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十三五.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324206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5.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十三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十三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十三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十三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十三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十三五.docx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十三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十三五.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十三五.docx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十三五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十三五”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2016-2020年)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2017年1月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十三五”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2016-2020年)

 

收集资料截止时间:

2015年8月30日

编制时间:

2015年8月-2016年8月

规划基准年:

2015年

规划期:

2016-2020年

领导小组:

技术指导:

技术总编:

编制小组:

规划编制单位:

黔西南州国土资源局

技术协作单位:

贵州省地矿局一〇九地质大队

规划提交时间:

2017年1月

目录

总则1

(一)规划依据1

(二)规划期限2

(三)规划范围2

一、地质灾害现状与形势3

(一)地质灾害现状3

(二)上一轮规划执行情况3

(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展4

(四)面临的形势6

二、“十三五”地质灾害防治总体思路8

(一)指导思想8

(二)基本原则8

(三)规划目标9

(四)工作任务10

(五)主要指标10

三、地质灾害易发分区及防治分区11

(一)地质灾害易发分区11

(二)、地质灾害防治分区12

四、综合防治工作部署13

(一)地质灾害调查勘查与风险评价。

13

(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13

(三)地质灾害综合防治14

(四)应急救援体系及应急处置工程15

(五)全州地质灾害应急中心建立及运行16

(六)建立地质灾害警示教育基地16

五、地质灾害防治科学技术研究16

(一)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管控研究16

(二)地质灾害监测与气象风险实时预警预报研究17

(三)典型地质灾害数字模拟研究17

六、经费估算与效益评估17

(一)经费依据17

(二)经费估算内容18

2、监测预警体系18

(三)经费筹措19

(四)效益评估20

七、保障措施20

(一)政策保障20

(二)组织保障21

(三)技术保障21

(四)经费保障22

附则22

总则

为“十三五”期间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顺利实施,健全地质灾害防治体系,科学合理规划全州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调查评价、监测预警工作,最大限度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的不利影响,保障受威胁群众生命及财产安全。

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贵州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意见》、《贵州省“十三五”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规划》、《贵州省地质灾害三年综合治理行动计划(2015-2017年)》《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相关文件,结合全州地质灾害基本情况及发展趋势,全面提升全州地质灾害管理和决策水平,最大限度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确保“十三五”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落到实处促进全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特编制《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十三五”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一)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1997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1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007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9年)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2003年)

《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2006年)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2006年)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2011年)

《贵州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2007年)

《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部门工作责任制度》(2015年)

《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计划纲要》(2016年)

《贵州省地质灾害三年综合治理行动计划(2015-2017年)》

(二)规划期限

《规划》基期年为2015年,规划年限为2016-2020年,规划资料收集时间截止2015年8月。

(三)规划范围

1、《规划》范围适用于全州所辖兴义市、义龙试验区、普安县、晴隆县、兴仁县、贞丰县、望谟县、安龙县、册亨县共7县1市1区。

2、《规划》所指的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不稳定斜坡、泥石流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一、地质灾害现状与形势

(一)地质灾害现状

截止到2015年12月31日,全州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316处。

威胁村(居)民24953户计134798人,潜在经济损失298398万元。

其中:

主要以自然因素为主,为1113处,占84.57%;人为因素诱发的203处,占15.43%。

地质灾害隐患以小型为主:

为943处,占71.66%;中型336处,占25.53%;大型(威胁人口500-1000人)28处,占2.13%;特大型(威胁人口1000人以上)9处,占0.68%。

全州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情况统计表

县(市、区)

总数

险情分级

成因

备注

特大型

大型

中型

小型

自然

人为

 

兴义市

227

0

2

48

177

170

57

 

义龙试验区

63

0

1

5

57

61

2

 

兴仁县

177

1

8

42

126

144

33

 

普安县

192

0

7

85

100

165

27

 

晴隆县

173

3

5

63

102

171

2

 

安龙县

128

0

3

14

111

100

28

 

望谟县

144

0

1

20

123

142

2

 

贞丰县

141

4

1

50

86

55

86

 

