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祠导游词15篇.docx
《武侯祠导游词1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侯祠导游词15篇.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武侯祠导游词15篇
2022武侯祠导游词15篇
武侯祠导游词1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东汉末年,天下军阀割据,诸葛亮隐居邓县隆中(今湖北囊阳),被称为“卧龙先生”。
刘备为了统一汉室天下,三顾茅庐,已成千古佳话。
年方27岁的诸葛亮宏图在胸,他分析了当时天下的格局,以及足以和刘备抗衡的曹操、孙权的势力,一席话便刘备茅塞顿开。
孔明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
刘备临终的一句嘱咐,一份寄予,便有了诸葛亮一句经典话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由于六出祁山的超负荷运转,他的生命也随着他的誓言随风而去了!
我们现在就来到了武侯墓。
大家会问,为什么叫“武侯墓”?
是因为诸葛亮辅佐刘备创建了蜀国,官至丞相,被封为“武乡侯”,死后刘禅溢封“忠武侯”,所以,人们就称他的坟冢为“武侯墓”。
现在的武侯墓区,总占地面积片万平方米,明清遗留下来的古建筑70余间。
进入陵园大门,便可以看到山门内侧的两幅壁画,分别是“三顾茅庐”和“诸葛亮临终托付遗言”时的场景,活灵活现的画面呈现了诸葛亮一生的政治军事生涯。
经过拜殿,我们就来到了大殿。
大殿前的匾额上书“功盖三分”四个大字。
请大家跟我走进这座宏伟宽敞、庄重肃穆的大殿。
武侯祠导游词2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小王。
成都武侯祠,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南门武侯祠大街,是中国惟一的君臣合祀祠庙,由武侯祠、汉昭烈庙及惠陵组成,人们习惯将三者统称为武侯祠。
成都武侯祠始建于公元223年修建惠陵(刘备的陵寝)之时,其中,武侯祠(诸葛亮的专祠)建于唐以前,初与祭祀刘备(汉昭烈帝)的汉昭烈庙相邻,明朝初年重建时将武侯祠并入,形成了君臣合祀,祠堂与陵园合一的格局。
除惠陵以外现存祠庙主体建筑为1672年清康熙年间复建。
1961年成都武侯祠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
1984年成立博物馆,2022年被评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享有“三国圣地”之美誉。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现分为三国历史遗迹区(文物区)、西区(三国文化体验区)、锦里民俗区(锦里)三大板块,面积15万平方米。
2022年武侯祠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全世界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
惠陵、汉昭烈庙始建于蜀汉章武三年(223年),武侯祠由成汉李雄(303—334年在位)所建,最初位于成都少城。
南北朝时武侯祠迁入。
明初时惠陵、汉昭烈庙、武侯祠合并,并将刘备、诸葛亮合祀一殿,蜀人习惯将三者统称为武侯祠。
武侯祠现存的建筑是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所建。
武侯祠分为前后两殿,形成昭烈庙(昭烈殿、刘备殿)在前,武侯祠(忠武殿、诸葛亮殿)在后,前高后低的格局。
东西偏殿中有关羽、张飞雕像。
东西两廊分别为文武廊房,塑有文武官雕像28座,殿内外还有很多匾联,其中以清赵藩的攻心联最为闻名: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武侯祠大门后柏丛中有6块石碑,由唐宰相裴度撰文、柳公绰书写、石匠鲁建刻字,为后世称为“三绝碑”。
武侯祠内柏树众多,气氛庄重、肃穆。
从山门跨进武侯祠,丛竹簇簇,松柏森森,翠柳青青,潭水粼粼,景色美丽宜人,眼前的香炉里烟雾缭绕,仿佛能带人一览三国鼎立的场面绕过香炉拾级而上,进入了一处静谧的院落院子内古木交织,花卉满庭一棵棵百年大树就像赤胆忠心的士卒保卫着庭院,将庭院的气氛装饰得更加神奇大拜殿是人们祭祀孔明先生的地方,殿内塑着孔明端坐的正面像,他羽扇纶巾,风度庄重地上的蒲团上跪着祈福的人们,虔诚地祈求孔明的庇护殿堂的柱子上挂满了历代名人撰写的对联这些对联无不包含着人们对孔明先生的敬重和仰慕之情,我闭上眼睛,似乎看到了孔明先生手摇羽扇,为刘备出谋划策的情景。
大殿后,翠竹丛中蜂拥着蓬松如伞、古朴美观的茅庐茅庐正门上悬挂着“诸葛草庐”的匾额据说,这是诸葛孔明当年隐居的地方诸葛草庐左侧是野云庵,右侧为古柏亭,是诸葛孔明会友读书之处在这淡雅气息的覆盖中,我脑中又出现出“三顾茅庐”的画面……
武侯祠之游,给我留下颇深印象的要数那些碑刻、牌匾和楹联,这一切,使武侯祠彰显丰富的文化内涵,闪耀着中国古老文化的.绚丽光辉,
领会过武侯祠的庄重和神韵,我更加确信,南阳儿女今日创建的辉煌,在若干年后,也定会成为雄伟的丰碑!
