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补习学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32469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60.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补习学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考补习学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考补习学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考补习学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考补习学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补习学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

《考补习学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补习学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补习学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

考补习学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

2018届补习学校月考历史试卷

本试卷共两道大题答题,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满分60分,每小题2分。

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中说: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作者旨在强调

A.北朝统治政策缺乏稳定性B.北魏因改革成为了强大帝国

C.隋唐统治重创了士族势力D.孝文帝改革有重大历史进步性

2.“华表”源于尧舜时期的“谤木”。

相传尧舜时于交通要道竖立木牌,让人民在上面写谏言。

《淮南子·主术训》记载:

“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

”夏朝中期“谤木”的设置地点由交通要道移至宫室之旁。

“谤木”几经变化,逐渐演变成为“华表”,明永乐年间建于天安门,其含义也变成“华饰屋之外表”了。

由“谤木”到“华表”的演变见证了

A.直谏臣民的减少B.专制统治的加强C.交通工具的发展D.工艺美术的进步

3.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克里斯提尼重新划定以地域为基础的10个行政部落代替原先的4个血缘部落。

这两个措施共同的进步意义是

A.打击了贵族势力B.加强了中央集权C.开启了官僚政治D.缓和了社会矛盾

4.“在共和国晚期,特别是在罗马帝国时期,司法者……建立起一项原则,即被告在被确认犯罪之前是无罪的,被告有权利在法庭的法官面前同原告对质。

”这项“原则”(  )

A.推动了罗马法由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B.确保了罗马境内居民权利的平等

C.反映出民主是罗马法精神的本质内涵D.体现出古罗马司法追求公平公正

5.“唐、宋之间仅相隔短短半个世纪的分裂,已成为中国以后历史的模式。

国家再也没有像在汉朝崩溃以后那样,经历长达数世纪的混乱局面。

其原因是,自唐朝起,中国文明规模巨大,根深蒂固,不可能形成长期分裂的状态。

……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

有句古话说道:

‘犹如一个天空不能有两个太阳,中国不能有两个国家或两个皇帝。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隋唐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政治基础

B.经济的发展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消除了割据的经济基础

C.“大一统”民族心理及对稳定的孜孜追求使分裂局面不能长久

D.君权神授和专制主义的极端加强对维护国家统一作用巨大

6.清代学者赵翼提到:

“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

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

而明清时则可通过“捐纳”,即向政府交纳钱粮获得做官资格。

以上现象最能体现出

A.冗官现象在古代长期存在B.科举制不断受到现实冲击

C.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着漏洞D.从宋朝官僚政治开始衰落

7.“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遁其有无,官民农商,各安其所而乐其生,夫是以为至治之极”。

与此观点相似的是

A.“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B.“生民在勤,所宝惟谷”

C.“工农商虞本为一体,皆富民之政”D.“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

8.徐中约教授指出:

“近代中国历史的特征并非是一种对西方的被动反应,而是一场中国人应付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他们力图更新并改造国家,使之从一个落后的儒家普世帝国,转变为一个在国际大家庭中拥有正当席位的近代民族国家。

”对该观点理解有误的是

A.强调中国人民奋斗的主动性B.认为中国与世界是相互联系的

C.中国已经摆脱儒家思想束缚D.中华民族在应对挑战中逐步觉醒

9.蒋廷黻(1895—1965)在《半新不旧是不中用的》一文中指出“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理由是我们的落伍……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

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

”这反映了作者

A.寻求解读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理由B.探索近代中国挽救民族危机的正确途径

C.论证民族国家应从战争中学会战争D.强调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历史中的地位

10.下列史料与史论对应正确的是

史  料

史  论

A

宋代“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

商业税成为宋代财政收入主要来源

B

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

近代中国人崇洋媚外心理普遍

C

同声与洋教为仇,势不两立

义和团运动排斥西方宗教

D

炼钢何惜相思树,一寸相思一寸钢

计划经济导致生态环境破坏

11.“举中国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

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

”(曾国藩《讨粤匪檄》)这从侧面反映了

A.列强侵略给中国带来了严重危害B.太平天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

C.曾国藩兴办洋务以实现富国强兵D.太平天国农民的愚昧无知和落后

12.《药》发表于1919年4月。

在小说中,鲁迅着力刻画了民众对辛亥革命的无知。

革命者夏瑜的牺牲成为人们闲聊的话题,无论是年轻的“二十多岁”、“驼背少爷”,还是年长的“花白胡子”都对夏瑜在狱中的正义之举表现出鄙夷,为夏瑜被狱卒打嘴而喝彩。

作者这样刻画人物的最主要用意在于

A.号召广泛深刻的思想解放B.揭露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

C.抨击反动统治的白色恐怖D.要求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

13.1918年,陈独秀在《新青年》发文,痛骂义和团:

“我国民要想除去现在及将来国耻的纪念碑,必须要叫义和拳不再发生……”1924年,陈独秀却在《向导》中高度赞扬义和团:

“还幸亏有‘野蛮’的义和团少数人,保全了中国民族史上的一部荣誉”。

造成陈独秀对义和团运动认识差距巨大的原因不包含

A.事件性质变化B.时代背景变化C.作者立场变化D.主观动机变化

14.抗战胜利后,重庆政协制定的宪法提到:

