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浪涛150题超完整笔记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255248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56.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柏浪涛150题超完整笔记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柏浪涛150题超完整笔记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柏浪涛150题超完整笔记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柏浪涛150题超完整笔记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柏浪涛150题超完整笔记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柏浪涛150题超完整笔记版.docx

《柏浪涛150题超完整笔记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柏浪涛150题超完整笔记版.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柏浪涛150题超完整笔记版.docx

柏浪涛150题超完整笔记版

柏浪涛2013年150道题

编者按:

本题均为不定项选择题,旨在提高多选题、不定项题的答题能力及综合运用能力。

一、刑法的解释

知识点:

记述的要素(事实判断)、规范的要素(价值评价)

1.下列解释,属于扩大解释的有:

(AB)

A.遗弃罪中的“负有扶养义务的人”,解释为包括家庭成员之外的人。

如:

孤儿院的院长、出租车对于车内的重伤员(排他的支配作用)

作为义务的来源:

危险源(动物、人、先行行为)、特定关系(亲属、职务业务)、特定领域

B.组织卖淫罪中的“卖淫”,解释为包含男性向不特定女性提供性服务。

解释后的含义能否为一般人所接受,包括男对男、女对女,不包括动物对人

考虑刑法的谦抑性,刑法中的“卖淫”和治安管理条例中的“卖淫”不一样

组织卖淫罪、引诱幼女卖淫罪、传播性病罪(性病患者去卖淫嫖娼,是危险犯,所以也是按刑法中的“卖淫”理解)、窝藏包庇罪(酒店管理人员等在公安机关查处卖淫嫖娼时通风报信的,以窝藏罪论处,此处的“卖淫”按治安管理条例中的“卖淫”理解)

C.破坏军婚罪中的“同居”,解释为包含通奸。

类推解释

重婚罪:

包含法律婚姻、事实婚姻,不包含同居

破坏军婚罪:

包含法律婚姻、事实婚姻,同居,不包含通奸

通奸与同居的区别:

有没有共同生活(同居不要求秘密)

同居与事实婚姻的区别:

是否公开以夫妻名义

包二奶:

属于同居,一般是公开同居,如果是军人的老婆,构成破坏军婚罪

D.侮辱尸体罪中的“尸体”,解释为包含骨灰。

类推解释

保护死者的名誉和其亲属的名誉,因此要有年限的限制,所以解释为尸骸也是类推解释

2.关于类推解释,说法正确的有(CD)

A.刑法不禁止有利于被告人的类推解释,所以法官解释条文时应朝有利于被告人的方向解释

是例外,不是原则

B.类推解释违反罪刑法定原则,是因为违反了民主主义违反了自由主义(尊重与保障人权主义)

结合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来考

民主主义:

全体国民规定——立法代表规定——全国人大制定刑法——刑法修正案是常委会

自由主义:

预测可能性

禁止事后法、禁止溯及既往:

自由主义

C.行贿罪第3款规定:

“因被勒索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没有获得不正当利益的,不是行贿”。

该款可类推适用于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

D.一般累犯中“不满十八周岁人不构成一般累犯”的规定,可类推适用于特别累犯。

例外很少,记住这2条

二、罪刑法定原则

3.关于罪刑法定原则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说法,正确的有(ACD)

A.坚持罪刑法定原则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B.坚持罪刑法定原则体现了权力制约,主要是对司法权的制约,而不包括对立法权的制约

C.人民民主是依法治国的政治基础,也是罪刑法定原则的思想基础

D.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依法治国的要求,也是罪刑法定原则的思想基础

 

4.关于罪刑法定原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B)

A.禁止习惯法,是因为罪刑法定原则要求成文法

习惯法符合民主主义,但是违反了自由主义——要明确、成文

B.禁止不均衡的刑罚,是基于自由主义(尊重人权主义)的要求

不均衡——没有预测可能性

罪刑相适应原则——自由主义

C.民法与刑法是对立排斥关系,民法上的不当得利与刑法上的财产犯罪也是对立排斥关系,成立前者便不可能成立后者

有罪无罪的唯一标准是刑法上的构成要件

D.保护法益和保障人权是刑法的机能。

罪刑法定原则主要贯彻了刑法的保护法益机能(保障人权)

