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含有设计意图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317996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2.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含有设计意图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新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含有设计意图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新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含有设计意图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新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含有设计意图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新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含有设计意图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含有设计意图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docx

《新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含有设计意图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含有设计意图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含有设计意图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docx

新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含有设计意图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目录

  综合性学习:

难忘小学生活

  回忆往事

  阅读材料:

1老师领进门

  2作文上的红双圈

  3如何制作成长纪念册

  依依惜别

  阅读材料:

1给老师的一封信

  2把握自己,把握美好未来

  3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4毕业赠言

  古诗词诵读

第六单元

这次综合性学习是难忘小学生活。

分成了两个板块,一个是回忆往事,一个是依依惜别。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合作能力,所以在学习这一单元时,教师尽量把学习的任务交给学生,让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整理学习成果,展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

古诗词诵读

【教学目标】

1.大致了解古诗词的意思。

2.能熟练背诵古诗词。

3.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熟练背诵古诗词。

【教学难点】

感悟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0课时

第一课时 采薇(节选)

【课时目标】

1.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1.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了解《诗经》,引入课题。

1.简介: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诗经》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又称“诗三百”。

分《风》《雅》《颂》三部分。

从汉朝起儒家就将其奉为经典。

书中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

2.教师: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品味《采薇》中的经典名句,请大家打开书读古诗。

二、读准诗歌,理解诗意。

1.同学们自由诵读。

2.个别读,注意“薇”“雨”“霏”的读音。

3.理解诗意。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

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

我心里悲伤,却没有人知道我的悲哀。

三、创设情境,加深感悟。

(一)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1.理解“杨柳依依”。

(1)课件出示“杨柳依依”。

“杨柳”是什么样子的?

这四个字会让你想到什么样的画面?

(学生想象,进行口语表达。

(2)课件出示:

杨柳图片。

(3)读出你体会到的美。

2.理解“昔我往矣”。

(1)在这如诗如画的景色中,“我”却要——(教学预设:

昔我往矣)

(2)猜猜诗中人打算去“往”哪里。

(师补充介绍:

“往”指当初去从军。

(3)为什么出征?

(教师介绍诗歌背景。

(4)家乡的一草一木都值得留恋,但出征的“我”眼中却看到了依依的杨柳。

这是为什么?

(5)补充介绍:

“柳”与“留”谐音,既表示挽留之意,又表思乡之情。

(二)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读“雨雪霏霏”,你的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2.课件出示图片:

要回去了,要回去了,大雪纷飞,天寒路滑,又饥又渴,我艰难地缓缓走在归乡的路上。

透过苍茫的大地,我仿佛看到了……(教师引导学生体会:

劫后余生、归家情急、近乡情怯等复杂情感。

学生进行拓展想象,口语表达。

(三)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1.短短16个字就讲述了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抚今忆昔,描写了两幅画面“杨柳依依”“雨雪霏霏”。

我们从中感悟到了他复杂的心境。

诗中没有一个字写到我们所感悟到的“情”,作者把“情”融汇在了哪里?

(景物)

2.这就是情景交融(板书),这也正是《诗经》的魅力所在。

四、引导背诵。

1.指名试背。

2.全班试背。

五、总结学习方法。

我们一起回想一下,这节课我们是如何来学习诗歌的。

小结:

自读质疑——结合资料自学——合作学习——组织讨论——感悟背诵。

【板书设计】

采  薇

爱国    悲

思乡怨

情景交融

第二课时 送元二使安西

【课时目标】

知识与技能:

明确多音字“朝”“舍”的读音;明白“使”“浥”“更尽”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

借助注释,用想象画面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难点】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1.揭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送别诗,出示课题:

送元二使安西(指名读,注意朗读

节奏:

送\元二\使\安西)

2.解释诗题。

读了诗的题目,你知道了什么?

(“使”是什么意思?

“安西”在哪儿?

是谁送元二出使安西呢?

)连起来说说意思,再齐读。

(评价:

读得很有节奏。

3.简介作者。

王维:

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

苏轼说: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是这样的吗?

我们现在就来读读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

二、读诗句,晓诗意。

1.自由朗读古诗。

要求:

(1)自由读。

(2)反复朗读,直到把诗读正确,读流利。

2.指名读,读出节奏。

(读准字音,读完后让其他学生来评价。

注意多音字:

“朝”“舍”“更”“尽”)

3.学生齐读诗歌。

4.初步解释诗意。

读了几遍古诗,说说你理解了哪句诗?

