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模式下教学建设和运行机制构建.docx
《工学结合模式下教学建设和运行机制构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学结合模式下教学建设和运行机制构建.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工学结合模式下教学建设和运行机制构建
申请书
项目名称:
“工学结合”模式下教学建设和运行机制
构建的研究
传真:
电子邮箱:
一、简表
项
目
简
况
项目名称
“工学结合”模式下教学建设和运行机制构建的研究
项目类别
、总体研究B、专业大类C、教学管理D、自选项目
是否招标项目
否
起止年月
单位: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工作单位
分工
签章
二、立项依据:
(项目的意义、现状分析)
(一)项目的意义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简称16号文件)是指导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文件提出了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践基地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
工学结合是当前高职教育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指导原则和切入点,也是建设改革成败的重要标志,贯穿在专业、课程、实践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之中。
本项目旨在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全力推进各项教学建设和改革,并建立与此改革相对应的运行机制,作为学校贯彻十六号文件,加强内涵建设,形成办学特色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这一项目的研究和实施,讲作为我院专业、课程、实践基地等建设提供重要基础,并构建新的教学过程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二)现状分析
1.传统教学思想、人才培养模式没有突破性改革。
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学思想深受本科院校的影响,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充分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在形式上还存在“本科式压缩饼干”的倾向,人才培养模式没有突破性改革。
在专业教学上往往满足于传统的学科本位的教学方式,实践教学有时流于形式,不能保证高职学生得到充分的职业实践锻炼,不能满足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
因此,需要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改革,切实加强实践教学。
2.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环节设置受传统影响,与实际工作不十分适应。
要改变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对专业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统筹规划,综合治理,而传统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有弱化实践教学的倾向,对实践教学的强化和改革造成了一定的阻力,不能满足职业教育的培养要求。
为真正落实“工学结合”,加强实践教学,必须对专业教学的诸多方面进行长期的实践探索,基于“工学结合”建立新的教学制度和相应配套措施,特别是要注意构建新的教学过程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3.高职教育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等方面存在一些比较显著的问题。
课堂教学依然存在着传统“填鸭式”教学的弊端,特别是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未能做到“教”与“学”的统一,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真正体现,教师也未能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拘泥于讲授,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而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专注于演示和学生重复操作,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导致实践经历不够,实践教学效果不佳。
4.实践教学环节与实际工作状态不相吻合,实施中存在不少问题,教学效果不明显,校企合作实际成效不大。
在实践教学的实施阶段,容易出现形式化的问题,特别是校外生产实习,教学的实施主体由学校转向企业,学校和企业在教学实施和管理上的同步就成为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
由于目前大部分生产企业,出于生产、安全、经济效益、技术保密、管理等诸多因素的考虑不愿意让学生从事关键性岗位,只分配给学生一些附属性工作,致使实习学生实践体验不够全面和深入,实际的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校企合作的价值没有完全体现出来。
因此,建立校企合作新机制也是“工学结合”得以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
5.传统教学模式没有打破,学生主体地位没有建立。
当前的教学模式大多沿袭“呈现—沿袭—输出”的传统教学模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往往喜欢套用固定的教学步骤和教学法,不考虑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因素,教学过程不仅生硬、呆板,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而且教学效果不会理想,许多学生并没有被教会或者说学生并没有学会老师教给他的东西。
这种被动式的教学模式极大抑制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学中的建立。
在新的教育观念和技术条件下,高职教育必须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变革,特别是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应该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教学组织围绕“学生”的需要进行设置,使学生真正成为实践教学的活动人和受益人。
三、项目实施方案及实施计划
1.具体改革内容、改革目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具体改革内容
a)行业、企业与学校“三位一体”深度合作机制建设
充分发挥行业(省供销总社)、企业(总社直属重点骨干企业)的优势,实行行业、企业与学校“三位一体”的深度合作,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
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合作的组织和机制。
利用供销系统在农村的辐射力,将学校教育功能、社会服务功能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
特别是开拓“工学结合”新方式,将实践教学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联系起来,利用学校的知识优势、技术优势以及丰富的智力资源,与农村具有一定发展基础和影响力的农业基地或公司合作,一方面为农村企业和农民提供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持,另一方面也为学生的顶岗实践开辟新的途径。
b)实行工学结合,进行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专业(群)职业岗位(群)需要,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及知识、素质、能力结构。
修订专业教学计划,重点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特别是校内实践教学与校外顶岗实习作为改革的重点要狠抓落实。