三、刑法的效力

5.关于刑法的效力,说法正确的有(ABD)

A.保护管辖原则要求实行双重犯罪原则,属人管辖原则不实行双重犯罪原则

外国人在外国对中国公民,我国和该外国都认为是犯罪——自由主义,预测可能性

B.我国公民甲在日本与13周岁的日本女孩自愿发生性行为。

该行为在日本无罪(日本奸淫幼女犯罪中的幼女是指不满13周岁的女孩),但在我国有罪。

我国管辖此案时,可类推适用保护管辖的双重犯罪原则,对甲作无罪处理

属人管辖的例外——不禁止有利于被告人的类推适用的第三种情形

C.普遍管辖针对的是国际条约规定的犯罪,即使我国刑法对此没有规定为犯罪,我国也可行使管辖权

D.我国公民在外国犯罪,我国在行使属人管辖时,即使其经过外国审判,我国仍可以判决并追究刑事责任

我国是消极承认——可以考虑从宽处罚,但是该追究的还是要追究

6.关于时间效力,说法正确的有(ABC)

A.按照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判的案件,适用行为时的法律

B.甲犯窝藏罪,并跨越新旧刑法,适用新刑法

窝藏罪、非法拘禁罪、绑架罪、重婚罪

C.司法解释实施前发生的行为,行为时没有相关司法解释,司法解释施行后尚未处理的案件,依照司法解释处理

从旧兼从轻

D.甲犯盗窃罪(被判有期徒刑)时不满18周岁,刑满释放后的第二年又犯诈骗罪(应被判有期徒刑),此时已满18周岁。

本案在2011年5月10日审理,应适用刑法修正案(八)之前的刑法规定(之后的)

修正案八:

死缓:

旧的有利于;累犯:

新的有利于;特殊累犯:

旧的有利于;坦白:

新的有利于;

自首且重大立功:

旧的有利于;数罪并罚:

旧的有利于

四、行为主体

7.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BCD)

A.真正身份犯的身份要求犯罪开始时就具备。

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不是构成身份

B.真正身份犯的共犯不要求有构成身份

如贪官的老婆可以构成贪污罪的帮助犯

C.真正身份犯的间接正犯要求有构成身份

D.妨害作证罪是不真正身份犯,其中的加减身份是司法工作人员

非法拘禁罪是不真正身份犯: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8.关于单位犯罪,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C)

A.对单位犯罪的处罚,实行双罚制,既处罚单位,也处罚直接责任人员,不存在只处罚直接责任人员、不处罚单位的情形

单位过失犯罪往往就是只处罚直接责任人员,如重大工程安全事故罪

B.单位犯罪在主观上可以是过失(重大工程事故罪)

C.我国刑法典中既存在自然人和单位都可以构成的犯罪,也存在只能由自然人构成的犯罪,但不存在只能由单位构成的犯罪

如单位行贿罪、单位受贿罪

贷款诈骗罪、信用卡诈骗罪、有价证券诈骗罪只能由个人构成

D.单位涉嫌犯罪后,若被其主管部门宣告破产,此时直接追究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

高频考点:

貌似单位犯罪按个人犯罪处理的三种情形:

1、成立单位的主要目的就是犯罪;2、成立单位后主要活动就是犯罪

3、以单位名义犯罪,为个人谋取非法利益(要为全部或绝大多数人)(单位犯罪要求利益均沾,但是不要求利益均分)

五、作为与不作为(难点)

知识点:

应为、能为、不为、等价性

要有作为义务,本质就是消除危险或阻止危险的义务

陷进:

先行行为不能光看时间,一定要实质的制造了危险

例:

叫人喝酒,朋友喝醉,回家的路上出车祸死了,没有作为义务

综合案例:

大街上男朋友要分手,女友说“我死给你看”,男友不管,女友真的去撞车,男友没有作为义务,司机有作为义务(特定关系)

男友单身公寓中,发生上述情况,男友有救助义务(特定领域)

9.下列说法错误的有:

(A)

A.由于刑法条文并没有规定不真正不作为犯,所以处罚不真正不作为犯实际上违反了罪刑法定原则。

B.道路设施、电力设施、矿井、广告牌等负责人对这些设施、设备负有管理义务。

C.机动车的所有人对机动车的使用负有管理义务,如果无驾照者、醉酒者、小孩等欲驾驶,则负有阻止义务。

D.父母对年幼子女的危险行为负有监督义务。

如果年幼子女伤害别人,父母有阻止和救助义务。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BD)

A.某饭店的食物导致客人中毒,饭店管理人对客人有救助义务。

B.甲在黑夜里将车停在高速路上,不采取措施防止后面车辆“追尾”,导致车辆相撞。

甲对受伤司机有救助义务。

C.甲组织朋友攀登人迹罕见的险峻山峰。

一个朋友因自己不慎而遇险,甲没有救助义务。

成年人带成年人从事高度危险活动,组织者有救助义务

风景区出危险,略带危险,没有救助义务

D.甲因紧急避险而致乙重伤,对乙有救助义务

一般的正当防卫不会产生作为义务,防卫过当有作为义务

紧急避险一概都会产生作为义务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BCD)

A.六岁幼女甲看到邻居大叔乙在院子里洗澡,因为年幼无知,对乙身体实施了“猥亵”举动。

乙任其“猥亵”并不制止,时间很久。

乙构成不作为的猥亵儿童罪。

B.甲开车不慎重伤乙,甲欲抢救,但乙的家属多人拿着凶器赶来要教训甲。

甲逃跑。

乙因未得到及时救助死亡。

甲不构成不作为犯罪。

C.甲殴打家中保姆致其腿骨折,因担心被人发现,不带保姆就医,只是用家中药物止痛,最终导致死亡。

甲构成不作为故意杀人罪。

间接故意,放任

D.故意的不作为犯存在未遂形态。

例如,甲欺骗患有小儿麻痹症的乙,在寒冷的夜晚,将其带到人迹罕见的山谷,抢走其钱财,不顾其返回困难和生命危险,独自离开。

后一个猎人偶然看到,将奄奄一息的乙救活。

甲的不作为构成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未遂。

六、因果关系(难点)

孤立地考,单选题

与犯罪既遂未遂结合,与共同犯罪结合地考

12.关于条件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有:

(BC)

A.甲是饭店服务员,明知厨师在一道饭菜里投了毒药欲杀死三号桌的客人,仍端给该客人。

客人吃后中毒死亡。

客人的死亡与甲的行为有因果关系。

(明知,有消除危险的义务)

B.乙很想让王某死亡,确切得知恐怖分子在某航班飞机上装有炸弹,力劝王某乘坐该航班。

王某便乘坐,被炸死。

乙的行为与王某死亡没有因果关系。

C.某机关职员甲因犯错误,跪在领导家门外负荆请罪。

领导看到屋外电闪雷鸣,仍不原谅甲。

甲便一直跪在屋外,被雷电击死。

领导的行为与甲的死亡有因果关系。

因必须是实行行为,给法益造成紧迫的危险

果必须是现实发生的实害结果

D.丁欲杀死田某,得知田某毒瘾很大,便向田某赠送大量毒品。

田某第二天毒瘾发作,吸食过量死亡。

丁的行为与田某死亡没有因果关系。

给一个在雷雨区的人打手机,是制造了危险,但是该人可以自如的控制和消除这份危险,可以不接,因此没有因果关系

13.下列说法错误的有(ABD)

A.甲杀乙,乙仅受轻伤,但乙因迷信鬼神,而以香灰涂抹伤口,致毒菌侵入体内死亡。

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有因果关系

涂抹香灰是介入行为,比较异常

B.甲向乙食物投放毒药,乙重伤,因中毒疼痛难忍,便剖腹自杀身亡(异常!

