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的语言读书报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83271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4.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无声的语言读书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无声的语言读书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无声的语言读书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无声的语言读书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无声的语言读书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无声的语言读书报告.docx

《无声的语言读书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无声的语言读书报告.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无声的语言读书报告.docx

无声的语言读书报告

《无声的语言》读书报告

专业:

英语语言文学

姓名:

***

学号:

*********

《无声的语言》读书报告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应用人类学发展很快。

在学科综合的滚滚洪流中,腾跃出了一批横断学科,涌现出了一批第一流的学者。

美国的霍尔(edwardhall)就是其中一位多产的杰出的应用人类学家。

他深入地研究了人类文化的共性和民族文化的差异,把文化概念和文化分析牢牢地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为比较文化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坚实而可行的理论框架。

他的独特理论和创新精神使他成为享誉世界的学者。

霍尔几十年来从事教学、科研、心理分析和技术咨询,是颇有名望的人类学家、心理分析专家、政府和企业界的高级顾问。

霍尔在1959年出版的《无声的语言》是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

本书的首要目的是向读者传达一个讯息,使更多的人加深对文化无意识的理解。

作者围绕着"文化"层层深入,提出了"文化即交流"的一种新的研究路径,构建了文化的三层分析法:

显形文化、隐形文化和技术性文化。

作者指出时间和空间会说话,通过列举生动的生活中例子,来说明了各个国家对时间和空间使用的差异。

霍尔坚信,"将文化作为交流的研究路径有多种实用意义。

"为了利用文化,我们就需要更好地了解文化。

本书中简洁又有深度的一句话:

文化即是交流。

这种视文化为交流的观点使人受益匪浅,因为它提出了前人从未考虑过的问题,也是前人未能解决的问题。

一直以来,文化一词已经被赋予了很多的定义。

1871年,英国著名人类学edwardtylor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了他著名的文化定义:

"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

"这种理解影响了当时和后来的许多社会科学家,学者们从各个不同的领域,以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角度对文化这一综合体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出现了不同的文化学派。

英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认为:

"文化是指那一样传统的器物,货品,技术,思想,习惯及价值而言的,并且包括社会组织。

"但是霍尔对文化的认识更有新意,他从交流的角度,强调了文化对人的行为的深远影响。

比如,不同文化层次的人所使用的无声语言也不同。

拿表情语言来说,高级知识分子的表情语言往往比较温文尔雅,变化不大,较少出现"非常愤怒"等极端的表情语言。

而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表情语言则显得更加丰富多彩、爱憎分明。

比如在菜市场买菜时,站在

文化是一个大系统,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是其中的两个子系统。

《无声的言》除了提出研究文化的框架之外,着重阐述的就是这两个子系统。

时间观念是不同民族对时间的不同认识和理解,它是人类活动环境的基本因素,也是一个民族文化深层结构的一部分。

霍尔曾说:

"时间会说话,它比有声语言更坦率,它所传达的信息响亮而清晰,因为它既不像有声语言那样被意识所控制,也不容易使人产生误解,它往往能揭穿言辞所表达的谎言。

"各个文化就像拥有自己的语言一样,拥有自己的"时间语言",对时间的态度和解释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

霍尔将不同文化的时间习惯划分为单元(monochromictimesystem)和多元

(polychromictimesystem)两类。

单元时间文化认为时间是一条线,是单向的,因此在单一时间内只能做单一的一件事情,并严格地遵循时间表。

人们做事严格按照明确的时间表进行,并强调阶段性的结果。

他们认为时间是有形的,因而讲究做事的效率。

而多元时间文化则认为时间是由点构成的,因此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同时做多件事情,并且在遵守时间上灵活度较大,只强调在最终期限内完成所有任务,并不看重阶段性结果。

他们认为时间是无形的,强调"以人为本",不十分讲究做事效率。

作为西方文化代表的美国属于单向记时制,而中国则更多地表现为多向记时制。

比如在我国经常会发现商店服务员一边向顾客收钱,一边向

另一位顾客介绍商品,而同时在柜台旁边还站着一位熟人跟她聊天。

在同一时间,服务员充当了三个人的角色,这种现象在国外是极少看到的。

在单向记时制为特征的社会,人们会严格地遵循时间表和时间期限。

在西方如果举行会议,若你迟到了1分钟,人们会很自然地想到你浪费了大家整整一个小时;如果你迟到了5分钟,你必须做出解释;如果你迟到了15分钟,你将是"无法接受的"。

