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说明.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332904 上传时间:2023-02-2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说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说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说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说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说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说明.docx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说明.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说明.docx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说明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品读课文,分析梁任公先生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的评论与感受,领悟文中深沉的文化底蕴。

2、学习文中人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品文:

即品赏文章,引导学生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旁批的阅读方法。

2、品人:

即评人物,重在关注人物的性格、品质。

教学方法:

朗读法、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一、演讲导入

以有关梁启超的课前演讲导入。

某某同学的演讲内容短小精悍,感情十分投入,可谓激情四射,听了他的演讲,耳畔似乎仍激荡着“少年智则国智”的豪言壮语,那些超越忧患意识的激昂之言至今仍然激励着我们,——《少年中国说》的作者是谁?

对,就是梁启超,刚才我们感受到的是某某同学的热血沸腾,那么激励我们一往无前的粱启超先生,他的演讲又是怎样一番情形呢,今天啊,我们就要通过学习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来领略大师的风采。

二、知人论世

大家对梁启超都知道些什么呢?

梁启超:

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

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梁实秋:

散文家 文学评论家 翻译家   散文集代表作《雅舍小品》

   风格:

风趣幽默 朴实隽永

三、品文品人

学生自读课文,领略大师风采,选择最能展现梁任公先生风采的句子或段落进行圈点旁注。

大家都知道,梁任公先生是中国近现代政坛风云人物,也是学术界一位难得的才子,那么课文是从哪些角度对粱任公先生进行描述的呢?

首先请大家朗读课文,看看课文对梁任公先生做了哪些精彩生动的描写?

找出最能展现梁先生风采的句子或段落对课文进行批注,读完后分小组讨论,各组派一个代表在班上交流。

我要强调的是,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读书的时候注意一定要在书上做记号,边读边记录自己的阅读心得、阅读评价,只有用心经历学习语文的过程,才能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究竟怎样在文章中做批注,可能有些同学不太理解,我先举个例子说明一下。

甲戌本《红楼梦》一直被认为是《红楼梦》几种抄本中年代最早、也是最接近原本的一个版本。

我们来看看胡适收藏的这本书中,作者是如何记下自己的读书心得的。

旁批举例: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屏幕显示:

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细看形容,【甲戌眉批:

是从宝玉目中细写一黛玉,直画一美人图。

】与众各别: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甲戌侧批:

奇眉妙眉,奇想妙想。

】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甲戌侧批:

至此八句是宝玉眼中。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甲戌侧批:

此十句定评,直抵一赋。

甲戌眉批:

不写衣裙妆饰,正是宝玉眼中不屑之物,故不曾看见。

黛玉之举止容貌,亦是宝玉眼中看、心中评。

若不是宝玉,断不能知黛玉是何等品貌。

】······

由此看来,作批注无非就是记下自己的读书感受,接下来,大家在书上找出最能展现梁任公风采的句子进行批注。

学生旁注,自由交流、教师恰当评价。

小结:

从大家的交流可以看出,虽然梁启超的名气在于政治维新运动,可是文章并未从政治家、思想家的角度来表现先生,而是从他的学者身份,通过他演讲的神态、语言、动作以及听众及作者的感受来表现其学识渊博、自由洒脱,用文章的一句高度概括性的话来说——先生是一位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

四、质疑解难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解读完这篇文章,大家心中还有什么疑问吗?

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五、情景再现

通过刚才的合作探究,我们近距离地领略到了短小精悍、风神潇洒、博闻强识、才华横溢、率真奔放、幽默风趣的梁启超,大家能想象当时梁启超演讲的情景吗?

大家想让梁启超走到我们的教室中来吗?

好,我们有请某某同学上台为大家表演。

学生再现梁启超演讲的情景

过渡:

大家的掌声就是对这两位同学的肯定,特别是某某同学,简直可以用惟妙惟肖来形容,以后啊,我们还要多进行这样的活动,要大力培养我们班的本土明星!

六、牛刀小试

写这位当时叱咤风云人物的一次演讲,可写的一定很多,可以写当时清华园的轰动一时,可以写会场上的热烈气氛,可以写此次演讲产生的广泛政治影响等,但作者只选取了演讲时的几个片断,抓住几处细节便把这位学者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写人记事的方法有没有给大家一些启示呢,如果要表现某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可以通过哪些方面来表现呢?