武侯祠坐落于南阳市西南方向的卧龙岗上,坐西向东偏南,现存殿堂房舍267间,主要建筑由东而西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分前后两重,建筑布局严谨,疏密适宜,殿堂雄严,亭台壮丽。
祠前是雄伟雅致的“千古人龙”石牌坊,高9米,面阔13.5米,三门四柱楼式,通体布满雕饰,对称的锦纹、图案,错落有致,疏朗多姿。
高耸门外,望柱冲天,在苍松翠柏衬托下,使武侯祠显得更加雄伟壮丽。
从山门至大拜殿,左右两廊为前部,是人们祭祀诸葛亮的场所。
后面的茅庐、古柏亭、野云庵、躬耕亭、伴月台、小虹桥、梁父岩、抱膝石、老龙洞、躬耕田,是依据诸葛亮“躬耕”时的生活起居而兴建的纪念性建筑(即卧龙十景)。
最终是宁远楼,亦名清风楼。
山门之外有“诸葛井”和“澹宁读书台”。
祠左侧院有关张殿、三顾堂、谢圃亭;右侧院为道房院,原是道人居住的地方。
台下有诸葛书院。
祠西南隅有龙角塔。
大拜殿是武侯祠前部的主体建筑,殿宇高大雄伟,为歇山式建筑,殿前悬挂匾联十余幅,两壁嵌有石刻,中塑武侯诸葛亮坐像,两侧为其子诸葛瞻、其孙诸葛尚立像,形象逼真。
宁远楼是武侯祠后部的主体建筑,也是祠内最高建筑物,为重檐庑殿式建筑,流角飞檐,气概轩昂;楼正中塑有武侯诸葛亮抱膝长吟像;登楼远眺,宛城美景尽收眼底,历历在目。
武侯祠占地12万平方米,丛竹飒飒,松柏森森,潭水清碧,花草相映,景色宜人。
总体格局宛转盘桓,结构幽雅精致,氛围古色古香,意境如诗如画,既不失名士祠的严谨肃穆气氛,也保留了故居园林的活泼清爽景象。
美丽的自然风光与迷人的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令人流连忘返。
融合了园林建筑、祠庙建筑和当地民居的风格,呈现了高水平的建筑艺术,其平面形成丰富,空间组合多变,群体布局和谐。
祠内碑石林立,蔚然成景,也是一大特色。
南阳武侯祠保存着汉以来历代碑刻近三百余通,在全国诸多武侯祠中当居首位,被誉为“卧龙碑林”。
其内容纷繁丰富,记人记事歌咏题记,其书法真草隶篆无所不具。
其中汉《张景造土牛碑》、汉《李孟初碑》、汉《赵到碑》为世所罕见的珍品,在书法艺术和雕刻技巧上都有较高水平。
“大文出师表,胜地卧龙岗”(武侯祠大门于右任题联)。
武侯祠的“出师表”草书碑刻,笔法龙飞蛇腾,苍劲峭拔,堪称龙岗一景。
据碑跋称,宋绍兴八年(1138年),岳飞遇雨夜宿武侯祠,感慨万千,挥泪手书“出师表”,以抒胸臆。
其字铁划银勾,体势潇洒。
丞相撰词,名将手书。
游人驻足观摩,既能见武侯之胸怀志略,又可赏岳飞之翰墨神工。
武侯祠导游词3
勉县的定军山,拜谒一位“中华智多星”,他就是诸葛亮。
三国时期,魏蜀相争。
汉中成为曹操进攻刘备、魏灭蜀并吴的军事目标,也是刘备北伐曹魏的军事基地。
诸葛亮在汉中度过了他一生最为呕心沥血的岁月。
为辅佐刘备灭曹复汉,他在汉中屯兵8年,六出祁山,北伐曹魏,鞠躬尽瘁,最终归葬于汉中勉县定军山下。
武侯墓修于公元234年,它的特点之一是墓区内有两座墓穴,均称是真的。
位于寝殿之后的武侯墓,高6米左右,墓碑立于1735年。
位于半山腰的墓,高6米左右,墓碑立于1799年。
目前,孰真孰假,尚无定论。
武侯墓的其次个特点是墓后种有世上少有的结子桂花树,人称“护墓双桂”。
武侯墓的第三个特点是带有很强的政治意义。
定军山,是蜀国北大门汉中的门户,号称“陕南十二连山一颗珠”。
诸葛亮遗嘱葬于此处,防止北方的强敌。
正所谓“生为兴刘尊汉室,死犹护蜀葬军山”。
下面我把诸葛亮的生平给大家做一个简洁介绍。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东汉末年,天下军阀割据,诸葛亮隐居邓县隆中(今湖北囊阳),被称为“卧龙先生”。
