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资料.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306721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申论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申论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申论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申论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申论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申论资料.docx

《申论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申论资料.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申论资料.docx

申论资料

申论热点(物价上涨方面)

范文一:

价格上涨原因分析

去年以来,生活品价格的上涨成为上至国家领导、下至普通百姓都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

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价格波动是十分正常的市场现象,即使出现适度通货膨胀,也不必惊慌失措。

关键是,对价格上涨或者通货膨胀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特别是深层次问题及产生的原因,要有清醒的认识,并能够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第一个原因老百姓对价格上涨的承受能力十分脆弱。

其实,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价格曾经出现过多次波动,波动幅度也较大,有的年份还高于现在。

但是,在价格波动面前,老百姓没有表现出恐慌。

但是,面对去年以来的价格上涨,很明显地,老百姓情绪有些紧张,生活压力明显增大,心理预期比较悲观。

是什么导致老百姓在经济持续增长的大环境里,对价格的心理承受能力反而变得脆弱,这里面的原因不可不察:

一是连续十多年的价格超常平稳,让老百姓习惯于在平静的价格中生活,经不起价格波动的风浪;二是此次价格上涨,从经济全局看,是价格的结构性上涨,对老百姓而言,则是通货膨胀,因为,与老百姓生活最为密切的农副产品、生活用品价格都上涨较快;三是社会总财富迅速增长,贫困人口掌握的社会财富却在下降,相对贫困人数增多,导致整个社会对价格变动的适应能力下降;四是社会保障制度严重滞后,对贫困人群缺乏正常的救助机制;五是地方政府驾驭复杂形势的能力不强,在价格上涨面前无所作为或难有作为。

  第二个原因地方政府执政目标和执政思路存在偏差。

虽然说,按照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治国方略,地方政府都在层层级级传达贯彻,大会小会布置动员,文件媒体进行宣传。

但是,透过此次价格上涨,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很多地方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这个问题上,还仅仅停留在文件、会议、通知和媒体上,还没有真正融入于执政目标和执政思路之中。

一个拥有约9亿农民的国家,却养不“活”一头猪,而且这是在国家取消了农业税政策的大环境下,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这个问题,暴露了地方政府执政目标、执政思路出现了偏差。

说白了,就是对政绩的理解太过偏面,太过浮躁,只把上级领导看得见、摸得着的工程、项目等作为主项,作为政绩的立足点,而把与老百姓生活最为密切的工作作为了副项,作为可做可不做的工作,才直接导致价格上涨首先从农副产品开始。

因此,通过此次价格上涨以及防止出现全面通货膨胀,地方政府应当好好反思一下,到底该怎样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第三个原因政府协调经济与社会以及把握经济全局能力的薄弱。

从经济的角度来看,此次结构性通货膨胀对我国经济不会有太大的冲击,更不会形成经济危机,但却会对社会基础的稳定产生负面影响。

因为此次价格上涨,受影响的主要不是经济实体,而是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老百姓。

令人担心的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在社会财富大量增长的同时,财富的集中度也越来越强,少数人掌握多数社会财富的现象日益突出,社会公认的“穷人”在增多,一旦爆发全面通货膨胀,将极大地激化社会矛盾。

这些问题的出现,与各级政府的发展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各级政府的发展追求和对企业的要求看,各级政府都在追求高、新、尖,大、优、强。

从国家强盛、政府强大来看,这样做并没有错。

但是,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来看,就有失偏颇了。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要想真正国力强盛,首先必须人民富裕安康。

人民靠什么富裕安康呢?

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仅仅依靠高、新、尖和大、优、强是不够的,还必须拥有大量的中小企业,解决老百姓的就业和生活问题。

可是,有多少地方政府愿意去放下大、优、强的“政绩”企业去关心那些少出或难出政绩的中小企业呢?

中小企业不发展,百姓的就业和生活问题又该如何解决?

