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苴中学课例研修报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83119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树苴中学课例研修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树苴中学课例研修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树苴中学课例研修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树苴中学课例研修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树苴中学课例研修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树苴中学课例研修报告.docx

《树苴中学课例研修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树苴中学课例研修报告.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树苴中学课例研修报告.docx

树苴中学课例研修报告

树苴中学课例研修报告

(文科研修组)

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故乡》课例研修

一、背景和目的意义

A、主题提出的背景: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

“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构建过程。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新教材的试用,让我们感受到教育教学改革正迈着坚实的步伐前进着。

新的教材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向学生提供了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为学生提供了探究、交流的操作平台;展现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

现代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也清楚地告诉我们,教学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参与和参与的多少。

不管是哪个学生,都有期望得到老师的重视和肯定,因此,教师要时刻想着所有孩子的成功,课堂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学习效果如何,教学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

学生主动参与的面广,有效程度较高,教学效果就好。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十分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获得主动发展。

新教材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是在国际教育接轨的呼声下的产物。

然而,针对当前教师不能够充分利用好教材,改变过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课堂以教师为主,对学生要求太多,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被动接受,主动参与意识淡薄,在学习上依赖性强,厌学情绪明显,学习效率低下等诱因,我校文科研修团队确立《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为本次研修主题。

B、总体目标:

课堂教学活动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

学习不但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更应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的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

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力求探究一条引导、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教学新思路、新方法,进而实现改变现存教学状况、在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与。

让广大学科教师能相对轻松有效的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能轻松活泼的学习知识。

C、具体目标:

(1)教师的教学观念得以更新,真正明确以学生为本。

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2)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并使他们自觉学习,以学为乐,掌握更多的学习技巧,能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3)教学过程是一种简约的、经过提炼的认识过程,抓住参与时机,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明确参与教学活动目标,让学生愿意去尝试、探索,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整个过程。

实验后可以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参与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第一次教学实践:

《故乡》(第1课时)------鲁迅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定义及基本要素。

2、了解作者概况及写作背景。

3、学习掌握生字词。

4、对文章的整体感知:

①找出小事中的人物及其之间关系。

②理清小说的写作顺序及线索。

③分析故事情节。

5、激发学生的家乡情结。

教学重点:

1、了解小说的定义及基本要素

2、学习掌握生字词

3、对文章的整体感知

教学难点:

1、对文章的整体感知:

①理清小说的写作顺序及线索。

②分析故事情节。

2、激发学生的家乡情结

教学活动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无论我们走多远,无论我们身处何方,我们内心深处总有一份永恒不变的牵挂,总有一份最温暖的思念,那就是我们的家乡。

因为这里有我们童年的欢乐,有我们成长的足迹,更有我们挚情挚爱的人。

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欣赏歌曲《家乡》,并回忆你自己的家乡模样。

2、请同学们写一句话来赞美一下自己的家乡,看谁写得又快又好。

(请学生做交流展示)

3、接下来我们再去看看鲁迅先生笔下的“故乡”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回忆小说相关知识:

(学生发言,课件展示)

1、小说的定义:

小说——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2、小说的基本要素:

三要素:

人物——语言、动作、外面、心理、神态、细节

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三)走近作者,了解作者:

(学生交流展示,教师归纳总结)

1、鲁迅:

(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

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自第一篇小

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

2、主要作品:

散文集:

《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

《野草》

小说集:

《呐喊》、《彷徨》

杂文集:

《华盖集》、《二心集》、《坟》等。

3、初中阶段学过的鲁迅作品归类:

《朝花夕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

《呐喊》:

《社戏》、《故乡》、《孔乙己》

《野草》:

《风筝》

4、教师简介本文写作背景:

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了在现实社会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的人和事,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四)新课学习

1、学习生字词

①抽查预习

完成《优佳学案》与字词相关题目,并请学生在黑板上展示。

②勾画生字词,对照多媒体展示给字词注音。

③学生读、记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

①浏览课文,找出文中人物及人物关系。

(学生个别交流)

闰土——主要人物

杨二嫂———典型人物

“我”———贯穿全文始终

宏儿、水生——后辈

母亲

②分析小说的写作顺序和线索

时间顺序

以“我”在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

③给小说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小组讨论,代表交流发言)

