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345967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92.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历史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八年级历史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八年级历史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八年级历史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八年级历史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历史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docx

《八年级历史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历史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历史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docx

八年级历史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十三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备课人:

王瑞指导教师:

元辉、王菲、周善群年级:

八年级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和设立特别行政区等基本史实。

2、能够列举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日益密切的史实。

3、通过比较港澳台问题的由来,港澳回归的背景和过程,回归后的发展情况等,培养分析、归纳能力。

能力目标

1、通过读书指导、讨论,了解“一国两制”这一基本国策的含义。

2、运用播放有关港澳回归和反映港澳台与内地密切交往的资料片等手段,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加深对“祖国统一是历史必然趋势”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使学生能够认识到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是在新中国综合国力大为提高的基础上实现的,是新中国外交工作的重大胜利。

2、港澳的顺利回归和回归后持续稳定地发展,说明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确实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促进了港澳和内地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3、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和历史必然。

中国共产党对于国家主权问题不作丝毫让步,希望通过“一国两制”,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祖国统一,这说明中国共产党确实是一个代表了中国人民最根本利益的政党。

4、并让学生认识到解决台湾问题,维护祖国领土的统一和完整的基本方针是“一国两制”。

四、重难点

重点:

1、能说出香港和澳门的回归、设立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等史实。

2、认识“一国两制”是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难点:

是如何理解“一国两制”的科学含义和伟大的历史意义。

二、教学方法

1、纵向联系法;

引导学生回忆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台湾和平统一问题的发展,使学生对历史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2、比较法;

通过向学生介绍香港和澳门问题的演变,使学生认识到只有国家强盛了,国际地位提高了才能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结合中国近代百年的屈辱历史,让学生明白“弱国无外交”的道理。

3、讲述法:

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了解的较少,需要补充讲述。

三、教具使用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布置问题:

1、港澳台的历史遗留问题的由来。

2、香港、澳门的回归经过及回归后的状况

3、关于港澳回归的评论文章

4、关于台湾问题的看法

教师于课前布置好题目,分组明确课题。

制作课件,穿插视频资料,歌曲和一部分练习题。

根据教师布置,收集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加入自己的见解。

明确学习任务并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提高学生收集处理材料的能力。

(二)创设情境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香港、澳门回归盛况

思考:

香港、澳门为什么能够成功回归祖国。

收集播放有关香港、澳门回归的音像资料,引导学生思考现象背后的历史必然因素

通过收看音像资料感受港澳回归的喜悦。

明确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是在新中国综合国力大为提高的基础上实现的,同时更归功于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加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为课堂教学创设积极乐观的情境,并对学习目标有直观、感性认识,

(三)讲授新课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复习导入本课,以余光中的《乡愁》导入台湾问题。

简要讲述活动过程。

重点突出“一弯浅浅的海峡”禁锢60年禁闭的漫长。

学生由图片进入课程情景,思考问题:

一弯浅浅的台湾海峡为什么割裂了两地60年的交往。

 

调动起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给学生展示储备知识的空间,从而引出台湾问题,引出结果台湾问题的方针“一国两制”,突破重点和难点。

1、台湾问题与“一国两制”的构想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由台湾海峡对两地的隔绝引出台湾问题。

设问:

台湾、厦门如此之近,为何被隔绝长达60年之久?

学生根据中国近代史和自己掌握知识,能够认识由于历史原因,台湾与大陆分离。

由一首诗歌,引出历史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台湾问题的由来。

1,播放台湾风光的幻灯片,和台湾地图。

2,引导学生回忆历史上台湾和大陆的几次分离。

3,提出探究性问题:

“维护祖国统一的途径有哪些?

