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305759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53.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docx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docx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林则徐(1785―1850年),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

嘉庆进士。

曾与龚自珍、魏源、黄爵滋等提倡经世之学。

历官道员、按察使、布政使、东河河道总督、巡抚,以干练廉明名重于时。

1838年7月,他遵旨筹议《严禁鸦片章程》六条,极力赞成黄爵滋的主张。

他说:

“(吸烟)论死之说,私相拟议者,未尝乏人,而毅然上陈者,独有此奏。

然流毒至于已甚,断非常法之所能防,力挽颓波,非严蔑济。

”林则徐在两湖地区厉行禁烟,成绩斐然。

同年9月,他再陈道光皇帝,痛切指出:

鸦片“迨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

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林则徐的言行,使他成为主张禁烟的著名代表人物。

魏源

中国晚清思想家。

湖南邵阳隆回人。

嘉道之时,清朝已入衰世,魏源以天下为己任,讲求经世之学,力图以此谋求国富民强,从而成为晚清学术的开风气者。

提出了“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

鸦片战争爆发,遵友人林则徐嘱,据林所主持译编的《四洲志》,参以历代史志及两人记录,辑为《海国图志》50卷,后续增至100卷。

《海国图志》率先介绍西方各国历史地理状况,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是中国近代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先行者之一。

常胜军

中国清政府联合外国势力组成的一支装备近代武器、用以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雇佣军。

咸丰十年(1860),美国冒险家F.T.华尔经清苏松太道吴煦赞助,于6月2日成立洋枪队,有百余人,以华尔为统领,总部设在松江。

次年8月,洋枪队在松江改组,由欧美人任军官,中国人当兵,扩编为700余人,随后又增至2000余人。

同治元年(1862),洋枪队改名常胜军。

清末“新政”

中国清政府在义和团运动后10年间,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措施。

当时习惯称为“新政”。

1901年1月29日,清政府颁发“新政”主要内容有:

①编练新军。

②筹饷。

③废科举、办学堂、奖游学。

④改革官制、整顿吏治。

清政府为了提高中央至地方的行政效率,对原有机构进行了一些改变、裁减和合并。

⑤振兴商务、奖励实业。

清末“新政”是清政府在义和团运动后为维护其封建统治,

赵三多

(1841―1902年)字祝盛,人称老祝,洛珠,威县沙柳寨人。

义和团运动的最早首领和举旗人。

1897年春,赵三多与阎书勤等二千多人在梨园屯“亮拳”三天,借此向教会势力和官府示威,也是义和拳开始转向武装斗争的标志。

1899年5月17日,赵三多等人决定将义和拳改名为“神助义和团”,增强了迷信色彩。

1901年屈辱的《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将巨额的赔款负但转稼到了广大劳苦大众身上。

人民群众掀起了抗捐斗争。

赵三多率义和团余部加入起义队伍。

袁世凯派段祺瑞率兵前来镇压,赵三多突出重围至巨鹿县姬家屯被俘,在南宫监牢绝食7天而死,终年62岁。

【邹容】

(1885-1905)民国奠基者、革命家。

字蔚丹,四川巴县(今四川巴县)人。

1891年就读私塾,于1897年开始关心社会时事,对主张流血变法的谭嗣同产生敬慕之情,于1902年东渡日本,深受当时“排满革命”思潮的影响,短短一年时间,他的思想从爱国转向革命。

次年遭到清朝驻日公使蔡钧的迫害回国,在上海完成了他的传世之作《革命军》。

《革命家》成为当时鼓动革命最有感染力的论著。

在海内外广为传播,孙中山先生称赞道:

“《革命军》一书为推满(反清)最激烈之言论,华侨极为欢迎,其开导华侨风气,为力甚大。

”清政府嫉恨万端,遂勾结上海租界当局封闭《苏报》,逮捕章太炎、邹容,制造了哄动一时的“苏报案”。

1905年4月3日,一个冷风细雨的早晨,这位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宣传家逝世于狱中,年仅20岁。

马嘉理事件

英法等国在打开中国沿海门户及长江后,又想打开内陆的“后门”,从19世纪60年代起,不断探测从缅甸、越南进入云南的通路。

1874年,英国再次派出以柏郎上校为首的探路队,在近二百人的武装士兵护送下,探查缅滇陆路交通。

英国驻华公使派出翻译马嘉理南下迎接。

1875年1月,马嘉理到缅甸八莫与柏郎会合后,向云南边境进发。

2月21日,在云南腾越地区的蛮允附近与当地的少数民族发生冲突,马嘉理与数名随行人员被打死。

这即是“马嘉理事件”,或称“滇案”。

徐继畲

 徐继畲(1795―1873年),号松龛,山西五台人。

道光进士,历任按察使、巡抚等职。

由于在广东、福建做官多年,徐继?

