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襄樊嫁娶习俗.docx
《湖北襄樊嫁娶习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襄樊嫁娶习俗.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北襄樊嫁娶习俗
湖北襄樊嫁娶习俗
篇一:
民间嫁娶风俗
民间嫁娶风俗
1、解放前,男女青年的婚姻一般都禀承“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要请人排八字、算命占卜等,带有强烈的封建色彩。
但一些婚嫁习俗仍沿袭了下来,并有着浓厚的地方文化底蕴。
旧时,乡间男女一般在20岁左右开始择偶,央人作伐。
男女青年和双方家庭一经同意,即择日订亲。
男方托介绍人送礼金或饰服作聘礼至女方,叫“押日”,并宴请至亲好友,“老沙”一带称“小婚”,亦即订婚,双方婚事才算确定。
结婚,男方须备彩礼,选日子,由介绍人去女方商定完婚日期,男女双方到政府部门登记领取结婚证。
男方办喜酒,新郎由介绍人陪同上岳家迎娶,然后回家恭候新娘,妇方随之“起妆”。
妆奁多为家具、被褥、家用电器等。
新娘于下午盛装出嫁,告别父母亲人,在介绍人前导和同村几个少女陪同下乘坐自行车或汽车于华灯初上时至夫家。
男方在门口放爆竹欢迎。
婚礼开始,入席宴饮,新娘参见公婆及长辈。
宴后,亲朋参观新房,说笑取乐,称“闹新房”。
婚后三日,新妇偕夫回娘家谢亲,俗叫“回门”,当天返回。
满月后,回娘家探亲。
“老沙”还有“会亲”旧习,即男方于婚后数日,邀请新妇的长辈及兄弟姐妹等亲属来家聚宴,作为来往走动的开始。
随着新风尚的逐渐兴起,旧时的习俗日渐淡化,男女青年自找对象,或托人介绍,经自由恋爱,双方同意,并征询父母意见后,即可商谈婚事。
一般由男方送礼下聘,约定婚期。
婚期通常选在“五一”、国庆、元旦、春节等节日。
婚前,备新房,添置家具,领取结婚证。
婚日,男女方都以香烟、糖果款待来客,办几桌酒筵欢宴亲戚朋友,以示喜庆。
婚事简朴、热闹,少数旅行结婚的,就更简便。
但乡间不少地方在筹办婚事时仍保留着“押日”“回门”“会亲”等风俗。
2、新中国成立前,新乡有早婚习俗,男子婚龄一般在15至20岁,女子婚龄一般在15至18岁。
男女婚姻须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
嫁娶过程中有许多繁文缛礼。
议婚:
初议婚,家长先托媒人,经媒人往来通话,了解对方属相,按阴阳学的迷信说法看双方属相的冲合。
犯冲的属相有鸡与狗、龙与虎等,最合的属相为龙与兔,称之为“龙缠兔辈辈富”。
女方年龄可大于男方二三岁,但不可大一岁,民间说法:
“妻大两,黄金长”,“妻大三,做高官”,“女大一,没饭吃”。
相亲:
在相互探问对方家境后,
进行相亲。