要知道,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中小企业都是政府重点支持和扶持的对象。

老百姓的就业与生活都解决不了,在价格上涨与通货膨胀面前,当然会惊慌失措了。

因此,各级政府必须调整发展思维,在重视“政绩”工程、“政绩”企业的同时,更加关注和扶持大量的中小企业发展,搞活民生的“经济基础”。

 

范文二:

有效平抑物价事关民生大计

CPI(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数据已连续3个月触及或突破3%警戒线,物价上涨的压力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公众与政府面前,从猪肉、方便面到成品油,每一次涨价都刺激着大众的神经,使普通百姓的生活质量受到了较大影响。

有效平抑物价事关大众的切实利益,事关民生大计,事关社会稳定。

我们必须站在全局和政治的高度,站在解决民生问题的战略高度,多策并举、多管齐下,采取多种措施有效平抑物价,维护社会稳定。

 据相关部门分析,当前物价上涨的原因来自多个方面。

一是当前国际市场粮油及初级产品价格上涨、生产成本增加。

由于石油价格持续上涨,美国等国家大规模开发生物能源,对玉米、大豆等粮食需求量大幅增加。

这导致国际市场粮价大幅度上涨,进而拉动了国内粮食价格上升,并影响到以粮食为原料的食用油、肉、禽、蛋、奶等主要副食品价格。

二是供求结构失衡。

由于去年上半年生猪价格跌到谷底,导致生猪存栏下降,去年下半年生猪价格开始进入周期性上涨阶段。

部分地区出现的疫情,也加剧了生猪供应的紧张。

三是少数经营者趁机合谋涨价、哄抬价格等现象,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损害了群众的利益。

 在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努力促进社会和谐,不断推进科学发展的今天,面对物价不断上涨的趋势,当务之急是清醒地认识物价上涨形势的严峻性,增强紧迫感,加大工作力度,制定和落实各项政策措施,迅速行动,狠抓各项促进生产稳定市场供应政策措施的落实,保证市场供应,有效平抑物价,切实维护副食品价格稳定。

 首先,要切实平抑物价,必须进行行政干预。

一是要制定并下发实施有关的补贴政策,并保证各地把补贴政策按时兑现到农民手中;二是要切实落实“菜篮子”市长(行政领导)负责制。

充实和完善负责制的内涵,进一步强化责任,明确任务,全面落实中央的各项部署和要求,尽快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加强对副食品生产的扶持,切实保障市场供应;三是要加强监督检查。

发展改革委要会同财政、农业、商务、工商、质检、银监、保监等部门和单位,尽快组成联合督查组,采取重点督查和抽查相结合的办法,检查各地政策落实情况,及时纠正出现的偏差,研究解决政策落实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四是要实行严格的问责制。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贯彻落实中央作出的决策部署的情况,要作为对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

凡玩忽职守、徇私舞弊、不落实、不执行中央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及相关工作要求的,或组织不力、政策落实不到位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有关地方人民政府或部门负责人的领导责任。

 其次,要切实平抑物价,必须严格价格执法。

各级人民政府要立即组织开展副食品价格专项检查,打击各种价格违法违规行为,重点查处经营者串通定价、合谋涨价的行为,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的行为,短缺数量、偷工减料、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等欺诈手段变相提高价格的行为。

要坚决制止对各类商品的豪华包装,降低成本,杜绝浪费,减轻消费者负担。

对查出的违法违规行为,价格等有关部门要及时处理,并进行曝光。

同时,要强化价格监测预警,发现异常要及时查明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妥善应对,确保市场稳定。

最后,也是最根本的,要有效避免物价上涨带来的副作用,最根本的还是健全我国的社会保障体制,加快收入分配改革步伐。

当坚硬的市场规则撞击到民生防线的软肋之上,单靠行政力量抑制卖家们涨价的企图,只是权宜之计。

物价上涨对我国最大的考验在于,我国的社会保障体制是否到位,收入分配改革是否跟得上去。

因此,面对物价上涨,我们必须切实安排好困难群众的生活,要妥善安排低收入群体生活补助,采取适当提高低保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发放临时补贴等措施,确保低收入居民生活水平不降低。

 总之,在依靠行政力量抑制物价上涨的同时,政府应及时给予民生福利关怀,增加社会福利和公众福祉,从根本上消除或缓解物价上涨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事关民生大计,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

 

范文三:

本轮物价上涨不可轻视的十个理由

6月1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将“价格上涨压力加大”作为突出问题之一,7月26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又将“控制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重点任务之一,这表明决策层已将物价上涨列入调控的重要议程,而价格手段在货币政策中日益受到央行的重视。

   由于上半年的物价上涨主要是由食品价格推动的,因此有些人士认为增加食品供给就可以了,不足为惧。

实际上,虽然本轮物价上涨是由食品价格引发的,但仔细分析此轮物价上涨的宏观环境及内部成因,我们认为,有以下10个理由,使我们对于我国的此轮物价上涨不敢轻视。

    首先,世界经济将继续强劲增长,加大了全球通胀压力。

鉴于今年上半年全球经济的良好增长势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7月25日将今、明两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测从今年4月的4.9%上调到5.2%,美国在第二季度已经重拾增势;日本经济复苏形势良好,有望进入正常的增长轨道;欧元区经济上半年明显好于预期;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继续快速增长,其中中国、印度和俄罗斯的增速尤为突出。

