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知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254533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筝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古筝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古筝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古筝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古筝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筝知识.docx

《古筝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筝知识.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筝知识.docx

古筝知识

音的强弱

我这里所讲的乐理,是针对初学古筝的业余爱好者的,他们可能从来没有接触过乐理知识,所以我从简单的开始,慢慢深入,有很多朋友懂乐理,可能觉得我讲的太简单,如果有深的问题,我们可以另外再开一个主题回答。

 

  音的强弱:

由节拍来表示。

比如我们唱歌的时候,除了音的高低长短外,还要有轻重,重拍我们称为强拍,轻拍我们称为弱拍,这种强弱分明,有规律地出现,在简谱里叫“节拍”。

 

  记录音的强弱拍,必须用小节线来划分,就是一根垂直的线,它将乐曲分为若干小节。

乐曲结束时用的一粗一细的两条垂直线,叫终止线。

  记录没小节有几个强拍几个弱拍,还必须要用拍号。

在简谱中,拍号写在乐曲的开头,比如2/4,3/4,4/4........,分数线下面的“4”表示以四分音符为一拍(同理,二就是以二分音符为一拍,8就是以八分音符为一拍),分数线上面的数字表示每小节有几拍。

在各种拍子里强弱是有规律出现的

  单拍子(每小节有一个强拍)

2/4  一二  I  一二  I  一二  I  一二  I  一二II(垂直线我不会划,用I代替,有人会教下我好吗?

    强  弱  强  弱  强  弱  强  弱  强  弱

3/4一  二  三I一二  三I一  二  三  I一  二  三II

    强  弱  弱强  弱  弱  强  弱    弱  强  弱  弱

4/4一  二  三    四  I一    二  三  四  I  一  二  三  四  I  一  二  三  四II

  强  弱  次强  弱  强  弱  次强  弱  强  弱  次强  弱  强  弱  次强  弱(次强比强弱,比弱强)

6/8一  二  三  四五  六    I  一  二  三  四  五  六II

  强  弱  弱  强  弱  弱    强  弱  弱  强  弱  弱

另外还有些不常用的拍子:

3/8,4/8,2/2,9/8........

拍子还有一拍子,每小节只有一个强拍;散拍子,不用小节线划分,自由演奏,在乐曲开头用“散”或草头符号表示;混合拍子,一首乐曲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拍号组合起来就是混合拍子。

  切分音它改变了原来的强弱规律。

比如  5  3  3  2    I  6  5  5  4  把相同的音用延音线连

                                      ——  ——      ——  ——

上,就可以唱成一拍,532  I  654  ,强弱就在中间的音上,所以叫切分音。

乐理

(一):

乐音体系

在音乐中使用的有固定音高的音的总和,叫乐音体系。

乐音体系中的音,依照音高次序排列起来,叫音列乐音体系中的各音叫做音级。

并分基本音级和变化音级两种。

  音乐中所使用的音共计八十八个(即一台钢琴音的总和),它们在高度上虽有不同,但却是按一定规律和体系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并按"八度"关系分成若干个组循环反复,以十二个音(即键盘上的七个白键和五个黑键)组成音阶体系。

  音名与唱名 乐音体系中七个有独立名称的音级称为基本音级(即钢琴上白键所发出的音),这七个基本音级分别用英文字母C、D、E、F、G、A、B来标记,称为音名。

它们有固定音高,在键盘上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

如图:

(单击图标)--------

  在歌唱中所用的名称叫唱名,是用汉语拼音来唱的,分别为do、re、mi、fa、sol、la、si,唱法又分首调唱名法(随着调的改变而改变)和固定唱名法(唱名位置固定不变)。

 

  现将音名、唱名、简谱及键盘图做相互对照。

如图:

(单击图标)  

音的性质  音有四种性质,即"音色"(由于乐器大小,形状差异及演奏方式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音响效果,如钢琴与小提琴、长笛与小号、古筝与二胡等等,具有明显的个性特点,听来有十分明显的差异,这就是音色不同的原因);"音的高低"(音区不同);"音的长短"(延续的时间);"音的强弱"(力度的差异)。

