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临床医学概论复习资料.docx
《现代临床医学概论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临床医学概论复习资料.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临床医学概论复习资料
现代临床医学概论
第一章常见症状
1、症状:
指患者主观感到的不适或异常感觉或病态改变,如腹痛、疲乏、发热等。
2、体征:
指医师或其他人能客观检查到的异常改变,如肝肿大、心脏杂音、肺部啰音等。
3、体温的测量:
口腔(舌下)的温度一般36.3-37.2℃,腋下温度比口腔温度约低0.2-0.5℃,肛门温度比口腔约高0.2-0.5℃。
在24小时内下午体温较早晨稍高;剧烈运动、劳动或进餐后体温也略升高,但一般波动范围不超过1℃。
4、发热:
各种致热源作用下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
5、发热的分度一般分为:
低热37.4-38℃,中等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
6、热型的分类及代表病:
①稽留热型:
体温恒定在39-40℃,达数天或数周。
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
多见于肺炎球菌性肺炎、伤寒高热期。
②弛张热型:
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③间歇热型:
体温骤升达39℃以上,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
间歇期可持续一天至数天,体温再次升高,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④回归热型:
体温急剧上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
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
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等。
⑤不规则热型:
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
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
7、感染性发热:
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支原体、立克次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局部或全身感染。
8、非感染性发热:
见于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抗原-抗体反应;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皮肤散热减少;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或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特点为高热无汗。
9、致热源:
①外源性致热源:
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炎症渗出物、无菌性坏死组织、抗原抗体复合体等。
不能通过血脑屏障,间接激活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使其产生并释放内源性致热源,而引起发热。
②内源性致热源:
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和干扰素等,可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和交感神经使产热增多散热减少。
10、咳嗽:
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射动作。
通过咳嗽反射能有效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或进入气道内的异物,对机体有益。
但长期、频繁、剧烈咳嗽则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
影响工作和休息的则称为病理现象。
11、咳痰:
将气管、支气管的分泌物或肺泡内的渗出液(痰),借助咳嗽将其排出,称为咳痰,痰在正常状况下不会出现。
12、咳嗽无痰或痰量甚少,称干性咳嗽,见于急性咽喉炎、急性支气管炎等;咳嗽伴有痰液称湿性咳嗽,见于慢性支气管炎、肺炎、肺脓肿、支气管扩张、空洞型肺结核。
13、咯血:
指喉及喉以下呼吸道任何部位的出血,经口腔排出者。
14、呕血:
上消化道疾病(食管、胃、十二指肠、肝、胆、胰疾病)或全身性疾病所致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血液经口腔呕出。
