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特色的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docx
《安徽特色的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特色的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特色的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
加快构建具有安徽特色的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
——省教育厅高教处储常连处长在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专业建设研讨会上的讲话
作者:
教务处 文章来源:
根据录音整理 点击数:
239 更新时间:
2010-10-13
尊敬的刘院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同志们:
国庆将至,举国同庆,在这个欢庆的日子里,我们全省14所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齐聚皇城,和我们安徽科技学院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共同谋划、探讨如何加快构建具有安徽特色的现代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这一大计,这是我们全省高等教育的一件大事,也是一件盛事,十点钟之前,我们顺利完成了这次会议的所有议程,达到了预期目的,借这个机会,向我们14所应用型本科高校的领导、专家和我们安徽科技学院的老师们汇报一下,自己关于构建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些思考、想法,可能有很多谬误和不妥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大家知道,高等教育的发展,从1998年、1999年开始,我国抓住了亚洲金融风暴需要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拉动内需这一重要机遇,使我们的高等教育走上了快车道,1998年以来,我省的高等教育和全国一样,实现了两个历史性的突破,一个是高等教育事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式发展,全省高校的校园质量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今天早晨我散步时还和同志们讲,这所学校,大概只有3栋楼是90年代以前建的,好像都是两层,90年代建的大概有2栋,其他的都是近十年新建的,特别是新校区,那里原来是一个农场。
到目前为止,我们全省已经有各类高校116所,其中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100所,31所本科高校,69所高职高专院校,还有一些独立学院和成人高校。
我们各级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或者说在籍学生145万,其中全日制在校生96万,接近100万,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22.3%,高考录取率超过60%,应该说这十多年的发展,得到了全社会和人民群众的认可,举世瞩目。
这用现在我们省委副书记王明方的话讲,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状况,在十年前,就是用枪顶着他的脑袋也是想不出来的,也是规划不出来的。
所以评价这十多年高等教育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如何评价都不高,都不为过。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如果归纳一下,目前高等教育发展主要有四大矛盾:
第一,是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特别是优质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与供给不足的矛盾。
我们现在的高考录取率还只有百分之六十几,现在一些发达省份,已经超过了百分之八十,特别是我们的本科录取率还很低,一本更少,所以最近几年,我们不断地希望有更多的本科院校,今年我们刚刚上报了两所民办学校,作为升本的候选学校。
同时这几年,我们加大力度,让一些大学,列入到一本招生,提高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占有率,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但这还远远不够;第二,是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与高等教育趋同发展的矛盾。
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各种各样高层次高素质专门人才,需要高等教育提供多样化的支撑和服务。
