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现阶段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思考.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331646 上传时间:2023-02-27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63.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我国现阶段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关于我国现阶段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关于我国现阶段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关于我国现阶段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关于我国现阶段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我国现阶段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思考.docx

《关于我国现阶段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我国现阶段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思考.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我国现阶段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思考.docx

关于我国现阶段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思考

内容提要

意识形态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意识形态是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是一定社会阶级、集团基于自身的根本利益对现存社会关系自觉反映而形成的理论体系,是该阶级、集团的政治纲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的理论根据。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意识形态产生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具有革命批判功能和制度辩护功能。

它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武器。

我国现阶段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际国内形势都要求无产阶级政权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为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的全面小康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理论基础和政治导向功能。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为指导,坚持唯物辩证的科学研究方法,理论密切联系现实,历史和逻辑相结合。

首先,本文阐述意识形态概念的产生,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对意识形态的理解以及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尤其强调了列宁是第一个从肯定意义上把马克思主义同意识形态结合起来;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出发阐述了意识形态的一般特征及其基本功能;其次,在对意识形态概念作了探讨的基础上,本文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发展和特征以及强调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现阶段主导地位的必要性;最后,本文分析了我国现阶段意识形态的主要特征,指出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问题;最后,根据我国现阶段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现阶段建设的思考。

关键词:

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建设

中文文摘

意识形态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意识形态是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是一定社会阶级、集团基于自身的根本利益对现存社会关系自觉反映而形成的理论体系,是该阶级、集团的政治纲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的理论根据。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意识形态产生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就其革命批判功能而言,它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学说;就其制度辩护功能而言,它是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基础的,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武器。

我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和发展都要求我国无产阶级政权在现阶段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加强它的主导地位,消除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负面影响,为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的全面小康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理论基础和政治导向功能。

本文通过对意识形态概念的内涵、特征及其功能的分析和探讨,进一步揭示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意识形态的形成、发展和特征以及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现阶段主导地位的必要性。

然后,立足当前国际国内现实,分析目前我国现阶段意识形态的主要特征以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问题。

最后,为解决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现实问题,为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现阶段的建设作了思考。

第一章,意识形态的内涵、特征及其功能。

文章首先阐述意识形态概念的产生,简要分析了西方某些学者如特拉西、迪韦尔热、卢卡奇、葛兰西、贝尔和曼海姆对意识形态的不同观点和看法,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对意识形态的理解和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尤其强调了列宁是第一个从肯定意义把马克思主义同意识形态结合起来的无产阶级领导人;文章还阐述了意识形态的一般特征及其政治、经济、文化功能。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发展及其地位。

文章首先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的历史必然性,接着考察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无产阶级革命和实践过程中经历了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几个发展阶段。

在本章中,还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不同于旧意识形态的特征即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特征。

另外,从历史和现实、国际和国内的发展形势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现阶段居于主导地位的必要性: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是由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性质决定的;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是对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设过程中经验教训的总结;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是迎接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需要。

第三章,我国现阶段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文章从阐述了:

一、分析了我国现阶段意识形态的主要特征:

主导性与多样性统一,先进性与层次性统一,批判性与建设性统一。

二、文章指出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现阶段所面临的严峻问题。

从形式上看,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和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对我国的渗透提供了便利,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造成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从内容上看,我国现阶段存在着腐朽落后的封建主义意识形态残余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它们在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许多消极影响,阻碍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各项建设的顺利进行。

三、文章对我国现阶段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作出了思考。

在以上探讨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现阶段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思考:

(一)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地位和影响。

首先,要提高对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意识形态斗争的艰巨性的认识;其次,要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正确方向,大力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最后,要吸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

(二)高度重视互联网的作用,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

首先,要大力拓展网络信息覆盖面,掌握信息监控权;其次,要利用网络阵地,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最后,要加大网络科技投入,提高网络领域的综合竞争力。

(三)遵循社会规律,在综合建设中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地位。

首先,要按照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特点和规律进行工作;其次,要同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最后,要处理好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四)加强和改善党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

