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阅读.docx
《初一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阅读.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一阅读
一双脚上的修养
①市图书馆离我家很近,每逢双休日,我都会到图书馆的阅览室去翻阅一些报纸和杂志。
每次来这里,总看到座无虚席的场面,有时,大家还会围绕一些文学现象进行一些交流。
在这紧张而喧嚣的都市里,能保持一份阅读的闲情,是难能可贵的。
所以,在我看来,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有着一定的层次和修养。
②北方冬天的雪大,雪一下,许多麻烦就随之而来了。
走在街上,鞋上会粘满脏雪,从天寒地冻的室外进入室内。
脏雪马上就会化作污水。
所以人走过的地方,往往会留下两行黑乎乎的脚印。
正是在一个雪天,我走进阅览室时发现了异样。
屋子里多了一个擦地的女工,她看我进来,竟紧张地盯着我,手操托布,如临大敌。
我故作视而不见,可感觉告诉我,她正跟在我的身后,猛回头,把她吓了一跳,自己也吓了一跳。
吃惊于自己留下的那行脚印。
在淡黄的地板上,显得如此扎眼。
而那个擦地女工,正在奋力擦抹。
③坐到座位上,想着刚才的脚印,愧怍油然而生,再也无心看书了。
阅览室是一个开放的公共场所,来往进出的人很多。
我注意到,每个进来的人都在犯着同我一样的毛病,浑然不觉自己的双脚正在恶作剧式的涂鸦着刚刚被擦干净的地板。
于是,那个女工就要不停地跟在进进出出的人后面,擦了再擦。
不断的踩踏与不断地擦抹,似一场破坏与复原的拉剧战,在阅览室里上演着,让人心惊。
渐渐地,那个疲于擦地的女工,已是额头见汗。
④忽然有种感觉,每一双进出的脚都充满着罪恶,因为,它们是在不断践踏着别人辛苦取得的劳动成果,是在破坏着一种美好与和谐。
⑤不知过了多久,人才渐渐坐定了,擦地女工也得以有机会喘口气、歇一歇,但就在这时,那扇门又被悄悄推开了。
一个男人伸头朝里面看来看,似乎想进来,但又把头缩了回去。
不一会儿,两扇门都被推开了。
还是刚才那个男人,这次,他是肩扛一桶纯净水进来的。
突然,一阵“沙、沙”的响声,伴着送水男人走路的旋律,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
我开始从上向下打量他,老旧的棉帽子、绿大衣……最后我终于看到了他的双脚,然后是惊异万分。
男人的每只脚上,竟然都套着一个塑料袋。
他一走动,塑料袋就会发出“沙、沙”的响声。
因为套了塑料袋,所以他走过的地方没有一点污迹,还是那样干干净净的。
我注意到,那个擦地的女工,站在那里表情复杂地盯着送水的男人,看他放好水,慢慢离开阅览室。
而当她再次转过头来,我发现她眼里竟有泪光涌现。
⑥这个下雪的周日里,我没有读书,但我想到了“修养”这个词。
我想,修养并不是一个人比别人多认识一些字、多读了几本书;或是一个人了解《红楼梦》的情节、会背莎士比亚的一些名句,修养应该是在一个人举手投足的细节中体现,就像那个送水工,懂得在雪天里,进入室内之前用塑料袋把两只脚都套上。
(选自《八小时以外》,有改动)
1.从第②段看,“我“愧怍的原因是什么?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第①段和第⑥段中加点词“修养“各有什么含义?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对送水工的描写文字不多,却令人回味,请赏析第⑤段中的划线句。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第⑤段说“那个擦地的女工,站在那里表情复杂地盯着送水的男人,看他放好水,慢慢离开阅览室“。
请联系上下文揣摩女工此时的心理,把她的心理活动描写出来。
(不少于50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文意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那么多人破坏这图书馆的干净环境,而那位擦地的女工任劳任怨,所以本文的主人公应该是擦地女工。
B、文章手段末尾“都有着一定的层次和修养”,其实隐含一种批评。
C、文章第二段铺陈下雪给女工带来的麻烦,是为后文送水工的出现和表现作铺垫。
D、其实文章结尾告诉我们:
修养不仅在乎学问高低,更在于在公共场合的善举。
1.
