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330460 上传时间:2023-02-2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7.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2000年制订,2006年第二次修订)

课程编号:

070008

英文名:

IndustrialEconomics

课程类别:

类别选修课

前置课:

高等数学、微观经济学等

后置课:

学分:

2学分

课时:

34课时

主讲教师:

闫星宇、汪秋明

选定教材:

干春晖,产业经济学,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课程概述:

本大纲适用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学等专业的类别选修课程。

产业经济学是近年来经济学理论研究最活跃、成果最丰富的领域之一,是介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之间的“中观经济学”,以产业为研究对象,研究和探索产业内企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及其对经济绩效的影响和相应的公共政策,同时也研究不同产业之间的结构关系、经济技术关联及相应的产业政策。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主要涵盖产业组织、产业关联、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产业发展趋势等内容。

产业组织理论是产业经济学的微观领域,主要研究生产同类或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产品、服务的企业组成的产业,分析市场和产业的运行,特别是企业之间的竞争和合作行为。

具体包括产品差异、进入壁垒、产品选择、成本与生产能力、研发与创新、广告、合作策略性行为、政府规制、反垄断政策等;产业关联是产业经济学的中观领域,主要研究不同产业之间的投入品和产出品相互运动形成的实物或价值形态的技术经济联系;产业结构理论是产业经济学的宏观领域,主要研究产业之间的相互联系与联系方式。

产业结构研究既包括广义产业间的关系,如三次产业间的关系,又包括狭义产业间的关系,如制造业内部各产业之间的关系;产业布局主要研究产业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规律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产业发展趋势主要研究产业模块化、产业集群化和产业融合化。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产业组织、产业关联、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产业发展趋势等方面的基本理论,能够运用所学的产业经济学理论分析我国当前的现实情况,并对我国当前的产业政策做出客观的评价。

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强化案例分析,以便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经常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平时作业布置与及时批改,强化教学过程质量;与学生即时沟通,根据其反馈意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

 

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

第一章导论

课时分配:

3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明确产业经济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和理论渊源;本章的教学重点是产业的定义、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教学内容:

第一节产业经济学概述

一、产业的定义

提供相近产品或服务、企业集合。

二、产业经济学的形成及在我国的发展

三、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产业组织、产业关联、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产业竞争力、产业安全。

四、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逻辑推演方法、经验研究方法。

第二节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渊源

一、产业组织理论的渊源与发展

哈佛学派、芝加哥学派、新产业组织理论。

二、产业关联理论的渊源与发展

里昂惕夫、投入产出分析法。

三、产业结构理论的渊源与发展

配弟——克拉克定理、霍夫曼定理。

四、产业布局、产业竞争力的理论渊源与发展

思考题:

1、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产业是如何界定的?

2、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有哪些?

3、简述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渊源及其发展。

 

第二章产品差异

课时分配:

3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明确产品差异的定义、分类及其策略运用;本章的教学重点是水平差异、垂直差异、信息差异与先发优势。

教学内容:

第一节产品差异定义及溯源

一、产品差异定义

产品之间替代不完全。

二、产品差异分类

水平差异、垂直差异、服务差异、信息差异和策略性差异

三、产品差异溯源

非选址模型、选址模型。

第二节产品差异和市场势力

一、豪泰林(1929)线性城市模型

二、产品差异和市场势力

产品差异越大,厂商的市场势力越大。

第三节产品差异的策略运用

一、信息差异与先发优势

信息差异使先行厂商具有了一定的先发优势。

二、非信息性广告与垂直差异

经验品、利用非信息性广告传递产品的质量信号。

思考题:

1、什么叫产品差异?

厂商如何运用产品差异策略获得竞争优势?

2、如何区分水平差异和垂直差异?

3、如何衡量厂商的市场势力?

4、为什么产品差异可以使厂商拥有市场势力?

5、举例说明产品差异如何使先进入市场的厂商拥有先发优势?

6、两个同时进入市场的厂商如何传送产品的高质量信息,从而形成对自己有利的垂直差异?

