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纲要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303061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纲要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纲要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纲要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纲要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纲要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纲要答案.docx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纲要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纲要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纲要答案.docx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纲要答案

2018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纲要(答案)

(一)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

因此)

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虽:

即使)(辱:

受屈辱)(骈死:

并列而死)(称:

著称)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或:

有时)(粟:

粮食)(食:

同“饲”喂养)

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是:

这样的)(虽:

即使)(见:

同“现”,显现)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且:

尚且)(欲:

想要)(等:

等同)(安:

怎么)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

(策:

鞭打,这里指“驱使”)(道:

方法)(尽:

竭尽)(材:

同“才”,才能)(通:

通晓)(执:

握)

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策:

鞭子)(临:

到它跟前)(其:

难道)(其:

恐怕)

【翻译】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去喂养它。

3.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素质就表现不出来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它)想跟普通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5.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内容理解】

1.本文描写千里马遭遇,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表达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埋没人才甚至摧毁人才的讽刺;对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2.本文表面说马,实际上在阐述什么道理?

实际上论述是如何对待人才的问题。

要善待人才,给人才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

3.本文采取的写作方法是(托物寓意),伯乐指(能识别人才之人),千里马指(有才能之人)食马者指的是(愚昧无知的统治者)。

4.千里马靠伯乐的慧眼才能被发现,在今天看来是否正确,为什么?

不正确,在当今社会,有才能的人不仅要有内在素质,还应具备自我推销能力,主动寻找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比一味等待被赏识更好。

(二)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

(名:

出名)(灵:

神奇)(斯:

这)

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

(惟:

只是)(馨:

香气散的远,比喻品德高尚)(鸿儒:

博学的人,鸿:

大)(白丁:

平民)

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调:

弹奏)(素琴:

不加装饰的琴)(丝竹:

嘈杂音乐)(乱:

扰乱)(案牍:

官府公文)(劳形:

使身体劳累)

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

怎么会简陋呢?

【翻译】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居室,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它简陋了。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碧绿,长到了台阶上;草色青青,映入竹帘内。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双耳,没有繁重的公文劳累身心

【内容理解】

1.文章从哪些方面描写陋室?

居室环境(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交往人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生活情趣(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2.本文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

本文运用了“托物言志”手法,通过对陋室环境和室主人日常生活的描写,表明作者不慕名利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3.文章结尾引用历史人物和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用诸葛亮和杨雄两位先贤自比,说明只要德行高尚,所居陋室就不显得简陋。

引用孔子的话,总结全文,用反问句式呼应开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点明主旨,表明作者不慕名利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三)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

(夫:

句首,发议论)(静:

心思宁静)(修身:

提高自身修养)(养:

培养)(澹泊:

不追求名利)

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

(致远:

实现远大目标)(志:

立志)

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

(淫慢:

过度懈怠)(励精:

振奋精神)(险躁:

偏激浮躁)(治性:

养成平静性格)

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枯落:

枯枝落叶,比喻人精力衰竭)(接世:

融入社会)(穷庐:

偏僻简陋的房屋)(将复何及:

后悔又怎么来的及呢?

【翻译】

1.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把名利看淡就不能明确志向;不平心静气就不能实现远大目标。

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过度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偏激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3.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年华随着时光飞逝,意志也随着岁月一起远离,于是就变成了枯枝落叶,不能融入社会,悲伤地枯守偏僻简陋的房子,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

【内容理解】

1.诸葛亮写本文的用意是什么?

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养德成学。

2.作者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

条件:

志、学、才。

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

造就人才必须“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3.这篇文章给你怎样的启示?

结合实际说一说。

人在少年时期就要树立远大志向,发愤图强,少留遗憾。

想要成才就必须心绪宁静,勤俭节约。

4.文章主要论述了哪两方面问题,作者观点是什么?

本文主要论述了修身和治学两方面问题,作者观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5.文章围绕哪个字来写,为什么?

全文围绕一个“静”字来写,修身要静,学习要静,取得成就也取决于静。

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

将“静”与“躁”作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四)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

(干:

岸边)(圮:

倒塌)(并:

一起)(阅:

经历)

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

(竟:

最终)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棹:

划船)(曳:

拖,拉)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

(设帐:

讲课)(尔辈:

你们)(究:

推究)(物理:

事物常理)(是:

这,代指石兽)

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

(杮:

木片)(湮:

埋没)

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耳:

而已)(颠:

颠倒,错误)(服:

信服)(确论:

确切言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失石:

落水的石头)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

(盖:

句首,申说理由或推测原因)

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啮:

冲刷)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

(遂:

于是)(溯流:

逆流)

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

(固:

固然)(如其言:

按他说的话去做)

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但:

仅仅)(臆断:

主观判断)(欤:

语气词,表反问)

【翻译】

1.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那么天下的事情,有很多(我们)只知道其中一方面,不了解它的另一方面,难道可以根据常理主观判断吗?

