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检测报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327796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9.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检测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整理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检测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整理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检测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整理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检测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整理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检测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理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检测报告.docx

《整理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检测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检测报告.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整理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检测报告.docx

整理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检测报告

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检测报告

委托单位

※※※※※单位

合同编号

/

工程名称

※※※※※工程

工程地点

监理单位

※※※※※单位

设计单位

※※※※※单位

勘察单位

※※※※※单位

施工单位

※※※※※单位

结构型式

框架

桩基类型

混凝土预制桩

桩身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

C25

单桩竖向抗拔承载力设计值

1000kN

桩径

800mm

桩长

20m

总桩数

20根

检测桩数

1根

检测方法

静载试验

检测目的

单桩竖向抗拔承载力

检验仪器

FDP204JY

无线静载荷实验仪

检测日期

2008年10月20日

检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

检测结论

 

本次试验共检测1根桩,

该桩单桩竖向抗拔承载力Uu≥80kN,符合设计要求。

备注

主检:

校核:

审核:

批准:

一、工程概况

※※※※※单位在※※※※项目。

受该公司的委托,※※※※承担该项目的桩基检测工作,目的是检测桩的竖向抗拔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我公司于※※※※年※※※※月※※※※日对基桩进行了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根据国家、省的有关规定,经委托单位与有关单位研究协商,确定本次检测1根工程桩,桩号为2号。

二、工程地质概况

该场地土层情况自上而下为:

①杂填土:

浅灰色,灰黄色,稍湿,稍密。

主要成分为粘性土,含有碎块石、砂砾、建筑垃圾及生活垃圾等,堆填时间2~5年。

均匀性差。

本层分布于整个场地,层厚1.30~9.90m。

②粘土:

褐黄色,饱和,可塑。

成分以粘土为主,局部为粉质粘土,含有高岭土及少量铁质氧化物,均匀性一般。

厚度0.70~4.80m。

③淤泥:

深灰色,饱和,流塑,成分以淤泥为主,局部为淤泥质土,含有腐殖质,均匀性差,厚度1.00~9.60m。

④中砂:

浅灰色、灰黄色、褐黄色,饱和,松散~稍密,局部中密。

主要成分为石英。

分布厚度1.70~11.75m。

⑤粉质粘土:

灰白色、灰黄色,饱和,可塑为主,局部呈软塑。

含有高岭土及少量石英砂,均匀性较好,分布厚度0.75~8.90m。

⑥残积砂质粘性土:

灰白色、灰黄色、浅红色,饱和,可塑。

为花岗岩风化残留物。

长石及暗色矿物已完全风化成粘土矿物,分布厚度为1.00~15.30m。

三、成桩情况

根据委托单位提供的设计及施工资料,各检测桩的单桩上拔力设计值和有关成桩参数见表2。

检测桩的有关成桩参数表2

桩号

桩径(mm)

入土桩长(m)

单桩上拔力设计值(kN)

备注

2

800

20

1000

四、检测仪器设备、方法和检测过程

1、试验加载装置

本次试验加载装置采用油压千斤顶,装置图如上图所示。

2、试验加载方法和桩顶上拔量观测



(1)试验加载:

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每级加载为要求最大试验荷载的1/10,第一级可按2倍分级荷载加载,在每一级荷载作用下,桩顶上拔量在每小时小于0.1mm且连续出现两次时,可加下一级荷载。



(2)桩顶上拔量观测:

在桩顶两边沿直径方向对称安装位移计进行测读。

3、检测过程

本次试验采用两台千斤顶加载,将两个千斤顶分别放在支承墩上面,主梁的下面。

试验加荷方式为慢速维持荷载法,试桩每级荷载增量均为100kN,应委托方要求最大试验荷载加至1000kN。

试验进展顺利,未出现异常现象。

试桩在最大荷载作用下的桩顶上拔小于100mm且没有明显上拔量增大的现象,试桩未达到极限承载状态。

五、极限上拔力判定依据

1、对陡变型U~δ曲线,取陡升起始点对应的荷载值;

2、根据上拔量随时间变化的特征确定:

取δ~lgt曲线斜率明显变陡或曲线尾部明显弯曲的前一级荷载值。

3、当在某级荷载下抗拔钢筋断裂时,取其前一级荷载值。

六、检测结果

检测结果汇总表见表3,试验荷载和上拔数据及检测桩的U~δ曲线和δ~lgt曲线见附图。

试验结果汇总表表3

试验桩号

桩径

(mm)

入土桩长(m)

单桩上拔力设计值(kN)

单桩极限上拔力(kN)

最大上拔量(mm)

残余上拔量(mm)

上拔力设计值对应上拔量(mm)

