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中考复习《中考拐点》中考科学专题集训十.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78782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12.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教版科学中考复习《中考拐点》中考科学专题集训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浙教版科学中考复习《中考拐点》中考科学专题集训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浙教版科学中考复习《中考拐点》中考科学专题集训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浙教版科学中考复习《中考拐点》中考科学专题集训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浙教版科学中考复习《中考拐点》中考科学专题集训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教版科学中考复习《中考拐点》中考科学专题集训十.docx

《浙教版科学中考复习《中考拐点》中考科学专题集训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教版科学中考复习《中考拐点》中考科学专题集训十.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教版科学中考复习《中考拐点》中考科学专题集训十.docx

浙教版科学中考复习《中考拐点》中考科学专题集训十

中考科学专题集训(十)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O—16;S—32;K—39;Cl—35.5;Zn—65;Cu—64;

C—12;Ag—108

一、填空题

1.(2015·长沙)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C)

2.(2014·杭州)以下几种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B)

3.(2015·宜昌)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B)

4.(2014·青海)欲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不正确的是(C)

 

5.(2015·苏州)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D)

A.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当导管口开始有气泡冒出时立即收集

B.稀释浓硫酸时,沿烧杯壁将水缓缓注入盛有浓硫酸的烧杯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C.过滤时,用玻璃棒在过滤器中不断搅拌

D.氢气、甲烷等可燃性气体点燃前进行验纯

6.(2015·广州)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先”与“后”的说法中,正确的是(D)

A.制取气体时,先装药品,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加热KClO3并用排水法收集O2实验结束时,先熄灭酒精灯,后移出导管

C.稀释浓硫酸时,先把浓硫酸倒入烧杯中,后沿器壁缓慢注入水,边加边搅拌

D.加热试管时,先使试管底部均匀受热,后用酒精灯的外焰固定加热

7.(2015·山西)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是(C)

8.(2015·苏州)通过下列图示实验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B)

A.图1所示实验既说明甲烷具有可燃性,又说明甲烷中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B.图2所示实验既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又说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C.图3所示实验既说明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又说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D.图4所示实验既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又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

9.要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用的试剂或方法正确的是(B)

A.CuO(Fe)—在空气中灼烧

B.NaCl(Na2CO3)—适量稀盐酸

C.Fe(Cu)—足量稀硫酸

D.CO2(CO)—通过过量氢氧化钠溶液

10.常温下块状大理石投入足量稀硫酸中,刚开始能产生气体,但很快就停止产生.而将大理石粉末逐步加入足量稀硫酸中却能持续产生气体.由此得出的结论或推理正确的是(B)

A.物质间是否发生化学反应,只和反应的条件有关

B.反应物之间必须直接接触才会发生化学反应

C.块状大理石与粉末状大理石的化学性质不同

D.硫酸钡粉末也可和盐酸发生化学反应而溶解

11.(2015·陕西)下列各组物质用稀硫酸不能完全区分开的是(B)

A.镁粉、氧化铜粉、木炭粉

B.NaOH溶液、Ba(OH)2溶液、KOH溶液

C.Na2CO3溶液、NaCl溶液、BaCl2溶液

D.铝片、铁片、银片

12.(2015·上海)鉴别物质的方法错误的是(A)

A.用酚酞鉴别食盐水和稀醋酸

B.用水鉴生石灰和石灰石

C.用燃着的木条鉴别空气和二氧化碳

D.用氯化钡溶液鉴别稀盐酸和稀硫酸

13.(2015·荆门)下列设计的实验方案中(括号中为方法或试剂),你认为可行的是(B)

A.验证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硫酸亚铁溶液、硝酸铜溶液、银丝)

B.鉴别固体:

氢氧化钠、氯化钠、硝酸铵(水)

C.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少量的一氧化碳(点燃)

D.分离氧化钙中混有的碳酸钙粉末(加水溶解,过滤)

14.(2014·盘锦)将适量的铜粉和镁粉的混合物放入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固体物质和无色滤液,则关于滤出的固体和无色滤液的下列判断正确的是(D)