)。

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有因果关系

原则上被害人自杀的都无因果关系

自杀例外:

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虐待罪

C.张某带领手下持刀追杀甲乙,紧追不舍,甲乙无路可逃,甲跳入水库,溺水身亡。

乙见状,只好跳入高速公路,却被汽车撞死。

张某的行为与甲乙的死亡有因果关系

D.甲以伤害故意将王某打得重伤昏迷,离开现场时出于习惯随手扔掉烟头,未料到竟引起火灾(异常),烧死了王某。

甲构成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没有因果关系)

思考:

因果关系为了解决什么问题?

故意犯罪问题;结果加重犯是否成立,过失犯罪的成立,共犯的过剩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BCD)

A.甲重伤乙,乙在治疗期间,没有遵照医嘱卧床充分休息,多次接打电话(不异常),导致伤情恶化死亡。

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有因果关系。

B.在野外旅途中,甲重伤乙,乙为了得到更好治疗,要求回到宿营地(不异常),因路途上的时间,治疗延误导致伤情恶化死亡。

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有因果关系。

C.甲将炸弹扔到乙身边,乙立即踢开(不异常),炸弹落到丙身边,丙被炸死。

甲的行为与丙的死亡有因果关系。

D.甲将乙关进小黑屋暴力虐待,乙身受重伤,发觉逃亡机会,惊恐万分之余逃出小黑屋(不异常),迅速跑到门外高速路上,不料被车撞死。

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有因果关系。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BC)

A.甲乙没有意思联络,各自向丙水杯投放100%致死量毒药,丙喝后中毒死亡。

甲乙的行为与丙的死亡都有因果关系。

(丙是一口喝的)

二重的因果关系:

建立在能够查明的基础上

B.甲先向丙水杯投放100%致死量毒药,丙喝后毒性发作。

此时不知情的乙又向丙水杯投放100%致死量毒药(介入因素,异常!

且作用大,甲故意杀人未遂,乙故意杀人既遂),丙喝后死亡。

只有乙的行为与丙的死亡有因果关系。

被害人特殊体质,不能用介入因素三标准分析,而用条件说分析,无A则无B,归因,但是是否负责还要看主观方面

C.甲乙没有意思联络,各自向丙水杯投放50%致死量毒药,丙喝后中毒死亡。

甲乙的行为与丙的死亡都有因果关系。

重叠的

D.甲先向丙水杯投放50%致死量毒药,丙喝后毒性发作。

此时不知情的乙又向丙水杯投放50%致死量毒药,丙喝后死亡。

甲与丙的死亡有因果关系。

甲故意杀人未遂,乙故意杀人既遂

七、客观阻却事由

16.下列说法错误的有(ABCD)

A.张某误将一个小孩的身影当作野兔,准备开枪射击。

李某见此情景,情况紧急,朝张某大腿开一枪,救了小孩。

李某的行为属于紧急避险(正对不正,包括过失的不法侵害,正当防卫)

孙悟空降妖是正当防卫还是紧急避险?

妖怪都是神仙的坐骑偷跑出来的,管理人过失,是正当防卫

无主的野狐狸变成妖怪,是紧急避险

B.重婚罪属于不法侵害,因此可以对其进行正当防卫(需要紧迫性)

C.对正当防卫不能正当防卫,但对紧急避险可以正当防卫

正当防卫本身不是不法侵害,但是对防卫过当、假想防卫(过失的、意外事件的)、事后防卫(故意的、过失的、意外事件的)、可以正当防卫

紧急避险本身不是不法侵害,对紧急避险可以紧急避险,可以正当反击,但是不能正当防卫

D.单位犯罪时,对单位可以正当防卫

对黑工厂,不能自己去把工厂机器砸了

总结不法侵害:

故意的、过失的、意外事件的

只能针对人的行为

偶然防卫的问题(B要开枪打A,突然被C爆头了)

(第三种观点:

B的死不是刑法所禁止的结果,不是实害结果,不构成既遂,只能是未遂)

17.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BCD)

A.消防队员面临火灾时、警察面临犯罪活动时,不能为了保护自己而放弃自己的职责,实施紧急避险

B.王某看到身后有人追杀自己,便赶紧闯入李某家。

实际上身后人只是跑步者。

王某的行为属于假想避险

李某如果把王某往外推属于正当防卫

C.张某欲砸毁江某的汽车,砸碎玻璃后,发现车内有个小孩快要窒息。

张某救了小孩。

张某的行为属于偶然避险

毁坏财物的未遂

D.海啸来临前一星期,方某盗窃邻居的汽车,驾车逃离。

方某的行为不属于紧急避险

18.下列行为属于法令行为的有(ABC)指有法律依据的行为,空白考点

A.政府发行彩票

B.警察逮捕犯罪嫌疑人

C.公民扭送现行犯

D.医生对患者实施手术(正当业务行为)

19.甲乙共谋共同刺杀丙。

两人来到丙的身前身后,同时持刀刺向丙。

丙看到甲的刺刀,赶紧躲闪,导致甲的刺刀竟刺中乙,乙被刺身亡。

事后证明,如果甲没有刺死乙,则乙便会刺死丙。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BCD)

A.如果认为成立正当防卫要求防卫意思,则甲刺死乙的行为不成立正当防卫,而可能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

B.如果认为成立正当防卫不要求防卫意思,只要求客观结果上制止了不法侵害,则甲刺死乙的行为成立正当防卫

C.如果认为甲刺向丙的行为对丙的生命具有危险性,则甲不可能成立正当防卫

D.如果认为甲不刺死乙,乙一定会刺死丙,那么甲因救了丙的生命,便不可能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偶然防卫观点的展示,把行为和结果分开看

如果是开放式的考论述题,要选择未遂或正当防卫的观点

八、主观要件

知识点:

“故意”需要认识到哪些事项——千万不能引申成“不知法者不为罪”

20.关于主客观相统一原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

A.甲不知道自己患上性病而去嫖娼,不构成传播性病罪

B.乙知道自己销售的物品是毒品,但不知道是鸦片还是海洛因,不构成贩卖毒品罪(构成)

C.丙的卡车被交警大队扣押,丙又偷回来。

因为丙不知道此时的车由交警大队合法占有,所以没有盗窃罪故意,不构成盗窃罪(构成)

D.丁作为警察丢失枪支后不报告,枪支被王某捡到用来犯罪。

由于丁无法知道枪支会被王某捡到并用来犯罪,所以不构成丢失枪支不报罪

丢失枪支不报罪:

丢失枪支、不报告、造成严重后果(前两者需要认识到)

执勤时被歹徒抢去了呢?

丢失可以扩大解释为“非自愿而导致枪支脱离掌控”

21.张某涉嫌盗窃被派出所刑事拘留,由办案人员王某负责看守。

在看守时,王某接到朋友电话,便离开监室出去接电话,二十分钟后返回监室,发现张某竟自杀身亡。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D)

A.王某对张某的死亡存在疏忽大意过失

B.王某对张某的死亡存在过于自信过失

C.张某的死亡对王某而言属于意外事件

D.王某构成玩忽职守罪

注意重大责任事故犯罪与职务犯罪中的疏忽大意和过于自信

例:

一巡警围观张三杀李四,杀死后才来清理现场——否成滥用职权罪

滥用职权是故意犯罪,玩忽职守是过失犯罪

22.清洁工王某在机场卫生间门口发现一个行李箱,看到一分钟内无人认领,认为是他人遗忘物便拿回家。

实际上该行李箱是李某所有,李某进卫生间时将行李箱放在门口。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D)

