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前石场生态专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304950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108.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岩前石场生态专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岩前石场生态专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岩前石场生态专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岩前石场生态专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岩前石场生态专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岩前石场生态专题.docx

《岩前石场生态专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岩前石场生态专题.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岩前石场生态专题.docx

岩前石场生态专题

梅县隆文镇岩前李引畴石场建设项目

生态环境影响及水土流失专项评价

建设单位:

梅县隆文镇岩前李引畴石场

编制时间:

二○○六年九月一日

目录

1前言1

1.1项目由来1

1.2编制依据1

1.3评价范围及评价时段2

1.4环评工作等级2

2建设项目概况4

2.1工程概况4

2.1.1拟建项目名称、地点、性质4

2.1.2规模、占地面积、总投资4

2.1.3劳动定员和工作制度4

2.1.4主要生产设备4

2.1.5供电系统5

2.1.6给排水状况5

2.2工程分析5

2.2.1矿藏资源分析5

2.2.2开采作业流程分析5

2.2.3安全生产5

2.3污染源分析6

2.3.1水污染源分析6

2.3.2大气污染源分析6

2.3.3声环境污染源7

2.3.4固废污染分析8

2.4污染防治措施8

2.4.1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及分析8

2.4.2固废防治措施8

2.4.3生态环境保护措施8

3建设项目周围环境概况9

3.1自然环境概况9

3.1.1地理位置9

3.1.2地形、地质、地貌9

3.1.3气候、气象9

3.1.4水文9

3.1.5植被10

3.2社会经济环境概况10

3.2.1梅县社会简况10

3.2.2隆文镇社会简况10

4生态环境影响评价12

4.1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概述12

4.2生态环境问题及工作内容12

4.3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12

4.3.1建设项目生态环境现状调查12

4.3.2生态环境评价的原则与方法15

4.3.3生态环境现状评价18

4.3.4生态景观评价18

4.4生态环境影响评价19

4.4.1项目经营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19

4.4.2项目经营期满后生态环境影响21

4.5减缓生态影响措施分析21

4.5.1经营期减缓生态影响措施分析21

4.5.2经营期满后减缓生态影响措施分析22

4.6结论24

5水土流失现状及影响评价25

5.1水土流失现状及影响评价的目的25

5.2水土流失的危害25

5.3水土流失现状25

5.4水土流失影响评价26

5.5减缓水土流失的措施26

5.5.1开挖区防护措施27

5.5.2弃土弃石处置防治措施27

5.6水土流失评价结论28

1前言

1.1项目由来

梅县隆文镇岩前李引畴石场于1992年建场生产,原设计年生产能力为12万吨。

梅县隆文镇岩前李引畴石场拟投资250万人民币进行开发,年产量为24万吨,主要产品是石灰石。

建设项目投产及经营期满后,可能会对周围生态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第253号(1998)和《广东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省人大1994年第57号公告)的有关规定,建设项目必须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报审制度。

因此,梅县隆文镇岩前李引畴石场委托广东省环境保护学校承担其开发建设梅县隆文镇岩前李引畴石场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评价单位接受委托后对选址现场进行了现场勘察,依据环境影响评价导则和调查的现状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及本专项评价内容。

1.2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年10月28日;

(3)《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1986年4月12日;

(4)《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96年5月修正;

(6)《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年4月修正;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1995年10月;

(8)《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1993年5月1日;

(9)《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10)《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1989年3月1日;

(11)《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

(12)《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3年1月1日;

(14)《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第253号令(1998);

(15)《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2003年1月1日;

(16)《广东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省人大常委会(1994)57号;

(17)《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HJ/T17-1997,1998年6月1日;

(18)《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发[2000]28号;

(19)《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国发[1998]36号;

(20)《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

(21)《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22)《防治尾矿污染环境管理规定》,1992年8月17日;

(23)《土地复垦规定》;

(2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年6月29日;

(2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

(26)《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管理办法》;

(27)《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

(28)《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划》(SL204-98);

(29)《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BG/T16453.1-16453.6-1996);

(30)《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GB/T15372-1995)。

1.3评价范围及评价时段

(1)评价范围

在确定本项目评价重点的基础上,确定本次评价范围:

以界定矿区及其周边2km的陆域范围。

(2)评价时段

本项目主要的环境问题为生态环境破坏问题,除分析论证建设期的环境问题外,还应针对项目的特点分析项目在经营期满后,场区荒废复绿、复垦等生态恢复问题。

1.4环评工作等级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HJ/T17-1997的要求,生态环境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由工程影响的范围和主要生态影响及其变化程度来确定。