(指名回答)

三、以画解诗。

1.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更要读出画面、读出情绪来。

2.苏轼说: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3.读王维的这首诗,你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

请大家轻声读一读,结合注释和插图,想想,画面上有些什么?

(1)(板书:

朝雨)什么时候的雨?

是怎样的雨呢?

清晨下着小雨,淅淅沥沥,打湿了地上的尘土。

“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沾湿的意思,雨水沾湿了路上的浮尘。

雨也多情,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

(2)(板书:

柳色)想象一下,怎样的柳树?

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树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土,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新”字用得恰到好处。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柳”是“留”的谐音。

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表示依依惜别。

(3)(板书:

客舍)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

晴朗的天宇,洁净的道路,青青的客舍,翠绿的杨柳,这是一番如画的景色啊!

(4)这景真美,指名读前两句。

谁还能陶醉其中地读一读。

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王维的这首诗。

四、品诗意,悟诗情。

1.就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早晨,好友元二就要出使安西了。

同学们请看,当时阳关以西(出示课件)满是荒漠,陪伴他的只有无尽的荒凉。

真是西出阳关无故人啊!

(板书:

故人)

2.友人这一去,是要到哪里呀?

(课件出示路线图)

渭城在今陕西渭水北岸,阳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南。

再往西走,新疆的库车附近,古时候称为“安西”。

满眼的荒漠,满目的凄凉,有的只是那荒山野岭。

如果是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去,元二也要走半年多的时间。

3.元二即将远行,此刻诗人王维心中有多少话要对他说?

孩子们,展开你想象的翅膀,写一写诗人心中那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

(播放乐曲《阳关三叠》)

预设:

(1)元二,路上要小心,注意安全。

师:

关心朋友。

好一个知冷知热的朋友啊!

(2)元二,多带些水和干粮。

师:

王维如此善解人意。

……

4.送君千里,终须一别,门外的马车就要起程了,让我们带着这份不舍,这份依恋,再次举杯——(引生读后两句诗)(板书:

依依惜别)。

5.不知道喝了几杯酒,这杯酒喝完了,元二也该启程上路了。

6.就在他们分别六年后,王维去世了,此次分别竟成了永别,让我们铭记这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

读全诗(配乐)。

7.不幸的消息传到元二耳中,元二会是怎样的心情?

(伤心、痛苦)他一句句吟诵着两人离别时王维留下的诗句。

(师读诗题,学生读诗句。

)播放《阳关三叠》。

8.后人把此诗谱成了曲子——《阳关三叠》。

五、明古风,体会别意。

1.多情自古伤离别,同学们,古往今来的送别诗数不胜数。

听,这是李白在目送孟浩然——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听,这是高适在安慰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同学们,人间自有真情在,人间自有知音人!

可“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朋友虽然远去了,但我们更相信:

(课件出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临近毕业,老师也要和大家说再见了,真有些舍不得。

就让我们一起再深情地吟诵这首诗,作为临别赠言吧!

六、教师总结。

送别诗表达了我们离别时的情谊,寥寥几句就流露出友人间真挚的情感,让我们课后找来更多的送别诗读一读。

【板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

依依惜别

第三课时 春夜喜雨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感悟诗句的意思,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感受春天的美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难点】

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简介杜甫:

杜甫的诗有着悠长的意境和忧国忧民的热忱,使得杜甫成为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圣”,而他的诗也号称“史诗”。

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甫的《春夜喜雨》。

(板书课题)

2.解题:

春夜喜雨的意思就是春天的夜晚下了一场雨,作者的心里很高兴。

二、初读。

1.学生自由读诗,读正确、通顺。

2.指名读诗,评价。

3.齐读。

三、细读品味。

1.诗中没有一个“喜”字,但是处处都体现出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看诗中哪一个字、哪一组词特别能体现诗人对春雨的喜悦之情。

把这个字或词圈起来,在旁边注明原因。

2.首联“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1)抓住“好”字。

春雨好,好在下得及时。

春天,是万物萌发的季节,需要雨水的滋润,正当这个时候,雨就来了。

(2)这不是“知时节”吗?

