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在数学课上“说”的能力.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34468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培养小学生在数学课上“说”的能力.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如何培养小学生在数学课上“说”的能力.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如何培养小学生在数学课上“说”的能力.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如何培养小学生在数学课上“说”的能力.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如何培养小学生在数学课上“说”的能力.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培养小学生在数学课上“说”的能力.doc

《如何培养小学生在数学课上“说”的能力.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培养小学生在数学课上“说”的能力.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何培养小学生在数学课上“说”的能力.doc

如何培养小学生在数学课上“说”的能力

教师:

司如珍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语言越来越受到重视。

但是小学生在数学课上大都不愿“说”、不会“说”。

通过创设轻松、和谐、愉悦、开放的课堂氛围;开辟合理、有效的说话渠道;宽泛、丰富的评价途径,使学生敢“说”、能“说”、善“说”、会“说”、想“说”。

对于我们育英学校各班人数多这种现状尤为适用。

如有许多学生不善于动脑,眼睛一瞟便把别的同学的答案抄上了,如果我们的老师多在让学生说的上面下点功夫,学生就会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结果了。

小学数学课有效方法---说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要求:

“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做到言之有理,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语言越来越受到重视。

但是小学生在数学课上大都不愿“说”、不会“说”,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来自学生本身,一部分学生性格内向、害羞,不敢在大庭广众之下发言。

2、来自于其他学生,当一些学生说错了时,会受到相当一部分同学的嘲笑,使学生没有勇气说话。

3、来自于教师,教师一方面比较威严,主导作用凸显,对于学生的错误不能容忍,以至于学生因害怕说错,二来不能做到面向全体,课堂上急于让学生说出正确答案,只让少数几个“优等生”回答,使多数学生成为陪客,长此以往,多数人得不到锻炼,语言表达能力自然就差。

从这一现象出发,我们该如何培养小学生在数学课上“说”的能力呢?

在平时的教学中,力求通过创设轻松、和谐、愉悦、开放的课堂氛围;开辟合理、有效的说话渠道;教师适时、到位的引导点拨;宽泛、丰富的评价途径,使学生敢“说”、能“说”、善“说”、会“说”、想“说”。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构建和谐氛围,让学生敢“说”

要让学生自信地张口,就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出一种欢快、愉悦的情景,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想说的欲望,让他们敢想敢说。

由于受思维限制,在数学化的交流过程中,小学生中经常语意表达不清。

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呢?

教师要抓住一切时机,创设一个个表达内在思维的氛围,触发他们的说话灵感,激发他们的说话欲望,使课堂成为师生平等交流的舞台。

1、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信其道”才能“乐其教”。

在课堂上,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化身和权威,而是一个共同参加学习活动的伙伴;学生感到自己是安全的、融洽的、自主能动的,他能和同学、教师甚至教材进行平等的对话。

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迫切地想与大家交流自己的学习体验,课堂成了学生放飞心灵的天空。

如:

前两年在伊犁听了一节邱学华老师的课受益匪浅。

他不是----而是----

如在一次数学课活动中,我教学《角的度量》一课,请一名学生到黑板上尝试使用量角器量角,为了照顾到全体学生,我请了一位没有举手的孩子,当时学生们就小声嘀咕开了,“老师,刘晨是个大笨蛋,他肯定不会!

”果然不出大家所料,刘晨在黑板上琢磨了半天,也不知从何下手,甚至把量角器反着比划,立刻引起了全班哄堂大笑。

顿时,吵吵嚷嚷,场面有些失控,然而我没有让这个孩子难堪,赶紧对大家说:

“刘晨可不是不会,而是想考验考验你们。

”并引导同学们按量角的步骤说了一遍,同时帮助刘晨按大家的说法一步一步地操作。

错误在此绽放了光彩,自信在此得到了保护。

(多点耐心,给学困生机会,看似浪费了时间,也许从此就改变了他,救活了他)

