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说明书.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306445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总说明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总说明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总说明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总说明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总说明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总说明书.docx

《总说明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总说明书.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总说明书.docx

总说明书

总说明书S1-2

一、历史背景与任务依据

西和县石峡~西高山公路改造工程一阶段施工图设计,路线起点位于石峡桥头,接成西路,终点位于西高山乡政府所在地。

路线全长11.216Km。

本项目是西和县重要公路,是公路网布局的主骨架。

是石峡通往西高山乡唯一的公路。

受5.12地震灾害,加之超重车辆较多,部分路段路基沉陷,桥梁构造物不同程度受损,路面严重损坏,车辙、龟裂、沉陷随处可见,严重影响了行车安全,也制约了本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现有公路有桥梁1座(完好利用)、旧涵洞利用12道。

由于公路使用年限较长,加之养护资金缺乏、投资力度不足、地质变化复杂、植被水土流失、沿线排水设施缺乏等原因致使该路路况损坏严重,路基残蚀缺口、边坡滑塌堆积、边沟堵塞、涵洞堵塞致使流水不畅,路面坑槽、车辙、沉陷及翻浆等病害严重。

项目的改造不仅可以带动沿线经济的规模化发展,而且对促进西和县及周边地县经济文化的交流,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经济意义。

同时,本工程还是实施西部大开发,发展地方经济的需要,也是改善地方路网结构,发展地方公路,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的需要。

二、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情况

西和县石峡~西高山公路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如下:

路面结构采用:

路面结构:

18cm水泥混泥土面层+16cm水泥稳定砂砾基层+15cm天然砂砾垫层。

桥涵设计荷载公路-Ⅱ级,设计时速20Km/小时,路基宽度6.5米,路面宽度5.0米。

桥涵与路基同宽,路基及小桥设计洪水频率1/50,全线设置完善的防排水设施和必要的安全设施,其余满足《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的规定。

工程总投资631万,拟申请国家灾后重建补助资金605万元,其余不足部分由建设单位自筹解决。

项目建设工期9个月。

三、主要技术指标

西和县石峡~西高山公路改造工程 路线全长11.216公里。

西和县石峡~西高山公路改造工程一阶段施工图设计所遵循的技术标准如下:

主要技术标准

指标名称

单位

指标值

采用值

备注

路线长度

Km

11.216

公路等级

四级

设计速度

Km/h

20

路基宽度

m

6.5

6.5

行车道宽度

m

6.0

5.0

圆曲线最近半径

一般

m

30

15.731

极限

m

15

最大纵坡

%

9(10)

9.0

最小坡长

m

60

65

路基、小桥、涵洞设计洪水频率

1/50

1/50

桥涵设计荷载

公路—Ⅱ级

公路—Ⅱ级

四、工程所处自然环境

1、地质、地震

根据甘肃大地构造单元划分,项目公路地处西秦岭褶皱系,西秦岭北部海西冒地槽褶皱带由上古生界组成,是在加里东运动中局部下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海西运动中期,东段开始逐渐上升成陆,而西段经过了局部隆起之后,又相继下沉,转为稳定的海相沉积环境。

二叠纪末地槽全面回返,除岩层褶皱外,还伴有断裂活动和酸性及少量中型、超基性岩的入侵。

本项目公路沿线出露的地层由老至新如下:

(1)、上第三系(N):

灰绿色粘土岩夹砂质泥岩。

分布于公路沿线高阶地处。

(2)、第四系(Q):

(1)中~上全新统(Q2-3):

黄土,分布于山坡及山顶,土质均匀,较密实。

(2)全新统)(Q4):

河漫滩处多为砂、砾、卵石层;阶地上部为亚粘土,厚1.0~3.0m,下部为砂砾卵石层,山坡下部为坡积碎石土、崩积块石、碎石及泥石流堆积的洪积块石碎石层。

根据甘肃地震区带划分,本项目公路地处青藏北部地震区南北地震带和政—武山——天水地震亚带。

根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GB18306-2001),本项目公路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3,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0。

