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钱欣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264760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71.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钱欣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古钱欣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古钱欣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古钱欣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古钱欣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钱欣赏.docx

《古钱欣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钱欣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钱欣赏.docx

古钱欣赏

清朝自从努尔哈赤称国号为金于东北,至清朝最后一个皇帝宣统帝溥仪退位,共有295年。

   早期满族长居在东北长白山地区,世代以畜牧渔猎为生,并与当地从事农耕的汉人相处融洽,这时努尔哈赤以祖上十三副遣甲起兵,通过不断的兼并争斗,势力遂渐强大,终于统一了满族各个部落,并于明朝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建国号金,史称后金,建元天命,称天命汗。

并铸行钱币,共有满文,汉文两种,满文钱面文译作“天命汗钱”,此钱依老满文写成,读法由穿左读起,至穿右,再上下读。

方孔圆钱型,仿明小平钱,铜色赤暗,铸工较劣。

汉文钱“天命通宝”与“天命汗钱”同时开铸,钱文直读,钱背无文,书法较差。

由于当时满人多不用钱,得到钱后,大多用作装饰品,佩戴于衣帽之上,袍襟之前,据说可避刀枪,以至后代铸钱时,分发给士兵佩带,直到顺治,康熙时仍有这种情况。

后金天命十一年(明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子爱新觉罗·皇太极在其他几位贝勒的公推下于九月登上汗位,改元天聪元年铸行满文钱“天聪汗钱”,依老满文写法,背文仿明“天启通宝”大钱,在背穿上或穿左铸满文“十”字,穿右书一两。

有粗字,细字二种,此钱传世不多,较为罕见,而其中以细字者最少,为极罕见品。

当时满清所管辖的满蒙部落,大都不用钱,而是以畜牧多少计算财富的,市场上也以物易物,有钱也视同玩物。

使用钱的大都是从华北一带移居到关外的汉族农民,也是以耕地为生的,用钱也不迫切。

努尔哈赤父子战领辽东后,这些汉人被满族贵族归为佃农或成为奴役,钱的使用更无关轻重。

其实迫切需要钱的是商人,但他们人数上不多,经营上也不受满人重视,所以“天命”“天聪”两代铸钱,政治上的作用要远大于经济上的需要,所以数量少,流传不广,是正常的。

一串

   公元1644年,清军攻入关内,清爱新觉罗·福临至北京,即皇帝位,改元顺治,成为清世祖。

在北京设铸钱局铸钱,于工部、户部开设宝源局、宝泉局,后随着天下统一,在各地开钱局,并铸“顺冶通宝”。

在清军刚入关时,充许明钱流通,但不久即严禁使用明钱及其它古钱,独行清钱。

顺治年间对制钱成分有明确规定,即铜七成,白铅(锌)三成,为合金,称之为“黄铜”,一千铜钱称为一串,年铸一万二千串称为一卯即每开一期的额定数称为“正卯”,正卯以后凡有加铸数称为“加卯”。

顺治钱制形式未能统一,按照背文可分为五种,也就是在钱币界享有盛誉的“顺治五式”。

   一是仿明朝钱式,面文“顺治通宝”,皆为光背无文。

采用这种形式,主要是适应关内群众的需要,也便于新旧钱之间的兑换。

   二是仿会昌开元钱制,钱背文纪地纪局。

如“户”“工”为宝泉、宝源泉两局所铸。

其它有“临、宣、延、原、西、同、荆、河、昌、宁、浙、东、福、阳、襄、江、蓟、广、陕、云”等。

钱重一钱二分。

顺治八年钱重改为一钱二分五厘。

清朝初期制钱重量不断变化,顺治通宝钱汉字钱的大小轻重差异较大。

有的钱局开铸时间短,开铸不久即停铸,所以有的记局记地钱数量很少,其中“延”、“宣”、“蓟”,存世甚少,极为罕见。

   三是权钱钱也叫一厘式钱,即在背面除有局名外,穿左边铸有“一厘”二字,比前一种少了“延、西、荆、襄、云、五局”,“一厘”是指权银,一文铜钱折银一厘,一千文铜钱值银一两,此钱从顺治十年时铸行,到十七年停铸。