?

有机会接触一些外国人,广泛搜集西方书籍,“于域外诸国地形时势,稍稍得其涯略”。

1848年,他撰成《瀛环志略》10卷。

与《海国图志》一样,《瀛环志略》也是近代中国人系统介绍世界史地知识的名著。

《瀛环志略》

《瀛环志略》也是近代中国人系统介绍世界史地知识的名著。

其中对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介绍尤为详细,对中国人很少了解的南美洲、大洋洲和非洲也都有所记述。

徐继畲还在书中对欧美民主政治制度作了比较系统的介绍,并给予称赞,他说:

“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

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

”这在当时是难得的进步思想。

《原道觉世训》

《原道觉世训》除加强宣传上帝创造一切、主宰一切的功能,要人们朝夕敬拜外,还提出同“皇上帝”相对立的“阎罗妖”,作为一切妖神的代表,号召天下兄弟姐妹应当共同击灭之。

由此,它抨击历代帝王妄改皇上帝尊号,指出只有上帝才能称帝,人间君主不得僭越,表现了对君主的蔑视。

《劝世良言》

多次科场失意,使洪秀全感到愤懑不平。

就在1843年最后一次应试落第后,他阅读了传教士梁发的基督教布道小册《劝世良言》。

这本书是七年前他在广州应考时得到的,内容是宣传拜上帝,敬耶稣,反对崇拜偶像邪神,鼓吹天堂永乐、地狱永苦等教义。

《讨粤匪檄》

1854年2月,湘军倾巢出动,曾国藩发表了《讨粤匪檄》。

在这篇檄文里,他攻击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是“荼毒生灵”,“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

此岂独我大清之奇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接着号召“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以动员一切反对势力起来镇压太平天国。

《校?

?

庐抗议》

冯桂芬在1861年写成的《校?

?

庐抗议》一系列政论中,明确提出“采西学”、“制洋器”的主张。

他痛感中国“人无弃才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必符不如夷”。

因此,对西方国家要“始则师而法之,继则比而齐之,终则驾而上之,自强之道,实在乎是”。

他的洋务指导思想是“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这个指导思想,不仅成为兴办洋务的纲领,也成为后来流行一时的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理论的滥觞。

《盛世危言》

郑观应的《盛世危言》,是中国思想界中一部较早地认真考虑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著作。

就其对当时许多问题的思考,百年之后仍然不能抹杀其具有现实意义的光辉。

《盛世危言》是一个全面系统地学习西方社会的纲领,它不讳言中国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落后于西方。

提出了从政治、经济、教育、舆论、司法等诸方面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的方案。

在政治上不但提出了建立议会式的立宪政体,而且提出了将政治公开于传媒,由朝野各方评论,这样才可能使施政臻于完善。

在经济上郑氏主张由民间组建工商业团体,大力发展现代工业,在教育上,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都有新见解。

在司法上他指出了中国的法律和法律的运用无不体现了黑暗与残暴,所以须得向西方学习,他说"西人每论中国用刑残忍,不若外国宽严有制,故不得不舍中而言外,取外而酌中。

"

外国在华领事裁判权

所谓“在华领事裁判权”,乃是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在强迫中国与之订立的不平等条约中规定的一种司法特权。

依照这种特权,凡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的国家,其在中国的侨民不受中国法律的管辖,不论其发生何种违背中国法律的违法或犯罪行为,或成为民事刑事诉讼的当事人时,中国司法机关无权裁判,只能由该国领事或由其设在中国的司法机构依据其本国法律裁判。

故“领事裁判权”也称“治外法权”。

幼童赴美留学

1872年-1875年,在曾国藩、李鸿章、容闳等洋务派的主持下,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120名幼童赴美国留学。

