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安宁区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生态产业园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26048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DOCX 页数:97 大小:323.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兰州市安宁区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生态产业园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7页
兰州市安宁区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生态产业园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7页
兰州市安宁区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生态产业园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7页
兰州市安宁区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生态产业园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7页
兰州市安宁区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生态产业园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兰州市安宁区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生态产业园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兰州市安宁区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生态产业园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兰州市安宁区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生态产业园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9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兰州市安宁区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生态产业园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兰州市安宁区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生态产业园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附件

1.总论

1.1项目背景

1.1.1项目名称

兰州市XX区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生态产业园建设项目

1.1.2承办单位

XX区XX旅游风景区管委会

1.1.3项目建设性质和项目法人

1.项目建设性质

新建

2.项目法人

1.1.4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1.《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2.国务院《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2003年3月27日)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2003年12月31日)、

4.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05年10月)

5.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8年10月9日)

6.《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7.甘肃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兰州市、嘉峪关市、金昌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方案的通知》

8、甘肃省发改委《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9、甘肃省旅游局《甘肃省“十一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思路》

10、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甘肃省旅游局《甘肃省旅游业发展规划》(2006年)

11、兰州市发改委《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12、《兰州市新城区规划》(2006年)

13、《兰州市旅游业发展规划(2008-2020年)》(2008年)

14、《兰州市旅游业发展规划实施意见》(2009年)

15、《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农业园概念规划》(2006年)

16、《兰州XX文化风景区项目规划方案》(2008年)

17、《XX区推进城乡一体化实施方案》

18、《兰州市XX区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旅游服务产业园建设项目》立项批复

19、《兰州市XX城乡统筹旅游服务园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20、建设单位提供其他资料

1.1.4项目提出的理由与过程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

这是由我国“三农”问题的现实情况所决定的。

其一,我国农村生产力落后,仍然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

其二,我国人口大多数居住在农村,农民的生活水平明显低于城镇居民。

目前尚未达到小康或者刚刚进入小康、收入还不稳定的人口也主要在农村,特别是农村现有贫困人口的脱贫难度很大。

其三,长期以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制约着农民生活的改善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其四,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等事业的发展水平也明显落后于城市。

因此,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差距也主要在农村。

而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上看,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

科学发展现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统筹城乡发展。

党中央明确提出,要把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十一五”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顺应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农村全面发展的要求,是巩固相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

城乡一体化是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是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过程。

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不仅是思想观念的更新,也是政策措施的变化;不仅是发展思路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是产业布局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不仅是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也是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改进。

对于城乡一体化的根本应该废除原有的城乡二元体制制度。

我国农民人均占有资源太少是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根本原因。

农业是耕地密集型和水资源密集型产业,然而我国人均耕地不到世界人均耕地的1/2,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的1/4。

我国农民人均耕地约为世界农村人均耕地的1/3。

由于农户经营规模太小,粮食和许多大宗农产品,如棉花、油料等生产费用高,使得我国大多数农产品的生产成本过高,纯收益率太低。

要增加农民的收入就要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稳步推进城市化,减少农民数量,增加农民人均占有资源量,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

推进城市化的重要前提条件是,改变我国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创造条件。

农民向城镇转移主要靠市场的力量,但是也需要政府加强引导。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特别需要保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七大作出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战略部署,为我们指明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道路和方向。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只有走统筹城乡发展之路,才能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有效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均衡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特别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进道路上,只有走统筹城乡发展之路,才是推进新农村建设最直接、最具体、最有效的途径。

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中,一是要破除城乡分割旧观念,树立城乡一体化发展新理念。

要破除把城市和农村、市民和农民对立起来的思想,树立城区和郊区都是辖区、市民和农民都是国民的新观念;要跳出就新农村建设抓新农村建设的思维定式,把新农村建设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来谋划,作为城乡建设的重要一环加以重视和支持;要大力倡导和鼓励城市居民树立新型择业观、创业观,以知识、技能、资本、股权、产权等形式积极从事农村生产和管理;要打破城乡规划、投入、建设分割对立的局面,通盘考虑,整合优化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社会资源在内的所有资源,推进经济社会体制和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实现社会结构由城乡对立、城乡分割向城乡融合、城乡一体化的历史性跨越。