这十多年来,虽然我们在快速发展,但也是在趋同发展,攀高、求大、求全,学校的规模越做越大,学校的学科门类越来越齐全,学校的层次都要追求升专、升本,升本了要取得研究生教育的权利,有了硕士研究生,还要办博士研究生,都拿到了,还要办研究生院。
从学科门类上,也是越办越全,单科性、多科性的学校越来越少,我们有一所学校,办学时间不长,但是,校长介绍时说,我有多少个专业,涉及多少个学科门类,一说就是7个学科门类、8个学科门类。
大家知道,我们把知识整个分成12大学科门类,除了军事学,还有11个学科门类,我们一个办学历史不长的学校,有多少资源,能够覆盖到7个、8个学科门类,我们中国科技大学,之所以能办成名校,能办成世界名校,并不是在所有在学科门类上都强,而仅仅是在一个理学门类上,在世界上有一席之地,就这样,他们依然担心这样的优势会保不住。
所以,你们到科大看,并不是所有的学科、实验室,他的科研都是很强的,甚至工科他们都在限制,要保证理学的绝对优势。
所以我们这种趋同发展与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相称。
第三,是增强高等教育的活力与体制、机制约束的矛盾。
我们希望所有学校都能办出自己的特色,凸显相对优势,但另外一方面,我们在很多体制机制乃至政策上又束缚了高校的手脚,比如说,我们要培养应用型人才,我们希望引进一些具有“双师”和“双能”素质的教师,但我们要受到人事政策的影响,想到办不到,这就是往往要受制于体制和机制的约束;我们要增设一些实践环节和实践性课程,减少一些理论和说教课程,但是又受到校内分配制度的影响,这些都是体制机制上的约束。
第四个矛盾就是,高等教育强劲的发展势头与保障乏力的矛盾。
应该说,我们现在高等教育发展的势头非常好,非常强劲,但是我们的投入,我们的师资,我们的教学条件,跟不上。
我们的生均经费在全国倒数,原来是倒数第一,去年进入倒数第二,这个事情当然也要两面看,用明方书记的话来讲,我们以全国最低的教育投入,举办了一个全国中等水平的高等教育。
我们十年中,学生数增长了十倍,而我们的师资只增加了三倍多,我们现在的生师比是17点几,08年是18.1,而国家规定的普通高中的生师比是13-15,初中的是17-19和19-21,农村和城市不一样,小学的是21-22和23-25,而我们高校的生师比已经达到了17.9,而高校老师与中小学老师最大的区别是,不仅要搞教学,还要搞好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可想而知,我们的老师的负担是多么沉重。
还有我们高校背的一些债务问题,这些都是我们发展面临的一些矛盾。
针对我们存在的问题,最近几年,省委教育工委、教育厅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也提出了一些应对政策和策略,取得了较好的进展,比如说,我们提出要科学定位、分类指导、多元发展、特色办学,针对我们现在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来,我们最早提出时是08年初,09年教育部的工作要点中也讲了这几句话,要科学定位、分类发展、特色办学,大致意思差不多。
这几年,我们在大力推进三件事情,首先是08年上半年,和财政厅共同推进质量工程,得到高校师生的大力支持,也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认可,今年是质量工程推进的第三年,到目前为止,国家、省和高校三级质量工程体系已基本建立,每年三级质量工程吸引的资金有几个亿;第二件事,是大力推进高教强省战略,在今年的4月2日,省委省政府正式印发了《关于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若干意见》,这是14年来,省委省政府联合行文,对高等教育作出的重大决策;第三件事,是最近几年我们认真谋划,共同推进的,要加快推进发展应用型高等教育,2008年底,在铜陵我们成立了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合作联盟,宣告我们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正式扬帆起航。
这件事,在全国也引起很好反响。
下面我主要就加快构建具有安徽特色的现代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讲三点意见。
第一,是关于应用型高等教育的认识。
发展应用型高等教育,这个不仅在实践中是创新之举,在政策层面,包括在理论层面都是新兴事物,我们讲,过去看的比较多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至于“应用型高校”和“应用型高等教育”这个词,08年的时候,在网上都很难搜到。
所以,端正对应用型高等教育的认识,是我们开创这项事业的思想基础。
我想讲这样几句话,第一,应用型高等教育是相对于学术型高等教育而言的,两者有本质区别。
首先要弄清楚应用型高等教育和学术型高等教育有什么区别,这两者有这样八点不同,不一定全也不一定正确,一是两者培养目标不同,学术型高等教育培养创新性学术人才,学生以知识的传承和知识的创新为己任,培养的人才是学术人才,而应用型高等教育培养实用的工程技术型人才;二是教育教学内容不同,学术型高等教育教育教学的内容是知识,或说以知识为主,而应用型高等教育以能力为主;三是教学方法不同,学术型高等教育以讲授为主,辅之以实验,应用型高等教育强调的是实践训练,实际这两者在教学中往往有本质差异,讲授和训练,其教学的目标差距甚远,讲授以懂、理解为教学目标,而训练以熟练掌握、甚至形成习惯为教学目标;四是科研方向不同,学术型高等教育以基础理论研究为主,而应用型高等教育以解决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现实问题为主;五是服务的面向不同,学术型高等教育往往服务于国家的长期战略,而应用型高等教育往往以地方现实的经济社会发展为服务目标;六是责任的主体不同,发展学术型高等教育,应该是主要以国家为主,而发展应用型高等教育,应该是以地方为主;七是承担的学校不同,发展学术型高等教育往往以985高校、211高校、部属院校为主,部属院校都是国家财政供给,而发展应用型高等教育,以地方高校为主,培养应用型人才,所以我们这些院校自然而然的组成一个联盟,共同探讨这项事情;八是专业设置依据不同,学术型高等教育专业设置更多是依据知识的分类,过去我们有一句话,叫专业是长在学科上的,知识的分类,就像我前面讲的,我们把所有的人类积累的知识分成两大类,自然科学界和哲学社会科学界,下面分成十二大学科门类,不同的国家分类标准不一样。
