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五四学制小学五年级下学期音乐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257907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42.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教版五四学制小学五年级下学期音乐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鲁教版五四学制小学五年级下学期音乐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鲁教版五四学制小学五年级下学期音乐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鲁教版五四学制小学五年级下学期音乐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鲁教版五四学制小学五年级下学期音乐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鲁教版五四学制小学五年级下学期音乐全册教案.docx

《鲁教版五四学制小学五年级下学期音乐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教版五四学制小学五年级下学期音乐全册教案.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鲁教版五四学制小学五年级下学期音乐全册教案.docx

鲁教版五四学制小学五年级下学期音乐全册教案

十册音乐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一、思想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美育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努力把教书育人提高到一个新阶段,使学生成为:

“四有”新人,培养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的优秀品质。

并通过各种题材歌曲的学唱,中外名曲、名歌的欣赏,让学生感受美的艺术和高尚的情操,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合作精神、环境意识、心理条件等,努力进取,为中国的明天奋发向上。

二、音乐知识和技能训练

1.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姿势和呼吸方法来演唱歌曲;

2.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练声方法;

3.初步欣赏一些小型的器乐曲,掌握音乐欣赏知识,并能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4.通过“拍拍敲敲”、“听听想想”、“唱一唱”等练习,提高学生的乐感和节奏感;

5.通过集体舞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内容:

    本学期通过对学生坐姿、唱姿、合理呼吸的培养,为学生的学习打下基础;通过对综合课、唱歌课、欣赏课、器乐课以及歌舞唱游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融会贯通,提高他们的素质。

本学期,我还加强了欣赏课、器乐课、歌舞唱游课的学习力度,注重音乐知识和技能、技巧训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并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改革进取,加快教育现代化,使学生能在他们的薄弱环节上加强学习,通过综合训练,使学生的艺术修养、音乐素质大大提高。

 主要措施

1.指导学生学习正确的坐姿、唱姿,以及合理的发声练习曲;

2.注重学生的音乐综合技能、技巧、知识训练,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歌唱;

3.在教学中指导学生了解歌曲的情绪,并能用正确的情绪来演唱不同的歌曲。

4.每节唱歌课给学生三分之一的时间练习,教师正确处理、引导;

5.合理安排时间进行音乐欣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爱好,开拓学生的视野,并了解一些音乐知识;

6.通过律动以及集体舞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乐感,加强学生的全面素质;

7.在综合课、唱歌课、欣赏课、器乐课、歌舞唱游课中渗透德育,深化教育改革;

8.利用多媒体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参与耳、眼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课堂生活,开拓音乐视野。

9.以素质教育为本,不断提高音乐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并落实于教学,充分发挥音乐课益智、促体、辅德的功能

    学生情况分析

    本级段执教班级为五年级的音乐课,我从综合课入手,在教学中渗透德育、美育,在课上进行多媒体教学,加强教育科研,加快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改革,努力使学生在上课过程中逐步实现全面发展。

在五种课型中,学生比较爱好歌舞唱游课,这种课型使学生在学习时积极性高,创新能力自然发挥出来。

   执教的班级有一部分同学音乐基础知识欠佳。

总的来说,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还要注重音乐基础知识训练,进一步巩固、完善教学,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

第一单元北国之春

一、教学内容:

欣赏《北京的孩子逛北京》;唱歌《美丽的家乡》;欣赏《驯鹿》《冬猎》;为音乐伴奏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北京的孩子逛北京》《驯鹿》《冬猎》,让学生感受北国的美好风光,了解月琴、柳琴的基本音色和表现手法。

2.用充满欢快、喜悦的声音演唱歌曲《美丽的家乡》,注意旋律的行进特点以及二声部的和谐。

三、教学准备:

(一)教具

钢琴、录音机或VCD机、有关乐谱及卡片。

(二)图片、音像资料

月琴、柳琴的乐器图片或实物、歌曲录音带或伴奏带、乐曲录音带或VCD光盘。

四、重点和难点:

本单元重点:

1、用欢快喜悦的声音演唱歌曲《美丽的家乡》,注意旋律的进行以及二声部的和谐。

2、熟悉月琴、柳琴的音色、表现手法。

本单元难点:

在演唱歌曲《美丽的家乡》二声部合唱时,声部要准确,声音要和谐。

欣赏歌曲《北京的孩子逛北京》

备课时间:

2013.2.29授课时间:

2013.3.5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这首歌曲,使学生感受北京的生活气息,培养学生热爱北京的情感。

教学过程:

1、导入:

学生在《北京的孩子逛北京》的音乐声中走进教室。

2、初听歌曲,启发学生介绍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并归纳出歌曲中描绘了哪些北京景观。

3、再次聆听歌曲,引导学生关注歌曲中不同段落旋律的不同特点。

4、播放录音,让学生跟着录音哼唱第一段旋律并朗读第二、三段歌词。

5、组织简短的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印象最深的部分”“自己认为最好听的部分”,并说出原因,教师总结。

6、请学生跟着录音进行歌表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反思:

学生通过学习本首歌曲感受到了北京的生活气息。

 

学唱歌曲《美丽的家乡》。

备课时间:

2013.2.29授课时间:

2013.3.8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2、演唱二声部时能做到音准到位,声音和谐。

教学过程:

1、播放歌曲录音,导入教学。

可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首作品的感受。

2、教师介绍歌曲的出处。

简要介绍歌剧《傲蕾一兰》的主要内容,并播放歌剧片段,让学生深刻感受歌曲的意境。

3、播放范唱录音或教师范唱。

4、让学生跟着录音或在钢琴伴奏下轻声哼唱第一段歌谱,要注意唱准附点音符、十六分音符以及重音的位置。

5、唱熟第一段曲谱后,填词演唱。

6、教师教唱第二段曲谱,依次学习两个声部,唱熟后,可用钢琴弹一个声部唱一个声部。

7、教师可将全班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演唱两个声部并互换声部练习。

练习时要注意音准以及声音的和谐。

8、教师伴奏,请学生完整地演唱歌曲。

9、可组织学生表演唱,并作评价。

教学反思:

学生能够有表情的演唱本歌曲。

 

欣赏《驯鹿》《冬猎》

备课时间:

2013.2.29授课时间:

2013.3.12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这两首作品,了解月琴、柳琴的音色、演奏特点、表现手法以及乐曲所描绘的北方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生活。

教学过程:

1、播放北方少数民族生活的录像片段,导入教学。

2、介绍这两首作品的出处、作者。

3、欣赏《驯鹿》

(1)播放录音,让学生谈谈乐曲描绘了怎样的情景以及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教师总结。

(2)展示月琴的乐器图片或实物,向学生介绍月琴的音色、演奏方式以及表现手法。

(3)再次播放录音,并播放鄂温克族人的生活片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音乐。

(4)请学生拍手或拍腿,用×××××│×××0××│的节奏为A段音乐伴奏。

4、欣赏《冬猎》

(1)播放录音,让学生谈谈乐曲描绘了怎样的情景以及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教师总结。

(2)展示柳琴的乐器图片或实物,向学生介绍柳琴的音色、演奏方式以及表现手法。

(3)再次播放录音,并播放鄂伦春人的生活片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音乐。

(4)让学生谈谈书上所列两段主题分别是以什么样的速度、情绪演奏的,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5、将这两首作品连起来欣赏,请学生谈谈这两首作品有何异同,并比较月琴与柳琴的演奏方式有何不同。

教师总结。

6、请学生自选一首作品创编舞蹈动作进行表演,并作评价。

教学反思:

通过欣赏这两首作品,学生了解了月琴、柳琴的音色、演奏特点、表现手法以及乐曲所描绘的北方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生活。

 

《五十六朵花》

备课时间:

2013.2.29授课时间:

2013.3.15

一、单元教学目标:

1、能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吹起羌笛跳锅庄》和幽默风趣的情绪演唱歌曲《阿喽喽》。

