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全集.docx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全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全集.docx(8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全集
第一单元:
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单元教材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主要特点有: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单元教学要求:
1. 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 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 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 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 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
约4课时
第一课时 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
课本P1、2,例1
教学目标:
1. 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 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
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
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 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
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 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
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 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
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 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 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
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
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3. 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 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 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来年感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 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
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
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设计意图]:
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练习,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你想说什么?
五、随堂练习
六、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课本P3,例2,练习一1、2、3。
教学目标:
1. 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
(限整厘米)
2. 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 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尺子、图钉、纸条等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1. 上一节课我们都知道要统一长度单位,也用了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进行了测量。
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
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2. 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
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设计意图]:
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二、操作活动,建立表象
(一)认识厘米
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
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
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师:
“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
”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
3. 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
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对着几。
4. 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学生活动,同桌交流。
5. 巩固1厘米的表象。
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
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等。
6.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1厘米长的?
让学生去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
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
(二)用厘米量
1. 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物体的长度。
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
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
2. 学生测量纸条。
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
3. 交流反馈。
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
三、巩固深化,实践应用。
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
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
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
教师个别指导。
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
[设计意图]:
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四、课堂总结
五、随堂练习
六、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认识米”和“用米量”
教学内容:
例3和第5页的《做一做》及《练习一》的4—6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限整厘米)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用具:
厘米尺、米尺、卷尺、1米的绳子。
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让学生用米尺黑板的长,学生感到这样量要量很多次,太麻烦了,由此引出米尺。
让学生体会到:
量比较长的物体,用米作单位量比较方便。
二、认识米,用米量。
1.认识米尺。
2.建立1米的表象。
(1)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量出1米的长度建立1米的表象。
(2)说一说哪些物体大概是1米长。
(3)伸开两臂比划一下1米的长度。
(4)闭上眼睛想一想1米的长度。
三、探究厘米和米的关系。
1.量出1米长的绳子。
2.量出1米长的绳子有几厘米。
(1)有的学生用自己的小尺子一次一次地去量。
(2)也可能有学生直接用教师的米尺去量,一下子就看出1米长的绳子是100厘米。
三、活动体验,巩固加深。
1.第5页的《做一做》
2.《练习一》的第4—6题。
四、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认识线段和画线段
教学内容:
例4及《练习一》的7—10
教学目标:
1.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的两个特征:
直的和可度量的。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操用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刻度尺、各种直的、弯的实物若干,例如:
牙膏盒、药盒、吸管等。
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
一、观察体验、探究新知。
1.认识线段。
(1)感知线段的直。
(2)感知线段的两个端点。
(3)对比练习:
《练习一》的第7题,帮助学生认识线段直的特点。
(4)测量线段的长度。
(在书上测量)
二、画线段。
1.指导画法:
(1)用直尺定好所画线段的两个端点;
(2)用直尺把两个定点连起来。
2.画线段练习:
平面上有三个点,在每两个间画线段,共可以画几条线段?
如果有四个点呢,共可以画几条线段?
在纸上画画看。
三、巩固练习。
《练习一》的8—10
四、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实践活动:
我长高了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
主要包括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等内容。
实践活动:
我长高了,这部分教材结合前面所学的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测量长度的活动。
教材通过让学生互相量身高、步长、臂展以及测量门窗的宽度等实际活动,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
同时,使学生通过对自己身体各部分长度的测量,感受成长的快乐。
在这个活动中,教材还设计了统计的内容,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统计知识的掌握。
单元教学要求:
1. 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单元教学重、难点:
注重学生对两位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笔算的计算过程及方法的理解。
单元课时安排:
1.两位数加一位数………………………………3课时
2.两位数减一位数………………………………5课时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我长高了…………………………………………1课时
第一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
(不进位加法)
教学内容:
课本P8---P10例1、例2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下,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时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初步掌握笔算加法的法则,能熟练的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书写工整的习惯。
教学重点:
1.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 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景导入,激发兴趣
投影出示P8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同学们准备去参观博物馆。
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字信息?
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全班汇报发现。
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
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 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组织教学例1。
学生说想法及理由。
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计算方法。
先尝试写竖式,再讨论总结列竖式应注意的问题。
2.完成P9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计算方法。
3.教学例2。
学生尝试计算,交流算法。
尝试用多种算法计算。
4.完成P10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
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三、练习,实践应用
1. 练习二第1题说说图意,交流算法并汇报。
2.练习二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并板演笔算过程,同时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巩固两位数与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计算,熟练掌握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
教师引导梳理。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
(进位加法)
教学内容:
课本P11---P12例3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100以内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3.能运用数学知识尝试解决问题。
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
教学重点:
1.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进位的方法。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第8页主题图。
问:
二
(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
为什么?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 教学例3。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
2. 汇报各自的计算方法。
3. 3、小结。
今天学的内容有什么特点?
你能给这种算式取个名字吗?
