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空间结构研究黄瑛MG0027056.docx
《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空间结构研究黄瑛MG002705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空间结构研究黄瑛MG0027056.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空间结构研究黄瑛MG0027056
研究生毕业论文
(申请硕士学位)
论文题目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空间结构研究
作者姓名黄瑛
学科、专业名称城市规划与设计
研究方向城市与区域规划
指导教师顾朝林教授
二零零三年四月二十日
学号:
论文答辩日期:
年月日
指导教师:
(签字)
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空间结构研究
——以南昌城市空间结构为例
硕士研究生:
黄瑛
M.DCandidate:
HuangYing
指导教师:
顾朝林教授
Supervisor:
Prof.GUChaolin
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
Dept.ofUrban&ResourcesSciences,NanjingUniversity
2003/4/20
毕业论文题目:
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空间结构研究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2000级硕士研究生姓名:
黄瑛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
顾朝林教授
摘要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的综合表征,它既是一种现象也是一种过程。
对城市空间结构的深入分析是把握城市发展实质的基础,同时也是指导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依据之一。
已有的城市总体规划空间结构研究以历史演变过程、空间结构比较、城市发展方向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在一定程度满足了传统背景下城市发展和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
然而随着国际、国内发展背景的变化,城市将置身于与以往相比更为开放、更为市场化的新城市网络体系中,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只有相应发展,才能满足现代背景下城市发展和城市总体规划的新要求。
本文根据当前城市发展面临新的背景,在对已有城市总体规划空间结构研究进行评价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框架。
新研究框架重点集中在四个方面:
城市历史演变规律分析、城市生态格局分析、社会与文化空间分析、城市——区域结构分析。
文章以南昌城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
首先分析了南昌城市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过程、演变规律、影响因素;其次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对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自然生态环境进行了系统规划;第三分析南昌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现状情况的基础上,指出它对未来南昌城市空间结构演化和规划带来的重要指导作用;第四指出南昌未来应从区域角度构建以市区为中心的都市区结构模式;最后在上述研究分析基础上,对南昌城市空间结构进行了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城市空间结构城市总体规划南昌
THESIS:
StudyonUrbanSpatialStructureinComprehensivePlanning——ACaseOfNanchangCity
SPECIALIZATION:
UrbanPlanningandDesign
POSTGRADUATE:
HuangYing
MENTOR:
GUChaolin
ABSTRACT
Urbanspatialstructureisacomplexsocial,economicandculturalrepresentability,itisnotonlyaphenomenonbutalsoaprocess.Tograsptheessenceofthedevelopmentofacity,itisnecessarytoanalyzeitsurbanspatialstructure,anditisoneoftheimportantguidesofurbanplanning.
Thetraditionalstudyofurbanspatialstructureinurbanplanningincludedthreeaspects:
historicaldevelopmentprocess,comparisonoftheurbanspatialstructureandthedevelopment’sdirection.Andthesestudiesfittedthetraditionalbackgroundsofcitydevelopmentandcomprehensiveplanning.Butnowthebackgroundischanged,thecityisplacedinamoreopeningcitynetwork,andtheeffectsofmarketwillbemoreobvious.Tofitthenewdemandsofcitydevelopmentandcomprehensiveplanning,itisnecessarytomakeanewdevelopmentofurbanspatialstructurestudy.Moreover,itisessentialtostudyanddiscussthenewmattersthatarebroughtbynewconditions.
Onthebaseoftheappraisementsoftraditionalstudyaboutthespatialstructureofinurbanplanning,thepaperindicatesthenewframeandwayofthinkingoffuturestudies.Thefocusesofnewtheframeincludefouraspects:
theruleofhistoricaldevelopments,theplanningofzoologicalspace,thestudyofsocialandculturalspace,andtheconceivingofurbangroupspace.
Inchapter5,thispaperstudiestheurbanspatialstructureofNanchangCity.Atfirst,itanalyzesthehistoricaldevelopingprocess,developingrules,influentialfactorsofNanchangcity.Secondly,fromthepointofecology,accordingtothecharacteristicsofpresentzoologicalspaceaboutNanchang,itorganizesthezoologicalsystemorNanchangcity.Thethird,itanalyzestheactualityofinhabitantspaceinNanchang,andtheinfluenceofwhatthedifferentiationofsocialareashasaffectedonthespatialstructureofthecity.Thefourth,itindicatesthatitisnecessarytomakeupametropolisstructureaboutNanchanginthefuture.Finally,onthebaseofthoseanalysises,thestudyplanstheurbanspatialstructureofNanchangCity.