双方约定相亲日期,女方由媒人导引,与陪相人一同前往,到男方或媒人指定的地点同男方见面,媒人当面介绍双方情况。
看相后,男方给女方见面礼。
如双方均满意,为初定婚约。
定亲:
择吉日,男方父母商定结婚日期,并报知亲友。
套新:
女双方的新被褥和新枕头须由子女双全和夫妇双全的妇女缝制。
缝制前先由婆婆抓三把棉花铺开,然后,抓一些花生、红枣、核桃撒在上面,由缝制者缝入被褥中,意为“早生贵子”。
压箱:
女方在出嫁的前一天,由新娘的嫂子或姐姐将新娘的嫁衣装进箱子后,在嫁衣上面放压箱钱。
新娘到婆家后,婆婆要在此箱内放钱,且多于压箱钱数。
出嫁前一日或当日早晨,由女方或弟将娘家
所办嫁妆均插一柏枝,送至男方家中,意为万年长青。
嫁妆送到后,男方家以酒席款待,由陪客人向送嫁妆人索取开箱钥匙,并给持钥匙者封钱,对方满足以后才将钥匙交出。
娶亲:
娶亲的前两天,男方送通信盒给新娘,内装化妆与丰轿时的衣物(衣物必须成双成对)、首饰,另加酒一瓶,肉一块,米、面各一升。
娶亲的前一天,男方整置洞房,当晚由新郎的小弟压床,且允许在新床上撒尿。
娶亲之日,男方备花轿四顶,一顶轿坐新郎,一顶轿坐新娘,一顶轿坐娶客,一顶轿坐压轿孩子。
迎礼:
引礼人引导新郎进新娘家,每一道门,引导新郎向客人作拜施礼,新娘家须给新郎和引礼人各盛一碗饺子汤,奏乐三遍,新娘方可上轿。
上轿:
新娘上轿须穿蓝鞋子,此鞋不许再穿回娘家。
上轿前,其母给女儿离母钱,并把婚书交于新娘,由新娘将婚书带至婆家压在床头,以示两家平安。
上轿分大娶、小娶。
大娶,新娘上轿不踩地,坐在椅子上由四人抬着上轿。
小娶,新娘步人轿内,轿顶大升。
途中若遇拦轿者,须落轿奏乐后方可再行。
下轿:
新娘下轿前要梳头,边梳边说:
“一梳金,二梳银,三梳骡马跑成群。
”婿家还须给新娘赠下轿礼,然后由扶客搀扶下轿。
若遇瞎年(即年中无“立春”),新娘下轿时须手持照明物前行,以示瞎年照生子女。
新娘下轿后,脚不得落地须用蓝布自轿门铺至天地堂,新娘脚踩蓝布,行至天地桌前,由男家向新娘身上撒草料。
拜天地:
拜天地为完婚仪式。
天地桌上放一只盛满粮食的斗,用
红纸封口,两边各放红蜡烛一只,斗前放几只果碟子。
桌前铺红毡或席子一条,席前放盛花,花前放马鞍。
新娘要跨过马鞍,摸盛花,叫做“骑鞍摸盛”,以示家境平安,有余有盛。
接着新郎、新娘立于天地桌前,面向天地神们,一拜天地,二拜父母,然后夫妻对拜。
入洞房:
拜天地后,新娘入洞房,由小姑(婆家妹妹)端洗脸盆,水中放一个馍馍,一个硬币,新娘须将馍馍捞出扔至床下,再由小姑将水送走。
然后,小姑把做熟的饺子送入洞房,让新娘用筷子挤开给新郎吃。
宴席:
家设宴款待客人。
开宴时由男方陪客领路,引礼人陪新郎至女方送客前看菜,男方陪客高喊:
“新郎看菜!
”女方长辈回话:
“省事三揖。
”然后引礼入陪,新郎作揖三个。
待女方送客席毕,再由陪客领路,新郎长辈手托酒盘说:
“酒寒席清,请亲家多多担待。
”对方回答:
“酒足饭饱,亲家办事满好。
”新郎长辈对说:
“人盅酒你们先尝,俺娶媳妇你家忙。
”对方答说:
“都忙!
都忙!