各局所铸不尽相同,大小轻重有变化。

   四是满文钱,面文为“顺治通宝”汉文,背文则用新满文,穿左右满文为“宝泉”或宝源,规定每钱重一钱二分顺治十四年因停外省铸钱,因此仅在北京铸行。

   五是满汉文钱,面文“顺治通宝”汉文,背文纪局名改为穿左为满文钱局名,穿右为汉文钱局名,顺治十七年,户部商议决定重开各省钱局,除宝泉、宝源两局所铸制钱仍为满文钱局外,其它各省钱局所铸钱背文都为满汉文钱,共有十二局:

即“临、宁、原、宣、同、江、东、河、蓟、昌、浙、陕。

”此种钱式制作较好。

铸量最多,存世也较多。

   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正月,清世祖去世,康熙帝继位。

只保留户部宝泉局和江南省江宁局铸“康熙通宝”制钱,其余各局停铸。

后于康熙六年各省恢复铸行,此后又相继停铸行。

康熙通宝钱铸行时间长达六十年,铸量较多,但版本较简单,北京宝源,宝泉两局沿“顺治通宝”满文钱式,背文满文,其它各地钱局所铸,背文满汉文局名各一字,民间为方便记忆把这钱钱局名串成了一首诗“同福临同江,宣原苏蓟昌,南河宁广浙,台桂陕云漳”此外还有“巩”、“西”两种,但数量不多,要收集全不易。

康熙通宝钱有大小两种,重量也有变化,起初每文重一钱四分,康熙二十三年减为一钱,四十一年时又改回一钱四分,并规定每千文兑银一两。

同时推出一种轻钱,每文重七分,千文兑银七钱。

促使铜钱重量不断变化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要维持一个铜钱兑换一两白银的规定,此规定创于元朝,经明朝,民间已习惯,到了清初时,因为每年白银输入量增加,银价下降,同时铜产量浙减,而铜价不断上涨,钱价因此增高,一般老百姓的收入因钱价上涨而相对减少,购买力同时下降,生活成为问题。

政府也因为这些原因要竭力平抑钱价,使老百姓的购买力提高,解决生活问题,使社会稳定。

二是对付私铸,顺治康熙两朝,因内战不断,铜的生产运输都成问题,民间缺铜,供不应求,销钱为器是有利可图的,政府虽一再规定严禁,但因有利诱,仍有铤而走险之人,每年毁于私铸的数以万计,影响很坏,而私铸情况就更严重了。

清政府虽用严刑厉法对之,但仍未收到好的效果。

于是政府一方面严令二品以下官员不得私藏铜器,各寺庙不得铸造铜像及法器,同时增加钱的重量,使私商无利可图。

又铸造轻钱,使老百姓方便周转流通。

到了康熙中后期,虽然表面上太平盛世,但因为人口增长加速,生产增加则有限,物价无法降低,农民一年的收入,只能免强温饱而已,但凡遇到天灾人祸,便难以维持,康熙帝本人也因此常自嘲:

“康则康矣,熙则未必”,生产上不能增加,社会财富便不能增加,仅仅依靠平抑物价等手段不能使国民收入增加,而当时的清政府只能做到这一点,只能用增加减少钱的重量以抵制私铸。