2、通过欣赏马头琴独奏乐曲《嘎达梅林》,认识马头琴,感受其深沉、浑厚的音色和独特的草原气息,并能熟记乐曲的主题。

3、通过欣赏歌曲《上去高山望平川》,感受“花儿”高亢、明亮的特点。

二、单元教学重点及难点:

1、了解各音乐的民族风格特点,并能掌握其演唱。

2、熟记《嘎达梅林》主题旋律。

三、教具:

风琴、数码视频展示台、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吹起羌笛跳锅庄》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演唱歌曲《吹起羌笛跳锅庄》,加深学生对少数民族善良、淳朴、豪放、能歌善舞特点的认识。

2、在音乐活动中,能积极投入,掌握民族特点音乐下的简单锅庄舞舞蹈动作。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学会演唱歌曲,并能掌握锅庄舞的几个简单舞蹈动作。

三、教具:

风琴、数码视频展示台、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介绍我国的国情,特别是多民族国家的由来,以及少数民族音乐在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引出今天的课题——学唱歌曲《吹起羌笛跳锅庄》。

(二)学唱新歌:

1、课件播放羌族人民的生活图片及视频短片,引导学生从中归纳羌族的民族特点。

2、师介绍羌族的风土人情及民族音乐特点,用课件播放一段《锅庄舞》,引导学生更加深入了解其音乐文化。

3、教师范唱,学生仔细聆听,并能说出这首歌曲的风格特点。

4、教师带领学生学唱乐谱,注意其中的重音记号。

5、师弹琴带领学生学唱歌词,体会欢快的场景。

6、生能随教师伴奏,有韵味的演唱全曲。

(三)音乐活动:

1、根据《锅庄舞》视频短片,引导学生找出你认为好看的舞蹈动作。

2、分组讨论要学习的舞蹈动作。

3、师进行模仿,引导学生也能很好的模仿教师的动作。

(四)课堂小结:

五、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学生通过学唱,不仅掌握了歌曲的热烈情绪,并能很好的进行演唱,虽然不能全部按照教师所提出的带韵味歌唱,但是大部分学生都能做到去体会带韵味歌唱这个意思,通过学习,学生们也都表示很喜欢这样风格的歌曲,热烈中透露出对祖国的热爱;通过多媒体课件,学生也对羌族这个少数民族有了更多的了解,获得了新的知识,达到了满意的课堂教学效果。

 

《嘎达梅林》《上去高山望平川》

备课时间:

2013.2.29授课时间:

2013.3.19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马头琴演奏的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感受音乐悲壮的情绪以及马头琴乐器深沉、浑厚的音色和独特的草原气息。

2、通过欣赏歌曲《上去高山望平川》,感受“花儿”高亢、明亮的音色特点。

3、对比《嘎达梅林》、《上去高山望平川》两首乐曲,说出他们在节拍、速度、节奏和情绪上的不同特点。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感受两首乐曲的演奏、演唱风格,并能掌握它们各自的音乐特点。

三、教具:

数码视频展示台、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介绍藏族和回族的风土人情,并引导学生谈谈对两个少数民族的认识,引出今天的欣赏主题——马头琴独奏《嘎达梅林》和歌曲《上去高山望平川》。

(二)欣赏新曲:

1、教师介绍马头琴乐器的相关知识。

2、播放乐曲《嘎达梅林》,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悲壮情绪。

3、再次播放音乐,教师随音乐介绍“嘎达梅林”的故事,加深学生对这首乐曲的认识和感受。

4、最后一次播放音乐,让学生在聆听中,归纳乐器和乐曲特点。

(三)继续欣赏:

1、教师介绍民歌体裁“花儿”的特点,学生了解。

2、播放歌曲《上去高山望平川》,引导学生从中总结歌曲的特点和给你的第一感受。

3、根据课本出示的曲谱、歌词,体会“花儿”的演唱风格。

(四)对比讨论:

1、这两首乐曲,给你怎样的不同?

能用自己的话做出总结吗?

2、哪一首深得你的喜爱?

为什么?