面对着这场及时雨,诗人的心里欣喜极了。

其中“好”最能体现出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3.颔联“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这一联写听觉。

这场夜雨是随着风悄悄地来到人间的,它轻轻地不声不响地滋润着万物。

(2)为什么用“潜”?

能换成别的字吗?

(偷偷地,悄悄地不让人知道。

(3)“潜”“润”“细”能体现诗人心里对春雨充满欣喜与敬佩的心情。

4.颈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1)这一联写的是雨夜的环境。

抓住“俱黑”“独明”,这时原野、路径、云虽然是黑茫茫一片,唯有江上的船只灯火通明。

(2)象征诗人心头升起的希望,相信春雨会绵绵不断,下很长时间,定然会彻底地滋润干涸的大地。

这里诗人从视觉角度表达出内心的喜悦。

5.尾联“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一联写第二天早上诗人看到带雨的花朵,想到万紫千红的鲜花开遍锦官城,诗人的心花随同春花一起怒放了。

6.这首诗除诗题外,全诗不着一“喜”字,而“喜”自见,处处流露出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这首诗主题深刻,语言优美,诗意浓郁,故千百年来为人们赞誉,传诵不已。

四、指导背诵。

1.引导背诵。

大地干旱,人们生活贫困,他们盼望——(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雨悄悄地来了,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们看到下雨时——(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想到——(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2.我们读懂的雨,在诗中浓缩成一个字——(好)。

我们读懂的诗人的内心,在诗中也浓缩成一个字——(喜)。

3.让我们感受诗人的喜悦,再来读读这首诗吧!

【板书设计】

春夜喜雨

(及时)好     (润物)喜

第四课时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课时目标】

1.朗读、背诵全诗。

2.反复诵读,把握诗歌主旨,体会本诗立意行文和遣词的独到之处。

3.领悟诗人对早春的喜爱之情,品味诗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朗读、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领悟诗人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题目点明了此诗是诗人在初春时节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张籍在同族兄弟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全诗。

3.韩愈,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后官至吏部侍郎,谥号“文”。

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其中著名的有《马说》《师说》《劝学》等。

4.本诗选自《昌黎先生集》,水部,唐朝工部的一个司,掌管水利方面的政令。

张十八员外,即张籍,唐代诗人,字文昌,吴郡人。

贞元进士,历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故世称张水部或张司业。

其乐府诗多为反映当时社会现实之作。

三、理解古诗,体会诗意。

1.注释:

呈:

恭敬地送上。

天街:

京城街道。

酥:

酥油。

最是:

正是。

绝胜:

远远胜过。

皇都:

指京城长安。

2.译文:

长安街上细密的春雨润滑如酥,近看没有绿色,远看草色青青。

早春正是一年春光的大好时节,远远胜过满城杨柳的暮春。

3.“草色遥看近却无”写早春的草色:

极淡极少,若有似无,这一句是全篇的绝妙佳句。

4.学生读古诗。

四、感悟诗情。

1.试想:

早春二月的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的时候,春在何处?

但若下过一场春雨后,春就悄悄地来了,小草就是春的使者。

2.第三句似乎在提醒大家:

一年之计在于春,而春的“最好处”是早春。

很自然地引出末句:

“绝胜烟柳满皇都”。

为什么早春的草色要胜过皇城的烟柳呢?

只因为春草蕴涵着大地回春、万象更新,而绿柳满城的暮春又有什么稀奇的呢?

将初春草色与暮春的满城“烟柳”作对比,更突出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

3.学生有感情朗读,并背诵。

五、教师小结。

这首诗语言清新自然,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春色的特征。

通过对早春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板书设计】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第五课时 江上渔者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学习古诗并背诵古诗。

2.通过学习古诗,理解诗意,了解渔民劳动的艰辛,激发同情劳动人民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人同情劳动人民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由“鱼”引出“渔”,区分“鱼”和“渔”的字形。

2.师述:

专门从事打鱼、捕鱼工作的人,我们称他们“渔民”“渔夫”“渔人”,古人也称他们为“渔者”。

3.揭示课题:

江上渔者。

“者”意思是“……的人”,“渔者”就是捕鱼的人。

4.齐读课题。

课题的意思就是——江上捕鱼的人。

5.简介范仲淹。

《岳阳楼记》里流传至今的名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它的意思就是:

范仲淹忧国忧民,特别关心当时老百姓,总把老百姓的安危放在第一位。

二、读诗解意。

1.读这首古诗。

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出没”的“没”读作“mò”,不要读作“méi”。

“风波”的“波”读作“bō”,不要读作“pō”。

2.自由朗读。

3.学生朗读,评价。

4.学生齐读。

5.解词连句知大意。

(1)注释:

往来:

来来往往。

但:

只。

 美:

鲜美。

出没:

若隐若现,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波:

风浪。

(2)了解诗句意思。

在这一带来来往往的行人,只知道鲈鱼的味道鲜美。

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在滔滔风浪中若隐若现,多么惊险啊!

