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二解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300458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42.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二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二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二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二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二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二解析.docx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二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二解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二解析.docx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二解析

2017年江苏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第I卷(满分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16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会说话的人不止一种:

言之有物,实为心声,一謦一欬,俱带感情,这是第一种:

长江大河,源远美寻,牛溲马勃,悉成黄金,这是第二种:

科学逻辑,字字推敲,▲,井井有条,这是第三种;嬉笑怒骂.▲,庄谐杂出,四座皆春,这是第四种;默然端坐,▲,片言偶发,快如霜刀,这是第五种;期期艾艾,随蕴词锋,似讷实辩,▲,这是第六种。

A.无懈可击旁若无人以逸待劳以守为攻

B.旁若无人无懈可击以逸待劳以守为攻

C.旁若无人无懈可击以守为攻以逸待劳

D.无懈可击旁若无人以守为攻以逸待劳

2.下列各句中,没有病句的一项是(3分)

A.为引导广大市民自觉养成文明排队、有序乘车、遵守公共交通的习惯,现长期面向社会招募站台引导志愿者。

B.国际民航组织处提议设立一个信息共享平台,以便民航客机及时回避并了解在飞越交战地区时可能遇到的危险,

C.在这部农村题材的小说中,温馨的乡村人际关系难见踪影,传统的乡村文化几乎毁坏殆尽,令人不禁感慨系之。

D.消费者通过网络交易平台购买商品或者按受服务,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销售者或者服务者要求赔偿。

3.下列对偶句中,不含对比的一项是(3分)

A.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B.荷尽巳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C.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D.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4.下列理解,与漫画寓意符合的一项是(3分)

A.赞美动物惊人的智慧。

B.调侃人类的自以为是。

C.启发人与动物平等相处。

D.讽刺机械刻板的科学研究。

5.阅读《水乡行》一诗,读后完成后面的题目。

水乡行

沙白

水乡的路,水云铺;

进庄出庄,一把橹。

鱼网作门帘,挂满树;

走近才见,几户人家住。

榴火自红,柳线舞;

家家门前,锁一副。

要找人,稻海深处;

一步步,踏停蛙鼓。

蛙声住,水上起暮雾;

儿童解缆送客,一手好橹。

从全诗看,到水乡的像哪一类人?

(3分)()

A.毕业回乡的学生B

.定期前来的干部C.本乡本土的居民D.饶有兴趣的初访者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释秘演诗集序

欧阳修

予少以进士游京师,因得尽交当世之贤豪。

然犹以谓国家臣一四海,休兵革,养息天下以无事者四十年,而智谋雄伟非常之士,无所用其能者,往往伏而不出;山林屠贩,必有老死而世莫见者,欲从而求之不可得。

其后得吾亡友石曼卿。

曼卿为人,廓然有大志,时人不能用其材,曼卿亦不屈以求合;无所放其意,则往往从布衣野老,酣嬉淋漓,颠倒而不厌。

予疑所谓伏而不见者,庶几狎而得之,故尝喜从曼卿游,欲因以阴求天下奇士。

浮屠秘演者,与曼卿交最久,亦能遗外世俗,以气节自高。

二人欢然无所间。

曼卿隐于酒,秘演隐于浮屠,皆奇男子也,然喜为歌诗以自娱。

当其极饮大醉,歌吟笑呼,以适天下之乐,何其壮也!

一时贤士,皆愿从其游,予亦时至其室。

十年之间,秘演北渡河,东之济、郓,无所合,困而归。

曼卿已死,秘演亦老病。

嗟夫!

二人者,予乃见其盛衰,则予亦将老矣。

夫曼卿诗辞清绝,尤称秘演之作,以为雅健有诗人之意。

秘演状貌雄杰,其胸中浩然,既习于佛,无所用,独其诗可行于世,而懒不自惜。

已老,胠其橐,尚得三、四百篇,皆可喜者。

曼卿死,秘演漠然无所向。

闻东南多山水,其巅崖崛峍,江涛汹涌,甚可壮也,遂欲往游焉,足以知其老而志在也。

于其将行,为叙其诗,因道其盛时以悲其衰。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然犹以谓国家臣一四海一:

统一

B.庶几狎而得之狎:

亲近

C.二人欢然无所间间:

机会

D.已老,胠其橐胠:

打开

7.下列句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3分)(▲)