3、说一说你对民族极其民族歌曲的认识。

(五)课堂小结: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重点在于对比欣赏和单曲欣赏中对乐器和民族风格的理解和音乐感受,在这两首乐曲的欣赏中,学生明显对马头琴独奏的乐曲《嘎达梅林》兴趣很大,相对在欣赏第二首《上去高山望平川》回族歌曲时,学生兴趣不太高,这可能跟教师对蒙古族的一些传说、乐曲故事情节的讲述详细有关,特别是马头琴乐器独特的音色,能很快抓住学生好奇心,但对回族歌曲的音乐特点讲解上,学生也还是能在对比中说出其一些特点,通过这次欣赏课,让我感到,对少数民族民歌的讲解力度仍需继续加大。

 

第三课时《啊喽喽》

备课时间:

2013.3.19授课时间:

2013.3.22

一、教学目标:

1、能富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啊喽喽》,了解彝族儿歌的特点。

2、学会用活泼富有民族特点的声音演唱乐谱,并能为这首歌曲设计多种演唱形式。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能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啊喽喽》,并能演唱乐谱。

三、教具:

风琴、数码视频展示台、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介绍贵州彝族风光,并介绍那里特有的风土人情。

引出今天要学习的主题——歌曲《啊喽喽》。

(二)学唱新歌:

1、播放范唱,使学生对彝族歌曲有初步的印象。

2、师读歌词,引导学生讨论、理解歌词大意。

3、师范唱,学生看曲谱再次感受歌曲。

4、师介绍歌曲结构及节奏安排,复习3/4拍子的强弱规律特点。

5、师带领学生学唱乐谱。

6、师教唱歌词,要求吐字清晰,富有表情。

7、随教师伴奏,完整演唱歌曲。

8、学生分组讨论,用什么样的演唱形式更能表达歌曲意境和情感?

并能分组进行演唱表演。

(三)课堂小结: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对歌曲的掌握准确度上还是可以的,但是在演唱中却出现一些问题,如高音的坚持不够及演唱时的换气的间歇度仓促,造成的原因在于彝族歌曲特色演唱时的不适应,但也反映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的声乐培养上不均衡,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在学唱中提高学生对声乐的兴趣和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合唱水平。

 

第三单元《学戏曲》

一、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会演唱歌曲和欣赏歌曲。

2、过程与方法: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各项音乐活动,了解流行于本地区的主要戏曲的相关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唱歌、欣赏等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本地区的传统戏曲文化以及我国主要的戏曲文化艺术,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弘扬民族精神。

二、教材解读: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

它的起源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虽说它的渊源来自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但区别一个剧种所显示的最大的特色,首先仍表现在它来自不同声腔系统的音乐唱腔。

这些音乐唱腔则是以所产生地区的语言、民歌、民间音乐为依据,并兼收其他地区音乐而产生的。

各个剧种的剧中人物大部分由生、旦、净、丑等不同脸变化的脚色行当充任。

表演上着重运用以生活为基础提炼而成的程式性动作和虚拟性的空间处理。

讲究唱、做、念、打艺术,表演富于舞蹈性,技术性很高,构成区别于其他戏剧而成为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本单元设计的内容力图通过各种音乐活动──唱歌、欣赏、实践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和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播撒民族文化精粹的种子,弘扬民族精神。

三、教学措施:

1、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情境串,让学生在逼真的情景中学习音乐。

2、引导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

3、注意对音乐基础知识的讲述,积极引导学生对音乐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4、注重发展学生的童声演唱能力,提高学生有表情、富情感的用肢体和声音语言表达歌曲、演唱歌曲。

四、课时分配:

四课时

第一课时《唱大戏》(新授唱歌课)

备课时间:

2013.3.19授课时间:

2013.3.2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会演唱歌曲《唱大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唱歌曲《唱大戏》,深入了解本地区的民俗文化,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多首民歌欣赏,体会山东民歌与其他地区民歌的不同风格,增强对本地区音乐的热爱。

教学重点及难点:

学唱歌曲《唱大戏》,并深入了解本地区民俗,多首民歌欣赏,体会不同地区风格音乐特色。

教学方法:

范唱法、视唱法

教学准备:

风琴、多媒体课件、数码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

在我们山东的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习俗,每逢过年或遇到特别喜庆的事,就喜欢请来戏班子,搭起戏台子,新朋好友也从四面八方赶来,一场热热闹闹的大戏就开演了。

那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都听过什么样的大戏啊?