我们国家分为十二大学科门类,学科门类下面再设一级学科,一级学科我们大概有几十个,然后是二级学科,另外像医学、语言学、艺术学,下面设有三级学科,而我们的本科专业,传统上,基本设置在二级学科上,而我们现在的很多专业也都是设置在学科上或者说以学科为主。
而应用型高等教育其专业设置的依据,他应该考虑更多的是,产业分类和职业分类。
我们把产业分三大产业,农业是第一产业,工业是第二产业,服务类是第三产业,产业分类有国际标准,也有国家标准,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就有很多工作岗位,这些工作岗位的分类,就是职业分类。
所以我们培养应用性人才,更多的是要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可以操作的人,可以工作的人,这也就是,要更多考虑职业分类,职业标准。
这是第一点要正确认识应用型高等教育与学术型高等教育存在的本质区别。
第二,是学术性与应用性对立统一于高等教育,或者说,我们的高等学校是学术性和应用性的对立统一体。
我们不要一讲发展应用型高等教育,建设应用型高校就否定或抛弃我们的学术性,就可以不搞科学研究,这是错误的。
我们首先要强调,教育系统区别于社会其他系统的本质特征是知识的传承和人才的培养。
我们与其他系统不同,其本身区别就在于我们负责知识的传承和人才的培养。
而高等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其本质特征在于,知识的传承和创新,和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学术性是高等学校区别于中、小学校的本质特征。
如果一个高校没有学术性,没有学术氛围,我们的老师不搞科学研究,就不成一个真正的高等学校,有一些中专学校升格以后,一进去感觉不像一个高校,为什么?
就从学术氛围、校园文化可以看出来。
所以高等学校,不管是学术型的,还是应用型的,都应该加强学术研究,增强学术氛围,绝对不能因为我们要发展应用型高等教育,培养应用性人才,就可以淡化或取消科学研究。
我刚才讲的都是学术性、应用性,学术型、应用型,性和型,这怎么区分,高等教育是根据性质区分的,型是一个固化、现实的客体,每一所高校都应有学术性和应用性,是对立统一体。
而一所高校,学术性占绝大部分,起决定作用,决定了学校的性质,所以,他是学术型的高校。
比如说科技大学,不能说科技大学没有应用性,它的工商管理硕士、行政硕士、社会管理硕士,有很多都是应用型的,但是学术性起决定作用,所以,它是学术型的高校。
而我们的应用性占主要部分,起决定作用,决定了学校的性质,那就是应用型高校。
我想,性和型应该这样区分。
而我们现在的高校也完全可以这样分类,一大部分是学术型的,像北大、科大,还有一部分是像我们这样应用型的。
也确实存在这样一些学校,难以分清是学术型还是应用型,在做人就比较尴尬,但作为高校,未必尴尬,仅此而已。
第三,应用型高等教育其主要特征,主要表现为应用性、地方性、现实性,这也是相对于学术型高等教育来说的,学术型高等教育显著特征是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
如果说他们是阳春白雪,我们就是下里巴人,我们干点实实在在的。
第四,应用型高等教育是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细化而产生和发展的。
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发展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它的产生和发展往往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社会分工水平。
最早的高等教育,是培养学术人才,为政治服务,为统治阶级培养统治者。
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二次工业革命以后,生产社会化,有很多生产岗位、管理岗位的从业者需要经过系统的长期的教育和培训,对培养专门人才提出了要求,于是,高等专业教育应运而生。
现在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时代的显著特征是要求许多一般职业岗位,都需要对从业者进行系统全面的培训,所以,高等职业教育应运而生,如果没有这些学校,我们的高等教育现在还在原始状态,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可在此显现一斑。
第五点认识,应用型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坚持培养应用型复合人才,开展产学研合作和应用性科学研究,开展广泛的社会服务。