2、地形、地貌

本项目西和县石峡~西高山公路位于西和县东部地区。

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本项目公路起点处沿漾水河逆流而上,转而沿岐山河流而上,再沿晒经河逆流而上,终点接成县东河三渡水处。

沿线区域按地貌形态主要为:

(1)、河漫滩阶地:

由于漾水河及其直流弯曲摇荡,漫滩宽阔,约80~120m。

阶地明显可见有三级,为侵蚀基座阶地,海拔为1510~1700m。

(2)、构造剥蚀黄土梁峁沟壑区:

主要为漾水河及各支流两岸山地,海拔高度1600~1800m,相对高差200~300m。

以黄土覆盖,沟壑纵横,河流平川切割。

坡度较小,梁坡平缓,坡度在6~25度之间。

受地形影响,路线基本沿老路布设。

3、气候

项目区地处中纬度地带的内陆腹地,全年盛行偏南风,属大陆性季风气候。

雨量较为充沛,属湿润和半湿润地区。

雨热基本同季,但降水季节分布小均匀。

(1)气温

项目区年平均气温8.4℃,变化辐度在7.7℃~9.1℃之间,一月份平均气温-4~-3℃,为最冷月;一月上句平均气温-4~-5℃,为最冷旬。

7月份均为19.5℃,为最热月;7月下旬到8月上旬气温在20.2℃以上,为最热旬。

(2)日照时数

年日照时数为1709.9小时,各月之间光照时数变化较大,其中4月、6月、7月、8月、11月、12月光照时数占可照时数的40‰以上,12月光照时数最多。

历年平均占可照时数的49‰。

本项目区年太阳辐射量为102.9千卡/cm2。

(3)降水

本项目区年平均降水量555.7mm,年最大降水量784.4mm(1984年),最小302.6mm(1969年),极差达482.1mm,最大日降水量为103.9mm(1979年7月14日)。

降雨量分布极不均匀,主要集中于夏季(6~8月),平均降水量为243.4mm,占全年总降水量的45.6‰.秋季(9~11月)次之,占全年降水量的27.3‰,春季(3~5月)占全年降水量的24‰,冬季(12~2月最少占全年降雨量的3.1‰。

作物生长期(4~9月)降水量占全年雨量的81.2‰。

自6月下旬到9月中下旬为汛期。

年平均相对温度78‰,各月之间的变化幅度比较小,月最高达83‰,月最低为68‰。

(4)蒸发

历年平均蒸发量1234.6mm,降水量小于蒸发量。

(5)地温

项目区地面温度浅层5cm地温基本上与气温同步变化,但变化幅度要比气温大的多。

1月平均气温-1.5℃,为最冷。

7~8月份平均地温23.5℃,最热。

年平均地温10.9℃,高于气温。

(6)冻土、霜、雪

地面温度降低到零度以下,上壤中水分开始冻结。

土壤10cm深处开始冻结期为1月15日开,解冻日期为2月8日,最大冻土深度42cm,一般出现在一月上旬末到中寻初,个别年份2月中旬初也会出现。

无霜冻期年均初日为5月3日,最早开始于4月10日,最迟结束于10月19日。

年均无霜冻期为165天。

年均每年度积雪天数24.9天,最多年份53天,最少年份13天,降雪时段为10月到次年4月。

平均积雪日数为28.9天,最多年份44天,最少年份11天。

4、水文

(1)地下水

本项目段地下水较丰富,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地层空隙潜水,分布于漾水河河漫滩及一、二级阶地下部的砂砾卵石层中,地下水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补给和河水渗透补给,水质较好,可为施工用水。

5、土壤植被

a土壤

(1)黑垆土

分布于黄土梁峁沟壑山区褐色上带之下,是草原、干草原植被条件下经过长期耕作熟化形成的耕地土壤。

呈灰褐色,土层深厚,质地均一,结构良好,透水性强,持水性能好。

风蚀水蚀均较严重,心上层石灰沉积作用明显,粘化过程较强。

土体内有大量虫洞虫粪和白色的石灰胶膜、乳膜、粉膜斑纹、假菌丝状沉积物,全部面墙石灰反应,呈弱碱性。

黄绵土

分布在本项目区漾水河谷两岸一、二级阶地,是原粘土质泥岩、页岩、泥灰岩经风化在疏松层上经耕种、旋肥形成的土壤,灰黄色、粒状、轻壤、土体疏松,内有中量石灰结核及嵌渣。