回故乡(1—5):

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在故乡(6—77):

写“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离故乡(78—88):

写“我”离开故乡时种种感触和沉重心情。

(五)课堂小结:

小说写了“我”回到阔别二十年的故乡,故乡的人事发生了很大的,不禁悲从中来,更引发了他对整个社会和人性的思考。

(六)作业,

《优佳学案》P29二、3P29三、1P30二、4

第一次实践反思

时间:

2013年10月16日

地点:

多媒体教室

研修主题:

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课题:

《故乡》

执教者反思:

本课时以检查学生上节课预习效果为主要目的,但是结果却变成了以自己主讲为主了,留给学生活动参与的时间不够,导致了学生参与不够积极;因为时间紧张,课件做得也相对的粗糙了一些。

其他教师反思:

一、对课堂的反思:

1、课堂的密度相对较大,能不能考虑一下把生字、生词、句子单独列为一个

2、重点来考虑,并且围绕此重点设计一些练习。

教师声音太小,对学生的听课效果会有不好的影响。

3、教师可以从多角度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要充分调动中下层学生回答问题,不要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好学生身上。

若是在这种场合能够让中下层同学有成功的体验,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将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4、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响应较慢,而教师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又太过于仓促。

仅有几个学生思考好就开始展示的话,其他的学生就会停止思考。

还是要尽可能多留点时间给学生。

5、赞美家乡的方式很多,除了写之外,还可以鼓励学生运用多种、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赞美,可歌可诗可画可舞,让每个学生都乐意、都能够去赞美,都能积极地参与进课堂。

6、可以尝试采用抢答的方式来调动课堂气氛。

7、学生多数被教师牵引着走,自主性不强。

8、同学们交流的时候,可以把自己作品小组间进行交流,一个一个的分享。

9、已经预习过的课文,已经学习过的知识点,点到即止,不需要每节课都重点回顾,这样会导致重点不明确。

教师的设计上出问题,后面的教学也相对会出问题。

10、教师教态和蔼、语言感染力强。

二、对于观察表的整改意见:

1、学生活动组织栏可换为选择项。

2、问题栏可以空长一些,方便呈现问题。

3、学习栏空出,把环节的名称写出来。

第二次教学实践

《故乡》(第1课时)------鲁迅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概况及写作背景。

2、对文章的整体感知:

3、找出小事中的人物及其之间关系。

4、理清小说的写作顺序及线索。

5、评析小说中的人物。

6、学会赞美家乡

教学重点:

1、对文章的整体感知

2、评析小说中的人物

教学难点:

1、对文章的整体感知:

理清小说的写作顺序及线索。

2、评析小说中的人物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结

教学活动设计:

一、课前读记生字词

二、导入:

同学们,无论我们走多远,无论我们身处何方,我们内心深处总有一份永恒不变的牵挂,总有一份最温暖的思念,那就是我们的家乡。

因为这里有我们童年的欢乐,有我们成长的足迹,更有我们挚情挚爱的人。

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欣赏歌曲《家乡》,并想想你自己的家乡模样。

2、请同学们用自己认为最好的方式来赞美一下自己的家乡,看谁赞美得最好。

(小组交流,选代表做交流展示)

3、接下来我们再去看看鲁迅先生笔下的“故乡”又是什么样的呢?

三、走近作者,了解作者:

(学生个人抢答,教师归纳总结,多媒体展示)

1、鲁迅:

(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

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自第一篇小

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

2、主要作品:

散文集:

《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

《野草》

小说集:

《呐喊》、《彷徨》

杂文集:

《华盖集》、《二心集》、《坟》等。

3、初中阶段学过的鲁迅作品归类:

《朝花夕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

《呐喊》:

《社戏》、《故乡》、《孔乙己》

《野草》:

《风筝》

4、教师简介本文写作背景:

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了在现实社会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的人和事,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四、新课学习

(一)整体感知课文

1、分析小说的写作顺序和线索

时间顺序

以“我”在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

2、、浏览课文,找出文中人物及人物关系。

(学生个别交流)

闰土——主要人物

杨二嫂———典型人物

“我”———贯穿全文始终

宏儿、水生——二十年前的“我”和闰土

母亲

(二)评析自己喜欢的人物形象。

(小组交流展示,个人做补充)

五、课堂小结:

假如文中某个人物就站在你的面前,请你对他说句最想对他说的话。

如:

1、我想对闰土说:

“闰土哥,还记得当年捕鸟,抓跳鱼儿,月下刺猹的事吗?