刘备为了统一汉室天下,三顾茅庐,已成千古佳话。
年方27岁的诸葛亮宏图在胸,他分析了当时天下的格局,以及足以和刘备抗衡的曹操、孙权的势力,一席话便刘备茅塞顿开。
孔明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
刘备临终的一句嘱咐,一份寄予,便有了诸葛亮一句经典话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由于六出祁山的超负荷运转,他的生命也随着他的誓言随风而去了!
我们现在就来到了武侯墓。
大家会问,为什么叫“武侯墓”?
是因为诸葛亮辅佐刘备创建了蜀国,官至丞相,被封为“武乡侯”,死后刘禅溢封“忠武侯”,所以,人们就称他的坟冢为“武侯墓”。
武侯祠导游词4
三绝碑:
大门到二门道路的两侧,立有六通高大的石碑。
其中四通为清代刻建,一通为明代刻建,一通为唐代刻建。
清碑记载了祠庙重建和修理的状况;明碑着重说了祠庙的历史沿革。
唐碑最负盛名,被称为“三绝碑”,高3.67米,是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剑南西川节度使武元衡率其僚属27人,来武侯祠祭拜诸葛亮后刻建的。
由裴度撰文,文中极力称颂诸葛亮治蜀的文治武功,对他鞠躬尽瘁、力图统一的精神赐予了很高的评价,把他比作前代名臣管仲、曼婴、萧何、张良,认为他是历史上唯一兼有开国之才、治人之术、事君之节和立身之道的历史人物。
裴度有文才,曾任三朝宰相。
柳公绰书法美丽,是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之兄。
名匠鲁建镌刻。
因此,自明代中叶,此碑就因其文章、书法精湛和诸葛亮的盖世功德而被誉为“三绝碑”。
刘备殿:
二门内是蜀汉皇帝刘备殿。
殿的正中,供奉着刘备的贴金泥塑坐像,两侧偏殿,分别供奉着关羽、张飞等人,与殿相接的东西两廊,是蜀国的28位文臣武将的彩绘泥塑像。
刘备像高3米,头戴冕冠,身着黄袍,手捧玉圭,宽面大耳,神态静穆。
左右侍者,一捧玉玺,一捧宝剑。
刘备(161—223),字玄德,河北涿州人。
24岁时,他召集关羽、张飞等人参与镇压黄巾农夫起义,之后在军阀混战中渐渐壮大了势力。
由于缺乏谋臣,他在军阀混战中屡遭挫败,流离失所,先后依附于吕布、曹操、袁绍、刘表。
他三顾茅庐,拜诸葛亮为军师,赤壁大战后,势力才得到发展。
刘备胸怀大志,注意信义,待人宽厚。
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征战,最终占据益州,于公元221年在成都称帝。
不久,为夺回荆州,替关羽报仇,他兴师伐吴。
结果,被吴国陆逊火烧连营,遭到惨败,病死于白帝城(奉节)。
临终前,他把幼子刘禅(小名阿斗)和国事托付给诸葛亮,史称“白帝城托孤”。
在刘备像东侧,是刘备之孙刘谌的塑像。
刘谌是刘禅的第五子,封北地王。
在魏国邓艾军队进逼成都时,他苦谏父亲,同来敌决一死战,与国家共存亡。
但刘禅不听。
他悲愤已极,去祖庙哭诉后,先杀妻子,而后自杀。
他以死殉国的精神受到后人颂扬。
刘备像西侧原有刘禅的像,由于他不能保住父业,倒戈魏国,当上安乐公后“乐不思蜀”,不知亡国之耻,在宋代,他的像就被毁掉,自此没有再塑。
正殿的两壁,悬挂着木刻的《先主传》、《后主传》,传文录自陈寿史书《三国志》。
蜀汉的兴亡,可从刘备、刘禅传中了解始末。
东偏殿内是关羽及其子关平、关兴、部将周仓、赵累的塑像。
关羽像高2米多,头戴冕旒,白面,丹凤眼,卧蚕眉,两眼半眯半闭,美髯垂胸,身着金袍,手执玉笏,一付帝王装扮。
关羽(?