(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等)

好,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须躬行,我们来一个实践,(我给大家布置一个作业)请大家从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着手,任选一个方面,写一位老师上课时的片段。

课堂小结: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既描写形象又着重表现神采,展现了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风范。

作者饱含景仰之情活现出梁任公的精神、风采、修养。

优秀文学作品所以成功是因其塑造人物的成功。

塑造成功的人,需要作者有一颗善良的心,善于倾听的心,发现美的心,更要求作者有一把写作手法之利剑!

愿在座的各位同学人人拥有这把利剑!

 

学生可能旁批的地方:

示例1: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这段话写出了梁任公先生出场时的外貌特点:

身材(短小精悍)、步履(稳健)气质(风神潇洒)眼神(光芒四射)写出了他睿智、朴实、潇洒、自信的特点。

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我们在写人的时候也要抓住人物的特征,肖像描写切不可泛泛而谈,有人在写《我的妈妈》时说:

“我的妈妈三十七八岁年龄,中等个子,身材一般,梳一头短发,圆脸庞上一对炯炯有神的眼睛,她做事麻利,但特别喜欢唠叨。

”大家说,作者抓住了妈妈的特点没有呢?

表面上看,似乎抓住了妈妈的特征,做事麻利,喜欢唠叨,但细想一想,有多少妈妈不是这样的呢?

这不能表现出这个妈妈独具的个性特色。

正如春花秋菊冬腊梅,各有各的特色,不是所有的美人都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都是瓜子脸儿,柳叶儿眉;也不是所有的坏人都是尖嘴猴腮,贼眉鼠眼,满脸横肉。

示例2:

“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咯!

开场白:

谦虚自信、幽默风趣、开朗直爽

古人云“言为心声”,语言是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工具,是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镜子,是袒露人物内心世界的窗户,有时塑造人物只选其三言两语,就能勾勒出他的性格特征,袒露他的内心世界。

陈涉“嗟呼!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写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袖的伟大志向。

本文也以简短的语言“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让我们如见其人。

再如刘邦“大丈夫当如是也!

、”项羽“彼可取而代之!

”、孔乙几“多乎哉,不多也。

示例3:

“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

表现梁任公先生有学问有文采,从演讲的内容上写出了梁的丰富有趣,博闻强识。

“一朗诵”:

闻一多先生谈到自己学生时代在清华听梁启超讲授古乐府箜篌引《公无渡河》说,梁任公先把那首古诗写在黑板上,然后摇头摆脑地朗诵一句:

“公、无、渡、河”,接着大声喝彩,叫一声“好”!

然后再重复地念:

“公、无、渡、河,”“好!

”“公、无--渡、河,”“好!

”“渡河--而死--,当奈--公何!

”“好,真好,实在是好!

”梁任公这样自我陶醉地一唱三叹,一声高似一声,并无半句解释,朗诵赞叹过后,就高呼道:

“思成,抹黑板,快抹黑板!

”思成是任公的儿子,也在班上听讲。

黑板擦过,这首古诗就算讲完了……闻先生回忆完后,把声音压低,两手一摊,说:

“大师讲学,就是这样!

“一解释”:

《箜篌引》出自《汉乐府诗》记述了一个悲惨壮烈的故事:

朝鲜水兵在岸边撑船巡逻时,见一个白发狂夫提壶渡江,被水冲走,他的妻子劝阻不及,悲痛欲绝,哭泣到:

劝你不要渡河,你还是要渡河,这下落入水中,你让我怎么办?

她取出箜篌反复吟唱,一曲终了,她也投河随夫而去。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梁对白发狂夫寄予了怎样的感情?

——敬佩。

劝他不要渡河,他偏要渡河,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虽然事情的发展会以生命为代价,但仍有不屈者勇敢前行,这不得不让人想起来了在戊戌变法中慷慨就义的谁?

谭嗣同。

这位湖南热血男儿,留下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慷慨诗歌,他本来是有机会躲过这场灾难的,他的日本好友已为他安排好了后路,只要他同意,完全可以到日本避难,可是他却断然拒绝了日本友人的好意,宁可选择作为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上留血第一人。

同样的执着,同样的敬佩!

