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兰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289179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都兰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都兰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都兰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都兰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都兰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都兰调研报告.docx

《都兰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都兰调研报告.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都兰调研报告.docx

都兰调研报告

青海师范大学美术系与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暑期社会实践

都兰县吐谷浑文化调研支教活动

美术系调研队

2012年7月25日

一、调查目的

都兰县,历史上曾是吐谷浑王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丝绸南路的重要驿址。

在这里发掘出了大量的古墓葬群,出土了一大批具有较高艺术水平、科研价值的珍贵文物。

这对唐代河泷地区吐蕃文化教育构成、族属、殡葬制度和习俗,对吐蕃与东西方之间的文化融合与交流,对青海丝绸之路的地位和作用等重大学术问题都有了新的发现和新的认识。

为了让同学们更加深入的了解吐谷浑文化并重视到对其的保护,我们开展了这次调查。

二、调查对象及方法

1、 调查对象;都兰吐谷浑吐蕃文化

2、 资料收集方式;讲解员解说、网上查询

3、 调查方法;对文物参观并记录

三、调查内容

吐谷浑简介:

吐谷浑原为鲜卑慕容一支,东晋十六国时控制了青海、甘肃等地。

与南北朝各国都有友好关系。

隋朝与之联姻,后被唐朝征服,加封青海王。

唐朝中期,被吐蕃驱赶至河东,五代时期受辽国统治。

存国350年,后作为附属国继而存在150年。

吐谷浑文化; 就当时的高原而言,吐谷浑的文明程度较高,已进入封建化时代。

早期的吐谷浑人信萨满教,到后来佛教传入吐谷浑;夸吕可汗时曾遣使至梁,求释迦牟尼佛像和佛教经论,获得佛像,及《涅盘经》、《般若》、《金光明讲疏》等佛经。

南方丝绸之路;也称蜀身毒道,是一条起于现今中国四川成都,经云南,到达印度的通商孔道。

其总长有大约2000公里,是中国最古老的国际通道之一。

早在距今两千多年的西汉时期就已开发。

它以四川成都为起点,经雅安、芦山、西昌、攀枝花到云南的昭通、曲靖、大理、保山、腾冲,从德宏出境;进入缅甸、泰国,最后到达印度和中东。

出土主要文物;汉地折枝花刺绣、红地小案對兽纹锦、哈达、车马出行图纹锦、红地中窠对马纹锦、宝花刺绣袜子、铜鎏金凤鸟、狮象纹扳指、嵌蓝宝石戒指、玉虎、藏经文、犀牛角珠、织锦、中窠连珠函授鸟织锦等。

文化保护;随着吐蕃墓葬群影响的不断扩大,近年这里古墓葬遭到不法分子的盗掘,导致大批墓葬被破坏和大量珍贵文物的流失。

为此,吐谷浑吐蕃文化保护中心的建立将更加利于吐蕃墓葬的有效保护,同时也能更加重视文化展示和文物征集工作。

7月19日清晨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前往都兰县,路途虽遥远,但是大家的心并没有因为距离产生冷淡,一路上我们欢声笑语,在经过8个小时的行程之后我们的大巴终于到达了都兰县汽车站,一下车我们就赶往了我们的居住地:

都兰县高级中学;通过我们简单的整理宿舍后我们开始了第二天出行的策划。

1.都兰吐谷浑吐蕃文化保护中心馆

我们在很久以前就听说过都兰的吐谷浑文化,但是一直都没有幸来这里亲生体验,直到参加这次学校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都兰县吐谷浑文化调研支教活动,我们才能够用自己的双眼,见证都兰吐谷浑文化的博大与神秘。

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同学能了解吐谷浑文化,并且保护它。

7月20日我们来到了吐谷浑文化馆进行参观:

都兰吐谷浑吐蕃文化保护中心馆于2003年9月底开始施工,2004年12月15日竣工,工程总造价二百二十五万余元,建筑面积为1732平方米。

该中心的建筑设计是以青海历史、宗教文化为底蕴,将汉式建筑、藏式建筑及宗教建筑完美组合,再现了将时代气息与地方特色融为一体的建筑风格。

此建筑结构为全框架结构,地上三层,地下局部一层,中间为展览大厅,二、三层为研究室和办公用房,立面造型设计独特新颖。

一层设计采用框架围护墙以外干挂麻面花岗岩装饰,引用古城墙斜线条,使基础表现出沉稳厚重之感。

二层设有室外回廊,采用了成品花岗岩石栏杆,使整个建筑在一层斜墙和二层回廊的衬托下显得稳重、大方,并借用纯藏式建筑风格,寓意着藏汉民族的友好团结。

三层参考宗教中的坛城平面图,将其立体化,烘托出宗教的神密色彩,层顶左、右和中部采用仿屋顶,外表面挂琉璃瓦,外墙设计采用了斜墙,充分体现了该建筑在吐蕃·吐谷浑文化研究和文物考古中的重大作用。

吐谷浑吐蕃文化保护中心馆作用;该中心的建成有利于都兰至格尔木吐蕃墓葬的发掘、保护和研究,对西宁至都兰四百多公里的古墓葬也可以进行很好的抢救性发掘。

而且,对吐蕃墓葬中出土的珍贵丝织品、漆器、陶器、金银器、古罗马金币、波斯银币及来自西亚和中亚的金银器、彩色玻璃珠等文物进行有效的保护同学们认真听讲,通过记录、录音和录像的方式简单的对吐谷浑的文化有所了解。

2.吐谷浑穴位一号大墓

7月22日我们在导游和老师的带领下一起去往吐谷浑古墓的遗址。

依然记得,那天下着小雨,天灰蒙蒙的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可是这些并没有影响我们激动的心情。

在路上,都猜测着,讨论者,交谈着,兴致勃勃的聊着吐谷浑古墓究竟是什么样的,当然,我也在这其中。

望着窗外打在窗上的雨,窗外古朴别致的美景,禁不住浮想联翩。

经过了一路的颠簸,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这是一种怎样的美景啊,烟雨蒙蒙,却不像江南那般秀丽,四面连绵不绝的群山,云雾缭绕,隐约的散发一种大地的灵气,地势宽阔,风水极佳,前有照山后有靠山,以古墓的顶端向前看去,好似一只大雕展翅保护着这片土地,

吐谷浑王国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个传奇,这个由从东北的白山黑水间千里跋涉、辗转迁徙到青藏高原上的吐谷浑人建立的草原王国创造了诸多奇迹:

350多年的存国时间开创了少数民族地方政权最长的纪录;成就了丝绸之路南道几个世纪的繁华;培育了中国历史上闻名遐迩的千里马“青海骢”吐谷浑是这个部落首领涉归的庶长子,统率着1700户部众,而嫡出的年仅十六岁的弟弟慕容由于身份高贵,于公元284年继任了可汗之位。

不久,慕容和吐谷浑两部的马群在草场上马斗,兄弟俩为此发生争执,吐谷浑一气之下率部众向西远徙。

一个新的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就这样传奇般地开始了。

这一次逐鹿中原的主角是来自北方的马背民族,鲜卑、匈奴、羌、氐、羯等民族从今天的蒙古草原、东北、西北等地呼啸而来,在从东起山东,西至新疆,南到淮河长江的辽阔土地上先后建立了十六个小国家。

吐谷浑人在青藏高原建立的吐谷浑王国是十六国之外又一个颇具影响力的少数民族政权。

在被马群神秘地指引向西方后,吐谷浑人就义无反顾地从富饶的辽东老家出发,一路向西,跋山涉水,穿过了今天的辽宁北部、内蒙古草原的南部边缘,在呼和浩特以西、阴山迤南的河套平原停住了脚步,在这一带游牧了近20余年。

