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名妓哪位最痴情图.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300533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名妓哪位最痴情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古代名妓哪位最痴情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国古代名妓哪位最痴情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国古代名妓哪位最痴情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国古代名妓哪位最痴情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名妓哪位最痴情图.docx

《中国古代名妓哪位最痴情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名妓哪位最痴情图.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名妓哪位最痴情图.docx

中国古代名妓哪位最痴情图

中国古代名妓哪位最痴情?

(图)

秦淮八艳之卞玉京洪烛“休将消息恨层城,犹有罗敷未嫁情。

车过卷帘徒怅望,梦来褍袖费逢迎。

青山憔悴君怜我,红粉飘零我怜卿。

记得横塘秋夜好,玉钗恩重是前生。

”---吴梅村吴梅村是秦淮八艳之一卞玉京的老情人。

卞玉京与陈圆圆曾同住横塘,有交往,用当代话来说即“闺蜜”。

晚明娱乐圈的流行语:

“酒泸寻卞赛(卞玉京原名),花底出圆圆”,说明卞玉京与陈圆圆是秦淮风月场上的姐妹花,旗鼓相当。

和前辈马湘兰一样是业余画家、尤其一样擅长画兰的,是卞玉京(原名卞赛,字云装)。

当时的画坛巨匠陈洪绶,慧眼识美人,专门写过《题卞云装画兰》加以褒奖:

“一枝婀娜,香气满枝,望而知为此人之笔也……”卞玉京是土生土长的南京人,出身很不错。

父亲是官僚,不幸早亡,家庭也就破败。

卞赛只好携妹妹卞敏一起到秦淮河上出卖色艺。

毕竟有自小的修养,除了绘画,字也写得好,一手小楷清秀如其人,而且学过音乐,会弹琴,估计比白居易笔下的琵琶女差不到哪里。

她那文艺女青年的气质,迷倒了许多到秦淮寻欢的公子哥儿。

卞玉京却表现得很矜持、清高,一副姐们当年比你还阔的架式。

惟有遇见文人与艺术家,她才找到共同语言,相谈甚欢,眉飞色舞,像春天一样温暖。

余怀《板桥杂记》描写其风采:

“湘帘榧几,地无纤尘。

见客,不甚酬对;若遇佳宾,则谐谑间作,谈辞如云,一座倾倒。

”她是很自我的,凭印像决定待客的态度。

并不准备长期在青楼里逢场作戏,只为了打开社交面,碰上一位如意郎君,嫁了。

后来,她果然寻觅到心仪的对象,然而对方可依却不可靠。

崇祯十六年(1643年),卞玉京赴一个档次颇高的饭局陪酒献唱,对时任南京国子监司业的青年才俊吴梅村一见钟情。

宾客满座饮酒赋诗,卞玉京越听越喜欢,借着酒兴,站起来自告奋勇也要吟一首,声称赠予邻座的吴梅村:

“剪烛巴山别思遥,送君兰楫渡江皋。

愿将一幅潇湘种,寄与春风问薛涛。

”赢得满堂喝采。

众人皆笑称吴梅村有艳福。

吴梅村很得意,一边频频与卞玉京对饮,一边拿情话挑逗。

醉美人卞玉京试探其真假:

“亦有意乎?

”吴梅村笑而不答。

他当然明白卞玉京的意思,而且确实贪恋其不俗的风情,却不愿意承诺,更不敢担负责任。

即使在此后的频繁幽会中,他多次为玉京写诗,却就是没答应娶她。

他只想跟卞玉京做巫山云雨的浪漫情人,不愿意定位为世俗中的现实伴侣,怕美人牵绊住自己追求功名的步伐。

他在《梅村诗话》中承认:

“余有《听女道士弹琴歌》及《西江月》、《醉春风》填词,皆为玉京作。

”那首《西江月·春思》,透露出他与卞玉京的枕上缠绵:

“娇眼斜回帐底,酥胸紧贴灯前。

匆匆归去五更天,小胆怯谁瞧见?

