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下册 世界史复习资料 鲁教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78790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4.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历史下册 世界史复习资料 鲁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九年级历史下册 世界史复习资料 鲁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九年级历史下册 世界史复习资料 鲁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九年级历史下册 世界史复习资料 鲁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九年级历史下册 世界史复习资料 鲁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历史下册 世界史复习资料 鲁教版.docx

《九年级历史下册 世界史复习资料 鲁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历史下册 世界史复习资料 鲁教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历史下册 世界史复习资料 鲁教版.docx

九年级历史下册世界史复习资料鲁教版

初三世界史(下)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1课  俄国十月革命

一、二月革命

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内容:

1917年3月的“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结果:

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临时政府掌握主要权力。

二、★十月革命

1、爆发的原因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B、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继续执行沙皇政府的内外政策,C、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采取了正确的方针政策D、俄国的工人阶级的力量比较集中等。

2、过程:

1917年11月,列宁秘密来到彼得格勒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领导起义。

11月7日,在列宁亲自领导下,十月革命武装起义取得胜利。

3、结果:

A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后,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

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B、将银行铁路和大企业收归国有,C颁布《土地法令》D同德国、奥匈帝国议和,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E、1918年首都从彼得格勒迁到莫斯科。

4、苏维埃政权的巩固:

经过三年的国内战争,1920年,苏俄粉碎了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5、意义: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

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6、比较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名称        时间        革命性质        任务        结果

二月革命        1917年3月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推翻沙皇专制        两个政权并存

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 无产阶级革命             推翻临时政府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列宁的探索

1、苏俄国内战争时期,苏俄政府被迫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苏俄新经济政策

背景: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的不能满,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生产下降,社会不稳定。

时间:

1921年

特点:

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内容:

农业方面,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工业方面,除大工业仍由国家管理外,允许私人与外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

商业方面,废除生活必需品的配给制,恢复自由贸易。

作用(意义):

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新生政权。

问题:

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异同

共同点:

两者都是苏俄在一定的条件下实行的经济政策,目的都是为了维护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不同点:

前者是在苏维埃政权面临国内外敌人武装干涉颠覆的情况下进行的,后者是在1921年苏俄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情况下进行的。

前者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可以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指导思想是错误的,后者则标志着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和方法。

3、苏联的成立 (1922-1991)

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当时加入苏联的有俄罗斯联邦(最大),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后来,苏联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1928年至1937年的两个五年计划,其重点都是发展重工业,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

与此同时苏联加快了实现农业集体化的步伐。

★如何评价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成就?

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巨大的优越性。

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在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上的积极作用。

2、苏联在1936年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这一体制也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3、斯大林模式

背景:

斯大林模式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

形式(特点):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形成标志: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通过。

主要表现:

经济方面,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认市场的作用,片面发展重工业。

政治方面,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与法制观念建设。

评价:

(积极作用)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

(存在弊端)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

第四,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从长远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

★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苏联先后实行的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我国在党的十三大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你从中获得哪些历史启迪?

历史启迪:

(1)制定经济政策时,一定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要从实际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3)保证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协调发展,使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稳步健康发展

(4)经济发展过程中,要与时俱进,不断调整经济发展的战略

(5)要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改革经济管理体制。

(6)社会主义建设应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要把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二单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第3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巴黎和会(1919年1月—6月)

目的:

战胜的协约国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的世界做出安排。

操纵国:

法国、英国、美国。

三巨头:

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

签订和约:

总称“巴黎和约”,包括:

对德和约—《凡尔赛和约》,对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保加利亚和约。

实质:

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根据和约规定,1920年1月成立了国际联盟。

(它为英法所控制)

影响:

巴黎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凡尔赛和约》内容

1919年6月,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对德国做出了规定:

①领 土——德国向法国交还阿尔萨斯—洛林;

②军 事——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拥有空军,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

③政 治——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的独立;

④赔 款——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

⑤殖民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和会的性质:

是战胜的帝国主义列重新强瓜分世界的一次分赃会议,从《凡尔赛和约》关于殖民地问题的规定最能体现出来。

对中国的影响:

《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

这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引发了反帝国的五四运动,中国政府代表最终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帝国主义列强实行的外交政策是实力外交政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国际地位低下,在外交上没有任何权力,任人宰割。