2.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又不是木片,怎么能被突然上涨的河水带走呢?

3.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像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再次转移。

不停转移,它反而逆流而上了。

【内容理解】

1.这则故事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

(1)遇事不能主观武断,要深入分析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2)生活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关于石首的下落,为什么老河兵的判断是正确的?

因为老河兵有多年治河经验,见过类似的事情,所以做出了正确判断。

而且他石头、沙、水流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比较全面,这是他从长期实践工作中悟出来的

(五)口技

京中有善口技者。

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

(善:

擅长)(会:

正赶上)(施:

安放)

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众宾

团坐。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团坐:

相聚而坐)(但:

只)(满坐寂然:

全场静悄悄)(哗:

高声说话)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既而儿

(惊觉欠伸:

觉,惊醒/惊醒后伸懒腰打哈欠)(呓语:

说梦话)(既而:

不久)

醒,大啼。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又一大儿醒,

(抚:

抚摸)(乳:

喂养)(呜:

轻声哼唱)

絮絮不止。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

(絮絮:

连续不断说话)

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满座宾客无不伸颈,

(叱:

呵斥)(一时:

同时)(众妙毕备:

各种妙处都具备。

毕:

全,都)

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侧目:

斜眼旁视)(默叹:

默默赞叹)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未几:

不多久)(齁:

打鼾)(作作索索:

老鼠活动声音)

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之声。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倾侧:

倾斜翻倒)(意少舒:

心情稍微放松。

舒:

伸展)(稍稍:

渐渐)

  忽一人大呼:

“火起!

”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俄而:

一会儿)(间:

夹杂)

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

(曳:

拉)(许许:

拟声词)

抢夺声,泼水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

(虽:

即使)

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于是

(指:

指明)(名:

说清)

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变色:

脸色变化)(奋袖:

捋起袖子)(股:

大腿)

(战战:

哆嗦的样子)(几欲:

几乎打算)(先:

率先)(走:

跑)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翻译】

1.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全场静悄悄,没有敢高声说话的人。

2.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宾客们(听到这里),心情稍稍放松了些,渐渐坐端正了。

3.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即使人有一百只手,手上有一百根指头,也不能指明其中任何一种声音;即使人有一百张嘴,一张嘴有一百条舌头,也不能说清楚其中任何一个地方。

4.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在这时,客人们没有一个不惊慌失色,离开座位,捋起袖子,露出手臂,两腿发抖,几乎想要抢先逃跑了。

【内容理解】

1.作者如何表现口技人的高超技艺?

(结合课文说一说)用一个字怎么形容?

(1)作者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式表现口技人的高超技艺。

在描写每一个场面的过程中,都是先写表演的惟妙惟肖即正面描写,后写观众的神态、动作、心理反应即侧面烘托,从而使表演和效果有机结合,共同表现表演者技艺高超。

(即道具简单、场面描写逼真、观众反应强烈)

(2)用一个字“善”就概括作者对表演者的无上赞叹。

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组织整篇文章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作者按照时间先后顺序组织文章,以一个家庭为中心,写了“惊醒——复睡——火起”三个场面,井井有条,又富有波澜,引人入胜。

3.作者前后两次交代道具简单,有什么作用?

(1)开头提到道具简单是为了衬托下文表演声音的复杂。

设置悬念

(2)结尾再次交代,是为了消除观众心中疑虑,这确实由一张嘴模仿出来的。

(3)两次交代首尾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

4.文中用了不少表示时间发生先后的词语有什么作用?