—219),字云长。
他与张飞是最早追随刘备南征北战的猛将,号称“熊虎之将”。
他俩与刘备恩若兄弟,情同手足,因此衍生了“桃园三结义”的故事。
关羽曾被曹操俘获,在曹操封官加爵的拉拢下,仍旧效忠刘备。
刘备得荆州后委任关羽镇守。
在荆州,他曾发动攻势,水淹襄阳,活捉曹军大将于禁,斩杀庞德,威震华夏。
最终,因傲慢轻敌,被东吴将领吕蒙偷袭,与关平、赵累等人同时遇害,丢失了荆州。
陈寿《三国志》评论他“傲大夫而亲士卒”,高傲轻敌是导致他失败和被杀的重要缘由。
历代统治者对关羽非常推崇,使他成了“忠义”的化身。
在宋代,他被迫封为王,到了明清时代,加封为关圣大帝,诏令全国各地修庙祭祀。
因此,那里的关羽像也成了帝王装扮。
西偏殿是张飞祖孙三代的塑像。
张飞面色漆黑,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像貌威猛而有生气。
张飞(?
—221),字益德。
《三国演义》称“翼德”。
他早年追随刘备打天下,威猛善战,是三国时代的一员虎将。
刘备在当阳长阪坡被曹操战胜,张飞领20多人在后面阻击。
曹兵来时,他立马横枪站在桥头,大吼一声。
说:
“我是张益德,谁敢来决一死战!
”曹军尽然不敢过桥。
民间传闻他的吼声吓退了曹操的百万大军,桥下河水也为之倒流。
张飞经常无故鞭打部下,因此被部将张达、范强暗害。
陈寿《三国志》评论他“尊君子而不恤小人”。
他不关切群众,不敬重下级,也遭到失败。
武侯祠导游词5
20xx年12月,原成都市南郊公园合并为武侯祠园林区。
南郊公园原系民国时期四川省主席、抗战时期第七战区司令长官刘湘墓园。
始建于1938年至1942年,400米的中轴线纵贯南北,石牌坊大门、三洞门、四方亭、荐馨堂、墓室等,是西南地区惟一一座北方陵园建筑群。
在武侯祠的发展规划中,西区将打造成三国文化的传播体验中心。
1953年经修整辟为公园,依次建有浮雕式石牌坊大门、旌忠门、碑亭、荐馨堂、刘湘墓等建筑。
武侯祠东侧的锦里由武侯祠博物馆复原修建,锦里为清末民初建筑风格的古街。
它依托武侯祠,扩展了三国文化的外延,并融入川西民风、民俗,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成为成都文化旅游的新亮点。
现紧邻武侯祠的“锦里”古街由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斥资复建,为“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锦里作为武侯祠博物馆(三国历史遗迹区、锦里民俗区、西区)的一部分,占地30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4000余平方米,街道全长550米。
建筑以清末民初四川民居风格为基础,内容以三国文化和四川传统民俗文化为内涵。
锦里于20xx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其延长段于20xx年1月开肆,锦里延长段大胆将活水引入循环,形成“水岸锦里”的新景观。
“拜武侯,泡锦里”已成为成都旅游最具号召力的洪亮口号之一。
传闻锦里曾是西蜀历史上最古老、最具有商业气息的街道之一,早在秦汉、三国时期便著名全国。
今日的锦里依托成都武侯祠,以秦汉、三国精神为灵魂,明、清风貌作外表,川西民风、民俗作内容,扩大了三国文化的外延。
在这条街上,浓缩了成都生活的精华:
有茶楼、客栈、酒楼、酒吧、戏台、风味小吃、工艺品、土特产,充分呈现了四川民风民俗的独特魅力。
匾额为“汉昭烈庙”。