A.予少以进士游京师以适天下之乐

B.因得尽交当世之贤豪欲因以阴求天下奇士

C.欲从而求之不可得足以知其老而志在也

D.独其诗可行于世其胸中浩然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无所放其意,则往往从布衣野老,酣嬉淋漓,颠倒而不厌。

(4分)

(2)夫曼卿诗辞清绝,尤称秘演之作,以为雅健有诗人之意。

(3分)

(3)于其将行,为叙其诗,因道其盛时以悲其衰。

(3分)

9.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写这篇序的目的。

(4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0、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问题。

(10分)

蝶恋花·梦入江南烟水路

宋·晏几道

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

睡里消魂无说处。

觉来惆怅消魂误。

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沈鱼,终了无凭据。

却倚缓弦歌别绪。

断肠移破秦筝柱。

【注】沈鱼通:

沉;尺素:

书简。

素:

白绢。

古人为书,多写于白绢上;浮雁沉鱼:

古代诗文中常以鸿雁和鱼作为传递书信的使者。

(1)请简要分析“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一句在全词中的作用。

(3分)

(2)该词刻画了一位怎样的主人公形象。

请简要分析。

(3分)

(3)冯煦在《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称小晏亦是“古之伤心人”,写出来的词“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请谈谈你的看法。

(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庄子《逍遥游》)

(2),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源记》)

(3)连峰去天不盈尺,。

(李白《

蜀道难》)

(4)夜深忽梦少年事,。

(白居易《琵琶行》)

(5)覆道行空,。

(杜牧《阿房宫赋》)

(6)角声满天秋色里,。

(李贺《雁门太守行》)

(7)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

(8)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欧阳修《伶官传序》)

五、现代文阅读

(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山之子

李广田

自“斗母宫”以上,山道逐渐陡险,费了很大的力气攀到“中天门”,猛然抬头,才知道从此上去却仍有一半更陡险的盘路待登,登山人不能不仰面兴叹了。

下午两三点钟,香客们陆续下山,他们从山上带下平安与快乐,带来许多好看的百合花。

我不明白那么多百合花是从哪里得来的,觉得很稀奇。

忽然从雾里传来一声尖锐的招呼,原来是我这几天在山上结识的两个小朋友。

“呀!

独个儿在这里不害怕吗?

“害怕?

”我有些疑惑。

“怕毒蛇,更怕山鬼。

”他们都哈哈大笑了。

“我告诉你,哑巴的爹爹和哥哥都是碰到了山鬼,摔死在山涧里。

”他们的声音变得很低。

这话颇引起我的好奇,我向他们打听那个哑巴是什么人物。

他们说那哑巴就住在上边“升仙坊”一旁的小庙里。

这使我突然回忆起一个情景,内心有些喜悦,也有些怅惘。

于是我急忙说道:

“我一知道,我知道,我见过他,我见过他。

一日清晨,我爬到“升仙坊”时,看到许多人停在那儿听一个哑巴讲话。

一个高大结实的汉子,山之子,正站在“升仙坊”前面峭壁的顶上,以洪朗的声音,以只有他自己能懂的语言,说着一个别人所不能懂的故事,好不壮观啊!

我当然也不懂他,可我却懂得了另一个故事:

泰山的精灵在宣说泰山的伟大,正如石头不能说话,我却自以为懂得石头的灵心。

只要一想起“升仙坊”那个地方,便是一幅绝好的图画了:

向上去是“南天门”,“南天门”之上青天一碧,两旁壁立千仞,松柏森森,中间夹一线登天的玉梯;向下看,“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俯视一气,天下就在眼底了,而我们的山之子就笔立在这儿。

两个孩子还想说什么,我急忙止隹:

“你且慢讲,我告诉你。

”但是我将告诉他们什么呢?

说那个哑巴在山上说一大篇话却没有人懂他,他好不寂寞吗?

说风之晨雨之夕,“升仙坊”的小庙将是怎样的飘摇吗?

然而我却不能不怀一个闷葫戸,到底哑巴说了些什么?

“告诉我,他到底都说了些什么呢?

”我不能不这样问了。

“反正是那一套啦,说他爹爹是因为到山涧采山花摔死的,他的哥哥也一样摔死了。

”一个孩子

答道。

山花?

什么山花?

