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栽培学实验指导书详解.docx
《食用菌栽培学实验指导书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食用菌栽培学实验指导书详解.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食用菌栽培学实验指导书详解
食用菌栽培学实验指导书
(请仔细阅读实验内容步骤,每组必须完成实验,每次实验实习签到制,学习委员负责签到,实验分组按照调整后的快速繁殖实验分组)
1.资源方向六个实验,发酵两个,选前两个!
2.资源的第一个已经做完(培养基我们已陪完,做后五个,其中第三个不做,到时候改蘑菇组织分离)
3、发酵方向的实验不用做,直接抄报告就行
前 言
1.实验总体目标《食用菌栽培》是农学、生物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三个专业的选修课程。
根据课程性质要求,在实践教学中,注重基本技术的实训和制种能力、栽培能力的培养,主要任务是完成食用菌生产技术的操作训练,掌握制种中的基本技术和方法,具备制作母种、原种和栽培种的能力;掌握食用菌生产中的主要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具备当前主栽品种的栽培能力和生产经营能力。
培养学生具备独立进行食用菌生产的能力。
⒉适用专业年级:
农学,生物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第5学期
⒊实验课时分配
实验项目
实验要求
实验
类型
每组人数
实验
学时
实验一母种培养基的制备
必做
验证
5
3
实验二无菌操作与母种转接扩繁
必做
综合
3
3
实验三组织分离与孢子分离培养技术(这个实验不做,到时候改做蘑菇组织分离)
必做
综合
3
3
实验四原种与栽培种的制种技术
必做
综合
5
3
实验五平菇栽培技术与管理方法
必做
探索
5
4
4.实验环境:
环境洁净,用房较多。
食用菌生产最怕污染,需要洁净的环境条件;贮料、配料、灭菌、接种、发菌、出菇等对环境要求各不相同,需要相对隔离。
5.实验总体要求:
本实验体系为学生独立进行食用菌生产能力所必需的最低要求。
学生必须掌握每个实验的主要技术要点。
6.本课程的重点、难点及教学方法建议
(1)重点:
无菌操作技术,平菇栽培技术与管理方法
(2)难点:
无菌操作技术,出菇管理
(3)教学方法建议:
对无菌操作多进行严格训练,对各个实验技术要点进行抽查考核,对平菇栽培成立兴趣小组,由兴趣小组负责出菇管理。
实验一母种培养基的制备(培养基已配完,大家直接去把木耳菌种和观赏性平菇接到PDA培养基上即可)
一、实验目的:
使学生掌握母种培养基的制备技术、试管棉塞的制作技术、试管捆扎技术等。
二、实验主要设备及使用要求
(1)仪器:
电磁炉,煮液锅,天平,高压灭菌锅,小刀,试管架,漏斗,烧杯,剪刀
(2)耗材:
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微生素B1、磷酸二氢钾、硫酸镁、棉花、棉线、扎绳、报纸、玻棒
(3)使用要求:
注意安全;人离开前要关电关窗,整理台面,打扫卫生。
三、实验原理、方法和手段
用琼脂使供给食用菌菌丝生长的经高温杀菌的液体培养基固化试管中,使食用菌菌种在无菌条件下的试管中培养生长。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
1、称量:
按不同母种对营养要求的不同,选择所需配比称量出各种营养物质。
2、调配:
将去皮、挖掉芽眼的马铃薯(200g)或洋葱、稻草、胡萝卜、子实体等切成小块,放入小钢筋锅或大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水。
用文火煮沸30分钟左右,双层纱布过滤,取汁;玉米粉或高粱粉加水后,一般加热至70度左右。
并保持60分钟,过滤取汁。
麦芽则加热至60-62度,保持60分钟,过滤取汁。
其中玉米粉或高粱粉等淀粉类物质应先加少量水调成糊状,以避免成团;难溶物质应先加水、加热溶化。
加热过程中不断用玻棒搅拌以免糊锅。
3、加入琼脂溶解:
先将滤液补足失水,再将琼脂(20g)预湿后加入滤液中,文火加热搅拌至全部溶化。
4、加入配方中其他营养物质:
如糖(20g)、微生素B1(10mg)、磷酸二氢钾(3g)、硫酸镁(1.5g)等。
5、酸碱度测定与调整:
充分搅拌均匀,用酸碱试纸测定酸碱度,并按食用菌所需的最适酸碱度进行调整。
6、过滤分装:
用纱布过滤,取汁趁热分装。
试管规格一般以口径x试管长度=18mmx180mm为宜,培养基的分装量应为试管长度的1/5或1/4.操作时应尽量防止培养基黏在试管口或壁上,若已黏上应立即用纱布或脱脂棉擦净。
7、加棉塞、包扎:
装好培养基的试管应及时塞上棉塞。
棉塞要用未脱脂的皮棉。
棉塞要大小均匀、松紧适宜,长度一般为4.5cm。
一般要求2/3留在试管内,1/3露在试管外。
然后把塞好棉塞的试管,每7支捆扎成一把,用牛皮纸或双层报纸包扎,再用皮套扎紧或棉线捆好,放入高压锅内灭菌。
8、灭菌:
用高压蒸气锅进行灭菌。
步骤为:
给高压锅补水,加热升温压力至0.05MPa时,放汽阀打开,排冷气至压力为0,关闭排气阀继续升温,压力至0.15MPa,维持20-30分钟,关闭热源,至压力降至0.
9、摆斜面:
灭菌完毕,让其压力和温度自然降至0后,立即取出培养基,在清洁的台面或桌面上倾斜摆放,摆成斜面,一般斜面长度以达试管全长的1/2-2/3为宜。
10、放置几天后,观察有无杂菌,判断灭菌是否彻底。
五、思考题
1、为什么要用未脱脂的皮棉?
2、为什么要用多层纱布过滤?
3、为什么要调节pH值?
4、为什么要每7支捆扎成一把?
六、注意事项及其它说明
1、马铃薯要去皮、挖掉芽眼
2、加热过程中不断用玻棒搅拌以免糊锅。
3、高压锅使用前要补水
4、自动高压锅要注意设置温度与时间
5、非自动高压锅要在加温至102度左右时放气。
将锅内冷气放掉。
实验二无菌操作与母种转接扩繁
一、实验目的
使学生掌握无菌操作技术和母种转接扩繁培养技术等。
二、实验主要设备及使用要求
(1)仪器:
超净工作台,接种房,调温生物培养箱,接种铲,酒精灯,打火机
(2)耗材:
灯用酒精、医用酒精、甲醛、高锰酸钾、百菌清烟雾剂、速克灵烟雾剂、斜面试管培养基
(3)使用要求:
①注意安全;人离开前要关电关窗,整理台面,打扫卫生。
②超净工作台在使用前要检查空气通道是否有遮盖。
③超净工作台在使用时要保持一定风力向外吹。
三、实验原理、方法和手段
使学生掌握无菌操作技术和母种转接扩繁培养技术等。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
1、接种环境的消毒
在分离菌种前,首先对接种环境(接种箱或接种室)进行严格的消毒。
①接种箱消毒:
一般以甲醛高锰酸钾熏蒸,每立方米空间用甲醛6~10毫升,高锰酸钾4~5克。
先将高锰酸钾放入玻璃杯或搪瓷钵,后加进甲醛溶液(容器的容积大小,以两种药物反应后沸腾液不外溢为准),使之产生甲醛气体,密闭0.5~1小时。
接种前同时打开紫外线灯消毒半小时后开始接种。
②接种室消毒:
根据容积的大小,每立方米用甲醛(含量40%)20毫升,生石灰20克,浓硫酸2毫升,混合于陶瓷容器内,很快即气化。
消毒时,培养室温度保持24℃左右,密闭12小时以上。
或燃放百菌清烟雾剂。
③超净工作台消毒:
打开超净工作台上的紫外线灯和风扇,半个时间后关闭紫外线灯,再开始接种操作。
2、母种扩繁
接种前,手和试管口要用75%的酒精棉球揩擦。
接种时,点燃酒精灯,使火焰周围空间成为无菌区,然后左手平行并排拿起母种试管和供接种用的斜面试管,两支试管斜面要向上,管口要齐平。
另一手持接种针。
垂直或倾斜在火焰上烧红,用右手的小指、无名指和手掌,在火焰旁边分别夹下两管的棉塞,并使酒精灯火焰灼烧试管口,以杀灭管口上的杂菌,随后将管口移至距火焰1~2厘米处,用冷却了的接种针将母种纵横切割成许多小方块,然后挑取一小块,迅速移至被接种的试管斜面的中前部,轻轻抽出接种针后,随手塞上过火焰的棉塞。
如此连续操作,1支母种一般可扩接试管30~40支。
每次接种完毕,都要把接种工具灼烧彻底灭菌,才能放回原处,以免污染环境。
试管从接种箱(室)取出之前,应逐支加紧棉塞,并在试管正面的上方贴上标签,注明菌种名称、接种日期及转管次数。
最后将试管置培养箱中,根据各类菌种菌丝生长的温度要求,调节至最适温度进行培养。
3、培养5至7天时,将无污染的优良母种转入冰箱保存。
五、思考题
1、为什么超净工作台在使用时要保持风扇运转?