下辈子咱们还做好朋友。

2、我想对杨二嫂说:

“生活再艰辛,也要选择坚强,别忘了,你可是“豆腐西施”哦!

六、作业:

想象一下自己20年后回故乡的情景,写一段300字左右的话。

第二次实践反思

时间:

2013年10月17日

地点:

多媒体教室

研修主题:

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课题:

《故乡》

执教者反思:

本课时出现的问题主要是时间不够,可能是因为前面导入的时候,学生活动加展示的时间太长;学生还是不敢发言。

其他教师反思:

一、对课堂的反思:

1、竞争良好,参与意识较上节课明显有所改善,第一次实践反思的效果是很明显的。

2、教师声音还是虽然有点提高,但是还是小,对学生的听课效果会有不好的影响。

3、教师可以从语言上多激励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多鼓励。

4、课堂时间明显没有把控好,前面导入用的时间就有17分钟,虽然学生参与进去了,热情度也很高,但是严重影响来了后面主体部分的教学,若在导入的时候,能够把听音乐和写结合起来,相对会节省很多时间。

而学生展示的部分,可以鼓励他们重在参与,展示不一定要全,展示最最精华的部分即可。

5、导入后应考虑尽快进入鲁迅家乡和文章背景介绍。

6、学生的参与度和激情明显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可能是教案设计的不合理,导致前重后轻,而重点却偏偏就在后半部分,所以要考虑对教案结构进行调整,优化课堂结构。

7、压缩前半段,在展示人物形象的时候可以再次借鉴导入的思路、方法,可以让学生用一个动作或者画形象来展示。

8、抢答的方式把课堂气氛调动得很高涨。

9、教师教态亲和、语言感染力强。

二、对于观察表的整改意见:

多设计几个问题栏。

第三次教学实践

《故乡》(第1课时)------鲁迅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概况及写作背景。

2、对文章的整体感知:

3、找出小事中的人物及其之间关系。

4、理清小说的写作顺序及线索。

5、评析小说中的人物。

6、学会赞美家乡

教学重点:

1、对文章的整体感知

2、评析小说中的人物

教学难点:

1、对文章的整体感知:

理清小说的写作顺序及线索。

2、评析小说中的人物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结

教学活动设计:

(一)课前读记生字词

(二)导入:

同学们,无论我们走多远,无论我们身处何方,我们内心深处总有一份永恒不变的牵挂,总有一份最温暖的思念,那就是我们的家乡。

因为这里有我们童年的欢乐,有我们成长的足迹,更有我们挚情挚爱的人。

1、请同学们边欣赏歌曲《家乡》,边想想你自己的家乡模样。

2、请同学们用自己认为最好的方式来赞美一下自己的家乡,看谁赞美得最好。

(小组交流,选代表做交流展示)

3、接下来我们再去看看鲁迅先生笔下的“故乡”又是什么样的呢?

(学生齐读《故乡》第二自然段)

(三)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多媒体展示,学生齐读)

1、鲁迅:

(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

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自第一篇小

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

2、主要作品:

散文集:

《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

《野草》

小说集:

《呐喊》、《彷徨》

杂文集:

《华盖集》、《二心集》、《坟》等。

3、教师简介本文写作背景:

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了在现实社会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的人和事,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四)新课学习

1、整体感知课文

①分析小说的写作顺序和线索

时间顺序

以“我”在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

②浏览课文,找出文中人物及人物关系。

(学生个别交流)

闰土——主要人物

杨二嫂———典型人物

“我”———贯穿全文始终

宏儿、水生——二十年前的“我”和闰土

母亲

2、评析自己喜欢的人物形象。

(小组交流展示,个人做补充,教师板书)

(五)课堂小结:

假如文中某个人物就站在你的面前,请你对他说句最想对他说的话。

如:

1、我想对闰土说:

“闰土哥,还记得当年捕鸟,抓跳鱼儿,月下刺猹的事吗?