6.齐读古诗。

三、自主体验,感悟诗文。

1.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呢?

(引导学生想象场景)

一天,范仲淹走进江边的一家酒楼吃饭,看见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停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

他就找了个靠窗的座位坐下,往窗外望去。

只见江面上波涛汹涌,一只渔船像一片树叶,随着风浪起伏。

它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

范仲淹想到了打鱼人的辛苦,就写下了《江上渔者》这首古诗。

2.前两句诗写客人很多,鲈鱼味道鲜美。

你能把客人的多和鲈鱼味道的鲜美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吗?

(学生读)如果你是酒楼里的客人,当你吃了肉嫩味鲜的鲈鱼时,你会怎么说?

(学生交流)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两句诗,感受当时人们吃鱼时的欢快心情。

(学生齐读)

3.捕鱼者如何捕鱼?

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打鱼人随时会遭强风雷暴的袭击;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一叶小舟行驶危险,随时有可能翻沉。

4.师述:

人们只知道鲈鱼好吃,不知道这些渔民是多么艰辛,捕鱼是多么危险啊!

5.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把你的感受都读出来吧。

6.师生一起满怀情感地诵读全诗。

7.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江上渔者

鲈鱼好吃

捕鱼危险

第六课时 泊船瓜洲

【课时目标】

1.朗读、背诵古诗。

2.边读边想象,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背诵古诗词。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1.揭示诗题。

泊:

停靠,停泊。

“泊船瓜洲”的意思是把船停泊在瓜洲的江边。

2.简介诗人。

王安石:

宋代人,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神宗熙宁二年,王安石当宰相后,决心改革,推行新法,却遭到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坚决反对,变法并没有推行几年。

后来,王安石被罢官,在京城无事可做,决定回家乡钟山去看看。

第二年春天,王安石接到第二次任宰相的命令,由钟山回京城上任,路过瓜洲时写下了此诗。

二、自由读古诗,要求字音正确。

谁来提醒大家易读错的字音?

指名读。

相机明确:

一水间(jiàn)

数重山(shùchónɡ)

照我还(huán)

三、理解诗意。

1.结合注释,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3.集体交流:

学生结合重点词语,逐句理解诗意。

(1)京口瓜洲一水间(间:

间隔,隔开。

京口和瓜洲仅仅一江之隔。

(2)钟山只隔数重山(数重山:

几座山。

钟山和京口只隔着几座山。

(3)春风又绿江南岸(又:

再一次。

绿:

吹绿,染绿。

春风又一次吹绿了长江南岸。

(4)明月何时照我还(还:

回家。

明月啊,你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返回我的家乡呢?

诗人船泊瓜洲,钟山近在咫尺,却回不去,于是感叹吟诗,写他在月光下眺望江南,怀念家乡金陵。

4.齐读古诗,领悟作者的感情。

四、深入感悟。

1.理解全诗。

(1)瓜洲在长江北岸,京口在长江南岸,两地相距远吗?

何以见得?

(板书:

一水)

“一水间”,“一水”指什么?

“间”是什么意思?

谁能用“间”组词。

(练习:

用“间”组词。

(2)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与京口隔着什么?

(数重山)“数重山”什么意思?

表示路途近还是远?

从哪里知道?

(抓住“只”补充介绍。

一道长江水,数重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路途遥远。

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只隔”呢?

(板书:

只隔。

2.想意境,悟诗情。

(1)体会用词之妙:

“绿”字是“吹绿”的意思,用得绝妙。

从一个“绿”字你想到什么?

(春天的江南,草木绿了,田野绿了,绿遍了山冈,绿遍了江河两岸,到处是绿的——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

补充:

据说王安石在选用“绿”字之前,曾经改动了十多次,最后从“过”“入”“满”“到”等十多个动词中选定了“绿”字。

在以后的习作中我们也要向王安石学习,反复推敲。

(2)悟诗情。

①假如你就是诗人,你刚刚离开家乡,停在瓜洲,回首南望,只见(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江南正是(春风又绿江南岸),置身于美景之中,你的心中涌动的是怎样的感情呢?