臂枕余香犹腻,口脂微印方鲜,云踪雨迹故依然,掉下一床花片。

”女人坠入情海,都在乎结果的,吴梅村却只想开花,希望一直是花季。

这段没有指望、不可能上岸的艳情,使本想托付终生的卞玉京倍感迷惘。

她怕陷得更深,不能自拔,于是选择了逃避。

即使这样,也有点晚了,她的心已经受伤了。

她不容易爱上谁的,一旦遇见能打开自己心扉的特定对象,这个人如果不同样痴迷,就可能成为她情感上的克星。

爱就会变成伤害。

也只有爱才能伤害她。

她想爱,又怕爱。

她一定是忍住痛、硬起心肠,从吴梅村的世界中消失的。

一消失就是整整七年。

顺治七年(1650年),吴梅村去前辈诗人钱谦益的常熟老家做客,钱谦益摆酒相招,说起卞玉京正巧也在附近的远房亲戚家度假,前几天还来看望过柳如是,不妨让柳如是招呼她过来一起聚聚,毕竟大家都是老相识,坐在一起不容易。

卞玉京倒是来了,可假称要化妆,让柳如是领她直接去了楼上卧室,又推托身体有点不舒服,就是不愿下楼相见。

整整七年了,她心里受的伤还没好呢,既想见,又怕见。

在见与不见之间犹豫不决。

看来,那段情了犹未了,已构成心理障碍,阻隔着重逢的完整实现。

卞玉京来了,却未让吴梅村见到。

卞玉京未与吴梅村见面,却告诉他自己来了。

吴梅村在《琴河感旧》组诗的序言中,记录了这次没有相见的相会:

“枫林霜信,放棹琴河。

忽闻秦淮卞生赛赛,到自白下。

适逢红叶,余因客座,偶话旧游,主人命犊车以迎来,持羽觞而待至。

停骖初报,传语更衣,已托病,迁延不出。

知其憔悴自伤,亦将委身于人矣。

予本恨人,伤心往事。

江头燕子,旧垒都非;山上蘼芜,故人安在?

久绝铅华之梦,况当摇落之辰。

相遇则惟看杨柳,我亦何堪;为别已屡见樱桃,君还未嫁。

听琵琶而不响,隔团扇以犹怜,能无杜秋之感,江州之泣也……”诗写得更好,摘录第一首:

“白门杨柳好藏鸦,谁道扁舟荡桨斜。

金屋云深吾谷树,玉杯春暖尚湖花。

见来学避低团扇,近处疑嗔响钿车。

却悔石城吹笛夜,青骢容易别卢家。

”那一瞬间,他又回想起秦淮河的桨声灯影,以及在石头城里共度的甜蜜时光,对伤心的美人充满忏悔。

不知卞玉京是否读到这一组诗?

作何感想?

是否原谅了诗人年轻时的不靠谱?

第二年,顺治八年(1651年),春暖花开时节,卞玉京特意来吴梅村的太仓老家探望,似乎为了弥补前次遇而未见之不足。

可这时候,准备了断尘缘的她已换上一身黄衣,道姑打扮。

可能正因此,她才有了再见 吴梅村的勇气。

她告诉吴梅村,自己是来打个招呼的,日后恐怕难得相见的。

这是一次为了告别的聚会。

在灯火朦胧的夜宴上,卞玉京为吴梅村及赶来相陪的几位老朋友弹琴,借助忧伤的琴声,讲述了这些年自己在乱世中的挣扎。

是的,她与吴梅村分手的时候,正是国破之际,作为铁蹄下的歌女,肯定尝遍了人间的辛酸。

她正是因此才看破红尘的。

正如琵琶女使江州司马青衫湿,旧情人的琴声,也拨动了吴悔村的的心弦。

他写下《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

  “玉京与我南中遇,家近大功坊底路

  小院青楼大道边,对门却是中山住。

  中山有女娇无双,清眸浩齿垂明铛。

  曾因内宴直歌舞,坐中瞥见涂鸦黄。

  问年十六尚未嫁,知音识曲弹清商。

  归来女伴洗红妆,枉将绝技矜平康,

  如此才足当侯王!

  万事仓皇在南渡,大家几日能枝梧?