两个孩子告诉我:

百合花。

他们继续讲哑巴的故事。

哑巴的爸爸是一个结实的山汉,他攀上峭壁,采摘百合,卖给香客。

悬在陕崖上掘一株百合须费很大工夫,且十分艰险,因此一株百合也卖得一个好价钱。

凡进香人都乐意带百合花下山,于是哑巴的哥哥也做这件事。

然而父子俩都遭了同样的命运;爸爸在浓雾天里坠入山涧,哥哥被山风吹下悬崖。

从此别人再也不敢前去采百合,然而我们的山之子——这个勇敢的哑巴——却不得不拾起这以生命为孤注的生涯。

他趁香客最多时去采摘百合,来奉养他的老母和寡嫂。

雾渐渐收起,却又吹来了山风。

我们都觉得有些冷意,便相互告辞。

一个晴朗的日子,我决定下山,两个孩子前来送行。

忽然他们招呼道:

“哑巴,哑巴来了!

不错,正是那个哑巴。

他手上携一个大柳筐,筐里一把铲子,一把刀,一把剪子。

我沉默着,哑巴却同别人打开了招呼。

旅馆中人问他是否下过山,他就大声哑哑地回答着,并指点着山下,指点着他的筐子,又指点着“南天门”。

我们明白他昨天曾下山去,今天早晨刚上来。

我很想从这个人身上有所发现,但也不知道要发现些什么。

在下山的路上,我的耳朵里还仿佛听见那个哑巴的咿咿呀呀。

(选自李广田《圈外》,有删改)

12.作者回忆哑巴在“升仙坊”讲话时,为什么“内心有些喜悦,也有些怅惘”?

(4分)

13.文中多永写到百合花,这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何佚用?

(6分)

14.文章刻画哑巴形象时,多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

请分别从孩子和香客的角度作简要分析。

(4分).

15.请结合全文,探究文题“山之子”的丰富意蕴。

(6分)

六、现代文阅读

(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

知识上的鉴别力

林语堂

教育和文化的目标,在于发展知识上的鉴别力。

一个理想的受过教育者,不一定要学富五车,而只须明辨善恶;能够辨别何者是可爱,何者是可憎的,即是在知 识上能鉴别。

最令人难受的,莫过于遇着一个胸中满装着历史上的事实人物,并且对时事极为熟悉,但见解和态度则是完全错误的人。

我曾遇见过这一类的人,他们在谈话时,无论什么题目,总有一些材料要发表出来,但是他们的见地,则完全是可笑可怜的。

他们的学问是广博的,但毫无鉴别能力。

博学不过是将许多学问或事实填塞进去,而鉴别力则是艺术的判别问题。

一个满腹学问的人,或许很易于写成一部历史;但在论人和论事时,或竟是只知依人门户,并无卓识的。

这种人就属于我们所谓缺乏知识上的鉴别力。

所以一个真有学问的人,其实就是一个善于辨别是非者。

这就是我们所谓鉴别力。

但一个人若想有鉴别力,他必须先有独立的判断力,不为一切社会的、政治的、文学的、艺术的或学院式的诱惑所动。

一个人在成人时,他的四周必有无数各种各样的诱惑,如名利诱惑、爱国诱惑、政治诱惑、宗教诱惑,和惑人的诗人、惑人的艺术家、惑人的独裁者,与惑人的心理学家。

当一个心理分析家告诉我们,便秘症引起暴躁的性情时,凡有识力者对之,只可付诸一笑。

当一个人错误时,不必因震于他的大名,或震于他的高深学问,而对他有所畏惧。

因此识和胆是相联的,中国人每以胆识并列。

凡是后来有所成就的思想家和作家,他们大多在青年时即显露出知识上的胆力。

这种人决不肯盲捧一个名震一时的诗人。

他如真心钦佩一个诗人时,他必会说出他钦佩的理由。

这就是依赖着他的内心判别而来的;他也决不肯盲捧一个风行一时的画派,决不肯盲从一个流行的哲理,或一个时髦的学说,不论他们有着何等样的大名做后盾。

他除了内心信服之外,决不肯昧昧然信服一个作家,这就是知识上的鉴别力。

这无疑是需要某种对于自己的天真坦白的信心的,而这种自我便是一个人所有的最可靠的东西,一个学者一旦放弃了这种自我判断的权利,他便随时可受人生的各种欺蒙了。

孔子说:

“思而不学则罔,学而不思则殆。

”这个警吿其实也是现代的学校所极为需要的。

大家都知道现代一般的学校制度倾向于割舍了鉴别力以求学问,以一种堆塞的方法,以为有了一大堆知识便算是造就了一个有识之士,而把愉快的求知扭曲为一种机械的,有一定分量的,呆板与被动的知识的堆塞。

但是我们为什么要把知识置于思想之前?

