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科普类课文的教学策略.docx
《低年级科普类课文的教学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低年级科普类课文的教学策略.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低年级科普类课文的教学策略
低年级科普类课文的教学策略
──由《棉花姑娘》的教学说开去
翻开人教版低年级语文教材,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身的科普类课文不在少数。
有的是向学生介绍浅显的科学知识的,如《我是什么》《地球爷爷的手》,有的是让学生了解我国科技发展成就的,如《火车的故事》《农业的变化真大》。
这类课文的题材多为童话或有简单情节的记叙文,也有一些科学小品文,初入学的孩子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对于这类课文也往往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但同时,由于受到儿童认知水平的限制,其中的科学知识往往成为教学这类课文的“瓶颈”。
近日,笔者在北京一所学校执教了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棉花姑娘》一课,通过这一课的教学及反思,对于低年级科普类文章的教法有了一些体会。
一、准确把握低年级语文学习的重点
教学科普类课文,最忌讳把它上成科学常识课。
如何上出这类课文的语文味儿呢?
在教学时,首先要分清主次,对教学重点了然于胸。
重点是识字、写字和朗读,而不是科学知识的讲解和说明。
因此,我确定了《棉花姑娘》一课的三点教学目标:
(1)认识七个字,会写六个字;(2)分角色朗读课文,试着读出恰当的语气;(3)认识一些益虫和益鸟,拓展相关知识。
其中,又以前两点更为重要。
识字学词始终要作为低年级语文学习的重点,切不可喧宾夺主。
特别是科普类课文,有的老师担心学生不理解所学内容,于是在理解课文内容上花费了很多精力,忽视了最基础的字词训练,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
学跑之前要先练好走,没有扎实的识字写字基础,阅读能力的提高只能是纸上谈兵。
我在教学《棉花姑娘》时,识字采取在语言环境中识字的办法。
初读课文即对学生提出学习要求: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之后,在大屏幕上出示含有这些生字的句子,根据字的不同特点进行教学。
如“蚜”字,请学生说说记字方法;“盼”字,则可以用换部首的办法温故知新;“治”字,可以让学生说说同偏旁的字;“啄”字,利用其字形特点记字;“斑”字,与形近字“班”进行区分,并放入同一个句子中辨义记形。
通过各种形式的识字,使学生在温故知新的同时,培养了独立识字的能力。
教材所选的科普类文章,语言都是非常精炼、优美的,要充分利用这些语言材料,让学生积累语言、发展语言。
在《棉花姑娘》的教学中,可以根据课后练习的提示,让学生练习形容词的犃犅犃犅形式,还可以发掘课文中其他的语言点,让学生进行练习。
比如,可以在梳理了课文内容之后,让学生用上教师提示的关键词“先……接着……然后……最后……”,练习说一段话;可以让学生把“七星瓢虫治好了棉花姑娘的病”这句话,变换成“把”字句和“被”字句,复习这两个学过的句式。
老师要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课文中可以学习的语言点,丰富表达方式,发展学生的语言。
在朗读方面,低年级的训练重点是正确、流利,能够读出一定的语气。
到了二年级,可以逐步训练有感情的朗读。
科普类课文中有不少是以童话的体裁呈现的,特别适合朗读训练。
比如《棉花姑娘》这一课,“她多么盼望有医生来给她治病啊!
”“棉花姑娘高兴地说……”“棉花姑娘惊奇地问……”这些句子,都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其中的重点词语,通过老师的范读和学生自己的练读感悟,读出适合的语气来。
一些科普类的小品文语言也十分生动,适合进行朗读练习。
如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中有这样一段:
“平常我在池子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舞,唱歌,开大会。
”多么鲜活有趣的语言!
引导学生借此感受水的活泼可爱的样子,他们一定能读出恰当的语气。
入情入境地读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理解了课文,又可以读得更加有声有色。
二、设计主要问题,了解课文内容
科普类课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介绍一些科学知识,因此,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弄懂课文中传递的科学常识是十分必要的。
有效的方法是,教师提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把握。
在教学《棉花姑娘》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棉花姑娘都请了哪些医生来给她治病?
最后是谁治好了她的病?
”学生在几遍读课文的过程中,不难说出“棉花姑娘请了燕子、啄木鸟、青蛙给她治病,最后,是七星瓢虫治好了她的病”。
随着学生的回答,我把这几位“医生”的图片贴在黑板上,并且在其后引导学生继续读书交流的过程中,在这些“医生”旁边,简要写下了它们不能或能够给棉花姑娘治病的原因。
这样,课文的内容、层次就一目了然地呈现在黑板上。
这样的主要内容和叙述顺序的梳理,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得来的。
因此,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实实在在的,他们对于科学知识的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在低年级其他科普类课文的教学中,我们不妨也用设置重点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
比如,在教学《火车的故事》时,可以设计“课文介绍了哪几种火车,它们有什么特点?