根据工学结合的模式,校企合作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推行工学结合课程建设和改革。
c)工学结合的课程建设
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基础上,建设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工学结合课程,探索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和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
学院制定各项支持政策鼓励教师踊跃参与“工学结合”相关的教学改革,并遴选发展条件较好的专业进行试点研究,并在专业核心课程中试点,建立“工学结合”课程和体现“工学结合”精神的新教学模式。
在专业试点获得稳定成果的基础上,再逐步推广到全学院的专业和课程建设中。
d)实践教学改革及实行顶岗实习制度
以校企组合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和校外顶岗实习制建设为重点,大力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效。
在校外顶岗实习制度建设上,除了与城镇、城市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教学机制,更重要的是依托供销系统与农村经济的联系,优先选择产业规模和影响较好的农村企业,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推进双方的技术、人员等特色资源的交流和互补。
通过强化“工学结合”的支撑条件建设,切实加强实践教学,服务于学生实践实习活动,同时也能服务于农村经济的市场化、科学化、高效化的发展方向,实现校企双赢的局面,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支持。
e)构建工学结合管理和保障机制
构建与工学结合相适应的新的教学过程管理新模式和运行机制,重点是实践教学环节有关的人事制度和财务分配制度的改革和保障,以及如何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建立新的教学质量标准和监控体系。
(二)改革目标
a)建立行业、企业和学院深度合作的动力机制并付诸实施。
学校将依托供销系统内部行业群的优势,寻找共同的利益驱动点,推进相互之间的合作,努力构建行业、企业、学校“三位一体”的合作教育机制,为“工学结合”的实施提供切实可行的条件支持。
b)建立工学结合模式相适应的教学计划、课程体系以及推进教学模式改革。
利用“工学结合”改革的契机,大力推进学院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提高学院整体教学水平。
并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深入探索专业特色建设与学院教育品牌的建立。
c)建立工学结合模式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模式和机制。
在探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深化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完善的教学决策机制、运行机制和监督机制,以制度建设为核心,不断提高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提高教育质量。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a)思想认识的统一。
受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管理模式的影响,在教学和管理中教师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还存在很多差异,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特别是没有能够准备把握职业教育的实质性内涵,使得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并不能完全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要求。
要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首先需要转变教师传统的教育思维方式和对职业教育的理解,需要认真领会十六号文件所传达的精神,在思想上先站稳方向,才能使实际的教学改革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为此,学院将组织教师不断学习十六号文件,并将理论学习的成果应用于教师实际教学工作之中,鼓励教师大胆创新,锐意进取,探索新颖、科学、富有创造力的教学模式。
b)教学计划的修订和课程改革。
“工学结合”的推行不是简单的单项改革,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改革。
在改革过程中,学院始终坚持教学是教育质量生命线的方向,切实统筹好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以及实训基地、师资建设等各个方面与“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内在联系。
特别是重点对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进行周全的修订和设计,确保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做到协调统一,使学生的在校学习与校外实践具有连续性,获得完整连贯的教育经历。
c)实习实训教学的保障机制。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需要在教学设计、实施、反馈的过程中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
在硬件上,学院将进一步加大对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不断改善教学环境和条件,给予学生充分的实习实践机会和优异的设施条件。
学校还将一如既往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教育,建立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运行组织和机制,确保学生获得足够的实习机会,获得满意的实习体验,切实提高实习效果。
另一方面,学院也很重视软件方面的建设,特别是注意对现有教育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的革新。
随着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的改变,学校将着重做好对顶岗实习的联系、登记、管理、实施反馈等一系列过程的管理,建立灵活、高效的教学管理制度。
2.实施方案、实施方法、具体实施计划(含年度进展情况)及可行性分析
项目实施内容及方法工作进度备注
(1)社会调查、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合作组织2007.9-2007.12
(2)校企合作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2007.11-2008.4
(3)专业核心课工学结合课程建设及教学及2008.1-2008.7
教学模式模式改革试点实践
(4)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和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建设2008.1-2008.12
(5)构建新的教学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2008.9-2009.3
(6)中期检查2008.12
(7)全面改革试点实践2008.1-2009.7
(8)项目研究与实践总结2009.6-2009.10
(9)扩大政策范围2009.10以后
可行性分析:
(1)本项目作为2007年校级重点项目,分步骤分阶段研究。
将课题研究贯穿在学校发展改革阶段过程中,做到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有机结合。
(2)本项目负责人及成员教改研究经历丰富,能够承担重大项目的研究。
本项目负责人及成员具有多年丰富的教改经验,并亲自参与学院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改革,教学研究能力突出。
(3)学校开展工学结合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形成了一批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有力地推动了工学结合改革的深化。