15、便血:
指消化道出血,血液由肛门排出。
16、隐血便:
指少量的消化道出血不引起粪便颜色改变,需经隐血试验才能确定者。
17、呕血的同时因部分血液经肠道排出体外,可致便血或可形成黑便。
18、柏油便:
上消化道或小肠出血并在肠内停留时间较长,则因红细胞破坏后,血红蛋白在肠道内与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亚铁,使粪便呈黑色,更由于附有黏液而发亮类似柏油,故称柏油便。
19、急性细菌性疾病多有黏液脓性鲜血便。
20、临床上呕血的原因:
最常见的为消化道溃疡,其次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再次急性胃黏膜病变。
21、咯血与有血的区别
咯血(下呼吸道)
呕血(上消化道)
病因
多有呼吸系统或心脏病
多有消化道疾病(消化性溃疡、肝硬化)
先驱症状
喉部痒感、胸闷、咳嗽
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
出血方式
咯出
呕出
血内混合物
痰、泡沫
食物残渣、胃液
出血颜色
鲜红
棕色、暗红、有时鲜红
酸碱反应
碱性
酸性
黑便
无(除非咽下血液时)
有,可持续数日
出血后痰性状
常有血痰
无痰
22、呼吸困难:
指患者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表现为呼吸费力,重者张口呼吸、抬肩、鼻翼扇动,甚至出现发绀,呼吸辅助肌也参与活动,并伴有呼吸频率、深度与节律异常。
23、心源性呼吸困难常见于心力衰竭。
左心衰竭其特点:
①活动时出现或加重,休息时减轻或缓解②仰卧位时加重,坐位减轻③可有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发作时患者常于睡眠中突感胸闷憋气惊醒,被迫坐起,伴咳嗽,轻者数分钟、数十分钟后症状消失,重者气喘、大汗淋漓、呼吸有哮鸣音,甚至咳粉红色泡沫痰。
24、中毒性呼吸困难常见于尿毒症。
25、黄疸:
指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巩膜及其他组织发生黄染的现象。
正常人总胆红素为5.1~17.1μmol/L,其中结合胆红素3.42μmol/L,非结合胆红素为13.68μmol/L。
胆红素在17.1~34.2μmol/L,临床不易察觉的黄疸,称为隐性黄疸,超过34.2μmol/L时出现黄胆。
26、黄疸的分为:
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梗阻性黄疸、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27、实验室检查:
溶血性黄疸血清胆红素增加,以UCB(非结合胆红素)增加为主,CB(结合胆红素)基本正常;肝细胞性黄疸血清中CB和UCB均增加;胆汁淤积性黄疸血清中CB增加,UCB正常
28、水肿:
过多的液体在人体组织间隙或体腔积聚,使组织肿胀称为水肿。
29、心源性水肿是右心衰竭的常见体征之一,水肿特点是首先出现于身体下垂部位,加重时逐渐向上蔓延。
肾源性水肿特点是疾病早期晨间起床时有眼睑与颜面水肿。
30、心源性水肿与肾源性水肿的鉴别:
肾源性水肿
心源性水肿
开始部位
从眼睑、颜面开始延至全身
从足部开始,向上延至全身
发展快慢
发展常迅速
发展较缓慢
水肿性质
软而移动性大
比较坚实,移动性较小
伴随病征
尿检异常、高血压、肾功能异常、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眼底改变等
心脏增大、心杂音、肝肿大、静脉压升高等
第二章问诊
1、问诊:
医师通过对患者或有关知情人的系统询问而获取病史资料的一种诊断方法。
2、主诉:
为患者感受最主要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或体征和持续时间。
第三章体格检查
1、体格检查是医生运用自己的感官或借助于传统的检查器具来了解机体健康状况的一组最基本的检查方法。
2、体格检查有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和嗅诊五种基本方法。
3、根据音响的频率、振幅的不同,临床上可分为清音(正常肺部叩诊音)、过清音(如肺气肿)、鼓音(正常胃泡区及腹部,病理见于肺内巨大空洞、气胸和气腹等)、浊音和实音。
4、生命征是评价生命活动质量的征象,包括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为体格检查时必须检查的指标之一。
5、若取30°-45°的半卧位时,静脉充盈度超过正常水平,称为颈静脉怒张,提示静脉压增高。
颈部血管平卧时可稍充盈,充盈的水平仅限于锁骨上缘至下颌角的下2/3以内。
6、正常人平静呼吸时,每分钟16-20次,节律上基本上均匀而规律。
病理状态下有:
潮式呼吸、间停呼吸、叹气样呼吸。
7、正常胸部叩诊音位清音。
啰音不属于呼吸音。
8、正常呼吸音:
①肺泡呼吸音,大部分肺野均可听到②支气管呼吸音,正常人于喉部、胸骨上窝、背部第6、7颈椎和第1、2胸椎附近可闻及③支气管肺泡呼吸音,正常人胸骨侧第1、2肋间隙、肩胛区第3、4胸椎水平附近可闻及。
9、异常呼吸音:
①异常肺泡呼吸音②异常支气管呼吸音③异常支气管肺泡呼吸音。