1,回忆中国近代史知识,说出台湾先后被荷兰、日本割据的历史。

2,分组讨论,认识维护祖国统一的途径,和平谈判,武力统一,文化趋同,民族同一等,逐渐引出解决统一问题的天才构想“一国两制”。

回忆知识作为新课铺垫。

讨论探究问题,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注意引导,引出概念性的知识。

(3)教师讲解为了解决台湾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政策。

 

总结学生讨论成果,指出解决台湾问题的方式有很多,邓小平天才的创造了“一国两制”的理论,为解决祖国的统一搭建了政治基础。

认识解决祖国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学生熟悉“一国两制”伟大政策的概念。

引出“一国两制”的概念。

(4),“一国两制”概念:

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我们国家的主体部分坚持社会主义,香港、澳门和台湾史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特别行政区仍然保留资本主义制度。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找出一国两制的概念,并让学生自主讨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搞清楚“一国两制”的基本知识点。

1,一国指哪一国?

2,两制指那两种制度?

3,为什么“港、澳、台”要保持资本主义制度。

学生快速阅读找出概念后并提出问题,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互相解答问题,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几个推荐的问题并升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加深学生对“一国两制”的理解。

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阅读课文,找出概念,提出问题,互相解决问题,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回答几个典型的问题。

如:

一国两制是否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本质?

2:

“一国两制”的实践——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香港问题的来历?

出示香港地图,认识香港的地理区划。

引出近代史被英国逐步占领的史实。

回忆近代史,知道《南京条约》、《北京条约》、《拓展香港界址专条》三个条约,说出香港被割占的过程。

重温近代的屈辱,为学生感知祖国的复兴做铺垫。

(2)香港问题的解决过程。

 

教师讲解:

1,1982年中英会谈;中国政府做出在1997年收回香港的决策。

1984年12月,在北京签署《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联合声明》。

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学生听讲,从历史的真实中感知“一国两制”对于收复香港的重要性。

(教师讲解中,突出几个细节,

过程的一波三折:

1:

英国提出延续不平等条约继续维持统治。

2:

英国在联合国推动香港全民公决,策划香港独立,3:

提出以主权换取治权。

邓小平会强调“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

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的余地。

主权问题不容谈判,我们要谈的只是在什么时间,以什么方式收回香港。

教师讲解过程,突出一国两制政策在解决祖国统一问题上的重要性。

突出历史人物邓小平对解决祖国统一的贡献,突出改革开放以后祖国的强盛是祖国统一的坚强基础。

培养学生认识“一国两制”的地位和爱国情怀以及对历史伟人的尊重。

(4),学生活动

 

讨论:

请同学们归纳香港回归的原因?

 

讨论并回答问题:

1,改革开放后祖国综合国力的强大

2,一国两制政策的作用

3,外交政策的正确

4.·······…

从学生讨论中,肯定改革开放国家实力的提升对解决历史问题的作用,增加学生爱国热情。

肯定“一国两制”的巨大作用,让学生增加对一国两制历史意义的认识从而突破难点。

(5),澳门的回归

(转入)播放《七子之歌》、《澳门》幻灯展示图片让学生欣赏。

1),大家想一想,这首歌的名字是?

2),那歌曲中的澳门是被谁掳去的呢?

1,创设情境,转入澳门问题。

2,回忆历史知识简单讲述澳门问题的来历。

3,讲述澳门回归的过程。

4,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找出澳门回归的几个重要知识点。

 

1,辨识地图。

2,熟悉澳门回归的基本过程。

1987年中葡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恢复了对澳门行使主权。

增加学生读图能力。

用故事激发学生探究知识兴趣。

列表整理澳门分离的历史。

通过对教材的阅读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对正确的回答做出积极评价。

3,海峡两岸关系的展望

(1)港澳的回归,验证了“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和正确,但是台湾问题的复杂性,至今没有实现统一,但是两岸关系却出现了融合的趋势。

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指导下,两岸遵循相互尊重,互补互利的原则,加强交往。

图说历史:

1,两副图片,“笔筒”,“筷筒”让学生谈这两件特殊礼物的深刻含义?

2,连战访问大陆,宋楚瑜访问大陆。

3,陈云林访问台湾,团团圆圆到台。

1、让学生讨论这几幅图片的含义。

2、学生阅读课本,找出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以及两岸交往的基本原则。

用图片构建历史知识,用时政来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

得出两岸血浓于水的亲情。

(2)对两岸关系的展望。

引导学生从时政出发,分析国民党执政后对两岸关系的积极影响,并对两岸关系做出展望。

 

回忆时事政治,对两岸关系发展趋势做出正确的判断,认识统一的必然性和一国两制政策的重要性.