本项目评价范围小于20km2,且项目选址不处于环境敏感区,根据初步的现场勘察,该区域群落结构不完整,等级较低,未发现珍稀濒危物种,因此,本次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定为三级,见表1-1。

表1-1生态评价工作等级划分准则(1、2、3级)

工程影响范围

主要生态影响

及其变化程度

>50km2

20~50km2

<20km2

生物群落

生物量减少(<50%)

2

3

/

生物量锐减(≥50%)

1

2

3

异质性程度降低

2

3

/

相对同质

1

2

3

物种的多样性减少(<50%)

2

3

/

物种的多样性锐减(≥50%)

1

2

3

珍稀濒危物种消失

1

1

1

区域环境

绿地数量减少,分布不均,连通程度变差

2

3

/

绿地减少1/2以上,分布不均,连通程度极差

1

2

3

水和土地

荒漠化

1

2

3

理化性质改变

2

3

/

理化性质恶化

1

2

3

敏感地区

1

1

1

2建设项目概况

2.1工程概况

2.1.1拟建项目名称、地点、性质

(1)项目名称:

梅县隆文镇岩前李引畴石场。

(2)建设单位:

梅县隆文镇岩前李引畴石场。

(3)项目位置:

项目位于广东省梅县隆文镇岩前村,矿区往西2km与梅县至隆文公路相接。

(4)矿场类型:

石灰石矿。

(5)项目性质:

石灰石开采业(B-1011)。

2.1.2规模、占地面积、总投资

(1)生产规模:

年产石灰石24万吨。

该矿场开采范围内的石灰石D级储量为202.5万吨,其中可望开采回收82万吨。

(2)占地面积:

本项目占地约40000平方米。

(3)总投资:

本项目投资计划250万元人民币。

2.1.3劳动定员和工作制度

本项目招收当地生产工人30人,不设员工宿舍,全年工作日为300天,每天工作2班,每班工作8小时。

2.1.4主要生产设备

本项目生产开挖过程选用多种设备,主要设备见表2-1。

表2-1生产设备一览表

设备名称

数量

规格型号

空压机

8台

3m3/m

手持式凿岩机

16台

7655

砼喷射机

2台

HPZU-5

液压升降机

2台

有效高度≥13m

局扇

8台

JK58-NO.4

液压挖掘机

2台

PC120,PC60-6

水泵

5台

80D-12×6,50D-8×7

柴油发电机

1台

40kw

2.1.5供电系统

矿山电源接当地10KV电网,变压器为S7-100-10/0.4变压器,向地面、井下各用电点供电。

2.1.6给排水状况

该矿在开采水平较低处设有水仓,配备有2台潜水泵(4kw)和2台离心式水泵(17kw)。

2.2工程分析

2.2.1矿藏资源分析

本矿为厚大矿体,呈中厚层状或厚层状产出,地质资料表明矿体厚度大于150m。

资源储量估算高度为70m,矿层倾角为37°。

矿石坚硬,稳固性较好,不结块、不自燃。

根据地质工程技术人员对矿山储量的测定,石灰石D级储量为202.5万吨。

该石场所产矿石主要由碳酸盐类矿物组成,局部伴生少量金属矿物,区内下伏基岩均为弱风化石灰石,其主要矿物为方解石和少量白云石。

石灰石为微粒结构,致密块状,其主要成分如下表2-2所示:

表2-2本矿场石灰石主要成分

序号

成分

含量(%)

1

CaO

54.17

2

MgO

2.17

3

SiO2

2.01

4

Al2O3

0.23

5

Fe2O3

0.37

2.2.2开采作业流程分析

本矿为厚大矿体,呈中厚层状或厚层状产出,矿体厚度大于150m,资源储量估算高度为70m。

拟采用房柱采矿法开采。

开采技术条件用钩机剥土,推土机平散土,用手持式凿岩机凿岩浅眼爆破,机械破碎,汽车装运等人工-机械结合开采。

2.2.3安全生产

(1)生产安全措施

矿山的开采应保障生产的安全,建设单位主要通过制定合理的开采方案,严格规范操作人员的作业程序,对人员进行安全生产的教育及培训,在企业内部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来保障生产的安全。