”这套礼节俗称“安大盅”。
看新人:
新娘的送客在席毕回程前,要去看新娘,以示安慰。
拜送客走后,内客(新郎的亲友)、坐底客(本家长辈)齐聚,由新娘上拜,逐个磕头,受拜人均付给拜礼钱。
闹洞房:
新郎的小字辈或同辈人进洞房嬉闹新人到深夜。
婚灯:
新婚之夜在床头放桌一张,燃红蜡烛两只,俗称“婚灯”。
新郎、新娘各一只,谁的婚灯燃的时间长,表示谁的寿命长。
回门:
迎娶第九天,由新娘的兄弟接新娘回家住几天,俗称“叫
九”。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颁布《婚姻法》,废除旧的包办买卖婚姻,实行男女平等,婚姻自主。
但一般还要趁节假日或选农历三、六、九日举行结婚仪式。
在婚事操办上,有的仍保留着见面礼、套新、送嫁妆、压箱钱、宴请、闹洞房等传统色彩,但较旧时已简单得多。
丧葬风俗
旧时办丧事有多道程序,要做道场、烧灵屋、唱夜歌等等,还要用白纸写对联,所以在民间办丧事也俗称“白喜事”。
中国人向来把死与生看得同等重要,民间相信人的灵魂不死,死人能投胎转世还有来生。
人死之后家人进行隆重的丧葬仪式,不但对生者有利,对死者也有利。
新中国成立之后提倡移风易俗,办丧事逐渐简化,火葬的方式逐渐被人们所认可,但是在我国农村的一些边远地区,人们仍然还是相信所谓“入土为安”的“古训”,因此传统的丧葬形式仍然比较流行。
传统丧葬礼俗主要有以下一些形式。
送终当老人生命垂危之时,老人的子女等直系亲属守护在其身边,准备听取遗言,直到亲人去世,这在习俗中称为“送终”。
送终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能为老人送终表明子女尽了最后的孝心,未能为老人送终常常成为人们一生中的一大憾事。
有没有子女送终是不是所有子女都来送了终又是老人是否有福的一个判别标准。
在老人临危之时,家人要将其从卧房移到正庭中临时铺设的板床上,板床在较穷的地方就用临时卸下的门板做成。
因为民俗以为人若在床上死,灵魂就会被
篇二:
婚嫁习俗
婚嫁习俗之——婚礼礼节
婚礼,古今中外,都被视为人生仪礼中的大礼。
古人认为合礼合法的婚姻必须通过“六礼”程序来完成,这“六礼”即:
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其中纳采、问名、纳吉是因为中国古代的封建思想,男女婚配前双方不能相见,即“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而现代人的婚姻只保留了纳征、请期、亲迎这三项。
婚礼仪式礼节传承到现在,每个人都梦想着拥有一个成功而又难忘的婚礼。
在婚礼上,准新人们希望自己成为被关注的焦点,宾客们则想把最好的祝福送给即将踏上幸福列车的新人。
虽然有些禁忌礼仪已脱离我们现在的生活习惯,但终归这些老礼还在,无论是对新人还是对宾客,都是值得借鉴的。
概略而言,我国传统婚礼大约分为婚前礼、正婚礼、婚后礼三个阶段。
一:
婚礼的前期准备(婚前礼)
1.嫁妆、聘礼、婚服的准备(即纳征)。
男方需向女方送聘礼,女方接受聘礼。
接着女方便要开始准备嫁妆。
最主要的嫁妆为缝被子,必须找儿女双全,丈夫健在的妇女缝制,缝新被子须用红线缝,不能用黑线,更不能用白线。
缝制的时间须在农历的9月,不能在10月。
忌寡妇或与新娘属相不合的人缝被子,以免给新娘带来厄运。
新娘所穿的婚服,都应该是全新的,如果陈旧,新人便有不贞之嫌。
此外,婚服忌讳单的,棉的最好。