(1)我的脚印弄脏了地板。
(2)我对女工的劳动故作视而不见。
(每点2分,共4分)
2.第①段中“修养”的含义指有文化或有学问。
第⑥段中的“修养”的含义指养成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
(意思对即可,每点2分,共4分)
3.示例一:
“悄悄推开”这一细节,写出了送水工怕影响图书馆的安静的氛围,推门时小心翼翼的样子,十分传神,突出了送水工对他人的尊重,体现了他的修养。
示例一:
“推”“伸”“看”“缩”这些动词生动细致地写出了送水工想进门又怕弄脏地板的心理,表现了他的修养,也为下文他脚套塑料带进门的举动作铺垫。
(内容3分,能紧扣语句,从词语运用、描写方法等任意一个角度进行点评;表述1分,须通顺。
共4分)
4.示例:
这个大哥真是有心人啊!
那么多读书人都没想到会弄脏地板,而他一个送水工却能这么细心,能想到在脚上套塑料袋,真难得呀!
(内容3分,须紧扣女工此时的心理;表达2分,须通顺。
共5分)
5.A
那些雪,那些暖
丁立梅
①南方的朋友,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雪在南方成灾的时候,她所在的城,也被大雪所困,全城停电停水,一到夜晚,整个城,黑得让人恐慌。
②那晚,朋友下班回家,曾经灯光活泼的窗口,变得黑沉沉一片。
一个城,寂静如荒岛。
朋友家在五楼,黑暗中,楼梯充满恐怖地对着她。
她迈着沉重的步子上楼,想着那长长的楼梯,她该如何一步一步走到头,心里顿时凄凉暗生.一漫一大片。
③这时,朋友突然听到身后的门,“吱呀”一声开了,一束手电筒的光亮照过来,暗黑的楼梯上,霎时跳跃着温暖的光芒。
朋友回过头去,灯光处,隐约看见一个大人和一个孩子的身影。
孩子举着手电筒,温暖的光芒,一直把她送至五楼。
④朋友说,这辈子,她都不会忘记那柬灯光,于漆黑寒冷中,把她无助的心,焐得温热潮湿。
⑤我的另一个朋友,也给我讲了一个有关雪有关温暖的故事。
那是春节返家的途中,她所乘的中巴车,被大雪困在一座桥上。
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一车的人,又冷又饥。
大家焦虑不已,一边抱怨着.一边诅咒着外面的雪。
突然,雪地里,一个农民,远远地来了。
肩上担着副担子,担子两头,挑着两只铅桶。
扁担头上,挂着一些白瓷缸,随着他的走动,白瓷缸叮当作响。
车上有人苦笑说,这个农民真精明,知道趁火打劫呢,准是高价来卖什幺吃的了。
⑥近了。
一张黑脸庞,笑吟吟贴在车窗外。
大雪的天。
他的额上,居然沁出细密的汗。
司机打开车门跳下车,他跟司机嘀咕了两句,司机一脸是笑,赶紧把他让上车。
他歇下担子,揭开挑来的铅桶,里面热腾腾的,竞全是生姜红糖水。
他舀满了一瓷缸,端上,地笑着对车上人说:
冻坏了吧?
生姜茶驱寒,你们将就着喝点,暖暖身子吧。
⑦一车人,都喝了他的生姜茶。
一车人的心,都被他的生姜茶烫暖了。
大家要给他钱.他吓得双手直摇,连说,使不得使不得,一点生姜茶,哪能要钱呢?
赶紧挑起他的空担子,走了。
一车人目送他走远,眼前困住他们的雪,也变得可爱起来。
一瓷缸姜茶的温暖,从此留在他们心上。
⑧看报,看到河北唐山市1个农民的事迹。
南方雪灾,让他们坐立不安。
他们自掏腰包,自发组成一支抗灾抢险队伍,于大年三十这天,千里迢迢奔赴受灾最严重的郴州,冲到抗灾最前线,吃尽辛苦。
他们中年龄最大的62岁,年龄最小的,仅19岁。
⑨他们的理由,简单而朴素:
当年唐山大地震时,全国人民帮了他们的,现在.是他们回报的时候了。
⑩这世上,真诚的付出,从来也不会落空。
当你送出了你的温暖,总有一天,它会带着他人的体香,重又回到你身边,慰藉你的寒冷和困厄。
(选自《扬州晚报》)
1文章记叙了“有关雪有关温暖”的三个小故事,请你概括。
(4分)
(1)小孩用手电照“我”的朋友上五楼。
(2)一农民免费送生姜茶给大雪中困在桥上中巴车里的乘客喝。
(3)唐山农民自费组队赴郴州抢险救灾。
2.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表达的妙处。
(4分)
心里顿时凄凉暗生,一漫一大片。
“漫”形象的写出了“凄凉”如水般滋生,(2分)突出其速度之快,数量之多内心全被凄凉占据。
(2分)
3.试结合第⑥⑦两段内容,具体分析那位送生姜茶农民的性格特征。
(4分)
示例:
“一张黑脸庞,笑吟吟地贴在车窗外。
”从这一神态描写中看到了农民的憨厚个性。
“他舀满了一瓷缸,端上,憨憨地笑着对车上人说:
‘冻坏了吧?