全部面强石灰反应,PH值8左右。

无明显侵入体,适宜种植小麦、洋芋、玉米、养麦等作物。

b植被

项目区植被类型的水平分布,属北亚热常绿闹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带,但因山区气候具有多宜性的特点,在不同水热条件下,森林植被有以下两种类型:

落叶阔叶林

分布较为广泛,主要在全线气候较暖和地区分布。

树种以山杨、枫杨、桦木、栎类为主。

阴坡、半阳坡上缘与油松、华山松混交林。

浅山区由于植被的破坏,已呈多代萌生的次生林,与蔷薇、箭竹、山樱桃、酸刺、马桑等灌木共存,成为乔灌混交复层林。

暗叶针林

集中分布于大桥林场,气温较冷地区。

其群种以冷杉为主,与云杉、铁坚杉、落叶松混交。

阔叶树种有桦、椴、山杨等。

灌木有杜鹃、箭竹、高山柳等。

分布区由于深度切割,高差悬殊,以致生态群落垂直变化明显。

自上而下的群落分布是:

高山单甸——高山矮林型——杜鹃、云冷杉混交林型——苔藓、箭竹、云冷杉林型——桦、杨、椴、针叶混交等多种林型。

五、工程设计原则及依据的标准与规范

1、依据的标准及规范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

《公路自然区划标准》(JTJ003~86)

《公路勘测规范》(JTGC10~2007)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

《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J018~97)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04)

《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D61~2005)

《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D61~2005)

《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

《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44~89)

2、本工程设计中的总体设计原则;

1)、路线设计应保证行车安全舒适、速度的前提下使工程量小、造价低、营运费用省、效益好,并有利于施工养护。

在工程量增加不大时应尽量采用较高的技术指标,不轻易采用最小指标或低限指标,也不片面追求高指标。

2)路线同农田基本建设相配合,做到少占田地,尽量不占主产田、经济作物田、经济园林、草场等。

3)、对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进行深入勘测,查清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对不良地质地段等特殊地区应慎重对待。

4)、重视环境保护,注意由于公路修筑及车辆运行时产生的影响与污染问题,其中包括路线对自然景观及资源可能产生的影响;占地、拆迁房屋带来的影响;路线对城镇布局、行政区划、农业耕作区等现有设计造成分割而产生的影响。

六、工程设计

(一)、路线

西和县石峡~西高山公路改造工程一阶段施工图设计,路线起点位于石峡桥头,接成西路,终点位于西高山乡政府所在地。

路线全长11.216Km。

西和县石峡~西高山公路改造工程一阶段施工图设计,甘肃省交通厅关于公路建设的指导原则和相关精神为依据,以减少对沿线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以铺筑路面、完善防排水、完善安全设施为主。

由于原有路线部分能满足现行公路工程技术规定,本次设计将充分利用原有路基,尽可能使沿线群众方便出行,最大限度减少征地、拆迁。

路线设计中力求;

1、坚持与区域发展相结合,确保项目建成后在相当长时间内能够促进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2、本工程以沿线乡村为主要控制点,以利于本地群众出行。

3、在满足技术指标的前提下,尽量利用既有路线和构造物。

4、合理利用旧路线形,正确利用标准,保证线形的均衡性。

5、在路线的平纵横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进行路线设计,尽可能做到平面线型顺适,纵坡均衡,横断面合理,满足行车视距。

6、路线通过村庄路段时,适当提高纵面标高以利于排水。

7、重视环境保护,修建道路产生的环境影响,必须根据有关的法规妥善处理使环境影响降到最小程度。

(二)、路基及防护排水

1、标准横断面

西和县石峡~西高山公路改造工程路线全长11.216Km,计时速20Km/小时,路基宽6.5米,路面宽度5.0米。

按四级公路设计,路基宽度6.5米,路面宽度5.0米。

路线行车道路供横坡2﹪,土路肩路拱横坡3﹪,桥涵与路基同宽。

2、路堤边坡设计

边坡高度H≤8.0m,采用1:

1.5一坡到底的直线边坡。

3、路堑边坡设计

边坡高度H≤8.0m,采用1:

0.5一坡到顶的直线边坡;如遇到地质特殊路段,可视具体地质情况而定。

4、超高与加宽

平曲线超高横坡度

半径(m)

<150~105

<105~70

<70~55

<55~40

<40~30

<30~20

<20~15

超高(%)

2

3

4

5

6

7

8

超高方式为绕中轴旋转,即当外侧横坡度≤2%时,以路中线为旋转轴旋转,当路拱旋至与另外一侧路拱同坡时,路基两侧绕中线旋转,直至旋转到最大横坡。

平曲线加宽值采用第Ⅰ类加宽值,具体见下表;

平曲线加宽值

半径(m)

<250~200

<200~150

<150~100

<100~70

<70~50

<50~30

<30~25

<25~20

<20~15

加宽值(m)

0.4

0.6

0.8

1.0

1.2

1.4

1.8

2.2

2.5

5、排水

本公路工程设计结合沿线地形、地质、气象、水文及桥涵构造物设置等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了引,排等措施,将水引出路界排入天然沟渠,从而构成有效的防排水系统。

具体设计原则如下:

1)、路基路面排水设计以防、排、疏相结合(利用原有设施),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少占农田,保护环境,并与当地排灌系统协调。

2)、排水设施断面形式与尺寸根据地形条件、汇水面积综合确定;

3)、排水设施纵坡与路线纵坡一致,并不小于0.3%;

4)、排水设施根据土质及其它条件设置,以满足排除地面水的需要,并紧密结合环保、水保要求进行设置;

本次设计路基路面排水设施采用边沟,排水沟,等设施与桥涵协调一致,组成有效的排水系统,为防止集中水流对路基的冲刷,保证路基的安全与稳定,所有排水工程设施利用。

设计坚持“远接远送”的原则,注意进出水口的工程处理,使各种排水措施衔接。

本工程周围地面漫流较大,因此在连续挖方长度大于300米及纵坡大于3﹪路段设置边沟,边沟形式采用梯形边沟,沟底纵坡不小于0.3﹪;位于乡镇路段且两边民房地坪不低于路基顶面的路段均设置矩形边沟。

位于村镇及农田范围的边沟为方便群众出行设置了部分边沟盖板,以便将边沟水引离坡脚或引至涵洞,盖板位置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边沟壁厚适度变更,以免造成拆迁。

不同材料、断面类型的排水设施在衔接时可根据实际纵坡、断面尺寸适度调整变截面,使其顺接符合要求。

部分排水设施开挖土方量已计入路基土石方数量中(见相应的工程数量表或图)。

填挖方路段交界处设置排水设施以将边沟及自然河沟内水流引离路基范围。

(三)、路面

本工程所在区土质以粘性土和砂砾土为主,公路沿线多半地下水位低,大多路基不受地下水影响较大,路基处于湿润和半湿润状态。

根据结构验算及公路等级、交通量、车辆构成,结合沿线地质及筑路材料等情况,路面结构采用:

18cm水泥混泥土面层+16cm水泥稳定砂砾基层+15cm天然砂砾垫层。

为增加路肩压实度、环保、美观综合考虑,土路肩增加10cm后的砂砾;同时解决了边沟顶面与路面的衔接问题。

(四)、桥梁、涵洞

旧桥利用1座,桥梁主体结构均完好,完全利用。

(1)设计标准

桥涵设计荷载:

公路-Ⅱ级;

小桥涵宽度与路基同宽;

设计洪水频率:

1/50.