Keywords:
UrbanspatialstructureUrbancomprehensiveplanningNanchangcity
目录
前言1
一、问题提出2
(一)城市空间发展的新背景2
1、全球化及产业结构重构与转移2
2、加入WTO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3
3、城市社会极化现象出现4
4、居民人居环境质量要求提高4
(二)论文框架5
二、相关研究综述7
(一)关于城市空间结构7
(二)关于城市空间结构影响因素8
(三)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方法10
(四)关于城市空间结构模式研究11
三、已有理论与研究框架14
(一)历史演变过程研究14
(二)空间结构比较研究16
(三)城市发展方向研究16
四、本文思路与框架19
(一)城市历史演变规律分析19
1、历史时期划分19
2、历史演变规律概括19
3、历史演变影响因素分析20
(二)城市生态格局分析20
1、生态格局现状分析21
2、生态格局保护与设置21
3、生态格局对空间结构的影响21
(三)社会与文化空间分析21
1、社会空间研究22
2、文化空间研究23
(四)城市——区域结构分析25
五、南昌市空间结构实证研究27
(一)历史过程与演变规律研究27
1、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分期28
2、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规律概括30
3、城市空间结构影响因素分析32
(二)城市生态空间格局研究35
1、生态环境背景35
2、斑块35
3、廊道36
4、组团空间37
(三)城市社会空间研究38
1、人口分布与密度38
2、职业构成分析39
3、受教育程度分析39
4、居住条件分析40
(四)都市区结构研究41
1、核心区42
2、城市片区42
3、城市组团42
4、卫星镇43
(五)南昌市空间结构研究44
1、城市空间发展方向选择44
2、城市干道系统组织44
3、城市功能区重组45
六、结论与讨论48
参考文献49
后记54
图录
图1-1城市土地使用的空间分布模式
图1-2利润空间界面
图2-1城市空间结构集聚与扩散研究方法
图2-2塔弗的城市地域理想结构模
图2-3麦吉的东南亚港口城市空间结构模式
图2-5洛斯乌姆的区域城市结构模式
图2-5穆勒的大都市地域结构模式
图2-6城市空间结构基本模式衍生及类型分异图谱
图3-1合肥城市空间结构历史演变
图3-2常熟城市空间结构历史演变
图3-3宿迁城市空间结构历史演变
图3-4福安市城市用地评价图
图3-5宿迁市地震断裂带分布及城市用地评价图
图4-1维特鲁威理想城方案
图4-2Savannah城空间结构发展演变
图4-3汉长安“斗城”形状(效大、小熊星座)
图4-4《考工记》中的王城图
图4-5国内外大城市发展形态演化图谱
图5-1南昌古代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图
图5-2南昌民国初年至今城市空间形态历史演变图
图5-3南昌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规律图
图5-4南昌市土地基准地价分等图(综合、居住、商业、工业)
图5-5南昌市域自然生态廊道规划
图5-6南昌都市区自然生态廊道规划
图5-7南昌市居民人口密度分析
图5-8南昌市居民职业构成分
图5-9扩展中的南昌都市区
图5-10 南昌都市区空间结构示意图
图5-11南昌城市空间结构布局图
表录
表3-1福安市主要I、II类城市用地分布表(公顷)
表5-12000年南昌城市居民受教育程度情况表(人)
表5-22000年南昌城市居民居住情况表(户)
表5-3城市发展方向分析评价表
前言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的综合表征,它既是一种现象也是一种过程。
对城市空间结构的深入分析是把握城市发展实质的基础,也是指导城市总体规划与建设的重要依据之一。
以往的城市总体规划阶段的城市空间结构分析基本上是建立在城市发展历史基础、城市建设用地评价与发展方向选择、以及城市功能区布局等的理论框架之上,在一定程度满足了传统背景下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
然而随着全球化及产业结构重构与转移,我国加入WTO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城市社会极化现象出现,居民人居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传统的城市总体规划理念和方法需要变革和创新,为快速发展中的城市提供更科学、更具弹性的空间结构,从而引导城市有机增长。
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以南昌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城市空间结构研究专题为基础,通过大量的实地考察与调查研究,试图就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内容和方法进行探索。
一、问题提出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规划制度与理念深受计划经济体制传统的影响,城市规划不仅过去一直是作为国民经济计划的延伸与落实,而且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建立的背景下,城市规划的许多内容与研究方法仍然深深烙有计划经济的痕迹。
城市总体规划注重均衡发展和缩小城乡差别长期制约和影响了城市空间布局的诸多方面,城市空间结构同时也打上了计划经济的烙印。
1985年中国城市开始经济体制变革,尤其城市土地使用制度和城市住房制度的改革对城市空间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顾朝林等,1999),突出体现在城市发展动力、空间特征、建设速度、区位选择等多个方面(王颖,2002;董昕,2001)。
城市总体规划中关于空间结构的研究也较早地进行了创新与改革。
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念的形成、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中国加入WTO和城市化地域的快速增长,影响中国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的内部条件、外部环境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为了应对当前城市发展面临的新的挑战,总结过去20年来我国城市总体规划空间结构研究的优秀成果,进一步拓展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研究,建立适应新时期发展要求的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新框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城市空间发展的新背景