其中50多人,进入哈佛、耶鲁、哥伦比亚、麻省理工等着名学府深造。

中国铁路工程开拓者詹天佑即是其中一位。

这原本是清政府设立的一个长达15年的留学计划,进行到第10年时,遭到强烈反对,“留美幼童”被强行提前召回。

阿思本舰队

同治元年,亦即1862年总理衙门大臣文祥向总税务司李泰国寻求帮助。

通过李泰国的斡旋,清政府从英国购得7艘兵船,组成一支小型的“中英舰队”。

总理衙门委任英国海军大佐阿思本为舰队统领。

然而,英国人和中国人因为指挥权问题相持不下,结果双方都很失望。

计划以失败告终。

“阿思本舰队”事件,终以清政府损失38.2万两白银的高昂代价而结束。

这一事件进一步暴露了西方列强企图控制中国的野心,同时充分说明,依赖外国军舰来巩固自己的海防是根本行不通的。

《中英烟台条约》

亦称《滇案条约》,共分三大部分16款,并附有“另议专条”。

第一部分主要内容为:

中国向英国偿款银20万两;中国派出使大臣带国书前往英国,对滇案表示“惋惜”;云南当局应与英国所派官员商订滇缅来往通商章程;自1877年起,以五年为限,英国派官员驻云南大理或其他相宜地方,察看通商情形;英国仍保留由印度派员赴云南之权。

第二部分实际上涉及中外司法案件的处理及官方交往两方面,这些规定扩大了英国在华治外法权。

第三部分为“通商事务”,此外,《另议专条》中规定英国可派探路队由北京经甘肃、青海或四川等地进入西藏,或由印度来藏。

《天义报》

  我国最早宣传无政府主义的刊物,为“女子复权会”的机关报,后来也是“社会主义讲习会”的机关报。

该刊声称:

“本报之宗旨,在于破坏固有之社会,颠复现今一切之政府,抵抗一切之强权,以实行人类完全之平等。

”于提倡女界革命外,还提倡种族、政治、经济诸革命。

主要栏目有:

论说、学理、时评、译丛、来稿、杂记等,卷首有图画。

曾刊载俄国著名无政府主义者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还刊载了《共产党宣言》的部分译文。

第十五卷刊有恩格斯写的《共产党宣言》英文版序言的中文译文,这是上目前所见恩格斯著作的最早中文全译本。

《天义报》第二卷,登出该报的发起人为:

陆恢权,周怒涛、何震、张旭、徐亚尊、殷震。

上海机器织布局

中国晚清时创建的棉纺织业的第一家近代工厂。

属官督商办性质。

1879年,进行了第一次改组。

择定在上海杨树浦临江地方建立厂址,并向美国定购配备。

1882年,经李鸿章奏准,获得“十年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的专利权;又所产布匹在上海本地免完税厘,转销内地的只在上海新关完一正税,免除内地沿路税厘。

1893李鸿章派津海关道盛宣怀会同上海道聂缉规复。

于是,上海机器织布局遂改建为华盛纺织总厂。

宋教仁案

1913年初国会选举,国民党获得参众两院392个议席,成为国会中的多数党。

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国民党将以多数党的地位组织责任内阁,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准备出任内阁总理,从而成为总统袁世凯独揽大权的最大政敌。

袁世凯以50万元钱拉拢宋教仁,遭到拒绝。

1931年春,宋教仁路经湖南、湖北、安徽、江苏到达上海,沿途发表演说,批评时政,反对袁世凯专权主张成立责任内阁,制定民主宪法,使袁世凯大为嫉恨。

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遭袁世凯所派刺客枪击,22日逝世。

麦克马洪线

在1914年的3月24日,(英)印度殖民政府外务大臣享利?

麦克马洪(英国政府代表)竟背着当时与会的中国政府代表,私自同西藏地方代表在印度新德里以秘密换文的方式炮制了所谓的"中印边界线",即"麦克马洪线",这条分界线与此前国际上习惯认定并在各种官方(包括英国)出版物和地图上一直沿用的分界线不同,它大大向西藏纵深推进,把原本在西藏境内资源最丰富的九万多平方公里划进了大英帝国的印度殖民地,将中国西藏地方历来有效行使统治权的地方向北压缩了一百多公里。