在教学过程中,要真诚地善待每位学生,随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学习状况,不断调整教学设计,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学习的成功。

学生之间的思维与表达存在差异,要允许思维慢的学生有更多思考的空间,允许表达不清晰不流畅的学生有重复和更改的时间。

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宽容、友好、真挚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敢想、敢问,乐于发表意见。

2、营造开放的课堂气氛

开放课堂,让学生自己组织实验、自己选择学习材料,不受教师经验的局限,充分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引发学生“说”的兴趣,使课堂成为学生灵感涌动的空间。

如在一次数学教学活动中,我运用邱学华老师的尝试教学法来教学《倍数和因数》,至始至终都体现了“放”字,在探究活动的情境中,让学生自我尝试、自主选择、合作探索,随着教师的提示要求,让学生结合乘、除法运算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自由地发表意见,自由地按自己的学习方式参与数学活动,自由地与老师同学交流沟通,轻松、愉悦的心理体验促进了知识的生成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如判断题:

15是倍数,3是因数。

许多学生判断为对。

我用调侃的语气说:

难道我是你们所有人的妈妈吗?

你又是谁的孩子?

学生立刻领会了我的意图。

语言的表达更完美了。

3、开展积极有益的小组合作

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是以平等为主要特征的人际交往。

同伴交往的平等性使得双方都具有特殊的吸引力,他们自发地相互交流、评判。

在相互间的交流、评判中既丰富了思维箱,又充实了言语库。

例如:

遇到师提问生举手的不是太多时,可通过小组讨论后,马上举手的就会多起来。

 

通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促进了同伴间的相互交流和评判,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生活实践能力。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在这浓浓的交流合作的氛围中提高了。

  

二、把握教师的提问技巧,让学生能“说”

教师的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因此,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有效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提问的技巧与质量。

教师如何有效地设计教学中的提问,是开发学生智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精心酝酿提问:

教师提问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如课堂组织的走向性提问、了解学情的摸底性提问、学习方法的指导性提问、知识理解的启发性提问、归纳总结的聚敛性提问等,每一次提问都应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设计提问内容要能抓住教学内容的内在矛盾,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尽量少问非此即彼的问题,让学生不仅了解是“什么”,而且能发现“为什么”;教师所设计的提问内容应该紧紧围绕着主题构思,以防提太空乏的、过于发散性的问题,使学生容易“跑调”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

三.教会语言表达策略,让学生善“说”

 在教学中,我们通过对学生数学阅读能力、规范性表述能力的指导,使学生对数学语言善于推敲、辨析,还能准确、规范地进行表述,教学时,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教给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策略,如数与代数教学主要训练学生条理清晰地叙述算理、算法、概念、法则以及公式的来源;实践与综合应用主要训练学生说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分析过程,对自己的推理和思考进行合理地解释;空间和图形重视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口述公式的推导过程。

在教学中,我注意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教给学生有条理地用数学语言来表达和思考的策略,把知识的获取与发展数学语言有机结合起来,以语言促思维,让学生能说善说。

1. 计算教学,算理表述要有条有理【如;小数加减法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分数加减法为什么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为什么同分母才能相加减等,让学生多说比你反复强调效果好。

 计算教学的重点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法则,学生对于一种算理听听似乎明白,真正理解与否,还要看他是否能清楚地表达出来。

让学生口述算理和法则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对其深入理解掌握的过程。

如在一次听马春燕老师上一年级的数学课中,具体的数字我记不太清了,大意是教师出示“13-6”让学生计算答案,并说出算理:

甲说:

我用“凑十法”计算“13-6=7”,先算10-6=4,再算4+3=7;乙说:

我先算13-3=10,再算10-3=7;丙说:

我是想6+7=13,13-6=7……,接着她还让同桌互说,学生通过这样有条有理、有根有据、前后连贯地叙述计算的算理和过程,逐渐达到运算技能的自动化阶段,不仅使他们获得运算的速度和较高的正确率,而且充分运用语言表达准确的表述自己的思维,优化了自己的思维程序,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