   “康熙通宝”满文钱式中有十二地支套钱,为福建省造,现存世有“子、丑、寅、巳、未、申、酉、戌”八种。

此外康熙通宝钱中有一种异品,后人称为“罗汉钱”。

此钱比通常的“康熙通宝”略小,为京师宝泉局造,此钱“熙”字有异笔,钱铜色金黄,铸作精良。

关于此钱传说很多,一是说因为康熙年间西部边境发生叛乱,朝廷派大将年羹尧前去平定。

因军响难以为继,正一筹莫展时,有一寺院僧侣主动献出寺内所有铜器和十八尊金身罗汉以作铸钱用。

年大将军因此感动,命铸钱时故意留了点“小秘密”,以便日后回收重塑佛像,但事情泄露,也就无法回收了。

另一说是在康熙六十大寿时,户部宝泉局用金罗汉铸钱,并将这种钱放在寺庙罗汉的腹内充做佛赃,在皇帝寿辰时分赠给各级官员以作纪念,等等。

康熙在位六十一年,货币发行量很大,所以“康熙通宝”传世较多。

   康熙于公元1772年去世,清世宗雍正即位。

雍正帝即位后,仍以杜绝私铸,平抑物价入手,防止白银外流,实行铜钱紧缩政策。

于雍正元年铸行“雍正通宝”,沿康熙四十一年制,钱重一钱四分,力求精美标准,大小分二类,大钱与“康熙通宝”大钱相仿,小钱直径2.4厘米,当时全国共有二十多个钱局,都是康熙时局,雍正规定一省只设一个钱局,于四年时,改山西局为宝晋局,山东局为宝济局,台湾省局为宝台局等等。

九年时又在江南增设了江宁宝安局,在西南分别设立了四川宝川局,贵州宝黔局,湖北宝武局等,又停撤了临、清、宣府、蓟、同、等局,一省一局的政策最终得以实现,私铸情况也有减少,后来西北战事扩大,西南边铸也发生叛乱,战事频起,雍正十一年时,再次实行铜钱减重,变为每文一钱二分,后清朝百余年制钱重量要求没有变化。

顺治通宝钱背文格式,一律按照前朝宝泉、宝源泉钱式,背文穿左为满文“宝”字,穿右为满文钱局名,其中“川、桂、陕、福、台”等,极少见到。

由于雍正帝钱法严谨,私铸较少,所以雍正通宝制钱上都边阔字正,形态工整。

    雍正帝于雍正十七年死于热河行宫,清高宗即位,改元乾隆。

铸行“乾隆通宝”要求仍重一钱二分,该钱书法铸工都比雍正时更为精美。

最初清政府仍继续执行通货紧缩的政策。

钱局较雍正时有所增减,首先在乾隆四年,停了宝河、宝巩、宝济三局,于乾隆五年时开宝福局,七年开宝桂局,十年开宝直局。

乾隆朝以前的制钱不加锡,以铜、铅、锌配制,称之为“黄钱”,在乾隆五年规定在铸钱铜料之中加百分之二的锡,称为“青钱”。

官方说是为杜绝私钱,实则无异于减重。

“乾隆通宝”版式很多,钱文方面京局的多用宋体宝浙局多用楷书,宝陕、宝顺两局用隶书,但大多数地方钱局用宋体。

乾隆四十年时,私铸情况日盛,各省官员出现盗铸,政府对此无计可施,加上云南铜产量逐年递减,导致铜价飞涨,铸钱成本也随之水涨船高。

清政府继而又采取了通货紧缩政策,先后停铸了宝直、大理、广西、临安等局,同时鼓励商人从海外进口铜材。

但是这些措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私铸虽有所减少,但官钱不见增加,民间交易缺钱,就出现了使用古钱的现象。

到了乾隆五十年后,又相继开了宝直等局,同时放宽了铸钱的标准,所以导致乾隆后期制钱的质量参差不齐,大不如初的情况。

此外在乾隆朝时期在新疆出了“乾隆通宝”红钱,是以新疆产铜为原料,在新疆地区铸行的,此后各朝均有铸行。

   公元1796年,高宗让位,仁宗登基,改元嘉庆,嘉庆年间,清政府允许百姓使用白银,并且再次整顿钱制,增加铸造量,铸行“嘉庆通宝”,最初所铸力求工整美观,钱重一钱二分,面文仍用宋体,背文为满文局名。