2、为什么接种针(铲)要冷却后才能接触母种?
3、为什么培养5至7天后要转入冰箱保存?
六、注意事项及其它说
斜面试管在使用前要检查是否有污染和是否干了。
实验三组织分离与孢子分离培养技术(这个实验不做,到时候改做蘑菇组织分离)
一、实验目的
食用菌菌种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栽培的成败和产量的高低,只有优良的菌种,才能获得优质高产的食用菌。
因此食用菌的制种,是生产中一项极其重要的工艺。
优质的最原始的母种来自于组织分离和孢子分离培养后得到。
二、实验主要设备及使用要求
(1)仪器:
超净工作台,接种房,调温生物培养箱,接种铲,酒精灯,打火机,解剖刀,玻璃罩,三角瓶,注射器
(2)耗材:
灯用酒精、医用酒精、甲醛、高锰酸钾、斜面试管培养基、优良种菇、细铁丝、棉花等
三、实验原理、方法和手段
将成熟的优良食用菌子实体在无菌条件下,取少许菌肉至斜面试管培养成原始母种;获取少许孢子放入斜面试管中培养成变异菌株,以便选优。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
1、子实体的选择:
无论是用作孢子分离或组织分离的子实体,都要从产量高,长势好,适应性强,无杂菌虫害的群体中,选择朵大,生长健壮的单生子实体作为分离的材料。
选作分离的子实体,成熟度要适当,如蘑菇、草菇具有菌膜,最好选菌膜将破而未破的成熟度,这种子实体发育已成熟,子实层又未受污染,因此能很快散出大量的无菌孢子。
对没有菌膜或菌膜自幼已破的食用菌,如香菇、平菇等,则以选取八分熟,正在释放孢子的个体为最好;因为刚从担子弹射出来的孢子基本上也是无菌的。
2、组织分离法:
是用食用菌幼嫩的组织块直接分离培养成纯菌种的方法。
选用的子实体先经0.1%开汞水或70%酒精表面消毒后。
用无菌水冲洗并用无菌纱布擦去表面水分。
用无菌解剖刀自菌柄处切开少许,再用手将子实体掰开为二,在菌盖与菌褶交界处,切取0.3~0.4立方厘米的一小块菌肉,移放在斜面培养基中央。
组织分离后将试管放在恒温箱中22℃左右培养。
待组织块周围萌发出菌丝,并向培养基蔓延生长后,再挑取生长健壮的菌丝进行转管培养。
3、孢子分离法:
采集孢子的装置可用玻璃钟罩或玻璃漏斗做成。
平菇常用这种方法采集孢子。
具体做法是:
把玻璃钟罩或玻璃漏斗,放在一个垫有几层纱布的瓷盘上,内放培养皿和不锈钢支架(漏斗内也可倒挂铁丝代支架),上端通气孔用棉花塞住,然后用二层大纱布将整个装置包起来,高压灭菌后;移入无菌室备用。
分离时把选好的种菇(八成熟),切去菌柄基部送入无菌室,用0.1%~0.2%的升汞溶液或75%的酒精表面消毒1~2分钟后,放在无菌水中漂洗,除去表面药液,再用灭菌纱布揩手,插到不锈钢支架上或铁丝构上,静置1~2天,菌褶上的孢子大量散落到培养皿内,形成一层粉末状孢子印时,取下种菇,用灭菌的注射器,吸取3~5毫升无菌水,注入盛有孢子的培养皿中,轻轻搅动,使孢子均匀地悬浮于水上,再将注射器插上针头,吸取沉于底部的饱满孢子,注l~2滴悬液于试管斜面培养基,并使其均匀分布于培养基表面。
或用接种针挑取少量的孢子直接在斜面培养基上划线。
待孢子萌发,生成菌落时,选孢子萌发快,生长良好的菌落,移接到新的斜面培养基上培养。
五、思考题
1、为什么组织分离时要取子实体的内部菌肉?
