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局工作计划与工业强市建设工作计划汇编.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262337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业局工作计划与工业强市建设工作计划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工业局工作计划与工业强市建设工作计划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工业局工作计划与工业强市建设工作计划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工业局工作计划与工业强市建设工作计划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工业局工作计划与工业强市建设工作计划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工业局工作计划与工业强市建设工作计划汇编.docx

《工业局工作计划与工业强市建设工作计划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业局工作计划与工业强市建设工作计划汇编.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工业局工作计划与工业强市建设工作计划汇编.docx

工业局工作计划与工业强市建设工作计划汇编

工业局2018年工作计划与工业强市建设工作计划汇编

工业局2018年工作计划

(二)加大农业科技110服务站(点)建设,提高科技服务水平。

一是结合“联心富民工程”,积极推进村级服务点创建工作,计划新建村级农业科技110服务点1个;二是加强农业科技110示范基地建设,建设农业科技110示范基地1个,面积200亩,推广新技术、新品种1项,推广面积100亩;三是继续示范推广太阳能灭虫技术3000亩,通过推广应用光电灯灭虫新技术,逐步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病虫危害,降低农药残留,实现农产品无公害生产;四是继续推广农业科技110手机服务系统在农村的应用,推动农业科技110手机服务系统服务农村千家万户。

(三)强化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意见》,重点扶持一批创新能力强的科技型企业做大做强,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争取有2家以上企业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二是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力度,搭建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大平台;三是加强与中山大学、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农科院的合作和交流,为进一步做大做强我县的特色农业提供科技支撑;四是继续抓好“膜法“饮水项目推进工作。

实施“省城乡膜法饮水安康示范工程”,建设4个点,完成受益人口1万人;五是加强科技培训体系建设。

不断完善农民培训体系,进一步整合资源、创新农技推广和服务机制。

开展科技下乡活动20次,举办培训班12期,培训农民2400人次。

(四)加大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组织研究制定《县优秀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奖评选实施办法》、《县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实施办法》等政策措施,完善科技人才政策体系。

组织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创业英才培养计划和中西部市县科技副乡镇长派遣计划,引进和培养创新团队、创新领军人才、创业人才。

二是继续做好科技人才统计工作。

完善人才统计制度,建立人才资源信息定期统计制度。

三是做好科技人才培训工作。

结合我县的特色产业,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巩固和提升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的成果,进一步发挥科技特派员的技术专长。

四是继续做好第四期挂职科技副乡镇长派遣计划项目申报工作,对挂职人员加强服务,积极为下派挂职干部营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使他们尽快进入角色,充分利用传、帮、带的方式培养专业人员,建设一支带不走的科技人员队伍。

(五)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绿色工业。

坚持不污染、不破坏环境、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三不原则”,实施“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高科技支撑”战略,完善中部()绿色产业园管理制度,加快推进园区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做好招商推介会,力争3-4个大项目落户我县。

(六)强化跟踪服务,推动项目建设。

按照“四个一批”的要求,严格落实“六个一”制度,抢抓机遇,强化项目跟踪服务,扩大投资上项目。

推进黎母沉香产业发展项目和黎母山泉水厂完成年度建设进度。

(七)优化投资环境,扶持企业发展。

认真贯彻国家和省政府关于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继续实施“扶大育小”工程。

(八)抓好生产要素保障,确保全县经济平稳运行。

加强企业生产经营运行监测,做好分析,适时把握经济运行的趋势和存在的问题,及时为县委、县政府提供准确的决策依据。

加强经济运行调控力度,抓好电力供应,精心做好迎峰度夏和有序用电预案等,科学安排企业合理错避峰,充分挖掘发电潜力,确保全县供电安全平稳。

(九)加大节能降耗工作力度,有效遏制能耗增长势头。

严格执行“十二五”节能减排总体实施方案,确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能源消耗指标。

一是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制度,提高节能审查的质量,把好能耗增量关;二是加快推进电机能效提升,淘汰落后电机;三是加强对重点用能单位的管理,监测重点用能单位年度指标完成情况、以及能源消耗发生重大变化等情况等;四是开展宾馆酒店能耗限额标准执行情况和高耗能落后机电设备(产品)淘汰情况专项监察;五是开展好节能宣传周活动,强化公众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六是加强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开展乡镇、县直机关和重点用能单位XX年度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通报考核结果。