”这样的重点问题来展开教学;在教学《恐龙的灭绝》时,可以提问学生“关于恐龙的灭绝,都有哪几种说法?
”
教师以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并不等于在低年级就让学生学习抽象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而是引导学生厘清课文层次,从而更快、更好地弄懂相关的科学知识。
当然,如果在此过程中,能够在阅读方法上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则是我们所期望的。
三、适度处理科学知识,避免深度讲解
科普类课文中的科学知识不能不讲,但也不能多讲。
特别是在低年级,学生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但认识有限,而知识又是环环相扣的,教师如果在教学中把握不好,很容易在解释一个问题时又出现其他需要解释的问题,陷入反复讲解、繁琐分析、越讲学生越糊涂的怪圈。
记得曾经听过一位老师教学《恐龙的灭绝》,教师在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收集了丰富的图文资料。
课上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对几种学说的讲解上。
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希望能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清楚、详细的了解。
但是这样一来,把本应是重点的字词教学和朗读训练的时间挤占了,使得教学效率低下,事倍功半。
因此,在教学科普类文章时,如何对科学知识的讲解进行适度处理,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对科学知识的把握,应是“粗知”“知其然”,无须让小学生“知其所以然”。
我的心得是,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性问题,如果班上有学生了解,可以请学生讲给大家听;学生不了解或说不清楚的,不妨由教师直接“给”。
教师“给”的内容,一定要有助于学生了解课文内容,要浅尝辄止,浅显易懂。
《棉花姑娘》没有涉及太多太难的科学知识,但有些事物是学生在生活中没有接触过的,需要教师用形象的图片、浅显的语言加以说明,以扫清学生在理解上的“拦路虎”。
比如,在说到棉花姑娘身上长了蚜虫,非常难受时,很多学生没有见过蚜虫,我就一边展示蚜虫的图片,一边告诉学生:
蚜虫专门吸取植物叶子里的水分和营养,是一种害虫。
它虽然比芝麻还要小,危害却很大。
植物要是长了蚜虫,就像我们人生病一样难受。
学生们看着图片,听着解说,很容易就知道了蚜虫的样子,明白了蚜虫是害虫。
这些知识什么时候讲解最为适宜?
是在课始一股脑儿告诉学生,还是随着课文的学习逐渐渗透?
在时机的选择上,应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而定。
像《棉花姑娘》这样的课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大体上能够感受到蚜虫是害虫,七星瓢虫是益虫,就可以随文讲解;像《恐龙的灭绝》这样的课文,涉及较多的背景知识,距离学生生活又比较遥远,就可以在课始配合图片或视频,给学生介绍一些相关知识,帮助学生顺利入课。
四、适应年龄特点,注重趣味性
低年级阅读教学一定要有趣味性。
科普类课文由于科学知识本身有一定难度,学生可能不像学习其他文章那样感兴趣。
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课文自身特点,创设活泼有趣的情境。
比如,有的老师在教学《恐龙的灭绝》时,创设生物博士招收小助手的情境;有的老师在教学《地球爷爷的手》时,从“手”的漫画引入,使学生产生“地球爷爷的手是什么?
他的手有什么作用”的疑问;教学《兰兰过桥》时,很多老师都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学生在玩中保持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地弄懂了一些科学知识。
《棉花姑娘》本身就是一篇很可爱的童话,如果能在教学中适时为学生创设情境,学生就会始终兴趣盎然。
第一,入课采取猜谜语的方式:
“像云不是云,地上开白花;像雪不是雪,越冷大家越爱它。
”学生的兴趣立刻被激发起来。
第二,学习字词的时候多采取竞赛和游戏的方法,语境内容也尽量贴近学生生活,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第三,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分角色朗读;学完课文之后,请学生表演课文内容。
第四,在写字之前,带领学生做手指操,充分活动,以避免写字本身带来的疲劳和枯燥感。
实践证明,这些简便易行的做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附:
《棉花姑娘》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姑、娘、蚜、盼、治、啄、斑”7个生字,会写“只、星、雪、帮、请、就”6个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恰当的语气。
3.认识一些益虫和益鸟,拓展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谜语导入
1.“像云不是云,地上开白花;像雪不是雪,越冷大家越爱它。
”
2.(1)(配合出示棉花图片)棉花是一种植物,可是课文中却把它当作人来写,亲切地称它为“棉花姑娘”(板书课题)。
谁来叫叫她的名字?