我们为什么愿意称呼一个仅是读足了学分的大学毕业生为学成之士?

这种学分和文凭何以会取代了教育的真正目的?

因为我们是在将民众整批地教育,如在工厂里边一般。

而危险在于这种制度一经订立,我们即易于忘却教育的真正理想目标,即我所说的知识上鉴别力的发展。

所以孔子说:

“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世上实在无所谓必修科目,无必读之书,甚至莎士比亚剧本也是如此。

我曾受过相当的教育,但我至今弄不清楚西班牙京城叫什么名字,并且有一个时期还以为哈瓦那是一个邻近古巴的海岛呢。

(有删改)

16.拥有鉴别力,需要哪些条件?

依据文章三、四两段,简要回答。

(6分)

17.现代的学校教育存在哪些弊端?

请简要概括。

(6分)

18. 请归纳本文的论证思路。

(6分)

19.作文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一天,上帝给某人一个任务,叫他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

蜗牛慢吞吞地让他烦恼不已,但同时让他闻到了花香,听到了鸟语,看到了满天星斗;他恍然发觉自己错了!

——不是上帝叫他牵一只蜗牛去散步,而是上帝叫蜗牛牵着他去散步。

 

语文(Ⅱ)(附加卷)

一、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

(10分)

19.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6处)(6分)

自秦、汉以来,诸儒说经者多矣,其合与离,固非一途。

逮宋程、朱出,实于古人精深之旨所得为多,而其审求文辞往复之情,亦更为曲当,非如古儒者之拙滞而不协于情也;而其生平修己立德,又实足以践行其所言,而为后世之所向慕。

故元、明以来,皆以其学取士利禄之途一开为其学者以为进趋富贵而已其言有失犹奉而不敢稍违之其得亦不知其所以为得也斯固数百年以来学者之陋习也。

(选自姚鼐《惜抱轩文集》卷六)

20.写出“程朱理学”开创者“二程”的名字。

(2分)

答:

▲;▲。

21.程、朱“为后世之所向慕”的原因是什么?

用自己的话回答。

(2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2.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王熙凤设“调包计”定下宝玉和宝钗的婚事后,黛玉无意中从紫鹃处得知了消息,从此一病不起。

绝望之中的黛玉亲手将代表她纯真爱情的诗帕焚毁,切断一切与所爱的人的关联。

B.《家》叙述了一个封建大家庭走向衰落崩溃的过程,高家三兄弟的恋爱故事是小说的重要内容,包括觉新与梅、瑞珏的婚姻悲剧、觉慧与鸣凤的爱情悲剧、觉民与琴奋起反抗获得的幸福爱情。

C.《茶馆》的语言既符合人物的个性特征,也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

比如第二幕中,报童向王利发推销报纸,王利发问报童:

“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

”这句话反映了政局动荡、军阀混战的现实。

D.《呐喊》塑造了一群独特的母亲形象:

《药》中的华大妈、《明天》中的单四嫂子愚昧而充满质朴的母爱,《风波》中的七斤嫂生性懦弱隐忍,《社戏》和《兔和猫》中“我的母亲”和蔼可亲、勤劳善良。

E.《老人与海》描写了主人公桑提亚哥驾一叶小舟在海上捕大马林鱼时与困难作斗争的过程,作品表现出来的硬汉精神具有象征意义:

这样的硬汉,“你尽可把他毁掉,但就是打不败他”。

23.简答题(10分)

(1)“古怪形容异,清高体貌疏。

语倾三峡水,目视十行书。

胆量魁西蜀,文章贯太虚。

百家并诸子,一览更无余。

”这首诗写的是《三国演义》中的哪一个人物?

请简要叙述“目视十行书”所写的事件。

(4分)

(2)《子夜》第七章结尾写到:

“他(吴荪甫)已经突破了重围,在两条战线上都得了胜利;李玉亭报告的什么大计画——也不妨说是大阴谋,此时在这胜利光下也不再能够威胁吴荪甫了。

”吴荪甫在哪两条战线上取得了胜利?

李玉亭报告的“大计画”指的是什么?

