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胜县傈僳族地区扶贫问题的几点思考.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326230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永胜县傈僳族地区扶贫问题的几点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永胜县傈僳族地区扶贫问题的几点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永胜县傈僳族地区扶贫问题的几点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永胜县傈僳族地区扶贫问题的几点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永胜县傈僳族地区扶贫问题的几点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永胜县傈僳族地区扶贫问题的几点思考.docx

《永胜县傈僳族地区扶贫问题的几点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永胜县傈僳族地区扶贫问题的几点思考.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永胜县傈僳族地区扶贫问题的几点思考.docx

永胜县傈僳族地区扶贫问题的几点思考

永胜县傈僳族地区扶贫问题的几点思考

陈宇灵

正文

永胜县辖6镇12乡,共147个村民委员会,2004年末全县总人38.49万人,除汉族外,有彝、傈僳、纳西、白、傣、普米、苗、藏、壮等少数民族共l2.11万人;占总人口的31%,而全县傈僳族人口有47193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38.9%。

永胜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工业基础薄弱、经济落后,财政困难。

近几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的关心扶持下,我县扶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绩,使贫困地区的农田、水利、交通、电力、通讯、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条件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我县目前贫困地区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落后面貌。

纵向上看,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进步,而横向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仍处于全省全市的低层次。

1990、1995、1999三个年度,全县人均GDP分别为全市的29.7%、29.4%、26.5%,这表明,我县发展的差距非但没有缩小:

反而进一步拉大了。

特别是民族贫困山区的发展更加缓慢,制约着全县经济社会发展。

2002年,永胜县被列入国家级扶贫工作重点县,贫困人口按新的标准重新划分。

2004年永胜县贫困人口共有15.6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0.73%其中绝对人口625元以下有9.88万人,相对人口625-865元有5.8万人,面对新的目标和任务,扶贫工作将面临新的挑战。

一、永胜县傈僳族地区贫困现状

经过“八七"扶贫攻坚,全县傈僳族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大部分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干热河谷区。

这些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十分恶劣,山高谷深,干旱缺水,高寒冷凉,交通不畅,信息闭塞,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干旱、洪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常年发生。

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脆弱,劳动者素质低下,农业结构单一等原因,农民增收难度大,扶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并且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已经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由于基础不牢固,收入不稳定,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弱,返贫率高。

加之,解决温饱的力度不够,发展后劲不足,遏制返贫的难度大,依靠自身的力量无法解决,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低,财政收支平衡难度大

傈僳族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76.9元,人均有粮257公斤,远远低于全县、全市的平均水平。

贫困发生率为98.5%,返贫率为17.4%.2004年财政收入仅57.9万元,而支出高达899.64万元,导致财政平衡难度大,无经济建设和发展资金,只具备简单的再生存条件。

(二)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且程度深

2004年末傈僳族地区人口共有47193人,有绝对、相对贫困村民小组393个,贫困人口46473人,占总人口的98.4%其中:

人均纯收625元以下的绝对贫困村民小组367个42531人;人均纯收入625—820元的村民小组有26个3942人;就地扶贫无望,居住条件恶劣,缺水、缺土,无再生产资料,需要易地开发的有372户2055人;农户居住在危房、简易房、茅草房的有3427户15423入。

未解决饮水2235人。

(三)居住环境条件恶劣

傈僳族贫困人口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布特征,大部分人口分布在环境脆弱危急地区。

一方面环境的脆弱,能够为他们提供的生活资料就愈少,农民付出超常劳动仍难以维持生活,有的地方已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

另一方面环境的封闭,与外界的联系困难,经济也落后,贫困群众或居住偏远分散,有高山峡谷,江河阻隔,交通通讯十分不便,人流、物流、信息流不畅;科技教育文化落后,形成了远离经济社会发展中心,相对封闭,社会及市场发育程度较低的群体。

在这种“环境封闭效应”的长期作用下,人口素质较低,思路不开,形成了不思进取,恪守传统习俗,阻碍着先进的生产方式和

科学技术的导入,使贫困地区的社会发展与现代经济社会不相适应。

二、永胜傈傈族地区贫困的成因

(一)基础设施脆弱,抗灾能力差。

傈僳族地区有耕地面积54344亩,其中水田面积35394亩,水浇地面积4475亩,旱地面积14475亩,25坡以上需要退耕还林面积10500亩,涉及人口8076人,水利化程度27%,未解决人畜饮水困难人口2235人、大小牲畜1.06万头(匹、只)。

有6个村委会不通路,并且乡村公路处于睛通雨阻的状况,现所需的生产、生活物资全靠人背马驮。

不通广播电视的村民委员会25个,村小学校数54个,在校学生7699人,其中有危房714间,小学、初中、高中升学率仅为64.45%,18.35%,0.3%。

傈僳族地区用电难、用水难、行路难,受基础设施制约,解决温饱问题难度大,任务艰巨。

(二)社会发育程度低、科技、文化、卫生设施落后。

由于历史原因和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山区群众的素质普遍低,科特意识差.生存条件恶劣。

