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插本政治理论书本大要.doc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13136 上传时间:2022-10-03 格式:DOC 页数:41 大小:2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插本政治理论书本大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专插本政治理论书本大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专插本政治理论书本大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专插本政治理论书本大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专插本政治理论书本大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插本政治理论书本大要.doc

《专插本政治理论书本大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插本政治理论书本大要.doc(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插本政治理论书本大要.doc

-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1、毛泽东在1938年9月11日召开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论新阶段》的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2、1945年5月,刘少奇在党的七大作的修改党章的报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理论上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以马克思列宁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指针。

”这是第一次在党的代表大会上正式使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性、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

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1)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以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从而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4)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关系到中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继续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

十七大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虽然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任务,具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但在基本精神上都是一致的,都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

这是它们的基本点。

二者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

在当代中国,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和开放的理论体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

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1、时代背景:

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2、实践基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过程,同时也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通过调查研究,深刻论证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地开辟了以井冈山为根据地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

遵义会议以后,直至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毛泽东在理论上系统地阐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精辟地论证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政策和策略。

1945年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思想得到继续发展。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包含着丰富的内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6、党的建设理论。

7、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

8、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串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地深化对中国国情的认识,找出适合中国情况的革命的建设道路,确定我们党领导人民改造中国,建设中国的战略策略,实现推动历史前进的目标。

群众路线,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形成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独立自主,就是坚持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就是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同时积极争取外援,开展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学习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益的先进事物。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3.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

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首先,当代国际形势的新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其次,20世纪八、九十年代,新技术革命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2、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以及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历史根据。

3、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根据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新事物、新经验,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提供了最丰富的实践基础和最深厚的现实依据。

4、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理论基础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理论基础

5、邓小平理论形成的主观条件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创立者,邓小平理论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一)邓小平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1、哲学基础: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主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邓小平理论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个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

(二)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除了上面指出的几个方面外,邓小平理论体系中还包括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统一战线、军队和国防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祖国完全统一、党的建设等理论。

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邓小平理论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振兴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邓小平理论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3.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第四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一)背景:

1、世情:

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2、国情: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3、党情:

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正是在上述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的背景下,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二)形成发展过程: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的重大现实问题,进行了艰苦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

1、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第一次提出“三个代表”的要求。

他指出,只要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代表,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

在同年5月的一次讲话中,他又指出:

“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2、2001年7月,江泽民在纪念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

3、2002年11月,江泽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