首先,要把马克思主义的“生命载体”—执政党建设好;其次,要切实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作队伍的建设;最后,要推进理论创新,增强马克思主义的说服力和战斗力。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产生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它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继承了前人的理论成果基础上,积极投身无产阶级革命活动中创立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中最闪亮点是唯物史观的创立。

唯物史观的创立和科学意识形态的形成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完成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变革,把社会意识形态理论变成了科学。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具有革命批判功能和制度辩护功能。

它一方面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学说,另一方面是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武器。

国际国内形势风云变幻。

从国际上看,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严重挫折。

西方一些资产阶级学者宣称马克思主义己彻底失败,并认为人类历史将终结于资本主义这一“最完美的社会制度”。

这种思潮对我国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许多人鼓吹“意识形态多元化”、“意识形态中立论”等,实质上要求取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的主导地位。

然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宣称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另一方面凭借自己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强大的经济实力从不放松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渗透。

从国内来看,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的经济成分、物质利益、生活方式、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使人们的思想状况日益复杂多样。

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如拜金主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在我国得到大量滋生和蔓延,包括党员干部在内的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失去信念,精神动摇。

另外,封建主义意识形态残余在我国现阶段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造成的负面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面对国际国内的这种态势,我国无产阶级政党是否有必要保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如何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现阶段条件下的建设等问题的探讨和解决,这不仅是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实践意义。

鉴于此,笔者对我国现阶段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相关问题作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笔者试图解决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所面临的一些严峻问题,排除意识形态领域中一些错误的思想的干扰,为我国现阶段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顺利进行作一些理论思考。

关于对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国内较早的著作有俞吾金先生的《意识形态论》。

他认为,唯物史观批判理论的特点是一种意识形态批判,并指证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学说既是批判的革命的又是科学的意识形态学说。

此书根据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在指证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有巨大反作用时,澄清这种作用不是任意和无限的。

这部著作内容涉及广泛,理论性极强,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另外,还有一些学者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作了许多很有价值的研究和探讨。

这些学者无论对意识形态的理论研究还是对意识形态领域中的现实问题的研究都有很高的造诣。

还有一些相关的研究散见于各种学术论文中。

笔者借鉴于他们许多有价值的深隧的思想见解,对国际国内的形势变化的条件下如何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作了一些思考。

笔者在这篇拙文中,首先对意识形态的产生、特征和功能作了简要的历史考察和分析,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意识形态的理解,特别指出列宁是第一个从肯定意义上把意识形态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并且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意识形态来指导无产阶级革命。

然后,笔者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发展、特征作了回顾和阐述,并强调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现阶段居于主导地位的必要性。

接着,为了解决我国现阶段意识形态领域的实际问题,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笔者对我国现阶段意识形态呈现的主要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且指出了由于经济全球化浪潮冲击和互联网的普及对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产生的负面影响,分析了国内封建主义意识形态残余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和表现。

最后,笔者针对上述问题,对如何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作了思考。

这篇拙文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为指导,坚持唯物辩证的科学研究方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逻辑和历史相统一。

第l章意识形态的内涵、特征和功能

第1章意识形态的内涵、特征和功能

在当代世界的政治生活中,无论是国际政治还是国内政治的各种文献里,“意识形态”这个词都是经常出现的,引人注意而又争论颇多。

这是因为人们赋予它各种涵义。

不过,这本身也反映了它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应当纳入到我们的理论研究视野中。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伟大事业过程中,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为无产阶级政党提供思想理论基础和政治导向功能,必须对意识形态的内涵、特征和功能作一番考察。

1.1意识形态的内涵

究竟如何理解意识形态这个概念的内涵,或者说,究竟什么是意识形态?