2、组织分离所用子实体是成熟度低的好,还是高的好?
3、为什么采集孢子的各种用材要事先放入高压锅中灭菌?
六、注意事项及其它说
用于组织分离或孢子分离的菌菇在采的前一天停止浇水。
实验四原种与栽培种的制种技术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次实验,使学生掌握原种、栽培种培养基的配方,拌料、装瓶、灭菌的方法,以及接种技术和菌种培养期间的管理方法。
二、实验主要设备及使用要求
(1)仪器:
台称,大型高压灭菌锅,超净工作台,接种房,接种铲,酒精灯,打火机,盆,锹,菌种瓶等
(2)耗材:
灯用酒精、医用酒精、甲醛、高锰酸钾、百菌清烟雾剂、速克灵烟雾剂、母种、原种、棉籽壳、麸皮、石灰、石膏、磷肥、糖、聚丙烯塑料袋、报纸、棉塞、塑料环、橡皮筋等
三、实验原理、方法和手段
在无菌条件下,将母种接种到原种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将原种在无菌条件下接种到栽培种培养基上进行培养。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
1、培养基配方选择
原种和栽培种培养基是相同的,配方如下:
棉籽壳78%、麦麸20%、石膏1%、糖(或石灰)1%、水适量。
2、培养基制作
首先确定本次实训中培养基用量,然后按比例将配方中的各种料称好,将棉籽壳和麦麸混合,石膏和糖(或石灰)先溶于一小部分水中,然后泼洒在混合后的干料上,搅拌,逐渐加水,使培养料含水量达62%,以用手紧握指间有水溢出而不滴下为度。
拌好料后装瓶,松紧度适宜,料装至瓶肩,在料中央打一小孔,瓶口用牛皮纸或聚丙烯薄膜包盖,扎紧口,放在灭菌锅中灭菌。
高压灭菌要使压力达0.15MPa,持续2小时,常压灭菌要使温度达100℃后,持续6~8小时。
灭菌后冷却至30℃时便开始接种。
同样方法,将配好的料装袋至袋的中部,将袋口折叠好,入锅灭菌。
3、接种:
在无菌条件下,通过无菌操作将母种接种到原种瓶中,将培养好的原种接种到栽培种中。
4、培养:
在温度为22℃左右的黑暗环境下培养。
五、思考题
1、为什么母种用试管,原种用瓶,栽培种用塑料袋?
2、拌料时为什么加水量不称,而是用手捏来判断水量?
