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十一章.ppt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25775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PPT 页数:92 大小:6.8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11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十一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11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十一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11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十一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2页
11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十一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2页
11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十一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1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十一章.ppt

《11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十一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十一章.ppt(9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1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十一章.ppt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十一章区域基础设施规划,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十一章区域基础设施规划,第一节基础设施概述第二节区域基础设施规划的主要内容第三节区域综合交通系统规划第四节区域供排水规划第五节区域电力设施规划第六节区域电信基础设施规划第七节区域基础设施规划新内容,第一节基础设施概述,一、基础设施的含义和分类

(一)含义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又称基础结构,泛指国民经济体系中为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提供一般条件的部门和行业,包括交通、邮电、供水供电、商业服务、科研与技术服务、园林绿化、环境保护、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等技术性工程设施和社会性服务设施。

广义的基础设施包括了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等“硬件”和“软件”二个系统。

狭义的基础设施是指有形的资产部门,即技术性的工程设施。

在我国通用的文件上,基础设施一般是指狭义的工程设施和硬件系统;基础结构则从经济结构角度考虑,泛指工程技术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第一节基础设施概述,

(二)产生基础设施作为相对于主体产业而独立存在与发展的一个系统部门,是和社会化大生产发展密不可分的。

(三)分类区域性的基础设施一般指四大系统:

即交通运输系统、给水排水系统、动力系统和通信系统等部门。

第一节基础设施概述,二、基础设施的性质基础设施与工农业等生产部门相比,具有以下的特性:

1.公共性2.两重性3.系统性4.长期性5.间接性,第一节基础设施概述,三、基础设施的作用,1.基础设施是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运行的基础,2.基础设施是社会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3.基础设施是经济布局合理化的前提,4.基础设施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5.基础设施是国防建设的组成部分,第一节基础设施概述,四、基础设施发展模式国民经济活动可分为基本生产部门和为其服务的基础结构部门,前者为企业直接投资,后者为社会共同投资。

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发展基础设施部门,西方经济学家就发展中国家资金不足的前提下,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发展模式。

(1)先行论优先发展基础设施

(2)滞后论优先发展直接生产部门、滞后建设基础设施部门(3)同步论基础设施与其他国民经济部门按比例投资、共同发展人均收入突破一定的限度,才能彻底冲破收入造成的贫困恶性循环。

著名经济学家钱纳利、廷伯根以及后期的P罗森斯坦罗丹都同意这一观点。

第一节基础设施概述,五、基础设施建设实践

(一)国外基础设施建设实践1.英国超前型英国是一个基础设施优先发展的国家,其交通运输网形成要比工业高潮早2030年。

2.美国平行型美国是一个基础设施与工业生产平衡发展的国家,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显示出这一趋向。

第一节基础设施概述,3.苏联随后型苏联是一个基础设施滞后发展的国家。

比较上述三种发展模式各有其优缺点,但从综合效果来看,以平行型最好,超前型次之,随后型较差。

三种基础设施发展模式比较表,第一节基础设施概述,五、基础设施建设实践

(二)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我国的基础设施相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而言是比较落后的,属于滞后型发展的国家。

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501980年代,这是在传统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建设以重工业为核心,基础设施作为非生产性建设投资,在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中比重很小。

第二个阶段是1980年代以来的改革开放时期,逐步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一切工作以经济建设为重点,以薄弱环节为突破口,促进经济平衡发展,制定了以农业、能源、交通、教育和科学为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促进消费品增长,带动整个经济平衡发展。

我国主要原材料和基础设施增长情况(资料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2013),第一节基础设施概述,六、基础设施建设趋势在我国基础设施上将呈现以下七大趋势:

1.远程化中国将加快远距离运输和信息传递,实施全国范围内的资源大调度。

2.区域化我国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带和城市群地区,由于地区经济社会联系日益密切,人员往来日趋频繁,急需构建区域化的基础设施网络,以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

第一节基础设施概述,3.高级化为了实现远距离输送,高等级公路、高速铁路、高规格电网(50万伏输变电线路)、国际航空机场、大型深水港(如上海洋山港)、大型铁路枢纽正在不断兴建和壮大。