大门内浓荫丛中,耸立着六通石碑,两侧各有一碑廊,其中最大的一通在东侧碑廊内,唐代“蜀汉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立,有很高的文物价值,为国家一级文物,因文章、书法、刻技俱精被称为“三绝碑”。
唐朝闻名宰相裴度撰碑文,书法家柳公绰(柳公权之兄)书写,名匠鲁建刻字,都出自名家,因此被后世称为三绝碑。
碑文对诸葛亮的一生,作了重点褒评;竭力赞颂诸葛亮的高风亮节,文治武功,并以此激励唐代的执政者。
碑文特殊褒奖诸葛亮的法治思想,马谡因失街亭被诸葛亮依法处斩,临刑,马谡哭着表示自己死而无怨。
李严与廖立,两人都是被诸葛亮削职流放的罪人,但他们也自甘服罪。
当他们得知诸葛亮病逝,“闻之痛之,或泣或绝”。
这些均属史实,裴度据史褒评,令人信服碑文通篇辞句甚切,文笔酣畅,使人百读不厌。
诸葛亮之所以为后人所仰慕,还因为他有着高尚的思想和作风,不利用职权谋私。
二门之后是刘备殿,又名昭烈庙。
入武侯祠正门,即可见到气概恢宏的昭烈庙。
昭烈庙为单檐歇山式建筑。
正中有刘备贴金塑像,高3米,仪容丰满庄重,耳大垂肩。
左侧陪祀的是他的孙子北地王刘谌像。
刘备像侧原有其子蜀汉后主刘禅像,因刘禅昏庸无能,不能守基业,丧权辱国,宋真宗时被四川地方官撤除,后来就没有再塑。
在蜀汉后主刘禅降魏时其子刘谌到刘备墓前哭拜,杀掉家人后自杀身亡。
两侧偏殿,东有关羽父子和周仓塑像,西有张飞祖孙三代塑像,表现了关、张两人的不同外貌和不同性格,又反映了他俩武艺超群、威猛过人的共同特征。
两侧东、西廊房分别塑有蜀汉文臣、武将坐像各十四尊。
东侧文臣廊坊以庞统为首,西侧武将廊房以赵云领衔。
每个塑像如真人大小,像前立有一通小石碑,刊其姓名、生平,便于游人了解。
这些塑像,个个气宇轩昂,形神兼备,反映了我国清代民间艺人的超群泥塑技艺。
昭烈庙正殿西壁挂有据说为岳飞所书《出师表》木刻,东壁为现代书法家沈尹默书《隆中对》木刻。
诸葛亮殿西侧是刘备墓,史称“惠陵”。
由诸葛亮亲选宝地,葬刘备于此。
《三国志·先主传》记载:
“八月,葬惠陵”。
据《谥法》,“爱民好与,曰‘惠’”,故名刘备墓称“惠陵”。
陵墓中还合葬有刘备的甘、吴二位夫人。
刘备墓前有清乾隆年间所立“汉昭烈皇帝之陵”石碑,陵墓建筑由照壁、栅栏门、神道、寝殿等组成。
陵前有规模较小的神道为清代所建。
惠陵与武侯祠主要建筑一样亦为坐北朝南,紧邻在汉昭烈庙与武侯祠西侧。
与武侯祠之间有红墙夹道相连。
成都武侯祠的字画、对联甚多,其中的现代书法家沈尹默书写的《隆中对》最引人注目。
武侯祠还有岳飞手书的诸葛亮《出师表》刻石(历来对此的真伪存有争议,有一种说法,此前、后两表事实上是明代士人白麟伪托岳飞之名所书)。
刘备殿后,下数节台阶(武侯祠低于汉昭烈庙,象征古代君臣关系),是一座过厅,挂有“武侯祠”匾额。
武侯祠是纪念三国时蜀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的祠堂,诸葛亮生前封“武乡侯”,死后谥号“忠武”,故纪念他的祠堂称作“武侯祠”。
诸葛亮殿悬“名垂宇宙”匾额,两侧为清人赵藩撰书“攻心”联: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的联文,是享有盛名的一副对联,借对诸葛亮、蜀汉政权及刘璋政权的成败得失的分析总结,提示后人在治蜀、治国时借鉴前人的阅历教训,要特殊留意“攻心”和“审势”。
正殿中供奉着诸葛亮祖孙三代的塑像。
殿内正中有诸葛亮头戴纶巾、手执羽扇的贴金塑像,像前的三面铜鼓相传是诸葛亮带兵南征时制作,人称“诸葛鼓”。
鼓上有精致的图案花纹,为宝贵的历史文物。