长期以来,国内外许多学者有自己不同的理解,甚至有对立的观点,因此造成某种程度的理论混乱。

所以,有必要对相关的某些理论观点进行梳理。

1.1.1意识形态的概念的产生

意识形态学说的奠基人是十七世纪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者弗兰西斯·培根。

他提出的“假相说”是把“虚假的意识”、“错误的观念”归结为受社会环境影响的最初的历史尝试。

为了获取科学的知识,人们应当克服四种假相:

种族假相、洞穴假相、市场假相和剧场假相。

在培根那里,“种族假相”意味着人在认识自然时,往往把主观的成分加到了客观事物上面去,不能客观地反映事物,从而造成错误的认识;“洞穴假相”是一种偏见,这种偏见是我们不知不觉地从我们所从属的确定的民族和时代的传统中接受过来的。

人们适应于传统,仿佛置身于他们各自的“洞穴”之中,同时抵制并排斥那些不一致的见解。

有关学者考证,意识形态(1de0109ie)这一术语最早是由法国哲学家德斯杜特·德·特拉西(1754~1836)于1796年提出的。

在他的四卷本巨著《意识形态原理》一文中可以找到这一术语。

法文的1de0109ie是一个复合词,是从1dea和10905复合演化而来。

其中1de。

是思想、形象、观念的意思,而10905是理性、规律、学说的意思。

意识形态指“观念的科学”即观念学,其任务主要研究认识的起源、认识的界限及认识的可靠性等。

由于特拉西师从孔狄亚克,深受影响,成为一个彻底的感觉主义者。

在《意识形态原理》一书中,特拉西指出,观念是复合的,可以通过分析还原为感觉要素,任何直接的领悟都叫做“感觉”,而不管它们是感觉的、情感的还是理智的,甚至记忆和关系的观念也是被感觉到的,观念只有建立在初级的感觉基础上或是由感觉要素复合成的,才是合理的,不然必须抛弃。

许多宗教观念即因不能作这样的分析而必须被抛弃。

所以,意识形态从一开始

就是一种导向实践的理论—否定经院哲学、神学和宗教的种种谬误,使人类摆脱过去的种种偏见。

热月革命后,意识形态理论曾与拿破仑的政权相结合,但由于与拿破仑的重建宗教计划相冲突,很快被无情抛弃。

拿破仑甚至讥讽意识形态家们为“空想家”。

由此,意识形态在当时也就成了“空想”及“狂想的革命信仰”的代名词。

这样,法语中的“意识形态”概念由褒义变为贬义了。

近现代西方学者大多从社会学或政治学的角度来理解“意识形态”,突出其功能。

英国《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解释为:

“意识形态是社会哲学或政治哲学的一种形式。

其中实践的因素与理论的因素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它是一种观念体系,旨在解释世界并改造世界。

”川法国政治学家迪韦尔热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维持或摧毁、维护或批判一种社会所采取行动的依据。

”〔2]前民主德国出版的教科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解释为:

“意识形态是阶级意识。

它是一切政治的、法律的、哲学的、美学的和其他思想的总和。

这些思想是一定社会形态中一定阶级的历史地位、经济地位和政治状况,它同其他阶级的关系和矛盾的观念表现。

意识形态表达了一定阶级的经济利益和政治目的。

”〔习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奇认为,“意识形态从根本上说是对现实的思想描述形式,它的目的是使人的社会实践变的有意识和有活力。

护同时“是社会斗争的工具”。

`l]葛兰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机的意识形态”和“任意的意识形态”两个概念,前者从肯定的意义上是指一定社会结构的反映形式,是现代生活所必需的;后者从否定的意义上,指意识形态是个人思辨,是对社会历史歪曲的反映形式。

由此看来,西方学者在理解运用意识形态时把其价值功能放在突出的地位,它的失误和虚假也就成了有意识的歪曲,而不是不可避免的认知误差了。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西方的某些资产阶级学者如丹尼尔·贝尔那里出现了“意识形态的终结”的理论观点,这种理论的核心内容是说西方的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己经走上了末路,意识形态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己经终结。