(启示:

属于强权外交,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要提高综合国力等。

二、对亚太地区的“安排”——华盛顿会议

背景:

日美在东亚与太平洋地区的矛盾十分尖锐。

时间:

1921—1922年,在美国倡议下召开。

参加国:

美、英、法、日、意、荷、比、葡和中国九国代表。

操纵国:

美、英、日。

签订条约:

《九国公约》等。

★《九国公约》

时间:

1922年,九国代表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

内容:

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的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影响:

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使中国重新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共同支配的局面。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定义:

一战后,帝国主义的世界和平秩序。

确立依据:

通过大战变化了的各国实力。

建立经过:

1919年协约国集团在巴黎召开和会,签订了同德国的凡尔赛条约以及同土耳其、保加利亚的一系列和约,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新秩序,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1921——1922年,美英日等国在华盛顿召开会议,签订了一系列条约,确立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通过这两次会议,帝国主义列强确立了一战后在全球的统治秩序,称之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评价: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只是暂时缓和了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加剧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它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这一体系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中国在这两次会议上的外交失败说明:

“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

因此,我们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地位,共建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第4课 经济大危机

一、经济大危机

时间:

1929—1933年。

爆发地点:

美国

特点:

涉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比较长、破坏性特别大。

危害:

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二、罗斯福新政

目的:

消除经济危机。

特点:

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中心措施:

对工业的调整。

(根据《国家工业复兴法》,各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乘。

作用:

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

★影响(效果):

新政取得了显著成效。

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评价:

罗斯福“新政”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的先河,进一步提高了美国国家资本主义的垄断程度,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启示:

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工业是是国民经济的主导;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发展的手段,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第5课 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一、纳粹政权的建立

1、背景:

(1)经济危机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引起了德国社会各阶层的普遍不满。

(2)希特勒和纳粹党利用人们的不满,展开欺骗宣传活动,获得了广泛的支持。

2、建立标志:

1933年希特勒上台,逐渐集总统和总理大权于一身,称国家元首,在德国建立起法西斯恐怖独裁统治。

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3、独裁统治的表现:

(1)纳粹党利用“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逮捕和迫害大批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

(2)解散一切工会,取缔纳粹党以外的所有政党。

(3)强化专政机器,镇压迫害革命者和反法西斯战士。

(4)加强思想控制,焚毁大量进步书籍。

(5)疯狂迫害犹太人

4、反犹狂潮:

原因:

希特勒及其纳粹党宣扬种族主义,为对外战争制造借口。

表现:

撰写《我的奋斗》,煽动种族狂热,剥夺犹太人的各方面权利等。

(犹太人被剥夺了德国公民身份;不得经商,不许担任公职,不能从事教师职业,限制从事自由职业;不得参军;严禁与雅利安人通婚。

商店拒绝向犹太人出售商品。

法西斯分子还对犹太人发动袭击,捣毁他们的住宅和商店,强迫他们清扫街道。

大量犹太人被迫抛弃财产,逃离德国)

二、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的暴行

1、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1922年,墨索里尼率法西斯党徒向罗马进军,法西斯专政在意大利建立起来。

2、日本法西斯的上台

(1)标志:

1936年2月,日本军部法西斯控制政府,标志日本法西斯统治的建立。

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了。

(2)暴行:

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东北;1937年“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三、“三国轴心”的形成

1.原因:

20世纪30年代后半期,法西斯加紧对外侵略扩张。

2.形成:

德、意、日三个国家相互勾结,结成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

这个集团被称为“柏林—罗马—东京轴心”。

3.影响:

对世界和平构成了严重威胁。

★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的几种模式:

1、美国实施了罗斯福“新政”,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与指导;

2、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

3、德国日本走上了法西斯道路,衽国民经济的军事化。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一、慕尼黑阴谋

背景:

希特勒上台以后,吞并奥地利,侵略野心膨胀,把矛头指向捷克斯洛伐克。

英法大为改观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求得一时太平。

目的:

把法西斯侵略矛头引向苏联。

内容:

1938年9月,德、意、英、法四国政府的首脑在德国的慕尼黑签订协定,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之内把苏台德等地割让给德国。

