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重点.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26210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56.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重点.docx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重点.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重点.docx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重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重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一单元复习重点

《散步》

1.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

“我”和妻子人到中年,站在人生的中点上,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对上,肩负着赡养老人的义务,对下肩负着培养、教育抚养孩子的重任,体现了“我”对生活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

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

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

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

这样大词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

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

2.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一个“像”字架起了母子亲情关系今昔比较的桥梁:

儿子小时候很听母亲的话,是个乖孩子;母亲现在老了,十分尊重、顺从正当中年的儿子;可以说是母慈子从,儿孝母顺。

写出了母子间几十年来相处和谐的关系,充满骨肉亲情。

生活的担子已经从母亲肩上转到了我的肩上,母亲依赖我,就像小时侯我依赖她一样。

3.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总算”表露出“我”对春天的渴盼,盼望、急切的心情。

表达了“我”对慈母的孝敬之情。

4.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酷冬。

一个“熬”字形象地写出了老母亲面对漫长的酷冬,在身体和精神方面所经受的磨难之巨。

5.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

“太迟,太迟了”表达了“我”对春天久盼不至,致使一些老人经不住严冬的折磨而在清明将到时死去的怅恨之情,其间也交织着对自己母亲身体的担忧和焦虑之情,暗示母亲年岁已高,身体不佳。

6.对选文第⑥段中“强壮”“高大”该怎样理解?

“强壮”是从母亲看儿子的角度说的,在年迈的母亲眼里,儿子正值中年,是“强壮”的;“高大”是从儿子看父亲的角度说的。

7.下面两句话,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道德品质?

我说:

“走大路。

”(母亲)变了主意:

“还是走小路吧。

”晚辈尊重孝敬老人。

长辈爱惜小孙子。

尊老爱幼的品质。

8.为什么我会感到责任的重大?

人到中年的“我”是家庭的主干。

母亲、妻子、儿子都听我的,我的决定直接影响家庭的和谐,处理好了全家高高兴兴,处理不好全家别别扭扭,于是我感到责任之重大。

(这其中表达式我对母亲、妻子、儿子三人浓浓的亲情。

9.“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们都笑了。

”“前”“后”“叫”“笑”描绘了一家祖孙三代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动人情景。

10.“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实际上是向着春天走去,向着美好走去。

11.“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我”希望母亲通过散步,多活动活动筋骨,延缓肌体衰老,保持身体健康,能够长寿。

体现了“我”对母亲的关爱。

12.“我”为什么决定走大路?

因为母亲年老了;儿子还小,“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13.母亲为什么要“变了主意”决定走小路呢?

因为母亲疼爱小孙子。

14.“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①“新绿”“嫩芽”“冬水”的“水泡”,是春的气息的透露,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也是对生命力的礼赞。

②景物描写,突出散步的环境、初春蓬勃旺盛的生机,使人感到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召唤,渲染了一家人散步时的祥和、欢乐温馨的气氛,表现了我对生命的热爱,衬托了我为熬过了严冬的母亲的生命将会获得新的活力而喜悦的心情,联想到生命的顽强、延续。

(突出初春蓬勃旺盛的生机,使人感到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召唤,为后文作铺垫。

15.“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熬”是忍受艰苦的生活之意,母亲身体不好,从冬天挺过来是很不容易的,写出了“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

16.假设“我”把母亲冷落在家,那会怎么样?

那会让老人觉得很孤单,何况春天来临,老人家呆在家里难以感受到自然和生命的美好,还有家人同行的快乐。

17.“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景物描写。

描写春天的美丽景色,充满诗情画意,烘托了一家人的和谐、美满,揭示了春天的生机,春天的活力,透露出一种新的希望。

《秋天的怀念》

1.文章反复写“看花”的原因有哪些?

(1)“看花”是本文的中心事件,也是本文的线索。

(母亲央我看花—我答应看花—母亲去世不能陪我看花—我和妹妹看花)

(2)妈妈央我看花是希望我早日摆脱瘫痪给我带来的阴影,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和希望。

看花是母爱的集中体现。

(3)结尾写我去看花,说明我已重新振作起来,开始新的生活,并完成母亲的遗愿。

看花是我新生活的象征,是母亲愿望的达成。

(4)母亲生前爱花,反复写看花表达对母亲的怀念。

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扑”字写出动作速度快、幅度的大的特点,想象地表现母亲不顾一切,竭力制止儿子的自虐行为,不忍心孩子再受伤害,表现出母亲的慈爱。

3.当“我”喊着活着没劲时,母亲“忍住哭声”说出娘儿俩好好儿活的话,此时母亲心里很苦,但她为什么要“忍住哭声”呢?

母亲怕自己的哭泣引得儿子更痛苦、绝望,为了安慰、鼓励儿子,所以忍住哭声,体现了伟大的母爱和坚忍的个性。

4.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母亲这是有意的动作,怕儿子看见落叶伤心,说北海的菊花开了是想让儿子见花开颜。

“央求”一般用于晚辈对长辈,可这里却是母亲对儿子,足见母亲对儿子的诚恳与耐心,仁慈与博大。

5.为什么母亲对于“跑”、“踩”之类的词语比“我”还敏感?