我觉得,我们应用型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实用人才,就是要为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要解决生产前沿、服务一线的技术难题。
所以,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出台的高校强省建设的若干意见里,有这样一句话,要加快构建能够服务党委和政府决策,支撑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引领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的具有安徽特色的现代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
前面三个定语,就说明了我们的任务。
第六点认识,应用型高等教育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
应用型高等教育不仅仅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它是一个完整的相对独立的教育体系,他应该包括培养专科层次的高素质技能性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和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和培养高端技术研发人才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及服务人的职业发展的继续教育。
这样就把整个高等教育体系,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理解了,当然这一点,我们的高职院校,他们有他们的概念,有他们的理解。
而评价应用型人才,也是一个体系,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立到培养方案的制定,到课程体系的形成和评价标准也应该是一个体系。
第七点认识,应用型高等教育亟待强化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支撑和引领功能,就是我前面讲的那三个定语,我们地方应用型高等教育一定要强化地方性,为地方服务。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我们的高等教育,习惯于讲我们要适应,要积极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冷静思考这句话,是有问题的,我理解所谓适应就是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经济社会在前面跑,在前面发展,我们高等教育紧紧在后面跟,这叫积极适应,跟的不紧,这叫一般性适应,跟不上,这叫不适应。
我们的高等学校,是知识集中的地方,高层次人才集中的地方,是智慧集中的地方,而我们变成了一个适应者,一个落后者,这样我们还经常埋怨政府埋怨社会不理解,不支持,想到这,每一个高教人都应该感到惭愧,这样智慧集中的地方,居然成了落后的地方。
所以,我们必须改变现状,我们就提出要在适应的基础上,对经济社会发展要发挥服务、支撑和引领作用。
我汇报的第二部分是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快发展应用型高等教育。
要加快发展应用型高等教育,构建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必须自始自终贯彻改革创新精神。
因为前面说了,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这个从理论到政策到实践都是一个全新的东西,是一个新生事物,所以,我们必须要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没有这种精神,要想在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路上,取得成就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想重点讲“三改三建”。
第一,是要改革思想观念。
心动决定行动,周远清有著名的三句话,叫“教学改革是核心,体制改革是关键,思想观念的改革是先导”,这是他们经过很长时间积累总结出来的。
远清同志91年做高教司司长,后来很快做分管高教副部长,一上来就抓教学改革,很快抓教学结果困难重重,就认为是体制机制出了毛病,就搞体制改革,结果还是困难重重,到98年春,在武汉,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高校教学工作会议,在全国掀起了教学思想观念大讨论,要改革思想观念,提出了这三句话。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先动员,干什么?
解决思想问题,思想问题不转变过来,就很难在行动上保证步调一致。
而这点,对知识分子来说,对知识分子集中的高校来说,又尤为重要。
我过去在组干处工作的时候,给书记写考察材料,总要加一句话,擅于做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工作,没这句话,到省委通不过。
至于这个人是不是擅于,暂且不管了。
我们书记找老师谈话,很难,老师找学生谈话,容易,很快学生就点头了,认可了。
为什么老师转变不过来?