1、全球化及产业结构重构与转移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加速,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国际分工和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生产系统与全球金融和全球市场相连接,制造业发生全球性转移,导致了全球性生产和全球市场的扩展,全球资本流动加快。
外来投资成为最重要的因素,跨国公司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生产性服务业(财政、法律、咨询、会计和广告公司)增长迅速,新的国际劳动地域分工相继产生(顾朝林,2002);另一方面,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重组给中国城市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可多得的机遇。
世界经济增长重心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逐步向亚太地区转移,促进了亚太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虽然90年代末东亚经历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但目前该地区大多数国家已逐渐恢复了良好的增长势头。
特别是中国,虽受金融危机的波及经济发展速度有短期波动,但仍是亚太地区经济增长最快、潜力最大、活力最强的地区之一。
2、加入WTO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WTO的宗旨是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和生产的跨国一体化,WTO规则正在取代国家的规则。
为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变化格局,我国必然要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替代计划经济体制的步伐。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市总体规划理念和方法也需要相映的变革和创新。
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城市建设是建立在单位制的基础上的,城市空间结构基本是由一个个“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封闭单位按不同方式排列组合而成(武进,1990)。
这种空间割据式的城市空间结构给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生活带来了诸多不利(杨贤智,1987),概括起来,主要有:
(1)城市用地规模急剧扩大,土地利用率极低;
(2)忽视城市旧城区的改造;(3)破坏城市的环境和生态平衡等等。
1985年以来的城市改革,首先实施城市土地的有偿使用,通过土地价格机制来控制城市土地使用的严重浪费。
其后,引入城市土地市场机制,调控城市土地开发方向与数量,对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再就是城市住房分配制度改革,城市居住空间布局、居住区规划、住宅设计、居民意愿和区位偏好等,都对城市空间结构产生较大的影响。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制度进一步向市场经济接轨,西方市场制度国家城市空间结构特征将逐步在中国城市中有所体现。
诸如在自由土地市场经济的理想竞争状态下,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模式可以用一组地租竞价曲线加以表示(Knox,1982,唐子来,1997)(图1-1)。
Alonso(1960)运用地租竞价曲线对城市内部居住空间进行解析后得出:
居住空间的分异主要表现为高收入家庭居住在城市边缘,而低收入家庭居住在城市中心。
在工业区位方面,西方学者对企业最佳区位的考虑不仅涉及成本要素,还包括收益要素,形成了总成本曲面和总收益曲面构成的利润空间界面(thespatialmargintoprofitability),认为企业可以赢利的空间区域范围不只限于最大利润的某一区位(唐子来,1997)(图1-2)。
对城市中公共设施的选址,最大利润原则就被最大福利原则取代。
图1-1城市土地使用的空间分布模式图1-2利润空间界面
(资料来源:
唐子来,《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城市规划汇刊,1997年第6期)
3、城市社会极化现象出现
1980年代,我国学者许学强(1989)和薛凤旋(1995)等曾对广州和北京的社会区分析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
从他们的研究来看,社会主义的城市也存在社会极化现象,但其影响因素既不是种族隔离,也不是经济收入的高低,而主要是历史因素和当时的土地功能及住房分配制度,而且这种社会区不是自发形成的,往往规划决策起决定性作用。
近十多年来,中国处在社会和经济制度转型期,城市土地使用制度和住房制度改革加快,居民的家庭收入也开始分层,职业构成(高薪、低薪、失业、下岗等)也发生很大变化,与之相适应,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不同阶层的人口,开始有规律地居住在城市的不同区位,其中包括城市贫困人口逐渐聚集在城市的某些特定区域”,城市社会极化现象进一步加剧。
4、居民人居环境质量要求提高
1986年的温哥华联合国环境会议隆重提出重视全球人居环境的问题,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了有关人居环境的八方面内容,全球学术界理论界对人居环境的研究正如火如荼地展开。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作为一个不断膨胀的人类聚居环境,其发展演变所带来的尖锐复杂的人居问题也正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周向频,1995)。
如何实现土地利用和经营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城市建设与自然生态的有机协调,已成为未来城市总体规划空间结构研究关注的重点之一。
(二)论文框架
本文在对当前城市总体规划中空间结构研究进行总结、评价的基础上,以南昌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空间结构研究为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讨了新背景下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新框架。
首先是问题的提出。
计划经济体制长期影响了以往我国城市规划的许多内容与研究方法。
