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考脏腑辩证.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342948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5.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考脏腑辩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医考脏腑辩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医考脏腑辩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医考脏腑辩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医考脏腑辩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考脏腑辩证.docx

《医考脏腑辩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考脏腑辩证.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考脏腑辩证.docx

医考脏腑辩证

脏腑辨证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心病的主要病理为主血脉和藏神的功能失常

小肠病变主要反映在泌别清浊功能和气机的失常

1、心血虚证

临床表现:

心悸,失眠,多梦,健忘,头晕眼花,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色淡,脉细无力。

注:

无心烦

辨证要点:

心悸、失眠、多梦与血虚症状共见。

2、心阴虚证

临床表现:

心悸,心烦,失眠,多梦,口燥咽干,形体消瘦,两颧潮红,或手足心热,潮热盗汗,舌红少苔乏津,脉细数。

辨证要点:

心悸、心烦、失眠与虚热症状共见。

心血虚证与心阴虚证均可见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等症

但心血虚证+血虚表现

心阴虚证+阴虚内热表现

3、心气虚证

心悸怔忡+气虚症状

临床表现:

心悸怔忡,气短胸闷,精神疲倦,或有自汗,动则诸症加剧,面色淡白,舌淡,脉虚。

辨证要点:

心悸怔忡与气虚症状共见。

4、心阳虚证

心悸怔忡,或心胸疼痛+阳虚症状

临床表现:

心悸怔忡,胸闷气短,或心胸疼痛,畏寒肢冷,自汗,神疲乏力,面色白,或面唇青紫,舌质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脉弱或结、代。

(可以有水肿)

辨证要点:

心悸怔忡,或心胸疼痛与阳虚症状共见。

5、心阳虚脱证

临床表现:

在心阳虚症状的基础上,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胸痛暴作,呼吸微弱,或心悸,心胸剧痛,神志模糊或昏迷,唇舌青紫,脉微欲绝。

辨证要点:

心悸胸痛、神志模糊或昏迷与亡阳症状共见。

痰蒙心神证和痰火扰神证的共同点:

喉中痰鸣

11、小肠实热证

小便赤涩疼痛、或尿血、心烦、舌疮与实热症状共见

膀胱湿热尿频,尿急,尿道灼痛,小便短黄或混浊,或尿血,或尿中见砂石,小腹胀痛,或腰、腹掣痛,或伴发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心烦失眠:

心阴虚,心火亢盛,痰火扰神,小肠实热

失眠多梦:

心阴虚,心血虚

胸痛:

心阳虚,心阳暴脱,心脉痹阻

心血虚无心烦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1、肺气虚证

临床表现:

咳喘无力,咯痰清稀,少气懒言,语声低怯,动则尤甚;神疲体倦,面色淡白,自汗,恶风,易于感冒;舌淡苔白,脉弱。

辨证要点:

咳、喘、痰稀与气虚症状共见。

2、肺阴虚证

临床表现:

干咳(阴虚/肺燥)无痰,或痰少而黏,甚或痰中带血,声音嘶哑,形体消瘦,口干咽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两颧潮红,舌红少津,脉细数。

辨证要点:

干咳无痰、痰少而黏与阴虚症状共见。

肺热炽盛证和痰热壅肺证共同点:

气促鼻煽,胸痛

胸痛:

燥邪犯肺,肺热炽盛,痰热壅肺(痰湿壅肺是胸闷)

8、寒痰阻肺证(寒饮停肺、痰浊阻肺、痰湿阻肺)实寒证

临床表现:

咳嗽气喘,痰多色白(易咯出—痰湿),或喉中哮鸣,胸闷,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濡缓或滑。

若痰稀者,为寒饮停肺证;痰稠者,为寒痰阻肺证;若寒象不明显,仅以咳嗽气喘、痰多色白为主者,为痰浊阻肺证。

辨证要点:

咳嗽、气喘与寒痰症状共见。

辨证要点:

骤起面、睑浮肿与卫表症状共见。

风寒犯肺证须与风寒表证鉴别。

风寒犯肺证病位在肺卫,偏重于肺,症状以咳嗽为主,或兼见表证;风寒表证病位主要在表,症状以恶寒发热为主,或兼有咳嗽,一般咳嗽较轻。

燥邪犯肺证与肺阴虚证:

前者可兼见恶寒发热、脉浮等表证;后者属内伤久病,病程长,无季节性,兼症以虚热内扰的表现为主,无表证。

11、大肠湿热证

临床表现:

腹痛,腹泻,肛门灼热,或暴注下泻,色黄味臭;或下痢赤白脓血,里急后重(痢疾),口渴,小便短赤,或伴恶寒发热,或但热不寒;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辨证要点:

腹痛、泄泻与湿热症状共见。

泄泻和痢疾都可以有大肠湿热证。

13、肠燥津亏证

临床表现:

大便干燥,状如羊屎,数日一行,腹胀作痛,或见左少腹包块,口干,或口臭,或头晕,舌红少津,苔黄燥,脉细涩。

辨证要点:

大便燥结难下与津亏症状共见。

14、大肠虚寒证

临床表现:

下利无度,或大便失禁,甚则脱肛,腹痛隐隐,喜温喜按,畏寒神疲,舌淡苔白滑,脉弱。

大肠病症都有腹痛

15、脾肾阳虚证

临床表现:

腰膝、下腹冷痛,久泄久痢,或五更泄泻(脾肾阳虚肾虚为主),完谷不化(脾肾阳虚脾虚为主),便质清冷,或全身浮肿,小便不利,形寒肢冷,面色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注意大肠虚寒证和脾肾阳虚证的鉴别

脾与胃

1、脾气虚证

上中下:

纳少+腹胀+便溏+气虚症状共见。

水肿

2、脾虚气陷证

临床表现:

眩晕,久泄久痢,脘腹重坠作胀,食后益甚,或小便混浊如米泔,或便意频数,肛门重坠,甚或内脏下垂,或脱肛、子宫下垂,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面白无华,纳少,舌淡苔白,脉缓或弱。

辨证要点:

眩晕、泄泻、脘腹重坠、内脏下垂与气虚症状共见。

(关键点)

3、脾阳虚证

临床表现:

腹痛绵绵,喜温喜按,纳少,腹胀,大便清稀或完谷不化,畏寒肢冷,或肢体浮肿,或白带清稀量多,或小便短少,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舌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关键点)脾气虚大便溏薄,脾阳虚下利清谷

证候分析:

多因脾气虚加重而形成,或因过食生冷、过用苦寒、外寒直中,久之损伤脾阳;或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火不生土所致。

脾阳亏虚,虚寒内生,寒凝气滞,故腹痛绵绵,喜温喜按;脾阳虚衰,辨证要点:

腹胀、腹痛、大便清稀与阳虚症状+水湿内盛症状共见。

4、脾不统血证

脾不统血证是指脾气虚弱,统血失常,血溢脉外,以各种出血及脾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脾不统血证又名气不摄血证。

临床表现:

各种出血,如呕血、便血、尿血、肌衄、鼻衄、齿衄,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伴见食少,便溏,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细弱。

气血双虚(关键点)

辨证要点:

各种出血与脾气虚症状共见。

5、湿热蕴脾证

腹胀、纳呆、便溏及湿热症状

临床表现:

脘腹胀闷,纳呆,恶心欲呕,口苦口黏,渴不多饮,便溏不爽,小便短黄,肢体困重,或身热不扬,汗出热不解,或见面目发黄、色鲜明,或皮肤瘙痒,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辨证要点:

腹胀、纳呆、便溏与湿热症状共见。

6、寒湿困脾证

脘腹痞闷、纳呆、便溏、身重与寒湿症状

临床表现:

脘腹痞闷,腹痛便溏,口腻纳呆,泛恶欲呕,头身困重,面色晦黄,或身目发黄,黄色晦暗如烟熏,或妇女白带量多,或肢体浮肿,小便短少,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或沉细。

辨证要点:

脘腹痞闷、纳呆、腹胀、便溏、身重与寒湿症状共见。

(+阴黄=关键点)

脾的病症:

脾气虚,脾阳虚,寒湿困脾皆可导致水肿,其余的脾胃病不会有水肿

面色既可以淡白无华又可以萎黄的有:

脾的所有虚证+心血虚+心脾两虚

大便

脾气虚:

大便先结后稀

大便溏结不调:

肝郁脾虚(时溏时结)肝胆湿热,胃脘气滞

下利清谷:

脾阳虚,肾阳虚,脾肾阳虚

胃脘:

气滞不厌食,食滞不便秘

7、胃气虚证

纳少、胃脘痞满、隐痛及气虚症状

临床表现:

纳少,胃脘痞满,隐痛喜按,嗳气,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舌质淡,苔薄白,脉弱。

辨证要点:

胃脘痞满、隐痛喜按、纳少与气虚症状共见。

8、胃阳虚证

胃脘冷痛及阳虚症状

临床表现:

胃脘冷痛,绵绵不已,喜温喜按,食后缓解,泛吐清水或夹有不消化食物,纳少脘痞,口淡不渴,倦怠乏力,畏寒肢冷,舌淡胖嫩,脉沉迟无力。

(关键点)

辨证要点:

胃脘冷痛与阳虚症状共见。

脾气虚证、脾阳虚证与胃气虚证、胃阳虚证的鉴别。

四证均有食少、脘腹隐痛及气虚或阳虚的共同症状,但脾气虚、脾阳虚以脾失运化为主,胀或痛的部位在大腹,腹胀腹痛、便溏、水肿等症状突出;胃气虚、胃阳虚以受纳腐熟功能减弱,胃失和降为主,胀或痛的部位在胃脘,脘痞隐痛、嗳气等症状明显。

胃气虚和胃阳虚无大便溏(与脾气虚脾阳虚鉴别)

9、胃阴虚证

胃脘隐隐灼痛、饥不欲食及阴虚症状

临床表现:

胃脘隐隐灼痛,嘈杂不舒,饥不欲食(关键点),干呕,呃逆,口燥咽干,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红少苔,脉细数。

辨证要点:

胃脘隐隐灼痛、饥不欲食与阴虚症状共见。

嘈杂:

胃阴虚,胃火炽盛

吞酸嘈杂:

胃火炽盛,肝胃不和(肝火犯胃)

11、胃热炽盛证

胃热炽盛证是指火热壅滞于胃,胃失和降,以胃脘灼痛、消谷善饥及实热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临床表现:

胃脘灼痛、拒按(实证),消谷善饥(关键点),口气臭秽,齿龈红肿疼痛,甚则化脓、溃烂,或见齿衄,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滑数。

辨证要点:

胃脘灼痛、消谷善饥与实热症状共见。

胃阴虚证须与胃热炽盛证鉴别:

前者为虚热证,常见嘈杂,饥不欲食,舌红少苔,脉细等症;后者为实热证,常见消谷善饥,口臭,牙龈肿痛,齿衄,脉滑等症。

12、食滞胃脘证

胃脘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泻下臭秽及气滞症状

临床表现:

胃脘胀满疼痛、拒按,厌恶食物,嗳腐吞酸,或呕吐酸馊食物,吐后胀痛得减,或腹胀腹痛,泻下不爽,肠鸣,矢气臭如败卵,大便酸腐臭秽,舌苔厚腻,脉滑。

厌食:

食滞胃脘,湿热蕴脾,肝胆湿热

胃系疾病皆有胃痛,除寒饮停胃外。

肝与胆

肝病的主要病理为疏泄与藏血功能失常,常见症状有胸胁、少腹胀痛或窜痛,情志抑郁或易怒,头晕胀痛,肢体震颤,手足抽搐,以及目部症状,月经不调,阴部症状等。

胆病的主要病理为贮藏和排泄胆汁功能失常,常见症状有胆怯易惊,惊悸不宁,口苦,黄疸等。

1、肝血虚证(无胁痛)

眩晕、视力减退、肢体麻木及血虚症状

临床表现:

头晕目眩,视力减退,或夜盲,爪甲不荣,肢体麻木,失眠多梦,妇女月经量少、色淡,甚则闭经,面唇淡白,舌淡,脉细。

辨证要点:

眩晕、视力减退、肢体麻木与血虚症状共见。

2、肝阴虚证

眩晕、目涩、胁痛及虚热症状

临床表现:

头晕眼花,两目干涩,视物不清,胁肋隐隐灼痛,口燥咽干,五心烦热,两颧潮红,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辨证要点:

眩晕、目涩、胁肋隐痛与阴虚症状共见。

肝血虚证须与肝阴虚证鉴别。

两证皆有头晕目眩、视力减退等头目失养的症状。

但前者为血虚,常见爪甲不荣,肢体麻木,经少闭经,舌淡,脉细,且无热象;后者为阴虚,虚热表现明显,常见胁肋灼痛,眼干涩,潮热,颧红,五心烦热等症。

3、肝郁气滞证

情志抑郁,胸胁、少腹胀痛及气滞症状。

肝郁气滞证又名肝气郁结证。

临床表现:

胸胁、少腹胀满疼痛,走窜不定,情志抑郁,善太息,妇女可见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痛经、闭经,苔薄白,脉弦。

辨证要点:

情志抑郁,胸胁、少腹胀痛,脉弦与气滞症状共见。

4、肝火炽盛证

头痛、胁痛、烦躁、耳鸣及实热症状。

肝火炽盛证又名肝火上炎证。

临床表现:

头目胀痛,眩晕,面红目赤,口苦(实火)口干,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耳鸣耳聋,或耳痛流脓,或胁肋灼痛,或吐血、衄血,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弦数。

辨证要点:

头目胀痛、胁痛、烦躁、耳鸣等与实热症状共见。

注:

头痛如劈、胁肋灼痛—肝火关键点

5、肝阳上亢证(肝肾阴虚—虚实夹杂)无胁痛

肝阳上亢证是指肝肾阴亏,阴不制阳,阳亢于上,以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头重脚轻、腰膝酸软等上盛下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临床表现:

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腰膝酸软(肾),头重脚轻,舌红少津,脉弦或弦细数。

辨证要点:

头目胀痛、眩晕耳鸣、急躁易怒、头重脚轻、腰膝酸软等上盛下虚症状共见。

(关键点)

肝阳上亢证须与肝火炽盛证鉴别。

(重点)两证在病机与症状上二者都有类似之处,均有阳热亢逆的病理变化,故皆有头面部的阳热症状,如头晕胀痛,面红目赤,耳聋耳鸣等,并伴见急躁易怒,失眠多梦等神志不安的症状。

二者的不同点是,肝火炽盛证是肝经火盛,气火上逆,病程较短,病势较急,病性纯属实证,故以口苦口渴,便干尿黄,耳痛流脓,两胁灼痛,舌红苔黄,脉弦数为特点;肝阳上亢证则是肝肾阴虚,肝阳偏亢,病程较长,病势略缓,属上盛下虚,虚实夹杂,故以腰膝酸软,头重脚轻,舌红少津,脉弦细数为临床特点。

6、肝风内动证

肝风内动证是指因阳亢、火热、阴虚、血亏等所致,出现以眩晕、麻木、抽搐、震颤等以“动摇”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一类证。

肝见内动证属内风证。

临床常见有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动风、血虚生风四证。

1.肝阳化风证指阴虚阳亢,肝阳升发无制,引动肝风,以眩晕头痛、肢麻震颤、僻不遂为主要表现的证。

临床表现:

眩晕欲仆,头摇而痛,言语謇涩,手足震颤,肢体麻木,步履不正;或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斜,半身不遂,喉中痰鸣;(中风)舌红苔腻,脉弦。

(平素急躁易怒)

辨证要点:

眩晕欲仆、肢麻震颤、口眼斜、半身不遂等为主要表现。

2.热极生风证指邪热亢盛,燔灼筋脉,引动肝风,以高热、神昏、抽搐与实热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临床表现:

高热神昏,躁动谵语,颈项强直,四肢抽搐,角弓反张(关键点),牙关紧闭,舌质红绛,苔黄燥,脉弦数。

辨证要点:

高热、神昏、抽搐与实热症状共见。

3.阴虚动风证指肝阴亏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以手足震颤或蠕动及虚热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临床表现:

手足震颤或蠕动(关键点),眩晕耳鸣,两目干涩,视物模糊,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辨证要点:

手足震颤或蠕动与阴虚症状共见。

4.血虚生风证指血液亏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以手足颤动、肢体麻木及血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临床表现:

手足震颤,头晕眼花,夜盲,失眠多梦,肢体麻木,肌肉瞤动(关键点),皮肤瘙痒,爪甲不荣,面唇淡白,舌淡苔白,脉细或弱。

辨证要点:

手足颤动、肢体麻木与血虚症状共见。

肝阳化风证、热极生风证、阴虚动风证、血虚生风证鉴别。

(重点)肝阳化风证有轻重之分,轻者眩晕欲仆,头痛肢颤,语言謇涩,步履不正,甚者突然昏倒,舌强语謇,口眼斜,半身不遂,喉中痰鸣等为辨证要点;热极生风证以高热神昏,手足抽搐,颈项强直,两目上视及实热表现为辨证要点;阴虚动风证是以手足蠕动与阴虚症状共见为辨证要点;血虚生风证是以手足震颤,肌肉动,肢体麻木与血虚症状共见为辨证要点。