但有背文于穿左用草书,穿左用楷书,有“福、寿、康、宁、桂”也有穿右为满文“宝”字,穿右为楷书“福、寿、康、宁”连在一起为一种吉语,是钱局为吉庆所铸之钱,也叫“吉语钱”,参与流通。

在嘉庆年间,由于政府开支加大,官炉偷工减料,各地方钱局所铸制钱质量下降,造成有的文字不清,钱重减轻,钱体减小,钱质低劣,等等,民间把这种制钱称为“局私钱”以至到嘉庆末年,朝廷对此束手无策,下旨允许缺铜的钱局自行停铸,如要继续出钱,必须足重一钱二分,否则罪其省府。

因此各省纷纷停铸。

市面上的铜钱有所减少,使得物价也跟着下跌了。

   从顺治到嘉庆是清朝的盛世期,社会生产较稳定,在钱制上是明朝的延续,在发行制度上较前朝更加健全一些,所有皆为小平钱,有利于流通。

   公元1802年,清宣宗继位,改元道光,铸行“道光通宝”,钱制沿乾隆,嘉庆成例,道光年间,因为鸦片的非法输入日渐严重,白银外流加大,日甚一日,银价上涨,以往千银兑白银一两的情况不能维持了,道光二十五年御史刘良驹奏称:

“京中纹银每两易制钱几及两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

”银贵钱贱,铜钱购买力下降,政府是赔本铸钱。

西南各省钱局不断减重,由一钱两分,减为七八分,民间私铸钱更是减轻到三四分。

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爆发,银价暴涨,各省钱局发生严重亏损,纷纷停铸。

到道光末年,只剩下京师两局,宝云、宝浙等几局出钱,宝川、宝直、宝黔仍属私铸,是地方官员与钱局人员勾结铸造。

因而“道光通宝”制钱大小轻重不一,比较正规的在2.2厘米左右,轻小的就不一了,且相当普遍。

道光通宝

   道光三十年,清宣宗去世,文宗即位,第二年改元咸丰,户部准命各钱局铸“咸丰通宝”制钱。

三年推出“咸丰元宝”及“咸丰重宝”大钱,咸丰钱币版本极多,有近千种。

(详见咸丰钱币)

   清文宗于咸丰十一年七月死于热河,清穆宗继位,改元祺祥,铸有“祺祥通宝”、“祺祥重宝”而后改元为同治,于同治元年开铸“同治通宝”制钱,面文仿宋,楷书都有,各地所铸之钱参差不齐,轻重不一。

   “祺祥”年号定于咸丰十一年七月二十六日,废于同年十月五日,短短六十九天,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短命年号。

而祺祥钱也因此而铸行时间短促,尚未流通,就被废行了,因而传世甚少,极难见到。

祺祥钱分“祺祥通宝”和“祺祥重宝”,仅有宝泉局、宝源局、宝云局、宝苏局有铸。

“祺祥通宝”径约2.7厘米,重一钱二分,面文楷书,顺读。

“祺祥”重宝“径约3.5厘米,重七钱四分,为当十钱,此钱做工较精整美观,因存世较少为收藏者重视。

同治重宝

   同治钱因铸钱亏损等原因,铸行很不正常,时铸时停,现常见约有宝泉、宝源、宝苏、宝浙、宝巩、宝昌、宝川、宝桂、宝直、宝云、宝东等局钱,其余皆少见或仅见样钱。

同治年间仅铸行了当十以下大钱,开铸的钱局有:

宝源、宝泉、宝云、宝巩和新疆阿克苏等局,大小轻重也不一,新疆局及宝巩局曾铸有当五钱,新疆宝伊局有当四钱。

同治时期本就铸钱不多,民间又普遍使用白银,而且外国机制银元的输入颇多,且成色制度均有保证,使用颇方便,故而铜钱的使用也就日见减少了。

   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清穆宗去世,慈禧太后迎立自己的胞妹(醇亲王福晋)的儿子入继为帝,改元光绪,先后铸行过“光绪元宝”和“元绪重宝”,“光绪通宝”,通宝制钱铸于公元1875-1908年之间,钱重从开始的一钱逐步减至八分,最后减至六分,该钱书法为楷书,此外宝福局也铸过篆文钱,光绪通宝钱背文为满文记局名,也有星月纹,字有宝河、宝真、宝津、宝云、宝黔等,还有铭“千字文”者(即背穿上各见“千字文”中一字,为宇、宙、日、月、往来等字)。

另外在戊子年(公元1888年)出过一种背穿左为“戊子”右为“河”字的戊子钱。

光绪十五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在广东从英国购买的机器制造我国历史上第一批机制币,不再为方孔圆钱形状了,此后相继在各省推广实行,遂步取代了“方孔圆钱”。

   光绪帝于三十四年十月,(公元1908年)去世,此前一天慈禧太后去世,醇亲王之子溥仪继位,改元宣统,为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位皇帝,宣统年间,全国各省几乎都已停铸制钱,仅宝泉局铸过一种重一钱的“宣统通宝”小平钱,数量也不多,分为大小两种,新疆地区有“宣统通宝”红钱,以及宝广、宝福两局出过机制币。

宝泉局所出的大钱直径在2.4厘米,小样钱直径1.8厘米,因为溥仪登基时只有3岁,加上钱也不大,因此民间把此钱称为“小宣统”、“小宣统”面文书法为楷书,背文为满文局名。

“宣统通宝”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的最后一位帝王铸行的最后一种方孔圆钱。

方孔圆钱的铸行从秦始皇统一六国铸行“半两钱”到“宣统通宝”结束,经历了两千年的岁月,是我国乃至世界铸币史上的一个奇迹。

雍正通宝楷书小平宝源局雕母12000元世宗雍正年间铸,胤祯得隆科多,羹尧之助,以谋取得帝位。

雍正通宝面文楷书,直读,背穿左为满文宝字,穿右满文记局,泉源浙武河昌云苏南安黥巩济晋台川。

雍正钱按顺治四式,形态工整,规格统一。

在清代诸钱中居少而精地位,一般径2.6--2.8厘米,重3.6--4.5克。

存世尚有宝黔折二大钱,径3.1厘米,甚罕见,合背钱亦稀少。

.

雍正通宝楷书小平宝泉局雕母15000元

雍正通宝楷书小平多局监造普品3元

雍正通宝楷书小平背宝安局10元

雍正通宝楷书小平背宝晋局10元

雍正通宝楷书小平背宝济局10元

雍正通宝楷书小平背宝川局80元

雍正通宝楷书小平背宝南局180元

雍正通宝楷书折二背宝黔局2000元

康熙通宝楷书小平背十四种监局3元

康熙通宝楷书小平背小“台”40元

康熙通宝楷书小平背大“台”150元

康熙通宝楷书小平背“西”3000元

康熙通宝楷书小平背“巩”2000元

康熙通宝楷书小平背“漳”10元

康熙通宝楷书小平背“桂”20元

康熙通宝楷书小平背“南”30元

康熙通宝楷书小平背“广”1000元

康熙通宝楷书小平背“大清”800元

康熙通宝楷书小平背“南”星月400元

康熙通宝楷书小平背“子”2500元

康熙通宝楷书小平背“丑”2500元

康熙通宝楷书小平背“寅”2500元

康熙通宝楷书小平背“巳”2500元

康熙通宝楷书小平背干支“福”2500元

康熙通宝楷书小平罗汉钱50元。

.