联系时政,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学习历史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科学构想,成为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根据这一方针,港澳顺利回归并保持了持续稳定和发展,港澳地区和内地共同繁荣。

海峡两岸的交往也日益密切,为和平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陆和台湾,传承的是一种文化,祭拜的是一个祖先,他们之间的血肉相连是任何势力都不能分割的,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我们经过了努力,我们已经跨越了那阻隔两岸联系的海峡,我们坚信在两岸人民的努力下,在祖国母亲的期盼中,我们越走越近越走越亲。

推动和平统一的历史大潮。

(五)课堂练习

1,“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我国已经成功解决了那些问题?

A香港问题B澳门问题C台湾问题D钓鱼岛问题

2,“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之殇。

”这是台湾前行政院院长于右任诗《望大陆》表明了台湾同胞的什么性情?

 A回到大陆  B葬到大陆 C祖国的统一 D台湾的独立

3.在两岸关系上,中央人民政府提出什么的方针

A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B武力统一,一国两制C不独不统,维持现状D允许独立,建立邦联

(六)作业

请学生课后查阅2008年以来,海峡两岸关系有哪些新的进展?

结合历史,展望未来,设计一份有关台湾问题的手抄报。

(提示:

从历史原因、交往原则、交流现状、未来展望四个方面查阅资料)

 

(七)板书设计(课件板书为主,黑板为辅助板书)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特点是与时事联系紧密,同时要深入挖掘造成目前现状的历史原因。

在最终教学过程中,注意了对课本内容的二次梳理,逻辑顺序比较清晰,教学的基本任务完成。

但是不足在于,虽然给了学生一定的探究空间,但在学生积极性及热情的调动上还是不足,并且在对本节课教学回忆反思中意识到,还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朝这方面努力。

 

第14课 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学科:

八年级历史备课:

王瑞审核:

元辉备课时间:

11年月日

计划学时: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列举《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重要法律,知道“文化大革命”后,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

2、说出我国参与了“亚太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活动,并已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4、在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上,中国的就业制度发生了变化,人们的就业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为此,我国正在逐步建立医疗保险制度等社会保障制度,以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维护社会的稳定。

二、过程与方法:

1、读书指导法,通过“你能说出我国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有哪些具体事例吗”这一问题的讨论,培养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以身边的事例,以小见大来分析一些问题,如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要意义,就业制度与观念变化的必然性,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作用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小平理论的指导下,随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逐渐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将取得辉煌的成就。

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际相结合而产生的重大理论成果,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2、中央逐步建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维护人民的基本利益。

3、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以开放的姿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教学方法:

读书阅读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法、讲述法

学习指导方法:

首先让学生先阅读本课,通过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在教师的贯穿指引下学习本课,最后概括综合本课的主要内容,进而让学生掌握本课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首先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然后提问:

“我们的国家是怎样迈向现代化的?

进而引入课题:

第14课 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进入新课,先引导学生阅读导言,再学习第一节的内容。

二、新课:

(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在学生看完本节后,教师首先向学生解释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等概念及民主与法制的关系。

注:

法制--法律制度,法治--依法治理国家。

提问:

列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并能举出实例。

应用:

针对班级中个人的民主与遵守班规的关系,阐述班级班风建设。

初步了解民主与法制的含义、关系,以及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作用。

(二)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先让学生看完本节后,教师进而解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概念。

了解以下几个内容(由教师讲述):

1、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

要求:

只要能说出国企改革的基本方向即可(基本方向: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造)。

2、国家的就业制度和人民的就业观念发生变化。

3、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迅速。

强调:

国家积极维护公民应有的社会保障权力,保障公民的基本利益。

(三)、推进建立国际新秩序

列举事例说明:

中国以开放的姿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关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提问讨论:

1、中国为什么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认清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顺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2、中国为什么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中国是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

(四)、高举伟大的旗帜

让学生看书后,了解“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称谓的提出和地位。

(提出:

1997年,党的十五大;地位:

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五)巩固小结

【课后反思】

 

第16课当人类还是野蛮人的时候

学科:

八年级历史备课:

王瑞审核:

元辉备课时间:

11年月日

计划学时: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人类从类人猿进化而来:

“完全形成的人”;猿人和智人;人种;母系氏族;父系氏族;私有制的产生;原始社会瓦解;国家产生。

2、过程与方法:

(1)在教帅的帮助下,要求正确认识到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从而培养学生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评价问题。

(2)通过对本课的阅读和教学,提高学生阅读、了解和认识历史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人类出现的学习,使学生科学地认识到人类的进化过程,劳动创造了世界和人类本身。

(2)通过人种的出现是由于自然和历史条件形成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上不同的人种之间是互相平等的。

(3)通过对氏族、国家的产生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类社会也不断向前发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氏族社会、国家的产生

难点:

母系氏族与父系氏族的关系、国家的产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人类的历史是从人类的出现开始的。

那么人类是怎样起源、发展,不同的人种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人类最初的社会是什么样的?

国家又是怎样产生的?

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第16课共同去追寻早期人类生活的足迹吧!

讲授新课:

一、我们从哪里来

1、人类起源的各种传说

关于人类的出现,世界各国都有很多神奇有趣的传说。

(请学生说说自己听过的关于人类产生的传说故事)传说很多,那么,人类究竟怎样出现的呢?

2、从猿到人的进化

(学生阅读课本了解)一般认为,人类是由古猿中的一支进化来的。

距今500万—100万年前的南方古猿是人类的祖先。

根据远古人类化石,一般将人类脱离古猿后的发展历史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早期猿人阶段,大约开始于距今300万—200万年;第二阶段是晚期猿人阶段,距今200万—20万年;第三阶段是早期智人阶段,距今20万—5万年;第四阶段是晚期智人阶段,从5万年前直到发展成现代意义上的人。

二、人类的种族

现代人种何时出现?

世界上的人类有哪些人种?

黄种人、白种人和黑种人。

由于体型、肤色等外部形态的差异,人类学家把人类分成了这三大人种。

黄种人又叫蒙古利亚人种,如中国人、印地安人等;白种人又叫欧罗巴人种;黑种人又叫尼格罗人种。

人种的差异是长时期不同的自然和历史条件影响的结果,各人种之间只是在体质的外部形态,如体型、鼻型、眼型、发型、肤色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是在基本生理解剖特点和智力方面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那种认为人种有优劣高下之分的观点是反科学的,是别有目的的。

当人类出现的时候,人类历史也就开始了。

三、男人和女人的权力

以学生自学、教师引导提问的方式进行。

在教师帮助下,师生共同归纳要点。

集体生活,但居无定所到定居,形成氏族、部落。

(1)母系氏族社会(原始农业、畜牧业出现)

(2)父系氏族社会(原始农业、畜牧业分离,出现手工业和商品生产)

提问:

人类早期为什么要过群居生活?

(环境险恶,工具简单粗糙。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从原始群居阶段逐渐进入氏族社会时期。

氏族指的是按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集体,他们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依靠集体的力量同大自然作斗争。

为什么最早出现的氏族社会是母系氏族社会?

(由于那时男子打猎,工具简陋,不能经常获得东西,更不能获得很多东西来,充分保障全氏族成员的生活。

在这种情况下,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成为比打猎更可靠和经常的生活资料来源。

而原始农业和畜牧业,都是妇女的工作。

由于妇女的劳动能保证全氏族的生活,妇女在氏族里就居于领导地位。

再加上当时的婚姻情况使人们只知道自己的母亲,而不知道自己的父亲。

所以最先出现的氏族是母系氏族社会。

那么父系氏族社会又是怎样出现的?

有什么特点?