六、注意事项及其它说
向袋中装料时,地面上最好垫一些报纸,以防地面上的砂粒磨破袋子。
实验五平菇栽培技术与管理方法
一、实验目的
通过参与实训基地的食用菌栽培生产活动,使学生熟练掌握生产中的拌料、装袋、灭菌和接种等主要技术,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食用菌栽培水平,如掌握拌料时的含水量、装袋的松紧度、大量生产中的灭菌设备及使用、棚内接种技术,了解菌丝体生长要求怎样的环境条件,掌握环境调控的方法和措施以及菌袋的处理方法,掌握促进子实体分化及催菇的技术方法和主要病虫害的防治。
二、实验主要设备及使用要求
(1)仪器:
台称,大型高压灭菌锅,超净工作台,接种房,接种铲,酒精灯,打火机,盆,锹,温度计,湿度计,发菌房,出菇房,洒水壶,喷雾器等
(2)耗材:
灯用酒精、医用酒精、甲醛、高锰酸钾、百病去无踪、百菌清烟雾剂、速克灵烟雾剂、多菌灵、敌敌畏、平菇栽培种、棉籽壳、麸皮、石灰、石膏、磷肥、糖、聚丙烯塑料袋、报纸、棉塞、塑料环、橡皮筋等
三、实验原理、方法和手段
在无菌条件下,将平菇栽培种转接到平菇培养基中,在适宜条件下,菌丝生长、成熟,在适宜的出菇条件下出菇。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
1、首先了解该栽培品种的栽培意义、栽培季节;了解培养料来源及其处理方式和配方。
了解该种栽培形式的培养料消毒灭菌方式和栽培袋规格。
2、拌料和装袋:
拌料方法同制作栽培种,可设置不同配方与菌丝发育的关系。
装袋要求松紧适度,袋口扎紧。
3、灭菌:
生产中采用的是常压灭菌,装锅时摆放不要太紧,留出一定的空隙,以保证气流通畅,没有死角。
加热上大气后持续10小时,期间要保持充足的热量及气压,达到彻底灭菌,降温后准备接种。
实验室有条件时可采用高压锅121℃下灭菌2h
4、接种:
可设置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接种与污染关系。
将灭菌过的菌袋搬到接种帐(室)中,进行熏蒸消毒;穿上消毒过的工作服和带上口罩进入接种帐(室);接种前将菌种袋表面和接种器具等都要进行消毒处理;做好菌种准备,即将栽培种铲松或倒入消毒过的容器中;打开菌袋,将菌种按10%的比例放入菌袋中,扎紧袋口,动作要快,防止污染。
接种后的菌袋按发菌期要求进行摆放。
5、发菌期管理:
可设置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发菌对比。
(1)菇棚清理和杀菌。
菇棚(房)杀菌处理的第一个环节,就是对棚外环境的清理和杀菌,包括棚外杂草、垃圾等应彻底清理干净,清理卫生后,地毯式喷洒600倍多菌灵溶液。
对墙体、地面、立柱、通风孔等进行地毯式喷洒,然后封闭菇棚,任其日晒升温,在高温作用下,药物得以充分渗透,使黏附药液的杂菌孢子及病菌蛋白凝固,失去活性,达到杀菌目的。
如果老菇棚上季栽培曾发生过某些病害,则应当在用药后2~3天再重喷一次,以求彻底。
(2).尽量严格闭光。
发菌期间应尽量避免光照,尤其不允许强光直射。
目前不少栽培者对该项持“无所谓”的态度,是既不科学又有害的,长时间的光照刺激,可使得菌袋一旦完成发菌就会现蕾,根本无法控制出菇时间。
正确的做法是自播种后即应进行避光,除进入的观察、翻袋操作外,不得有光照进入菇棚(房)。
(3)加强温度管理。
菌丝生长适宜温度为25℃。
(4)适当调控湿度。