板书课题:
进位加法。
4. 完成练习二第3题学生看图,了解题意,或是摆小棒帮助理解。
再列竖式计算。
学生汇报,并说明计算方法。
5.总结算法。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指名汇报,引导学生总结:
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也可以从十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设计意图]:
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理解算理。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P11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
同桌交流想法。
学生汇报并说明算法。
2.完成P12做一做交流观察到的信息。
学生汇报。
3.完成P13第4题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汇报、订正,指两道题说说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学生能更为熟练地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引导梳理。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P14---P15练习二
教学目标:
1.巩固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加深加法意义的理解,为退位减法的学习做准备。
2.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和创造的气氛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3.引导学生在辨识的练习中体验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挑战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能力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重点:
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比较熟练的进行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提高学生的运算技能。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练习,使学生比较熟练而准确的进行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学习了关于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
你们有哪些收获呢?
指名汇报。
2.总结得真不错。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会有更大的收获。
[设计意图]:
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合作探索,巩固知识。
1.完成第14页练习二第5题。
教师巡视、指导。
做完以后请小朋友在小组内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2.名汇报、并说明计算方法。
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指名回答。
3.完成第14页练习二第6题。
这些计算对吗?
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指名汇报,并说出错误应该如何改正。
4.完成第15页练习二第9题。
教师巡视。
指名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5.完成第14页练习二第7题。
仔细读题,理解题意后完成填表。
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观察表格,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指名汇报。
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6.完成第15页练习二第8题。
有四只小白兔一起上山采蘑菇,现在它们正在为谁采的蘑菇最多而吵闹,你能帮帮它们吗?
7.怎样做才能解决它们的问题?
指名汇报。
8.完成第15页练习二第10题。
请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完成。
教师巡视。
指名汇报。
[设计意图]:
加深理解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学生从知识、方法上进行总结。
四、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
(不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
课本P16、17例1,练习三1---3题。
教学目标: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结合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意义,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主题图。
2.分小组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3.汇报:
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北京赢了?
4.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会解答吗?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学例1.
仔细地观察图。
怎么解决聪聪的问题。
板书算式:
56-22,思考计算方法,在练习本上试算。
小组交流算法。
指名汇报。
2.小结:
先自己归纳,再得出: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设计意图]:
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二、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第19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
选择一道题与同桌交流算法。
汇报结果及算法。
2.完成第20页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3.完成练习三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
汇报、订正观察两道题的区别与联系,在小组内交流发现。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
学生先互相说说再回答: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四、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
(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
课本P18---P19例2、例3
教学目标: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2.通过情景的创设,增强学生的爱国这情。
教学重点:
掌握用笔算方法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并明白其算理。
教学难点:
能运用竖式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小棒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主题图。
聪聪还有一个问题想考考大家:
巴黎比北京少多少票?
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学生回答。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学例2。
A.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思考计算方法。
B.分小组交流想法:
个位上6减8不够减怎么办。
C.汇报各自的计算方法。
D.如不能口算,可以用竖式计算。
E.用摆小棒理解退位的算理。
F.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思考并汇报。
2.教学例3。
出示50-24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你的算法。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
3.小结。
先学生思考计算方法。
分小组交流想法。
并汇报:
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1。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第19页做一做第2题。
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2.完成第20页练习三第5题。
先用小棒摆一摆,再计算。
指名汇报
3.完成练习三第6题。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并说明错误的原因,及怎样改正。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会了什么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
(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P20---P21练习三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与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较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减法。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熟练度和准确度。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的计算和检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图片和题卡
教学过程:
一、总结引入
小朋友们,学习了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减法。
你们有哪些收获呢?
把你的收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指名汇报。
总结得非常好。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
二、巩固练习
1.完成第20页练习三第4题。
请仔细观察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说给同桌的同学听一听。
怎样求还剩多少个?
指名回答。
板书算式:
32-11。
这道题该如何计算呢?
2.完成第20页练习三第3题。
教师巡视。
指名汇报,选一道题说说计算方法。
3.完成第21页练习三第9题。
教师巡视。
指名汇报。
4.完成第21页练习三第7题。
同桌两个同学与相说一说下面各题差的十位上是几?
你是怎样想的?
5.第22页练习三第10题。
仔细观察,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指名汇报。
怎样求雨伞多少钱一把?
独立完成后和同桌交流一下计算方法。
指名汇报,并说明算法。
5.第22页练习三第11题。
先自己独立完成,完成后从加法和减法中各选一道题在小组内说说计算的方法。
指名汇报、订正。
三、强化练习
1.完成第21页练习三第8题。
有3只母鸡带着自己的孩子出来找吃的东西。
可三家的小鸡混到了一起。
你能帮助鸡妈妈找到自己的孩子吗?
教师巡视。
指名汇报、订正、评比。
2.完成第22页练习三第12题。
教师巡视。
指名汇报,并说明填法。
3.完成第22页练习三第13题。
看了表以后,你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
和小组的同学交流。
指名汇报。
选择两个你喜欢的问题列式算一算。
同桌的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并说说计算的方法。
。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第七课时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
教学内容:
课本P23例4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学习用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问题。
2.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学生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生学会用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问题。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主题图。
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