(生自由发言)

师:

同学们说的都不错,今天老师带领你们去听一听一首关于《唱大戏》的民歌。

二、学唱新歌

1、教师播放歌曲《唱大戏》,请学生根据歌词仔细聆听。

2、教师介绍歌曲特点,并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3、教师弹琴范唱,鼓励学生跟教师进行简单的哼唱,体会旋律走向。

4、教师带领学生唱歌谱,注意其中的切分音唱法。

5、教师带领学生学唱歌词,注意聆听教师的歌唱感觉,并加以模仿。

6、教师弹琴,引导学生用口语化的语言和声调来演唱歌曲,教师从中进行指导纠正。

三、新歌拓展

1、请学生思考:

地方方言对民歌的影响。

2、用你的地区方言对《唱大戏》这首歌曲进行演唱,并能说出自己的演唱和原唱有什么不同。

3、请学生对歌曲歌词进行创编,并进行分组演唱。

4、回答地方方言对民歌的影响问题。

四、民歌欣赏

1、欣赏电影《小兵张嘎》主题歌《抗日小调》。

2、欣赏民歌《蝴蝶泉边》、《小河淌水》《猜调》等等。

五、学生活动

请学生根据自己的所听,说出自己对不同风格民歌的认识和感受,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方言、地区风俗对民歌的影响。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真切感受了山东民歌的地方色彩,通过学唱和欣赏,了解了方言对民歌的影响,我相信你们不仅仅是民族、民间音乐的欣赏者和表演者,更是它的传承者和创造者!

让我们一起来关注我们的本土文化,为这个世界保留和创造一道美丽的风景!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具有山东特色的民歌有了新的认识,也知道方言对民歌的影响是巨大的,通过歌曲学唱和歌词创编,加深了歌曲的认识和情感的处理,特别是通过一些脍炙人口的小曲欣赏,大家都显得活跃,并能通过这些形式不同的民歌演唱中,找到民歌所带来的美感,整个课堂互动气氛浓重,获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报花名》(新授欣赏课)

备课时间:

2013.3.19授课时间:

2013.3.2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欣赏,掌握评剧的演唱和表演方式。

1、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使学生了解评剧的历史、表演特点以及主要的剧目。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欣赏《报花名》进一步感受评剧演唱特点,通过欣赏、模唱感受评剧艺术的深厚文化底蕴。

教学重点及难点:

通过欣赏,了解评剧的历史、表演特点及主要剧目。

教学方法:

欣赏法、视听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数码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上一节课学唱的歌曲《唱大戏》,引出今天的学习主题“评剧”。

二、欣赏新曲

1、教师介绍评剧的发展历史,学生聆听了解。

2、播放评剧《报花名》,引导学生根据课本出示的曲谱歌词认真聆听。

3、教师介绍《报花名》的出处,并简单介绍故事情节,学生了解即可。

4、教师再次播放歌曲,并从中介绍评剧歌曲的音乐特点。

5、介绍演唱者新凤霞。

6、再次聆听,并找出歌曲中所报的花名都有哪些?

三、拓展欣赏

1、介绍评剧的代表剧目。

2、并欣赏其中比较具代表性的《小二黑结婚》《秦香莲》《珍珠衫》等唱段。

四、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讨论并总结评剧的艺术特点,教师加以补充。

五、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本节课,着重对评剧进行了欣赏,学生通过欣赏视频短片和音乐,不仅对评剧大师的演唱有了了解,更对评剧这个戏种也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但是在欣赏《报花名》时,部分同学找不出都报了哪些花名,造成这方面原因,来自视频音像过于老龄化,本来打算让学生欣赏原汁原味的音乐视频,但是却带来了一些问题,这就要求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多准备一些音像素材,更好的服务学生欣赏。

 

《花木兰》(新授欣赏课)

