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复习大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293434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概复习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毛概复习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毛概复习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毛概复习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毛概复习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毛概复习大纲.docx

《毛概复习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概复习大纲.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毛概复习大纲.docx

毛概复习大纲

复习大纲

一、试卷结构

1、单选20题,每题1分,共20分;

2、多选10题,每题2分,共20分;

3、简答题5题,每题6分,共30分;

4、材料分析题1题,16分;

5、论述题1题,14分.

二、考试要点

第一章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理论成果和毛泽东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著作。

答:

①科学内涵: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②理论成果:

两大理论成果:

一是毛泽东思想;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③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原因及意义。

答:

①含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②原因: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社会和革命发展的需要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在要求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具体实际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必然成果

③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3、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四个时期和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及活灵魂。

答:

①毛泽东思想形成四个时期:

1、毛泽东思想形成的萌芽时期(1921年-1927年)2、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时期(1927年-1935年)3、毛泽东思想成熟时期(1935年-1945年)4、毛泽东思想丰富与发展时期(1945年-1976年)

②主要内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5、政治思想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6、党的建设理论除了这几个方面外,毛泽东思想体系中还有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理论等。

③活灵魂:

毛泽东思想的活灵魂,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4、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

答:

①时代主题的转换,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②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依据。

③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现实依据。

·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及相互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

答:

①科学内涵:

1、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2、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辩证统一关系:

“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1、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2、发展先进文化,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保证;3、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答:

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是党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

这就要求党从新的实际出发,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改进自身的建设。

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7、谈谈你对学习科学发展观的体会。

答: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发展和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以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和方法。

首先,要进一步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科学发展观将对国家经济发展、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其次,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

在这一科学体系中,第一要义是发展,以人为本是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基本要求,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几个方面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其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再次,学习科学发展观,要看是否付诸了实际行动。

科学发展观是一种理论,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的。

因此,学习之后就要运用,而且要会用、善用。

对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而言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业务素质,努力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

(联系自身情况谈谈对学习科学发展观的体会)

第二章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答: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2、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答: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第三章

1、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

答:

①性质:

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

②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2、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主要内容。

答:

总路线的内容: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3、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

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

1.政治纲领:

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2.经济纲领: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文化纲领: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质和主要形式。

答:

实质: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质上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革命,中国革命战争实质上是党领导下的农民战争。

主要形式:

武装斗争。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

第四章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答: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时期,是从旧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准备价段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内容。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化三改”。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方法。

答:

采取和平赎买的办法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4、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答: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5、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主要标志

答: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主要标志是: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

第五章

·1、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答:

1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2、在初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陈云提出什么思想?

答:

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

·3、如何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

答:

1980年1月16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指出:

“说到最后,还是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

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

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

”这一思想到后来被他归纳为“发展才是硬道理”。

“发展才是硬道理”早已深入人心。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这一思想始终不渝的坚持。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主政以来,审时度势,未雨绸缪,在总结了20多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又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

科学发展观是对“发展才是硬道理”进一步的充实和提高。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今天,“发展才是硬道理”依然不应发生任何动摇。

4、如何理解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答:

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深化的认识,也是党实现其承担历史责任的需要。

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打过,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到人心向背,事业兴衰。

1.只有紧紧抓住这个要务,党才能在新世纪新阶段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承担起历史责任,因为不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住过统一和促进世界和平号都要靠发展2.只有把发展作为主题,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不断巩固和加强党的群众基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想前进,通过多待人的努力,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发达的生产力,使人民得到更多实际利益,显示社会主义优越性3.也只有靠发展才能税负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坚定社会主义和住过前途的信念和信心。

总之,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都要靠发展发展是硬道理,硬就硬在这里。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我们强调的发展是社会的全面发展,是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

我们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

第六章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和主要矛盾。

答:

①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社会主义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

②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答: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是: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和主要内容。

·3、“三步走”战略的主要内容。

答: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

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加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第七章

1、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答: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中国的改革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原因:

(二),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所以,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2、“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答:

三个有利于标准指: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3、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答: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实现长期稳定的基础;发展是改革的目的,是稳定最可靠的保证;稳定则是改革、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发展的重要要求.改革,发展稳定他们是相互统一的!