生姜茶驱寒,你们将就着喝点,暖暖身子吧’”从神态和语言的描写中看出了那位农民的憨厚、淳朴、善良。
“大家要给他钱,他吓得双手直摇,连说,使不得使不得,一点生姜茶,哪能要钱呢。
赶紧挑起他的空担子,走了。
”从这段的描写中看到了那位农民的无私和富有爱心。
(只答个性特特征:
“淳朴、善良,憨厚、无私,富有爱心。
”每一点得1分共3分。
如果有具体准确的分析得满分,如果有分析而不够准确可酌情扣分。
)
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C)(4分)
A.文章通过三个故事告诉我们:
身处这个世界上,我们应怀一颗感恩之心生活,学会付出爱。
B.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环境描写的方法。
突出停电后城市和楼梯的恐怖,反衬那束手电光芒给人带来的别样的光明和温暖。
C.文中的第二个故事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表现了那位农民乐观向上的高尚情操。
D.文章的结尾处是本文的“点睛”语段,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分析题
老师年纪不大,但是位好老师,不光盯着分数不放,还强调素质教育。
经常在课堂上开展讨论、猜谜语、讲笑话、出一些脑筋急转弯什么的。
用老师自己的话说,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老师在书上看到一道分析题,觉得很适合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就把题出给了同学们。
分析题下面写着“答案见封底”,但老师自己也没看答案。
他也想锻炼一下自己的发散思维,暗中和同学们比一比,老师还是有些童心的。
另外,不看答案,游戏做着会更有意思些。
分析题是这样的:
大雨天,一个走在路上的男人,看见前面有一个女人没带雨具,怀里抱着孩子,胳膊上挎着包,就主动把自己的雨伞借给女人,接过孩子抱在怀里。
请问,这个男人为什么要这样做?
最先站起来回答的是班长,他是公认的好学生,成绩好,口才好,模样好,没啥不好的地方。
班长说:
“因为这个男人是人贩子,用这种方法抢孩子,他接过孩子,马上就会拔腿而逃。
”
老师笑笑,点点头。
第二个站起来的是班里的调皮鬼,他成绩不错,但经常搞些恶作剧。
他不直接回答,反问老师:
“那个女人长得漂亮吗?
”老师愣了愣,没明白他是什么意思,含糊其辞地说:
“你就当她漂亮吧!
”调皮鬼摇头晃脑地说:
“答案很简单,因为那个女人长得漂亮,那个男人早就看上了她,却一直找不到机会,故意用这个办法套近乎。
”
教室里一阵大笑。
数学课代表站起来说:
“因为这是那个男人的职业,他借伞、帮女人抱孩子都要收费。
前几天下大雨,铁路桥下一片汪洋,就有一个男人靠来回背人挣钱,一次收十块,不讲价。
我计算了一下,如果天天下那样的雨,他很快就能成为万元户。
”
老师点点头:
“同学们回答得都不错,还有没有其他的答案?
”
话音刚落,又有一个同学站起来,有些得意地说:
“你们可能都忽略了女人胳膊上挎着的那个包,我想,那个男人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目的是为了取得女人的信任后,抢东西。
”
一个女生站了起来,怯生生地说:
“老师,那个男人会不会是搞推销的?
”老师疑惑不解,用眼神鼓励她说下去。
女生接着说:
“那个男人是卖伞的,女人用了他的伞,就不得不买了。
”
老师等了一会儿,见没有人再站起来,笑笑说:
“我也有一个答案,那个男人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是那个女人的丈夫。
你们想想有没有道理?
”
同学们哄堂大笑,纷纷说老师的答案最巧妙。
但也有几个同学不服气,要求老师公布书上给出的答案。
老师不想公布答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踊跃,锻炼思维能力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这类问题本来就不应该有什么正确答案。
这时候,老校长走进了教室,他是被教室里的讨论声引来的。
校长先对同学们说:
“大家的发言都很好。
”然后又对老师说:
“不妨公布一下答案,我也想听听书上是怎么说的。
”老师找到答案,大声地念道:
“不为什么,因为那个男人的名字叫雷锋。
他不仅把伞借给女人,最后还把她送回了家。
”
教室里一片大乱,同学们纷纷说这不可能,这不现实。
调皮鬼喊得最响,他大声说:
“那个女人的丈夫呢?