册亨县

71

1

0

9

61

71

0

 

合计

1316

9

28

336

943

1079

237

 

(二)上一轮规划执行情况

“十二五”期间,全州地灾灾害防治工作按照统一安排,结合工作实际,基本完成了上一轮规划的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如期完成全州重点地区重大地灾灾害隐患点详细调查;二是建立了覆盖全州地灾灾害隐患点的群测群防监测体系,每个地质灾害隐患点选定地质灾害监测员,并落实了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经费;三是采取电视、广播、短信等方式及时发布地灾预报预警信息,会同气象部门发布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并及时转发省级预报预警信息;四是成立了州、县(市、区)级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五是2011年以来,每年都有按照上一轮规划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培训,组织应急演练,增强人民群众防灾减灾意识。

由于地质灾害具隐蔽性强、突发性强和破坏性强的特点,特别当前,极端气候频发,且随着全州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建设步伐加快,具体实施搬迁避让和治理工程项目时,与上轮规划衔接不够紧密,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对危急危重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先期进行综合治理。

对《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十三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中安排部署的地质灾害隐患实施搬迁避让和工程治理工作做了适当调整。

上轮规划中未实施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也将作为“十三五”时期全州综合治理项目继续实施。

(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展

“十二五”期间,根据贵州省人民政府、贵州省国土资源厅的统一部署,黔西南州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及《贵州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全州财政共投入资金24378万元。

州级有关部门按照法律法规和规划要求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加强组织协调监督管理,履行相关防灾减灾职能,最大限度减轻了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防灾减灾效果显著。

1、法规政策逐步完善

在《贵州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贵州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办法》、《地质灾害防治基金管理暂行办法》、《贵州省地质灾害责任认定办法》和《贵州省矿山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政策的基础上,先后制定并下发了《黔西南州矿山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管理暂行办法》和《黔西南州地质灾害防治部门工作责任制度》。

2、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得到普及

至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网络,广泛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地质灾害应急处置等方面的知识宣传。

一是充分利用“4.22”世界地球日,“5.12”防灾减灾日开展系列宣传活动。

组织宣传国务院2004年3月1日开始实施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2007年施行的《贵州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等相关法规。

二是黔西南州国土资源局以技术单位为技术支撑,主动推进“五到位”“十有县”“高标准十有县”的宣传培训活动,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和讲座。

三是在2014年汛期以前进行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对50人以上的地灾隐患进行全覆盖演练,而在2015年汛期以前对所有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了全覆盖演练。

通过以上工作,普及了全州人民的地质环境保护知识,提高了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夯实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防治基础,使全州地质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走上依法依规的高标准防治轨道。

3、建立地质灾害防治组织体系

依托全州建立的地质灾害隐患监测点,组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形成了监督管理体系、群测群防体系、快速反应体系等一整套组织管理体系。

一是在技术支撑单位专业人员指导下建立并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组织→乡镇村落实→群众参与,由上至下的群测群防体系。

二是对于突发性地质灾害,形成了以各级人民政府为指挥核心,基层快报、专业队伍快速出击的快速反应体系。

三是按省人民政府和省国土资源厅的要求,抓紧落实成立地州级、县(市、区)级“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

每个地质灾害隐患点明确专门责任人,专人监测,明确各级政府党政主要负责人为本行政区域的第一责任人,实行党政主要负责人同责制度,落实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责任追究制度。

4、地质环境管理与群测群防体系逐步完善

在贵州省国土资源厅和黔西南州州委、州政府的领导和部署下,全州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充分发挥地质环境管理职能,依托县(市、区)乡、镇建立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组织体系。

各级人民政府印发了《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地质灾害应急演练预案》等,实行州领导包县,县领导包乡(镇、办事处),乡(镇、办事处)领导包村(社)、村(社)领导包组,以群测群防体系建设为重点,积极开展汛期前排查、汛期检查、汛期核查,及时将新增隐患点纳入防治体系,对全县地质灾害隐患点全部纳入群测群防监测网络,发放明白卡、设立警示牌、指定责任人、制定撤退路线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5、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效果明显