 

(六)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嗜:

特别爱好)(致:

得到)(假借:

借)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弗之怠:

不放松抄写)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

(录:

抄写)(走:

跑)(逾约:

超过约定期限)(以是:

因此)(余:

我)(得:

能够)

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

(加冠:

二十岁,成年)(益:

更加)(幕:

仰慕)(患:

担忧)(尝:

曾经)(趋:

前往)

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

(从:

跟随)(先达:

学术界前辈)(叩:

询问)(德隆望尊:

德高望重)(填:

拥挤)

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

(未尝:

从没有)(稍降辞色:

把话说的柔和些,脸色温和些)(援疑质理:

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或:

有时)

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

(叱咄:

大声斥责)(愈:

更加)(至:

周到)(俟:

(sì)等到)

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故:

因此)(卒:

最终)(获:

收获)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

(负箧曳屣:

背着书箱拖着破鞋)

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

(舍:

学校)(支:

同“肢”,肢体)(媵人:

仆人)(汤:

热水)

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

(灌:

同“盥”洗手)(衾:

被子)(和:

暖和)(寓:

住宿)(逆旅:

旅店)(再:

两次)(食:

(sì)提供伙食)

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

(被:

(pī)同“披”穿)(腰:

挂在腰上)

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

(容臭:

(xiù)香囊)(烨然:

光彩耀眼的样子)(缊袍敝衣:

破旧衣服)(略:

完全)

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奉:

供养)(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就不觉得吃穿不如别人了)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遗:

(wèi)给予)

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

(馁:

饥饿)(大厦:

高大的房子)(劳:

辛苦)

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假诸人:

向别人借书)(其:

代词,他们)

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

(天质:

天生素质)(卑:

低下)(则:

而是)(专:

专注)(岂:

难道)

之过哉!

(过:

过错)

【翻译】

1.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天气非常寒冷时,砚池里的水都结成坚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伸直,也不放松抄写。

2.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我站在他旁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耳请教。

3.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有时遇到老师训斥,我的表情更加恭敬,礼数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回复。

4.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所以我虽然愚笨,终于有所收获。

5.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情,就不觉得吃穿不如人。

6.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他们如果有学业不精通,道德没有养成的情况,不是天资卑下,就是用心不如我专一,难道是别人的过错吗?

【内容理解】

1.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作者求学的艰难?

他如何克服?

(1)年少时,家贫无书可读;他就借书、抄书看,持之以恒。

(2)成年后,

①求师艰难;他就百里奔波,执经叩问

②叩问艰难:

他就虚心请教,礼数周全,只求真理

③生活艰苦:

他就衣食简陋,只为求学,不多攀比。

2.在宋濂看来,想要学有所成,应该具备哪些品质?

(1)专心致志,敢于吃苦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尊师重教,虚心求学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3)勤奋好学,持之以恒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3.结合实际情况,说说你读完本文的感受。

(1)一个人是否学有所成,不在客观环境,在于自己是否勤奋刻苦、专心致志。

(2)我们当今生活条件优越,应好好发扬作者的勤奋刻苦、专心致志精神,才能学有所成。

4.作者善用对比,你在文中找到了那些对比之处?

(至少三处)

(1)太学生的优越条件与“我”的求学艰辛作对比

①吃穿:

“廪稍之供,裘葛之遗”与“无鲜肥滋味之享”作对比

②奔走:

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与“行深山巨谷中”

③读书:

“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与“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④求师:

“司业博士为之师”与我“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同学们的衣食优越与自己的简陋衣食作对比

(3)教师的严厉与“我”的礼数周全(虚心求教)

这些对比利于分辨事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七)狼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

屠夫)(止:

同“只”只有)(缀:

紧跟)(甚:

很)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

(投以骨:

把骨头丢给狼)(止:

停止)(从:

跟随)

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并驱如故:

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

(窘:

紧张)(恐:

担心)(敌:

攻击)(顾:

转头看)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乃:

于是)(弛:

卸下)(眈眈:

注视的样子)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少时:

一会儿)(径去:

径直走开)(犬:

像狗一样)(久:

很久)(瞑:

闭眼)(意:

神情)(暇:

空闲)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

(暴:

突然)(毙:

杀)

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

(洞:

打洞)(隧入:

从暗道进去)(尻:

屁股)

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股:

大腿)(寐:

睡觉)(盖:

原来)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黠:

狡猾)(顷刻:

一会儿)(变诈:

欺骗)(几何:

多少)(止:

仅仅)(耳:

罢了)

【翻译】

1.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过了很长时间,狼的眼睛就好像闭上了,神情很悠闲

2.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一头狼正在其中打洞,打算从暗道进去,然后攻击屠夫的背后。

3.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狼也是很狡猾的,但一会儿就死了两只,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内容理解】

1.这则故事给你怎样的启示?

(1)讽喻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的。

(2)对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2.文章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

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3.作者笔下狼和人分别是怎样的?

(1)狼:

凶狠贪婪,阴险狡诈

(2)屠户:

迁就忍让,最后机智勇敢果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