大殿顶梁由乌木制成,上书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诫子书》中“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安静无以致远”(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安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志向)。
诸葛瞻及其子尚在绵竹抗击魏将邓艾的战斗中不幸身亡。
惠陵,武侯祠里,蜀国的重要人物都有塑像。
其中,刘备、诸葛亮、关羽和张飞,都有专殿,其余的重要文官与武将,则分别塑在文武廊。
东边是文官廊,西边是武将廊。
左右两廊各有文臣武将十四员,合计共二十八名文武。
东府文官廊以庞统为首,其次为简雍、吕凯、傅肜、费祎、董和、邓芝、陈震、蒋琬、董允、秦宓、杨洪、马良及程畿;西府武将廊则以赵云为首,依次为孙乾、张翼、马超、王平、姜维、黄忠、廖化、向宠、傅佥、马忠、张嶷、张南及冯习。
三义庙现,初名三义祠,清康熙初年由四川提督郑蛟麟始建。
乾隆四十九年(1784)因焚香引起大火被毁,乾隆四十九年(1787)重建,道光二十二年(1842)又曾全面修葺。
现在所见建筑和匾联主要是道光年间的遗存。
其建筑为混合结构,面积569㎡,四造五殿,规模宏大。
后渐坍圮,仅存少量建筑尚完好,1981年被公布为成都市市级文物爱护单位。
1998年,因城建须要三义庙由提督街迁建到武侯祠内。
三绝碑,本名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
在武侯祠大门至二门之间的东侧碑亭中。
碑高367厘米,宽95厘米,厚25厘米、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刻建。
由唐代宰相裴度撰文,书法家柳公绰(柳公权之兄)书写,石工鲁建镌刻。
裴文、柳书、鲁刻,三者俱佳,所以后世誉为三绝碑。
一说三绝指诸葛亮的功绩、裴度的文章、柳公绰的书法。
碑阳、碑阴、碑侧遍刻唐、宋、明、清时代的题诗、题名、跋语。
成都武侯祠现分文物区、园林区和锦里三部分,面积230亩(15万平方米)。
依据武侯祠新的规划内容,武侯祠将对这三个区域进行更加合理的功能区划,分为三国历史遗迹区、锦里民俗区、三国文化体验区三大板块。
武侯祠同汉昭烈庙、刘备墓(惠陵)相毗连。
整个武侯祠坐北朝南,主体建筑大门,二门,汉昭烈庙,过厅,武侯祠五重建筑,严格排列在从南到北的一条中轴线上。
以刘备殿最高,建筑最为宏伟壮美。
武侯祠后还有三义庙、结义楼等建筑。
文物区主要由惠陵、汉昭烈庙和武侯祠三部分组成,祠庙现存主体建筑(除惠陵)均为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重建,坐北朝南,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依次为大门、二门、汉昭烈庙、过厅、武侯祠以及迁建的三义庙和新建的结义楼,共七重。
祠内供奉刘备、诸葛亮等蜀汉英雄塑像50余尊,唐及后代碑刻50余通,匾额、楹联70多块,尤以唐“三绝碑”、清“攻心”联最为闻名。
武侯祠导游词6
各位游客们:
那里是诸葛亮殿。
殿的门楣楹柱上挂满了前人留下的匾联。
其中最出名的是悬挂在诸葛亮殿正中的一联,即“能功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之后治蜀要深思”。
联文是清末云南剑川人赵藩撰书。
上联说,诸葛亮在打仗中能用“攻心”战术,如南征时对孟获七擒七纵,使其心悦诚服,以此赞扬诸葛亮是真正懂得用兵打仗,而不是好战的军事家。
下联称颂诸葛亮能审时度势,制定出宽严得宜的法度,收到良好效果,提示之后治理四川的人从中吸取教益。
这幅对联对诸葛亮的用兵和施政作出了客观的评价,提出“攻心”和“审势”两个很有启发性的问题,是武侯祠匾联中的上品,也是我国名联之一。