二是要统筹城乡建设规划,绘就新农村建设宏伟蓝图。

新农村建设必须规划先行,要遵循城乡规划一体化的理念,把新农村建设规划置于市域、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体系当中,按照产业集中、城镇聚居、用地集约的要求,科学规划城乡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生产力布局、人口布局和要素布局以及产业类别、基础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布局等内容。

要加强以环境、生态为主要内容的城市设计,有序进行旧城改造,加快新城建设。

要按照“生产现代化、居住集中化、生活城市化”的总体思路,构筑以新型工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依托、现代农业为基础的产业体系,推动“三个集中”:

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农业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实现“三化”:

工业集群化、农民市民化、农业产业化。

三是要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奠定新农村建设经济基础。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和首要任务,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关键所在。

要遵循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的理念,坚持既统筹规划市域、县域的产业布局,又突出城乡各自的产业优势和特色,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和现代农业,以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要大力调整、优化和重组现有城乡分割、关联性不强和结构趋同的产业体系,顺应城乡经济不断融合的要求,统筹规划和整体推进三次产业的发展,实现产业分工一体化。

要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部署下,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一村一品”,整体推进。

对条件相对富裕的村,要按照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要求,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上重点壮大已有主导产业,提升产业档次,扩大产业规模;对中等富裕村,重点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农民增收;对中下等村,根据各自比较优势,重点发展生态种植、林果业或养殖业;对贫困村,以结对帮建和劳务输出为主,适当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尽快脱贫致富。

同时,要按照“分类指导、梯次推进”的原则分层推进示范村、达标村和移民搬迁村建设。

四是要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缔造新农村建设均等平台。

要按照城乡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一体化的理念,财政建设资金的增量部分要向农村重点倾斜,加大农村交通、饮水、电网、新能源、信息化、人居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

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和公共服务严重不足,是农村社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

要按照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一体化的理念,扩大公共事业在农村的覆盖面,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等,真正实现党的十七大报告里提出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当前,要集中搞好“四改四化”和“五个一”工程,整合捆绑使用支农资金,加大社会帮建力度,打一场农村基础设施大改善的“漂亮仗”。

五是要统筹城乡社会政策,创新新农村建设体制机制。

造成城乡二元结构和发展失衡的根本原因是横亘于城乡之间的体制壁垒和制度“藩篱”,要按照城乡体制机制协调配套的理念,从制度创新入手,深化改革,推倒体制之墙,拆除制度“藩篱”,着力建立完善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城乡协调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要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整合部门职能,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新机构,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要立足我市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实际,加快建立“以煤补农”的长效投入机制,稳定新农村建设资金来源,保障新农村建设资金。

要全面推进以税费、金融、土地、流通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体制改革,努力消除城乡有别的制度分割。

大力实施户籍制度改革,放开对农民进入城镇的户籍限制,按居住地登记户口,建立城乡统一的一元化的新型户籍制度。

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促进大量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解决广大农民的就业问题。

加快建立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使农民劳有所得、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根据甘肃省政府办公厅下发的《兰州市嘉峪关市金昌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方案的通知》,就兰州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方案,通知明确,今后市级财政每年用于农村投入的增长幅度不低于当年度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其中对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试点的投入每年不低于5000万元。

在未来发展中,兰州将园区和开发区建设作为城乡产业对接平台,推进20个重点小城镇建设,以兰州市区为中心,形成半小时和一小时为生活半径的卫星城和城市群。

并实现全市8县区农民在省、市两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享受现场直报,实行城乡一元化户籍管理制度,走“以城建城、以城养城”的滚动发展之路,到2012年,兰州市城乡一体的规划体系基本健全完善。

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保持在12%,达到5500元以上,比2008年增长57%。

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8%,XX、城关两区整体实现城乡一体化,西固、红古两区和三县县城所在区域及七里河前山地区基本实现一体化。

到2014年,提前6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以兰州市区为中心,以半小时和一小时为生活半径的卫星城和城市群基本形成,辐射带动能力大幅提高,城乡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7000元,比2008年翻一番。

全市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

西固、红古、七里河三区整体基本实现一体化,榆中、皋兰、永登三县河谷川台盆地以乡镇政府所在地为中心的小城镇体系全面建立。

兰州市作为全省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试点城市,工作刚刚起步,城乡二元矛盾一直比较突出,任务十分艰巨。

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全面加快新一轮新农村和城乡一体化建设,构建城乡协调发展新格局。

今年及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市将把城乡一体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以工业反哺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