忌有口袋,以免带走娘家的财气。
2.婚房的准备及禁忌。
婚房布置在古代礼节中称为“铺房”,亲迎前一日,女家派人至新房收拾,并备礼前来暖房。
既为洞房,风水非常重要,不懂风水仅凭自己喜欢,容易给以后的婚姻生活造成一定的危害。
所以婚房布置时需注意以下几点;⑴洞房最好选择在光线明朗,空气流通的地方。
⑵洞房颜色不要五花十色,这样做容易发生婚外情。
⑶洞房的窗台勿挂风铃,容易使新娘神经衰弱,头晕心烦。
⑷洞房不可跨在屋内外之横墙下,夫妻易发生口角。
⑸安新床时要把床置放正位,不要与桌子衣橱或任何物件的尖角相对。
新床也需放置一些吉利好兆头的物品在床上,例如百合、红枣、莲子,意喻百年好合,早生贵子等。
二:
婚礼进行中的仪式礼节(正婚礼)。
1.迎亲时的礼节禁忌(即亲迎):
男方按照当初双方商定好的“请期”时间去迎亲。
“迎亲”的人数忌双数,女方送嫁的人数要逢双。
这样表示男家“单”去“双”回,添丁添口,女方双数表示“双双对对”,寓意着白头偕老。
如若在迎亲途中遇到另一迎亲车队,这情况叫“喜冲喜”需互放鞭炮或由双方媒人互换事先预备好的花朵来化解。
2.新娘的礼节禁忌:
新娘离家时要喜极而泣,且哭的越快越大声越好,这样旺娘家的财运。
出嫁当日新娘忌吃夫家的饭,俗云“食郎饭,打郎声”,意喻以后在婆家受委屈只能忍气吞声,言听计从,为避免,所以当日只须吃菜而不吃饭。
另外新娘出大门时忌双脚踏地,要小心不要踩到新郎的鞋子,入男家大门时也不能踩踏门槛,触犯了其中任何一条都容易给娘家和夫家带来不好的运气。
3.新郎的礼节禁忌:
准新郎在新婚前夜忌睡空床,可以找未成年的男童来“压床”,这样可以早生贵子;新郎家中迎亲时,需吹吹打打,燃放鞭炮,热热闹闹的让新娘进门,忌冷清,且头挂鞭炮忌“头数”太少,如果新娘还没等进夫家门,鞭炮断了声,造成场面冷清,如同办丧事,意头不好。
民间还认为鞭炮是“崩崩邪气”,越是大喜的日子,恶鬼越会来捣乱,必须及时的把它赶跑。
4.其他观礼人的禁忌:
贺婚是人之常情,俗话说“来而不往非礼也”所以“凑份子”是理所应当的。
主家需准备记账本,记好“份子钱”等到将来人家办喜事的时候也要“凑份子”且数额要多于对方当初送来的礼额。
当新娘步入男家时,翁姑二人以及孕妇和守孝之人要做回避,以防相冲。
同时孤寡、再婚妇女、穿白衣服者忌进入洞房,属不详之兆。
结婚当天,若是碰到闷热天气,所有参加婚礼的人,都不能扇扇子,不然会有拆散的意思。
三:
完婚后的习俗禁忌(婚后礼)
1.完婚后三日,新郎陪同新娘回娘家,俗称“回门”。
“回门”须在当天日落前赶回夫家。
若是遇到特殊情况,赶不回来,在女方家留宿,夫妻也要分开睡,以免冲撞了娘家人给女方家带来晦气。
2.新婚四个月内。
忌新人在外面过夜。
禁止参加任何的婚礼丧事。
忌用新娘的镜子照别人,因新娘的喜气比较重,用镜子照別人,会让新娘的福分流失。
古代婚姻讲究的六礼,实际上相当于现代的婚姻法,和现代一样都是出于对婚姻的重视所制定的行为规范。
虽然“六礼”大部分深受中国古代的封建迷信思想,但是换个角度,也有它所积极的一面。
比如:
男女双方在婚配前不能单独相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虽说在现代屡遭非议,但在以前,却避免了男女因婚配年龄较早造成的无知与轻率,有利于婚姻的稳定长久。
婚嫁习俗之——婚礼择吉日
作为终身大事,人人都希望自己拥有好的婚姻,好的婚姻定当有个好的开始,所以做为“六礼”之一的请期(婚庆日期)也更加为人们所重视!