现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采矿许可证》、《广东省安全准采证》等资格。

①进入现场必须戴安全帽,(高空作业,离地3米以上,或超过30°的斜坡)作业必须系上安全绳,戴安全帽。

②作业前后,必须对作业区全面进行检查,消除危石和其他危险物品。

③清理危石,必须从上而下进而下进入现场,站在稳固的地方进行。

④破碎机械开机前应检查机械的转动,紧固是否安全牢固(并注意周围的情况)。

⑤不安全和危险部分必须悬挂安全标志,并设防护。

(2)爆破安全措施

本项目爆破采用爆破用品、雷管和导火线,现持有《广东省爆炸物品实用许可证》,建设单位组织了专门机构加强管理,制定了爆破规章制度,要求矿场在领用到的爆破物品分仓隔离,专人保管,放炮时设有监炮员,放炮员在距该场300米外吹哨戒严,并要求矿场当天领用的用药,当天用完,若用不完则交回公安局直管的爆破公司保管。

预计每年会产生100kg的废雷管等爆破废品,产生的废雷管等爆破废品当天送交专业爆破公司,由该公司上交公安局。

2.3污染源分析

本项目为采矿行业,产生的污染主要为开挖过程的扬尘、燃油废气、设备及爆破噪声、弃土石等。

2.3.1水污染源分析

本项目招收当地生产工人30人,矿区不设员工集体宿舍,因此,本矿场的建设并不产生生活污水。

矿场开采过程需向裸露地表洒水以减少扬尘量,但用水均进入地表,不外排废水,因此,本矿场的建设经营过程没有废水产生与排放。

2.3.2大气污染源分析

(1)开采区作业扬尘

矿场开采区地表覆盖为泥土,长时间干燥下沙化,起风易形成大面积的扬尘,预计风速在1.83m/s的情况下,扬尘源强为0.11kg/h·100m2,根据气象资料,该地区平均风速为1.83m/s。

据此计算扬尘产生量为13.2t/a。

矿山爆破每次用药量为160kg左右,据资料,相应产尘量小于10g/m3,爆破后粒径较大的粉尘在短时间内沉降,粒径<10μm的飘尘不易沉降,但仅占产尘量的1%。

(2)爆破废气

矿山爆破采用2#岩石炸药,属硝氨类炸药。

爆炸时产生的有害气体主要为CO、NO2。

一般炸药爆炸后产生的有害气体总量(包括CO和NO2等)折算成CO的生成量,不得超过100L/kg。

炸药爆破时产生的CO约28.0L/kg(标况,下同),NO2约2.7L/kg,折算成CO量约45.6L/kg,远小于100L/kg。

本项目年消耗炸药38.4吨,经计算每年产生的CO排放量约为1075.2m3(合1.35吨),NO2排放量约为103.68m3(合0.43吨)。

由于露天爆破时大气扩散能力很强,有害气体难以积聚,对环境的危害较小。

(3)燃油废气

此外,还有来自以柴油为动力的输送设备和采场辅助设备的废气,主要污染物为碳氢化合物(HC)、一氧化碳(CO)、二氧化氮(NO2),均为无组织排放。

2.3.3声环境污染源

矿山噪声主要包括穿孔、爆破时的噪声和采剥、破碎、装卸、运输过程中的机械噪声。

爆破噪声声压级较高,源强可达110dB(A)~120dB(A),为瞬间噪声,强度大,但持续时间很短,同时还将产生震动影响。

本项目主要噪声源的噪声值见表2-3。

表2-3主要设备噪声值

矿山

声级范围[dB(A)]

数量

手持式凿岩机

85—90

16台

空压机

90—95

8台

液压挖掘机

75—85

2台

柴油发电机

95~100

1台

局扇

75—80

7台

水泵

80—85

5台

2.3.4固废污染分析

(1)本项目主要固废为开挖产生的弃土弃石等,预计每年产生的弃土弃石约12000吨。

(2)每年约产生废雷管等爆破废品100kg。

2.4污染防治措施

矿山的开采主要涉及生态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等环境问题,矿场的建设经营也会产生扬尘、噪声和固废等,建设单位制定了一系列的防治措施减缓所造成的不利影响。

2.4.1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及分析

对尾气量较大的燃油设备以及运载车辆加装尾气净化装置,以减少燃油废气对矿区环境的影响。

在开采石灰岩矿及装车过程,会产生一定的粉尘,因此,宜采用湿式作业,作业人员要穿戴好防护用具,从而有效的减小粉尘的吸入人体。

2.4.2固废防治措施

①在矿山下山沟设置废石堆场,堆场设置防滑台阶、截水沟、盲沟、挡石坝等设施,防止泥石流的发生。

只要加强废石堆场的规范化管理,本工程矿山产生的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不大。

②每年产生的100kg的废雷管等爆破废品送交专业爆破公司上交公安局。

2.4.3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在矿山开采过程中,应采取边开采边恢复的环境补偿策略,对矿山采场边坡、废石堆场以及运输道路等进行护坡绿化。