在我国,至少在某些地方,时间期限似乎只是意味着接近了时间底线(deadline),而在这个时间期限之后还存在着"无须说明"的另一个时间底线。

比如说,要想会议在8:

30准时开幕,如果会议通知上写的会议时间是8:

15,也不足为奇。

在本书中,每一种文化的空间语言都可以划分为三种范畴:

固定的空间模式、半固定的空间模式和动态的空间模式。

所谓固定的空间模式指的是城市布局和村庄布局(街道走向、房屋朝向等)。

半固定的空间模式包括房间布置、座位排列等。

所谓动态的空间模式,指的是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保持着一个人与周围环境的距离,由此产生了对空间的看法、使用和构成,并用之传递信息,这是空间语言,也叫近体语。

根据霍尔研究,可以将人类的空间区域距离,分为:

a)亲密的距离(15-46cm);b)个人接触距离(46cm一1.2m);c)社交的距离(1.2-

3.6m);d)公共的距离(3.6-7.5m);e)远距离(>7.5m)。

阿拉伯人、希腊人、意大利人、西班牙人、犹太人和拉丁美洲人讲话时靠得很近,日本人讲话时却离得很远。

中国人谈话时不想让对方接触自己的身子(如拉手、拍肩、摸背、搂腰等),阿拉伯人和拉丁美洲人却常常要保持身体的接触。

对他们来说,能闻到对方说话的气味是件偷快的事情,我们中国人却与此相反。

.

霍尔把文化作为交流的基础,在分析讯息的时候,利用了语言学的三个概念:

词汇、语音、语法或句法。

这是霍尔的创新之处。

这些已知的语言学概念能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霍尔关于文化和交流的分析法。

由于语言学的一些术语太专业、太复杂,霍尔创制了一套新的术语,认为讯息包括三个要素:

"集合(sets)、元素(isolates)和模型(patterns)"。

集合是你最新感知到的单位。

元素是构成集合的成分。

模式则是将集合串联起来并赋予其意义的方式。

语言学概念的移植到了文化理论中,使读者对霍尔提出的理论浅显易懂,但又受益匪浅。

为了使自己的文化理论和文化系统更为适用,霍尔又从另一个角度去分析文化。

他按照人们对文化的知觉程度把文化分解为三个层次:

技术文化(technicalculture)、显形

文化(formalculture)和隐形文化(informalculture)。

《无声的语言》是成功的:

它不仅影响了学界,也影响了普通大众。

整本书的研究过程就像是一本实证主义的研究教材。

有对各种文化的描述,同时有研究文化问题的框架。

我认为,随着冷战后各国重新注重自己的本土文化,文明间的冲突将愈演愈烈。

跨文化传播在新的时代更凸显了自身的重要性。

根据英国《泰晤士报》的报道,法国总统萨科齐宣布,法国将禁止穆斯林戴面纱穿罩袍以保护妇女的尊严。

萨科奇称:

面纱和布罩袍是对妇女的压迫,它们在法国"没有容身之地"。

据民意调查,萨科齐禁止穆斯林面纱和罩袍的发言广受欢迎,因为绝大多数法国人支持这一做法。

法国境内约有600万穆斯林,是欧洲穆斯林族群最多的国家。

每一次全球性的经济危机都会造成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

我们习惯于将自己的不幸归咎于和我们处在不同文化圈子里的人。

正如上面所列举的法国和穆斯林之间新出现的冲突,穆斯林在法国并未被同化,最重要的表现是他们自己生活在一个圈子里,他们维持着原有的文化,说着自己的语言。

根据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语言即思维,语言上没有共同点导致难以形成相同的思维,而双方互不理解加剧了冲突的可能性。

若要进行沟通,必须对各自的文化进行了解分析,思维上的理解才是跨文化传播的关键。

参考文献:

1、geerth.hofstede,gertjanhofstede.culturesandorganizations:

softwareofthemind.[m].mcgraw-hillprofessional,1991.