10、扣心界是叩心相对浊音界,反映心脏的实际大小。
11、正常成人心率范围为60-100次/分钟,超过100次/分钟称为心动过速;心率低于60次/分钟,称为心率过缓。
12、正常人心律规则,部分青年人可出现随呼吸改变的心律;吸气时心律增快,呼气时减慢,称窦性心律不齐,一般无临床意义。
13、通常只能听到第一、第二心音。
第一心音出现在心室收缩早期,标志着心室收缩的开始。
第二心音标志心室舒张的开始。
第三心音正常情况下只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听见。
第四心音如能听到为病理性。
14、正常腹部除肝、脾部位叩诊为浊音或实音外,其余部位叩诊均为鼓音。
15、正常情况下,肠鸣音大约每分钟3-5次。
16、神经反射的检查主要有:
深反射、浅反射、病理反射和脑膜刺激征。
其中:
①浅反射:
角膜反射、腹壁反射
②深反射:
肱二头肌反射、膝反射、跟腱反射
第五章传染性疾病
1、传染病是由病原生物感染人体后发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
病原生物引起的疾病均属于感染性疾病,但感染性疾病不一定有传染性,有传染性的疾病才称为传染病。
2、感染又称传染,是病原体侵入人体并与之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3、传染病感染过程中的各种表现:
①病原体被消除,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被处于机体防御第一线的非特异性免疫屏障或事先存在于体内的特异性被动免疫所中和,或被特异性主动免疫所清除。
②隐形感染又称为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引起或只是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③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④病原携带状态按病原体种类不同而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与带虫者等。
所有病原携带者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既不显出临床症状又能排出病原体,因而可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⑤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中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下来,成为携带者。
等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显性感染。
4、传染病流行的基本条件:
传染源(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病人、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
5、传染病传播途径:
环境因素传播(如空气、水、飞沫、食物)、接触传播(如手、用具等日常生活接触及性途径)、虫媒传播(如蚊子、跳蚤、苍蝇等)、医学诊疗措施传播(如注射、透析、血液及血制品、器官移植等)、垂直传播(母体内病原生物经胎盘或产道传给胎儿或新生儿)
6、传染病的特征:
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有感染后免疫。
7、传染病病程发展的四阶段:
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前驱期(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
8、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
9、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抗原抗体系统:
①HBsAg与抗HBs,HBsAg大量存在于感染者血中,是感染的主要标志。
抗HBs是机体产生的一种保护性抗体,抗HBs阳性表示对HBV有免疫力。
②HBcAg与抗HBc,HBcAg血清中不易检测,抗HBc无保护性,是HBV感染后较早出现的抗体,提示病毒的复制。
③HBeAg与抗HBe,HBeAg一般仅见于HBsAg阳性血清。
如果HBeAg持续存在预示趋向慢性。
抗HBe阳性,病毒复制多处于静止状态,传染性降低。
注:
HBsAg—表面抗原,HBcAg—核心抗原,HBeAg—e抗原
10、丁型肝炎病毒(HDV)是一种缺陷病毒,必须有HBV或其他嗜肝DNA病毒的辅助才能复制、表达抗原及引起肝损害。
11、甲型肝炎传染源为急性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乙型肝炎传染源主要是急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
丙型肝炎传染源为急慢性患者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