正是由于这种将国家领土的私相授受,历届中国政府都不承认这条线的合法性。

劝世良言

1819年,梁发写作只有37页的《救世录撮要略解》,内容主要是关于上帝的创造、拜偶像的罪恶,劝人做善事以及自己的一些观点。

到1832年时汇集成了约10万字的《劝世良言》。

1843年,洪秀全第三次考试又落榜,考取功名的念头完全断裂,他因《劝世良言》的启发,决定加入基督教,却因误解被延迟受洗,洪秀全受洗被拒干脆自行“以水灌顶”作为洗礼,承认自己是基督的门徒,在其家乡与好友冯云山创立“拜上帝会”,1851年在广西金田发动了太平天国起义。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近现代出版事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

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

100年来,商务印书馆出书3万余种。

目前,以翻译介绍外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著作和编纂出版语文工具书为主要任务,兼及研究著作、教材、普及读物等。

香港、台北、新加坡、吉隆坡都设有商务印书馆。

 华兴会

 1903年11月4日,是革命党人黄兴30岁生日,在寿宴上,商定建立反清革命组织华兴会,推黄兴为会长。

拟定华兴会在长沙联升街设立机关,为了避免官方的注意,这个机关对外是“兴办实业”的“华兴公司”,华兴会的骨干都是公司的股东,入会者均称“入股”,股票即为会员证。

会员通讯也都用商号作为化名。

华兴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又与会党首领马福益建立同仇会作为联络会党的组织,准备11月在长沙起义。

华兴会的首次武装起义就此流产。

次年中国同盟会成立,会员相继加入,华兴会遂停止活动。

政闻社

 1907年10月17日,清末立宪派梁启超等在日本东京成立政闻社,以配合清政府“预备立宪”。

梁启超等提出“实行国会制度,建立责任政府;厘定法律,巩固司法权之独立;确立地方自治,正中央、地方之权限;慎重外交,保持对等权利等四大政纲。

创办机关刊物《政论》,鼓吹君主立宪,以总务员、常务员主持日常工作。

马良任总务员。

次年总部迁上海,积极联络国内各立宪团体,发起国会请愿运动。

不久,被清政府查禁。

由于政闻社采取维护清朝统治的立场,故遭到革命党人反对。

当东京召开成立大会时,革命党人张继、陶成章等闻讯到场轰散,并痛殴梁启超。

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梁在政治上既为慈禧所不容,又因为不能随时代前行,而为革命者所抨击.

《新世纪》

  又名《巴黎新世纪》。

我国早期的无政府主义刊物之一。

该报宣传无政府主义,标榜反对强权、私产和宗教,主张无国界、无种界。

着重介绍巴枯宁、克鲁包特金和蒲鲁东等人的无政府主义学说,报道各国社会党和无政府党的活动。

虽也曾抨击清政府,时有嘲骂慈禧、光绪的文章和漫画,但只是以漫骂代替对反动实质的揭露与批判。

提倡“万国新语”及“创立新世纪纪元”。

清政府禁止运入国内发行。

 《万国公报》

维新运动最早的宣传刊物。

1895年8月17日(光绪二十一年六月二十七日)创刊,由康有为、陈炽等筹集经费,梁启超、麦孟华担任编辑。

原刊末署出版日期及地点,似为两日刊。

用木刻活字排印,形式与《京报》相似,托售京报人随“宫门抄”分送。

1895年12月16日(光绪三十一年十一月初一)正式改名《中外纪闻》,继续在北京出版。

《民报》

1905年11月26日,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在日本东京创刊。

初为月刊,后改为不定期出版。

其前身是《20世纪之支那》,同改良派刊物《新民丛报》等进行论战。

孙中山在发刊词中首次揭示“三民主义”。

《民报》全力宣传同盟会“驱逐继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和孙中山三民主义的主张,并把它具体化为《民报》6六大宗旨。

即:

(一)额复现今恶劣政府

(二)建设共和政体;(三)土地国有;(四)维持世界真正之和平;(五)主张小国、日本两图之同民的联合;(六)要求世界列国赞成中国之革新事业。

光复会

清末辛亥革命时期的重要革命团体。

其活动分前、后两期。

光复会于1904年(光绪三十年)冬在上海成立。

会长为蔡元培。

激烈宣传革命,而宗旨着重“反满”,有着比较浓重的汉族传统民族思想色彩。

后期始自1910年2月(宣统二年)光复会在日本东京重建。

以章炳麟为会长,陶成章为副会长。

其成员大多是对孙中山抱有各种不满的原同盟会会员,其中也有一部分光复会旧人。

章、陶两人都受汉族传统民族思想影响较深,“反满”特别激烈,对农民土地问题比较关心。

重建的光复会在政治上的准备并不充分,没有独立提出完整的政纲。

三国干涉还辽

中日甲午战后俄、法、德三国迫使日本退出中国辽东半岛的事件。

1895年4月23日俄、法、德三国驻日公使各遵本国政府训令,分别照会日本政府放弃领有辽东半岛。

继而日本提出“变相占领”对策,于4月30日向俄国提出占领旅顺、大连,要求补偿金,暂行占据辽东半岛等要求。

5月3日俄国回复日本,表示“仍维持最初之劝告”毫不让步。

德、法亦随声附和。

最后,日本政府决定对俄、法、德三国虽全然让步,但提出中国须交“补偿金”。

10月19日三国与日本商定中国补偿“赎辽”费3000万两;中国付清该款项之日起3个月内,日军撤出辽东半岛。

此事后,三国以干涉还辽有“功”,乘机敲诈清政府,索取了大量政治、经济、军事利益,扩大了各自在华的势力范围。

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由此而起。

强学会

清末维新派的政治团体。

1895年,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后,维新成为全国性的政治运动。

8月,在翁同、孙家支持下,由康有为发起,侍读学士文廷式出面组织强学会。

入会者数千人,陈炽为提调,梁启超为书记员。

康作《强学会叙》,痛陈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号召发愤图强。

学会每隔数日集会一次,每次都有人发表演说。

又附设“强学书局”,刊行《中外纪闻》,翻译西方和日本书籍,宣传维新主张,一些官僚见学会势盛,也纷纷表示“资助”,想趁机扩大自己的势力。

1896年1月,慈禧太后强迫光绪帝下令封闭北京强学会。

皇族内阁

又称“亲贵内阁”。

1911年(宣统三年)5月8日清政府在立宪派国会请愿运动的压力下,颁布《新订内阁官制》,实行所谓“责任内阁制”。

下令裁撤旧设内阁及军机处,成立由十三名国务大臣组成的新内阁,以庆亲王奕?

廖?

总理大臣,那桐、徐世昌为协理大臣,下设外务、民政、度支、学、陆军、铲军、怯、农工商、邮传、理想十部,以粱敦彦、善耆、载泽、唐景崇、荫昌、载询、绍昌、博伦、盛宣怀、寿卷分任各部大臣。

十三人中,满洲贵族九人,汉族官僚仅四人,而满洲贵族中皇族又占七人。

这是一个以皇族为中心组成的内阁,人们称之为“皇族内阁”或“亲贵内阁”。

它的成立表明清政府根本无意实行君主立宪,只是借“立宪”之名集权皇族,抵制革命。

厘金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内贸易征税制度之一。

最初是地方筹集饷需的方法,又名捐厘。

厘金创始之初,本是一种临时筹款方法,同治三年七、八月间,清廷臣工多有整顿备省厘金革除积弊的奏议,厘金曾经一度者裁而未果,使它取得经常正税的地位。

1931年1月1日,国民政府取消了厘金制度。

发昌机器厂

是近代第一家资本主义工业企业,它最初只是由铁匠方举赞和孙英德合伙设立的一家打铁作坊,资本200元左右,工人四五个人,专门为外商船坞打造修配船用零件。

约到1869年,开始使用车床。

1876年制造了第一艘小火轮,1877年兼造车床,到1890年已发展成为拥有车床10多台,可以容纳200人工作的工厂。

1866―1894年,上海、广州、天津、汉阳先后创办的机器制造厂共16家,主要业务是船舶修造,少数兼造轧花车、缫丝车等。

自立会

清末由唐才常组织发起,由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和会党群众所组成的政治组织和武装起事组织。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维新运动失败后,维新派谭嗣同挚友唐才常誓继谭未竟之志,并为谭复仇,东渡日本,先后会晤梁启超、康有为和孙中山,从两方面承受影响,获得支持。