(随着劳动工具的不断革新,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适合男子的犁耕农业和畜牧业不断发展,男子在生产生活中逐渐取代了妇女,占据了支配地位。

男女经济地位的变化导致彼此社会地位的变化,母系氏族社会逐渐过渡到了父系氏族社会。

由于生产的发展,到了父系氏族社会后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标志着原始社会逐渐解体,人类社会开始进入阶级社会。

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阶级社会。

四、巩固小结

【课后反思】

 

第17课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

学科:

八年级历史备课:

王瑞审核:

元辉备课时间:

11年月日

计划学时: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古代埃及是世界上最早的奴隶制国家之一,金字塔是古埃及国王的陵墓。

(2)两河流域南部的早期奴隶制国家,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起,汉漠拉比法典。

(3)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印度的种姓制度;佛教的兴起。

2、过程与方法:

(1)在教师帮助下,要求学生结合埃及奴隶制军事帝国的兴起,从国家的强盛和国王对人民的残酷奴役两方面思考,使学生认识公元前15世纪埃及帝国的实质,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2)在教师帮助下,分析汉漠拉比法典的内容,提高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通过分析印度种姓制度和佛教教义,培养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古代埃及国家的学习,使学生全面认识到金字塔既是埃及国王奴役劳动人民的历史见证,更是埃及劳动人民用智慧和力量创造的世界一大奇迹。

(2)通过新月地带的古国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河流域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源地。

汉漠拉比法典是现存的世界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反映了古巴比伦王国奴隶制专政的实质。

【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

金字塔、汉漠拉比法典、印度种姓制度

难点:

埃及奴隶制军事帝国的兴衰、汉漠拉比法典的实质、印度的种姓制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的第一个阶段。

随着生产的发展,原始社会逐渐解体,人类步入文明时代。

大家都知道世界古代的七大奇迹,举世闻名的金字塔,令人神往的空中花园等等,你们知道它们是如何建造的吗?

人类最早的文明是什么时候、从哪里开始的?

这些文明古国现在还存在吗?

今天我们学习第17课。

讲授新课

同学们知道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四大文明古国有哪些?

(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和中国。

)翻开四个文明古国的历史,只有中国的历史没有中断,源远流长。

一、神奇的金字塔

我们刚才提到的四大文明古国都有自己的母亲河。

(学生看地图,了解)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

尼罗河孕育了古代埃及的文明。

2500年前希罗多德就说埃及是“尼罗河的礼物”。

可见水是生命之源,在世界各地的文明发展史中,水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1、奴隶制国家的出现和初步统一

公元前3500年左右,古埃及陆续出现了40多个奴隶制小国。

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建立了初步统一的古代埃及奴隶制国家。

人们不能再称国王的名字,而要称“法老”(意为“宫殿”,相当于中国称皇帝为“陛下”)。

2、埃及国王的巨型陵墓——金字塔

为什么叫金字塔?

埃及人称金字塔为“庇里穆斯”(“高”之意)。

从四面望去,它都是上小下大的等腰三角形,很像中文的“金”宇,所以,人们就很形象地叫它“金字塔”。

现在,在尼罗河下游散布着约80多座金字塔。

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国王胡夫的金字塔。

胡夫金字塔是法国埃菲尔铁塔修建前世界上最高的建筑。

金字塔全是用石块砌成的。

比大金字塔仅低3米的第二大金字塔是胡夫的儿子哈佛拉的金字塔。

塔旁还有一尊巨大的石雕——狮身人面像。

希腊人称“斯芬克斯”。

狮身人面像至今已有4500年的历史。

公元前6世纪埃及被西亚的波斯所灭。

(相当于中国的春秋时期)古埃及的历史结束了。

古埃及从开始统一到灭亡,经历了约2500年。

后来埃及又被罗马统治达600年。

公元640年左右,阿拉伯人进入埃及建立阿拉伯国家,古代埃及人渐渐同阿拉伯人融合。

二、《汉谟拉比法典》

当古埃及人在尼罗河流域辛勤耕种的同时,在西亚这块新月形的土地上也出现了人类文明。

两河流域指哪两条河流?

(学生看历史地图,找出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

这两条河并行奔流,自西北向东南注入波斯湾。

在两河间是肥沃的平原。

这一带我们统称为两河流域。

它是人类文明的又一摇篮。

古希腊人称“美索不达米亚”,意思是两河间的土地。

两河流域向西到地中海,这一狭长的弧形地带,像一弯新月,所以人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设计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