还帮助了学困生。

2.概念教学,语言表述要准确严谨(如倒数的教学,我和张瑞丽老师探讨过)我把学生有可能出现的问题:

如1、0、以及三个数的积,小数等等都罗列出来。

学生用概念说的头头是道。

学生语言表达是否严密,直接反映了学生对概念本质的理解程度。

如我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在教学到“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一概念时,如何让学生正确地表述“小数的末尾”是这个概念的重点和难点。

在教学时,我首先安排了—组比较长度单位的直观图,比较0.1米,0.10米和0.100米的大小。

让学生通过直尺直观的感知到:

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是同一点,说明:

1分米=10厘米=100毫米,而且1分米是,可写成小数(0.1米);10厘米可写成小数(0.10米),100毫米可写成小数(0.100米),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所以0.1=0.10=0.100,再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小数的大小特点,让学生试着说出他们所想到的规律:

如“小数后面添上(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小数点后面添上(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然后逐—推敲,找出漏洞,从而更好地理解“末尾”的含义。

这样,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感受到概念教学中语言表达要严谨准确。

3.图形教学,推导过程要说得连续完整【如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我先通过演示后讲解,优等生们立刻听明白了,但记忆也是短暂的。

这时通过同桌互说,既帮助了学困生又使优等生得到了巩固,是不是一举两得的美事。

例如《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

学生已经学过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首先引导学生准确地、完整地表述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概括出公式推导时所用的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转化,随后教师提出:

“你能否用这个方法推导梯形的面积呢?

”学生通过操作,找到了各种方法,接下来的过程是最重要的,那就是让学生到讲台上来把他的操作过程演示给其他同学看,并结合图形完整地讲解推导过程,在思考梯形与其他图形的关系的同时用语言概括了梯形的面积公式。

4、应用题“说”思路要简练

应用题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寻找合理的解题途径。

学生说思路的过程就是进一步强化数量、分析解题途径的过程。

在学生理解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用比较准确的数学语言,把审题、分析数量关系、设计解题思路的情况及算理简练。

如:

上学期杨生财老师的【关于百分数应用题】的说课,特别精彩,把合格率的应用题变换了多种形式,如果能放到课堂上让同桌互说,学生对这类题可以说绝对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低年级的学生也可训练说,如看图说,为以后上升到文字性的应用题打下基础。

如我在教学分数乘法应用题时,让学生说为什么要找单位1?

为什么要用乘法?

为今后学习除法应用题打下基础。

在学习应用题时,有些学生会解题,却不能说出个所以然,一部分学生是猜的,即不能用语言精炼有序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这就是要从语言训练入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经常引导学生用简明的精炼的词语表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按一定的逻辑、一定的规律来表述,可使他们日积月累地学会有条理地说,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

学生有条理分析应用题的过程,通过反复训练就会把这个分析过程用连贯而完整的话表达出来,以后教学应用题时,仍然坚持让学生口述分析过程,逐步就会流利地表达出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学生的分析能力也提高了,同时也训练了学生思维能力。

5、口算的教学尤其要让学生说。

可采用‘开火车’的方式,一个说得数,一个说过程。

比让学生在课后做好几页效果要好的多。

记得曾经有一位老师在办公室里对一个学生大发雷霆,原因是该生把老师布置的口算作业---好几页全都是胡乱填写的答案。

难道我们老师不应该反省自己吗?

为了让学生多说,还可以节省时间,最主要的是能让学生学会。

在教学单位换算时,也可采用以上方法,同桌或前后开火车。

如:

5米等于多少厘米,一个说答案,一个说因为------所以。

师要引导。

学生的积极性可高了。

老师们可以试一试。

多开几组,多给学生说的机会。

四、规范语言表达要领,让学生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