备课时间:

2013.3.19授课时间:

2013.4.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欣赏,能利用自己敏锐的听觉听辨出乐曲中两个主题音乐AB段,并能随音乐进行哼唱。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版本乐曲《花木兰》,特别是豫剧《花木兰》,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欣赏,感受我国戏曲剧中之一的河北梆子在音乐上的特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欣赏,了解河北梆子音乐特点,并能通过乐曲,感受巾帼女英雄的故事和人物特点,引导学生欣赏音乐多元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剧目和发扬传统剧目精髓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欣赏,能听辨出两段主题音乐带来的音乐对比感受。

教学难点:

总结乐曲情绪,并能通过对比欣赏,掌握河北梆子这一戏曲剧目的音乐艺术特点。

教学方法:

对比欣赏法、教师引导法、合作讨论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数码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歌曲《唱大戏》《报花名》,提问:

最近我们通过学唱和欣赏,了解了什么戏种?

今天哪个小组的同学能向大家介绍他们学习的内容?

(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

教师:

在我们祖国,音乐文化的表现形式多样多元,我们经常听到的剧种还是什么呢?

今天老师来给大家介绍介绍。

二、介绍新知

1、教师介绍著名的豫剧剧种:

豫剧,原名“河南梆子”,豫剧,原名“河南梆子”,俗称“河南讴”、“讴戏”、“土梆戏”,是一个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大剧种。

有关它的文字记载至今已有200余年历史,清代末年,它已流传于河南全省的腹心地域。

建国后更以罕见的速度发展壮大,遍及河南城乡各地,并流布台湾、新疆、甘肃、陕西、湖北、山西、山东、河北、四川、江苏等全国十几个省、市、自治区。

至80年代中期,豫剧从演出团体、从业人数、观众数量等诸多方面跃居全国300多个地方剧种之首。

豫剧的特点是生活化、平民化,质朴本色,雅俗共赏。

在豫剧演唱中,仅以嗓音而论,大致以真声为主,假声为辅。

后来又逐渐出现了真假声并用。

所谓并用,一种是在中音区用真声,高音区用假声。

另一种则是真声唱字,假声行腔,俗称“阴阳腔”。

再就是近年来普遍采用的称作真假声结合的唱法,这种唱法根据唱腔与演员个人的条件灵活使用真假声。

不同的唱法也与豫剧音乐的地区、流派、行当有关。

代表剧目《拷红》《花木兰》《朝阳沟》《好队长》《打金枝》等。

豫剧的代表人物有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豫剧五大名旦”,代表五大风格流派。

2、欣赏豫剧曲《花木兰》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引导学生从咬字、音乐旋律、整体音乐形象感受音乐特点。

3、小组讨论:

总结音乐特点和形象,教师从中补充。

三、本课欣赏

1、教师播放河北梆子音乐《花木兰》,要求学生仔细聆听,感受音乐特点。

2、教师介绍河北梆子剧种的音乐特点。

河北梆子是河北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由流入河北的山陕梆子演化而成,最早形成于清道光年间(182─1850年)。

山陕梆子是由到河北经商的商人带来的,流入河北后,在长期的演出过程中,为了赢得当地观众的喜爱,根据当地的语言习惯、情趣、爱好等,在艺术上进行了不断的改革、创造,随着时间的推移,本地演员逐渐增多,导致河北梆子这一新剧种的形成。

艺术特点:

高亢、激越、慷慨是河北梆子唱腔固有的风格特点,听来能使人有热耳酸心、痛快淋漓之感。

引导学生背诵古诗《木兰辞》。

3、二次播放音乐,提出问题:

(1)乐曲的旋律有几个部分组成?

情绪变化是怎样的?

(2)各部分的速度是怎样的?

分别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4、学生小组讨论,发表讨论结果。

5、三次欣赏,针对讨论的问题,继续感受音乐的特点和情绪的主题变化。

6、教师带领学生分析乐曲,并介绍乐曲的主要伴奏乐器。

7、最后一次完整欣赏乐曲,强调学生听辨乐器和大乐段。

四、学生活动

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