(十)继续推进信息化建设。

一是抓好产业信息化工作,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二是继续向电信运营商租用县等6个区域的WIFI服务,为群众提供免费的WIFI,推动宽带城市建设步伐;三是全面提升电子政务建设水平,推进依托电子政务平台推进政务公开和电子监察工作;四是做好村邮站运营监督管理和村邮站运营经费、村邮员工作补贴发放工作。

工业强市建设工作计划

按照上述目标任务要求,今年政府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激发创新活力,推动科技城建设开创新局面

完善科技城体制机制。

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中国()科技城建设的意见》,推进科技城体制、机制、政策和评价“四大创新”。

完善工作平台和运行机制,全面落实省政府授予的19项省级经济管理权限。

强力推进科技城产业投资基金年内挂牌运营,确保50%以上的资金用于科技城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

加快园区管理体制调整,引导产业向园区集聚,建设专业化产业园区。

确保科技城生产总值增长30%以上,财政总收入增长40%以上,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增长50%以上。

建设五大支撑平台。

设立科技城军转民及科技成果孵化转化资金,以科技城孵化中心、省军转民技术转移基地、西科大国家大学科技园等为载体,加强综合和专业孵化器建设,建设科技成果孵化平台。

以企业为主体,以省内外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为支撑,以中科院电子设计自动化中心为载体,建设利益共享、政策引导支持的产学研对接平台。

以国家军转民科技园、中物院民品生产基地、29基地军民共建共享试验基地等为载体,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设立军转民创业和科技项目孵化风险投资机构,以科技城产业基金为依托,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投融资平台。

聘请“两院院士”等专家学者和企业家组建科技城顾问团,以各类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人才交流培训机构为载体,搭建人才支撑平台。

促进军民结合成果转化。

加大人才和信息交流力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加快推进院地、军地合作。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加快建设以利益为联结的军工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激励机制,支持军工科研单位以技术入股等形式,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

以军民结合为重点,围绕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积极开展联合攻关,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积极争取“委省共建”军民结合产业项目来绵发展。

加快建设国家军转民科技园、中物院技术转移中心、29基地空气动力学国家实验室,引导在绵国防科研院所的军转民项目加快转化步伐。

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全面落实科技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等扶持政策,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快组建研发平台,推动利尔化学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新增1个国家级实验室,建设1—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5个以上市级企业技术中心。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争骨干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3%以上。

积极开展新一轮国家知识产权试点,依托长虹、攀长钢、九洲等大型骨干企业和国防科研院所研发平台及重点项目,大力开展差异化自主创新。

新增专利授权460件以上,完成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开发50项以上,参与制订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10项以上,不断提高科技城主导产业和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二、狠抓工业强市,推动工业发展实现新跨越

培育中小企业集群。

引导科技人才创办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积极鼓励民营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大力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融资,着力在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

积极申办第三届中国中小企业节,引进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

依托长虹、九洲、攀长钢、新华等大企业,延伸产业链,大力发展配套型中小企业。

围绕比较优势和资源优势,加快资源深加工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的发展,全力培育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狠抓企业技改和节能减排。

调动企业技术改造的积极性,切实用好企业技改、中小企业贷款贴息资金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地方创新基金。

积极推进长虹低附加值产品改造、攀长钢和巴蜀江电节能、双马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安县纸业浆纸平衡等重大技改项目建设,确保更新改造投资增长20%以上。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健全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加强工业节能节水、清洁生产、重点污染治理、环保产业发展等工作,搞好长虹、九洲、华润、东材、美丰等5户企业节水示范。

挂牌限期治理12户工业企业排污,加快攀长钢节能技改、启明星磷化工黄磷尾气回收利用、银河建化15万吨铬渣处理、环境和资源综合利用国债等项目的建设步伐,完成列入国家“千家企业节能行动”的3户重点企业和省“百户企业节能行动”的9户重点企业节能目标,确保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6%以上。

大力提升工业经济效益。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大力促进工业经济从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不断提升工业经济质量和效益。

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三、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县域经济取得新成效

推进新农村建设。

进一步发挥绵江、绵安产业带的示范带动作用,确保全年新增类别村60个、农民专合组织20个、农村专业营销大户1500户、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个,农产品加工经营销售收入增长10%以上。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推进和规范农村土地流转。