A.王某产生了具体的事实认识错误(同一犯罪内的)

B.王某产生了抽象的事实认识错误(不同犯罪之间的)

(不能按照认识错误来对待)

必须是真实的、有合理根据的认识错误

C.王某构成侵占罪

D.王某构成盗窃罪

23.大学生王某因恋爱问题非常郁闷,室友李某劝其跳楼自杀以解脱痛苦。

王某便来到楼顶跳下去,不料将路过的赵某砸死,自己身受重伤。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BD)

A.李某教唆他人自杀的行为无罪

B.李某教唆他人自杀的行为有罪(故意杀人罪)

教唆他人自伤自残无罪

教唆神经病、小孩自杀,是故意杀人罪的间接正犯

被害人承诺的:

轻伤无罪、重伤有罪

C.王某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D.赵某的死亡对王某而言属于意外事件

24.李某追求王娟未果,便欲强奸王娟。

入室后刚刚实施暴力发现王娟的室友李梅更漂亮,便丢下王娟,转而强奸了李梅。

关于李某的行为,说法正确的有()

A.构成打击错误

B.对王娟构成强奸罪中止

C.对李梅构成强奸罪既遂

D.应以强奸罪中止和强奸罪既遂并罚

行为对象的转移:

人身法益具有专属性,得一笔一笔的算,要区别于财产法益,财产法益具有可替代性

抢劫罪既侵犯人身又侵犯财产,此时转移行为对象的,定一个抢劫既遂即可(抢劫罪规定在财产犯罪的第一个,其决定性的法益是财产法益)

抢劫罪既遂的标准:

抢到财物,因此抢劫时致人重伤,但是拿到财物之前被警察抓住的,定抢劫未遂和抢劫致人重伤的结果加重犯,二者并不矛盾

强一分钱也是抢劫指的是成立抢劫罪,而不是指抢劫罪的既遂

25.下列属于事实认识错误讨论的问题有(B)

知识点:

构成要件1客观行为对法益有危险;2主观上要有犯罪故意

A.在荒野里,甲想开枪打死乙,实际是稻草人(对象不能犯,无罪,对任何人的生命都没有危险)

B.在大街上,甲想开枪打死乙,实际是街头雕塑(大街上有危险)

C.甲想开枪打死一只野兔,没瞄准,打死了乙

过失致人死亡还是意外事件的问题,不属于事实认识错误的问题

D.甲误将敌敌畏当作药酒给乙喝,让乙治疗风湿病,乙中毒死

26.甲教唆乙杀丙,乙误将丁当作丙而杀死。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BD)

A.甲构成打击错误B.乙构成对象错误

C.甲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D.乙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对象错误是主观认识错误,打击错误是客观结果错误

引申:

狭义的因果关系的错误、结果的提前实现等错误的结合

九、主观阻却事由

27.关于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的刑事责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D)

A.参与强迫卖淫集团,为迫使妇女卖淫,对妇女实施了强奸行为的,成立强奸罪

B.参与走私,并在走私过程中暴力抗拒缉私,造成缉私人员重伤的,成立故意伤害罪

C.非法拘禁他人使用更高暴力致人伤残的,成立故意伤害罪

D.劫持航空器过程中使用暴力致使被害人重伤的,成立故意伤害罪

28.15周岁的人的下列行为需负刑事责任的有(BC)

A.绑架罪过失致人死亡B.抢劫枪支、弹药(法条竞合)

C.携带凶器抢夺(法条拟制)D.实施盗窃被抓时使用暴力(不能转化为抢劫)

拟制来的杀人:

聚众打砸抢、聚众斗殴、刑讯逼供暴力取证、虐待被监管人、非法拘禁罪使用更高的暴力

29.王某明知自己饮酒后会陷入病理性醉酒,会出现丧失辨认控制能力的状态,为了杀害李某,故意饮酒让自己陷入这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杀了李某。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BC)