  诏书忽下选蛾眉,细马轻车不知数。

据说另一首《临江仙·逢旧》,也是吴悔村在描述与卞玉京的最后一次见面:

“落拓江湖常载酒,十年重见云英。

依然绰约掌中轻。

灯前才一笑,偷解砑罗裙。

薄幸萧郎憔悴甚,此生终负卿卿。

姑苏城外月黄昏。

绿窗人去住,红粉泪纵横。

”读吴梅村诗,我总在想,卞玉京后来的命运如何,去了哪里?

在李元洛的《清诗之旅》中,找到卞玉京的下落:

“出家为道士,为一位年已古稀的好心肠的良医郑保御所收留,他为她另筑别室并悉心照拂。

卞玉京在吴梅村这里找不到生命的归宿,历经湖海风涛,勘破红尘俗世,便以修道作为躲避时代的急风烈雨的避难所,以空门作为自己伤痕累累的心灵的栖息地。

她持戒极严,钱谦益与邓汉仪闻之,前往求一面而不可得。

卞玉京虽然皈依空寂,但她善良而重情,为了感激佛门俗家弟子郑保御的悉心照料,让她有一个焚香诵经的安宁晚年,她曾刺舌血以三年时间为其抄写了一部《法华经》。

如果这部特殊的经书能传到今天,任何铁石心肠的观者恐怕都会恻然心伤吧?

”与李香君血染桃花扇相比,卞玉京刺舌血抄写的经书,同样让人心痛。

她们都是愿意付出的女人,甚至愿意为爱,为情,付出血的代价。

还有谁敢说自己比她们更懂得爱,更珍惜情呢?

“她们又极喜与文人相来往,当时的士人好像也并不以狎妓为不道德,看看一般清流如吴梅村、冒辟疆、侯方域都在文集中畅谈与妓女的交往可知。

这是很可注意的一点,可以看出晚明的社会风气,当时似乎已经不是一入娼门即不能吃冷猪肉的情形。

复社诸君子大骂阮大铖,主持正义,他们的办事处就正是这些才女的妆阁。

”(引自黄裳《金陵五记》)可见南明小朝廷的才子们,不仅有柳永之遗风,而且一边爱美人,一边爱国,把爱情与政治掺和到一起,怀抱美人,放眼天下,两头都没有耽误。

集情种与政客于一身。

可能这也正是他们令秦淮女伶着迷之处。

觉得这才算男人中的男人。

爱江山的男人更容易获得美人之爱。

这种爱注定带有崇拜。

【待续】法治周末>头条>诗坛上的王者归来2014-11-25《法制日报》法治周末刊登诗人洪烛专访诗坛上的王者归来《法治周末》特约撰稿姜红伟身为资深的文学编辑,洪烛最喜欢的一件事就是和作家、书籍打交道。

近日,他回了一趟南京老家,在先锋书店参加了该店的18周年店庆特别活动——作家沙克的散文集《我的事》首发式。

在会场上,洪烛见到了众多诗坛的旧友新朋。

行万里路传播诗歌中国文联出版社文学编辑室主任洪烛今年47岁,身材中等,相貌普通,留平头,戴眼镜,口音属于“南(京)腔北(京)调混合型”。

洪烛喜欢旅游,因为旅游可以使他在一路欣赏山水美景的同时,在人们中“推广诗意观念,传播诗歌精神”。

今年3月的一天,洪烛和十几位诗人离开北京,一起飞往广东中山市三角镇参加“美丽三角”采风活动,开始了又一次“中国诗歌万里行”活动。

作为一位传播诗歌的大使,洪烛已经参与了几十场“中国诗歌万里行”活动,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十年来,他先后走进新疆、西藏、宁夏、青海、甘肃等20多个省的50多个市县,行程长达十万里。

每到一地,洪烛就向各地的诗歌爱好者讲解创作技巧,辅导诗歌创作,传播诗歌文化。

洪烛也爱美食。

在北京,凡是各地的朋友来京办事或开会,他都喜欢邀请他们一起聚会,选味道最正宗的馆子。

在外地,洪烛爱吃当地的老字号,如天津的狗不理、杭州的楼外楼、长沙的火宫殿等。

同时,他更爱去寻访民间小馆,尝遍天下美味佳肴。

他品味的同时还爱琢磨菜名,他曾想开家词牌餐厅,用词牌来命名菜肴,比如水煮鳝鱼叫水龙吟,酸菜鱼叫渔家傲,辣子鸡叫贺新郎,烤乳鸽叫鹧鸪天,油炸花生米叫卜算子……这些年,他边走边吃、边吃边写,“吃”出了一大堆有关美食的散文。