这片地方原是长期与汉朝对抗的匈奴人的家园,气候温和,水草丰美,非常适于游牧民族居住,从东北和漠北向中原挺进的游牧民族大都先迁徙到这里。

公元312年,不愿意仰人鼻息的吐谷浑可汗不顾自己年老体衰,乘拓跋部再次发生动乱之机,摆脱其控制,率领族人又一次向西迁徙。

这一次,他们是朝着青藏高原进发,其迁徙路线大致是从阴山往西南,逾陇山,又西渡洮水。

公元317年,一生处在颠沛流离之中、始终坚定不移地为部落寻找一块繁衍生息之地的吐谷浑,在完成了民族迁徙的历史使命后,溘然与世长辞,享年72岁。

公元329年,为了纪念吐谷浑,他的孙子叶延,一个自幼好学、仰慕中原儒家文化的少年可汗用祖父的名字作了王族姓氏,并立国号为“吐谷浑”,正式建立了国家政权。

从此,人们用“吐谷浑”来称呼这一支慕容鲜卑和他们在西北建立的草原王国。

从吐谷浑人在西北的最初落脚地临夏往西行约80多公里,穿过在临津古渡旧址新修建的黄河大桥,就是素有“青海小江南”之称的民和县三川地区,在这片山青水秀的土地上生活着约4万多土族人。

土族是青海省特有的少数民族,总人数约有20万,不少学者认为,现代土族是由吐谷浑人演变而来的。

这些居住在黄河边上的三川土族人,有正月初一凌晨祭祖的习俗。

届时,在震耳欲聋的爆竹声中,各家的老人在自家庄廓的花坛前点上香,焚烧黄白两色的“宝盖”和“钱粮”,然后往地上洒一杯青稞酒,虔诚地向“河州帝帝”祷告,祈求他的护佑。

土族学者吕建福认为这一习俗是吐谷浑可汗崇拜的遗留。

吐谷浑可汗崇拜的祖先信仰逐渐与道教的二郎神信仰混合在一起了,致使今天的大多数三川土族人认为“河州帝帝”与二郎神有关,而忘却了自己民族最初的记忆,背离了纪念民族之父吐谷浑可汗的初衷。

面对历史,我们只能感叹和怀念,好好的保护遗留下来的文化和文物。

据讲解,这里分布着2000多座历史超过1500年的古墓。

直到上世纪80年代,这些土堆被考古发现证明是吐谷浑王国墓群。

这一批墓葬群在1983年被列为全国六大考古发现,1996年被再次列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并被列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这里其中出彩的一个地方是“九层妖楼”。

“九层妖楼”被证明是一座王室墓葬,在墓葬群中最为壮观,命名为“血渭一号大墓”,被认为是吐谷浑王的墓葬。

王陵依山起势,山体如一只展翅腾飞的大鹏,惟妙惟肖。

大墓由封土和墓室组成,有着极高的考古价值。

当然,这里也有很多神秘古老的传说,每当风起,九层妖楼里就会传来一阵阵鬼哭狼嚎的声音。

不知这怪声是数百年的寂寞无助的愤怒之声还是面对盗墓分子猖獗却无能为力的哀鸣之声,又或许是王朝灭亡的苦吟之声。

这一墓葬群因规模宏大、墓葬众多,且出土大量古代中原、吐蕃及吐谷浑文物而得名“汉藏文明金字塔”。

考古发现显示,热水大墓中仅出土的丝绸就数以千计。

这些丝织品至今色泽鲜明,图纹清晰。

“不论是墓室还是出土文物,都可以说是一派唐风。

”许兴国说,几乎所有大墓的结构都有前室后室、左右耳室,这种墓型结构是汉族在汉朝时就开始使用的,尤其是血渭一号墓结构与北京大葆台汉墓极其相似,说明吐蕃时期这一墓型已在藏族和吐谷浑部落广泛使用。

而从出土文物看,80%以上是唐朝的丝绸,有汉地对鸟纹、对兽纹,使用的器具有开元通宝、大小团花镜,部分器物上写有汉字。

如今,文物保护的力度前所未有地加大,都兰县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防止文物流失。

当然,这是我们每个人所希望的,作为青海人,更加希望将本土文化加以发扬和保护,参观完毕在回去的路程上,临走前夕大家纷纷与古墓合影留念,几乎所有人都用自己的方式记住了这一片土地,或许是相机,或许是摄像机,但更希望,是记在心里,铭记这段不平凡的历史,铭记这段不平凡的旅程,坐在回程的车上望着窗外依旧下着的小雨,冥想着数百年前的今天,是否也是这样的阴雨绵绵,是否也有这样一个人,静静的凝望着这片土地呢?