12、甲型肝炎病毒(HAV)主要由粪-口途径传播,水源或食物污染可致暴发流行。
乙型肝炎传播途径主要由母婴传播,血液及血液制品,注射等医疗手段及体液传播。
丙型肝炎传播途径类似乙型肝炎。
13、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症状可分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淤胆型肝炎。
14、急性肝炎分为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a、急性黄疸型肝炎临床经过三个阶段:
(1)黄疸前期:
①持续平均5-7天②全身性中毒症状③胃肠症状④尿色加深⑤肝功能有损害
(2)黄疸期:
①持续2-6周②巩膜和皮肤出现黄疸,尿黄加深③肝脾肿大④肝功能进一步损害,有梗阻性黄疸表现
(3)恢复期:
①持续2周至4个月②症状和体征逐渐消失③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
b、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无黄疸型发病率远高于黄疸型,除无黄疸外,其他临床表现与黄疸型相似。
但起病较缓慢,症状较轻,恢复较快,病程大多在3个月内,一般不超过6个月。
15、慢性肝炎仅见于乙型、丙型、丁型肝炎,包括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
16、重型肝炎(肝衰竭),所有肝炎病毒均可引起重型肝炎,但甲型、丙型少见,分为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症肝炎、慢性重型肝炎。
17、急性重型肝炎:
又称爆发型肝炎,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但病情发展迅猛,2周内迅速恶化。
主要表现为极度乏力,严重消化道症状,黄疸急剧加深,肝萎缩、肝臭,出血倾向明显,急性肾衰竭,出现神经、精神症状,肝功能严重受损。
本型病死率高。
病程不超过三周。
18、HBV抗原、抗体检测及临床分析
注:
HBsAg(表面抗原,“+”感染的标志)、HBeAg(e抗原,“+”趋向慢性)、抗HBs(表面抗体)、抗HBe(e抗体,“+”病毒复制静止)、抗HBcIgM(病程早期,“+”病毒复制)、抗HBcIgG(病程晚期)
HBsAg
HBeAg
抗HBs
抗HBe
抗HBcIgM
抗HBcIgG
结果分析
+
-
-
-
-
-
HBV感染者或无症状携带者
+
+
-
-
+
-
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俗称“大三阳“)
+
-
-
+
-
+
急性感染趋向恢复(俗称“小三阳“)
+
+
-
-
+
+
急、慢乙肝,无症携带
-
-
+
+
-
+
乙肝恢复期
-
-
-
-
-
+
既往感染
-
-
+
-
-
-
既往感染或者接种过疫苗
19、病毒性肝炎原则上以足够的休息、营养为主,辅以适当药物治疗,同时避免饮酒、过劳和损害肝脏药物。
20、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简称,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引起的致命性慢性传染病。
21、HIV主要感染CD4+T淋巴细胞,尤其当CD4+T细胞和B细胞受损后,引起特异性免疫功能丧失,最后并发各种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和肿瘤,导致患者死亡。
22、AIDS的传染源为病人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传播途径为性传播、血液及血制品、注射途径、母婴传播等。
23、艾滋病的发展分为四期:
①
期,HIV感染后2-4周,部分病人可出现发热、头痛、厌食、恶心、肌痛、关节痛等全身不适伴淋巴结肿大。
症状持续3-14日后消失。
②
期,无症状感染,临床上没有任何症状,但血清中能检出HIV核心蛋白和包膜蛋白的抗体,具有传染性。
此阶段可持续2-10年或更长。
③
期,主要表现为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综合征,可持续3个月以上。
④
期,本期有五种表现:
体质性疾病、神经系统症状、严重的临床免疫缺陷、因免疫缺陷而继发肿瘤、免疫缺陷并发的其他疾病。
24、艾滋病中T细胞绝对计数下降,CD4+T淋巴细胞计数也下降。
25、流行性出血热为自然疫源性疾病,鼠为主要传染源。
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衰竭为主要表现。
26、流行性出血热在我国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为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人不是主要传染源。