2、[美]爱德华·霍尔著.何道宽译.无声的语言.[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美]爱德华·霍尔:

《超越文化》,何道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4、桂诗春.应用语言学[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

5、汪福祥.奥妙的人体语言[m].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

6、王宗炎:

《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国外语言学》1994年第4期.

7、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篇二:

无声的语言

《无声的语言》读书报告

新闻传播学院11新闻班陆金发学号:

1106020125

作者简介:

爱德华·霍尔,跨文化传播(交际)学的奠基人,研究领域广泛,是闻名遐迩的人类学家、文化学家、心理分析专家、政府和企业界的高级顾问。

他是理论实践并重、书斋田野兼顾、学者顾问合一的多学科的横向人才和怪杰。

霍尔一生敏于创新、勤于笔耕、著述甚丰,著有《无声的语言》、《隐蔽的一维》、《超越文化》等书。

关键词:

语言、时间、空间、文化、文化交流

摘要:

有声的语言对人们来说早已习以为常,无声的语言在当代人类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强调下人们也并不陌生了。

而除了表情、手势、行为,还有许多并非言语的客观存在出乎意料地让我们的交流成为可能而又让彼此误解。

1957年霍尔以《无声的语言》精心研究"超乎知觉"的非语言文化,包括"时间语言"和"空间语言",开辟了跨越文化研究的全新领域。

本书围绕所谓的基本讯息系统,一切文化都形成了种种价值观。

从中我们痛切的感到,无论对于一般人还是科学家,我们必须认识和理解文化机制。

我们需要更好地了解我们作为文化参与者的各个方面,而不是更多的导弹和氢弹。

正文:

爱德华·霍尔被誉为跨文化传播学之父,但是他从来不自封为"跨文化传播学之父",他始终人类系任教,从未涉足传播学系或英文系,没有直接参与构建后继者发展的"跨文化传播研究"或"跨文化交际研究"。

霍尔研究不同文化个人层次上的交流,感兴趣的是"日常生活里的人类学"。

《无声的语言》一问世,就引起了跨文化传播的巨大反响。

他系统讲解直观而实用的"文化教学示意图",解说文化变革,提出"文化即是交流"的命题,首倡"时间语言"和"空间语言",并给予生动的解说,意在帮助人们挣脱文化枷锁,逃离文化囚笼。

该书共有十一个章节。

第一章"时间的声音"是概述,介绍了"美国人的时间"和"其他时间观念",详细的论述留给第九章"时间的语言"。

在第二章"文化的语汇"是本书的理论基础之一,有四个重点。

(1)一望而知的行为是文化的语汇。

(2)古人今人一线牵,人类与其他生物一线牵,文化之前有"前文化"和

"基础文化",文化有生物学根基。

(3)文化系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4)十大基本讯息系统。

第四章"文化的三个层次"是本书理论基础的重中之重,三个层次是限行文化、隐性文化和技术性文化。

以这三个层次分析为基础,分别论述学习、意识、情感和文化变革态度的三个层次。

第五章"文化即是交流"是一种新研究路径,至少有两种创新:

(1)清楚分区分显性、隐性和技术性文化三个层次。

(2)文化可以解析为集合、元素和模式。

第六章"无所不在的集合"讲文化的语汇,其特点是一望而知、数量无限。

第七章"难以捉摸的元素"讲文化元素的特点。

第八章"文化的组织模式"首先讲模式的三种类型,接着讲模式的三种定律。

第九章"时间的语言:

美国口音"似乎一目了然,但未必如此。

霍尔见常人之未见,提出两个重点:

美国显形时间的"自然"属性:

有序性、周期性、综合性、价值性、实在性、延续性和深度;

(2)美国隐形时间的四个元素:

紧迫性、一元时间性、活动性和多样性。

到第十章"空间的语言"首先讲强烈的领域欲,接着分四节论述空间语言。

第一节"不同的文化如何利用空间"。

第二节"文化接触里的空间因素"。

第三节"显形的空间模式"。

第四节"空间如何传递信息"。

最后第十一章"挣脱枷锁"有四个重点:

(1)坚信"文化即是交流"的研究途径产生的重大影响。

(2)文化就是监狱,但我们握有打开这一囚笼的钥匙。

(3)文化就是人,文化是人与人的纽带,人与人互动的媒介。

(4)文化宛若音乐,文化图示好比乐谱,霍尔描绘了"文化教学示意图",而且坚信人类学家可以构建更加完善的乐谱和图示。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无声的语言》开拓的跨文化研究科学之成果蔚为壮观,后继的学者逐渐完善科学体系,深耕细作,但在原创性方面,罕有能与霍尔匹敌者。

他的思维完全不同于前人,也完全不同于后人。

他的最突出的贡献:

1、创新崭新的文化分析方法及五个步骤;2、在许多重要的方面,本书提出来文化的理论与以前的思想完全不同。

总结:

文化即交流,交流即文化。

文化不是单一的事物,而是多种事物。

我们自然而然地认可自己的生活方式,不会轻易改变,其实也并不需要改变。

因为生活周围满是与你类似的生活。

这是一种广泛意义上的生活方式。

这种生活方式可能为一个地区的人们所共有,可能为一个省份所共有,也可能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所共有,但绝不是整个世界。

时间会说话。

它不仅会说话,它还无时无刻不控制着人们,而非如人们所想象的那样被人们所控制。

对待这种会说话的非言语性的客观存在,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对待它。

空间会说话。

每一种生物都有一个肉体的界限,以便与外界环境分离开来。

空间由此产生了。

与时间不同,空间用不着我们用分、秒、星期、天、年等等来划分,它似乎自然而然地就产生了。

莱昂内尔特里林曾把文化比作监狱。

确实,文化用许多人所不知的方式束缚了人类,它所施加的限制是一套习惯常规。

人们的差异归根结底是文化的差异,不论是时间的还是空间的。

现代社会已使事情趋向复杂化。

《无声的语言》在传播学的发展中给人启迪,在"和谐世界"的构建中给人信心,它扫荡隐形障碍,提高文化觉悟,激励世界各国人民互相学习和尊重。

篇三:

读书报告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的再研究》

学校:

太原师范学院系别:

文学院专业:

汉语言文学班级:

1303班姓名:

郭炫麟学号:

2013041316

文章概述: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的再研究》是作者系统研究鸦片战争十余年所得的成果。

作者详尽考订了与战争相关的一系列重要史实,力图以当时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规范去理解历史,使许多在今人看来是荒谬的现象得以显示其在当时环境中的"合理性"。

同时,通过对有关人物及其言行活动分析,观察清王朝在历史转折关头的作为,揭示历史进程中的偶然与必然。

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影响重大,有关著述已出版不少。

这本书的研究可谓推陈出新,作者一系列独到创见可能在学术界引起争议,相信这种争议将有助于深化中国近代史研究。

第一章,清朝的军事力量,从武器装备,兵力与编制,士兵与士官三个方面来剖析当时晚清时期的清朝军事力量,并和当时的英法进行对比。

第二章,骤然而至的战争,以鸦片倾销的角度,通过林则徐这个人物细致描写,详尽叙述前后林则徐禁烟以及他积极抗战的表现,来体现天朝中地主阶级的主战派的立场和反抗。

第三章至第六章,讲述鸦片战争的全过程,包括战争的骤然降临,东南壁垒的倾塌及贯彻其中"剿抚"政策的回旋等。

第七章,平等与不平等,最后鸦片战争的结局是以清朝战败,签订南京条约,割地赔款来结束的。

第八章为综述性质的回顾总结,以主要人物在鸦片战争前后的命运为视角。

精彩论点:

1、禁烟是一个极其复杂、极困难的问题。

纵使没有外国的干涉,禁烟已极其困难。

关于鸦片问题,中国力图禁绝,英方则希望维持现状:

我攻彼守。

关于通商问题,英方力图获取更大的机会和自由,我方则要维持原状,彼攻我守。

就世界大势论,这次战争是不能避免的。

2、国人的每一滴血都应该是珍贵的,变革强国是每个时代的最强音。

3、抵抗的价值有多少鸦片战争后的中国,不过是一直被蚊子定了一口的熟睡雄狮,它只是感到一阵痛痒后,翻了一下身便又接着睡了过去。

4、当权力与金钱一样上市流通之后,即刻产生威力无比的社会腐蚀剂,当军队将财神像奉为战旗时,腐败已不可逆转。

清朝的军队不仅有吃空额、克扣兵饷等陋规,还要把目光转向社会,寻找发财机会。

其中,浙江武官出售兵缺、广东绿营开赌收费、福建水师将战船租赁出去进行走私等现象尤为严重。

5、总之,道光年间的中国人,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所以他们争所不当争,放弃所不当放弃的。

不平等条约的很大部分原因,一部分是由于我们的无知,一部分由于我们的法制未达到近代文明的水准。

6、停战是违旨的,谈判是违旨的,同意通商也是违旨的,赔款就更是丧权辱国,然而却获得了嘉奖,天底下哪有这样的荒唐事体,又哪有这样的糊涂皇帝?