1644年春夏之交,摄政王多尔衮率清军马队入山海关,驱逐李自成,他的侄儿清世祖、也就是被称作顺治帝的,在天下中枢北京定都,开始了对清朝中国长达268年的统治,货币的历史也为之一变。

入关之前,清太祖努尔哈赤在盛京(今沈阳)建立后金政权,就曾铸行“天命通宝”,在铸钱方面可以说已初具经验了。

天命钱在辽地多有发现,相比之下要比明代崇祯钱厚重得多,反映出满人当时的经济实力。

天聪是皇太极的年号,以此为名铸造的年号钱叫作“天聪汗之钱”,是满人在经营辽沈时通用的主要货币。

顺治帝入主中国时,长期战乱之后的残破社会经济,正进入恢复时期。

百废待兴,但财用紧张,当时的流通货币仍是明钱。

另外,农业和手工业水平的逐渐提高,商品流通的日益活跃,加之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和对外贸易的进一步扩大,又呼唤着新货币的产生。

在此期间,对于造何种钱行世,代理幼子问政的多尔衮经过一番慎重的考虑,决定仿明代铜钱形制铸“顺治通宝”,与前朝“崇祯通宝”一并行用。

随后先在京师试铸钱,揭开铸钱序幕。

其后十几年里,又在全国设立铸钱局27家,颁式开铸新朝钱币—楷书对读的汉文“顺治通宝”。

顺治一朝,此钱只通行平钱一种,定制为红铜七成,白铜三成搭配鼓铸。

“顺治通宝”是明清以来最重的制钱,无论成色、样式还是分量都成为定制,对后继年号钱影响很大。

这也是满清政权沿袭和巩固其主要制度的一个缩影。

   顺治年间为了稳定经济前后进行了五次改制,最终取得成功;确立了清代的货币体系。

随着五次改制同时产生了五种形式的顺治通宝闻名于世,史称“顺治五式”:

   顺治一式又名顺治仿古式(仿明钱式),顺治五式中最早出现的一类。

始铸于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占据北京之后,同时在货币发行上大量采用了明代遗留的旧机构、工匠和钱币制作工艺。

因此这一时期铸造的“顺治通宝”钱很大成度上保留了明朝铸币的风格,且由中央的工部和户部主持造币,而地方铸币在这一时期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所以没有出现象明代钱币那样的“背文计地钱”。

   顺治二式又名顺治单字记局式,是继顺治一式后的第二类顺治钱形式,始铸于顺治二年停于顺治九年(1645―1653年),其形式类似于唐代的会昌开园:

钱背由一个单一汉字(有穿上、穿右及穿左三类)记载其铸钱局。

据记载顺治时期全国先后有二十三个钱局开铸单字记局钱,但从现存顺治钱实物来看仅发现了工、户、蓟、宣、云、延、原、同、阳、河、临、东、浙、宁、昌、福、荆、襄和新共十九局。

而古籍所载:

陕西省局的“陕”字、江西省局的“江”字、广东省局的“广”字以及湖广省郧阳府、常德府等局铸造的顺治钱,至今未见实物,这也成为了中国钱币发展史中的一大令人费解之谜!

   顺治三式又名顺治“一厘”式,是继顺治一式、二式之后铸造的第三类顺治钱形式。

顺治十年(1653年)七月各省、镇钱局停铸单字记局钱,开铸顺治背一厘钱,每文重一钱二分五厘,较背单字钱制作精好,背文由穿右一本省记局汉字与穿左“一厘”组成。

由于“一厘”二字取折银一厘之意(一千厘准银一两),可直接与官银兑换,故称其为计银一厘式。

据史料记载顺治一厘式共有十九局开铸,分别有:

户一厘、工一厘、蓟一厘、宣一厘、云一厘(密云局)、东一厘、临一厘、原一厘、阳一厘、陕一厘、同一厘、河一厘、浙一厘、宁一厘、昌一厘、江一厘、福一厘、云一厘(云南省局)、荆一厘。

除荆一厘和云一厘(密云局)未见实物外,其余各局铸币均不难见到。

各局版式基本固定,变化不大,除原一厘、浙一厘、宁一厘、昌一厘、江一厘、福一厘、云一厘等南方各局使用较为特殊的面文书法而外,其余各局多数采用了户部铸币的标准面文体系。