(6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4~26题。

无论怎样成功的艺术家,必有他的短处。

泰戈尔也逃不出这条公例。

哲理本不宜入诗,哲理诗之难于成为上等的文艺正因这个缘故。

许多的人都在这上头失败了。

泰戈尔也曾拿起尤利西斯的大弓尝试了一番,他也终于没有弯得过来。

国内最流行的《飞鸟集》,作者本来就没有把它当诗做,便是那赢得诺贝尔奖的《吉檀迦利》和那同样著名的《采果集》,其中也有一部分是诗人理智中的一些概念,还不曾通过情感的觉识。

诗家的主人是情绪,智慧是一位不速之客,无须拒绝,也不必强留。

至于喧宾夺主却是万万行不得的!

泰戈尔的文艺的最大的缺憾是没有把捉到现实,便是形而上的诗也是生命的表现。

形而上学惟其离生活远,要它成为好的文学,越发不能不用生活中的经验去表现。

泰戈尔虽然爱好自然,但他爱的是泛神的自然界。

人生也不是泰戈尔的文艺的对象,只是他的宗教的象征。

诗人的“父亲”“主人”“爱人”“弟兄”“朋友”都不是血肉做的人,实在便是上帝。

泰戈尔记载了一些自然的现象,但没有描写他们;他只感到灵性的美,而不赏识官觉的美。

泰戈尔也摘录了一些人生的现象,但没有表现出人生中的戏剧;他不会从人生中看出宗教,只用宗教来训释人生。

在艺术方面泰戈尔更不足引人入胜。

他是个诗人,而不是个艺术家。

他的诗是没有形式的。

我讲这一句话恐怕又要触犯许多人的忌讳。

但是我不能相信没有形式的东西怎能存在,我更不能明了若没有形式艺术怎能存在!

泰戈尔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哲学,他在欧洲的声望也是靠他诗中的哲学赢来的。

我们要估定泰戈尔的真价值,当保持一种纯客观的、公正无私的态度。

(选自《闻一多全集·泰戈尔批评》,有改动)

24.结合材料,分析闻一多先生的诗学观。

(4分)

25.请简要分析材料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5分)

诗家的主人是情绪,智慧是一位不速之客,无须拒绝,也不必强留。

至于喧宾夺主却是万万行不得的!

26.请结合材料,从泰戈尔“记载”的自然“只感到灵性的美,而不赏识官觉的美”的角度,评析以下《飞鸟集》中任一诗句。

(6分)

①群星不怕显得像萤虫一样。

②尘土受到损辱,却以她的花朵来报答。

 

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16分)

1.A

2.D(A.成分残缺,应为“遵守交通规则”;B.语序不当,应为''了解并回避";C.语意重复,应去掉“几乎”)

3.A

4.B

5.D

6.C(“间”应为“隔阂”)

7.D(都是代词,可译为“他的”。

A:

凭……身份;连词,表目的,来。

B:

因而;通过。

C:

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

8.

(1)(他)没有地方抒发意愿,就常常和平民百姓、乡村老人,痛快地尽兴喝酒游玩,到了颠狂的地步也不满足。

(每个分句1分,“放”、“厌”要译出,如该分句句意不通,则该句不得分)

(2)曼卿的诗极为清新,可是他特别称道秘演的作品,认为它高雅雄健,有诗人的意趣。

(每个分1分,“称”“以为”要译出,如该分句句意不通,则该句不得分)

(3)在他将要远行时,我为他的诗集写了这篇序,因此说到他盛年时的情景来悲叹他的衰老。

(共3分,每个分句1分,其中“于”“叙”“因”须译出,如该分句句意不通,则该句不得分)

9.①表达作者对秘演(怀才不遇、隐身佛门)身世、际遇的深切同情;②抒发对当时众多人才被埋没的无限感慨;③借以表达自己年老的悲叹(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如答“肯定/赞赏/推荐秘演诗歌价值”归入第①点,得1分)

参考译文:

我年轻时以进士的身份游历京城,因而能够广泛结识当代的贤人豪杰。

然而,我还是认为国家统一天下,停止战争,天下休养生息太平无事的时间已有四十年了,但智谋出众、志向雄伟的不平凡的人,往往没有地方施展他们的才能,便隐居着不出来作官,在山林中、在屠夫商贩里面,必定有直到老死还没有被世人发现的人才。