加快实施粮食、油料、水果、蔬菜和道地中药材、无公害茶叶等特色农产品建设工程,建设一批优势农产品基地。

大力发展畜牧业,推进优势畜产品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提升畜产品加工能力。

市财政安排XX万元扶持生猪产业发展,加快推进“千万头优质生猪工程”,建设西南地区最大的良种猪繁育基地、全国优质商品猪生产基地,确保出栏生猪660万头以上。

积极培育水产龙头企业,扩大水产养殖规模。

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健全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和农产品检测体系,加强动植物病虫害和疫病防治工作。

大力推广先进适用农业装备,增强农机服务能力。

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指导,实现劳动力转移123万人次,劳务总收入67亿元。

发展民营经济。

毫不动摇地支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以民营经济大发展带动县域经济大提速,力争县域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20%以上。

认真贯彻《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全面落实财政扶持、用地保障、融资担保等各项政策措施,切实为民营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力争年内培育产值过30亿元的民营企业1户、20亿元的5户、10亿元的5户,新增亿元企业20户。

统筹城乡发展。

全面落实支持县市区发展的各项政策,统筹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

切实简政放权,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和村社合并,深化、“扩权强县”试点。

联动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积极支持重点镇加快发展。

进一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加快通乡、通村公路和乡村机耕道路建设,建成农村公路1250公里。

抓好病险水库整治,加强小、微水利工程建设和江河管理,新增节水灌面、恢复改善灌面和新增旱涝保收面积15万亩,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0平方公里。

支持农民新建沼气池3.5万口。

继续完善农村饮水、电力、通信等设施和网络,建好基层派出所、法庭、司法所和乡镇卫生院。

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第三产业迈上新台阶

扩大社会消费。

全面启动县市区商业网点规划建设,进一步完善商业网点体系。

积极构建新农村流通网络,新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103个。

全面开展“家电下乡”工作。

进一步支持和引导连锁企业进入社区。

大力实施“双百工程”和“三绿工程”,积极推行绿色市场认证制度。

加快发展餐饮服务、文化娱乐、实物租赁等综合性消费,培育和扩大汽车、通讯、教育和体育等新的消费热点。

保护和传承传统品牌,培育“中华老字号”和“老字号”餐饮企业。

加快城区危、旧房改造,规范房地产业发展,繁荣房地产市场,确保房地产交易总额突破60亿元。

发展现代服务业。

抓紧制定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培育大市场、大企业、大物流。

加快建设现代物流园区,引进和培育大型物流骨干企业,打造川西北商贸中心和物流中心。

加快新皂工业物流中心和龙门农副产品物流园区建设,推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市场建设。

加快发展科技、中介、金融、保险、会展、交通运输业和涉农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新型流通业态。

打造科技城服务外包品牌,做大做强服务外包产业。

壮大旅游文化产业。

整合机场和旅游集团等优势旅游资源,积极培育航空旅游市场。

启动三国文化及蜀道旅游线建设,加快建设仙海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继续推进以科技(工业)旅游为重点的城市旅游,确保科技博物馆如期开馆、李白纪念馆创建国家4a级景区、虎牙旅游景区年内营业。

启动旅游小商品市场规划建设。

继续落实扶持旅行社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深化国内主要客源城市的宣传促销,开辟新的客源市场。

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97亿元,增长20%。

整合古玩市场,打造古玩一条街。

积极培育演艺市场,规范和发展文化、新闻出版市场,建设一批有规模、上档次的文化经营项目,促进重点文化设施规模化和产业化。

五、加强开放合作,推动外向发展实现新突破

增强招商引资实效。

抓住外资西移、内资西进的机遇,围绕支柱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军转民等制定和落实有效的招商政策。

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突出抓好大型骨干企业配套产业、优势资源开发、农业产业化发展、会客厅建设等方面的招商引资工作。

完善项目管理责任制,扎实搞好项目策划、组织、包装、推介和引进,切实抓好项目的跟踪落实工作,确保东部四省(市)招商、科技城产业推进会等活动签约的重点项目尽快开工建设、投产达效。

建立和畅通“大院、大所、大企”联系渠道,着力办好第二届中国()科技城产业推进会、世界500强企业投资科技城高峰论坛及项目推介会、“三线”建设项目推介会等重大招商活动,依托西博会、西部产业承接及重点投资合作圆桌会等省内外招商平台,努力拓展招商领域。