这说明清代铸币体系正进一步趋于完善与统一,同时也说明到了顺治中、后期清政府的中央集权逐步加深,而南方的割踞势力也进一步被削弱了。

顺治四式又名顺治“满文”式,顺治十四年(1657年)中央责令各省、镇钱局停铸各类顺治旧钱,由户部宝泉局和工部宝源局开铸“新钱”即顺治通宝背满文“宝泉”、“宝源”钱,每文增至一钱四分,且铜制金黄径大精美,俗称大制钱。

此次改制完全脱离了明代体系而确立了清代制钱风格,完成了从型制上仿造明代制钱到铸造真正意义上的清代钱币的转化过程,在整个中国钱币史上也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顺治满文式虽然只有户部、工部二局铸造,但铸造量非常大。

所需的铜主要来自明代以及顺治旧式钱回炉改铸,所以在存世的顺治钱中背“宝泉”、“宝源”顺治最多。

   顺治五式又名顺治“满汉文”式,顺治十七年(1660年)户部提准十四个地方局按照顺治四式的规格从新开铸新钱,其背文由本省满文局称和汉文局称组成、故名“满汉文式。

分别有满汉文:

同、福、宁、东、江、宣、原、蓟、昌、河、临、浙、陕、密字,其中福建省的“福”字和密云局的“密”字未见实物。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光背5元顺治元年铸。

1644年李自克攻入北京,崇祯自缢煤山,清兵乘明乱入关,适逢吴三桂请兵书来,遂至山海关,败李自成于一片石,李败回北京,即皇帝位,第二天撤兵回陕,九月世祖回到北京,十月即皇帝位,十二月撤兵回陕,九月世祖到北京,十月即皇帝位,十二月铸顺治通宝,面文楷书直读,按背文分为五式,一式仿明钱,光背,径2.4厘米,重3.6克,二式汉字钱仿会昌开元,铸局各于穿上下左右。

计22字,工户同福临东江宣原陕蓟昌西河宁广浙荆延阳云襄。

径2.5--2.6厘米,重3.8--4.5克,三式权银一厘钱,穿左一厘,穿右铸局名。

工户同福临东江宣原陕蓟昌西河宁广浙之十七字,径2.6厘米,重4.4克,五式为满汉文钱:

临宁原同宣江东河蓟浙陕昌十二局,径2.8厘米,重4—5克。

二式未见西广,一厘米同福江较少。

另有合背钱,仿明制记重,记值当十大钱,径4.8厘米,重20克以上。

顺治钱奠定了有清一代钱币基础,为嗣后各代所沿袭。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光背5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户”18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一”10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户”8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工”1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工”20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同”1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浙”65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福”8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阳”7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左“延”40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延”250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延”45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南”500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宣”15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宣”15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宁”15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昌”6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东”15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荆”8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荆”20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河”2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同一厘”60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东”上下“一厘”130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东一厘”15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福一厘”6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户一厘”15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工一厘”2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江一厘”25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原一厘”2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宣一厘”2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蓟一厘”5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浙一厘”15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河一厘”15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昌一厘”15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阳一厘”15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十二种监局4元

顺治通宝楷书大样背上“福”500元

顺治通宝楷书折二背宝泉局5000元

顺治通宝楷书折二雕母背“原”20000元

顺治通宝楷书折十背“十一两”5000元

 

乾隆通宝楷书小平多局监造普品1元

乾隆通宝楷书小平背上“福”250元

乾隆通宝楷书小平背右“福”220元

乾隆通宝楷书小平背阿克苏局5元

乾隆通宝楷书小平背宝泉局雕母4500元

乾隆通宝楷书小平合背150元

乾隆通宝楷书小平背宝陕局雕母8000元

乾隆通宝楷书小平背宝泉局母钱1500元

乾隆通宝楷书折十背宝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设计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