我想去追随他们、寻找他们,却无法办到。

后来,我终于找到那已死去的朋友石曼卿。

曼卿为人,开朗豪放有远大的志向。

当时掌权的人不能用他的才能,曼卿也不肯委屈自己去求得苟合。

他没有地方抒发意愿,就常常和平民百姓、乡村老人,痛快地尽兴喝酒游玩,到了颠狂的地步也毫不厌倦。

我疑心那些隐居而没有被发现的人才,也许只有亲近他们才能找到他们,所以我常常喜欢跟曼卿交往,想通过他来暗暗地寻求天下杰出的人才。

和尚秘演,和曼卿交往时间最久,也能超脱世俗,以讲求气节来自守清高。

他们两人相处欢娱,没有一点隔阂。

曼卿在饮酒中隐蔽自己,秘演隐居在寺庙中,他们都是有奇才的男子。

然而他们都喜欢作诗来自己取乐。

当他们尽情饮酒而大醉时,唱歌吟诗欢笑狂呼,来求得天下最大的快乐,那种情景是多么豪壮啊!

当时的贤人,都愿意跟他们交往,我也时常到他们的住处去。

在十年中,秘演向北渡过黄河,向东到了济州、郓州一带,没有遇上合意的事情,不得志地回来了。

曼卿已经去世了,秘演也年老多病。

唉!

这两个人,我竟然亲眼看见他们的盛年和衰老,而我也快衰老了。

曼卿的诗极为清新,可是他特别称道秘演的作品,认为它高雅雄健,有诗人的意趣。

秘演相貌雄伟,他的胸怀宽阔刚直,他既然学习佛教,就没有地方施展才能了,只有他的诗可以在世上流传,可是他懒散,不会珍惜自己的作品。

他已经老了,打开他的诗囊,还找到了三四百篇,都是令人喜爱的作品。

曼卿死后,秘演寂寞茫然,没有了去向。

他听说东南多奇山丽水,山顶悬崖高峻陡绝,江水波涛汹涌澎湃,非常的壮观,就想到那里去游历。

这可以知道他年纪虽然老了,而志向还依旧存在。

在他将要远行时,我为他的诗集写了这篇序,因此说到他盛年时的情景来悲叹他的衰老。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①开篇点题②总领全词③写出了主人公梦游江南,梦中始终找不到离别的“心上人”④奠定了全文悲伤凄凉的感情基调。

(2)该词刻画了一位凄婉多情,饱受思恋之苦的思妇形象。

开篇以伊人在梦中远觅征人行踪,表现入骨的相思。

进而埋怨自己梦中“消魂”,因而“误”了与亲人的碰面机会。

最后只得寄情于秦筝、歌喉,来传递相思。

(3)①在内容上,通过清新质朴的笔法,从“江南”“尺素”“弦歌”等常用意象入手来抒发对恋人的无限思恋;②在情感表达,从梦中寻找开始,到托书传信,到最终借低音缓弦抒发伤别的情怀,顿挫曲折,诉尽怨妇念远思夫的衷肠。

四、名句默写(20分)

11.

(1)而后乃今将图南

(2)黄发垂髫(3)枯松倒挂倚绝壁(4)梦啼妆泪红阑干(5)不霁何虹(6)塞上燕脂凝夜紫(7)爱人者人恒爱之(8)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5、现代文阅读

(一)(20分)

12.答案:

⑴喜悦是因为:

①哑巴作为一个普通的山民,却在宣说泰山的伟大,深深感染了我;②哑巴说话的背景、站立的姿势、说话的声音、辅助的动作,让我觉得壮观。

⑵怅惘是因为:

①哑巴讲故事,别人听不懂,我感到他寂寞;②哑巴居住环境恶劣,我对他生活的凄苦感到忧虑。

评分建议:

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13.答案:

①哑巴冒险以采百合花来维持生计,表现了哑巴生活的艰辛以及他的勇敢和孝顺;②百合花象征百年好合、百事合意,香客们买百合花下山,表现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③作者反复写到百合花,寄托着他对哑巴及人们的深深祝福;④百合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是联系相关人物和事件的纽带,使文章内容的表达更加集中。

评分建议:

一点2分,答对三点得6分,意思对即可。

14.答案:

①通过两个孩子的叙说,交代了哑巴悲惨的身世,写出了哑巴悲苦的生活;②通过香客买百合花、聆听哑巴讲话,写出哑巴的热情、纯朴和善良的品性。

评分建议:

一点2分,如写出哑巴“寂寞”“坚强的品格”“热情好客”亦可。

15.答案:

①暗示哑巴生活于大山,大山是哑巴生存的根基;②大山崎岖陡险,喻示哑巴艰难的处境;③揭示大山雄奇高峻孕育了哑巴刚毅不屈的品性;④突出主旨,表达了作者对山民精神的热情赞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