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如尿、粪、唾液等污染尘埃、食物等可导致呼吸道、消化道传播,被鼠咬伤或破损伤口接触带病毒的鼠类血液和排泄物亦可导致感染,病毒也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27、流行性出血热临床症状分为五期:
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
发热期有六期:
①潜伏期②发热③全身中毒,有“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④胃肠症状⑤神经症状⑥毛细血管损害后充血、出血及渗出水肿(如颜面、颈、胸等部位潮红,重者呈酒醉貌)和肾损害
28、流行性出血热诊断依据:
①流行病学资料②早期三种主要表现:
发热中毒症状,充血、出血、外渗征和肾损害③病程五期经过:
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④实验室检查⑤一项反常,患者退热后症状反而加重。
29、麻疹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30、麻疹唯一的传染源是病人,病毒主要通过飞沫直接传播,人群普遍易感,6个月至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易感者接触病人后90%以上发病,病后有持久免疫力,发病季节为冬春季为多。
31、麻疹临床症状分为三期:
前驱期(起病2-3天,90%以上的病人,双侧近第一臼齿颊黏膜上出现0.5-1㎜大小的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称为Koplik斑,具早期诊断价值)、出疹期、恢复期。
32、麻疹出疹期约发热3-4天后开始出现皮疹,3-5天出齐,皮疹初为淡红色斑丘疹,压之退色,后部分融合成暗红色,少数病例呈现出血性皮疹,皮疹高峰是体温可达40℃以上,全省表浅淋巴结及肝脾轻度肿大,肺部可闻湿啰音
33、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34、伤寒好发于温带及亚热地区,夏秋季多见,儿童和青壮年为主要感染对象。
流行环节为:
①传染源,为患者及带菌者,尤以病程的2-4周内传染性最大②传播途径,伤寒杆菌主要通过污染的水、食物、日常接触和苍蝇等媒介传播,水和食物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③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持久性免疫,再次患病者少。
35、伤寒潜伏期7-23天,典型的伤寒自然病程可分为4期:
①初期:
起病缓,发热是最早出现的症状,伴全身不适、食欲减退和咽痛咳嗽,体温逐渐上升,于5-7天达39-40℃②极期:
第2-3周,持续高热,多呈稽留热型,患者表情漠然③缓解期:
第3-4周,极期症状逐渐恢复,但仍有肠出血或肠穿孔的危险。
④恢复期:
第5周,体温正常,食欲恢复,一般在1个月左右完全恢复。
36、有些伤寒患者可复发(退热后1-2周再次出现临床症状)与再燃(患者在进入恢复期前,体温尚未下降到正常时又重新升高)。
37、伤寒的诊断依据:
①流行病学资料:
包括流行地区、季节等②临床表现:
持续性发热,表情淡漠,相对缓脉,皮肤玫瑰疹,肝脾肿大等,伴肠出血或肠穿孔的诊断。
③实验室检查血常规④确诊标准是细菌培养阳性或肥达反应阳性。
抗菌治疗首选氟喹诺酮。
38、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属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39、菌痢传染源为急、慢性菌痢病人和带菌者,经粪-口途径传播,人群普遍易感但好发于儿童,其次是青壮年,老年较少
40、菌痢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病程超过2个月以上的成为慢性菌痢。
慢性迁延型指急性菌痢发作后,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症状迁延不愈。
首选喹诺酮类。
41、痢疾俗名打摆子,是由按蚊叮咬传播疟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
42、感染人类的疟原虫有四种,即间日疟原虫(有复发性)、卵形疟原虫(有复发性)、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
三日疟及恶性疟无迟发型子孢子,故无复发
43、疟疾发病以夏秋季较多。
流行环节:
①传染源:
疟疾患者和带疟原虫者②传播途径:
疟疾的传播媒介为按蚊,经蚊虫叮咬皮肤为主要传播途径③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无持久免疫力,各型疟疾间亦无交叉免疫性
44、疟疾的寒战高热期为间歇热,脑型疟为恶性疟严重的临床类型,可出现贫血、脾脏肿大
45、典型疟疾的临床表现具有间歇性(如间日或三日)寒战、高热与大量出汗的过程
46、日本血吸虫病是日本血吸虫寄生在门静脉系统所引起的疾病
47、日本血吸虫病传染源是病人和保虫宿主(如牛、猪、犬等)。
传播的三个条件:
带虫卵的粪便入水,钉螺的存在和孳生,人体接触役水