A.滤出的固体中一定含有银和铜,一定不含镁

B.滤出的固体中一定含有银,可能含有铜和镁

C.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银和硝酸镁,一定没有硝酸铜

D.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镁,一定没有硝酸银和硝酸铜

15.(2015·大庆)下列装置能达到实验目的是(D)

A.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并收集

B.钢铁的腐蚀

C.电解水实验

D.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6.(2015·菏泽)下列各组离子可在同一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C)

A.H+SO42-K+CO32-

B.Mg2+Cl-OH-Na+

C.Fe3+SO42-H+Cl-

D.Na+Ba2+NO3-SO42-

17.(2015·泸州)下列实验操作、现象、结论或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B)

18.(2015·济宁)分析下面实验内容和结论,正确的一组是(D)

19.(2015·平凉)下列除去杂质所用的药品或方法,不正确的是(B)

20.(2015·武汉)小明同学对探究分子性质的实验(图1)进行了改进。

如图2所示,试管丁、戊中各有一张每隔2厘米滴有一滴酚酞溶液的滤纸条,装有适量浓氨水的小药瓶固定在橡皮塞上,试管丁中小药瓶上的瓶塞已塞紧,试管戊中的小药瓶上无瓶塞。

关于图1、图2中的实验有以下说法:

①图2比图1的实验更环保、更节约;②图1和图2的实验均能证明分子在不断的运动;③浓盐酸有挥发性,仅将浓氨水换成浓盐酸也可达到实验目的的;④如果丁中没有小药瓶,图2的实验也可达到实验目的;⑤若将戊浸入冰水中,滤纸条不会变红

以上说法中错误的是(C)

A.①②B.③④C.③⑤D.④⑤

二、填空题

21.(2015·吉林)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稀释浓盐酸时,除了用到仪器A、B、C外,还需要的玻璃仪器是烧杯;

(2)实验室制取CO2气体时,应选择的实验装置是E(填字母序号)。

检验CO2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

22.(2015·揭阳)根据下列A-D的四个实验,请按要求填空:

(1)A实验中,指出用该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气的一个明显错误的地方是收集方法错误,是否可以用该装置来制取氧气呢?

是(填“是”或“否”)。

(2)B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蜡烛由下到上逐渐熄灭。

(3)C实验中正极产生的气体是O2(写化学式),由此实验得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4)D实验中将镁条在空气中点燃后再放入充满CO2的集气瓶中,发现镁条继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产生一种白色固体和一种黑色固体,已知该反应为置换反应,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Mg+CO2

2MgO+C。

23.(2014·江西)下面是“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的实验操作示意图:

(1)仪器a的名称铁架台;

(2)操作A中托盘两边各放一张大小相同的纸片,其作用是防止粗盐腐蚀托盘,同时能使称量更准确;

(3)操作B中还需要用到的仪器是胶头滴管;

(4)操作C过滤时倒入液体的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主要是为了防止(填序号)C;

A.过滤速度慢B.滤纸破损C.杂质未经过滤就进入滤液

(5)图中部分操作有错误,其中有的错误会导致精盐产率明显偏低,其原因是蒸发时没有用玻璃棒搅拌,会导致液滴外溅,造成氯化钠的流失。

24.(2015·南宁)A~J都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

其中B、E、H、J是单质。

其余均为化合物。

气体C可用于灭火。

它们相互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物质D、J的化学式:

DCaCO3,JCu。

(2)“气体C→B”的转化过程,在自然界中称为光合作用。

(3)反应①的反应条件是点燃。

(4)写出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

CO2+C

2CO。

(5)若要实现“H红色固体J”的转化,物质I必领满足的条件是可溶性铜盐。

三、实验探究题

25.(2015·宁波)课外小科约老师继续探究铁粉和硫粉反应的实验:

他们各自取一定量的铁粉和硫粉均匀混合后堆放在石棉网上,在其中插入烧红的玻璃棒,反应立即发生。

拿掉玻璃棒后,反应继续剧烈进行,反应过程中有少量刺激性气味的气体x产生。

反应结束后,都得到了黑色固体。

老师得到的黑色固体不会被磁铁吸引,而小科的却会被磁铁吸引。

(1)铁和硫的反应是放热(填“放热”或“吸热”)反应。

(2)气体x的化学式为SO2。

(3)对比老师的实验结果,小科猜想自己得到的黑色固体可能是有剩余的铁或有生成的四氧化三铁。

小科想验证是否有铁剩余。

老师启发小科:

硫化亚铁能与稀硫酸反应,产生硫化氢气体,该气体能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

于是,小科认为正确连接如图所示的三个装置并进行实验,如果a处有水压出,就能验证有铁剩余。

①小科依次连接各装置的导管口:

e→c→d(填“c→d”或“d→c”)→b→a。

②老师指出设计不够合理,不能就此验正猜想。

请你帮小科说出不够合理的原因:

反应前装置中有空气存在。

于是小科改进了实验设计,继续进行探究……

26.(2014·鞍山)某化学小组在探究碱的化学性质时,做了如图所示的两个实验。

(1)写出A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OH+CuSO4=Cu(OH)2↓+Na2SO4。

(2)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A、B两试管中的废液倒入同一洁净的烧杯,烧杯中出现蓝色沉淀.小组同学将烧杯中的物质进行了过滤,对滤液中成分有如下猜想:

【提出猜想】甲:

滤液中的溶质是Na2SO4CuSO4

乙:

滤液中的溶质是Na2SO4H2SO4

丙:

滤液中的溶质是NaOH、Na2SO4

丁:

滤液中的溶质是Na2SO4

【交流讨论】同学们对以上的猜想提出质疑,认为猜想乙不合理,理由是如果滤液中含有稀硫酸,则不可能出现蓝色沉淀。

【设计实验】同学们通过以下的实验对猜想进行验证,请你完成实验报告。

 

四、分析计算题

27.(2015·台州)铝箔是现代生活中常见的包装材料,放置久了,其银白色光泽会变暗淡,故又称假银箔。

(1)小柯用放置很久的铝箔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质量和反应时间关系如图所示。

在0~t1时间段内,铝箔表面看不到明显的气泡,原因是铝在空气中被氧气氧化,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阻止铝与稀盐酸反应。

在t2~t3时间段产生气泡的速度逐渐放缓,直到反应停止时,铝箔还有大量剩余。

t2~t3时间段产生气泡速度放缓的原因是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在反应中逐渐降低。

(2)为进一步测量铝箔中单质铝的质量分数,小柯取1.9克铝箔样品与50.0克稀盐酸充分反应(2Al+6HCl=2AlCl3+3H2↑),铝箔完全溶解后剩余溶液的总质量为51.7克。

计算样品中单质铝的质量分数。

解:

生成氢气的质量:

1.9克+50克-51.7克=0.2克

设生成0.2克氢气,需要参加反应的单质铝的质量为m

2Al+6HCl=2AlCl3+3H2↑

546

m0.2克

=

m=1.8克单质铝的质量分数:

×100%=94.7%

答:

样品中单质铝的质量分数为94.7%。

28.(2015·衢州)兴趣小组的同学探究一瓶敞口放置的NaOH溶液(原质量分数为10%)是否变质,进行了下述实验:

(1)小江加入的“?

”是稀盐酸(或稀硫酸,或稀硝酸)。

(2)小江认为小柯的实验和结论不正确,理由是碳酸钠也是碱性的,也能使无色酚酞变红(或部分变质,剩余的氢氧化钠也能使酚酞变红)。

(3)小龙将沉淀过滤、洗涤、干燥,称量质量为1.97g。

已知小龙所取的待测溶液质量为10g,请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该待测溶液中变质生成物的质量分数。

解:

设该溶液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

Na2CO3+BaCl2=2NaCl+BaSO4↓

106197

X1.97

106∶197=x∶1.97,解之,x=1.06g,

1.06g/10g=10.6%。

答:

该溶液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10.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