我分析,我们人们的思想观念或者说人的世界观是不一样的,我认为人们对世界观的认识程度可分为点状、线状、网状、树状。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你对一个问题的认识,多种问题认识之间是相互孤立的,不联系的,你就是点状的,比如说你认识教学问题是一个,认识教育问题又是一个,认识课堂问题又是一个,它们之间的认识都是不连续的,这样的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最好做,就是一个点,问题解决了就完了。
还有一个是线状,线状就是我们讲的数学上的因为所以,它没有发散。
再一个我们知识分子大多数是网状的,对多种事情、多种问题认识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要解决它的一个观点问题,它的周围有很多复杂联系的观点制约他影响他,所以说做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工作,书记谈了半天,好不容易老师点点头说回去再考虑考虑,或者说我现在通了。
第二天,老师说,书记,我昨天一夜没睡,思来想去、想来想去还是不行,为什么,是它和其它相联系的观点在影响它发挥作用。
最高层次就是树状,对诸多事物之间不仅相互联系,还有理论基础,这就是树状,所以我们在高校要想转变大学的思想观念,必须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开展广泛深入持久的思想观念大讨论,要老师自己参加实习,自己去悟,自己感觉,做适当的引导,说多了没用,老师自己认识到,他才有所改变。
而我们要解放思想,要改革思想观念,要做到六破六立,就是要破计划思维立市场意识,要破封闭的思维立开放意识,破精英教育的思维立大众化教育的意识,破趋同发展思维立特色意识,破习惯思维立创新意识,破保守的思维立争先的意识。
举个例子,比如说习惯性,如果你长期的从事师范专科学校,无论是在管理与教学上,你长期以来形成一种习惯,到现在我们要发展非师范类应用型本科教育,要从很多专科学校的办学习惯里面转变到本科教育,还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思维上来,你没有创新的精神是做不到的,很多要做第一次。
所以学校的分割、学校的发展带来的更多的是后面改革的痛苦。
对一个人来说,改革创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改革就代表着你要冒风险。
可我们为什么要鼓励改革,人年轻的时候可能有闯劲,想改革,稍微年龄大一点要求安稳,他就不愿意改革,为什么?
改革会带来麻烦带来风险,改革会带来不稳定,所以我们现在看到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是很难处理的。
当一把手的校长,可能都会权衡这个关系。
第二个是要改革体制与机制,思想观念改完了,要想变成行为很困难,还有很多旧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束缚我们的行为,因为我们中国这30多年发展确实太快,所以让我们意识到很多是观念也转变过来了,中央也号召了,结果遇到政策,遇到体制机制的时候就不行了,就约束你、阻碍你,所以这时候,思想观念一转变紧接着就是体制机制和政策上做调整。
比如说我们现在,可能第一个就是要改革我们的人才培养体制,教育体制改革,在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每次都提到,85年召开了第一次全教会,出台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是我们第一个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促办的教育重大问题,改革开放以后,出台的第一个重大问题,就是教育体制问题。
93年出台的《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对教育体制讲了5个方面的论述,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内部关系体制、招生就业制度和投资体制。
而这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讲了六个方面的体制,排在第一位的就是人才培养体制。
为什么?
因为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基本上是封闭体制,人才培养体制是封闭运行的。
有一个“钱老之问”,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大师级人物,创新性人才。
中央在深思之后,没有把板子完全打在教育上,因为我们党的教育方针里有一句: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结果这么多年我们学校是关起门来培养人才,并没有结合。
所以这次就提出要建立一个学校、家庭、社会紧密配合,招生、就业、培养联动,大、中、小学有机衔接,产学研密切合作的开放灵活的人才培养体制。
培养人才,学校要承担主要责任,但不是唯一责任。
我们现在这个培养体制就变成学校培养人才,责任就在学校,社会可以不负责任,家庭也可以不负责任,再加上政府为了社会稳定,也就推脱出来,搞什么寄宿制学校,小孩子从小学就放在学校里,家里就可以不管,出去打工了,就是社会问题,我们也不能质问。
但不能把责任都推给学校,学校里小孩子出了什么事,家长来找学校,假期小孩子在家里掉进水塘里,媒体宣传某某学校的学生在河里游泳被淹死了,最后还呼吁一下,教育部门要加强安全教育,最后引导社会把责任都推给学校。
今年暑假前,有几个高校的学生,因为没有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因为考试不合格或者是作弊,最后自杀了,然后就有人说学校为什么不能给他们发个毕业证,发个学位证呢?