(1)2000-2007年,全州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国土资源部统一部署,开展全州各县(市、区)地质灾害区划工作,并提交了成果报告,初步建成了地质灾害隐患点数据库。

(2)2007-2014年,全州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国土资源部门,根据省人民政府的统一安排,开展《贵州省重点地区重大地质灾害隐患详细调查》,提交了全州各县(市、区)地质灾害详查报告。

对地质灾害隐患点数据库进行更新升级。

(3)按国家相关规定,实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积极申报项目或各级政府筹资对险情和危险性较大的地灾隐患进行综合治理,力求从根本上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4)到2015年12月止,全州向上级申请中央立项资金1800万元,省级立项资金19444万元,消除地灾隐患25处;应急资金180万元,消除地灾隐患2处;学校地质灾害治理专项资金2560万元,消除地灾隐患8处。

地质灾害治理专项资金394万元,消除地灾隐患2处。

到目前为止,共消除地灾隐患37处。

(四)面临的形势

从全州宏观经济发展的形势看,规划期内国民经济将保持持续、快速、健康有序增长,城市化进程将会进一步加快。

为实现全州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宏观目标,对地质灾害防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通过多年来各级政府及国土资源职能部门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绩,对一批重大地质灾害实施了勘查、监测和治理,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工作经验。

随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大规模、高速的建设不断的深入给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将给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面临新的形势与挑战。

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机理、现状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分布规律,结合城镇与基础设施建设、土地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综合分析,预测未来一段时期内全州地质灾害发展趋势为:

1、地质环境条件诱发地质灾害发展趋势

黔西南州总体呈西北高、东南底地貌,境内地势起伏大、山高坡陡、沟多谷深的高原山地。

岩石主要以碎屑岩为主,碳酸盐为辅,硬夹软、软夹硬岩组的岩层广泛分布。

再加之降雨集中频繁等自然条件,隐患点数量呈动态变化,虽然经过综合治理核销了许多,由于地质灾害具有隐蔽性、突发性、破坏性和动态变化的特点,很多地质灾害往往存在猝不及防、防不胜防。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极端气候发生频繁,雪凝、暴雨、持续降雨或干旱诱发地质灾害呈多发态势。

2、人类工程活动加剧地质灾害发生

“十三五”时期是黔西南州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的决胜阶段,全州将大力实施大扶贫、大旅游、大健康、大数据“四大战略行动”,成为贵州省“科学发展试验区、现代产业集聚区、创新扶贫示范区、生态文明先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三五”时期将陆续上马一批重点工程项目,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人类工程活动不断加剧叠加、强降雨等因素,地质灾害仍将呈现高发、频发和突发态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面临形势依然严峻。

3、地质灾害防治存在问题

地灾隐患点多面广,防治难度较大。

全州地质地理条件特殊,地质环境脆弱,地质灾害易发多发,地质灾害隐患点多面广,同时受调查精度、准度的影响,除已发现的1316处隐患点外,仍可能还有隐患点未被查出,其隐蔽性强,防范难度较大。

经费投入能力不足,综合防治困难。

虽然近年来我省、全州地质灾害防治经费投入较大,但地质灾害隐患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防灾工作面临着巨大压力。

全州1316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平均按200万元/点测算,综合防治经费约27亿元,按现在的资金投入计划。

至少要15-20年才能消除现状地质灾害隐患。

另外,全州各级政府虽然有专门用于地质灾害防治的资金专户,但资金有限,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进展难以有序推进。

 

二、“十三五”地质灾害防治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省委十一届四次、五次、六次全会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认真落实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提出的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以“决战贫困、提速赶超、同步小康”统领全局,突出实施大扶贫、大数据、大旅游、大健康四大战略行动.以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为根本,科学部署、突出重点、整体推进;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导向,重点解决黔西南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突出问题,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全州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同步小康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二)基本原则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

政府在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的同时,更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发挥企业和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建立多元化的投资和有效的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的补偿机制。

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

把“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作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按“保民生、促发展”的要求,将工作重点放在对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建设安全构成直接或潜在威胁的区域,最大限度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危害。