(2)主要结构材料强度钢筋混凝土盖板涵基础采用C15混凝土,台身采用C25混凝土,台帽采用C25混凝土,盖板采用C30水泥混凝土。

进出口构造物均采用M7.5浆砌片石砌筑。

设计中未对涵洞基地做换填处理,施工时可视地基承载力适量调整。

若地基承载力M≥250Kpa,不需换填,若地基承载力M<250Kpa,则换填60cm水泥稳定砂砾。

旧涵利用一览表

序号

桩号

孔数及孔径(孔—米)

结构形式

使用情况

处理

意见

1

K4+884

1-13

空心板桥

主体结构良好

利用

2

K4+779

1-5

矩形板桥

主体结构良好

清淤利用

3

K7+300.5

2-20

双曲拱桥

主体结构良好

利用

4

K9+029.5

1-5

矩形板桥

主体结构良好

利用

5

K12+770.5

1-20

拱桥

主体结构良好

栏杆扶手重做

序号

桩号

孔数及孔径(孔—米)

结构形式

使用情况

处理

意见

1

K0+665.5

1-1.5

钢筋混凝土盖板涵

主体结构良好

清淤利用

2

K1+378

1-1.5

钢筋混凝土盖板涵

主体结构良好

清淤利用

3

K1+602

1-1.5

钢筋混凝土盖板涵

主体结构良好

清淤利用

4

K1+862

1-1.5

钢筋混凝土盖板涵

主体结构良好

清淤利用

5

K2+115.5

1-1.5

钢筋混凝土盖板涵

主体结构良好

清淤利用

6

K2+376

1-1.5

钢筋混凝土盖板涵

主体结构良好

清淤利用

7

K4+380

1-1.0

钢筋混凝土盖板涵

主体结构良好

清淤利用

8

K5+123.5

1-1.0

钢筋混凝土盖板涵

主体结构良好

清淤利用

9

K5+660

1-1.5

钢筋混凝土盖板涵

主体结构良好

清淤利用

10

K6+258.5

1-2.5

钢筋混凝土盖板涵

主体结构良好

修复、清淤利用

11

K9+611

1-1.5

钢筋混凝土盖板涵

主体结构良好

清淤利用

12

K10+021.5

1-1.0

钢筋混凝土盖板涵

主体结构良好

清淤利用

13

K10+859

1-2.0

拱涵

主体结构良好

清淤利用

14

K11+380

1-4.0

钢筋混凝土盖板涵

主体结构良好

换板、清淤

15

K11+887

1-1.0

钢筋混凝土盖板涵

主体结构良好

修复、清淤利用

16

K12+061

1-1.0

钢筋混凝土盖板涵

主体结构良好

修复、清淤利用

17

K12+280

1-1.0

钢筋混凝土盖板涵

主体结构良好

清淤利用

18

K12+399.5

1-4.0

钢筋混凝土盖板涵

主体结构良好

清淤利用

(五)、平面交叉

本工程4处农交(抱括3处农交道)。

其余均与城市道路交叉,本次设计不予考虑。

(六)、交通安全设施根据工程沿线实际地形,在行车危险地段及路肩墙顶按相关规范、规定要求设置必要的安全墩、安全护柱。

位于村镇路段设地名标志及指路标志。

全线按标准设置里程碑、百米桩和公路界碑。

(七)、沿线筑路材料本公路工程沿线、工地附近筑路材料较为丰富,沿线村民有汽车等机动车协助运输,运输条件尚可。

1、砂、中粗砂、:

筑路用砂、中粗砂所选料场材料储量丰富、级配良好,砂质纯净,可用做各种构造物用砂(见筑路材料图表);

2、片、块石:

所选料场石质质地坚硬,强度高,储量丰富,开采后可做浆砌所用片、块石,也可加工成路面及构造物所用碎石,施工时,可自行开采(见筑路材料图表);

3、天然砂砾:

路面基层、垫层所用天然砂砾所选料场储量丰富,级配良好(见筑路材料图表);

4、水泥:

在项目所在石峡购买(见筑路材料图表);

5、钢材、原木:

在项目所在地区购买(见筑路材料图表);

6、石油沥青:

在兰州市西固区购买(见筑路材料图表);

7、水:

施工用水可从沿线就地取用。

(八)、工程预算

1、主要工程数量

主要工程数量表

序号

工程项目

单位

数量

备注

1

路线长度

Km

11.216

2

路基土石方

m3

85983.6

3

排水工程

m

7314.0

4

防护工程

m

650.0

5

路面工程

18m水泥混凝土

1000m2

60968.0

16m水泥稳定砂砾

1000m2

65454.0

10cm天然砂砾垫层

1000m2

91756.0

6

桥梁利用

1

7

涵洞

24(其中旧涵利用12道)

2、编制依据

(1)交通部交工发[1992]65号《公路工程预算定额》;《公路基本建设工程概算、预算编制办法》附录十一《公路工程概算定额》、《公路工程预算定额》基价表(1996);

(2)交通部交工发[1996]610号《公路工程机械台班费用定额》;

(3)甘交建[2004]2号《甘肃省公路工程预算补充定额》;

(4)甘交建(2004)1号关于发布《甘肃省执行交通部一九九六年公路基本建设工程投资估算、概算、预算编制办法补充规定》的通知。

(5)甘交建(2005)230号《关于完善公路基本建设工程概算、预算编制办法有关内容的通知》的通知。

3、人工及主要材料表

名称

人工

木材

钢材

沥青

水泥

单位

工日

M3

T

T

T

数量

65174

6

76

48

635

4、人工、材料及有关费用的取定

(1)人工费为11.98元/工日;

(2)外购材料供应价格、汽车装卸费和运价采用甘肃省公路工程定额管理站发布的《二○○八年第六期甘肃省公路工程一类外购材料调查价格》、《二○○八年第六期甘肃省公路工程二类外购材料综合价格》中陇南地区的材料价格,部分材料按市场调查价格,按有关规定计列运费。

(3)地方性材料按调查价格计算,并按有关规定计列运杂费。

(4)冬季施工增加费、雨季施工增加费、夜间施工增加费、高原地区施工增加费、沿海地区工程施工增加费、职工探亲费、职工取暖费不计。

(5)工地转移费、行车干扰施工增加费、现场管理基本费用费率、临时设施费费率、企业管理费费率、施工辅助费费率、财务费用费率按《甘肃省执行交通部一九九六年公路基本建设工程投资估算、概算、预算编制办法补充规定》的有关规定计列。

5、设备及工具、器具购置费未计

6、其它费用的计取

(1)建设单位管理费按有关规定计列。

(2)勘察设计费按每公里7000元计。

(3)施工技术装备费按1.5%计,计划利润按2%计,税金按3.24%。

7、预算金额

预算总金额7,075,105元,平均每公里造价630,804.65元。

七、工程实施方案从工程所处的路段及工程投资规模来看,本工程宜按一个合同段进行施工,便于施工设备使用效率的有效发挥,而且,材料运距也相对较短,便于施工组织安排。

由于工程的构造物工程量少,施工工艺简单,相互之间干扰小,可以平行作业。

建议在2009年5月开工建设,2010年年初竣工,2010年年初投入使用。

八、环保措施

1、本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本项目建成后不仅会提高道路服务水平,提高行车安全性,而且会大大改善路线的空气、水、土环境。

在工程的建设过程中,由于要移动大量的土、石、砂等地方材料,将对周围环境造成一定影响,会对周围空气、水、土环境的污染加重,施工生产过程中的生活垃圾及建筑垃圾处理不当都会造成一定的环境影响。

2、环保措施由于该工程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不良主要表现在施工过程中,因此,在施工中应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的宣传教育;合理采土、取土;废水的处理一定要避免污染河流及人畜饮用水源;加强施工便道及现场洒水,减少扬尘对空气环境的污染。

拌和楼等大型施工场地应尽量远离居民区,并设在风向离开居民区的下风处,确保周围居民生活环境不受污染。

另外要妥善处理好取土坑、弃土堆及采砂坑的水土保持工作,避免引起新的水土流失。

施工完成后应彻底清理生活垃圾与建筑垃圾,并按当地环保部门的要求妥善处理。

公路运营期间,汽车排放的废气对沿线环境产生局部污染,交通噪声也会影响沿线居民的生活环境。

应视交通量、环境影响敏感点,污染程度以及环境条件,适当采取绿化,种植隔音树带等措施。

公路管养机构应定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其它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