(4)行业、企业对学校支持力度大,参与力度大。
省供销总社作为学院的上级部门,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支持,学院的校企合作基础稳定,为“工学结合”改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5)学校全面开展对16号文件精神的学习,组织全校职工认真领会“工学结合”的培养要求,并督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切实贯彻文件的精神和要求,努力转变和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新的基于“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3.项目预期的成果和效果(包括成果形式、实施范围、受益学生数等)
(一)预期成果和效果:
(1)建立行业、企业与学校深度合作的组织和机制,
(2)制订符合教改精神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3)全面推进工学结合和教学模式改革
(4)建立新的教学管理模式和机制
(5)课题总结
(6)研究论文
(二)实施范围:
拟先选择两个专业进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试点,再逐步将试点的成果推广到全学院。
(三)受益学生:
受益群体由试点专业学生推广到全学院学生,通过“工学结合”,切实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职业素质与技能。
预计受益学生数8000人。
4.本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1)通过省供销总社、下属骨干企业与学校的深度合作,有力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内涵建设,并探索一条具有行业(群)优势与专业(群)优势相互呼应的良性合作途径。
建立行业、企业、学校三位一体的组织和运行机制,调动企业参与实践教学的热情,探索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
(2)通过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建设各方面的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得到实质性的加强,“工学结合”的培养要求能够落到实处。
理论指导实践,真正从教学实施的角度去贯彻“工学结合”的培养要求。
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关注“工学结合”的试点工作,特别注意对实践教学效果的评测,避免“工学结合”偏离方向、流于形式。
(3)通过学院由点及面的改革,以及后续学院范围内的整体改革,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及培养方案得到全面改革,切实提高学院的教育质量,打造学校高职教育品牌。
在实践“工学结合”的同时推进学院专业、课程、师资方面的全面建设,实现学生与学校的共同发展。
四、教学改革基础
1.与本项目有关的教学改革工作积累和已取得的教学改革工作成绩
自从2005年10月开始主持承担了院级重点教学改革项目《高职教育专业特色与品牌个性的探索和实践》以来,课题组对学校的状况进行了全面分析,确立了特色发展与品牌建设的发展思路。
在推行专业特色建设、课程改革等一系列教学改革中,不断领会16号文件关于实行工学结合、全面提高高职质量的文件精神,深入思考,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基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特色发展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007年5月,研究的论文成果之一《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思考》在《光明日报》刊发,受到周济教育部长批示,同时被人大复印资料《职业技术教育》全文转载,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
研究的另一项论文成果《基于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高职专业特色探索与创新》已经完成,待发表。
通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和改革,学院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完成了多项专业案例研究报告,包括“以赛促训,以训强技”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校企融合式的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电子商务项目驱动式等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在点上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007年,申请了由浙江省科学技术厅承办的教学改革项目《基于工学结合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更深的思考和实践探索。
在原有“工学结合”研究的基础上,将课题研究与学院的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从实践中提升理论,努力走一条具有“经贸”学院特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道路。
目前,学院在充分的社会调查基础上,与省供销总社及其下属骨干企业密切协商,共同研讨校企合作的形式和相关运行机制。
对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进行了全面的改革,重点突出实践教学的实质性,统筹规划好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的分配以及对实践教学的组织形式进行了大量的论证和试验。
同时,学院拟选定一个院主体专业和一个特色专业作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试点专业,探索“工学结合”现实可行的组织管理模式。
然后,由点及面在全院范围内推广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完成学校在专业、课程、实训、教学管理、师资等方面的全面革新和提升。
2.学校已具备的教学改革基础和环境,学校对项目的支持情况(含有关政策、经费及其使用管理机制、保障条件等,可附有关文件),尚缺少的条件和拟解决的途径
(1)学校积极开展院级教学改革项目研究。
为了鼓励广大教师积极投身教学改革研究,切实提升学院的教学科研实力,学院每年开展两期教学改革项目申报,对参加教学改革的教师给予政策支持和经费支持,激励教师在教学中努力思考,锐意钻研,多出成果。
并通过对教学改革的方向性指导,鼓励教师结合自我条件与实际教学情况,探索“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2)深化学院教学改革,结合“工学结合”模式积极推进专业建设、课程建设。
学院始终坚持教学的主线,坚持不懈进行教学改革,并坚持“工学结合”的改革方向,重新制订专业教学计划,调整课程体系建设,突出高职学生实践教学的培养。
目前,正在加紧对遴选的重点专业教学计划进行调试。
(3)学校与供销总社及其下属骨干企业合作基础牢靠,校企合作具有一定优势。
学校依据上级主管部门省供销总社所具有的行业群优势,能够实现专业群与行业群的联合互动,为“工学结合”的实践运行提供条件保障,确保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4)实训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实践教学条件好。
学院在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建成了多个条件和设施一流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基本满足各个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要求。
学院将进一步加大投入,努力建设好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顶岗实习实训基地,充分挖掘实训基地的作用。
七、教育厅专家组评审意见
负责人(签字)
年月日
八、教育厅审批意见
(盖章)
主管部门领导签字:
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