示例4:

“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处,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

这是梁讲课的背诵方式,由《箜篌引》过渡到成本大套地背诵,足见先生的渊博学识、博闻强识。

同时作者通过动作描写,“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敲打他的秃头”,形象而风趣,仿佛梁先生就在眼前,动作很滑稽,让人忍俊不禁。

而“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跟着他欢喜”更是从侧面写出了梁的演讲已经深深地感染了听众,写出了他的自由洒脱,酣畅淋漓。

这就告诉我们,写好一个人,除了语言肖像描写外,还可以有哪些描写使人物更生动?

动作描写和侧面描写

拓展侧面描写——有烘云托月之妙的侧面描写,举例《陌上桑》中描写罗敷的美貌

示例5: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

手舞足蹈,时悲时喜,表现了他的自由洒脱、酣畅淋漓的特点,可见先生是一位感情丰沛、率真而又投入的学者,丝毫没有“大家”的做作与雕琢。

这也是梁的独特之处。

写人就是要写出独特之处来,是不是?

徐志摩的婚礼上“愿你们这是最后一次结婚”!

学生可能提问:

1、“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怎么理解?

梁任公年轻时热衷变革,是戊戌变法的主角之一,许多次政治事件他都处于漩涡的中央,经历了一次次从激情到失望,从愤怒到无奈的过程,其心态产生了变化,而在此之前他一直是热衷政治兼做学问的,之后则全身心投入了学术,他一生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作者只用了这句话便将话题收拢到学术上来,省去了许多介绍。

2、文章第二句“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是个病句吗?

是病句,文言不规范。

3、“但是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演讲,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这句话怎么理解?

一本书和一部电影,大家是愿意看书,还是愿意看电影?

当然愿意看电影了,因为电影生动活泼,更能激发兴趣,是不是?

同理推论,看戏肯定比读剧本有趣得多了,这就是它们之间的区别。

4、开场白“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咯!

”是不是自相矛盾?

不是,这是梁风趣幽默的表现,比如有同学说“我这人没有什么优点,可就是长得太帅!

5、“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为什么?

梁启超是广东人,在百日维新中,他曾给光绪皇帝上奏了一篇《变法通议》,光绪皇帝读后大家赞赏,说“梁启超文章写的好,可就是那广东话太难听!

”传说梁启超的北京话说的太差,光绪帝怎么都听不明白,后来梁启超请夫人教他学习“官话”,等到清华演讲时,人们听到的大概就是这种广东官腔了!

那为什么效果要强些呢?

因为他用广东官话演讲更自然、有利于自己的表达,是不是?

再者,广东话的确比普通话更沉着有力。

6、《箜篌引》是什么意思?

《箜篌引》出自《汉乐府诗》记述了一个悲惨壮烈的故事:

朝鲜水兵在水兵撑船巡逻时,见一个白发狂夫提壶渡江,被水冲走,他的妻子劝阻不及,悲痛欲绝,哭泣到:

劝你不要渡河,你还是要渡河,这下落入水中,你让我怎么办?

她取出箜篌反复吟唱,一曲终了,她也投河随夫而去。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梁对白发狂夫寄予了怎样的感情?

——敬佩。

劝他不要渡河,他偏要渡河,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虽然事情的发展会以生命为代价,但仍有不屈者勇敢前行,这不得不让人想起来了在戊戌变法中慷慨就义的谁?

谭嗣同。

这位湖南热血男儿,留下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慷慨诗歌,他本来是有机会躲过这场灾难的,他的日本好友已为他安排好了后路,只要他同意,完全可以到日本避难,可是他却断然拒绝了日本友人的好意,宁可选择作为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上留血第一人。

7、“我在听先生这篇演讲后约二十余年,偶尔获得机缘在毛津渡候船渡河。

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为什么哀从中来?

为什么顿时能回忆起《箜篌引》?

梁实秋和梁启超都是经历了历史沧桑的人,对历史有刻骨铭心的体验。

黄沙弥漫,黄流滚滚,如此苍茫的景象让人想起了当时沧海横流的中国现状,梁启超作为政治风云人物站在风云变换的浪尖口,可是他却壮志难酬,作者怎能不哀?

他想起《箜篌引》,我们知道箜篌引中的那个白发狂夫很执着,梁启超不也是个执着的人吗?

他在末世即临时力挽狂澜,为改变中国的面貌勇敢前行!