我县傈僳族地区乡级卫生院13所,床位数121床,大多数卫生室设施简陋,有的地方还没有卫生室,卫生条件极差。

医务人员中,仅有中级职称的医生11人,初级职称医生36人,人口自然增长率4.55‰,婴儿死亡率2.4‰,带有地方病、传染病、常见病3090人。

由于山区条件极差,教师难于分配到位,即使去了也留不住,多数校点仅靠当地的代课老师维持,有的整个村至今还没有通过读书出去的。

就医难、上学难,生产生活方式极为落后,甚至还存在刀耕火种现象。

(三)自然灾害频繁,贫困程度加深。

几年来,永胜连续发生地震、干旱、洪涝、泥石流、冰雹、暴风雨等各种自然灾害。

1996年丽江,“2·3"大地震,波及至我县傈僳族地

区松坪、大安、光华、板桥、顺州等山区受灾严重。

造成1401户6549人无家可归,死亡2人,重伤65人,轻伤523人。

直接经济损失达42213.24万元。

2000年“6·20”特大冰雹暴雨暴风灾害,使羊坪、光华、东风等9个乡镇42个村民委员会受灾,受灾人口106861人,成灾95985人,其中因灾死亡4人,重伤18人,轻伤107人,3158人无家可归,直接经济损失86857.35万元。

2001年9月26日,永胜县境内普降大雨,降雨量达93.2mm,造成了洪涝、泥石流、滑坡灾害,被困村庄1个52户429人,其中因灾死亡8人,失踪6人,伤21人。

2001年10月27日13时35分,永胜县境内发生里氏6.O级地震,地震披及全县18个乡(镇)94214户377423人受灾,造成1人死亡,131人受伤,1304间民房倒塌,1589人无家可归,20600人需及时转移安置,直接经济损失54599万元。

各种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造成农作物基本绝收,民房损失惨重,水利、交通、电力、供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和其他财产损失严重,致使傈僳族地区生存条件更加恶劣,生活更加贫困。

(四)群众素质低下,脱贫意识淡漠。

傈僳族地区的群众祖祖辈辈在恶劣的环境下生产生活,辛勤的劳动而收获微薄,已使他们变得致富观念相当淡漠,提高他们的脱贫致富意识,任务非常艰巨。

一方面贫困入口素质较低,在经济社会的竞争中处于劣势,这直接影响到收入的增加,另一方面贫困人口的收入低下和机会缺乏,又使他们很难有效地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脱贫意识越来越淡漠。

(五)民族人口多,民族区域性贫困十分突出。

我县共有傈僳族47193人,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民族区域性贫困的问题十分突出。

一是以东风傈僳族乡的东乐、东红、麦叉拉及松坪的岩头、上下啦嘛为代表的全长215公里金沙江干热河谷区的区域性贫困人口就有34576人,该区域生态环境恶劣,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贫瘠,干旱缺水,单位面积产出率极低,收入水平普遍偏低,大多数只能保证基本生活需要,部分地方已经失去了生存条件。

二是以松坪的米厘,东山的河东,光华的楼海、海联为代表的高寒区域贫困人口有,12617人,气候寒冷,热量不足,霜期长,作物一年一熟,产量极低。

同时,因丧失生存条件而盲流搬迁,山林、水源、土地纠纷增多,民族矛盾日益突出,社会热点和难点增多,影响了全县的社会安定。

三、解决永胜傈僳族地区贫困问题的对策

(一)认识到位、领导到位。

认真学习中央、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永胜县傈僳族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实际,提高对傈僳族地区扶贫开发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认识,需继续加大对扶贫工作的领导力度和投入力度,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把继续解决温饱和巩固温饱成果作为工作重点,建议各级党委、政府切实把这项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坚持扶贫工作责任制,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二)积极做好村级规划工作。

新世纪的扶贫工作,要以傈僳族地区贫困村为主战场,村级规划将是21世纪扶贫开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我们搞好村级扶贫的规范,是扶贫到村到户的一项具体措施.是解决温饱,继续巩固温饱成果、推进脱贫致富莽小康的战略选择,是我们今后扶贫工作的行动指南,要按照解决、巩固、发展三个不同层次的工作目标,统一规划、综合设计,对傈僳族地区进行统筹安排分类排队,列出重点,分期分批实施,坚持一村一村地扶,一户一户地帮,做到扶贫项目到户、资金到户、措施到户、物资到户、科技到户、督促检查到户。

(三)继续加强傈僳族地区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傈僳族地区扶贫工作要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从治本上下功夫,从发展上做文章。

