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学实习报告完整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319360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4.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测量学实习报告完整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测量学实习报告完整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测量学实习报告完整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测量学实习报告完整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测量学实习报告完整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测量学实习报告完整版.docx

《测量学实习报告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测量学实习报告完整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测量学实习报告完整版.docx

测量学实习报告完整版

班级:

园林082

组号:

1

组长:

陈超

组员:

高飘、钟莉、彭文娟、周连英、程欣浩

指导教师:

陈英俊

一、前言…………………………………………………………2

1、实习时间…………………………………………………2

2、实习地点…………………………………………………2

3、实习小组信息………………………………………2

4、实习目的及要求……………………………………2

5、实习任务及内容……………………………………2

二、控制测量(闭合导线)………………………………………3

1、控制点布置…………………………………………3

2、闭合导线水准测量(高程控制)……………………3

3、闭合导线距离测量(平面控制)……………………6

4、闭合导线水平角测量(平面控制)…………………8

5、导线坐标计算及展绘……………………………………9

三、碎部测量(测绘地形图)……………………………………11

1、测区概况………………………………………………11

2、外业数据采集………………………………………11

3、内业成图………………………………………………13

4、注意事项……………………………………………………13

四、实习心得………………………………………………………14

1、前言

1、实习时间:

2010年11月29日至2010年12月3日

2、实习地点:

江西省南昌市江西农业大学本部教学区北区

3、实习小组信息:

组别:

江西农业大学园林与艺术学院园林082第1小组

指导老师:

陈英俊

组长:

陈超

组员:

高飘、钟莉、彭文娟、周连英、程欣浩

组员分工:

选点与跑尺:

陈超、程欣浩

观测与读数:

周连英、彭文娟

记录与计算:

钟莉、高飘

描点与绘图:

高飘

4、实习目的及要求:

巩固和强化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训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综合应用测量知识的能力;进一步熟练掌握水准仪、经纬仪、皮尺的的使用方法、提高野外测量、内业计算、地形绘图的技能;掌握大比例尺数字测图的全过程;培养一丝不苟的测绘技术工作态度、培养吃苦耐劳、团结友爱、集体协作的精神。

5、实习任务及内容:

5.1任务:

1)小区域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

在江西省南昌市江西农业大学本部教学区北区,通过5天的地形图测绘实习,取得6~7个控制点数据,并进一步根据得到的数据完成一幅实际大小为150*200m,比例尺为1:

500,图纸为3*4(每格10cm),A点坐标为(500,500,50),高程数据不少于20个的地形图。

2)完成一份实习报告册。

5.2内容:

1)周一上午——领取仪器

2)周一上午——闭合导线控制点选取

3)周一下午——闭合导线水准测量(高程控制)

4)周二全天——闭合导线水平角距离测量(平面控制)

5)周三上午——展绘控制点,检查控制点成果

6)周三、四——碎部测量

7)周五上午——清绘图纸,完成实习报告

8)周五下午——归还仪器

二、控制测量(闭合导线)

1、控制点布置:

本实习控制点布设形式为闭合导线,导线位于农大本部教学区北区,点号连接为A—B—C—D—E—F—G—A,边长均在30~100m所使用的仪器有DS3水准仪、DJ6经纬仪,罗盘仪。

具体的技术要求如下表:

等级

导线长

平均边长

(m)

每边测距中误差

测角中误差

水平角测回数

导线全长闭合差

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

——

30~100

——

——

1

±

40

1/2000

2、闭合导线水准测量(高程控制):

2.1观测路线:

位于农大本部教学区北区,点号连接为A—B—C—D—E—F—G—A

2.2观测方法:

1)安置整平仪器,照准后尺黑面,依次读取上、下丝及中丝读数。

2)转动仪器,照准前尺黑面,依次读取上、下丝及中丝读数。

3)前尺变红面朝向仪器,读取中丝读数。

4)后尺变红面,仪器照准后尺红面,读取中丝读数

2.3技术要求:

水准测量仪器:

DS3水准仪双面尺

水准测量技术要求

前后视距不等差

前后视距不等差累计差

K+黑—红

黑红面高差之差

视线最长距离

中丝最小读数值

闭合差以及往返较差

———

—————

≤6mm

≤4mm

———

———

—————

2.4内业计算:

取每测段往返测高差中数的平均数作为该测段的高差,如果导线全长闭合差在限差范围内,根据已知高程,算出每一点的高程。

2.5测量成果:

表一普通水准测量记录手簿

路线名称:

YL082-1日期:

天气:

阴组号:

1

仪器编号:

371844观测:

陈超记录:

高飘班级:

园林082

测站编号

点号

方向及

尺号

水准尺读数

黑+k-红

平均高差

备注

黑面

红面

1

A

1385

6173

-1

-0150

B

1535

6222

0

后-前

-0150

-0149

-1

2

B

0164

4851

0

-2012

高差大于3米,分两段进行。

1/B

2177

6962

+2

后-前

-2013

-2111

-2

3

1/B

0720

5507

0

-1078

高差大于3米,分两段进行。

C

1798

6485

0

后-前

-1078

-978

0

4

C

0695

5380

+2

-0730

D

1425

6210

+2

后-前

-0730

-0830

0

5

D

1253

6040

0

-0157

E

1410

6098

-1

后-前

-0157

-0058

+1

6

E

1760

6447

0

+0778

F

0983

5769

+1

后-前

+0777

+0678

-1

7

F

1990

6778

-1

+1878

G

0112

4800

-1

后-前

+1878

+1978

0

8

G

1704

6392

-1

+1463

A

0241

5030

-2

后-前

+1463

+1362

+1

注意两个限差(等外):

1、红黑面读数差的绝对值≤4mm

2、红黑面高差之差的绝对值≤6mm

表二水准路线成果整理计算表

路线形式:

YL082-1班级:

园林082组号:

1姓名:

陈超

点号

距离km

测站数n

测的高差m

改正数mm

改正后高差m

高程m

备注

A

50.000

1

-0.150

+1

-0.149

B

49.851

2

-3.090

+2

-3.088

C

46.763

1

-0.730

+1

-0.729

D

46.034

1

-0.157

+1

-0.156

E

45.878

1

+0.778

+1

+0.779

F

46.657

1

+1.878

+1

+1.879

G

48.536

1

+1.463

+1

+1.464

A

50.000

8

-8

+8

0

=-8

h容=±20

=±53

成果是否合格?

<

h容

成果合格,可以改正!

注:

闭合水准路线起点高程假设为50米。

2.6注意事项:

1)前后视距相等(在限差内)。

2)从后视转为前视时,望远镜不得从新调焦。

3)读数前应消除视差。

4)当用水准仪瞄准、读数时,水准尺必须立直。

5)每站观测完毕后,必须及时进行计算,检核满足限差要求后才能搬站。

3、闭合导线距离测量(平面控制):

3.1观测路线:

位于农大本部教学区北区,点号连接为A—B—C—D—E—F—G—A

3.2观测方法:

利用经纬仪,测钎,皮尺大致找到两点连线取得数据。

3.3技术要求:

经纬仪型号:

DJ6经纬仪

测角技术要求:

做往返两个测回,所得数据满足

3.4内业计算:

如果在限差范围内,就取二次测得距离的平均数作为往(返)测距离,再取往返测距离的平均数即为两控制点之间的距离。

3.5测量成果:

表四距离丈量表

方向

长度

平均值

1

A-B

22.74

26.97

49.71

49.70

B-A

25.39

24.30

49.69

2

B-C

24.95

24.50

49.47

49.46

C-B

25.70

23.80

49.45

3

C-D

27.60

27.58

55.10

55.14

D-C

29.10

26.00

55.18

4

D-E

26.61

25.37

16.20

26.23

94.41

94.41

E-D

26.23

16.20

25.37

26.61

94.41

5

E-F

23.24

19.47

42.71

42.71

F-E

19.47

23.24

42.71

6

F-G

20.60

17.31

3.95

41.86

41.86

G-F

17.31

3.95

20.60

41.86

7

G-A

25.54

22.61

26.15

74.30

74.30

A-G

22.61

25.54

26.15

74.30

3.6注意事项:

1)皮尺尽量拉水平,起始读数要为整数

2)高差过大时要分段进行

4、闭合导线水平角测量(平面控制):

4.1观测路线:

位于农大本部教学区北区,点号连接为A—B—C—D—E—F—G—A

4.2观测方法:

用经纬仪对每一测站利用测回法对同一水平角度连续观测一个测回。

4.4内业计算:

取上下半测回平均值为一测回角度值,取1个测回的平均值作为该角值,将所有内角相加减去理论值180*(n-2)即为角度闭合差,看是否满足限差。

4.5测量成果:

表三测回法观测水平角记录手簿

日期:

天气:

阴组号:

1

仪器编号:

51374观测:

陈超记录:

高飘班级:

园林082

测站

竖盘位置

目标

水平度盘读数

°′″

半测回角值

°′″

一测回角值

°′″

备注

1(A)

盘左

G

00000

1630954

1631006

B

1630954

盘右

G

1795948

1631018

B

3431006

2

(B)

盘左

A

00000

884036

884045

C

884036

盘右

A

1800000

884054

C

2684054

3

(C)

盘左

B

00000

1721600

1721557

D

1721600

盘右

B

1800012

1721554

D

3521606

4

(D)

盘左

C

00000

973654

973700

E

973654

盘右

C

1795906

973706

E

2773612

5

(E)

盘左

D

00000

1172200

1172209

F

1172200

盘右

D

1795936

1172218

F

2972154

6

(F)

盘左

E

00036

1511024

1511015

G

1511100

盘右

E

1800000

1511006

G

3311006

7

(G)

盘左

F

00000

1094212

1094215

A

1094212

盘右

F

1795912

1094218

A

2894130

注意几个限差(DJ6测回法):

1、对中误差≤2mm2、水准管气泡偏离误差≤半格

3、两个半测回角值之差≤36″4、各测回角值之差≤24″5、2c≤60″

6、方向观测(全圆观测)归零差≤18″

4.6注意事项:

1)仪器安置的高度要合适,脚架要踩实。

在观测时不要手扶或碰动三脚架,转动照准部和使用各种螺旋时,用力要轻。

2)如观测的两个目标高低相差较大,更须注意仪器整平。

3)对中要准确,测角精度要求越高或边长越短时,对中要求越严格。

4)尽量用十字丝交点瞄准测铅底部。

5)一定要按观测目标的顺序记录水平度盘的读数,记录要清楚,发现错误,立即重测。

6)在一个测回的水平角观测过程中不得再调整照准部水准管。

如气泡偏离中央太多时,须再次整平仪器,重新观测。

5、导线坐标计算及展绘:

(见成图)

导线形式:

闭合导线班级:

园林082组号:

1姓名:

陈超

点号

观测值

°′″

改正后角值

°′″

方位角

°′″

边长

(m)

坐标增量

改正后坐标增量

X

Y

点号

△X

△Y

△X

△Y

A

+14

1631006

1631020

500.000

500.000

A

2853000

49.700

-25

+13.282

-47.892

+13.257

-47.892

B

+14

884045

884059

513.257

452.108

B

1941059

49.460

-25

-47.952

-12.119

-47.977

-12.119

C

+13

1721557

1721610

465.280

439.989

C

1862709

55.140

-25

-54.791

-6.197

-54.816

-6.197

D

+13

973700

973713

410.464

433.792

D

1040422

94.410

-30

-22.956

+91.576

-22.986

+91.576

E

+13

1172209

1172222

387.478

525.368

E

412644

42.710

-25

+32.015

+28.270

+31.990

+28.270

F

+13

1511015

1511028

419.468

553.638

F

123712

41.860

-25

+40.849

+9.146

+40.824

+9.146

G

+13

1094215

1094228

460.292

562.784

G

3021940

74.300

-25

+39.733

-62.784

+39.708

-62.784

A

+14

1631006

1631020

500.000

500.000

A

2853000

8995827

9000000

407.580

+0.180

0.000

0

0

辅助

计算

=-93″

h容=±40

=±105″

<

h容

=+0.180

=0.000

=

=0.18成果合格!

=

=

=

<

表八导线坐标计算表

三、碎部测量(测绘地形图)

1、测区概况:

测区位于梅岭脚下农大校园内,道路平整,房屋整齐,环境优美。

但是,植被茂密对测量有一定的影响。

2、外业数据采集:

2.1碎部测量方法:

极坐标法

2.3公式:

I=仪器高,v=瞄准高(中丝读数),k=100,l=上丝-下丝,

=竖直角

2.4数据采集作业过程:

本组有六名学生组成,每人轮流勾绘草图、跑尺、操作仪器,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和“步步有检核”的原则,每次作业顺序为:

1)确定测站点。

确定测站点时,要尽量保证大的可视区域,同时还要有可通视的已知点作为后视。

2)架设仪器,建立项目,后视已知点确定零方向并检核。

架设仪器时,脚架的腿间距要适中,以保证平稳。

对中整平不要踢到脚架,后视已知点时要精确瞄准,测得数据与已有数据检核,通过方可开始测量碎部点。

3)立吃,测量读数。

4)测站点检验与校核。

在测量一定点数后或迁站时,要进行一次测站点检核。

部分数据用皮尺测得。

2.5碎部点的确定:

表七碎部点观测记录表

点号

尺间距(m)

目标高(m)

水平度盘读数

°′

竖盘读数

°′

水平距离(m)

高程(m)

备注

1

0.41

1.2

11820

9140

40.97

49.07

A

2

0.28

1.2

13540

9230

27.95

49.04

A

3

0.46

1.4

7200

9430

45.72

46.46

A

4

0.26

2.2

11530

8910

26.00

46.40

C

5

0.24

0.5

10150

9210

24.00

46.81

C

6

0.22

1.1

2810

9050

22.00

46.04

D

7

0.11

1.2

5250

9100

11.00

46.06

D

8

0.33

2.4

14200

8750

32.00

46.05

E

9

0.28

2.2

16050

8750

27.95

46.07

E

10

0.56

2.6

12910

8810

55.94

4640

E

11

0.69

1.1

12040

8930

68.99

46.71

E

12

0.25

2.0

30600

8810

24.97

46.01

E

13

0.33

2.3

29620

8810

32.97

45.97

E

14

0.18

1.5

6720

8900

17.99

46.80

F

15

0.42

1.3

12850

8910

41.99

47.30

F

16

0.46

2.0

13030

8650

45.86

48.53

F

17

0.21

1.2

9520

8940

21.00

46.91

F

18

0.17

0.9

15340

8720

16.96

49.77

G

19

0.10

2.4

16940

8200

09.8

48.87

G

20

0.33

0.4

18610

9050

32.99

49.01

G

21

0.36

2.1

6150

8750

35.95

50.59

A

22

0.30

1.9

4140

8750

29.96

50.56

A

23

0.35

2.7

3400

8650

34.89

50.56

A

24

0.32

1.1

5100

9310

31.90

47.04

G

25

0.34

2.3

6520

9040

34.00

47.20

G

26

0.35

1.5

8100

9150

34.96

47.28

G

27

1.16

2.1

1630

8840

115.94

50.44

G

3、成图:

利用极坐标法描点成图,部分数据用皮尺取得。

通过查工具书,使用标准图例以及表示方法。

4、注意事项:

在测量的过程中,碎部点的取舍和测量至关重要,测点过密,造成成图密集,不该要的要了;测点过少,没有把握地形的基本要素,因此对于碎部点的确定,就注意以下几点:

 1)不规则的地貌应尽量能多测一些点,因为在传统测图中一些细小的变化可通过手工来完成,但计算机的模拟是无法比较真实的反映出这些实际地形的。

 

2)尽量在测站的可视范围进行数据采集,在通视不良的地方或者需要通过举高支杆来观测的时候,则引点到附近设站进行采集数据,避免由于支杆偏离地形地物点位而带来的人为误差。

3)外业进行数据采集时,一定要实时注意地物地貌的变化,尽可能地详细记录。

4)对于程序中规定顺序绘制的图块,如桥梁,广告牌等,最好能按其顺序进行测量。

5)人工实地绘制草图,在草图上标明点号,每隔10个点和测站互通点号,防止出错。

6)量取仪器高。

7)竖直角调水平。

4、实习心得:

在各位老师们辛勤的安排和指导下完成了为期6周的测量学实习,回顾那6周的实习生活,我觉得我们既要感谢老师们辛勤的指导,也要感谢同学们无私的帮助。

在实习中有苦也有乐,有汗水也有收获,有困难也有帮助。

我想最重要的是在实习中我们学到了很多的东西,也有很多的体会,这些东西是我们无法在书本上学到的,下面我将具体谈一谈我个人的实习体会。

这次实习不仅是对动手能力的一次提升,更是对理论知识的一次综合性的巩固。

让我们深深的体会到了“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促进理论的发展”这个道理。

虽然测量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是也要求我们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

如果我们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就只知道那样做,不知道为什么那样做,当我们遇到了类似的其他问题时,我们就不能融会贯通,用其他的方法来解决它。

所以我认为理论知识是实践的前提,我们只有把理论知识学好,才能更好的促进实践。

所以我们要认真的学好理论知识,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理论知识不错,但动手能力不行,那只能是纸上谈兵,对个人的发展也是不利的,所以我们要多动手,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并在实践中促进理论知识的巩固。

只有在理论和实践这两个过程中相互作用,我们才能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这次测量学实习不是以个人为单位,而是以组为单位。

我将我们的组比作大海,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