他于1899年冬回国密谋武装起事。

次年在上海成立“正气会”,旋易名为“自立会”,联络长江中下游会党,设富有山堂,发富有票,入会者达十余万人。

又邀结社会名流和会党首领开“国会”(亦名“中国议会”)于上海张园,以容闳和严复为正副会长,唐才常为总干事。

《钦定宪法大纲》

《钦定宪法大纲》是清朝政府于1908年8月27日颁布的宪法文件,由“宪政编查馆”编定。

制定、公布“宪法大纲”是清朝政府“预备立宪”活动的一个重要步骤,《钦定宪法大纲》也就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宪法”字样的宪法文件。

《钦定宪法大纲》共23条,分正文“君上大权”与附录“臣民权利义务”两个部分。

《钦定宪法大纲》无论在结构形式上还是在条文内容上,都充分体现了“大权统于朝廷”的精神。

《钦定宪法大纲》的制定与颁布,再次明白的表露出清朝统治集团的愚昧、顽固,遭到社会各界的强烈批判和反对,清朝政府陷入更深的危机之中。

十九信条

全称《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它是清政府于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后抛出的又一个宪法性文件,也是清朝统治者立宪骗局最后破产的记录。

由于革命运动和全国局势的压力,《十九信条》在形式上被迫缩小了皇帝的权力,相对扩大了国会和总理的权力,但它仍强调“大清帝国皇统万世不易”、“皇帝神圣不可侵犯”。

尤其是它完全着眼于皇帝和国会的关系,对人民的权利只字未提,更暴露出其虚伪性。

正因为如此,清政府抛出《十九信条》后,并未能挽回清王朝大厦将倾的败局。

筹安会

1915年8月14日,杨度串联孙毓筠、李燮和、胡瑛、刘师培及严复,联名发起成立“筹安会”。

孙、李、胡、刘4人都曾参加过同盟会,是名噪一时的革命党。

杨度用了许多手段把严复列为发起人,使袁世凯”极为欢悦”。

8月23日,由杨度亲自起草的筹安会宣言公开发表,筹安会宣布正式成立。

杨度为理事长,孙毓筠为副理事长,严、刘、李、胡4人为理事。

政院。

资政院  

清末“预备立宪”时期清政府设立的中央咨询机构。

筹建始于1907年,1908年以后陆续完成《资政院院章》,1910年正式设立。

性质。

是承旨办事的御用机构,与近现代社会的国家议会有根本性的不同。

可以“议决”国家年度预决算、税法与公债,以及其余奉“特旨”交议事项等。

但一切决议须报请皇帝定夺,皇帝还有权谕令资政院停会或解散及指定钦选议员。

 同文馆之争

1866年12月11日,总理衙门大臣奕欣等奏请在同文馆设立天文算学馆,招生对象不限于八旗子弟,而扩大到满汉举人及五品以下京外各官,延请西人教习.其理由是,洋人船炮制造,机器火器之术,都来自天文算学,现在中国讲求制造,应该首先研习天文算学.不久,朝廷表示同意,但在京城的士大夫中间引起了轩然大波.一个月后,奕欣为此又上折重申前议,批驳朝中的守旧言论,并提出翰林院编修,进士等,也应象举人和五品以下各官一样参加同文馆的招考.该折上后,立即引发了论争. 

时务学堂

戊戌变法运动期间维新派在湖南长沙创办的新式学校。

由谭嗣同等发起,得到湖南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学政江标的赞助,于1897年10月在长沙创办。

熊希龄任提调(校长),梁启超任中文总教习,欧榘甲、韩文举、唐才常等任分教习。

1898年春,全堂师生达200余人。

教学内容包括经、史、诸子和西方的政治法律与自然科学。

戊戌政变后改为求是书院。

“扶清灭洋”

“扶清灭洋”的口号最早始于1898年10月赵三多、阎书勤等领导山东冠县人民举行反教会斗争之时,其所用旗帜即标“扶清灭洋”四字。

此后多数义和拳组织皆用为反帝斗争的口号。

这个口号鲜明地反映出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挽救民族危亡的强烈愿望和要求,对于动员和吸引更多的人参加义和团的斗争有一定作用。

“扶清”的提法,在一定程度上麻痹了农民群众对清朝统治者施展阴谋手段的警觉。

“灭洋”的提法,说明义和团运动存在笼统排外思想。

“扶清灭洋”的口号,不是农民群众对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作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也给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带来一定消极作用。

兴中会

 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进步华侨的支持下,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

兴中会是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会员有一百多人。

兴中会以救国为目的,孙中山在会员秘密入会誓词中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主张,表明兴中会以推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