因为母亲不想让双腿瘫痪的“我”听到这些词而回想往事,引来更多的伤心。

母亲的敏感足以体现她对“我”细致入微的关爱。

6.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开得烂漫。

(1)写出菊花蓬勃的生命力。

(2)秋风中绽放的菊花象征着我已从痛苦绝望中走出来,变得了乐观坚强。

7.文中最后写到“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这段描写是否多余?

请谈谈你的看法。

不多余。

作者在结尾浓墨重彩地描写这些菊花,既表现了作者已经懂得了母亲“好好儿活”的嘱托,要活出生命的多姿多彩。

也暗示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带着感激与自责。

8.文中加点的“悄悄地”所要强调说明的是:

①母亲十分体谅儿子的苦衷。

②母亲周到细心,尽可能不去惊扰儿子。

③母亲的心里更难受。

9.将第三段中加横线的“央求”换成“期待”好吗?

为什么?

①"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若换成"期待"则不能突出母亲忍着巨大病痛仍一心为儿子着想这一特点。

②从词义看,"央求"含有最低要求的意思,"期待"则指较高要求。

10.文章结尾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你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

请结合结尾段中的描写内容具体说明。

"我"不仅懂了,而且已经像母亲期待的那样不再消沉了,和"妹妹"一起相互扶持着积极地去面对生活了。

11.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两字去掉好吗?

为什么?

①“秋天”是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②“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③“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

12.课文几次写到秋天?

为什么文章的题目叫“秋天的怀念”?

两次。

一次在母亲即将去世前,一次在母亲去世后多年,“我”和妹妹去北海公园看花。

题目为“秋天的怀念”,其主要寓意为在秋天怀念同样是在秋天去世的母亲,也表明经过人生的“秋天”,母亲牵挂的儿女都已经长大,懂得了怎样面对生活的困境。

(怀念母亲对儿子博大无私的爱;怀念母亲坚韧的性格;以勇敢面对人生的决心,告慰母亲在天之灵)

13.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补充说明母亲的病很重

14.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喜欢花”是母亲热爱生活的体现,但为了照顾生病的儿子,母亲放弃了生活享受。

15.“她出去了。

就再也没回来。

”这两句话单独成段,有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

《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寒雪日”、地点“内集”、人物“谢太傅与儿女”、事件“讲论文义”等要素。

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为我们营造了一种和睦、欢快、轻松、融洽的家庭气氛。

2.文章最后写道: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你以为作者写上这一句的用意何在?

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3.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白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

为什么?

(1)“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

(2)“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

而且两者都是轻飘飘的,呈团状,这一点极相似。

4.理解性默写:

 ①交代咏雪背景的句子: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②咏雪的直接原因:

俄儿雪骤。

③两个比喻句:

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④谢道韫对雪的描述是:

未若柳絮因风起。

 ⑤补充点明谢道韫身份的句子(暗示谢太傅对谢道韫才气的赞赏):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5. 为什么“公大笑乐”?

对于两个比喻,作者更欣赏哪一个?

因为孩子们的比喻生动、形象,他为孩子们的聪明智慧感到欣慰、快乐。

 “未若柳絮因风起”更好。

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6.“未若柳絮因风起”被后人称为咏雪佳句,妙在何处?

①柳絮团状与雪花在形态和动态上相似,給人以想象和美感,比喻十分传神,②预示着春天即将到来,有深刻的意蕴。

 

7.谢太傅为什么跟儿女们谈论诗文时,出了一个“白雪纷纷何所似”的咏雪题目?

主讲人出题考听众时,天气发生了变化:

早先也有雪,但不大,而此刻变成了纷纷扬扬的大雪。

这使主讲人感到很高兴,就出了一个“白雪纷纷何所似”的咏雪题目。

 

陈太丘与友期

1.陈太丘之友:

急躁,无信,无礼,知错能改。

2.元方:

聪慧明理,有胆识,正直,爱憎分明。

3.“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不守信用的人,“友人便怒”,从友人的话中我们又看到了友人是个言辞粗鲁的人,从“友人惭,下车引之”还可看出友人是个知错能改的人。

陈元方维护了父亲的尊严,显示了聪明才智,体现这一天资的语言是“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也表现出对客人无信无礼的不满,体现不满的行动是“元方入门不顾”。

文中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法是对话描写。

4.元方从哪些方面去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

元方是从信用和礼貌两个方面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

从信用方面,是父亲的友人失约在先;从礼貌方面,是父亲的友人当着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

所以在两个方面他都站不住脚,根本没有资格指责谩骂元方的父亲。

所以友人哑口无言,只好向元方道歉。

5.作者写元方责客“无信”“无礼”的用意何在?

写客人得知太丘已经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语言粗野,不堪入耳;元方则针锋相对,指出对方“无信”“无礼”,义正辞严,副得对方无言可答。

6.学习本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

为人处事,待人接物要讲究诚信、礼貌,只有这样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7.你如何评价元方的“入门不顾”?

我觉得元方的做法值得赞赏:

一个失信于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