按照传统术数学角度(八字命理学)来选择婚嫁吉日,既是幸福婚姻的开始,也为日后的婚姻生活打下了稳定基础。
一:
了解自己的八字命局
通常我们认为属相不合即八字不合,传统中的合八字,属相只是其中的一项,所以属相的不合只代表了其中之一,个人属相对婚姻不起决定性作用。
分析了解双方的八字命局,从中看合与不合,从中选择吉日吉时,男女双方用神同旺之吉日结合,会婚姻美满,子孙昌盛。
二:
以新娘的出生日期为主做选择
俗话说:
“子靠出生时,女靠行嫁年”。
若是把此原则颠倒或是不顾,将会导致婚后的婚姻出现问题。
嫁娶日最好选择女方的结婚大利月。
男方最好尽量听取女方的意见,且成婚之日避开女方的经期。
但同时,其他人(特别是公、婆、新郎)的意见也是应当重视的,毕竟关系到以后的家庭,幸福,和睦。
三:
避开特殊月份成婚
避开农历的三、七、九月,因这几个月份分别适逢“清明”、“盂兰”和“重公”,均为传统的“鬼节”,不宜办喜事。
因三娘煞喜与跟月老作对,专门破坏新人故也需要避开。
三娘煞即每月农历的初三、初七、十三、十八、廿二及廿七。
避开双方各自的生日及父母生辰。
如果双亲已过世,则要避开生忌、死忌。
另外,农历六月也不适宜结婚,因传统思想六月完婚的新娘称“半月妻”即有前无后,相扶不到头。
另外,还有一点,虽然民俗传统中有无春年之说,即“寡妇年”,但大可不必为之而忧心。
还是需要结合自己的命理选择适合自己的结婚吉日和时辰,并不能一概而论之。
四:
要考虑双方各自及家庭的情况
最好选在双方身体都健康的状况下举行婚礼,否则不但影响新生活的和谐,还会加重病情。
要避开双方各自的学习,工作繁忙时期,提前安排好婚礼及蜜月的行程。
商量好婚礼在哪天举办,提前告知双方家长,确保婚礼进行时,家中老人和亲朋好友都能来参加婚礼,共享喜庆和谐的场面。
五:
最适宜嫁娶的吉日
忌单日,选双日。
婚期与节假日统一,是不错之选。
这样做的好处是,亲朋好友到时都会有时间参加婚礼,新婚恰逢节假日,气氛热烈;新娘新郎也会在结婚的当天和亲朋好友同享节假日的欢乐,同时还会感染到婚礼的喜庆热闹气氛并为婚礼祝福。
但是由于假期结婚的新人居多,还是要注意提前预定婚宴及酒店车队等。
传统习俗认为,真正的婚嫁日还是要以进行迎亲及举办婚宴的日子为准。
如果结婚注册与婚礼仪式日期分开的话,最好都要择吉日行事。
例如;该年如若遇到家中有直系亲属或是老人去世,那么该年均不适宜办酒席更不能去注册登记,否则犯了“生入死出”的禁忌。
其实择日就是择吉,择吉的要旨就是“趋吉避凶”。
尤其是婚姻嫁娶这种喜事更应该重视择日。
以上所说为最基本的婚嫁择日知识,像老黄历一样,只能做单方面的参考,并不是很全面,这其中还是需要结合自身的命理条件才能最终选择出适合自己的婚嫁吉日。
篇三:
仙桃婚嫁风俗
仙桃婚嫁风俗
在仙桃最流行最有影响力的民俗,首推与人的生命历程息息相关的人生仪礼中的婚嫁习俗。
(1)婚嫁仪礼
1、陪十姊妹:
结婚当天,在男方迎亲队伍来之前,新娘出嫁要“哭团圆”又叫“陪十姊妹”,这是一种是哭嫁形式。
新娘子的父母邀请近亲中的未婚姑娘9人,连新娘共10人在新娘的闺房围席而坐,吃新娘在家的最后一顿饭,席上一律是红碗红筷。
首先由新娘哭“十摆”,新娘哭“一摆”,厨师在桌上摆一样菜,摆完后,其余九姊妹轮次哭,最后又由新娘哭“十收”,厨师再一样一样将酒菜收进,菜收完,陪十姊妹活动即告结束。
其实现在嫁女多过于喜庆,很少有真哭“十摆”“十收”的,但形式仍在。
2、迎亲:
婚嫁仪式中最热闹的当属迎亲。
男方迎亲队伍中,放鞭炮的在前面开路,结亲的队伍就向新郎家相反的方向走了,因为回男方家是不能走同一条路的,一定要绕个圈,意在接的新姑娘不是“半转”(傻瓜的意思)。
离男方家还有近两里路的时候,“送亲”的就得停下了,接着由公公开始背媳妇了(按照仙桃民俗,“叔”字辈的亲戚都要背新娘,这些背新娘的人称为“扒灰佬”,扒灰佬有“正宗”和“水货”之分。
正宗是指新郎的父亲即公公,水货是指其他叔字辈的亲戚。
并且当日公公婆婆都要“化妆”,公公脖子上挂火剪,表示要“下得厨房”,婆婆挂上两个醋瓶子表示“吃醋”。
)
公公这时候在众人的嬉闹下面红耳赤的被亲戚按在了车门口,新娘的脚是不能着地的,公公就得蹲在车门口,背上媳妇后,在众人的牵引下就开始吹吹打打往家里走了,鞭炮声、锣鼓声、嬉闹声,声声入耳,很是热闹。
除了亲戚朋友外,围观的乡亲也很多,很久没见到这样的婚礼场面了,能跑得动的都出来了,一百多号人浩浩荡荡往新郎家走去。
3、宴席:
仙桃过去和现在,家逢男婚女嫁的喜事,都要操办婚宴,接“知宾”先生帮助安排客人入席,这是知宾的职责。
知宾一般由知晓宾客礼仪的“明白人”担任,他依据亲朋关系、辈份高低、年纪大小、桌面的摆法,开席时,安排宾客“对号”入座。
嫡亲舅、姑、姨父坐上席席首位,其他表亲、同辈朋友则按其长幼座序陪主宾入席。
知宾实施的礼仪也可以说是支配宾客入席就坐,也可以叫“支宾”。
酒席座序的习俗,实际上是一种婚宴礼仪,它也是结婚诸多礼仪中的一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亲友交往方面起到了互相尊重的作用。
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民间习俗、民族风俗各地有所不同。
就我们仙桃而言,对至亲主宾,有的地方舅父为大,也有的地方姑父为大,那是各地的乡俗,知宾必须先向宾客打招呼把话说在前头,恳请他们谅解,随乡入俗。
过去的婚宴,都设在东家的堂屋里,俗称喜堂,一般摆四桌。
如果客多,也有的在房里加摆两桌。
酒席桌面座位的大小顺序怎么排,这要首先弄清楚单桌(即一张桌子)的座序,那就是人们通常都知道的“上下左右,左主右次”的座序。
上面两桌为上席,下面两桌为朝席,分为东朝、西朝,都以靠墙的一方为上方。
各桌的左方右边为东角,应大于左边,上席两桌上方的中间两座为人。
四桌同时开席时,知宾遵循先亲戚、再朋友、后宗族的顺序,安排宾客入席就坐,以舅、姑、姨父为尊,安置其坐贵宾上席,仙桃除个别地方外,一般以舅父为最大,必须安排坐上席的首位,其他同辈表亲、乡亲朋友,均以长幼为序安排就坐。
喜庆婚宴,一般男方三天,女方1—2天。
男方婚期前两天宰猪,通常叫“喝血酒”,这天牵亲娘为大;第二天过礼,是正式酒宴,舅父为大;第三天是婚期,媒人为大。
为大者,均安排其坐上席,其他客人相陪。
如舅、姑、姨父有的在两人以上同时入席,则以年龄大小的顺序安排。
如遇东家的祖辈及祖辈以上的客,应安排坐首席的东角,因为东角称“老上席”,有二位则安排坐二席的西角。
有的人家宾客多,除喜堂四桌外,还在房里摆几桌,现在有的请婚宴服务公司搭喜棚,两长排可摆几十桌。
在房里或喜棚入席的一般是乡客和朋友,他们自我谦让,随意入坐,显得更加轻松和谐。
现在,有的婚宴在宾馆、酒店操办,多以同单位、同地相熟的宾客同桌,除舅、姑、姨父至亲宾客由知宾安座外,其他宾客依据辈份年纪自我对号随意入坐。