不断创新招商方式,大力推行小分队招商、点对点招商、网络招商,力争引进世界及国内500强企业5家、行业500强企业10家、亿元以上企业20家,确保全年到位()内资180亿元以上,到位外资1.8亿美元以上。

加强区域合作。

以建设川西北重要交通枢纽为突破口,实施大开放战略,充分发挥科技城的集聚和辐射作用,全面加强区域合作,积极融入成渝经济区、西南经济协作区和泛珠三角区域,加强与等地区的合作,深化同港澳台地区、国内外友好城市的合作与交流,推进产业互补,实现资源共享,提升合作水平。

大力实施“走出去”和“请进来”战略,支持优势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扩张发展。

扩大外贸出口。

加强海关、检验检疫、口岸管理等工作,提高外贸服务水平。

办好出口加工区,尽快引进一批外向型企业进区发展。

加快国家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和加工贸易转移承接基地建设,提升外贸出口档次。

鼓励和扶持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化工产品出口,着力培育3—5个拳头品牌。

在扩大长虹、九洲等骨干企业出口的同时,继续壮大中小企业出口队伍,年内新增进出口中小企业30家,确保全市实现外贸出口9亿美元,增长28.5%。

六、优化投资结构,推动重点建设取得新进展

加大投资工作力度。

年是的项目年,要以重大工业项目、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着力优化投资结构,扩大投资规模。

设立重大项目管理办公室,建立重大项目筛选、策划、审批、建设推进机制。

在做大做强投控集团的同时,积极搭建新的投融资平台,用市场化的手段筹措建设资金。

完善政府投融资监督管理体制,确保项目建设资金合理、安全、有效使用。

加快重大项目建设。

在抓好重大工业项目建设的同时,切实加强交通、水利、能源、城建等方面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建成吴家渡电航、燕儿河水库、仙女堡电站、九环线响岩段改线、城市供水管网工程等项目。

加快建设北(川)松(潘)路、涪江三桥、武都水库、阴坪电站、梓潼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等项目。

开工建设绵遂高速公路、成绵乐城际铁路、城区—仙海景观大道、和盐亭污水处理厂、涪江河堤综合整治一期工程等项目。

做好成绵第二条高速公路、绵安快速通道、武引二期灌区工程、平武铁龙堡电站和古城电站等项目前期工作。

建设百万人口大城市。

加强规划编制和管理,抓好以会客厅、园艺片区为重点的城市新区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

全面完成涪滨路、绵盐路会客厅段改造提升、塔子坝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示范、市中心医院改扩建三期等工程。

加快推进城市电源点及配网建设、城市环境治理、会客厅1号桥和桃花岛建设、三江大坝及道路改造提升。

开工建设涪东片区城市水环境治理、涪江二期上段防洪堤、一环路改造和二环路续建等工程。

完善提升给排水、人防和城市管理信息化系统。

做好第二垃圾填埋场、永兴和塘汛污水处理厂等前期工作。

七、强化资金保障,推动财金工作再创新业绩

优化财政收支结构。

严格依法治税,挖掘增收潜力,加强税收征管,加大非税收入征缴力度,确保财政收入实现新的突破。

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切实加大对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技术改造、民生工程和社会事业的投入。

深化政府收支分类和部门预算改革,推行部门预算绩效考核制度,稳步推进市县两级公务员津补贴规范工作。

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认真落实化解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的各项政策。

创建金融生态环境模范城市。

继续落实部门工作责任,全面推进信用体系建设,深化金融生态环境模范城市创建工作。

积极发挥信贷担保机构的职能作用,加快建设长虹配套企业产业链融资平台,充分利用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融资渠道,进一步改善中小企业投融资环境。

加强企业上市融资工作,力争利尔化学等2户企业成功上市。

增加有效信贷投放,确保全年各项贷款余额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建立激励机制,引进2—3家异地股份制商业银行来绵设立分支机构。

支持邮政储蓄银行组建分支机构,加快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步伐。

积极推进政策性保险工作,促进保险业健康发展。

八、切实改善民生,推动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

深入实施民生工程。

各级财政投入19亿元以上,大力实施就业促进、扶贫解困、教育助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道路通畅、环境治理八大民生工程。

确保新增城镇就业3.7万人,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培训农民工12.7万人。

免除49.6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并免费提供教科书,为5.5万名寄宿生补助生活费,确保城市低保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同步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对5.5万名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给予资助。