生答——浓浓的思乡之情。

这种乡思啊,唯有问明月——(明月何时照我还)。

②诗人想着:

此去京城可能几十年都不能回家了,内心充满遗憾。

③对家乡的不舍、对前途的忧虑都浓缩在短短的四句诗中,让我们用心感悟这份情,把四句诗记在心里吧!

五、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

一水、只隔

恋乡、思乡之情

第七课时 游园不值

【课时目标】

1.理解诗句意思,感受春天美好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赞美春天以及朋友之间的惜别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背诵古诗,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解题、简介作者。

1.师述:

春天来了,人们总喜欢在春天里外出游玩、踏青。

有一位诗人也乘着大好春光去游园,他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呢?

这节课我们学习《游园不值》。

2.解题:

题目是什么意思?

诗中的“园”是咱们常说的公园吗?

诗题中的“值”是什么意思?

(值:

遇到)

“游园不值”的意思是:

游园未遇到主人,不能进去观赏。

3.作者简介:

叶绍翁是江湖诗派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游园不值》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其他如《夜书所见》写儿童夜挑促织,景象鲜明,反衬出诗人的孤寂。

二、读通古诗。

1.老师范读,指导有节奏地朗读。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2.学生读通、读顺。

三、理解诗意。

1.应:

大概,表示猜测;怜:

怜惜;屐齿:

指木屐底下突出的部分;苍苔:

青苔;小扣:

轻轻地敲。

2.指名逐句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大概是主人顾惜园中的青苔,怕前来赏园的人的木鞋在青苔留下印迹。

我轻轻地敲着柴门,好久都没有人来开。

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

看,一枝粉红的杏花正伸出墙头来。

3.有感情地读,读出诗的韵味来。

四、感悟诗情。

1.原来是诗人趁着春意正浓,兴致盎然地来拜访一位友人。

可是乘兴而来,却吃了“闭门羹”,那么诗人的心情怎样?

预设:

扫兴、失落、不甘心。

那么哪个字体现了诗人的“不甘心”呢?

(“久”字)

2.的确,诗人专程来拜访好友,然而“小扣柴扉久不开”,诗人心情难免失落,但接下来诗人看到了什么呢?

心情怎样?

预设:

“一枝红杏出墙来”,心情:

惊喜。

情感线索:

扫兴、失落、不甘心——惊喜

3.启发想象:

园中的景象是怎样的?

(1)有柳树,有美丽的鲜花;

(2)有蝴蝶,有蜜蜂;

(3)有浓郁的花香。

4.编儿歌或诗:

春色满园绿青苔,鸟语花香蝶蜂缠。

花红柳绿笑开怀,红杏出墙引客来。

5.背诵诗句。

6.小结:

作者虽然游园进不了门,但他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

今天通过学习和体会本诗,我们也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

【板书设计】

游园不值

游园→未遇主人(扫兴)

红杏→春色满园(喜悦)

第八课时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课时目标】

1.感受此词所描绘的浙东江南美景,以及词中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2.在反复诵读中背诵这首词。

【教学重难点】

背诵本词,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由宋代词人王观写的一首词——《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①解题:

“卜算子”是词牌名,它标明了词的调子,词牌的名称有很多,如“渔歌子”“蝶恋花”“菩萨蛮”等等。

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调子。

②“送鲍浩然之浙东”是这首词的题目。

浙东:

浙江的东南部,鲍浩然的家就在那里。

送别好友鲍浩然去浙东,题目点明了主要事件。

3.简介作者:

王观,宋代词人,字通叟,如皋(今江苏如皋)人。

宋仁宗时中进士,在任时作《扬州赋》,宋神宗阅后大喜,大加褒赏。

其词构思新颖,用语佻巧,不落俗套。

二、初读词,正确流利。

1.自由读。

2.指名读。

(字正腔圆)

3.指名读。

生评价。

4.注意读出节奏,注意断句,押韵。

三、理解词意,品读感悟。

(一)“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1.眼波横:

眼波横流;眉峰聚:

眉峰紧锁。

2.意思:

水像美人的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3.谁来说说这句词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起了怎样的作用?

(用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设计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