音乐作品就是由不同高度、长度和强度的乐音有目的的有机组合体,音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也依据上述四种音的特质而产生的,事实上,今后在音乐的学习和实践中,四种因素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乐理

(二):

音符及其类别

音符--用来记录音的长短(时值)的符号,由符头、符杆和符尾组成。

如:

    由于音乐作品的表现需要,音符在时间长度上有种种不同,故需要有科学而准确的符号来表示,这些音符分别为:

"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等等。

    音符的基本表示单位是全音符,其他音符按全音符倍数递减,即全音符是两个二分音符、二分音符是两个四分音符、四分音符是两个八分音符,依次减半类推。

下图可帮助我们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一个全音符=两个二分音符=四个四分音符。

    由此可见,全音符是四拍,那么二分音符就是两拍,四分音符就是一拍。

此外还有比八音符短一半的十六分音符、比十六分音符短一半的三十二分音符,以及各种附点音符的不同形态。

如图:

    由于音乐作品的表现手法需要,除出现上述几种互成比例的音符形式之外,另外还有不成比例的音符形式,如附点音符和复附点音符。

  附点音符--附点表示增加前音符时值的一半。

如附点二分音符便等于二分音符加四分音符。

如图

               

   附点二分音符          附点四分音符        附点八分音符

.  复附点音符--在附点后面再加一个点,第二个附点表示增加第一个附点长度的一半。

如图

            

       复附点二分音符       复附点四分音符

休止符  

由于音乐作品表现手法的需要,大量地使用"休止符",就是在音乐的进行当中出现不同长度的静默(声音停止),休止符与音符是相对应的。

见下表:

(单击图标)

  附点也适用于休止符,其特点与附点音符一样,但极少使用。

  此外,还有如下几种音符和休止符,但少用。

如图

  

名称:

    二全音符    六十四分音符    二全休止符    六十四分休止符

时值:

 二个全音符    1/16拍    二个全休止符    1/16拍

 

乐理(三):

拍子种类

在乐曲的开始处,贴近谱号右边有2/4、3/4、4/4等记号,便称“拍号”。

拍号决定乐曲的基本节奏和强弱的循环规律。

  单拍子基本上有两种,即“二拍子”和“三拍子”。

二拍子是每两拍出现强拍,三拍子是每三拍出现一个强拍,有规律地循环反复。

  拍号上面的数字表示什么?

拍号下面的数字表示什么?

答案如下表:

        2/4拍子解释为:

每小节两拍/以四分音符为一拍  以上所举的三种拍子均为四分音符为计算拍子的单位,也是最常见的三种基本拍子,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它们的强弱规律如下(见谱例):

     2/4拍“强、弱”。

常用于劳动号子、进行曲等。

     3/4拍“强、弱、弱”。

常用于圆舞曲等。

     4/4拍“强、弱、次强、弱”。

常用于颂歌等。

       1.拍子与节奏  拍子--就是将小节内固定不变的长度单位(称为“拍”)组合起来,便形成“拍子”。

  节奏--在拍子的规定内,每一拍不一定是一个音;一拍可以细分为各种长度的音,这种音的长度的变化,叫做“节奏”。

   2.单拍子、复拍子、混合拍子及自由拍子  每小节只有一个强拍的就叫单拍子,如二拍子和三拍子(拍、?

拍等)。

而相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拍子联合起来就叫复拍子,如两个二拍子合起来便构成四拍子;两个三拍子合起来便构成六拍子,三个三拍子合成九拍子;四个三拍子合成十二拍子,这些都叫做复拍子。

  复拍子除了原有的强拍外,还有次强拍。

混合拍子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单拍子组成,如五拍子(即二拍子与三拍子的组合),七拍子(即三拍子与四拍子组合)等。

                         指挥图式  指挥无论是在确保视唱和歌唱时的节奏准确,还是在合唱与乐队的指挥方面,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那么指挥其实是不用语言的语言,而且十分丰富、细腻且具艺术性,现在分别介绍几种指挥图式。

如图:

(单击图标) 

          

乐理(四):

拍子的演变  

拍子可以作一系列的变化和演变,从一拍内的音的长度划分(如各种连音),到小节内强弱拍的易位(如切分音),以至拍子的移位,变换、交错及散板(自由拍子),这些变化和演变极大地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