史称这一事件为慕尼黑阴谋。

绥靖政策含义:

一战后,西方大国的统治者为了确保既得利益,竭力避免战争,对法西斯国家采取的一种妥协政策。

绥靖政策实质:

以牺牲局部利益和弱小国家的利益为代价,满足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欲望,并尽可能把法西斯侵略矛头指向社会主义苏联。

(祸水东引)

影响:

慕尼黑阴谋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

它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也极大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

二、二战的全面爆发与扩大

原因:

为摆脱经济危机,德国、日本走上法西斯化道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英法等推行绥靖政策。

标志:

1939年9月1日,德国军队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战争的扩大:

苏德战争的爆发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苏德战争爆发:

1941年6月,德军发动对苏联的侵略战争。

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军民英勇抗击侵略者,使德军占领莫斯科的企图没能得逞。

★珍珠港事件(揭开太平洋战争序幕):

1941年12月7日凌晨,日本军队偷袭太平洋美军基地珍珠港,重创美军太平洋舰队。

第二天,美国对日宣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第8课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成立

原因:

法西斯国家的大肆侵略,激起了世界人民的广泛愤怒。

美国、英国、苏联等国家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法西斯,逐渐走向联合。

促成因素:

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促成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经过:

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

各国保证将用自己的全部人力和物力,联合起来彻底打垮法西斯国家。

(标志:

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意义(作用):

改变了战争性质(第二次世界大战转变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反法西斯国家互相支援,协调作战,战斗力大大增强,逐渐扭转了战争的局势。

★雅尔塔会议

目的:

为了协调行动,尽快打败法西斯。

时间、地点、参加者:

1945年2月,美国、英国、苏联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苏联的雅尔塔召开会议。

内容:

决定打败德国以后,要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决定成立联合国;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本法西斯的作战。

影响:

(积极因素)进一步协调盟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行动,加速战胜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步伐。

(消极因素)体现大国强权意志,出卖弱小国家利益;依据雅尔塔会议的基本原则,二战后美苏重新划分世界,逐步形成美苏争霸的新格局。

二、最后的胜利

1、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1942年7月—1943年2月,苏德军队的一次重大决战,德军投降。

影响:

斯大林格勒战役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

此后,盟军逐渐转入反攻。

2、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标志:

诺曼底登陆)

1944年6月6日,美英等反法西斯盟军横渡英吉利海峡,在法国诺曼底登陆,解放了许多被法西斯国家占领的欧洲国家。

影响:

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使德军从此面临东西两个战场的进攻,失败步伐加快。

(欧洲第二战场是相对于苏德战场而言的。

苏德战争爆发后,欧洲实际只有苏联对德国作战,只有一个战场。

诺曼底登陆后,美英在西欧开辟了第二战场。

3、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1)德国投降

1945年4月,苏联军队对柏林发动了总攻。

希特勒见大势已去,自杀身亡。

5月2日,柏林守军投降。

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结束。

(2)日本投降

1945年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

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场空前的浩劫,几千万失去了生命,无数的财产被毁。

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彻底改变了世界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原因:

法西斯恐怖独裁反人类、反社会,危害世界和平,遭世界人民反对。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成立。

**二战给人类的启示:

世界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历史剧不能重演;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共同迎接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人类命运休戚相关,国与国之间应该和平共处,加强国际合作,求得共同发展。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对今天“反恐”“反霸”的启示:

必须坚决反对恐怖主义、霸权主义,绝不能姑息养奸;各国人民需加强友好合作,团结互相,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第四单元 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

第9课 美国经济的发展

1、二战后美国的繁荣(20世纪五六十年代)

原因:

①二战后,美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占据了广阔的国际市场;②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发展新兴工业和军事工业;③政府采取措施,改善人民生活,创造比较有利的发展环境。

特征(表现):

经济持续发展,西部和南部发展尤其迅速,呈现一片繁荣景象。

2、危机和经济调整

经济发展速度放慢,开始出现贸易逆差,并不断扩大。

1974-1975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严重打击了美国经济。

20世纪80年代后,由最大的债权国变成最大的债务国,经济霸主的地位发生动摇。

3、美国新经济的出现(20世纪90年代以后)

表现:

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经济政策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新经济的主要特征:

信息化和全球化。

★美国经济发展的总体原因:

①调整经济政策,进行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根本原因)

②抓住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机遇,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原因)

③重视基础教育,培养实用人才;④战后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军事实力的增强;(重要原因)⑤确立世界霸权地位的政治需要。

★美国经济发展给我们的启示

①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国家全面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克服经济发展中的缺陷,要不断地调整经济政策;

②要抓住发展的机遇,大力发展科学技术,重视教育,培养人才。

 

第10课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一、欧洲的联合

(1)欧洲共同体(20世纪60年代成立)

背景:

20世纪50年代以后,西欧经济发展,西欧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成立目的:

保证自己的安全和国际地位,促进经济的发展。

作用:

“欧洲共同体”,对成员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2)欧洲联盟——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建立:

1993年,西欧国家在欧洲共同体的基础上成立欧洲联盟,简称欧盟。

政策:

①各国将逐步使用单一的货币——欧元;②欧盟成员国内部人员、资本和货物可以自由流通,不同国家的人可以自由地在任何一个成员国工作、学习或居住;③欧盟力求在外交和国家安全等方面步调一致。

作用(影响):

欧盟成立以后,欧盟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二、日本的崛起

表现:

20世纪7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原因:

①二战以后,美国在日本进行了社会改革,推行非军事化政策;②20世纪50年代,美国扶持日本;③(主要原因)日本政府制定了适当的经济政策,引进最新的科学技术成就,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实行“科技立国”政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日本谋求政治大国

背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日本的国际地位也得到加强。

时间: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欲望开始膨胀。

表现:

军事支出不断增加,还在“国际合作”的名义下屡次向国外派遣军队,引起亚洲邻国的关注和不安。

★二次大战后西欧国家和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

(根本原因)都制定了合理的经济发展政策。

(主要原因)大力引进与发展科学技术,重视发展教育。

(外部因素)都得到了美国在经济上援助或扶植。

★二次大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给我国的借鉴:

要善于抓住机遇,注意加强国际间经济联系;要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积极引进先进科技,大胆创新;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第五单元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第11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1、背景:

斯大林模式日益僵化,其管理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

   2、内容:

经济:

提高农业经营投资,改革工业体制;政治:

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外交:

缓和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3、结果:

改革失败,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失败原因:

未能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经济改革重点:

重工业

结果:

未能突破斯大林模式,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1、背景:

苏联经济发展面临停滞

2、内容:

先经济,后政治

3、结果:

失败,导致苏联解体

四、苏联解体

1、解体时间:

1991年

2、解体经过:

“八一九事件”-----独联体成立-----苏联解体

3、解体标志:

戈尔巴乔夫下台

4、解体原因:

(1)历史原因:

斯大林模式(即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危机,社会矛盾、民族矛盾激化。

(2)政治原因(直接原因):

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

(3)外部原因:

西方势力的影响。

西方长期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时间:

1991年底,苏联解体。

影响:

标志着两极格局终结。

第12课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一、匈牙利的改革----“匈牙利道路”

1、背景:

“匈牙利事件”(1956年10月)

2、原因:

斯大林模式束缚了经济的发展

3、时间:

20世纪50年代末

二、东欧剧变

1、时间:

1989年下半年开始

2、性质:

东欧各国共产党丧失政权,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由社会主义制度和平演变为资本主义制度)

3、剧变后版图变化:

南斯拉夫一分为五,地区冲突不断;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合并,实现了统一。

★苏联的解体与东欧剧变说明:

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

但这种挫折只是苏联这种模式(即斯大林模式)的失败。

我们要吸取苏联的经验教训,更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对我们国家的发展有何启示:

(1)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内外政策;

(2)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3)要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以法治国;

(4)要加强执政党建设,维护党的领导地位;……

 

第六单元 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第13课  亚非拉的奋起

一、亚洲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1、“二战”后亚洲的民族独立运动高涨

2、印度

1947年,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但将原来的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实行印巴分治

3、韩国、新加坡发展迅速,已成为现代化国家。

二、非洲民族独立浪潮

1、1952年,埃及独立(纳赛尔);1956年,收回苏伊士运河

2、1960年,“非洲独立年”

3、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节日庆典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