虽然我县傈僳族贫困乡除东风乡外相继跃过贫困线,但跟我县发达乡镇比还有很大差距,并且,他们的温饱标准还很低,还不十分稳固,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就会再度返贫,因此,继续加傈僳族贫困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巩固温饱成果的一项重大举措,是脱贫致富的前提。

一是要保质保量地搞好本地的基础设施,特别是水利、交通、通讯、电网改造等建设项目,改善水电路基础条件,为根本上消除贫困创造条件。

二是改善生态环境,创造脱贫和可持续

发展条件,使傈僳族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上一个新台阶。

三是进一步发挥科技扶贫作用,振兴贫困地区经济。

实现脱贫致富的关键还是依靠科技经济开发和智力开发并举,治穷与治愚相结合,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依靠科技脱贫。

(四)实施优先开发人力资源战略。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傈僳族贫困人口是一个弱势群体,素质性贫困在各种致贫因素中所占地位越来越突出,一方面,贫困人口素质较低,在经济机会的竞争中处于劣势,这直接影响到收入增加;另一方面贫困人口的收入低下和机会缺乏,又使他们很难有效的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

要打破这种人力资本“瓶颈”制约而造成的贫困的恶性循环必须对贫困人口进行综合素质改造。

第一,明确规定扶贫资金用于技能培训不得低于一定比例;第二,积极促进贫困地区劳动力流动;第三,在贫困地区大力培养经济带头人,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五)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几年来,我县僳僳族的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扶贫开发取得了可喜成绩。

但是,也不难看到,近年来,尽管投入力度越来越大,解决温饱的速度却越来越慢,而且已经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基础不稳,很多是靠短期项目突击上去的,虽然生产条件有所改变,但环境条件及相应的基础条件没有根本改善,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温饱是相当脆弱的。

尤其是扶贫攻坚的决战时期和稳定解决温饱时期,生态环境与解决温饱的矛盾更加突出。

近年来的洪灾、旱灾,冰雹灾就使大量人口返贫致贫。

通过调查,凡是生态建设比较红的地方;灾情就相对小一些,返贫致贫人口也少一些,凡是生态环境严重的地方,返贫致贫人口也多一些。

因此,要把侧重解决面上、长远问题的生态建设与侧重于解决点上,眼前问题的扶贫开发有机的结合起来,巩固贫困入口的温饱成果,改善贫困人口的生存条件,进而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贫困户走向市场,过上富裕生活,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要加快贫困山区退耕还林还草和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进程;二要大力推进沼气、太阳能、节能灶、“秸秆氨化等能源项目建设,改善能源结构,减少对森林的破坏;三要增加对温饱村和特困村安居工程建设力度。

(六)紧紧围绕发展这个中心,实施产业化扶贫。

为提高傈僳族地区扶贫开发质量和整体水平,立足优势资源开发,走产业化扶贫之路,在方式上,我县主要“龙头+基地+农户”的产业开发模式。

要集中领导、集中项目、集中精力进行建设。

一是坚持“自愿、有偿、规范”的原则,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基地建设。

山地、空闲地以核桃、花椒、药材、荔枝、芒果、龙眼为主,田地以魔芋、苦良姜、甘蔗为主的产业基地;二是发展畜牧业,利用山区地域宽、草场较丰富的优势,进行品种改良,提高繁殖率、出栏率,从而提高商品率。

三是通过小额信贷,培育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大龙头带动大产业。

产业化扶贫的关键是“龙头“,龙头活,则产业兴,自2002年以来,累计投放信贷扶贫资金3500万元扶持龙头企业,每个龙头企业,一头连着基地辐射千家万户,一头连着市场销往四面八方;四是围绕产业化基地建设,狠抓实用技术的推广普及,提高产业开发的质量和水平;五是开展绝对帮扶,部门联动,到村入户,形成了产业化扶贫的合力,推动产业化扶贫。

(七)摸索零星插花易地扶贫开发模式,使就地脱贫无望的傈僳族群众脱贫致富。

多年来的易地扶贫开发以县内集中搬迁安置为主,经过92年至今八期的易地搬迁,转移贫困户1278户5678人,其中傈僳族95户382人。

搬迁群众经过2—4年的艰苦创业,使人均占有基本农田从原来的0.69亩上升到1.0亩;人均有粮、人均纯收入从原来的289公斤、444元提高到312公斤、678元,已基本实现脱贫。

现在,热区比较容易开发的区域已经很少,随着金沙江梯级电站的建设,搬迁地将逐步减少,因此,只有启用乡内易地小集中插花安置易地扶贫方式,才能使就地脱贫无望的傈僳族群众脱贫致富。