证型

临床表现

兼证

舌脉

肝阳化风证

轻者眩晕欲仆,头痛肢颤,语言謇涩,步履不正,甚者突然昏倒,舌强语謇,口眼斜,半身不遂,喉中痰鸣

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头重脚轻

舌红少津,脉弦或弦细数

热极生风证

高热神昏,四肢抽搐,颈项强直,两目上视,甚则角弓反张

高热神昏,躁动谵语

舌质红绛,苔黄燥,脉弦数

阴虚动风证

手足蠕动

眩晕耳鸣,两目干涩,五心烦热,潮热盗汗

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血虚生风证

手足震颤,肢体麻木,肌肉瞤动

头晕眼花,月经量少,爪甲不荣,面唇淡白,

舌淡苔白,脉弦细或弱

7、寒凝肝脉证

少腹、前阴、颠顶冷痛及实寒症状

临床表现:

少腹冷痛,阴囊收缩,睾丸抽痛,或颠顶冷痛,(足厥阴肝经走行关键点)遇寒痛甚,得温痛减,恶寒肢冷,舌苔白,脉沉弦或沉紧。

辨证要点:

少腹、前阴、颠顶冷痛与实寒症状共见。

8、肝胆湿热证

临床表现:

胁肋胀痛,或有痞块,口苦,腹胀,纳少呕恶,大便不调,小便短赤,或寒热往来,或身目发黄,或阴囊湿疹,或睾丸肿胀热痛,或妇女带下黄臭,阴部瘙痒,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辨证要点:

胁肋胀痛,纳少呕恶,或身目发黄,与湿热内蕴之象并见。

(若阴部疾患与湿热内蕴证并见,则为肝经湿热证)

8、胆郁痰扰证

胆怯易惊、心烦失眠及痰热症状

临床表现:

惊悸失眠,胆怯易惊(胆),烦躁不安,犹豫不决,口苦呕恶,胸胁闷胀,眩晕耳鸣,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辨证要点:

惊悸失眠、胆怯易惊与痰热症状共见。

眩晕耳鸣:

肝的所有虚证+肝的两个实证(肝火炽盛,胆郁痰扰)

失眠多梦:

肝火炽盛,胆郁痰扰,肝阳上亢

肾与膀胱

肾病的主要病理为1、生长、发育迟缓(早衰),2、生殖功能障碍,3、水液代谢失常等。

膀胱病的主要病理为贮尿、排尿功能失常,常见症状为小便频急涩痛,尿闭及遗尿,小便失禁等。

1、肾阳虚证

腰膝酸冷、性欲减退、夜尿多及阳虚症状

临床表现:

腰膝酸软冷痛,畏寒肢冷,下肢尤甚,面色白或黧黑,神疲乏力;或见性欲冷淡,男子阳痿、滑精、早泄,女子宫寒不孕、白带清稀量多;或尿频清长,夜尿多,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尺部尤甚。

辨证要点:

腰膝冷痛、性欲减退、夜尿多与虚寒症状共见。

2、肾虚水泛证

浮肿下肢为甚、尿少及肾阳虚症状

临床表现:

全身浮肿,腰以下为甚,按之没指(关键点)(阴水),小便短少,腰膝酸软冷痛,畏寒肢冷,腹部胀满,或心悸气短,咳喘痰鸣(水气上逆,凌心射肺),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辨证要点:

浮肿以腰以下为甚、小便不利与肾阳虚症状共见。

肾阳虚证须与肾虚水泛证鉴别。

两证均为虚寒证,但前者偏重于脏腑功能衰退,性功能减弱;后者偏重于气化无权而以浮肿、尿少为主症。

3、肾阴虚证

腰酸而痛、遗精、经少、头晕耳鸣及阴虚症状

临床表现:

腰膝酸软而痛,眩晕耳鸣,失眠多梦,形体消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颧红,男子阳强易举,遗精早泄,女子经少经闭,或见崩漏,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辨证要点:

腰酸耳鸣、男子遗精、女子月经失调与阴虚症状共见。

4、肾精不足证

肾精不足证是指肾精亏损,脑与骨、髓失充,以生长发育迟缓、生育机能低下、成人早衰等为主要表现的证。

临床表现:

小儿发育迟缓,身材矮小,囟门迟闭,骨骼痿软,智力低下;性欲减退,男子精少不育,女子经闭不孕;发脱齿摇,耳聋,耳鸣如蝉,腰膝酸软,足痿无力,健忘恍惚,神情呆钝,动作迟钝;舌淡苔白,脉弱。