下辈子咱们还做好朋友。

2、我想对杨二嫂说:

“生活再艰辛,也要选择坚强,别忘了,你可是“豆腐西施”哦!

(六)作业:

想象一下自己20年后回故乡的情景,写一段300字左右的话。

三、研修结果陈述

我校课例研修分为课前、课中、课后3个阶段。

学校首先组织我们全校老师进行了集中培训,然后由杨天华副校长牵头,成立了由文科老师组成的研修小组。

我们文科组的研修活动首先是迅速的确立了研修主题,围绕主题组织培训学习并进行了合理的分工合作,之后确定授课教师及课题,集体进行备课研修,把课前准备阶段做得非常的到位;课中阶段主要是授课教师上课及其他教师观课;课后阶段由上课教师自己总结反思并集体议课反思。

 

通过学习、实践、反思,我们了解到课例研修的目的是使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时效性,使学生最终受益。

再好的课堂教学也会有瑕疵,老师们只有不断发现自己课堂上的不足、问题,并反思、研究,再改进,这样才能使问题越来越少,课堂效果越来越好。

有时候,教师本人在授课中并不能全面发现自己的不足,这就印证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而听一听听课老师的意见能很好的发现问题,听课教师一起给授课教师整改意见,让课堂能有质的飞越,这就是团队的作用。

在一个团体中,大家一起听课、评课、议课,对于教师的自我们完善和成长是很重要的。

 

课例研修是教师研修团队的共同行为,教师们在关注对真实教学问题的发现、研究与解决的同时,将理论学习与备课、说课、授课、听课、评课、反思等实践结合起来的。

课例研修具有教学性、研究性、实践性,教师在学习、实践、研究、反思、再学习、再实践中得到提升,使我们们的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师生在生机勃勃的氛围中成长。

经过文科组全体教师长时间的勤奋培训,我们抓住重点,扎根课堂,精心组织,认真实践,反复研究,不断总结,终于完成了《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这一主题的研修工作,为了总结经验,改进不足,特作如下具体总结:

 

(一)、主要做法 

1、反复推敲,明确主题 

根据我校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度相对较弱,不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当中,更多的是等着教师说,自己记这一特点,文科组全体教师通过讨论,首先确定研修主题为《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可经过大家共同思考,觉得这一主题有点大,不利于搞课例研修,于是几经讨论,最终确定文科组的研修课题为《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就这个研修主题,就凝聚了大家共同的心血,也唤起了文科组全体教师的研修热情。

 

2、精心组织,明细分工 

课例研修对于我们学校的教师来说是一个新鲜事物,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树苴中学一开始就精心制定了《怎样做好课例研修校本研修实施方案》,成立了专题研修领导小组,明确了杨天华副校长为文科组课例研修组的组长,为了使工作更详细,做到事事有人做,文科组组长杨天华老师又制作了课例研修人员分工情况表,把每一项具体工作都根据教师的特点分配到人。

 

3、扎根课堂,认真实践 

课例研修主题明确后,通过讨论,文科组决定选择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作为研修课文,推选夏方菊老师作为授课教师,夏方菊教师通过精心备课,严格按“三实践两反思”的相关要求开展工作。

无论是教师个人备课、执教者三次说课、三次课堂教学实践,还是其他教师的议课、观课量表的制作和修改、实践课案的修改,我们都紧紧扎根于课堂,紧扣研修主题进行,每位教师在议课时都站在执教者和学生的角度,提出自己真实的建议。

在三次实践中,执教者严谨执教,课后认真反思,其他教师认真观课,课后都结合自己的观察点提出较好的建议。

 

4、反复研究,不断改进 

在第一次课前会议上,由执教教师夏方菊说课,其他教师都带着思考进入第一次观课,第一次课后会议,大家都踊跃发言,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观察中的发现,提出了修改意见。

为了有利于执教教师的第二次课堂教学实践,杨天华组长又组织语文组全体教师及文科组各科目备课组长进行了综合意见的课案修改确定会,结合夏方菊老师的教学风格进行了修改,修改细到每一个活动的确定、如何调动学生的参与度、关键问题的设计、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情况、灵活处理问题的建议等,为第二次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次实践后,全体教师又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的讨论确定第三稿的课案以及观察量表,最终形成了集体智慧的结晶。