  1.三连音及其它连音

  将一个一定长度的音分成均匀的三等份,便称为"三连音"。

根据三连音的原理,便可以构成“五连音”、“六连音”、“七连音”、“九连音”等等。

也就是说将五个、六个、七个十六分音符紧缩为四个十六分音符的长度来唱奏;将九个三十二分音符紧缩为八个三十二分音符的长度来唱奏。

  "二连音"则相反,它不是“紧缩”,而是“放宽”,通常在三拍子的乐曲中出现,就是说将两个音唱奏成三个音的长度。

  2.切分音

  通常曲调是按强弱拍循环而有规律的进行,第一拍为强拍,而当改变这种规律,把原来的弱音或弱音位置变成强音位置,改变强弱规律时,便形成“切分音”,切分音有多种形态。

   音的分组与升降音  1.在整个乐音体系中(钢琴的八十八个键),我们可以将它们分成若干个组,使之简单化,规律化。

其实在八十八个乐音中,只需找出七个基本音级,而其余的音便可以找出其相应的规律。

下面我们就音的分组作如下分析。

如图表:

(单击图标)       

  分组是用大写字母和小写字母来标记的,另加数字,并有一定的组名,组与组之间是高低八度的关系。

  小字一组的c1因处在钢琴的中央位置,故叫做“中央C”。

  完整的八十八个音分组是由"大字二组"的(A2)开始到"小字五组"(c5)。

  2.升降及一组还原记号  音乐中所用的一组音,实际上是十二个音,在键盘上,十二个音中有七个音用白键(称基本音级),五个音用黑键。

在五线谱记谱法上,白键音用"本位音"来记录;黑键音则加用“升号”、“降号”等记号来表示

  各种升降记号是写在音符的左上角(前边),如:

  升记号“          ”--表示升高半音(小二度);

  重升号“          ”--表示升高两个半音(大二度);

  降记号“          ”--表示降低半个音(小二度);

  重降号“          ”--表示降低两个半音(大二度);

  还原号“          ”--表示将原升降的音复原;

注:

各种升、降、还原记一经使用,只在本小节内同高度的音上有效;而当被升降的音延续到下小节时,仍然有效,故延续的下小节有效。

  “等音”--音高相同但记法和意义不同,例如c1是b或d1的等音,a1是g1或b1的等音.

乐理(五):

伴奏天地--和声

和弦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音按三度叠置原理叠置而成,它是和声建筑纵向结构的主要形态。

和弦的种类繁多,有必要对它们进行科学的分类。

在进行分类之前,我们首先介绍和弦的标记法。

    用某些特定的符号(一般是字母或数字)表示调式中各组级和弦的名称,叫做和弦标记。

近似于唱名法分为固定唱名和首调唱名一样,和弦标记也可分为固定标记和首调标记两大类。

  流行音乐中惯习采用和弦固定标记法,它以和弦根音的绝对音高--音名作基础。

如C音上的大三和弦款C,D音上的小三和弦标Dm,E音上的大三小七和弦标E7等,无论什么调这些和弦的标记恒定不变,故称为和弦固定标记。

和弦固定标记符号习惯上置于五线谱上方。

时下各种流行音乐的乐谱,包括歌曲、吉他以及钢琴、电子琴、电子合成器等键盘乐器谱,几乎毫无例外地采用和弦固定标记法。

然而人们发现不同出版社、不同作者、不同乐器所采用的固定标记方式五花八门,很不规范。

这给读谱造成诸多不便。

作者从众多的出版物中总结并归纳为横式标记和竖式标记两大类型:

和弦横式固定标记指所有符号、记号及数字横向书写,一字儿排开。

这种标记法无论书写或排版都容易做到整齐、划一,适用于结构较为简单的和弦的标记。

和弦竖式固定标记指所有符号、记号及数字在和弦根音音名右侧纵向书写,像叠罗汉一样。

这种标记法较不规则但节约位置,适用于结构复杂的和弦的标记。

本书正文问部分多采用竖式标记。

现将横式和竖式标记举例对照如下:

  不论是横式抑或竖式标记。

每一类型还有若干变体,使用的符号也各不相。

  当今世界各国的和声学教程广泛用和弦首调标记法。

各种首调标记法的共同特点是以和弦根音的相对音高为基础。

主和弦是调式和声运动的中心,标T或I级,调式中其他和弦视其与主和弦的相结关系确定其标记。

首调标记法又可分成以下三种:

(1)音级标记法,用罗马数字表示各音级和弦。

主和弦构筑在I级音上,标I,其余各级和弦与调式音级同步标记。

桑桐(中)、辟斯顿(美)、兴德米特(德)、勋伯格(奥)、杜布瓦(法)、丘林(前苏联)等人的和声著作采用音级标记法。

(2)功能标记法,根据和弦在调戒中所起的功能作用进行标记,如主和弦标T,属和弦标D,下属和弦标S等等。

德国音乐理论家莫泰(Motte,1928--)的和声学教程采用功能标记法。

(3)功能音级混合标记法,这是将上述两种和弦标记法加以综合的一种标记法。

斯波索宾(前苏联)等人及吴式锴(中)的和声学教程采用混合标记法。

为便于读者比较,今以C大调为例将各种标记法对照如下:

  在同一本和声教程中,一般只采用一种标记法。

为方便读者学习,本书采用和弦音名固定标记与和弦音级首调标记羡并用的双轨标记法,这是本收体例上的一个特色。

具体来说,在同一谱例中,固定标记置于五线谱的上端,尽量采用精确的方式标明和弦的类别、性质及各构成音存在的升降变化等细节;音级标记则置于五线谱的下端,采用模糊方式简化和弦结构,省略其中的细节,着重标明和弦所属的音级及前后序进连接关系,使人一目了然。

怎样识五线谱

一、五线谱是由五条平行线和谱号构成的。

五条平行线之间形成四个"间",五线谱就是用"线"和"间"来记录音的高低,并有各自的名称,由于记录旋律的需要因此出现上加线,通常为上下各加三条线。

  由于记谱的需要,因而常用的有三种谱号,即"高音谱号"(也称"G音谱号"),"低音谱号"(也称"F谱号")和"中音谱号"(也称"C音谱号")。

二、高音谱号——  

  谱号写在五线谱和开头处,谱号从五线谱的第二线起笔,而第二条线为音名"G"音位置(唱成sol);故得名为"G音谱号",以此类推,其余各音均有自己的固定位置。

三、低音谱号——     

  实际上是高音谱号的延伸和继续,谱号同样写在开头处,谱号从五线谱的第四线起笔,而低音谱表第四线音名为"F"音的位置(唱成fa),故得名为"F谱号"

四、中音谱号——      

  写在开头处,谱号的中心对准五线谱的哪条线,就确定哪条线为"C"音(唱成do),故得名为"C谱号"。

五、大谱表——      

  实际上是高低谱的组合体,彼此间使用一条线便可以上下连接。

 

启蒙一、演奏姿势

俗话说:

“不依规矩不成方圆”,良好的弹奏姿势是弹好古筝的关键。

许多学习古筝的学生在开始学习时没有注意到这些问题,只是一味地想弹奏乐曲,这是错误的。

弹奏动作、技巧的好坏都与弹奏的姿势有着直接的关系,正确的弹奏姿势要注意以下几点:

1、坐凳子的1/2,身体自然放松、坐端正,要距离琴身卜2拳左右,身体的中心要对准第一个琴码。

2、两肩齐平,两臂自然下垂,右手握成空心拳侧放在轴弦盒上,左手则顺着琴码的方向斜方放置。

3、双脚平放在筝架内或者是把右脚踩在筝支架的横木上、左脚斜前方放置,像体育中稍息时站立的姿势。

有了好的姿势后,接下来要谈谈演奏时的基本手型:

二、演奏的基本手型

谈到手型我们先要看看右手的两种弹奏方法:

夹弹法和提弹法。

夹弹法是一种传统的弹奏方法,它是运用手掌的力量向古筝面板方向用力,当手指弹完弦后,继续用指尖压往下一根弦。

这种弹法的特点是无名指支撑在岳山边,由于弹奏后手指停在下一根弦上,所以弹出的音色浑厚、发音充分、清晰。

提弹法是手指在弹奏时,指关节弯曲运指方向与弦平行,而不是朝古筝面板方向弹奏,手指弹完弦后不保留在弦上。

采用提弹法时,手保持弧形,如同握东西一样,弹奏时力量集中在指尖,各手指独立弹奏,换弦时手型整体移动。

因为它灵活、方便,在弹奏快速乐曲时能充分发挥其优势。

无论我们采用哪一种弹法,手臂、手腕、肘部都必须要放松。

有些同学在弹琴时由于过分用力把手臂架起或夹住都是不对的,手臂应打开距离身体一拳左右,手腕在弹奏时要稍高于或与手背齐平,要使力量要在没有阻力的情况下送到指尖。

三、基本演奏技法

1、右手指法组合

这套指法由右手的大指、食指、中指协作完成,演奏时要求手放松呈弧形,手指第一关节主动触弦,运指时要求动作要快,有爆发力,弹出的音色要清晰、明亮、有颗粒感。

很多同学在弹奏这一指法时用手指根部运动,这样手指的动作过大,就不容易弹得很快。

2、和音弹奏

大指和中指同时触弦的弹奏叫八度和音,传统古筝指法称之为“大撮”或“大反撮”。

大指和食指同时触弦的弹奏在传统古筝指法里称为“小撮”或“小反撮”。

它们有两种弹奏方法:

第一是夹弹法,弹奏和音时右手扎桩,手指同时向面板方向用力弹奏,弹完后手指自然搭在下一根弦上。

第二是提弹法,弹奏时手保持弧型,手指同时用指尖触弦,弹完后迅速离开琴弦。

有很多学生在弹和音时,两个手指在弹完音后粘在一起,这样是不行的,会影响到下面音的弹奏,正确的做法是在弹音时大指向外,食指或中指向内,象拧瓶盖一样,这样就可以避免出现上面的现象了。

3、摇指

它是古筝演奏的重要技巧之一,有多种弹奏方法,如:

食指摇、大指摇、悬手摇、分指轮等等,在这里着重谈谈大指摇和悬手摇。

大指摇和悬手摇有一个共同点:

都是用大指完成的。

不同的是大指摇是用右手的小指为支点,食指紧捏住大指假指甲的根部,以前臂转动来带动手指的弹奏。

而悬手摇是把手离开琴弦,在琴上没有支点,靠手、臂、腕控制的弹奏。

无论是哪一种摇指都要求弹奏得均匀、持续、连贯。

在练习的最初阶段,采用变换节奏的办法如:

先慢练习,在动作准确后,再逐渐加快练习会有很好的效果。

4、揉弦、滑音、按音

揉弦是左手重要的演奏技法。

揉弦的奏法是在右手弹弦后,左手保持弧形,用食指、中指或食指、中指、无名指轻轻靠弦,以腕关节上下运动,按压琴弦,使弦的张力发生变化,产生波浪式的音响效果。

5、历音=

也称为刮奏,是古筝中极富特色能体现古筝的神韵和特性的技法。

它演奏的方法和变化是很多的,可以表现出水、风等自然景色,学习时可先掌握上、下行厉音的弹奏。

旋律由低音到高音的弹奏称为上行厉音,反之则为下行厉音。

在弹奏上、下行厉音时,有些学生手指的第一关节凹进去了,在弹的过程中假指甲容易卡在弦上,正确的做法是把手指指尖向外弯曲,对弦产生阻力,使弹奏的音清晰、流畅,手指也不会卡在琴弦上了。

以上这些是笔者对古筝启蒙教学的初探,总之,古筝的学习是漫长而艰巨的过程,学生应通过教师的讲授结合自身的实践,持之以恒,刻苦学习,必能取得长足的进步。

本篇文章来源于『中国古曲网』原文链接:

“分合分合”:

就是在弹奏新乐曲时,一般要先单手——后双手——再单手——再双手这样的反复多次地练习。

分手练习能集中地体会弹奏方法是否正确,也容易注意到乐曲的各个方面。

在分手练习准确、熟练的基础上,双手弹奏时,运用正确的弹奏方法,尽量把音乐处理得比较完整。

对于初学者,要注意左右手的力度层次,一般情况下要突出主旋律。

单、双手练习之后,再分手弹奏也很重要,因为通过一段时间的双手练习,对于弹奏方法和乐曲的处理,肯定不会表现全面,所以再次单手练习时,还需要集中注意力,争取更加准确、细致地表现乐曲。