48、慢性血吸虫病最多见,多为急性病例未经治疗,或疫区反复轻度感染而获得部分免疫力者,病程超过6个月
49、晚期血吸虫病主要以肝硬化、脾显著肿大和临床并发症为特征,病程多在5-15年以上。
分为四型①巨脾型,最常见②腹水型③侏儒型,少见,智力正常④结肠肉芽肿型,为结肠病变
第六章急诊医学
1、休克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急性循环障碍的严重综合征,临床表现为血压下降、尿量减少、脉搏细速、皮肤湿冷、苍白或发绀、神志淡漠或烦躁不安、昏迷
2、根据病因一般将休克分为五类:
低血容量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过敏性休克
3、心跳呼吸骤停是指有各种病因造成患者在未能估计到的时间内,心跳及呼吸突然停止
4、心跳呼吸骤停临床特征①突然意识丧失,呼之不应②大动脉搏动消失③呼吸立即停止,或经数秒钟强力的呼吸后再停止④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⑤其他如发绀、大小便失禁等
第七章呼吸系统疾病
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是指鼻腔、咽腔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
是呼吸道最常见的一种传染病。
常见病因为病毒,少数由细菌引起。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约有70%-80%由病毒引起
2、普通感冒:
俗称“伤风”,以鼻咽部卡他症状为主要表现。
起病较急,初期有咽干、咽痒或灼烧感,发病同时或数小时后,可有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2-3天变稠。
可伴咽痛,有时由于耳咽管炎使听力减退,也可以出现流泪、味觉迟钝、呼吸不畅、声嘶、少量咳嗽等。
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不适、轻度畏寒和头痛。
检查可见鼻腔黏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轻度充血。
如无并发症,一般经5-7天痊愈。
3、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是由感染,物理、化学刺激或过敏等因素引起的气管-支气管黏膜的急性炎症
4、慢性支气管炎:
是指由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起的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5、慢性支气管炎主要症状概括为“咳”、“痰”、“喘”
“咳”:
一般晨间咳嗽较重,白天较轻,晚间睡前有阵咳或排痰
“痰”:
起床后体位变动一起刺激性排痰,常以清晨排痰较多,痰液一般为白色黏液或浆液泡沫性,偶可见血
“喘”:
部分患者有支气管痉挛而出现喘息,常伴有哮鸣音,称为喘息性慢性支气管炎。
反复发作数年,并发阻塞性肺气肿时,可伴有轻重程度不等的气促,现有劳动或活动后气喘,严重时则喘甚,生活难以自理。
6、慢性支气管炎可分为单纯型和喘息型两种。
单纯型的表现为咳嗽、咳痰;喘息型的表现为咳嗽、咳痰,伴有哮鸣音,哮鸣音在阵咳时加剧,睡眠时明显。
7、慢性支气管炎按病情进展可分为三期:
①急性发作期,一周之内“咳”“痰”“喘”加重②慢性迁延期:
“咳”“痰”“喘”症状迁延一个月以上者③临床缓解期:
症状基本消失或偶有轻微咳嗽,少量痰液,保持两个月以上者
8、慢性支气管炎诊断依据:
咳嗽或伴喘息,每年发病持续三个月,连续两年以上者,并排除其他心肺疾患后可作出判断。
如每年发病持续不足三个月者,却有明确的客观检查依据(如X线、呼吸功能等)也可以判断
9、支气管哮喘是由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等多种炎症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
10、支气管哮喘的环境激发因素包括吸入物、感染、食物、药物、气候变化、运动、妊娠等
11、支气管哮喘为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或发作性胸闷和咳嗽,严重者被迫采取坐位或呈端坐呼吸,干咳或喷大量白色泡沫痰,甚至出现紫绀。
严重哮喘发作持续二十四个小时以上称为哮喘持续状态
12、肺炎球菌肺炎是由肺炎球菌或称肺炎链球菌所引起的急性细菌性肺炎,约占院外感染肺炎的半数。
临床以高热、寒战、咳嗽、血痰及胸痛为特征,起病通常急骤。
13、肺炎球菌肺炎症状:
起病前常有受凉、淋雨、疲劳、醉酒、病毒感染史,大多有数日上呼吸道感染的前驱症状。
呈稽留热,可带血或呈铁锈色。
抗菌药物治疗肺炎球菌肺炎首选青霉素G
14、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可侵及许多脏器,以肺部受累形成肺结核最为常见。
15、呼吸道感染是肺结核的主要传染途径,飞沫感染为最常见方式。
感染途径为呼吸道、消化道。
主要传染源为开放性肺结核患者。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