你看现在搞成多大的不文明事件,现在有很多是非说不清楚,这就是学校长期封闭办学的缘故。
这个首先不是学校自己的问题,是党委和政府要正确引导社会正确认识,人才培养不是学校一家说了算的,当然我们要改革办学体制,要坚持学校主体、政府指导以至于社会保障的办学体制。
在高等学校,我们探索建立各种理事会、董事会制度,要让企业、社会广泛参与学校的管理。
我们还要改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一讲到学校的内部管理,现在社会上往往有一种责问,说现在学校是缺钱,但同时又看学校花钱如流水,学校管理不精细。
特别在08年下半年,我们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期间,王明方副书记到了一些学校去调研,多次讲到高校的内部管理不精细,然后和平厅长就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一篇文章,叫做《破解高校管理“一倾向、三粗放”难题》,什么意思呢?
是说我们现在高校管理总体上比较粗放,没有形成高校管理特色,存在着高校管理有形式化的倾向,有企业化的倾向,有学术化的倾向,我们一些民办学校和一些企业举办的学校,往往以企业管理带动高校的管理倾向。
地方政府和部门举办的一些高校,往往以行政管理代替高校管理,我们一些办学历史比较长的高校往往以学术管理代替高校管理,总体上我们现在高校的内部管理确实没有形成自己的管理特色,企业管理特色,机关管理特色,所以和平厅长在这篇文章讲到,一定要坚持高校管理育人的根本。
高校管理,所有部门、单位管理的最基本的、最核心的特征是管理育人。
在这个大旗下,我们学术管理要强调民主,学生管理要体现关爱,机关管理要强调效率,后勤管理要强调效益,就要在管理育人的大旗下实行分类管理。
所以说,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我们涉及的定编定岗定员,绩效工资改革等等,我想,不要忘了,我们要体现管理育人,要形成大学的管理特色,要探索和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就是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四句话。
这四句话怎么落实,党委领导是集体领导,集体领导强调核心领导,核心领导还是个人领导;校长负责也是集体负责,校长并不是校长个人,如果运行得好的话,就是英明的个人领导下的集体负责。
我们还要改革质量评价的机制和标准,这个评价的机制很重要,比如说教师评价,现在很多学校对绩效考核,年度考核,要把质量工程项目、科研项目等等作为考核的依据,特别是职称评审都作为重要的条件,但这里有很多问题,比如说我们应用型课程的开发就体现不出,老是花很多精力做这个事情,结果考核时没有依据。
我们要进行全面的开发,开展深度的合作,一讲到改革,在体制上扩大开放,这次《规划纲要》里是第一次作为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所以讲到开放我们就想到很多事,首先想到是我们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国家,典型的封闭文化。
有人说,世界上有两种文化,一种是海洋文化,代表是开放;一种是内陆文化,代表是封闭。
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内陆文化,虽然我们有一万多公里的海岸线。
最近不知你们收到这个文没有,中央指示要在大中小学生中开展海洋知识的竞赛,要强化我们的海洋意识,这是一个很好的想法,世界大国强国如果没有海洋意识就走不出国门。
而我们的内陆文化根深蒂固,文化决定了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这个价值观就决定了我们的行为。
你看小孩子从小玩游戏,玩家家,就是画圈,这个圆圈代表我们家,不经过允许你不能进来,上小学上幼儿园座位上划线,老师上课时经常看到下面闹,你过我界。
你开着车,从农村乡村小道,不经意地会发现“某某乡人民欢迎你”,开始你会觉得这个乡的人民真热情,实际上你琢磨,他不认识你,干嘛要对你热情,他实际上是提醒你,到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