空气湿度对发菌的影响较大,应小心对待,如气候干燥,应适当给予增湿,一般可调至空气湿度70%左右,如天气连续长时间阴雨,空气湿度居高不下,则应采取有力的降湿措施,方可保证发菌的顺利进行,可在棚内放置生石灰,使之吸水,并趁天气晴好时及时给予通风,以降低棚内二氧化碳浓度和空气湿度。
(5).给予合理通风。
菌丝生长期间需要少量的氧气,些许通风即可满足,但应注意菇棚内外的温度交换,温差过大时,应予考虑具体的通风时间。
如夏季发菌时,尽量晚间通风,低温季节则尽量安排中午时分等。
(6)预防病虫危害。
在整个发菌期间,每5天左右喷洒一次百病去无踪或赛百09溶液,以防止杂菌病害的发生;发现污染菌袋,随即移出菇棚进行单独处理;喷洒菊酯类药物可以驱杀害虫。
(7)调查分析菌袋发菌状况及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6、出菇管理
菌丝长满袋后过一段时间,袋内出现大量黄褐色水珠,这是出菇的前兆,这时即可适时转入出菇管理。
此阶段管理要点如下:
(1)拉大温差,刺激出菇。
平菇是变温结实,加大温差刺激有利于出菇。
利用早晚气温低时加大通风量,降低温度,拉大昼夜温差至5℃~10℃,以刺激出菇。
低温季节,白天注意增温保湿,夜间加强通风降温;气温高于20℃时,可采用加强通风和进行喷水降温的方法,以拉大温差,刺激出菇。
(2)加强湿度调节。
出菇场地要经常喷水,使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95%。
在料面出现菇蕾后,要特别注意喷水,向空间、地面喷雾增湿,切勿向菇蕾上直接喷水,只有当菇蕾分化出菌盖和菌柄时,方可少喷、细喷、勤喷雾状水,补足需水量,以利于子实体生长。
在采收一、二潮菇后,菌袋内水分低于60%时,应给予补水,可以将菌袋两端料面剥去1~2厘米见到新料茬,用竹签扎几个孔,放水中或营养液中,浸泡8小时。
(3)加强通且换气。
低温季节1天1次,每次30分钟,一般中午喷水后进行;气温高时,1天2~3次,每次20~30分钟,通风换气多在早、晚进行,切忌高湿不透气。
通风换气必须缓慢进行,避免让风直接吹到菇体上,以免菇体失水,边缘卷曲而外翻。
(4)增强光照。
散射光可诱导早出菇,多出菇;黑暗则不出菇;光照不足,出菇少,柄长,盖小,色淡,畸形。
一般以保持菇棚(房)内有“三分阳七分阴”的光照强度为宜,但不能有直射光,以免晒死菇体。
(5)覆土出菇。
袋栽平菇一般出两潮菇后,经过补水管理还能继续出菇,但出菇少,菇体小且不整齐,经济效益低。
采取覆土出菇,则有利于增产。
覆土的方法是:
在菇棚内开沟整畦,挖宽1米、深20~30厘米,长度不限的沟畦、畦与畦间留50厘米宽的入行道。
将出过两潮菇的菇筒两头料面清理干净,脱去塑料袋,截成两段,竖直排放在沟畦内,然后用肥沃菜园土填充菌筒间的缝隙,并盖于菌筒表面0.5~1厘米厚。
覆土后,在沟畦内灌大水一次,以浸透菌筒为宜。
在出菇适温条件下,约7天左右菌床上就有菇蕾出现,按出菇要求进行管理,可继续采菇4~5潮。
(6)采收期管理。
当菌盖颜色由深变浅,下凹部有白色草状物,菌盖边缘开始上卷,孢子尚未大量散发时,即达七八成熟,为采收适期。
7、病虫害防治
(1)病害
病害常见以下两类:
①在栽培过程中,环境条件及管理方法不妥;造成反常的生理活动的现象。
我们称为生理性病害。
菌丝风长:
菌丝表层气生菌丝浓密,影响出菇。
形成菌丝风长的原因主要是空气湿度大,通风不良所致。
防止办法,加强通风,降低湿度即可。
平菇的大脚菇:
子实体菌盖极小,菌柄粗长。
这主要是缺氧、通风不良造成的。
只要加强通风,注意光线即可防止。
平菇枯萎:
菇蕾或子实体生长停滞,逐步萎缩、变干枯死、腐烂。
发生的原因主要是水分不足,通风过大。