在全球经济持续强劲增长的情况下,供应限制因素增强,通胀风险增大。

   其次,我国经济仍将高位运行。

从2003年开始,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的景气周期,驱动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非常强劲,今年上半年GDP增速达11.5%,创近12年来的同期新高,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全面升温,预计今后几年我国都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将刺激社会总需求上升,推动物价上涨。

   第三,城乡居民收入出现了少有的快速增长态势。

今年上半年,全国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同比增长18.5%;另外,有调查显示,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111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3%,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1.4个百分点。

其中,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和出售农产品收入增长较快,分别同比增长19.3%和17.3%,这表明由“民工荒”引发的工资上涨已从沿海地区蔓延到全国各地。

劳动工资水平上升再加上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的扩大,一方面将直接抬高企业成本和产品成本,诱发成本推动型通胀;另一方面,将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导致需求推动型通胀。

   第四,以股市、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价格持续上涨。

今年上半年,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平均同比上涨5.95%。

房价虽不直接计入CPI,但房价持续上涨将通过房租、水暖费、装修材料等项目传导到CPI之中。

沪深股指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整后,在经济快速增长、人民币中长期升值预期、上市公司业绩大幅上升等多重因素的推动下,继续震荡盘升,屡创新高,目前已站上4700点的高位,市场成交量也有所放大。

   第五,固定资产投资高位反弹的压力较大。

今年上半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4168亿元,同比增长25.9%,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3.9个百分点。

虽然同比增幅有所下降,但仍保持在较高的增长平台上,而且投资反弹的趋势比较明显,其中,6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8.5%,增速较1-5月份提高2.4个百分点。

受房价大幅上涨的刺激,房地产投资增速明显加快,上半年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28.5%,比去年同期提高4.3个百分点。

因此,在利率偏低、货币信贷投放过多、企业盈利大幅增长、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推动等基本因素没有根本性改观之前,投资反弹的压力较大。

   第六,消费增长势头明显回升。

上半年,我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044亿元,同比增长15.4%,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1个百分点,增幅为1997年以来的新高。

根据历史数据,固定资产投资资金中的40%左右将逐步转化为消费资金,近几年高速增长的投资资金必然释放出巨大的消费能力,而强劲的出口也会提高企业的效益和就业岗位,另外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扶持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实际收入水平,这些因素累积起来将共同促进消费增长。

第七,食品价格上涨有蔓延之势。

受国际粮食库存下降、国际价格传导等因素的影响,近期国内粮价有可能继续保持小幅上涨趋势。

而粮食又是食品生产链的源头,能在较大程度上决定食品价格的走向。

一方面,前期大幅上涨的猪肉、鸡蛋等继续保持上升势头,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商务部三部委会商后认为猪价偏高和猪肉供应偏紧的局面,还将持续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另一方面,由于成本上升,近期方便面、乳制品、快餐等都在纷纷涨价,呈现蔓延之势。

   第八,市场流动性充裕,货币信贷投放过多。

物价上涨终究可以归结于货币现象。

由于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项目顺差居高不下,导致经由外汇占款被动投放的基础货币持续多增。

6月末M2同比增长17.06%,增幅比5月末高0.32个百分点,也超出年初确定的目标增速1.06个百分点。

同时,信贷投放也有较大增幅,上半年新增贷款2.54万亿元,创历史同期纪录。

充裕的资金终将会形成购买力,促进物价水平上扬。

    第九、国际原油价格飙升和主要有色金属价格在高位波动,给我国带来较大的价格上涨压力。

今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震荡盘升,但我国一直对成品油价格实行严格管制,目前国内成品油与国际油价倒挂,国际油价大幅上涨的因素没有在我国CPI中充分反映出来。

据悉,国内三大石油巨头已几次上书要求成品油涨价,如果油价得到相应的调整,我国CPI会受到直接影响,并成为通胀的主要压力之一。

第十、资源价格和服务价格改革的全面推进,会推动相关产品价格上涨,从而直接或间接地促使未来价格总水平上升。

为了限制“两高一资”行业的发展,今后国家将加快税制改革进程,并陆续开征燃油税、排污费、污水处理费等,以鼓励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而且,资源价格对服务价格有明显的传导性,服务价格的涨幅中有一半左右来自资源价格的传导,因此,资源价格的上调,必然会带动服务价格的整体上升,使公共交通等服务价格的潜在上涨压力得到释放。