“中华民国人民,无分男女、宗教、种族、阶级、党派,在法律上一律平等。

依据省县自治通则,制定省自治法……全国陆海空军,须超出于个人、地域及党派关系以外,效忠国家,爱护人民……任何党派及个人,不得以武装力量为政争之工具。

”这体现的原则是

A.民主共和、地方自治、党政分离B.民主共和、分权制衡、党政军分离

C.人人平等、分权制衡、党政分离D.人人平等、地方自治、党政军分离

15.2010年8月13日,浙江省下达《浙江省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规程(试行)》通知,标志着该省在全国率先推广“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

这个模式被学术界形容为“三权”分立,它在村支部的领导权、村委会的行政权之外,另设立村务监督委员会,以监督村干部执行村务。

对于上述事实,最恰当的表述

A.制约和监督政府权力的有效形式B.完善基层村民自治制度的积极探索

C.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深刻实践D.拓宽民意反映渠道的最新尝试

16.读图,当今中国“吃”文化如此备受关注,是因为

①中国餐饮文化及其丰富②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③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④“吃”可以感受不同民族、地域的风情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17.有学者认为,“地方主义不为国家效劳,还在面临外来威胁时造成了地区间的争夺,使得国家衰落。

……改变这种困境的是1937年后日本的全面入侵。

民族主义被赋予了一种具体而又明确的内涵。

”该学者试图提出的主要观点是

A.地方主义是造成国家衰落的主要原因B.帝国主义侵略加剧地区间对抗

C.全民族抗战促进了中央与地方的整合D.近代民族主义的观念开始形成

18.1944年7月4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论美国国庆日》,称美国为“资本主义世界最典型的民主国”,“与社会主义苏联成为民主世界的双壁”,“民主的美国已经有了它的同伴……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和其它民主势力。

我们共产党人现在所进行的工作是华盛顿、杰斐逊、林肯等早已在美国进行了的工作”。

这表明

A.中国借此表达民主建国的诉求B.民主成为反法西斯同盟的旗帜

C.民主体制促成了中美两国结盟D.中国仿效美国建立了民主体制

19.1987年2月,部分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发表了《自由返乡运动宣言》。

5月10日母亲节,一些老兵穿着写有“想家”两个大字的T恤衫走上街头。

不久,老兵合唱团在一次集会上演唱《母亲您在何方?

》,台上台下的老兵哭成一片。

这反映了

A“一国两制”构想得到台湾同胞的普遍认同B.台胞期盼当局尽快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

C.海峡两岸业已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D.港澳回归为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奠定基础

20.2014年7月15日金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发表《福塔莱萨宣言》宣布,金砖国家开发银行成立,初始资本为1000亿美元,由5个创始成员平均出资,总部设在中国上海。

这一事件对中国而言

A.标志着从不结盟到结盟外交的转变  B.意味着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位的巩固

C.淡化与联合国主要经济机构的联系D.符合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战略

21.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

“中世纪后期,十分重要的香料贸易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关键问题是,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垄断香料贸易引起了其他欧洲人极大的不满,他们热切地寻找能直接抵达东方的途径,以分享这笔厚利。

”由此可见,地理大发现的现实原因是(  )

A.西欧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B.欧洲对东方商品的渴求

C.垄断贸易引发激烈的商业竞争D.奥斯曼帝国隔断东西方主要商路

22.很久以来,糖在欧洲只是作为药用并被视为一种舶来奢侈品,直到美洲被发现后,欧洲人在加勒比海地区大量种植甘蔗并加工制糖,这种情况才得以改变。

由此推断在下表中,英国人均糖消费量与欧洲其他国家相比呈现明显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新航路开辟之初英国率先进行殖民掠夺活动

B.英国逐步控制了海上霸权从而占据贸易优势

C.圈地运动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D.工业革命的完成促使英国的生产力飞速提高

23.有学者指出:

“从18世纪70—80年代起,一直到19世纪30年代……英国出现了这样一幅奇特的景象:

保守主义的政治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同行。

”对这一时期英国“保守主义政治”的特征理解正确的是

A.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开始确立B.选举中的高额财产限制被打破

C.议会开始成为国家权力中心D.工业资产阶级未能充分参与国家政权

24.有学者认为:

1787年美国宪法是原则和妥协的产物。

下列1787年美国宪法内容中属于“妥协”表现的有(  )

①实行联邦制,各州拥有一定的独立性 ②参议员每州都是2名 

③总统由选举产生 ④允许保留奴隶制度

A.①②B.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25.《从曼彻斯特到硅谷》中这样写道:

“英国→西欧:

比利时、法国→中欧:

德国(包括奥地利)→东欧:

俄国→日本。

与法德同时的还有美国,这样的一条工业化浪潮扩散的路线是颇堪玩味的……为什么不是美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呢?

难道比利牛斯山太高了吗?

但阿尔卑

斯山并不低。

为什么工业化浪潮不是在法国之后穿过地中海而席卷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呢?

是地中海太宽了吗?

果真如此,那么大工业为什么又能横渡大西洋而到北美生根开花?

”这段话的含义是(  )

A.地理位置影响工业革命的传播B.工业革命沿主要贸易线路蔓延

C.工业革命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D.代议制民主是工业革命的前提

26学者李述森在一篇文章中论述道:

“俄罗斯传统的核心是民族主义,是强国的诉求。

要强国就必须大力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

为了在短时间内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以强制措施将全体居民控制起来,特别是要控制农业,榨取农业。

”材料论及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赫鲁晓夫改革D.斯大林体制

27.柏克在《法国革命论》指出:

“1793年末,几乎全法国的教堂都被关闭或改成了‘理性庙’;行政命令各色人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金融投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