这种理论观点虽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没落的反映,可它的理论根据却是对“意识形态”范畴的否定的理解,把“意识形态”作为贬义词,它是一种虚假意识。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和卡尔,曼海姆认为,意识形态本身没有认识论的价值,而只是由一定社会集团、阶级支持的具有社会意义的思想体系,这种思想体系是被维护现存社会制度或复辟过去社会制度的愿望所曲解了的一切思想,它是既得利益或反动纲领的表现。

在他

看来,意识形态不过是“乌托邦”,否定了“意识形态”本身的科学意义。

法国哲学家米歇尔·西蒙指出,意识形态是“对现实的历史过程无意识的、不确切的、颠倒了的反映”也就是说这种颠倒了的反映是没有意识到的。

因此,意识形态是一种幻想,那些为实现、巩固、维持自己的统治而奋斗的阶级的思想家们雕琢的幻想。

把意识形态说成是一种幻想,就根本否定了它作为一种思想体系的现实性。

1.1.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理解中的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19世纪40年代至90年代的近半个世纪中,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和批判以往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学说基础上,在投身革命实践活动和理论创新活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了意识形态理论。

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高扬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理论旗帜,坚决捍卫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新发展。

关于意识形态这一概念,马克思恩格斯并未曾对它有过明确的界定。

但这一概念在马恩经典著作中可以发现它主要有三种含义。

第一,意识形态是“虚假观念”。

它是人们制造出来的并且受其支配的观念体系,是与历史唯物主义对立的历史唯心主义。

唯物史观认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社会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这是历史唯心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重大区别原则。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以往一切意识形态总是认为:

“思想统治着世界,把思想和概念看作是决定性的原则,把一定的思想看作是只有哲学家们才能揭示的物质世界的秘密”。

〔5,因此,“人们总是为自己造出关于自己本身、关于自己是何物或应当成为何物的种种虚假观念”,〔6J而人们又恰恰屈从于自己创造的“虚假观念”。

这里的意识形态是与“唯心史观”和虚假的意识联系在一起。

对于以往意识形态的虚假性,马克思恩格斯从认识论的角度揭示了它产生的认识论根源。

恩格斯在致梅林的信中指出:

“意识形态是由所谓的思想家通过意识、但是通过虚假的意识完成的过程。

……他只和思想材料打交道,他毫不迟疑地认为这种材料是由思维产生的,而不去进一步研究这些材料的较远的、不从属于思维的根源。

而且他认为这是不言而喻的,因为在他看来,一切行动既然都是以思维为中介,最终似乎都以思维为基础。

……于是我们便始终停留在纯粹思维的范围之中,这种思维仿佛顺利地消化了甚至最顽强的事实。

”`71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尽管“虚假的意识”是对客观物质的一种颠倒的反映,但它“也是从人们生活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正如物体在视网膜上的倒影是直接从人们生活的生理过程中产生的一样”。

第二,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为维护本阶级的利益而编造的“关于自身的幻想”,是与无产阶级意识相对立的思想体系。

意识形态是阶级意识和阶级观念,但并非所有的阶级意识和阶级观念都是意识形态。

无产阶级在与资产阶级的斗争中产生了本阶级的意识,马克思将此称为“根本革命的意识”,而不称其为“无产阶级或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家为本阶级编造的“幻想”,如资产阶级编造的自由平等等概念。

当然,“幻想”并非纯属谎言,它源自错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源自现实生活颠倒的主客体、异化的社会关系。

然而,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决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而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现”,`9,是彻底革命的意识,而在这一意识指导下的无产阶级革命及其胜利,则会摧毁资产阶级的统治,消灭阶级对立,从而消灭意识形态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

第三,意识形态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是一定阶级社会结构中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并“耸立”其上的“观念的上层建筑”。

1859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明确指出: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0]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意识形态概念是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同历史唯物主义一起出现的,它必须在历史唯物主义大框架中确定自己的意义。