 

5、认真反思,总结成果 

每一次课后会议,全体教师都认真反思,总结教学中的得失、课堂观察中发现的不足等该怎样改进,教师们的思考却让大家仿佛都能清晰地看到第三次实践的成功。

负责撰写论文的几位老师,把这次“三实践两反思”中的收获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写出了实用价值非常高的教学论文。

参与多深,收获多深,这是参与式教学的理念。

(二)、主要成绩 

1、顺利完成了《怎样做课例研修》这一校本培训任务。

 

2、全体教师通过积极融入到“三实践两反思”中,不仅懂得了怎样做课例研修,而且深深感受到了课例研修的魅力,为课例研修的生根发芽长叶开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进一步理解了备课、上课、课后复习中,应该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的方法,为提高我校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供了操作性极强的理论基础。

 

4、依据研修结果,撰写了两篇研修论文。

(附后)

(三)、存在问题 

 1、由于研修组的成员都是本校文科组的教师,缺少一些先进教学理论的指引,导致研修成果不够完善。

 

2、时间紧,任务重,教师反思的时间较少。

 

3、条件不够完善。

如果条件允许,应该不断深入,尽量做到“多实践多反思”,使研修成果更完善、更具用使用价值。

 

四、理论成果(简述)

一堂课的教学要达到理想的效果,应当是:

课未始,兴已浓,课正行,兴愈浓;课已毕,兴犹浓。

教育实践证明,对所学的内容的浓厚兴趣,会使学生在内心萌发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主动去学习。

不管是哪个学生,都有期望得到老师的重视和肯定,因此,教师要时刻想着所有孩子的成功,课堂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学习效果如何,教学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

学生主动参与的面广,有效程度较高,教学效果就好。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十分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获得主动发展。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个方面而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的主要渠道。

1、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新课程强调教育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发展,教师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课堂上,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师要将学生看作是一个完整而又充满活力的人,要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鼓励学生。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倾听,即使个别学生的问题有明显的错误也要积极帮助,而不是嘲讽,要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欲。

教师还要努力寻找学生提问中的闪光点并及时加以表扬和肯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与被尊重的快乐,进而养成爱提问的习惯。

对于学生各种奇怪的想法,教师要客观耐心地引导学生,同时营造出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学生就敢于提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就会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2、要善于创设情境

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好坏都有直接的影响。

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必须创造条件,从培养兴趣入手。

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来促使学生参与课堂,这对于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创设学习情境应是一个由教师具体引导到学生独立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渐进过程。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教学目的设置与学生的原有认知发生冲突但又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徘”状态,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探究欲望。

情境的创设,可采用知识生活化、图片操作、竞赛或游戏等方式,让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3、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其中来。

教师在创设学习情境后,要留给学生一段等待的时间,让学生明确已知条件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由条件到目的应扫除哪些障碍,要联系到哪些已有知识。

学生明白这些以后,才可能提出方案。

在这段等待的时间里,学生可以分组讨论,以使学生明确提出方案的努力方向。

等待的时间,应由方案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对方案的熟知程度而定,提出方案的机会,也应均等地分给学生,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提出中来。

应尽量让学生提出方案,因为学生提出方案的过程是锻炼学生参与意识的重要阶段,由学生提出的方案就可以看出学生是否真正把握了问题的特征。

学生若能提出高质量的方案,则说明学生已把握了问题的真谛,反之,则要分析原因,继续引导,直至学生能够在总体上准确把握问题本质。

枯燥的课堂使学生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也抑制了学生的自主和创新精神。

所以,善教者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而且是乐趣;不仅是方法,而且是动力。

在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每一个成功者都可以得到激励,而这种激励有时是靠即时的幽默实现的。

一个亲切的微笑,一句幽默的话语,一个幽默的动作,不仅能让学生得到会心的微笑,而且会使学生得到成功的甜蜜。

给予肯定。

在课堂教学中,为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教师要留意肯定性评价语言的选择和及时使用,还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

我们经常采用下列方式:

学生回答正确,用“你回答得棒极了”,“你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日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