《北京青年报》等诸多报刊专门为他开办了美食专栏。

他结集出版了《舌尖上的记忆——中国美食》《中国美食:

舌尖上的地图》等散文集,有的还被翻译成日文出版。

着魔写诗免试武大洪烛原名王军,在1980年代中学生校园诗坛,可谓风云人物。

1980年,正在上初中的他在图书馆里接触到两本诗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和《白朗宁夫人抒情十四行诗选》。

从此,他疯狂地爱上诗歌。

上课时,老师在讲台上讲课,他则在桌子底下忘我地写诗。

下课后,他呆呆地坐在教室里构思着诗歌,“简直达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

也许是他对诗歌的酷爱打动了诗神缪斯吧,1983年开始,他诗越写越好,先后在《儿童文学》《少年文艺》等一系列报刊发表了100多首(篇)诗歌散文,荣获了十几项全国性大奖。

1985年元旦那天,一位和王军要好的同学来到他家,拿着一个日记本说,我们快要高中毕业了,从此,将天各一方。

能否请你给我题一首诗留作纪念?

同学走后,王军的灵感像一道闪电一样,划过他的脑海。

一上午的时间,王军写完了诗题叫《献给同学的心花》五首一组的诗歌。

在抄写到同学毕业纪念册上之后,他又写了一份寄给了《语文报》。

2月18日,《语文报》刊登了王军的这五首诗,以及创作谈《感情:

诗的生命》。

这组诗发表后立即唤起很多高中毕业生的共鸣,他们纷纷给王军来信,感谢他“写出了我们的心声”。

那段时间,在南京梅园中学的收发室里,全国各地中学生写给王军的信件如雪片一般飞来。

1985年5月,高考预考,王军因为偏科而惨败在考场上。

在王军做好了成为“待业青年”准备的时候,他的命运却发生转折。

时任南京梅园中学教导主任的黄老师得知王军高考落榜后,爱才的他立即想出一个点子,把王军的简历及发表作品的样报、获奖证书复印了几十份,以学校名义写了推荐信,投寄给全国几十所高校,希望能够破格录取这位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优异成就的中学生。

“武汉大学最先表现出兴趣,派了一位负责招生的老师来南京,领我坐长江上的客轮去武汉面试。

那是我第一次出远门,在珞珈山上,几位中文系老教授问了我一些文学问题,我初生牛犊不怕虎,对答如流。

他们让我就前来武汉面试的感受现场写诗,我联想到坐在江轮上看的风景,写了一首《长江拐弯处》。

”王军回忆说。

1985年8月18日中午,王军收到了武汉大学寄来的录取通知书。

他喜极而泣。

1985年8月底,王军在南京码头乘江轮去武大报到,从此开始了大学生活。

在武大,王军对诗歌更加入迷。

他和喜欢诗歌的同学们一起筹办樱花诗会、组织诗歌社团、拜访著名诗人,成为武汉大学诗歌爱好者中最活跃的一位,并先后在《诗刊》《星星》《青春》《飞天》等报刊发表大量诗歌、散文,出版了第一本诗集《蓝色的初恋》。

重返诗坛写诗万行洪烛曾经离开诗坛整整10年。

1989年参加工作以后,由于在北京没有经济实力买房,洪烛只能选择租房和睡办公室,为此搬家无数次,苦不堪言。

1992年,在参加完《诗刊》社举办的第十届“青春诗会”后,为了有能力买一套商品房,结束那种“游击队员”的生活,洪烛忍痛割爱,从1993年开始,不再写诗,转攻大众文化,狂写青春散文。

