式: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2、提问变体:

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

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3、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4、答题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06年全国卷2)

南柯子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

数枝幽艳湿啼红。

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

人间辛苦是三农①。

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

指春耕、夏耘、秋收。

(1)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答:

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步骤一)(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表达技巧,所以步骤二跳过)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

(步骤三)

再如: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05年全国卷2)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

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答:

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步骤一)作者主要是通过这幅想像的画面,(步骤二)来表现“思家”的。

(步骤三题目已经说明情感)(想像1分,画面描绘2分)

*第七种模式评价题型

1、提问方式:

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

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

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2、答题思路:

(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3、答题注意:

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4、答题示例: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请作简要说明

(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

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

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

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

(答案参考):

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

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

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第八种模式比较评价题型

1、提问方式:

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2、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

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3、答题示例:

(05年浙江卷)

齐安郡中偶题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本诗运用了什么的手法?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

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4分)

(解析):

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是问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写出表现手法就可以,当然如果具体说明,也没错。

第二问要求分析这两首咏物诗表达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题时,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两方面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