辨证要点:

小儿生长发育迟缓、成人生育机能低下、早衰为主要表现。

肾阴虚证须与肾精不足证鉴别。

两证皆属肾的虚证,均可见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症。

但前者有阴虚内热的表现,性欲偏亢,梦遗,经少;后者主要为生长发育迟缓,早衰,生育机能低下,无虚热表现。

5、肾气不固证

肾气不固证是指肾气亏虚,失于封藏、固摄,以腰膝酸软,小便、精液、经带、胎气不固及肾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临床表现:

腰膝酸软,神疲乏力,耳鸣耳聋;小便频数清长,夜尿频多,或遗尿,或尿后余沥不尽,或尿失禁;男子滑精、早泄,女子月经淋漓不尽,带下清稀量多(精关不固,带脉失约),或胎动易滑(冲任失约,胎元不固);舌质淡,舌苔白,脉弱。

辨证要点:

腰膝酸软、小便频数清长、滑精、滑胎、带下量多清稀与肾气虚症状共见。

5、肾不纳气证

久病咳喘、呼多吸少、动则尤甚及肾虚症状。

肾不纳气证又称肺肾气虚证。

临床表现:

久病咳喘,呼多吸少,气不接续,动则喘甚,腰膝酸软,或自汗神疲,声音低怯,舌淡苔白,脉沉弱;或喘息加剧,冷汗淋漓,肢冷面青,脉浮大无根;或气短息促,颧红心烦,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辨证要点:

久病咳喘、呼多吸少、动则尤甚与肾气虚症状共见。

7、膀胱湿热证

小便频急、灼涩疼痛及湿热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临床表现:

尿频,尿急,尿道灼痛,小便短黄或混浊,或尿血,或尿中见砂石,小腹胀痛,或腰、腹掣痛,或伴发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肾阳虚和肾气不足都可见滑精早泄

肾精不足:

精少不育

肾阴虚:

遗精

肾阳虚:

滑精

肾气不固:

滑精

脾阳虚肾阳虚都可见完谷不化

早泄:

肾阴虚,肾阳虚,肾气不固

相同点

不同点

小肠实热证

小便异常

小便赤热涩痛,心烦,口舌生疮,舌红,苔黄,脉数。

膀胱湿热证

尿频急灼痛,或尿血,或尿中见砂石,或伴发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脏腑兼证

1、心肾不交证

心肾不交证是指心肾水火既济失调,以心烦、失眠、梦遗、耳鸣、腰膝酸软等为主要表现的证。

临床表现:

心烦,心悸,失眠,多梦,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梦遗,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潮热盗汗,便结尿黄,舌红少苔,脉细数;或阳痿,腰膝冷痛,脉沉细无力等。

(肾阴虚或阳虚)

证候分析:

多因久病虚劳,房室不节,肾阴耗伤,不能上奉于心,心火偏亢;或劳神太过,或情志忧郁化火伤阴,心火内炽,不能下交于肾;或心火独亢,不能下温肾水,肾水独寒,皆可导致水火既济失调。

辨证要点:

心烦、失眠、腰膝酸软、耳鸣、梦遗与虚热或虚寒症状共见。

2、心肾阳虚证

心肾阳虚证是指心与肾的阳气虚衰,温煦失职,以心悸、腰膝酸冷、浮肿及阳虚症状等为主要表现的证。

其浮肿明显者,可称为水气凌心证。

临床表现:

心悸怔忡,腰膝酸冷,肢体浮肿,小便不利,形寒肢冷,神疲乏力,精神萎靡或嗜睡,唇甲青紫,舌胖,淡暗或青紫,苔白滑,脉弱。

证候分析:

多因心阳虚衰,久病及肾,阴寒内盛,水气内停;或肾阳亏虚,气化无权,水气凌心所致。

阳虚温运无力,血行不畅,故见唇甲青紫,舌淡暗或青紫;

辨证要点:

心悸怔忡、腰膝酸冷、肢体浮肿与虚寒症状共见。

3、心肺气虚证

心肺气虚证是指心肺两脏气虚,功能减退,以心悸、咳嗽、气喘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临床表现:

心悸胸闷,咳嗽,气喘,气短,动则尤甚,咯痰清稀,神疲乏力,声低懒言,自汗,面色淡白,舌淡苔白,甚者可见口唇青紫,脉弱或结、代。

证候分析:

多因久病咳喘,耗伤肺气,累及于心,致心气不足;或心气不足,导致肺气虚衰;或禀赋不足,老年体虚,劳倦太过,耗伤心肺之气所致。

辨证要点:

心悸、胸闷、咳嗽、气喘与气虚症状共见。

4、心脾两虚证

心脾两虚证是指脾气亏虚,心血不足,以心悸怔忡、失眠多梦、食少、腹胀、便溏及气血两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临床表现:

心悸怔忡,失眠多梦,食欲不振,腹胀便溏,面色萎黄,眩晕耳鸣,神疲乏力,或见各种慢性出血,血色淡,舌淡嫩,脉弱。

辨证要点:

心悸怔忡、失眠多梦、食少便溏、慢性出血与气血两虚症状共见。

5、心肝血虚证

心肝血虚证是指血液亏少,心肝失养,以心悸、多梦、眩晕、爪甲不荣、肢麻及血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临床表现:

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健忘,眩晕,视物模糊,雀盲,爪甲不荣,肢体麻木,甚则震颤、拘挛,面白无华,妇女月经量少色淡,甚则闭经,舌淡苔白,脉细。

辨证要点:

心悸、失眠、眩晕、爪甲不荣、肢麻等与血虚症状共见。

6、脾肺气虚证

脾肺气虚证是指脾肺两脏气虚,以咳嗽、气喘、食少、腹胀、便溏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临床表现:

久咳不止,气短而喘,咳声低微,咯痰清稀,食欲不振,腹胀便溏,面白无华,神疲乏力,声低懒言,或见面浮肢肿,舌淡苔白滑,脉弱。

证候分析:

多因久病咳喘,耗伤肺气,子病及母,运化失常;或饮食劳倦,脾胃受损,土不生金,累及于肺,宣降失司所致。

脾虚水湿泛滥,则面浮肢肿

辨证要点:

咳嗽气喘、痰液清稀、食少便溏与气虚症状共见。

7、肺肾阴虚证

肺肾阴虚证是指肺肾阴液亏虚,虚热内扰,以干咳、少痰、腰酸、遗精及阴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临床表现:

咳嗽痰少,或痰中带血,或声音嘶哑,腰膝酸软,形体消瘦,口燥咽干,骨蒸潮热,盗汗,颧红,男子遗精,女子经少或崩漏,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

多因久病咳喘、痨虫、燥热等损伤肺阴,或久病、房劳耗伤肾阴,肾肺失于濡养所致。

辨证要点:

干咳少痰、腰酸、遗精与虚热症状共见。

8、肝火犯肺证(木火刑金)

肝火犯肺证是指肝火炽盛,上逆犯肺,肺失清肃,以胸胁灼痛、急躁易怒、咳嗽阵作或咳血及实热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临床表现:

胸胁灼痛,急躁易怒,头胀头晕,咳嗽阵作,痰黄黏稠,甚则咳血,烦热口苦,面红目赤,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辨证要点:

胸胁灼痛、急躁易怒、咳嗽阵作或咳血与实热症状共见。

9、肝胃不和证

肝胃不和证是指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失和降,以脘胁胀痛、嗳气、吞酸、情绪抑郁及气滞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临床表现:

胃脘、胁肋胀痛或窜痛,胃脘痞满,呃逆,嗳气,吞酸嘈杂,饮食减少,情绪抑郁,善太息,或烦躁易怒,舌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辨证要点:

脘胁胀痛、嗳气、吞酸、情志抑郁与气滞症状共见。

10、肝郁脾虚证

肝郁脾虚证是指肝失疏泄,脾失健运,以胸胁胀痛、腹胀、便溏、情志抑郁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临床表现:

胸胁胀满窜痛,腹胀纳呆,腹痛欲泻,泻后痛减,或便溏不爽,肠鸣矢气,兼见善太息,情志抑郁,或急躁易怒,舌苔白,脉弦或缓。

(大便溏结不调:

肝郁—时干时稀;脾虚—先干后稀)

辨证要点:

胸胁胀痛、腹胀、便溏与情志抑郁症状共见。

肝胃不和证须与肝郁脾虚证鉴别。

两证均有肝郁气滞表现,见胸胁胀满疼痛、善太息,情志抑郁或烦躁易怒。

肝胃不和证兼胃失和降的表现,见胃脘胀痛、痞满、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法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