2、矿山终采后,应在采空区覆土进行生态恢复和复垦。

复垦工序见图2-1。

图2-1复垦工序示意图

3建设项目周围环境概况

3.1自然环境概况

3.1.1地理位置

梅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介于北纬23°55’-24°28’、东径115°47’-116°33’之间。

东邻大埔,西界兴宁,南连丰顺,北接蕉岭,东北与福建省上杭。

永定毗连,西北与平远接壤,中部环接梅州市梅江区。

总面积2755.36平方公里。

本项目位于广东省梅县隆文镇岩前村。

3.1.2地形、地质、地貌

梅县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震活动带的内带,地震强度明显弱于滨海地区的外带。

评价区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历史上从未发生过5级以上的地震,但3级以下的地震较为频繁。

评价区属丘陵地貌,最高峰为评价区南东部边缘,最低侵蚀基准面位于评价区西北部。

地形坡度为10~31°,部分为洼地,区内沟谷较发育,地表自然排水条件良好。

评价区地形地貌复杂条件中等。

3.1.3气候、气象

梅县地理位置靠近北回归线,且近太平洋,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

昼夜温差大,夏日长,冬日短,气候温和,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偶有奇旱和严寒,四季宜耕宜牧,具有发展农、林、牧、渔等各业生产的有利条件。

梅县年平均气温21.2℃,极端最高气温(1977年7月25日)39.5℃,最低气温(1955年1月12日)零下7.3℃。

年平均日照时数2000小时。

年平均降雨量1472.9毫米,最多年降雨量(1983年)2355.4毫米,最少年降雨量(1955年)979毫米。

年均相对湿度78%。

年均无霜期306天,最长霜期(1962年至1963年)117天,最短霜期(1984年至1985年)6天。

灾害性天气主要表现在:

春季的低温阴雨、倒春寒,5至6月间的龙舟水和夏秋间的台风雨,秋季“寒露风”和冬季的霜冻等。

3.1.4水文

评价区内除季节性冲沟之外,无其它大的地表水体和河流。

评价区外水系为隆文河。

隆文河发源于蕉岭县兰盘村,流经42km后汇入梅江河。

3.1.5植被

经现场调查,评价区现有植被主要由马尾松、台湾相思、桉树等人工林、白背叶灌草地、果林等构成。

具体植被情况将在生态专题评价中详述。

3.2社会经济环境概况

3.2.1梅县社会简况

梅县下辖26个镇1个城区办事处,417个村委会(居委),4661个村民小组。

新县城设在程江、扶大两镇区域内,规划控制范围40平方公里,总体规划范围25平方公里,近期建设12平方公里,城区分为6个小区,1993年开始兴建,1999年9月28日县委县政府机关迁入新县城办公,至2001年底建成区面积达4.3平方公里,聚集人口近7万人。

2004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58.1亿元,净增加10亿多元,增长13%,增速比上年提高了0.9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16.13亿元、29亿元和12.98亿元,分别比增3%、17.7%和17.3%。

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7.8:

49.9:

22.3,二、三次产业结构得到有效提升。

人均生产总值11199元,比增13%。

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54.69亿元,比增12.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36.79亿元,比增16.1%。

实现工业增加值19.12亿元,比增11.8%。

全年实现外贸出口总额8800万美元,增长28.9%,其中外资企业出口5470万美元、一般贸易出口3330万美元,分别增长36.2%和18.6%。

工业经济效益稳定提高,规模以上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达到187%,实现利税总额8.76亿元,比增7.9%。

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50元,比增8.4%。

农民增收和减负成效显著,其中2004年全年减负1596万元,人均减负31.2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4750元,比增6.3%。

3.2.2隆文镇社会简况

隆文镇位于梅县的东北部,辖区面积114.3平方公里,耕地1.2万亩,山地13.8万亩,辖区14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全镇总人口23983人。

       隆文镇是著名侨乡,旅居海外华侨有2万多人。

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带。

党的开放政策激发了广大华侨爱国爱乡的热情,华侨三胞身居海外,心系乡梓,乐善为施,慷慨解囊,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以来,华侨三胞捐资金额达1500万元左右,热心资助家乡兴办教育、文化、卫生等公益事业。

镇容村貌焕然一新,投资环境不断改善。

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隆文镇资源丰富,山上有松、杉、竹等林木资源,是梅县重点林区之一,毛竹蓄积量居全县之首;地下有金、铜、铁、锰、稀土、铅锌矿、花岗石、石灰石等矿产资源,储藏量大,据地质资料介绍,石灰石储量为6000万吨;山腰种有沙田柚、三华李、甘榄、香蕉等水果。