对于复调音乐作品,仅仅分手练习还不够,还要进行分声部练习。

“零整零整”:

就是在练琴时,从部分——整体——再部分——再整体地反复多次练习。

“零”有两个含义:

首先开始练习时,要把乐曲划分为段落,练熟一段才能练下一段,直到练完全曲为止,千万不能从头到尾总是一遍一遍地弹,表面上节省了时间,其实到头来是一无所获。

再有,就是要针对自己最薄弱的地方有目的地加强训练。

之后,再完整地弹奏乐曲。

如再发现不足还要集中进行训练,这样反复数次,难点克服了,就意味着你有了长足的进步。

“慢快慢快”:

就是在练习时,按照慢速——快速——再慢速——再快速这一规律进行反复练习。

慢练既可以纠正技术上的不足,还可以注意到乐谱上的音符、对位、指法、表情记号等。

一味地快速练习,会使手变得很僵硬。

在弹奏是极容易造成吃音、虚音的毛病。

所以,一定要先慢练,等到弹熟后再快速弹奏,之后还要进行更高层次的慢练,之后的慢是为了更好地快。

所以你要记住:

不会慢练琴就不会弹琴!

“看背看背”:

就是在弹奏乐曲时,通过看谱——背谱——再看谱——再背谱这样反复练习,达到完美表现音乐的目的。

看谱演奏能更容易注意乐曲的各个方面,在把乐曲弹奏熟练的基础上,为了达到表现音乐的更高境界,还需要背谱演奏。

一味地看谱,不容易做到音乐的融会贯通;一味地背谱,随着时间的推移,更不容易把音乐表现完美。

要反复多次地看谱练习和背谱练习,做到技巧上的准确无误和更好地再现作曲家真实的艺术风格。

古筝摇指和音色构成技术分析

1.单指摇:

(1)大指摇,又可细分为:

1)悬手摇:

方法是手(右手或左手)悬于琴弦之上,食指侧面顶住大指弹片,手腕摆动带动手指快速连续劈托形成的大指摇。

2)扎桩摇:

把右手小指支撑在前岳山处(也称扎桩),食指侧面顶住大指弹片,以小指为轴心,手腕转动带动手指快速连续劈托形成的大指摇。

(2)食指摇:

以手腕根部抵住前岳山处作为支撑,大指指尖顶住食指弹片,手腕摆动带动手指快速连续抹挑而成。

食指摇亦可用悬手的方法弹奏。

2.二指摇,主要又可细分为:

(1)大指、食指组合的二指摇;在手腕带动下,由大指、食指在不同的弦上同时、同向快速连续劈托、抹挑而成。

(2)大指、中指组合的二指摇:

在手腕带动下,由大指、中指在不同的弦上同时、同向快速连续劈托、勾剔而成。

弹奏时,可以食指侧面顶住大指弹片,反之亦可。

(3)大指、名指组合的二指摇:

在手腕带动下,由大指、名指在不同的弦上同时、同向快速连续劈托、打摘而成。

弹奏时,可以食指侧面顶住大指弹片,反之亦可。

(4)食指、中指组合的二指摇:

在手腕带动下,由食指、中指在不同的弦上同时、同向快速连续抹挑、勾剔而成。

(5)食指名指组合的二指摇:

在手腕带动下,由食指、名指在不同的弦上同时、同向快速连续抹挑、打摘而成。

(6)中指、名指组合的二指摇:

在手腕带动下,由中指、名指在不同的弦上同时、同向快速连续勾剔、打摘而成。

3.三指摇,主要又可细分为:

(1)大指、食指、中指组合的三指摇:

在手腕带动下,由大指、食指、中指在不同的弦上同时、同向快速连续劈托、抹挑、勾剔而成。

(2)大指、食指、名指组合的三指摇:

在手腕带动下,由大指、食指、名指在不同的弦上同时、同向快速连续劈托、抹挑、打摘而成。

(3)大指、中指、名指组合的三指摇:

在手腕带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