当然,目前也存在一些推动物价下降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一般消费品供大于求的局面在短期内难以改变。

近期人民币升值有加快之势,人民币升值意味着进口产品价格的下降,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收缩效应,加上调低进口关税,会导致进口商品价格下降和进口商品数量增加,进而拉低国内物价总水平。

日元升值过程中其国内物价走势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此外,技术进步推动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促使价格水平有所下降,最突出的例子就是信息技术产业。

   综合来看,上半年价格上涨呈现出结构性特点,但物价上涨的压力并未充分释放,下半年食品价格仍是引导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有可能引起全面的物价上涨。

我们要正视下半年物价上行的压力,尤其要高度重视资产价格泡沫,及时出台调控措施调节和稳定居民通胀预期。

各地政府需要切实做好稳定价格总水平工作,重点照顾中低收入家庭的生活。

今年上半年CPI上涨具有明显的结构性特征,以粮食为代表的食品价格同比上涨7.6%,推动CPI上涨了2.5个百分点,贡献率达78%,其中粮食同比上涨6.4%,蛋上涨27.9%,肉禽及其制品上涨20.7%,水产品价格上涨3.7%。

而工业品价格和服务价格基本保持稳定,扣除食品和能源项目后上半年的核心价格指数仅同比上涨0.9%。

   由于上半年的物价上涨主要是由食品价格推动的,因此有些人士认为增加食品供给就可以了,不足为惧。

而作者认为,虽然本轮物价上涨是由食品价格引发的,但其中包含了经济增长较快、货币投放过多、投资反弹压力较大、城乡居民收入上升、消费增速加快等诸多因素,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及时采取对策。

否则,如果食品价格上涨与其它商品价格上涨形成叠加效应的话,可能产生价格全面上涨的通胀风险。

 

申论热点:

(突发公共事件问题)

一、现象(问题及原因)

自然灾害。

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事故灾难。

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公共卫生事件。

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社会安全事件。

恶性案件(多起校园案);吉林、山西、陕西、江苏、爆炸案)。

二、概括剖析

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我国每年因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损失惊人。

2004年,全国发生各类突发事件561万起,造成21万人死亡、175万人受伤。

全年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社会安全事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4550亿元;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间接损失同样不可忽视。

事故灾害发生之后,公众的生活节奏被打乱,公众心理也会受到巨大冲击;有一些突发公共事件是由于管理政府不当、玩忽职守所引发,使政府的公信力会遭受严重损伤;突发公共事件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

重视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是各级政府的责任,是保持社会的稳定的必要措施,是构建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客观要求。

三、措施对策

A落实各级人民政府建立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

B加强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把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减少到最低限度;

C实行问责制,追究由于管理不当、玩忽职守造成突发公共事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D宣传、教育、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有关部门要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网络等,广泛宣传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对如何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的思考

突发公共事件是指难以遇见的,能够带来灾难性后果的事件,它不限于难以遇见和控制的自然事件,随着中国社会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某些社会矛盾引发的公共事件在增多,比如拆迁、下岗等社会问题。

政府是公权力的象征,掌握着社会大部分的政治、经济、民生等决策权,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根据近几年所发生的一些公共突发事件及政府采取的措施和民众反应来看,笔者认为应对此类事件应该从实际出发,逐步建立一套以各部门为基础的可行的协调机制,尤其是在事前的预测、事中的控制、事后的保障,平时积极引导群众,力保遇到此类问题时将损失减小到最小范围内。

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密切联系群众,妥善处理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不要将矛盾激化,积极做好信访工作,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对于自然事件,应当加强科学预测能力。

根据中央和地方财政具体情况建立应急储备资金制度,确保资金到位,严格审查资金动向,有效防止贪污、挪用。

第二,政府各部门应当建立统一的协调机制,由部门的一把手牵头成立应急小组,主要包括办公室、财政、医疗、民政、交通等,在遇到突发性公共事件时,迅速反应,确保各部门能够在确定原则下有效配合,将损失减少到最小状态。

第三,应当建立突发性事件时候保障机制。

突发性事件往往带来较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启动应急储备资金,确保灾区群众的基本药品和食品供应,调整群众心态,做好灾后重建工作。

突发性公共事件有其不可预见性,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可以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依据相关科学知识对其进行预测。

政府在这一问题上采取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信心,进而影响到国泰民安,这是国家生活的大事,也是政治生活的大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IT认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