诸葛亮殿内,供奉着诸葛亮和他的儿子、孙子的贴金泥塑像。
诸葛亮像在正中的龛台上,他羽扇纶巾,身披金袍,凝目深思,其忧国忧民,深思熟虑的神采,显示出一代儒相的风仪。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山东沂南人,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他年轻时隐居于襄樊隆中,因才智超群,刻苦好学,胸怀大志,得“卧龙”的美称。
经刘备三顾之请,出山铺佐刘备,建立蜀汉;刘备死后,受托孤之重任,辅佐其子刘禅,执掌朝政,治蜀达20多年;他施行教化,严明赏罚,选贤任能,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南征南中,北伐祁山,以忠贞、勤勉、廉洁和才智,换来了蜀地的安定和旺盛。
史学家陈寿评论说,当时的蜀国,政治清明,民风淳正,田野开拓,仓廪充溢,到处是升平景象。
由于过度辛苦,他54岁时,病逝于北伐前线五丈原军中,安葬在陕西勉县定军山下,坟墓至今尚存。
诸葛亮一生做了不少勤政爱民和有益于社会进步的好事,他死后,人们非常怀念他,对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更是非常敬重。
于是,人们便修起了一座又一座武侯祠来纪念他,还把他作为忠臣贤相的典范,才智的化身而加以崇拜。
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在蜀汉面临存亡之时,率部与魏军在绵竹决战,终因寡不敌众,为国捐躯。
诸葛亮殿内陈设有一面铜鼓,是公元五、六世纪时的文物。
铜鼓,原是西南少数民族古代的炊具,从考古发觉来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之后铜鼓渐渐演化成一种乐器、礼器,在集会、庆典时运用,也是财宝和权力的象征。
相传诸葛亮南征时,曾运用过这种铜鼓,白天用来煮饭,晚上当鼓,用来报警,一物多用。
因此,又称为诸葛鼓。
在殿外的两侧厢房内,陈设着木刻诗文。
西厢有毛泽东、董必武、张爱萍、方毅、周谷成、楚图南、梁漱溟等人的墨宝共12幅,东厢为木刻的《隆中对》和《出师表》。
三义庙:
出诸葛亮殿往后,就是三义庙。
三义庙因祭祀桃园三结义的刘、关、张而得名。
庙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原有四进五殿,规模宏大。
现仅存拜殿、正殿,成四合院布局。
三义庙本在市区中心的提督街,因城市建设的须要,1997年迁建于此。
迁建工程严格根据国家文物法规,将原建筑构件编号拆下,运至新址按编号搭建,复原原貌。
复原重建的三义庙雄伟屹立,其建筑形制与刘备殿一样。
屋顶为单檐硬山式,青色简瓦覆盖其上,结构为木石结构,抬梁式木构架,立柱及柱础均为石质。
有40根整石雕成的圆形立柱,柱径0。
5米。
有24根石柱上刻对联12副,联文描金。
正殿复原了刘、关、张的泥塑坐像,廊房两壁新增加十幅三国故事线描石刻画。
画稿取自明代《三国演义》版本。
这些画的资料是:
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张飞鞭打督邮、刘备招亲、关公刮骨疗毒等。
刘备墓:
出三义庙西行,过小桥,经桂荷楼、琴亭,进入翠竹蜂拥的红墙夹道。
夹道尽处,是刘备墓。
刘备墓土冢高12米,墓上绿荫覆盖。
有一道180米长的砖墙环护着陵墓,墓前有碑和寝殿。
刘备伐吴失败后,退驻白帝城,于公元223年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