如果一个陌生男人送自己的老婆回家,他会怎么想?
”
校长听到答案后一直沉着脸,最后他抬起手示意同学们静一静,问身边的老师觉得这个答案怎么样。
老师低下头,想了想说:
“说实话,我也觉得这个答案不太现实,于情于理都说不太通。
”
校长点点头说:
“你们大概都不相信,二十年前,我也做过这样的事。
不仅仅是我,那时候,很多人都做过如今我们看来不现实的事情。
”
教室里一片寂静,同学们都没有再说话,因为大家看到校长的脸上已经流下了两行泪水。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主要围绕着一道分析题展开情节,突出了当今社会的教育、道德及社会风气等存在的问题。
B.五位学生对“分析题”的分析回答反映他们都是一些善于思考、细心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人。
C.小说中出现了两次学生的“大笑”,既反映了同学们对两次回答的认可,又表现了同学们潜意识中的功利;结构上前后照应。
D.文中“年轻教师”从出题、答题到告诉答案,起着串联情节、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2)小说中回答问题的五位学生具有什么样的共同性格特点?
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分析题”这个题目含义的理解。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找出小说中的一处对比,并简要分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B(B项“热爱生活”错。
)
(2)五位学生的性格特点为:
善于思考,思维活跃,积极回答问题;性格中都有功利、自私、冷漠、提防、猜疑。
(3)一语双关。
实指:
老师出了一道分析题,小说围绕分析题展开情节。
虚指:
借“分析题”分析了当今社会的素质教育、道德观念和社会风气等问题。
赳赳父子
每次登黄山,都会流连忘返。
那云海,那劲松,那奇石,那飞瀑,那山花,那流泉,无一不让人梦萦魂牵。
而这次登黄山,使我感慨万千的却是一对雄赳赳的父子。
上山途中,父亲对儿子说:
“再苦再累也要自己上,我一定不帮你!
”奶声奶气的儿子则挺了挺胸:
“再苦再累我也不许你帮我——咱们说好了的!
”
也就是在即将登临天都峰顶的那段最困难的攀登途中,我目睹了这对父子的悲壮。
先是儿子摔倒了,父亲伸手要扶他,满头大汗的儿子摆摆手,拒绝了。
可毕竟摔得挺重,摇摇晃晃的难站稳,父亲又想伸手扶他,但却毅然把那只手收了回来。
我怦然心动,我看到了一道风景,一道用父亲的理智与儿子的坚毅画就的最美的风景!
一步一个脚印,就这么勇敢坚定地向前走。
终了,他们登上了天都峰。
山很高,白云就在身边飘,仿佛撕下一片就是擦汗的手绢儿。
在呼啸的山风中,我为那深刻的父爱肃然起敬。
我当然更不会怀疑那个奶声奶气的孩子,他肯定会长成一只真正的鹰。
此时此刻,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把孩子交给磨难的爸爸,才是真正理智的爸爸。
1、“我”看到的这道风景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3分)父亲的理智与儿子的坚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赏析句子“先是儿子摔倒了,父亲伸手要扶他,满头大汗的儿子摆摆手,拒绝了。
可毕竟摔得挺重,摇摇晃晃的难站稳,父亲又想伸手扶他,但却毅然把那只手收了回来”。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把句子补充完整。
“此时此额,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有把孩子交给磨难的爸爸,才是真正理智的爸爸(3分)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4分)
A、标题“赳赳父子”既表现了那对父子对爬山的毫不畏惧,坚毅顽强的气魄,也暗示了黄山的高耸、巍峨。
B、本文透露出作者这位爸爸做法的肯定,但更是对孩子的赞赏。
C、“山很高,白云就在身边飘,仿佛撕一片就是擦汗的手绢儿”,此处是景物描写,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山的高耸,以及父子登上山的艰难,衬托出这对父子的坚毅,强化了本文的中心思想。
D、文中的孩子现在还是“奶声奶气”,但“我”坚信他将来“肯定会长成一只真正的鹰”,是因为在他的身上展现出来了顽强的意志力,还有一位懂得去锻炼他的父亲。
田野上的白发
刘益善
(1)母亲50岁后,头发日渐白了。
先是两鬓,后来是额前,再后来满头芦花,让我们感到心痛。
(2)父母都不愿离开家,家里有猪鸡水牛,有房子和责任田。
上高中的小弟还要人照顾,患不治之症的父亲不能劳动,里里外外都是母亲一人操持,她头发还有不白的么?