(2)提示读音:
“花”在“棉花”这个词里读轻声;“娘”本来读二声,但在“姑娘”这个词里面读轻声。
(板书注音)齐读课题。
(3)识记“姑娘”。
提示偏旁表义。
二、初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后交流识字方法
1.自由读。
注意两点:
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用铅笔标出自然段序号。
2.语境识字。
(1)棉花姑娘的叶子上有许多可恶的蚜(yá)虫。
交流“蚜”字识记方法。
出示蚜虫图片,简单介绍:
蚜虫专门吸取植物叶子里的水分和营养,是一种害虫。
它很小,比芝麻还小。
但是危害很大,植物长了蚜虫,就像我们人生病一样难受。
(2)她多么盼(pàn)望有医生来给她治(zhì)病啊!
给“盼”换个部首。
交流“治”字的识记方法。
复习三点水旁的字。
(3)啄(zhuó)木鸟会捉树干里的害虫。
引导学生结合图片发现:
啄木鸟的嘴最有特点,因此是口字旁。
引导学生发现字形特点:
右边的一点好像树干里的小虫子。
(4)七星瓢虫身上有七个斑(bān)点。
区分形近字“斑”和“班”,选择合适的字填空:
一年级七( )的同学去动物园看( )马。
(斑 班)
3.去掉拼音认字。
4.指名读课文。
5.其他同学评读。
三、再读课文。
想一想:
棉花姑娘得了什么病?
都请了哪些医生来给她治病?
1.棉花姑娘得了什么病?
读读书上的句子。
2.结合课文插图,想象棉花姑娘此时的心情。
师范读。
指名读。
3.提问:
棉花姑娘都请了哪些医生来给她治病?
最后是谁治好了她的病?
按照下面的句式说一说。
(句式:
棉花姑娘盼望有个医生来给她治病。
她先请______给她治病,接着请______给她治病,然后请______给她治病,最后,______治好了棉花姑娘的病。
)教师随学生回答板贴实物图片。
4.出示句子“七星瓢虫治好了棉花姑娘的病”。
练习换成“把”字句和“被”字句。
5.(1)指名答:
燕子、啄木鸟、青蛙不能治病的原因。
(板书)
(2)这三位医生都不能给棉花姑娘治病,想象棉花姑娘的心情。
练习读出棉花姑娘一次比一次着急的语气。
(3)小组合作读:
棉花姑娘和动物医生的对话,试着读出语气。
6.(1)这么多捉害虫的能手都不能治好棉花姑娘的病,“忽然,一群圆圆的小虫飞来了,很快就把蚜虫吃光了”。
它们是谁呢?
(2)请学生读七星瓢虫的自我介绍。
(3)(出示七星瓢虫的图片)简单介绍:
七星瓢虫的本领可大呢,它不仅能吃棉花叶子上的蚜虫,还能吃麦子上的蚜虫、菜叶上的蚜虫和桃树叶子上的蚜虫。
实际上七星瓢虫没有屏幕上这么大,它只有绿豆那么大。
(4)练读棉花姑娘和七星瓢虫的对话(体会“惊奇”)
第二课时
一、巩固字词
二、梳理第一课时课文内容,学习最后一段
1.(1)棉花姑娘的病治好了,健康的棉花姑娘是什么样子的?
(指名答。
)
(2)出示两个句子比较,体会不同:
棉花姑娘长出了碧绿的叶子,吐出了雪白的棉花。
棉花姑娘长出了碧绿碧绿的叶子,吐出了雪白雪白的棉花。
(3)练习用“碧绿碧绿的”“雪白雪白的”说话。
2.结合课文插图,体会棉花姑娘病愈的心情,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分角色朗读、表演。
其他同学评价
四、拓展练习
燕子、啄木鸟、青蛙和七星瓢虫各有各的本领,它们都是对人类有好处的益虫、益鸟。
同学们还知道别的益虫、益鸟吗?
它们怎样帮助人类?
我们要好好保护它们。
五、写字指导
1.重点指导“雪”(比较“雨”字和“雨字头”)。
范写“雪”。
2.引导学生分别说出写“只、星、帮、请、就”需要注意的地方。
3.每个字在书上描一个,写两个。
4.展示和评价。
六、再次分角色朗读课文
板书:
棉花姑娘
燕子(图片) 空中
啄木鸟(图片) 树干
青蛙(图片) 田里
七星瓢虫(图片) 蚜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