丰富的林木、矿产资源为隆文镇工农业生产、社会各项事业提供了—个良好的发展平台。

4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4.1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对建设项目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是通过认识区域的生态环境特点于功能,明确开发建设项目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性质、程度及生态系统对影响的敏感程度,并据此确定应采用的相应措施以维持区域生态环境功能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性。

4.2生态环境问题及工作内容

本项目属矿产开采,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极为敏感,主要体现在对生态系统(主要为植被、土壤)、自然景观、地质构造等的影响。

本专项评价将围绕以上问题的现状及影响进行分析评价。

4.3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4.3.1建设项目生态环境现状调查

本项目的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主要对项目所处区域内的植被资源进行调查,通过调查植被的群落类型,种群的多盖度等指数统计分析生态环境的质量。

项目所在地原生地带性植被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由于人类活动的破坏,原生植被基本上已不复存在,目前存在的植被主要以灌木林为主。

本次评价生态环境调查的范围包括采石场场区。

由于本项目已开发多年,植被已受到破坏,植被调查的样方主要围绕采石场场界选取,并对以上提出的主要群落的代表性样方进行了群落种类组成、结构的记录和分析,对群落的植物生物量和净生产量进行了估算。

根据调查,目前项目所在地的群落主要有以下几种。

1、马尾松-马缨丹-斑茅群落

该地区的原生植被是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原生植被遭到人工破坏后,马尾松林在荒山荒坡上自然发育而形成的天然植物群落,不同的地段由于其生境不同,或人类的干扰程度不同,林相及其组成与群落结构也有较大的差异。

群落外貌为深绿色,季相变化不明显。

森林群落组成与结构都较为简单,乔木层覆盖率变化较大,森林木材蓄积量约8.4m3/hm2,生物量约2.6t/hm2·a,属于生长较为缓慢的类型,植物群落总覆盖率为90%,林下生物量为2kg/m2。

相对这一地区的顶极群落——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来说,群落组成成分比较简单,物种量17种/100m2,植物多样性主要集中在灌木和草本层,群落的生物多样性指数为3.14。

常见的乔木(小、幼树)有马尾松、潺槁木姜、木姜子、构树、对叶榕、黄牛木、土密树、野漆和鹅掌柴;灌木种类有马缨丹、光滑黄皮、黑面神、银柴、裂掌榕、粗叶榕、白背叶、三叉苦、狭叶山黄麻、盐扶木、华南毛柃、细齿柃木、团花龙船花、龙船花、九节、白花灯笼、臭茉莉和鸦胆子;草本和藤本植物种类有斑茅、桃金娘、野牡丹、华南毛蕨、厚叶凤尾蕨、凤尾蕨、半边旗、粪箕笃、锡叶藤、肖梵天花、粗叶悬钩子、越南悬钩子、亮叶素馨、粗毛玉叶金花、五爪金龙、野芋、割鸡芒、托竹和类芦。

图4-1马尾松-马缨丹-斑茅群落

2、尾叶桉-悬钩子-芒萁群落

尾叶桉林群落发育良好,林相整齐,层次较明显,灌木层与草本层发育良好。

该群落高度为15m,盖度80%。

该群落是人工种植的森林群落,群落的生物量和净生物量分别为30t/hm2和7.5t/hm2·a,物种量为26种/100m2。

乔木层高度15m,郁闭度60%。

尾叶桉是该群落的建群种,乔木层的其他种类有细叶桉、台湾相思。

灌木层高度为1.5m,盖度为30%。

主要种类为尾叶桉、潺槁樟、梅叶冬青、马樱丹、逼迫子、黑面神、春花、黄牛木、簕子树、细叶齿柃、悬钩子、番石榴、野牡丹、山芝麻、了哥王、山黄麻、春花、细叶齿柃。

草本层高度为0.6m,盖度为50%。

种类主要有鸭嘴草、枫茅、金茅、画眉草、地稔、铁线蕨、山菅兰、蔓生秀竹、芒萁、野古草、乌毛蕨、淡竹叶、芒草。

藤本植物有玉叶金花、海金沙、菝葜、雀梅藤、酸藤子。

图4-2尾叶桉-悬钩子-芒萁群落

3、桃金娘+野牡丹-芒萁群落

该群落零星分布于山体,该矿场植被群落为灌木丛,以野牡丹和桃金娘为优势种,林下还有买麻藤、拔葜、九里香,胜红蓟,凤尾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