第三章进入壁垒

课时分配:

3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明确结构性进入壁垒、策略性进入壁垒的基本原理以及进入壁垒的福利效应。

本章的教学重点是结构性进入壁垒和策略性进入壁垒的含义、构成进入壁垒的结构性因素、以及常见的进入阻挠策略。

教学内容:

第一节进入壁垒概述

一、进入壁垒的概念

新进入厂商必须负担,而在位厂商无须负担。

二、进入壁垒的分类

结构性进入壁垒、策略性进入壁垒。

第二节结构性进入壁垒

一、规模经济壁垒

规模经济、最小有效规模。

二、绝对成本优势壁垒

三、必要资本量壁垒

融资成本、信息不对称。

四、网络效应壁垒

网络效应、正反馈效应。

五、产品差异化壁垒

六、政策法律制度壁垒

第三节策略性进入壁垒

一、进入阻挠的一般模型

进入博弈、扩展形式。

二、沉没成本(sunkcost)与进入阻挠

沉没成本可以产生承诺价值。

三、常见的进入阻挠策略

过度生产能力投资、干中学、提高竞争对手成本、影响未来的需求结构。

第四节进入壁垒的福利效应

一、进入壁垒与效率

进入壁垒对社会福利有双重效应。

二、流动性壁垒与可竞争市场理论

流动性壁垒限制资本在产业间流动、“打了就跑”。

思考题:

1、为什么在位企业赚取经济利润是衡量进入壁垒的前提条件?

2、你认为规模经济是一种进入壁垒吗?

请说明你的理由。

3、在位企业如何有效地阻止潜在进入者的进入?

4、通过例子比较结构性进入壁垒和策略性进入壁垒并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

5、你同意“适度的进入壁垒可能意味着效率的改善”这一说法吗?

什么样的产业特点会使进入壁垒有利于社会福利的改善?

6、在现实市场环境中有完全满足可竞争市场条件的产业领域吗?

请举例说明。

第四章产品选择、成本与生产能力

课时分配:

3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明确空间先占、预告产品信息、提高转换成本、捆绑销售与搭配销售、提高对手成本、过度生产能力投资的基本内涵及其运用。

本章的教学重点是转换成本的构成、存在转换成本时的均衡模型、以及捆绑销售与搭配销售的区别。

教学内容:

第一节空间先占权与产品扩散策略

一、Schmalensee(1978)、Eaton和Lipsey(1979)观点

遏制进入、抢先生产新产品。

二、Judd(1985)观点

多产品生产、退出成本低。

第二节预告产品信息

一、预告产品信息策略的适用情形

产品的市场推广过程慢于对手。

二、预告产品信息策略的福利分析

第三节提高转换成本

一、转换成本的构成

学习成本、转换品牌的优惠折扣损失、心理成本、交易成本等。

二、存在转换成本时的均衡模型

三、提高转换成本策略的应用

第四节捆绑销售与搭配销售

一、捆绑销售

将可分离的产品或服务捆在一起、价格歧视。

二、搭配销售

躲避规制、暗中给予价格折扣。

第五节提高对手成本

一、提高对手成本的具体策略

提高工资和其他投入品的价格;配件生产;提高转换成本;利用政府管制等。

二、提高对手成本策略对跟随厂商利润的影响分析

第六节过度生产能力投资

一、概述

二、生产能力投资模型的基本结论

有效遏制进入。

三、生产能力投资理论的扩展

UngernandSternberg(1988)。

思考题:

1、举例说明如何运用预告产品信息策略。

2、简述转换成本的构成。

3、捆绑销售与搭配销售的异同点是什么?

4、提高对手成本的途径有哪些?

第五章研发与创新

课时分配:

3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明确创新与研发的基本概念、研发与创新激励、企业规模和市场结构与研发的关系。

本章的教学重点是对技术创新和研发的概念及分类的掌握,对研发与创新的激励机制的理解。

教学内容:

第一节创新与研发的基本概念

一、创新的概念

一种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新组合”。

产业经济学中创新研究的重点是技术创新。

二、技术创新的概念及分类

成功实现首次商业化应用。

发明(invention)、创新(innovation)、模仿(imitation);产品创新、过程创新。

三、研究与开发的概念、类型和基本特征

不确定性、溢出效应。

第二节研发与创新激励

一、专利

专利制度的效应、专利期限、中国的专利保护。

二、政府奖励和R&D补贴

三、合作研发(R&DCooperation)

分散风险、避免重复投资。

第三节、企业规模、市场结构与研发

一、企业规模与研发

大企业的研发和创新优势、中小企业的研发和创新优势。

二、市场结构与研发和创新

无专利竞赛时的研发和创新激励、专利竞赛与研发和创新激励。

思考题:

1、技术创新和技术发明之间有什么区别?

2、创新和研究与开发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3、你同意“专利期限的设立应视不同产业和不同类型的发明而不同”这一观点吗?