彼时,大众文化期刊如雨后春笋,《女友》等数百家发行量巨大的青年类、生活类报刊对于文章的需求极大。

面对这种“商机”,敏锐的洪烛开始了青春文学的创作。

那些年,洪烛创作的青春文学几乎覆盖了各种流行报刊,并出版了《我的灵魂穿着草鞋》《浪漫的骑士》等散文集,在全国读者中掀起了一波波“洪烛”热。

他被《女友》杂志评为“全国十佳青年作家”,并和汪国真、赵冬、邓皓并称为青春文坛的“四大白马王子”,还获得了老舍文学奖散文奖等多个奖项。

1999年,洪烛如愿以偿,在北京东四环全款买了一套房子。

在淡出诗坛长达10年之久后,洪烛选择了回归诗坛,成为了诗坛上的“海归”。

2005年10月的一天,洪烛应邀赴新疆采风。

这是他第一次到新疆,10天内,他从乌鲁木齐出发,走过库尔勒、轮台、库车、阿克苏、阿图什、喀什、塔什库尔干等风景优美的地方。

在途中,洪烛被新疆的一路美景强烈地震撼了!

回到北京,他再也按捺不住心中久违的激情和灵感,写下诗歌《降落在月亮上》。

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一年时间里,他写出了约400首短诗构成的长达8000行的大型组诗《我的西域》。

2008年元旦,远在广西的诗人汤松波邀请邱华栋、洪烛、周瑟瑟、吴茂盛相聚桂林。

当时,在漓江的游船上,洪烛提出了“归来者”的概念。

2008年5月,邱华栋把“归来者诗丛”这一选题上报领导。

于是,借此机会,洪烛的诗集《我的西域》和其他5位诗人的佳作选集问世。

凭借这本后来曾荣获第二届徐志摩诗歌奖的诗集,曾经阔别诗坛10年的洪烛成功地回归诗坛。

2012年8月初,洪烛参加了“中国诗歌万里行·走进西藏”采风活动。

在西藏期间,洪烛被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故事所震撼。

仅仅用了十几个晚上,一首长达2700多行的长诗《仓央嘉措心史》在他的笔下完成并出版。

“明年,我续写的6000行长诗《仓央嘉措情史》也要出版。

”洪烛对法治周末说。

(作者系20世纪80年代中学生校园诗歌运动倡导者,校园诗歌运动史研究者,八十年代诗歌纪念馆馆长,曾编著出版中国首部校园诗歌史专著《寻找诗歌史上的失踪者——20世纪80年代校园诗歌运动备忘录》)八十年代的校园像伊甸园的缩影法治周末特约撰稿姜红伟法治周末:

能否描述一下你记忆中1980年代中学生校园诗歌运动的情况?

洪烛:

那确实是不可多得的诗歌的黄金时代,我眼中的80年代校园诗歌,像伊甸园的缩影,空气中流通的全是爱呀美呀诗呀酒呀之类的混合体。

“自古英雄出少年”,在中学校园里也不例外,当时有多少少年渴望成为当代英雄——诗人?

我们热血沸腾地打造出属于自己的校园诗歌江湖。

法治周末:

校园诗歌运动对你的命运产生了什么影响?

洪烛:

写校园诗歌不但使我在文学创作上练就了“童子功”,更改变了我的命运,让我免试上了大学,更使今天的我成为了一名作家和诗人。

法治周末:

能否回忆一下您当年和那批校园诗人的往事吗?

现在还有联系吗?

洪烛:

伟大的80年代,我通过季雨群认识了叶宁,参加《春笋报》的活动见到马萧萧、南岛,在武汉大学与李少君、邱华栋同校,并去北京与北京师范大学的伊沙、桑克、侯马、徐江“煮酒论英雄”。

成为北京的游牧者之后,先后与神交已久的田晓菲、江熙、毛梦溪、段华、边邓伟、叶斌、周瑟瑟、郁舟、吴茂盛等谋面。

2006年,姜红伟发起了“寻找诗歌史上的失踪者”活动,走访了多个城市,重新将失散20多年的100多位星散四野的旧日好汉联系起来。

如今,我们经常聚会。

@作家网---作家自己的网站#作家网作家访谈#<洪烛:

梦游者的地图>。

作家、诗人洪烛访谈视频:

¥22.60@京东:

京东价¥22.6

我荣幸地参予进这项工程,其原因又很偶然。

北京市规划建设委员会的相关工作人员在新华书店见到我的《游牧北京》、《北京的梦影星尘》、《北京的前世今生》等专著,很喜欢我的研究角度和抒情风格,想方设法通过出版社联系上我。

一拍即合。

那一年里,我不得不暂时中断诗歌创作,参加了一系列专题会议和项目研讨,撰写并不断修改着策划方案和各种文稿,周末经常带着几位助手加班,一直忙碌到第二年春天。

虽然辛苦,但也觉得自己在这方面的“武功”大增。

我在此基础上酝酿升华,尝试用文化散文的笔法来重新审视、勾勒北京的轮廓及细节,便于当代读者了解北京的古迹与往事。

后来,我还连续几年为《北京规划建设》杂志担任专栏作家,开设个人专栏发表了一系列新作。

每一期都有编辑的推荐语,譬如: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作者的眼中也有一千个北京。

不同的是角度各异,互有倚重,相同的是老北京的沧桑厚重辉煌。

规划、建筑界人士从专业视角对北京的精读细研,我们早已不再陌生,但作家眼中的北京又是怎样一番景象,我们似乎并未熟稔。

为此,我刊特刊登洪烛的系列篇章,以便让我们跟随作家洪烛一道走近北京的前世今生,寻找这座城市古老的灵魂。

北京旅游一直是世界热点,为展示人文北京,我还与李阳泉合写了畅销书《北京AtoZ》,一部北京文化词典,在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年出版后,被新加坡出版公司购买英文版权,翻译成英文于2006年出版,全球发行。

我的《北京的金粉遗事》由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推出后,台湾知本家出版公司购买了该书繁体竖排版权,2005年易名为《千年一梦紫禁城》在海外出版发行。

【内容提要】洪烛《名城记忆》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

选取中国的十座名城和十座小城,层层铺开,娓娓道来。

《名城记忆》旨在为中国的名城画像,为读者铭刻那些值得人回味与存留的诸多名城记忆,继承城市的内在精神,为城市的发展指引美好的方向。

作品并不单纯地沉湎于怀念过去的辉煌,而是呈现出这些城市各种交错的画面,来体现在岁月的沉淀和历史的积累中所蕴藏的一种刻骨铭心的文化力量。

在旧与新、过去与现在的对比碰撞中,引领读者穿梭于历史与现实之间,其深沉的笔调不仅浸染着这些古老名城历史的沧桑和沉重,而且渗透着作者对现实的思考和追求。

洪烛著《仓央嘉措心史》已由东方出版社出版。

东方出版社推荐语:

《仓央嘉措心史》作者从仓央嘉措角度出发,写仓央嘉措作为一个精神领袖和作为一个普通人对爱情的执着与向往之间的矛盾。

文字优美,感情表达深入。

此书深受藏区文化爱好者、旅游爱好者、对仓央嘉措感兴趣的读者喜爱。

@京东:

京东价19.40:

京东价22.60

现在,又感谢中国地图出版社的王毅先生,策划并约组了我的这部书稿,我们还商量着起了这个色香味俱全的书名:

《中国美食:

舌尖上的地图》。

还记得2005年,中央电视台的《中华医药》节目,连续做几期春节食谱,邀我去主讲。

我有言在先:

我可不擅长从营养学的角度去剖析,要谈也谈的是这些食物跟传统文化的关系,甚至用文化来“解构”这些食物,说到底就是侃,侃晕了算!

不管是把观念侃晕了,还是把自己侃晕了。

主持人洪涛很惊喜,说正需要这种新风格。

我就逐一评点、演绎了豆腐、竹笋、年糕、饺子、火锅等传统食品,越侃越带劲。

洪涛那天没来得及吃早点,听了我的描述,既饿且馋,表情无比生动且灿烂,夸我提供了一顿精神大餐。

拍摄的时间太长,过了午饭的时间。

收机器的间歇,摄像师议论:

听洪老师谈最后一道菜螃蟹炒年糕,正是肚子饿的时候,我的口水都快流出来,馋得差点晕过去。

我觉得这是“很高的评价”。

2006年春节,还是中央电视台《中华医药》,做两期跟韩国电视剧《大长今》相关的美食节目,又是邀我主讲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