7、鸦片战争后期,清政府节节败退,道光二十一年,道光皇帝将主和的钦差大臣琦善撤职换成奕山,还派去了一位善于作战的果勇侯杨芳当钦差参赞大臣。

杨芳一到广州,马上下令广收马桶,排列沿河,还在城隍庙做法事,将符水装入坛中埋在地下,种种设施,不一而足,其捍患御侮之法可谓良且尽矣。

原来他看到英舰英炮很邪门,认为他们可能用的是妖术,所以他要以邪避邪。

于是在广州城遍收女人尿盆,弄到木筏上,让尿盆口集体朝着敌人的大炮方向。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存在歧视妇女的偏见,那尿桶更是不堪了,英国人并不怕尿桶阵,杨芳当然大败,丢失了炮台。

当时有人写诗感叹道:

杨枝无力爱东风,

参赞如何用此功?

粪桶尚言施妙计,

秽声传遍粤城中。

8、在魏源看来,"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所以,要求中国军队在武器装备和训练管理水平上赶上西方。

为此,他建议在中国设立兵工厂和造船厂,学习西方制造新式武

器,同时革除营伍积弊,整顿训练中国军队。

魏源强调,学习外国长技要"尽得西洋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而"不必仰赖于外夷"。

他相信通过这样的学习,中国社会必是"风气日开,智慧日出,方见东海之民,犹西海之民"。

在御侮问题上,魏源比较重视利用人民力量。

9、从民族里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的致命伤。

失败以后还不明瞭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

10、用忠臣而摒奸臣,这是中国古典政治学中最常青又最常见的定理之一。

忠奸的理论所能得出的直接结论是:

中国欲取得战争的胜利,只需罢免琦善及其同党、重用林则徐及其同志即可,不必触动中国的现状。

也就是说,只要换几个人就行,无须进行改革。

于是,中国此时的任务,不是改革旧体制,而是加强旧体制。

11、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中国调动了十多万军队,先后有一名总督(裕谦)、两名提督(关天培、陈化成)、七名总兵(张朝发、祥福、江继芸、郑国鸿、王锡朋、葛云飞、谢朝恩)、二名都统(海龄、长喜)以及数千名士兵死于战争。

但英国远征军的战死人数据英方统计不足百人,这显现了中国与西方之间巨大的落差。

12、英方已经是一支装备和组织非常近代化的国家,装备从后装药的步枪和火炮,蒸汽轮船(明轮)开始装备;是一支按照近代战争要求装备和训练的国防军。

而清军是一支中世纪技术水平警察部队,武器以冷兵器为主,兼有部分质量糟糕的前装药的火炮和步枪。

13、双方的工业差距使战争演变成一场屠杀。

依靠技术先进、质量上乘的装备,英军可以随时攻击而且可以拿下他们想要的任何一座城池,包括林则徐镇守的广州,他们最大的敌人除了疾病就只有遥远的空间。

清军的装备质量低劣几乎无法使用,物资供应和军队集中蠢笨低效,除了吃败仗别无选择。

14、战前英国对中国的剖析非常深刻细致,目的明确就以大炮打开中国的市场大门。

清政府在开战前根本为将英国列入危险范畴,缺乏对英作战的军事、外交人才,甚至连战略都不能决策。

15、剿夷派:

黄爵滋、清流派士大夫。

虚骄、不甘、狂妄、不务实。

对夷之手段:

民心可用。

顽固、颟頇,除少数后来改变立场的人外,成为清代改革最保守的人。

空谈误国、清流误国抚夷派:

琦善、穆彰阿、伊里布、耆英。

认识到自身的弱点,主张与英美平等往来,但过于示弱。

且对自身无信心,不图振作,只顺其自然,不图改革。

总之,剿抚两派都不足以应对这个千年未有之变局,鸦片战争的失败也是顺理成章。

中国的落后是全面的落后,从人才之匮乏、观念之落后再次反映出来。

16、国人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

直到清末年,文人忧国者还莫不以五口通商为后来的祸根。

五口中,又以福州为最重要,上海则是中、英双方不重视的。

割让土地当然为人们所反对,但当英人初提香港时,北京还不知道其在哪里。

时人只是一般地从尊严的角度反对割地,不是反对割香港。

17、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所认为的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人并不这样看。

治外法权,在道光时代人的目光中,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他们想那是最方便、最省事的办法。

协定关税,他们认为也是方便省事的办法。

伊里布、耆英诸人,知道战前广东官吏的苛捐杂税是引起战争的原因之一,认为关税明白载于条约,可以省除争执。

而且关税定为5%,比以前自主关税还高点,所以他们很得意,以为是外交的成功。

18、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买办活动的范围也从沿海扩展到内地,从经济领域渗透到政治领域,成为农村封建主义与外国资本主义沟通的桥梁,成为清政府勾结外国侵略势力的牵线人。

这种社会势力,后来形成了中国近代社会极其反动的买办阶级。

19、伊里布的这些煞费苦心的小动作。

他一方面对皇帝虚与委蛇,一方面和英军讨价还价,甚至不惜放下"天朝大吏"的身份,把敌方当作同朝官僚来讲价钱:

"我们办事,必令你们下得去,亦必令你们回得国,复得命。

你们办事须教我们下得去,教我们奏得大皇帝,教我们大皇帝下得去。

"这就简直等于说:

你也不要打了,我也不要打了,我们两个私下里讲个价钱,大家都让点步,也都得点好处,各人回去糊弄自家皇帝好了!

20、前面撒过谎了,后面说实话,就会露出马脚,也就只好一骗到底。

奕山等前方将帅就是如此。

那么,奕山等人一开始就不撒谎,就说实话,不行吗?

不行。

专制制度决定了,一个官员只能看着万岁爷的脸色

说话,甚至看着顶头上司的脸色说话。

他们想听什么,就说什么。

不想听的就不说,瞒着。

实在瞒不住,就撒谎。

再瞒不住,就再撒谎,恶性循环。

所以,奕山等人不但要撒谎,而且只能朝着一个方向撒,即掩盖敌方武力的强大和气焰的嚣张,而不是相反。

按说,打了败仗,为了推卸责任,是应该夸大敌情的。

但奕山等人并没有这样做,反倒一再说"逆夷"如何"情词恭顺",如何"诉冤叫屈",如何"卑躬屈节"。

因为万岁爷就好这一口。

而且,不明真相的朝野上下也都好这一口。

于是问题就比较明朗了。

这就是:

大清王朝的君臣为什么都喜欢听这种话呢?

答案也只有一个,就是他们吃惯了鸦片,有鸦片瘾。

只不过,他们不认为。

读后随笔:

大清王朝--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从1644年清军入关到1912年宣统帝退位,在仅仅不到三百年的时间里,大清不但上演了的康乾盛世,也历经了清末的一败涂地、国破家亡。

如果从汉人的角度出发,南宋和明朝的灭亡是真正意义上的亡国。

而从封建中国的角度出发,清朝的覆灭不仅仅是一个王朝的倾塌,更是标志着植根于中国人心中的"天朝上国梦"就此分崩离析。

一直都有这样的想法,历史本身就很有趣。

对历史的描述,很可能直接成为一种无声的控诉带给读者深深的震撼。

读罢《天朝的崩溃》,这种感觉尤甚。

茅海建先生将还原历史情境作为本书的主题,在品析了众多历史事件之后,让我也产生了许多自己的想法。

清朝之所以自诩天朝,是因为的确有一些自诩的资本。

首先,即便是在鸦片战争时期这个庞大的农业国经济水平仍不低于西方。

其次,朝鲜、越南等周边小国都是大清的附属国,常年向天朝进贡。

为什么在政治和经济上都不输给英国的天朝崩溃的确是如此迅速?

稍加思考,两点优势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营销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