(3)4月的一个晚上,我搭同事的便车回老家,想看看父母和小弟。
到家时已是晚上11点多了,家里没人,门上挂了锁。
奇怪,这么晚了,父母到哪去了呢?
天气乍暖还寒,夜风吹过,身上有阵阵凉意。
朝远处田野望去,怎么回事呀?
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我信步朝田野走去。
(4)到了田边,我像被人使了定身法一般,呆立在夜色里。
只见母亲一手提着脸盆,一手握根棒子,敲击着,发出当当的声响。
母亲在田埂上蹒跚地转悠,田埂角上放着盏马灯,灯火如豆。
田里是平整的秧圃,依稀可见撒下的稻种已经抽出嫩芽。
母亲身上披了件破棉袄,手里不停地敲击着。
我叫了声母亲,母亲见是我。
停了下来,脸上溢着慈祥的微笑。
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
母亲一见,立刻又敲起来,那黑乎乎的便遣散而去。
母亲说今年是少有的奇怪,撒下的稻种一个晚上便被老鼠吃得精光。
没有办法,大家只好日夜在田边守着。
母亲告诉我,父亲被姐姐接去了,小弟住校,星期天才回,她已经在田边守了三个昼夜了。
(5)母亲和我说话,手里还在敲盆,沿着田埂蹒跚而行。
我跟在她后面,心里沉沉的。
母亲,您该休息了,把田退了吧!
您劳作了一辈子,难道不该享享福么?
我知道,我是劝不动母亲的,她离不开她的田野。
平时我们劝她,她都说:
你们不要管了,这田是不能退的,我做一天算一天,也好照料你爹和你弟。
(6)那个夜晚,我陪着母亲在田野上敲盆赶鼠。
母亲的身影在田埂上晃动着,夜色里,只有母亲的白发看得清楚。
夜风吹着,母亲的白发在田野上飘拂,飘拂,飘拂出我一脸泪花,飘拂出我又一段回忆。
(7)父亲病倒时,正是乡下大忙季节。
母亲忍着悲痛,半夜里起来拔好秧,运到水田里。
一早回家服侍父亲吃药,再赶回田里插秧。
一大块白晃晃的水田里,只有母亲孤单的身影在移动。
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
母亲是高明的织工,织着绿色;母亲是勤劳的春蚕,吐着绿丝。
(8)我赶回家帮母亲插秧,到田边时,一块大田,母亲已插完一大半。
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
母亲的衣裤没一处干的地方,浑身是汗渍泥水。
母亲跪在田里插完一行,又插一行。
我含着泪水冲到田里,喊着:
“妈,您不该这样拼命!
"
(9)母亲见是我,想站起来,努力了两次却未站起。
我一把抱起母亲,感到母亲已瘦得皮包骨头。
母亲脸上仍是慈祥的微笑,白发被汗水湿透了,沾在额上脸上脖子上。
我为母亲拂了拂头发,一阵风吹来,白发在田野里飘拂起来。
母亲说:
“抢季节要紧啦,这秧早插一天,就能多收一成。
”我没说话。
把母亲送回家,就跑到田里。
没命地插起秧来。
我累得腰酸背痛,但一想到母亲的白发在眼前飘拂,想到母亲跪在田里的身影,便觉得不累了,腰也不酸了。
我一口气插完大田的秧,哭了……
(10)母亲离开我们三年了,但我忘不了母亲的白发。
她的青丝变白发,是岁月的辛劳所染。
母亲的白发,装点着故乡的田野,温暖了我的心灵。
(11)啊,母亲的白发哟,还在田野上飘拂么!
1.母亲的白发,让“我”“感到心痛”。
文中叙述了哪两件让“我”心痛的事?
(1)母亲深夜敲盆赶鼠
(2)母亲跪在田中插秧
2.结合语境,对下列句子作简要赏析。
(1)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网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
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水田中的秧苗之美,赞美了母亲的劳动成果。
(2)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
“立起来”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秧苗的动态之美,而“一行行”“整齐匀称”则突出了母亲此时体力不支和劳累,表现了母亲的坚强。
3.本文着力描写母亲的白发,请简要分析“白发”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白发”是全文叙事线索;“白发”是母亲的形象特征,作者着力描写这一特征,突出了母亲的辛劳,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心疼,对母亲的爱和怀念。
4.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
(1)段中“后来满头芦花”一句用乡村常见的芦花来形容母亲的,白发,突出母亲头发斑白的特征,切合母亲农妇的身份。
B.(3)段中“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一句看似闲笔,实则为后文的情节发展作了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