8、他讲到《桃花扇》时为什么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外在的形式表达应该源于他的内心情感的积淀。

《桃花扇》是通过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来反映南明一代兴亡的历史剧,作者“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抒发了对末世既临无可挽回的叹息,他就是想通过一对情侣的悲欢离合回答明朝三百年基业毁于何人败于何事,从而引起人们对历史事件的思考。

梁启超在这次演讲中已至暮年。

然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在演讲的时候,他心中的豪情会触景而生,世事变迁,往事如梦,自己虽然没有“血染桃花扇”,但心底的革命潜流决不会荡然无存。

课文中引用的是佐良玉哭崇祯帝的那一段,左良玉哭崇祯帝关梁启超什么事哦?

他在哭谁?

对,光绪帝,戊戌变法的失败使梁启超依靠光绪皇帝推动变法的希望化为幻影,他孜孜不倦追求的改良目标落空了,他怎么能不悲痛呢?

9、他讲到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时,为什么又于涕泗之中张口大笑?

杜甫和梁启超都是热心肠的人,杜甫52岁写这首诗的时候,延续7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作者喜闻蓟北光复,喜极而涕,手舞足蹈,惊喜欲狂,而梁启超处在风雨如晦的世纪之初,又何尝不希望光复中华,民族富强、国泰民安呢?

当他读到剑外忽传收蓟北时,张口大笑是因为他在感受“剑外忽传收中华啊”喜悦啊!

10、先生的演讲引用了很多内容,但为什么作者偏偏提到《桃花扇》和“剑外···”这两个例子?

文章所选取的材料是为塑造梁任公先生的性格服务的!

梁任公是个热心肠的人,有着一颗赤子之心,作者选取的这两则材料都能突出表现他的性格。

11、作者写这位令人瞩目的人物,为什么只谈学术造诣而不谈政治作为?

梁任公在政治领域和学术领域都有很高的威望,两方面都可大书特书。

但作者毕竟是一个文人学者,关心学术有甚于关心政治,写学术人物比写政治人物更得心应手;再说梁任公在中国现代政治史上也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而他的学术地位却是一致公认的。

也许梁任公的政治作为已广为世人见识,而学术造诣为政治声名所掩,正值得为之专文彰显。

12、何谓“笔锋常带情感”?

在戊戌变法前夕和变法过程中,梁启超作为当时最有影响的《时务报》的主笔,发表了大量宣传变法文章;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期间,他继续在《清议报》和《新民丛报》上撰文,议论政事、宣传西方学术文化。

这种文章当时人称为“报章体”或“新文体”,这种“新文体”在当时完全打破了传统的古文的束缚,灌注了思想解放的精神和作者内心的热情,造就了新的文风。

梁启超的这种“笔锋常带情感”的文章影响了当时乃至后世许多的学者、文人,李大钊、陈独秀、胡适、鲁迅、周作人等。

胡适曾在《四十自述》中说梁启超的“笔锋常带情感”的文字引起了少年的他“思想上的一种激烈变动”,而本文作者也是深受其影响者之一。

13、怎样理解文章最后一句“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这是对全文的高度概括,也是发自内心的赞美,是对梁的极高的评价!

言近旨远,含义丰富而深刻,梁任公先生是应清华学子之邀来演讲,清华学子的邀请是因梁先生的学术文章有启迪领导作用,在20世纪初动荡变革的时代,为青年热情演讲实属难能可贵,当今文坛有多少人问政治而不专心学术,学问难以达到梁任公先生的境界,做学术的人,应该向梁学习做学问和做人

 

•「饮冰」一词源于《庄子‧人世间》:

「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

」原意比喻自己内心之忧虑。

•当年,梁启超受光绪皇帝之命,变法维新,临危受命,面对国家内忧外患的现状,梁启超内心之焦灼可想而知,如何解其「内热」?

唯有「饮冰」方能得解。

所以,他正是借「饮冰」一词,来表达自己内心之忧虑焦灼!

•梁启超曾说,屈原有极高寒的理想和极火热的心肠。

他最喜欢吟诵屈原的这句诗: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他推崇的另一位古人是杜甫。

他说杜甫不是诗圣,是情圣。

杜甫有一句诗“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这一句诗只有最富有同情心的人才能写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硬件及网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