防止办法,增加空气相对湿度,不使料面干燥,通风时切勿让风直吹菇蕾或子实体。
平菇药害:
子实体喷药后(敌敌畏),菌盖停止生长,边缘形成一条黑边、翻卷。
要禁止使用一些有害的农药。
锈斑:
平菇菌盖、菌柄上产生锈褐色斑点。
发生的原因,主要是通风不良、湿度过大形成的。
防止办法,加强通风,降低湿度。
②子实体被其他杂菌污染致使发病或死亡。
我们称为浸染质病害。
平菇常见的病是干泡病(褐斑病),主要危害其正常生长。
其症状为子实体表面产生白色绒毛状菌丝,出现褐色斑点,菌盖萎缩、干裂。
防治法:
降低温度,加强通风。
病区喷2%甲醛液或1:
500倍多菌灵。
(2)杂菌
危害干菇的杂菌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青霉和木霉:
青霉初期为白色,以后变成浅绿色。
木霉一开始即为绿色,以后绿色逐渐加深。
湿度高,通风不良,酸性环境易发生。
防治:
可挖掉污染部位,然后洒上多菌灵原粉或生石灰。
料内污染,应全部烧掉或深埋。
②链孢霉:
发生的条件在25℃~30℃温度下,孢子6小时萌发,形成大量棉絮状菌丝,48小时后产生大量粉红色的分生孢子。
在培制培养料时用1:
500倍多菌灵或霉锈净拌料,可避免发生,如果发生,及早销毁或深埋。
③石膏状霉菌:
常发生在培养料表面,产生粉状浓密的白色菌丝。
防治方法:
增加料的磷肥含量,喷洒1:
7的乙酸溶液。
④黄曲霉:
菌丝开始为白色,以后大量产生黄色孢子。
高温(27℃以上),培养料水分偏干的情况下,发生严重。
防治方法,降低温度,控制在25℃以下,配制培养料时,水分适宜。
(3)害虫
①菌蛆:
主要危害菌丝体或子实体。
菌蝇、蚊等的幼虫都是白色或黄色没有脚的小蛆,会蛀食子实体。
防治办法:
清除衰老的菌丝体;利用成虫趋光性,设杀虫灯进行诱杀,或喷高效低毒农药,如敌百虫1000倍液喷射,能杀死幼虫和虫卵。
②菌螨:
属于蜘蛛纲、蜱螨目的一些小虫,个体很小,黄白色,成堆时是淡黄褐色,像灰尘或米糠,繁殖力很强行动迅速,会吃菌丝和菌盖,造成菇蕾枯萎。
防治:
原料充分晒干,周围环境喷敌敌畏,发生后用4%三氯杀螨醇乳剂800倍液喷洒。
③跳虫:
成虫有灵活的尾部,弹跳如蚤,咬食子实体。
防治方法:
喷洒0.1%的鱼藤精。
还有一些害虫如古语蛄蝓、蚂蚁、蟑螂、蝼蛄等,防治时可在地面撒些生石灰。
(4)老菇房的处理
在室内或地道,连续栽培平菇,往往引起病虫、杂菌的严重危害,导致失败。
形成第一次栽培产量高,第二、三次严重污染,甚至无收。
究其原因:
因每次栽培后不消毒,平菇生长过程中产生有害代谢产物,积累在床架、洞壁上。
菌丝体衰老,室内或工事阴暗,潮湿、通气差等原因,引起了杂菌孽生、虫害横行。
防治办法:
注意环境卫生,墙壁用5%~6%碱水冲洗、刷净,地面洒生石灰,或喷洒石灰酸消灭杂菌。
另外喷洒杀虫药剂,消灭毒虫。
用甲醛、硫磺等药品密闭熏蒸消毒。
五、思考题
1、发菌管理与出菇管理有哪些不同点?
2、老菇房为什么易发生病虫害?
六、注意事项及其它说
出菇管理中的注意事项。
出菇棚内,应按菌丝的成熟度分畦堆放,使出菇整齐一致,有利于同步管理。
菌袋进入出菇管理时,先解开两头扎口,不要急于把袋口完全张开,以防料表面失水干燥,影响正常出菇。
实验六木耳栽培技术
一、实验目的:
通过参与实训基地的食用菌栽培生产活动,使学生熟练掌握生产中的拌料、装袋、灭菌和接种等主要技术,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食用菌栽培水平,如掌握拌料时的含水量、装袋的松紧度、大量生产