请说明你的理由。

4、在什么情况下政府奖励比专利更有效?

什么情况下专利比政府奖励更有效?

5、你认为是大企业的研发效率高还是中小企业的研发效率高?

为什么?

6、什么样的市场结构更有利于研发和创新?

垄断厂商会让自己的专利“沉睡”吗?

7、合作研发有什么优势?

这对市场结构会产生什么影响?

8、假定市场需求为

,创新前厂商的不变边际成本为80,成功实现创新的厂商边际成本下降为20,这一创新是剧烈创新还是非剧烈创新?

如果边际成本下降为60,在没有专利竞赛的情况下,这一创新对竞争性厂商的价值是多少?

对垄断者的价值又是多少?

更新效应的影响是多大?

第六章广告

课时分配:

3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明确广告强度、广告与市场结构的关系、广告的非价格竞争作用、广告的质量信号传递机制。

本章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广告与市场结构、广告与价格竞争、广告与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

第一节广告经济学分析的发展:

历史的视角

一、广告经济学的理论发展

搜寻品、经验品、信任品;信息性广告、劝说性广告。

二、广告经济学的经验分析

三、广告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

对广告的分类研究:

电视广告、报纸广告、网络广告。

第二节广告强度

一、多夫曼-斯坦纳条件

广告强度、广告需求弹性、价格需求弹性。

二、多夫曼-斯坦纳条件的扩展

商誉的衰减率、交叉弹性。

第三节广告与市场结构

一、广告与集中度

二、广告与产品差别化

产品差异对广告的影响、信息性广告与产品差异、劝说性广告与产品差异。

三、广告与进入壁垒

广告的“累积效应”与规模经济壁垒、广告的“阀限效应值”与必要资本量壁垒、广告与产品差异化壁垒。

第四节广告与价格竞争

一、信息性广告的降价效应

信息性广告使需求曲线变得比较平坦。

二、劝说性广告的提价效应

劝说性广告使需求曲线变得比较陡峭。

三、广告竞争对价格竞争的替代效应

第五节广告与市场绩效

一、广告与产品质量

广告——传递产品质量的信号机制、广告与质量酬金——声誉投资的视角。

二、广告与利润

第六节虚假广告与广告监管

一、虚假广告的产生及危害

逆向选择、市场失灵。

二、广告监管

加大处罚力度。

思考题:

1、试从产业组织理论的角度分析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广告竞争。

2、假设市场中的人数为N,其中t时刻了解产品信息的人数为N(t),购买产品的人数为M(t),了解产品的人和不了解产品的人随机接触的概率为g(t),假设每期有比例为

消费者遗忘信息,试分析广告的信息传播效应。

3、试分析我国汽车行业中广告与市场结构、市场绩效的关系。

4、你认为我国哪些行业广告竞争比较激烈,哪些行业广告竞争太少,原因是什么?

第七章合作策略性行为

课时分配:

3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明确默契合作策略性行为、明确合作策略性行为、合作策略性行为的存在性与不稳定性。

本章的教学重点是合作策略性行为的存在性与不稳定性。

教学内容:

第一节合作策略性行为概述

一、研究合作策略性行为的必要性

为公共政策对竞争和效率的权衡提供依据。

二、合作策略性行为研究的发展脉络

合谋理论、博弈论。

第二节默契合作策略性行为

一、重复博弈与“富有的窘境”

二、冷酷策略

一直合作、永远终止合作。

三、胡萝卜加大棒策略

合作、惩罚、再合作。

四、传统的静态分析

第三节明确合作策略性行为

一、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事前非对称信息、事后非对称信息。

二、便于明确合谋的商业策略

共同成本手册与多产品定价公式、转售价格维持(RPM)、基点定价、一致-竞争条款、价格领导、预告价格变动、最惠国待遇条款、行业协会、交换信息、分割市场与固定市场份额。

第四节合作策略性行为的存在性与不稳定性

一、合谋的存在性

成本的非对称性、信息不完全、产品的异质性、卖方的集中度、厂商偏好的非对称性、创新、不确定性。

二、合谋的不稳定性

订单性质、多市场接触、厂商的数目、厂商的需求弹性、产品差别化、成本条件协议和产能利用情况。

第五节合作策略性行为的公共政策

思考题:

1、什么是合作策略性行为?

2、传统的静态分析在分析默契合作策略性行为时采用了哪些方法?

3、简述几种默契合作策略性行为的方法?