婚宴座序的习俗,最核心的是讲究亲戚嫡亲、旁亲和辈份、年纪。
有很多地方,禁忌父子、叔侄、翁婿、师徒入席同坐一凳,此皆名分攸关,不得混行并坐。
过去的席面(即菜肴)一般10碗,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婚宴的档次也提高了,由原来的10碗增至12碗、有的14碗。
菜出一半时,就上一碟瓜子,宾客吃瓜子就要出瓜子钱,一般是上座的客人带头出,其他客人跟着出,不计多少,把钱丢到吃完瓜子的碟里,由端菜的人交给厨师,这是他的专项收入。
菜出齐时,接着上两碟小菜(即腌菜),酒席有“菜圆酒三杯”之说,喝酒的人不能拖时间,要准备吃饭下席。
如果东家的酒席要等着开第二巡,过去知宾叫人打锣,现在要乐师吹唢呐“摧席”,宾客都要赶忙吃饭,按时下席。
4、磕头茶:
酒宴罢,接着就是“磕头”。
受礼的长辈都要给磕头钱。
其磕头的次序,先父母(如果祖父母健在应放在父母之前),后伯叔,再舅、姑、姨等亲戚。
由呼礼先生喊一个长辈的称呼姓名,新郎新娘跪在莆垫上磕三个头,受礼者就把磕头钱丢在茶盘里,呼礼先生一边清钱,一边向看热闹的人们公布某某丢的磕头钱是多少,鼓动亲戚多给磕头钱。
一般来说,除父母外,一些亲戚事先早就商量好了给多少磕头钱,做到互相不挺面子。
5、“纠脑壳茶”:
第二天早晨,新娘和新郎要给父母伯叔和姑舅等长辈住客端茶,不过,这种茶是煮熟拔壳的四个鸡蛋、一碟点心。
清晨,把茶端到这些人的床前,长辈们接了茶就给茶钱,把钱丢到新娘端的茶盘里,父母亲喝的这种早茶叫“纠脑壳茶”。
6、回门:
结婚第三天,新娘要“回门”看望自己的父母,这次是“小回门”,新郎陪新娘当天随去随来,新婚满一个月,新娘要“大回门”,即由新郎把新娘送到娘家住一个月了再接回来。
7、没落的旧俗:
开脸:
未婚的姑娘被人称为黄毛伢。
就是说未出嫁的姑娘稚气未消,胎毛未褪,不能称作“大人”。
因此,姑娘出嫁前,必须扯脸,扯去脸上的汗毛。
扯脸,俗称开脸。
开脸一般由女方的长辈、亲属来做,婶母、姑母、姨妈都行。
开脸是不用剃头刀子的,用的是一根新棉线。
开脸者先在姑娘脸上扑粉,然后用双手绷着棉线,让两根线绞着姑娘脸上的汗毛,轻轻地扯起来。
棉线在脸上来回地扯,反复多次,直到将汗毛扯尽。
再用煮熟的鸡蛋白在扯过汗毛的脸上滚动按摩,起到滋润皮肤、防止感染的作用。
上述程序完成后,再梳顺头发,盘成发髻,黄毛丫头就变成了俊俏媳妇。
“发八”、“接八”:
以前男女双方从订婚到结婚有一套烦琐的礼节。
小孩只有十岁左右,父母就要操心为儿子“说姑娘”,为女儿“说婆家”。
一般是先由男方父母托媒人到女方提亲,甚至有的小孩只有几岁或是几个月就说亲,也就是后来人们通常说的“娃娃亲”、“摇窝亲”,那时的婚姻没有自由,都要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媒人说亲,双方父母同意后,再举行“发八”和“接八”,这是一种古老的订婚仪式。
男方请媒人吃酒,送聘礼到女方。
女方将庚帖(即出年月日生庚八字)交与媒人带到男方家里,红色腊光纸制作的《庚帖》上印有“天作之合,乾坤定矣”八个字。
这种订婚仪式,女方称为“发八”,男方称为“接八”。
随着时代变迁,思想进步,很多这样不太合时宜的习俗基本都已淡漠了。
文章来源:
江汉婚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