2

800

20

1000

≥1000

7.75

1.11

7.75

七、检测结论

试验加载到1000kN时,上拔量为7.75mm,U~δ曲线平缓,无明显陡变段,δ~lgt曲线呈平缓规则排列。

综合分析,该桩极限上拔力为Uu≥1000kN,符合设计要求。

八、附图表

1、受检桩桩位对应的地质柱状图;

2、荷载~上拔数据汇总表;

3、U~δ曲线图及δ~lgt曲线图。

桩位对应的地质柱状图

层底埋

深(m)

2号孔

土层名称

1.7

 

杂填土

4.1

粘土

9.4

淤泥

18.6

中砂

24.5

粉砂

 

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汇总表

序号

荷载(kN)

历时(min)

上拔量(mm)

本级

累计

本级

累计

0

0

0

0

0.00

0.00

1

200

120

150

1.11

1.11

2

300

120

300

0.65

1.76

3

400

120

450

0.68

2.44

4

500

120

600

0.74

3.18

5

600

120

750

0.74

3.92

6

700

120

900

0.65

4.57

7

800

120

1050

0.80

5.37

8

900

120

1200

1.05

6.42

9

1000

120

1350

1.33

7.75

10

800

60

1410

-0.34

7.41

11

600

60

1470

-0.99

6.42

12

400

60

1530

-1.36

5.06

13

200

60

1590

-1.79

3.27

14

0

180

1770

-2.16

1.11

最大上拔量:

7.75mm最大回弹量:

6.64mm回弹率:

85.66%

 

1/万-1/千地质测量质量要求表(吉林参考)1

1/万

1/5千

1/2千

1/千

1/万草测

1/2千草测

1

2

3

4

5

6

7

1对地层划分到组或阶,如范围大应进一步二分或三分,确定其时代,测定其厚度及产状

2.对标志层、成矿有利的岩层在图上的宽度大于1毫米者应扩大表示,应注明;

3.研究鉴别各地层的接触关系,岩层的层理机械沉积与化学沉积分异作用,岩石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等特点;

4.研究喷出岩的特点,层序、层理、及岩相等特征,岩石的组成及其特点,测定其时代、厚度及产状;

5.与矿产关系的研究,含矿层或对成矿有利岩层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规律,层位与岩性特征,测定其厚度与产状

1.在1/万分成的基础上,按岩层、岩性特点进一步详细划分岩层,研究岩石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特征,胶结物性质,结核体的形态、沉积韵律、测定各层厚度、产状与空间分布关系。

2.3.4.5同左

6.对含矿层或成矿有利的地层,或成矿的主要围岩、对其岩石作详细的岩石矿物鉴定与岩石化学分析,并应控制它的厚度、产状等有关特点在空间上的变化。

一般地段的研究程度可低于1/万或与之相似。

含矿层或成矿有利的岩层其研究程度仍与1/万相同

含矿层或成矿有利地层仍与1/2千相同,其他问题研究程度可低于1/2千。

1.确定侵入岩的时代、种类、规模、形态及产状,研究侵入岩在时间上的变化特征;2.对侵入岩体应详细划分岩相;3.研究岩体的原生构造;对原生构造带的特征分布范围与产状等,在图上应给予标示。

4.研究岩体之间及岩体与围岩之间的接触关系,接触变质的范围,内外接触带的变化特点及产状。

5.脉岩的分布特点、岩性特征、规模及产状,脉岩与岩体的关系,脉岩之间的关系、脉岩与成矿之间的关系。

6.研究侵入体与成矿之间的关系,岩体的形态变化、产状变化与岩相变化对成矿的富集作用。

7.岩浆岩型的矿床、对岩体的研究程度与揭露程度,应达到对矿化研究程度的要求。

除左列1-7各项内容外应进一步做到:

1.详细划分岩相、不仅要从接触带的变化特征出发划分边缘相、过渡相及内部相,研究各自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特点,而且要从岩浆的结晶与分异作用、熔离作用、同化作用和自变质等特点划分岩相。

2.揭露和控制岩相及接触带的产状变化;

3.详细划分原生流动构造与原生裂隙构造的分布特征产状,研究岩体各部位的付矿物特征,近可能的标出岩体流动前缘;

4.对岩体与脉岩应作详细的岩矿鉴定与成矿有关的岩石化学分析

5.与成矿有关的岩相或脉岩,在图上的宽度大于1毫米者应表示,小于1毫米者应扩大表示,但应说明。

同上

同上

1/万-1/千地质测量质量要求表(吉林参考)2

1/万

1/5千

1/2千

1/千

1/万草测

1/2千草测

1

2

3

4

5

6

7

变质岩

1研究变质作用特点及变质程度,划分变质带

2.研究各变质带空间分布规律与产状的变化特点,

3.划分变质相研究各变质相系的关系

4.研究变质作用与成矿作用或矿化富集作用之间的关系

5.对含矿层或成矿有利的变质带应详细研究并控制空间分布与变化规律,研究其层位与岩相特点,测定其厚度与产状,其厚度能填出时应专门表示、填不出时应扩大表示。

1按变质程度及特点,详细划分各变质带的变质级,按岩性特点与构造特点划分岩层;