4、简述十种便于明确合作的商业实践。

5、什么是逆选择与道德风险?

6、概述合作策略性行为的公共政策。

第八章政府规制

课时分配:

3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规制经济学的发展、政府规制的目标,掌握政府对自然垄断产业规制的必然性、规制工具、规制改革,以及对竞争性产业规制的原因和内容。

教学内容:

第一节政府规制的发展

一、公共利益理论和规制俘获理论

市场失灵、政府代表公众、政府代表特殊利益集团。

二、规制需求理论

施蒂格勒——佩尔兹曼模型。

三、利益集团理论

利益集团竞争、讨价还价。

四、可竞争市场理论

“打了就跑”。

五、规制博弈理论

政府监督私营公司之间的合同执行。

第二节政府规制的类别、目标及执行机构

一、政府规制的涵义

卡恩、植草益。

二、政府规制的类型

直接规制、间接规制。

三、政府规制的目标

资源配置、企业效率、避免收入再分配。

四、政府规制的执行机构

规制机构、半司法半立法。

第三节政府规制政策

一、自然垄断产业的政府规制

自然垄断的内涵、自然垄断产业规制的内在必然性、自然垄断产业规制的工具、规制失灵与规制改革。

二、竞争性产业的政府规制

竞争性产业规制的原因、金融业的规制、高新技术产业的规制。

三、社会性规制

社会性规制的目的、社会性规制的方式。

思考题:

1、自然垄断产业的特征是什么?

为什么要对自然垄断产业实施规制?

2、什么是激励性规制?

实施激励性规制的具体方法有哪些?

3、放松规制理论对中国当前的规制实践有哪些启示?

第九章产业关联

课时分配:

3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明确产业关联的基本原理、理论基础、实物型投入产出模型、价值型投入产出模型、投入产出模型在产业关联分析方面的应用。

本章的教学重点是实物型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和平衡方程、价值型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和平衡方程。

教学内容:

第一节投入产出经济学原理

一、投入产出经济学简介

投入产出模型、投入产出相互依存关系。

二、投入产出经济学的特点

投入产出表。

三、投入产出经济学的局限性

同质性假定、固定比例假定、模型是静态的。

第二节投入产出经济学诞生背景和理论渊源

一、投入产出经济学的社会历史背景

二、投入产出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魁奈“经济表”与投入产出表、马克思的再生产图式、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凯恩斯国民收入理论。

第三节实物型投入产出模型

一、实物型投入产出表的结构

中间产品象限、最终产品象限。

二、实物型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和平衡方程

总产品产出数量=中间产品数量+最终产品数量;劳动力投入数量=各个产业劳动力投入数量之和。

三、直接消耗系数

反映生产某种产品对另一种产品的直接消耗程度。

四、实物型投入产出表的数学模型

第四节价值型投入产出模型

一、价值型投入产出表的结构

第Ⅰ象限、第Ⅱ象限、第Ⅲ象限、第Ⅳ象限。

二、价值型投入产出表中的平衡关系与平衡方程

三、价值型投入产出的各种系数

直接消耗系数、直接折旧系数、劳动报酬系数、社会纯收入系数、国民收入系数。

四、价值型投入产出数学模型和完全消耗系数矩阵

第五节投入产出模型应用

一、结构分析

产出结构和投入结构、产业间相互联系的类型。

二、波及效果分析

产业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产业生产诱发系数与产业对最终需求的依赖度系数、综合就业需求量系数和综合资本需求量系数、其他产业波及效果应用。

三、经济效果分析

思考题:

1、阐述实物投入产出模型和价值投入产出模型的优点,为什么?

2、试分析说明投入产出法中“纯部门假设”的作用?

3、解释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的含义,比较异同,并分别写出它们的具体计算式。

4、试根据某一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投入产出基本流量表和其它数据计算简化的投入产出表及相关指标。

第十章产业结构与政策

课时分配:

3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明确产业分类、产业结构表象、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政策。

本章的教学重点是掌握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

教学内容:

第一节产业及产业结构

一、产业与产业分类

产业与产业的形成、三次产业分类法、标准产业分类法

二、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系统、产业结构的各种表象

第二节产业结构演进规律

一、配第-克拉克定律

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再向第三产业转移。

二、库兹涅茨法则

农业部门、工业部门、服务业、产值相对比重、劳动力相对比重。

三、霍夫曼定律

霍夫曼系数不断下降。

四、高加工度化过程

原材料工业为中心、加工装配工业为中心。

五、经济服务化趋势

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第三节产业结构优化

一、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与“标准结构”的差异、对市场的适应程度、产业间的均衡比例关系、对资源的合理使用、可持续发展。

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标准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判断、相似比较与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判断。

第四节产业结构政策

一、主导产业的选择政策

主导产业的特征、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

二、幼小产业的扶植政策

思考题:

1、您认为现行的产业分类方法是否还存在这缺陷?