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综合考虑不同地区地质灾害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结合全州“十三五”经济社会建设布局,实行全州统筹规划。

服务全州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发展战略,有计划地分批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全面推进,突出重点。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既要全面推进,又需要有所侧重。

在整体提升减灾防灾能力的同时,做好受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的居民聚集地、重要基础设施、重大建设项目以及国家、省、州级生态环境和地质遗迹保护区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防治结合,经济高效。

地质灾害防治资金投入须精打细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治,要遵循厉行节约、讲求实效的方针,把避让预防与工程治理有机地结合起来,用最少的费用获取最大防治效益。

科技创新,推动发展。

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机制,引导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各参与方,更加重视科研工作,有针对性地运用新理论,研究新情况,适时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通过创新促进科技进步,促进防灾减灾能力的整体提升。

有机衔接,协调共进。

地质灾害防治应与生态文明建设、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城镇化进程等工作相互衔接、有机结合,综合采用工程和非工程措施防治地质灾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环境地质保障,促进产业化发展。

(三)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

“十三五”期间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基本国策,全面落实《黔西南州地质灾害防治部门工作责任制度》,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坚持以人为本。

构建政府主导、分级负责、部门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治工作新格局,形成各部门“主动查、主动防、主动治”的新常态,基本解决地质灾害防治体系薄弱环节的突出问题。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多渠道积极筹集资金,通过分期分批、分轻重缓急实施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工程,基本消除全州人口密集区、旅游风景区、学校等重点地区的危重地质灾害隐患威胁,最大限度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通过本规划的实施,提升全州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质量,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使全州地质灾害明显减少17%以上,有效监控地质灾害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近期目标(2016—2017年)

建全地质灾害防治规章制度、监督管理体系和经费投入机制;完善和运行群测群防监测网络,落实分级管理责任,确保每一处地质灾害隐患落实责任主体和责任人;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严格遵守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制度,进一步完善、规范评估工作及市场行为。

以省政府“三年行动”计划为依托,多渠道积极筹集资金,通过分期分批、分轻重缓急实施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工程,达到中心城区、人口密集区、旅游风景区、学校不受地质灾害威胁。

3、中远期目标(2018—2020年)

在近期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地质灾害专项调查、勘查及风险评价,并进行有效的综合治理。

为全州“十三五”的经济建设、规划服务。

通过本规划的实施,全面提升全州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质量,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使全州地质灾害明显减少,有效监控地质灾害的发生。

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四)工作任务

开展全州地质灾害调查勘查与风险评价、矿山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继续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提升地质灾害应急能力;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宣传,组织应急演练;实施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工程和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科学技术研究,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科技水平。

(五)主要指标

约束性指标:

全州1316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群测群防监测;1年1次州级应急处置演练;41处地质灾害搬迁避让工程;107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

8—10处重点地区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勘查研究;全州矿山地质灾害调查评价。

预期性指标:

建立健全全州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预报;常态化地质灾害防治排查、巡查、复查的“三查”工作和防治知识的宣传培训;按要求进行各县(市、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修编;建立5—8个地质灾害自动化监测点;1年1次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培训;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各项任务;配合省部级组织的地质灾害防治科学技术研究。

实施综合治理,到2020年力争现状地质灾害减少17%,即在现状1316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基础上,到2020年减少控制在1120处左右。

三、地质灾害易发分区及防治分区

(一)地质灾害易发分区

根据已发生的地质灾害及隐患点的空间分布特征,结合地质背景及环境地质条件,不利岩土体分布及人为工程活动等致灾要素,将全州划分为高易发区9个、中易发区3个、低易发区5个。

1、地质灾害高易发区(Ⅰ)

主要分布在北部及东部,分别为:

晴隆中营镇-长流乡一带(Ⅰ1)、三板桥镇-罐子窑镇-白沙乡-普安县城-江西坡镇-晴隆大厂镇一带(Ⅰ2)、北盘江镇-百德镇-下山镇-潘家庄-楼下镇一带(Ⅰ3)、中部鲁屯镇-海子镇-戈塘镇-洒雨镇一带(Ⅰ4)、龙山镇-挽澜镇一带(Ⅰ5)、东部鲁容乡-白层镇-鲁贡镇-沙坪镇-乐园镇一带(Ⅰ6)、打易镇-坎边乡-新屯镇-望谟县城一带(Ⅰ7)、南部册亨岩架镇-册亨县城-巧马镇一带(Ⅰ8)、西部鲁布革-雄武乡-七舍镇-白碗窑一带(Ⅰ9)的崩塌、滑坡高易发区,总面积为5247.61km2,占全州总面积的31.23%。

2、地质灾害中易发区(Ⅱ)

主要分布于北部、中部及西南部,分别为:

晴隆县龙吟镇-花贡镇-马场乡-沙子镇-壁痕镇-安谷乡-普安青山镇-罗汉乡-地瓜镇一带(Ⅱ1)、大山乡-回龙镇-小屯镇-者相镇-贞丰县城-笃山乡-平乐乡一带(Ⅱ2)、乌沙镇—兴义市城区-敬南镇-三江口镇-洛万乡-仓江镇-泥凼镇-南盘江镇-万峰湖镇沿南盘江流域-望谟油迈乡-蔗香镇一带(Ⅱ3)的滑坡、崩塌中易发区,面积为5910.39km2,占全州总面积的35.17%。

3、地质灾害低易发区(Ⅲ)

主要分布于黔西南州中部及西南部,分别为:

清水河镇-顶效镇-鲁础营回族乡-兴仁县城-巴岭镇-屯脚镇-普坪镇-安龙县城-木咱镇-龙广镇一带(Ⅲ1)、坡妹镇-庆坪镇-威旁乡-冗渡镇一带(Ⅲ2)、石屯镇北部-油迈瑶族乡一带(Ⅲ3)、大观乡-麻山镇-桑郎镇昂武乡-蔗香乡一带(Ⅲ4)、巧马镇西部-坝赖镇-秧坝镇一带(Ⅲ5)的滑坡、崩塌低易发区,低易发区面积为5646.0km2,占全州总面积的33.60%。

(二)、地质灾害防治分区

根据地质灾害易发程度、不同防治重要性的地质灾害比例和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综合确定。

以重点保护对象为基础,遵循“环境条件相似、地质灾害类型相近、易发程度基本相同”的原则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分区。

根据防治分区划分原则,全州地质灾害防治划分为7个重点防治区、4个次重点防治区和2个一般防治区。

1、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A)

7个重点防治区分别是:

晴隆中营镇-长流乡一带(A1)、三板桥镇-罐子窑镇-白沙乡-普安县城-江西坡镇-晴隆大厂镇一带(A2)、北盘江镇-百得镇-下山镇-潘家庄-楼下镇一带(A3)、龙山镇-挽澜镇一带(A4)、东部鲁容乡-白层镇-鲁贡镇-沙坪镇-乐园镇一带(A5)、望谟岜饶乡-打易镇-新屯镇-望谟县城-岩架镇-册亨县城-巧马镇-坡脚乡一带(A6)、兴义市城区-雄武乡-鲁布革镇-三江口镇-仓江镇-南盘江镇-德卧镇一带(A7),总面积7326.50km²,占全州面积43.60%。

重点防治中心城区及远景规划区,风景名胜及旅游开发区,学校、重要交通干线,重大基础设施,主干河流流域及主要村寨人口集中驻地。

一旦发生地质灾害,危害非常严重,因此,该区划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

2、次重点防治区(B)

4个次重点防治区分别是:

晴隆县花贡镇-马场乡-沙子镇-壁痕镇-安谷乡-普安青山镇-罗汉乡-地瓜镇一带(B1)、贞丰者相镇-小屯镇-贞丰县城-安龙笃山乡-平乐乡-兴隆镇一带(B2)、鲁屯镇-海子乡-戈塘镇一带(B3)、望谟石屯镇-大观乡-麻山镇-桑郎镇一带(B4)。

区内地质灾害比较发育,本区总面积4319.95Km2,占全州面积25.71%。

区内分布较重要的集镇,较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