2.详细研究各变质相的剩余矿物,变化矿物及其特征,矿物组合与常见矿物组合特点。

3.详细研究各变质带的接触关系,对各带的片理、线理、香肠状构造及残留构造等变化特点,并精确的测定其产状。

4.同左4.5

5.对各变质基本岩石类型应作详细的岩矿鉴定与岩石化学分析,以便进一步建立变质相系。

同上

同上

构造地质

1查明矿区的主要构造带与控矿构造的特征,

2.查明各种性质构造带的组合、排列方式、分布规律,着重研究压性构造带的分布与变化特征,研究和划分构造型式或体系。

3查明各结构面性质、特点、规模及产状;

4.区分不同级别、不同序次的结构面空间分布规律与变化特点

5.区分成矿前与成矿后的构造带特点与空间分布特征,不同级别构造带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6.研究构造体系的复合与联合对岩浆的活动与成矿作用的控制作用。

7.对各种主要断裂带与褶皱轴的实际位置应实测。

同1-6,应进一步岩研究:

1不同级别、不同序次结构面对矿体的控制作用特点。

2.对成矿有关的构造带,在一定距离内应有工程控制,揭露其形态,规模、产状、充填物等特征,准确测量其产状。

3.对破坏矿体的断裂,地表应有工程控制,查明其性质、规模、产状及断距,其界线与断距应实测。

同上

同上

1/万-1/千地质测量质量要求表(吉林参考)3

1/万

1/5千

1/2千

1/千

1/万草测

1/2千草测

1

2

3

4

5

6

7

蚀变围岩

1初步查明蚀变种类,规模、产状、形态,确定蚀变围岩的性质,对蚀变带应有工程控制。

2.圈定蚀变体或蚀变带,判断蚀变作用与火成活动变质作用的关系

3.研究蚀变围岩的含矿性。

1.详细查明各蚀变带种类,蚀变强度,矿物组合、规模、产状、形态,确定蚀变围岩的性质,用工程控制蚀变带的变化。

2.详细圈定蚀变体和蚀变带的范围,按蚀变强度与矿物组合进一步细分,确定蚀变体与火成活动、变质作用、矿化作用的关系;

3.详细研究蚀变作用与成矿作用的关系。

同1/万

1与成矿关系密切的同1/2千

2.与矿关系不密切的精度可降低。

矿化及矿体

1.用槽井探和物化探等手段揭露和控制矿化带或矿层的规模产状及走向的变化;

2.矿化带、含矿层、矿体、详细研究其规模、产状、形态、矿石自然类型等变化特点,分布规律。

3.分析和鉴定金属矿物,脉石矿物的种类及含量

4.对矿床成因类型及成矿条件做出初步判断,指出找矿标志与找矿方向。

1用槽井探和物化探等手段揭露和控制矿化带或矿体;

2.矿化带较详细的研究确定矿化类型、规模、产状、矿物种类及金属矿物含量

3矿体,除按1/万要求外,尚需要对矿石自然类型、矿石物质成分等进行研究,对矿床成因类型、工业类型做出判断。

4要用工程控制主矿体,上下盘的小矿体,对露天开采的矿床,要详细的查明矿体的边界

5系统的查明矿体有用组份的含量及其变化

同1/万

同1/2千

1/万-1/千地质测量质量要求表(吉林参考)4

1/万

1/5千

1/2千

1/千

1/万草测

1/2千草测

1

2

3

4

5

6

7

必须表示地质体规模m

1.矿体宽度大于5

2.一般岩石宽度大于20

3.蚀变体宽大于10

4.各种构造形迹长大于100

1.矿体宽度大于2.5

2.一般岩石宽度大于10

3.蚀变体宽大于5

4.各种构造形迹长大于50

1.大于1

2.大于4

3.大于2

4.形迹长大于20

1.大于0.5

2.大于2

3.大于1

4.形迹长大于10

1.大于5

2.大于40

3.大于10

4.形迹长大于200

1.大于1

2.大于4

3.大于2

4.形迹长大于40

地质界线实测允许误差m

1.矿体5-10

2.一般地质体10-20

1.矿体2.5-5

2.一般地质体5-10

1.矿体1-2

2.一般地质体2-4

1.矿体0.5-1

2.一般地质体1-2

1.10-20

2.20-30

1.1.2-4

2.2.4-6

1/万-1/千地质测量质量要求表(吉林参考)5

1/万

1/5千

1/2千

1/千

1/万草测

1/2千草测

1

2

3

4

5

6

7

度要

观测密度个/Km2

简单区

30-40

80-100

500-600

1200-1400

20-40

250-400

中常区

40-50

100-120

600-700

1400-1600

复杂区

>60

120-150

700-800

1600-18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