3、对于困惑的问题向文物所的专家请教

调研队就吐谷浑文化的一些疑难以及吐谷浑大墓的保护措施向都兰县吐谷浑文化保护管路所的张老师进行采访与讨论。

为了更加深度的了解吐谷浑文化,我们小组7月23日与都兰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张老师进行探讨。

在进行中,善解人意的张老师详细的解答了我们提问的问题,再次交流过程中,让我们不仅看到了张老师的卓越才能,更了解到了他的平易近人,待人宽厚的品质,学习了有关吐谷浑大墓的保护以及文物的一些相关知识,让我们对这次采访讨论取得成功有了很大的信心。

吐谷浑是鲜卑慕容一支,东晋十六国时期控制了青海、甘肃等地,与南北朝各国都有友好关系。

隋朝与之联姻。

被唐朝征服,加封青海王。

唐朝中期,被吐蕃驱赶至河东,五代时期开始受辽国统治。

吐谷浑王城──伏俟城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石乃亥乡以北、菜济河南,东距青海湖约7.5公里的地方,又称铁卜加古城。

周围是一片地域开阔、水草丰美的大草原。

因为这里自古以来,一直是兄弟民族游牧之地,他们没有筑城而居的习惯,加上年代久远,谁也说不清它的来历,就误认为是汉人所筑,其实它就是公元6-7世纪赫赫有名的吐谷浑王城。

在对张老师的提问中,我们了解到了他对吐谷浑大墓还是存在很多的保留意见。

在讨论过程中,当我们问道张老师“在墓室中发掘出来的陪葬品是否有萨满遗风时”张老师温和的笑了“因为吐谷浑最盛时有王、公等号及仆射、尚书、将军、郎中等官职。

伏俟城中有小城、宫殿,布局受汉地影响较多。

王公服式略同于汉族。

使用汉文。

主要从事畜牧业,马、牛、羊、驼数量很多。

有良马号为"青海骢"。

所产牲畜曾大量输往内地。

喜射猎。

以肉酪为粮,兼营农业,农作物有青稞、麦、豆。

北界祁连山一带,气候较冷,产蔓菁、青稞。

出产铜、铁、丹砂,善作兵器。

吐谷浑商队很活跃,远至长江和黄河下游,西至波斯。

国无常赋,需要时向富室、商人收税以充国用。

刑罚简略,杀人及盗马者处死,其余则征物以赎罪。

其宗教,原信奉萨满教,西迁后,逐步信仰佛教。

接下来我们就吐谷浑大墓前方的陪葬问题提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就大墓前方的殉马坑里,据说是青海骢,请文是这样的吗?

”张老师的回答是这样的“因为其马骨体型硕大,与青海骢的体型极其相似,在经过鉴定发现果真是青海骢。

对于文物方面我们问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保护现在这些文物的出土以及被盗工作”张老师说“自觉上交县文物部门,

(1)原封不动的保存(冻结保存):

原封不动的保存,保持历史文化的原真性。

这是联合国提倡的标准。

一般对文物古迹应原封不动的保存,

(2)整旧如故——谨慎修复:

对于残缺的建筑(古遗迹)修复应“整旧如故,以存其真”。

(3)慎重重建:

一些十分重要的历史建筑物因故被毁。

由于它们是地方重要的特征、象征,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必要重建。

重建有纪念意义。

但是,重建必须慎重,必须经专家论证,因为重建必然失去了历史的真实性,又耗资巨大,还破坏了遗迹。

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利用以不损坏遗产为前提,以续继原有使用方式为最佳,也可以为博物馆,作为参观旅游景点要慎重,防止被破坏。

通过此次采访,我们更加了解了关于吐谷浑的历史和现状,我们大家也发誓要保护好我们的历史文化,同时这次讨论会我们深感交际交流沟通的重要性,因此我们认识到了以后应该更多的去融入步入社会去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

4、支教活动

7月21日,我们计划前往都兰县少年文化活动中心进行原本预定的支教活动。

都兰是个具有深远历史文化的县城,也是一个正在蓬勃发展的新兴县城,我们这次是抱着学习的态度进行支教考察活动的。

早上八点,安徽师大和青海师大的同学们一起从都兰县高级中学出发前往都兰县少年文化中心,我们这几天一直都是住在都兰高级中学,已经放假的高级中学空无一人,街道上也是行人稀疏,少年活动中心在距学校几百米的地方。