4.先进化为了进一步缩短时空距离,基础设施的技术装备和管理体制都在不断改进。

5.网络化各类基础设施将按照各自的特点,成环成网地形成完整的构架,并使各系统间实现有效而合理的衔接,形成一个有机的基础设施立体网络,如水陆空综合交通运输网和地上、地下相衔接点的转换,形成完整的立体网络。

第一节基础设施概述,6.生态化基础设施建设为适应生态环境保护要求、改善生产和生活的质量,纷纷提出了“清洁能源”、“绿色交通”、“净水工程”等生态理念,并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予以实施。

7.节约化为缓解能源、水源和土地资源的紧张状况,在全国创导节约理念,建设节约型社会,节能、节水、节地不仅是一种社会风尚,更是基础设施建设的追求目标。

第二节区域基础设施规划的主要内容,一、区域基础设施发展的现状评价目前,我国部分发达地区在空间上已经呈现出连绵化的趋势。

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规划协调,使区域间得不同基础设施之间以及区域内不同行政单元的基础设施之间难以衔接,尚未形成高效统一的基础设施系统。

区域基础设施规划统筹即是以解决区域之间及区域内部基础设施建设的矛盾,突破传统规划的视角,实现基础设施区域共享,这对实现区域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基础设施规模的需求预测区域内各项交通、给排水、能源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一个宏观的、统一的具有与经济发展相联系紧密的规划来指导规范,避免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减少投资。

而区域基础设施规划正起到了这样的引导作用。

(一)基础设施指标体系基础设施包括的内容,主要以世界银行1994年发布的发展报告为发展提供基础设施中的相关内容为标准,包括:

(1)公用事业:

电力、电讯、自来水、环卫及污水处理、固定废弃物处理和煤气管道;,第二节区域基础设施规划的主要内容,

(2)公共工程:

公路、大坝、灌溉和排水渠道;(3)其他交通设施:

城市及城际铁路、市内交通、港口及航道、机场。

第二节区域基础设施规划的主要内容,参考文献:

刘阳,秦凤鸣,2009,基础设施存量衡量指标体系,二、基础设施规模的需求预测

(二)基础设施投资需求预测目前从需求角度对基础设施物质存量和投资额进行的相关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基础设施跨部门或跨地区的最优物质存量测算;

(2)对基础设施投资量的预测;(3)对基础设施投资量是否充足的研究。

第二节区域基础设施规划的主要内容,三、基础设施空间配置近年来,我国区域基础设施空间布局逐渐呈现快速化、网络化、绿色节能等特征。

基础设施空间网络化引起公共服务系统的不断完善,导致空间与时间关系的转变,成为刺激某些产业尤其是那些对时间效益要求较高的产业发展的因素,促进了经济活动的空间一体化。

基础设施空间网络的不断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集聚与扩散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促进中心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2)刺激新的经济增长点快速成长;(3)增强大都市的扩散能力。

第二节区域基础设施规划的主要内容,参考文献:

张文尝等,2002,我国重要基础设施地带概况,四、基础设施的投资供给及保障策略一般认为,基础设施是一种典型的公共产品。

由于基础设施的非排他性,无法通过收费收回成本,必须由政府提供;由于公共品的非竞争性,排斥消费者的消费会降低消费者的福利水平,因而也需要政府提供;其效益外溢性表明其基础性和重要性,同样需要政府供给。

第二节区域基础设施规划的主要内容,但事实上,在基础设施中,除城市建设中的某些行业具有纯公共品的特点以外,其他行业并不完全具备公共品特征,成为可以引入竞争机制的行业,这使私人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市场成为了可能。

城市区域基础设施的相关制度为城市区域内不同的利益主体提供了一种激励与约束机制,也影响了城市区域内不同利益主体的决策及行为。

第二节区域基础设施规划的主要内容,交通运输系统是基础设施的骨架,是国家或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先行条件。

一、区域交通运输规划的内容和方法

(一)交通运输规划内容交通运输规划内容应包括:

客货运量及流量、流向的预测;运输方式结构的确定;提出交通运输网的基本方案;选定重大交通工程项目(例如高速通道)和具体布局;以及工程修建时间和造价估算等。

第三节区域综合交通系统规划,一、区域交通运输规划的内容和方法

(二)交通运输规划步骤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程序:

第三节区域综合交通系统规划,一、区域交通运输规划的内容和方法(三)交通运输规划方法在交通运输规划中,主要有以下四种方法:

(1)图上作业法

(2)实地调查法(3)统计分析法(4)计量模型法当然,除了这些方法以外,历史分析、综合分析和专家经验也是必不可少的。

第三节区域综合交通系统规划,二、铁路网规划

(一)铁路网规划内容一般包括线网规划(新线建设,旧线改造)、站场规划(车站选址,枢纽布局),以及牵引动力和高速铁路等环节组合而成的新旧结合、干支结合的铁路网络。

(二)铁路选线区域规划中的交通线路选择主要是依据交通流量流向(结合资源开发、生产布局和城镇布局)和自然环境、地质地貌条件,进行线路走向的选择。

第三节区域综合交通系统规划,1.选线程序铁路选线可分为两步走:

首先网性选线,其次是线性选线。

网性选线是指区域经济选线,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客货运输的要求和铁路等交通运输网布局现状,提出铁路选线方案。

线性选线是在线路基本方向和接轨区域已确定的情况下,着重解决线路走向方案、接轨点及建设规模等重大原则问题,并根据铁路选线的技术经济比较,确定选线方案。

2.在线路选择中,要特别注意和区域城镇发展相协调,第三节区域综合交通系统规划,二、铁路网规划(三)技术经济要求根据铁路的不同级别和运输能力,以安全、高效、经济为原则,对铁路技术要求中的弯度和坡度作出如下规定。

第三节区域综合交通系统规划,中国铁路经济技术要求,二、铁路网规划(四)高速铁路近代高速铁路的兴起,为铁路网布局提出了新的课题。

由于目前我国高速铁路平均时速达200km以上,路基、铁轨、机车、车厢、站场设施和运行中的安全监督系统、调度指挥系统等技术都与传统铁路不同。

在中国高铁运营里程成功突破1万公里并安全运营的基础上,2013年起,中国政府开始积极推进铁路“走出去”。

第三节区域综合交通系统规划,二、铁路网规划(五)城际轨道交通近年来,我国经济发达的大都市区域,由于城市数量多、规模大、人口流动频繁,过境客流量增大,因而出现了为城市带或城市群人员提供公务、商务、通勤、通学等服务的城际轨道交通设施。

城际交通突破了单个城市的行政区划,甚至跨几个省市,其距离一般不超过400km,出行时间一般不超过2小时,发车频率1560分钟,站间距520km,运行时速100250km。

如珠江三角洲城际轨道交通规划即是一例。

第三节区域综合交通系统规划,第三节区域综合交通系统规划,二、铁路网规划(六)中国铁路网规划“十二五”期间,国家预计投资三万亿用于铁路发展建设。

2012年发布的“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中提到,2015年中国快速铁路营业里程达4.5万公里,五年增长率达438.4%。

太原、徐州至兰州、上海至成都、上海至昆明等“四纵四横”客运专线。

同时,建设北京至呼和浩特、张家口经西安至成都、成都经贵阳至广州、合肥至福州、南京至杭州、合肥至蚌埠、吉林至珲春、沈阳至丹东、哈尔滨至佳木斯等客运专线辅助线、延伸线和联络线,扩大快速客运覆盖范围、快速铁路营业里程达4.5万公里,连接全国省会城市、基本覆盖50万以上人口城市。

第三节区域综合交通系统规划,其中近中期规划形成“五纵六横七连线”的中国铁路网格局,并最终规划形成“八纵八横”的铁路网。

第三节区域综合交通系统规划,第三节区域综合交通系统规划,三、公路网规划

(一)公路建设与经济发展阶段的关系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以其工业化进程描述,它与产业结构变化密切相关,而产业结构的变化首先又引起运输需求结构的变化,运输模式适应产业结构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实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