马克思在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阐释中把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结构分析方法用作理解社会的钥匙,把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用作解释历史的基本概念工具。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从结构上将社会分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指社会经济结构,上层建筑则包括由政治法律组成的政治机构和政治制度以及意识形态。

我们可以发现,意识形态是阶级社会中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是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并为之服务的观念的上层建筑。

另外,第l章意识形态的内涵、特征和功能《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对意识形态概念的使用是非常宽泛的,既不指称具体对象如资产阶级思想或德国唯心主义历史观也不标明特定性质(如“虚假意识”)。

首先,在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经典阐述中,马克思用“社会意识形式”代替了意识形态这个词,前者是更一般的说法;其次,《政治经济批判序言》中说,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这里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应该是一个普遍原理。

无论是“社会意识形式”还是被社会存在决定的社会意识,都应该是全部的社会意识。

从这个意义上说,意识形态既然包括全部社会意识,那么它的内容就不仅仅是虚假意识,它的对象不仅仅是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它的功能仅仅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意识形态含义也可以是“中性”意义的了。

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阶级的经济利益和政治要求的观念表现,它的性质和功能与阶级的社会处境、历史地位密切相关。

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经济政治利益的观念表现。

那么,无产阶级有没有自己的意识形态呢?

尽管马克思从没有使用过“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一词,但是,从逻辑上来说,无产阶级也应该有自己的意识形态,借以表达自己的经济政治要求。

而且,与无产阶级的社会处境和历史地位相对应,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在性质功能上不同于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马克思恩格斯逝世后,列宁结合帝国主义时代的新特征,结合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理论。

列宁第一次赋予意识形态以肯定的性质,把马克思主义与意识形态统一起来,完成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的演变。

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主要来自列宁。

列宁认为,意识形态可以而且应该分为科学的和非科学的意识形态,“科学的意识形态与客观真理和绝对自然相符合,这是无条件的”〔,`,。

在列宁看来,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宗教意识形态之所以是“虚假”的和“非科学”的,不在于它们是意识形态,而在于它们是“资产阶级”的,和“宗教”的。

否定意义上的意识形态概念把某种特定的思想体系如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称为意识形态,肯定意义上的意识形态概念将一切思想体系都看作意识形态。

马克思从没有把“意识形态”用之于自己的思想或社会主义,而对于列宁,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毫无疑问地属于意识形态。

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都属于意识形态,当代社会主要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因此,主要也有两种意识形态:

“或者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或者是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

列宁对不同性质的意识形态之间对立的强化,凸显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二十世纪初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指导作用的重要性。

1.2意识形态的特征

意识形态作为社会意识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有着一般社会意识的共同特征,同时又有自身一些特殊本质。

认识和分析意识形态的特征,对于理解意识形态的功能,对于理解现代社会中的意识形态的理论演变和斗争,是一个理论基础。

1.2.1意识形态是社会意识体系中主要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认为,社会意识是和社会存在相对应的哲学范畴,总括了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以及人类社会全部精神现象及其过程。

从现实形态看,它包括科学、哲学、艺术、道德、政治等社会的全部精神成果以及社会精神生活设施。

从意识主体性质看,社会意识包括个人意识和社会群体意识。

从社会意识发展程度及其性质看,它包括普通社会意识和高级社会意识。

普通社会意识指社会心理、社会舆论、社会思潮现象,高级社会意识指完整理论形态的观点、学说体系。

根据是否反映社会经济基础的特点,是否属于上层建筑,高级社会意识可以区分为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的社会意识形式(如自然科学理论、逻辑学、语言学)。

在社会意识体系中,每个层次的内容对社会作用是不同的。

比如,科学文化奠定了人的基本能力素质,社会心理养成了人的心理素质,而意识形态造就了人的思想理论素质,社会舆论和社会思潮对这些方面素质的形成会发生不同的影响。

社会实践证明,作为社会意识中高层次的意识形态,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是一定社会阶级、集团基于自身的根本的利益对现存社会关系自觉反映而形成的理论体系,是该阶级、集团的政治纲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的理论根据。

它对其他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