做法上,一是政府作媒,牵线搭桥插花安置。

利用农村闲置的农房、生产资料进行搬迁安置,以乡(镇)为单位,组织专人在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村对弃农经商、农转非迁出及其他无力经营责任田的农户进行调查摸底,登记造册,以掌握安置容量。

在此基础上,由政府作媒,牵线搭桥,安置搬迁对象,并由接受搬迁户的村办理土地、山林调整和转包合同,保证搬迁户不低于当地人均水平的生产资料。

这种安置模式,不仅为迁出户解决了农村房屋无人居住,生产资料无人经营的问题和每年必须上交国家的税费,而且为其出售闲置房屋;得以一定收入同时还使搬迁户否再重新占地建房,为他们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使他们有时间、有精力发展农业生产,取得一举多得的效果。

二是能人进镇,贫困户下坪,梯级安置。

结合城镇建设,鼓励居住在海拔位置较低,生产、生活条件相对好、有经济头脑的能人搬进城镇,从事第三产业,利用他们搬迁后的空房、土地,接纳安置傈僳族贫困户,相对扩大了安置空间。

(八)实施科教兴农策略。

目前,僳僳族群众的个人素质较低,观念落后,文盲率高,谋生能力差,通过多年的扶贫,虽然这些人口的温饱问题能得到解决,要想谋求发展,提高他们的素质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没有这一条,他们无论依据什么措施走出贫困,他们最终依然会在商品社会的大潮中再度反贫。

我们扶贫的任务,如果只盯着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这是缺乏远见的,只有以人为本,着眼于人的自身素质的提高,才是脱贫的本质目的。

因此,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加强科技教育是必由之路。

一是在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生产环节上,用先进实用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撑

点,通过科技教育,技术培训,使每户中的主要劳动力必须掌握一门实用技术,由其带领全家进行适合市场需要的商品生产,逐步脱贫步入小康;二是重视贫困村的教育问题,通过寄宿制及集中教学办学方式切实为他们解决子女就学困难,教学质量差的问题;三是推广规范农业栽培实用技术,不断提高粮食产量,确保粮食自给有余。

(九)抓傈僳族地区扶贫难点,进行温饱村、安居工程建设。

针对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尚未解决温饱的东风乡列人民族特困乡给予扶持。

对贫困村,本着夯实基础,保温饱,求发展的奋斗目标,一是进行整村推进,使全村整体稳固解决温饱;二是进行安居工程建设,改变贫困面貌,改善居住环境,改善居住环境,增强他们自身脱贫动力。

(十)转变观念,加大劳务输出力度。

劳务输出既有利于迅速增加农民收入,又有利于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改变落后的思想观舆念。

外出一个人,致富一家人,带富一片人,“一人去赚钱,家里不缺油和盐”,东风乡一户出去一人所赚的钱远远高于在家人一年的收入。

因此,劳务输出是傈僳族地区的一种成本低、效益高的扶贫方式。

一是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大培训力度,使每位输出的劳动力都有一技之长;二是要健全组织,配套人员,县乡两级都要建立劳务输出领导组织,不仅要有领导过问,而且要有人办事、有钱办事;三是要完善档案编织网络,做到每个劳力“在家有登记,就业有培训,输出有合同,走后有服务";四是要及时帮助解决拖欠工资、安全得不到保障等突出问题,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十一)不断地培养群众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争取向上的奋发精神。

群众是项目最终的受益者,也是项目的管理者,.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把所有项目的资金来源及投向、承建单位、承包单位等简要向群众作宣传。

从一开始,使群众有一种当家作主的氛围,使他们不但成为.项目的受益.者;更重要的是成为项目的参与者和监督者,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了向上的奋发精神。

项目的实施坚持“国家补助为辅’,自力更生为主”的原则,克服了群众“等、靠、要、观、望”的依赖思想。

一是用典型事例教育感化群众,最终感到只有靠自己才能重建家园,才能脱贫致富;二是把国家的扶贫政策宣传到每家每户,把项目资金投晌作个剖析,使群众充分认识到,国家只能在困难的时候拉一把,扶一把,不可以包一辈子,群众心中有了底,感觉到自己如断奶的孩

子,今后的路,在自己脚下,只有靠自己去铺就才有希望,才能为儿孙后代撑起百年家业。

傈僳族地区的扶贫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支持和参与,面对扶贫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要充分认识傈僳族地区扶贫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继续加强扶贫工作的投入力度。

以贫困村为主战场,做好2l世纪扶贫工作的村级规划。

采取造血型扶贫方式,一个村一个村地去调查研究,打破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制订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和措施,整村推进,动真情、扶真贫。

以解决贫困重点难点为持续发展之路。

增强自身发展、自我改造、自我积累的能力,实行开发式扶贫方针,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脱贫致富目标。

索引

永胜县政府工作报告统计局统计年鉴

永胜县县委工作报告县民宗局工作报告

永胜县扶贫办工作总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