A.由于王某在杀人时没有辨认控制能力,所以不负刑事责任

B.由于王某在杀人前有辨认控制能力,所以应负刑事责任(原因自由行为)

C.王某构成故意杀人罪

D.王某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十、犯罪形态

30.甲乙共谋入户抢劫,甲在外望风,乙入户抢劫。

乙进入后发现户内无人,便拿走了贵重财物。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B)

A.乙构成抢劫罪(预备)和盗窃罪(既遂),以盗窃罪(既遂)论处

B.甲构成抢劫罪的帮助犯(预备)和盗窃罪的帮助犯(既遂),以盗窃罪的帮助犯(既遂)论处(包容评价)

C.乙只构成盗窃罪(既遂)

D.甲只构成抢劫罪的帮助犯(预备)

思维顺序:

先解决实行犯,再解决帮助犯

共犯从属性:

成立犯罪上、犯罪形态上

当实行犯是犯罪预备、预备阶段的犯罪中止时,帮助犯也只能是犯罪预备,不能定犯罪未遂

31.警察们追捕王某时,王某反抗,竟夺过其中一名警察的手枪并向其开枪,碰巧这名警察今天出勤抓捕王某时未装子弹(按照任务要求,这次行动的警察都要求荷枪实弹),没有打死警察,被制服。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B)未遂犯和不能犯的区分:

发展的、联系的、全面的眼光判断

A.由于枪中无子弹,没有危险性,所以王某的行为是手段不能犯

B.虽然枪中无子弹,但仍有危险性,所以王某的行为是犯罪未遂

C.王某的开枪行为作无罪处理

D.王某的开枪行为构成犯罪预备

32.甲欲杀死乙,向乙投毒,乙中毒开始呕吐。

甲后悔便开车送乙去医院。

途中甲因为心急慌张,不慎撞到其他车辆(异常),导致乙被撞死。

甲的行为构成(AD)中止有效性的例外(因为因果关系导致的)

A.故意杀人罪中止

B.故意杀人罪既遂

C.故意杀人罪未遂

D.交通肇事罪

两个行为侵犯两个法益,数罪并罚(交通肇事罪主要侵犯的是道路交通安全)

33.甲欲毒死丙,将配好的毒酒交给乙,谎称是为丙治病的药酒,让乙送给十公里外的丙喝。

乙对此毫不知情,在路途中不慎摔倒,毒酒全撒一地。

甲的行为构成(AC)间接正犯有没有未完成形态

A.故意杀人罪的间接正犯B.故意杀人罪的教唆犯

C.犯罪预备D.犯罪未遂

间接正犯的着手以被利用的工具着手为标准

间接正犯的既遂以被利用的工具既遂为标准

34.关于犯罪预备,说法正确的有(C)

A.犯罪预备(指形态)是指犯罪的预备行为

B.二人共谋盗窃,这种共谋行为本身是一种实行行为(犯意表示或者预备行为)

C.甲要入户盗窃,乙为其配了把钥匙。

甲入户前发现户主是熟人便放弃。

甲构成预备阶段的犯罪中止,乙构成犯罪预备

D.甲欲入户盗窃,在翻墙时被主人发现,为了抗拒主人抓捕对其使用暴力。

对甲应以抢劫罪论处

盗窃要求着手以后才能转化抢劫

35.关于犯罪中止与未遂,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

原则上看客观,有认识错误时看主观。

A.甲正要举刀杀自己的妻子,忽然自己的两个孩子进来。

甲感觉在孩子面前无法下手,只好放弃。

甲构成故意杀人罪中止

B.乙欲杀死仇人王某,尾随至僻静处,正要从身后开枪,忽然发现对方不是王某,而是自己的岳父,便放弃。

乙构成故意杀人罪中止(特定对象不存在导致的未遂)

C.丙拦路抢劫,用刀威胁行人,发现对方身无分文,便放弃。

甲构成抢劫罪中止(未遂)

D.丁盗窃银行,发现保险柜只有一元钱,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