2、结合产业结构演进规律和中国的国情,请您分析中国实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性。

3、请您判断中国产业结构发展的高级化进程。

4、您认为中国目前应选择哪些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第十一章产业布局与政策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明确产业布局的理论发展、产业布局的指向性、原则与规律、产业布局政策。

本章的教学重点是产业布局的区位理论、聚集理论、产业聚集均衡与分散均衡。

教学内容:

第一节产业布局的理论发展

一、产业布局的区位理论

农业区位理论、工业区位理论。

二、产业布局的聚集理论

工业区、区位化经济与城市化经济、新产业理论、企业竞争优势。

三、产业聚集均衡与分散均衡

积聚、起飞、高峰、饱和、拥挤成本。

第二节产业布局的指向性、原则与规律及产业布局战略

一、产业布局的指向性

指向性理论、影响产业布局的因素。

二、产业布局的原则与规律

均质布局模式、极核式布局模式、点轴模式、网络布局模式。

三、产业的均衡与非均衡布局战略

第三节产业布局政策

一、产业布局的投资政策

二、产业布局的结构调整与功能调整政策

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

三、产业布局的组织政策

四、产业布局的导向与激励政策

税收政策、投资补贴政策、土地使用优惠政策等。

思考题:

1、如何理解企业区位选择与产业空间布局之间的内在联系?

2、产业布局的理论演变过程是怎样的?

3、企业区位选择与产业布局是否存在指向性?

4、如何理解产业发展与区域发展的统一?

产业与区域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体现?

5、产业布局的战略、指导原则如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相结合?

6、产业布局是否存在一般规律?

如果存在,在信息经济条件下,又如何理解这一规律?

7、试用产业布局的理论来解释我国的园区经济现象?

8、我国产业布局的发展战略路径是怎样的?

9、产业布局政策应该包含哪些内容?

产业布局政策如何与区域政策有机结合?

第十二章产业发展趋势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明确产业模块化、融合化、集群化的基本机理,以及产业融合对SCP框架的影响。

本章的教学重点的产业融合的前提、动力机制以及产业融合对SCP框架的影响。

教学内容:

第一节产业模块化

一、基本内涵

模块分解化、模块集中化。

二、生产模块化

三、组织模块化

Somaya和Linden(2000)、青木昌彦(2003)、周鹏(2004)。

第二节产业融合化

一、基本内涵

通过技术革新和放宽限制来降低行业间的壁垒,加强行业企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

二、产业融合的前提和动力机制

技术创新是产业融合的内在动力机制,经济管制的放松是产业融合的外在动力。

三、对SCP框架的影响

对市场结构的影响、对市场行为的影响。

第三节产业集群化

一、基本内涵

指在某个特定产业中相互关联的、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的若干企业和机构的集合。

二、主要特征

地理位置上的邻近性;产业链条的完整性;产业领域相对集中,并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企业数量足够多;集群内存在激烈的竞争和纵向的合作。

三、作用机理

有效促进了企业资源的整合、部分克服了机会主义行为。

思考题:

1、什么是模块化?

2、产业融合对SCP框架有哪些影响?

3、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是什么?

附录:

参考书目

1、泰勒尔.产业组织理论[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2、丹尼斯·卡尔顿,杰弗里·佩罗夫.现代产业组织[M].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3、刘易斯·卡布罗.产业组织导论[M].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4、杨公朴.产业经济学[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5、夏大慰.产业组织——竞争与规制[M].上海: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6、杨公朴,夏大慰.产业经济学教程[M].上海: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7、金碚.竞争力经济学[M].广州:

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

8、杨建文,周冯琦,胡晓鹏.产业经济学[M].上海:

学林出版社,2004.

9、卡布尔.产业经济学前沿问题[M].北京:

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

10、斯蒂芬·马丁.高级产业经济学[M].上海: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11、李太勇.进入壁垒理论[M].上海: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12、施蒂格勒.产业组织与政府管制[M].潘振民译.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199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广告传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