然而,随着全球化及产业结构重构和转移,中国加入WTO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建立、城市社会极化现象出现,居民人居环境要求的提高,城市发展的内部部条件、外部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当前城市总体规划中空间结构研究进行新的探索既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又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作用。
其次是对相关研究的综述。
对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影响因素、研究方法、模式进行综合评价,奠定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三是对已有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空间结构研究进行归纳与评价。
提出目前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三个主要方面:
历史演变过程研究、空间结构比较研究、城市发展方向研究。
第四是在上述研究的背景与理论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框架:
城市历史演变规律分析;城市生态格局分析;城市社会与文化空间分析;城市——区域结构分析。
第五是以南昌城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
南昌城市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过程、演变规律,以及形成这一演变特征的影响因素分析;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对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城市生态格局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城市生态格局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在南昌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指出社会空间结构对南昌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重要作用;从区域角度构建以南昌市区为中心的都市区结构模式,并对南昌都市区的规模、空间结构发展做了相应研究;在上述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对南昌城市空间的结构进行了详细研究。
最后,文章对本文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进行总结与讨论:
本文提出了新背景下城市总体规划中空间结构研究的新框架,对当前我国不断发展的城市总统规划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并延续了城市空间结构理论研究的良好局面,同时指出了本文研究中存在的诸多不足之处。
本文的研究框架如下: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一)关于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的空间研究是城市地理学的传统领域(许学强,2001;周一星,1999),但由于城市现象的复杂性、城市要素的多样性和城市发展的运动性,要清楚地城市空间结构概念并不容易。
从其本质的内涵来看,它不仅仅是指城市各物质组成要素在城市空间上的投影,也不只是指某一时刻城市结构在空间上的反映,它包含有一系列复杂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现象及其变化过程。
城市空间结构作为一跨学科的研究对象,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学科研究角度出发,对其概念的理解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
西方国家许多学者从经济学、社会学、文化-政治学、政治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领域,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动力机制、概念解释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根据早期富勒(Foley,1964)、韦伯(Webber,1964)对城市空间结构概念框架的构建,城市空间结构包含了空间与非空间两种属性,包括了形式和过程两个方面,是城市结构要素的空间分布模式和相互作用。
在此基础上,伯纳(Bourne,1971)又将系统理论的语汇引入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解释中来,认为它不仅是指城市要素的空间分布和相互作用,它们的构成机制也应该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此外,从土地利用角度出发,蔡平(Chapin)与凯塞尔(Kaiser,1979)则认为城市空间结构是活动体系、土地开发体系和环境体系三种主要体系在时空中的持续(朱喜钢,2002);从社会学角度分析,城市空间结构则是“阶级”和“种族”等社会关系在城市空间上的投影(Harvey,1973;Burgess,1928)。
我国对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开展,但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解放后,随着城市建设的空前发展,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1990年代以来,中国许多城市空间结构发生的剧烈变化,更是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许多学者对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作了界定(武进,1989;胡俊,1994;吴启焰,2001;顾朝林等,2000)。
其中,顾朝林等(2000)认为城市空间结构即是主要从空间角度来探索城市形态和城市相互作用网络在理性的组织原理下的表达方式。
综上所述,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城市结构在空间上的表达方式,包括城市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两方面内容,它反应了城市空间形态(spatialform)和作为其内在机制的社会过程(socialprocess)之间的相互关系(Harvey,1973),是由城市形态和城市相互作用在不断的演变过程中共同组成的空间系统。
(二)关于城市空间结构影响因素
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和演化是城市内部、外部各种社会力量相互作用的物质空间反映(张庭伟,2001),是社会经济发展大过程的重要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