4、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

答: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第八章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答: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一方面它必然体现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作为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主要表现在:

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二,是在分配制度上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三,是在宏观调控上的,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

答:

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②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为主体,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及主要实现形式。

答:

①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

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②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4、非公有制经济的构成。

答:

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

5、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

答:

“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6、如何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

答:

现状:

城乡差距问题由来已久,要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农村相对城市的差距牵涉到很多问题,比如城乡的经济收入差距,城乡基础设施差异,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差异,文化差异等,都严重影响了城乡差距拉大。

措施:

一、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既需要尽快地打破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赋予农民同等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确保城乡居民竞争中的起点公平,还需要根据市场主导下二元结构的基本特征,加强再分配力度,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

二、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全面取消农业税后,以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为重点的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相当迫切。

未来几年,农村综合改革应当从农村最突出的矛盾出发,主要解决农民土地使用权的制度保障、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体制和改善乡村公共治理。

以此为起点,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经济社会制度安排。

三、要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力度。

我国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适度加快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必要的。

今后,要做到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国家基本建设资金增量主要用于农村;政府征用土地出让收益主要用于农村。

这样可以有效缓解不断扩大的城乡差距,并由此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城乡协调发展的新途径。

四、应当努力在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制上有所突破。

应当努力在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方面实现突破:

首先,建立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体制。

其次,加快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再次,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最后,探索建立符合农村特点的养老保障制度。

·7、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答:

背景: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措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

具体措施:

1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2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3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4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重大历史任务。

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安排、科学规划,广泛听取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分步实施、扎实推进,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防止和纠正强求一律、盲目攀比、急于求成等问题,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

·8、试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

答: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

十七大进一步强调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意义:

1、它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2、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

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4、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

5、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保障国家安全和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举措。

6、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九章

1、我国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答:

我国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为什么说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

答:

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性质相同。

第二,作用、职能相同。

第三,历史使命相同。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4、依法治国的含义和重要意义。

答:

①含义: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得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改变而改变。

②重要意义:

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民主当家做主的根本保证;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第十章

1、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方针。

答:

根本任务:

以马列、毛邓三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四有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方针:

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第四,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2、试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答: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内容:

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关系:

1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事件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的科学揭示。

2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第十一章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答:

基本原则:

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2.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3.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4.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5.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6.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2、谈谈你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看法。

答:

背景: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带领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必然选择。

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

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与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2.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3.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4.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5.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6.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在和谐社会的感召下,学习好本专业知识,为投身和谐社会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和谐凝聚力量,和谐成就伟业。

和谐社会是项巨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不断长期坚持努力。

广大人民群众应以积极的热情,自觉地投身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之中。

为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作出贡献。

第十二章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基本内容。

答:

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

②基本内容:

1一个中国。

2两制并存。

3高度自治。

4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5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6积极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统一。

7积极促进两岸“三通”和各项交流,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感情,密切两岸经济、文化关系,为实现和平统一创造条件。

8坚决反对任何“台湾独立”的言行。

9坚决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

10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基础。

2、新阶段对台方针政策。

答:

2005年3月4日,胡锦涛提出了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即: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

2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思想,明确提出新世纪新阶段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六点意见(第一,恪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信。

第二,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第三,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

第四,加强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

第五,维护国家主权,协商涉外事务。

第六,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

)胡锦涛关于祖国和平统一的一系列讲话,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内涵,是新形势下对台工作的指导思想。

3、胡锦涛主席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的原则性意见(2008年12月31日)。

答:

第一,恪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信。

第二,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第三,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

第四,加强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

第五,维护国家主权,协商涉外事务。

第六,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

第十三章

1、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答: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答: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中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