实现城乡低保动态管理,做到应保尽保,确保城镇和农村低保月人均补助分别不低于105元和34元;确保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45.3万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覆盖人数达5000人。

全面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确保年内参保率不低于50%。

解决1500户农村特困危房、无房户住房困难问题。

新建廉租房1200套、经济适用住房600套。

启动省级村庄人居环境治理试点14个。

解决12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完成红层打井1.4万口。

切实解决“老、小、困”问题。

将符合条件的农村“五保”对象全部纳入供养范围。

新建、改扩建50所敬老院,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35%以上。

加强城市社会福利机构建设,新建盐亭和安县社会福利中心。

改进和深化青少年社会教育,加强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搞好农村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和帮扶。

继续健全和完善城乡居民医疗救助制度,将城市月人均收入250元和农村年人均收入12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惠民帮扶范围。

实现2.4万户、5.2万名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救助城市困难群众13.8万人。

协调发展社会事业。

继续巩固和发挥基础教育的品牌优势和影响力,普遍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积极创建省级义务教育示范县,努力建设“读书之城”。

鼓励民间资本、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进入中高等职业教育领域,支持职业技术学院创建国家100所高等职业教育示范学院,着力打造2—3个万人中等职业教育集团。

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力争师范学校创建绵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通过评估。

着力构建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66个、农村书社10家、农家书屋40家,实现1993个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

完成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普查。

认真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加快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重大疾病防治和医疗急救联动机制,以县市区为单位实现新农合全覆盖和就诊“一证通”。

落实加快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措施,抓好中医药人才培养和市县中医院建设。

大力推进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和信息化建设,强化流动人口管理,确保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以内。

搞好奥运火炬传递活动,举办市第五届运动会,抓好体育场馆综合开发利用。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和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切实提高市民素质,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节水型城市。

强化基层基础统计,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做好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准备工作。

基本完成县市区第二轮修志工作。

加强资源环境保护。

科学有序推进矿产、水能、土地、森林等开发利用,提高资源保障和环境承载能力。

启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搞好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和科技城集约节约用地试点,开展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试点,确保全市耕地保有量40.6万公顷以上。

切实推进生态市建设,做好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确保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省政府下达目标以内。

严格治理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排污,完成2个小集镇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和10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综合整治。

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深入实施天然林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

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高度重视物价上涨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认真落实临时价格干预措施,加强生活必需品价格管理。

完善各级信访和群众工作机构,全面落实市、县领导定期接待群众和“两代表一委员”制度,推行信访代理制度,着力健全社会综合管理体系。

继续坚持用解决问题的办法维护社会稳定,积极化解社会矛盾。

切实办好市长公开电话,真心诚意解决好市民反映的问题。

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加强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和人民调解工作。

严格执行《劳动合同法》,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加强国防教育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做好双拥工作,创建国家双拥模范城市。

认真落实民族宗教政策,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全面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提高防灾救灾能力和水平,加强气象服务和地质灾害整治。

严格食品、药品等重点监管。

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重点加强消防、矿山、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等领域的安全监管,确保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提高社区建设和服务水平。

继续深化平安创建,健全基层治安防控网络,积极推进“乡村、校园、社区”三大警务建设,严厉打击各类犯罪,巩固省级平安县市区创建工作。

九、加强自身建设,推动政府效能实现新提高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政府将按照提升能力、真情为民、崇尚实干、坚守清廉的要求,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

坚持以新的方式管理经济。

积极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加强经济形势分析,建立健全科学决策机制。

坚持以新的作风狠抓落实。

严格执行市委工作报告制度,切实把市委的决策转化为政府的各项具体工作。

进一步推进政府信息公开。

完善决策目标、执行责任和考核监督三大体系。

加强行政效能建设,进一步办好市县政务服务中心,严格落实限时办结制、首问负责制、责任追究制,推行网上审批和网上综合办公,加快建设行政效能电子督察系统。

坚持以新的思维攻坚破难。

敢于打破固有模式,摈弃“等、靠、要”思想,以积极的态度、改革的办法、创新的思路,努力破解制约和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和难题。

坚持以新的机制激发活力。

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积极构建和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造、包容失败的社会环境,充分调动和保护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坚持以新的姿态接受监督。

自觉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人民政协和社会各方面通报工作情况,及时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批评、意见和政协委员提案,加强与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