当我们走进活动中心,已经有很多小孩子在等待上课了,负责教授绘画课以及手工作业的同学轮流上台给同学们讲课,亲和的态度使得一开始有些紧张的小朋友们露出了童真和爱玩的天性。

我们在一旁进行拍摄的同学也被感染了,看着孩子们表现的很快乐,我们不时将一个个镜头对准可爱的小朋友。

在这次活动中,青海师大的队员和安徽师大的同学表现的很有合作精神。

轮流上台讲课,并且在台下和小朋友们互动,教小朋友们画简单易学的儿童画,巧妙地折纸,还开心的玩起了游戏,孩子们一个个异常的兴奋,整个气氛都很欢快。

临结束时,和孩子们合影留念,孩子们举着刚刚画好的画给我们看。

我们在短短的交流支教活动中,就喜欢上了这些天真善良的孩子,即将结束,显得有些不舍。

有同行的女孩子还送给小朋友远方带来的小礼品,孩子们玩得很开心一天的活动也终于结束。

结束以后回到住处,同行的同学交流分享今天的心得和收获。

这一天过得充实而快乐,大家都因为第一次参加这种活动,给小朋友们当老师,教他们一些他们不知道的。

这种收获感不亲身经历是体会不到的,大家都感觉新奇而满足。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一天又这样结束了,忙碌的考察调研活动让我逐渐对自己,对以后,对生活有了些心的认识。

在这里,我结交了一群来自不同地区但拥有相同梦想的同学,途径了难得一见的景色,走过了以前所不曾走过的路。

开阔了见识,才明白真正意义上一名教师肩上担负着多么神圣的职责。

每天面对这一群可爱的孩子,才感觉到自己能力浅薄,责任重大。

我始终相信,心态决定看世界的眼光,行动决定生存的状态,面对任何困难,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方法总比困难多,只要肯努力,总会有收获。

在经历了这些体验,这些活动以后,学习到以前在书本上难以学到的知识。

在与团队的其他人合作的过程中,真正意义上认识到团队协同的力量,团结他人是多么的重要。

5、参观诺木洪农场

我们还参观了诺木洪农场的枸杞种植园。

青海省枸杞集中种植地在柴达木盆地东南缘诺木洪-都兰-乌兰-德令哈一线。

因高原独特的环境,在柴达木盆地生长的枸杞更多的时候被称为“柴杞”,青海诺木洪枸杞曾获得国家“优质产品”称号。

上世纪60年代,青海柴达木诺木洪地区开始野生枸杞的人工种植。

上世纪70年代,毛泽东主席会见东南亚大使时赠送的礼品是青海枸杞。

然而近几年来,青海枸杞产业发展缓慢,知名度已远不如前。

据讲解员讲解每年8月,柴达木诺木洪农场,就仿佛变成了“火的海洋”。

一排排红彤彤的枸杞林一眼望不到边,熟透的果子有小拇指那么大,被压弯的小树下,工人们紧张有序地摘果子,场面一片红红火火。

虽然没有见到这种

场景多少有点遗憾,可是这个时节的枸杞已经美得让人留连忘返了。

来到诺木洪村,我们的调研之路也意味着即将结束了。

在参观学习了诺木洪农场后,我们开始踏上了返程之路,2012年7月24日早上,我们登上了回西宁的巴士开始了近11个小时的路程,这车上我们开心的讨论着这一个周的收获和经历,每个人脸上都挂着满足和开心。

虽然我们的调研时间很短,可我相信它留给我们的记忆很长,这次的调研之路给我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回忆。

在这次调研中,我真正的了解到了大美青海,美丽而神秘的青海。

在这片土地上,它每时每刻都能给我带来惊喜和震撼。

 

使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了吐谷浑文化,增长了同学们对吐谷浑文化的知识,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拓展了我们的思路,激活了我们的理念,同时也提醒我们要爱护我们的家乡,奋斗和进取是永无止境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设计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